校园DV艺术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个教育环节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去寻找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具有教育实效的新载体。通过对校园DV剧的可行性和现状分析,去尝试以DV剧承载社会主义和谐的思维方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校园DV艺术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园DV艺术发展论文 篇1:

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校园Dv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本文通过分析校园Dv发展趋势创作动机由自发转向自觉;题材选择由校内转向校外;表现手法由粗糙转向精致,展开对外因社会环境和内因思想状况的分析,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一个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着力“两个引导”——引导大学生和谐成长、引导校固文化氛围,落实中央16号文“四项教育”。

[关键词]校园DV 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

2005年,北京大学团委等展开“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调研,其中“哪种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更大”专项调查,选项包括文学作品、原创歌曲、校园DV、舞台剧、曲艺作品、原创动漫六类,结果分别是32 3%、53.1%、41.5%、21.6%、10.5%、7.6%,校园DV占41.5%,可见校园DV已成为继文学作品之后流行的原创文艺样式,成为了重要的校园文化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新阵地。

一、校园DV发展趋势

(一)“为什么说”创作动机由自发转向自觉

最初DV作品创作动机处于原始自发单向阶段,多以记录大学生活为主。如校园DV鼻祖1999年《清华夜话》《(清华大学),以写实创作手法,记录了大学在校生对读研、出国、未来等看法。此阶段创作属于自发性,创作心态以尝试为主,无预设文化框架制约,DV表达了对大学生活独特感受和共感认知。如其编导所言,DV是用来记录和自娱的。“曾用吉他记录下了忧郁、迷茫、焦虑等青春情愫,现在,又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纵观近几年DV作品,创作动机则在原始单纯记录基础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表现出主体价值表达和构建的自觉意识。一类以商业利润为目的;DV作为商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如创下十个第一,第一次商业运作、第一次出版电影手册与剧本长篇小说、第一次公开进行音像制品发行等的华东理工大学《双生》,作者坦言“达到既定目标,获得商业利润”一类以关注人性、生存状态为旨归,如武汉理工大学《又祸》《伸手》在良心与金钱、“借”与“骗”中展开对人性的关照:或以麦岛拆迁为主题青岛大学《墨岛》“想用叙事的力量感动观众,促使大家思考,多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一类以对电影的热爱为创作动力,如北京大学《离骚》剧组感言“做我们心目中真正的电影,用电影对大家说我们想说的话”。

可见,目前高校DV已由激情而发、率性而为进入理性诉求阶段,创作数量激增,创作质量良莠不齐。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之“大学生短片大赛”由2000年30余部参赛作品,到2006年300余部,来自全国100多所院校,作品时间长度高达8000余分钟。

(二)“说什么”:题材选择由校内转向校外

DV作为特定语言符号成为大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载体,传达了他们在特定年龄特定环境里的精神状态。最初DV由象牙塔内日常生活为基本元素。符号地点多为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室等;情节多为爱情。如《我的女友叫小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但现行DV文本题材已出现视野延伸、视角转移倾向。时间脉络上,早期DV局限于当下,反映现实生活,但目前DV已不满足于对“此时此地”显现,如华南师范大学《女生日记》梦和现实:武汉大学《梦魇》时空交错。空间维度上,由最初校内转移至校外,除拍摄地点转移外,更多的是DV视野发生由关注个体、彰显个性到关怀人生、胸怀天下的价值迁移。题材由诗意浪漫的唯美爱情、浓郁的校园氛围拓展为文艺、恐怖、古装等领域,呈现冷暖明暗复合色调。

1.涉猎暴力和性等敏感话题如一夜情(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完美动物》)、校外租房同居(武汉理工大学《灯火阑珊》)、堕胎(上海大学《爱情故事》)、暴力(华南师范大学《窗口》)等。

2.弘扬主旋律如重拍爱国主义电影(华中科技大学《地道战》)、宣传“八荣八耻”(天津财经大学《游标卡尺》)、心理健康教育(青岛大学《马加爵》)等。

3.关注边缘弱势群体如拾荒者(中山大学《活着》)、女同性恋(湘潭大学《啦啦啦》)、失学女童(武汉各高校《释放的百合心》)等。

4.深入现实:如考研(烟台大学《考研日记》)就业难(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奔跑》)、郁闷迷茫(中山大学《一天》)等。

(三)“怎么说”:表现手法由粗糙转向精致

对比于最初原生态单调粗糙的拍摄技法,如今校园DV制作日趋精良,做工日益精致。内涵建设上,早期作品存在情节单薄,不重视摄影、灯光、特效、剪辑,人物类型化、符号化等欠缺,现行DV作品无论从剧本创作还是后期制作等技术指标上有了明显提升。文学性和艺术性有了显著提高。如讲究叙事策略:如《六月的西瓜》空间运用《桂花香》纪实主义、《完美动物》圆形结构等注重制作严谨性,如《一度青春》牛白摄历时近两年:重视原始素材,如《一刹那的灿烂碰撞》原素材长达700分钟,强调技术效果,如《大话三国之校园大战》使用高清数码摄影机:锻造台词精妙,如《爱情,我浅尝辄止》故事性凸现,如《女生日记》明暗线交织,矛盾错综复杂,情节紧凑明快音乐效果传达,如《墨岛》片头片尾各有两分钟原创音乐。

再看外延拓展,较为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日趋成熟的营销策略使高校DV从过去自娱自乐、小众消遣变为了广而告之、大众消费,传播渠道、社会效应得到了空前扩展。过去DV运作基本锁定校园本土制造,通过单一网络传播,经费投入有限。但从全球华语青年影像大奖赛“最佳市场运作奖’《双生》投资收益来看,前期投资2.2万元、后期宣传7 5万元,总计投资9.7万元,预期收益所有版面及媒体播出时间总计价值80万元,再看《释放的百合心》由湖北十一所大中专院校学生联合创作,利用15天时间招募演员,应征者超过1000名。可见校园DV已脱离校园这一静态固有范畴,讲究包装,注重策划,个体事件演化为群体事件,小众娱乐转变为大众话题。从个人到学生社团、从校团委、学生处到校外网站、企业、电视台等复合媒介支持,从一所高校走向全国,受众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二、校园DV发展趋势的原因

笔者认为校园DV发生上述转向,并非单个事件的自然生发,而是由外因时代脉向。与内因思潮动向共同促成的必然现象。

(一)外因:社会环境

1.硬环境:首先从影像制作来看,第三次技术革命为校园DV繁荣带来了现实可能。DV价格在大学生经济可接受范围。后期制作非线性编辑软件在普通PC机上即可完成。拍摄成本日趋低廉、操作越发灵活、程序更为简约,DV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抒情言志的新工具。再从传播方式看,网络、宽频、刻录机及新浪、三杯水、酷吧等日益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

了之前校园FTP、BBS等较窄的传播渠道。数字格式DV在互联网上随时下载实时收看,迎合了当代“快餐式”文化消费习惯,实现了制作者—影像—受众全方位互动交流,“发生极为丰富的、具有矛盾和差异性的交流,从而形成意义替补的无穷之链”有效扩大了校园DV受众面,提高了受众量,增强了DV影响力和感召力。

2、软环境:色彩斑斓的人文话语、多元文化景观和全球化视野为校园DV创作多元镜像勾画了理论底纹。校园DV作为图像表征为主导的媒介文化,应证了本雅明以图像或影像传递信息、解释世界的方式将成为主流、“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丹尼尔贝尔),“世界被把握为圈像”(海德格尔)等理论,符合了当前文化转型时代潮流,得到了新闻媒体关注、企业公司援助、社会各界追捧,引发了校园DV创作动机转向和表现手法渐变。同时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道德生活呈现双重或多重语境,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反映在DV题材选取上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二)内因:思想状况

首先大学生追求个性、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精神特质和DV作为“自来水笔”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找到了契合点,DV热潮是当下大学生崇尚自由、追求独立价值观的体现。

其次社会竞争残酷,现实生活压力,市场规律强势,DV创作者创业、创新、自主意识增强,表现为DV从非商品过渡为商业链条产物,内容从风花雪月的爱情到求职考研的抉择,从浪漫情愫写意到生存环境的反思,从小我个体关照到群体人文关怀。

再次大学生审美取向呈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多元共生和异质同构在校园DV上体现为一是传统思想浸染,注重意象世界营造,讲究情景交融,多用散点透视、长镜头、留白,视觉表达力求柔和:二是“后学”思潮冲击,时空纵深感不明显,意义解构游戏、狂欢、拼凑占据主导,形象无限复制:三是多元文化渗透,周星驰的无厘头、侯孝贤的长镜头、王家卫的语言、昆汀塔伦蒂诺的圆形叙事、岩井俊二的唯美、贾樟柯的纪实、胡戈的恶搞等构成了异彩纷呈的影像表达。

最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普遍具有理想,乐观自信,少数存在政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焦虑困惑,信仰迷茫等决定了DV内涵传达。

三、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我国DV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显示,高校学生DV创作呈现生机蓬勃的发展态势。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的理论,校园DV新时期发展趋势反映了大学生兴趣取向和文化诉求,从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从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一个中心”、做好“两个引导”、落实“四项教育”为举措,切实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一个中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从校园DV可以看到目前思想政治领域面临挑战和考验严峻复杂,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中击,但大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所以在多元文化的;中突中会陷入很被动的境地。”各种错误腐朽思想影响不可低估。因此作为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明确党性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教育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  

(二)“两个引导”引导大学生和谐成长: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可采取展播中外优秀影片、审美教育讲座、开设艺术欣赏课程、研讨交流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谐成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营造开放型文化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对个人社会、理想现实、责任使命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探索、自我管理。华南师范大学在《窗口》放映时,有关部门领导指出DV剧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学校不会做出干预,尽量包容,把握好尺度,既不扼杀他们的个性,又要能让学生接受。

(三)“四项教育”:按照中央16号文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四项教育,应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利用校园DV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载体与四项教育紧密结合。校园DV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结合,利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DV资料库,探索DV影响学生思维品质、元认知能力的作用机制,满足教学不同层面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校园DV可与主题团日活动结台,从“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爱国、守法、诚信、知礼”、荣辱观等不同专题切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说服学生,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脑、入耳、入心。校园DV可与社团建设结合,各大高校DV多以社团组织为活动载体,通过强化组织建设、加强管理力度,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校园DV艺术发展论文 篇2:

使DV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摘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个教育环节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去寻找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具有教育实效的新载体。通过对校园DV剧的可行性和现状分析,去尝试以DV剧承载社会主义和谐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校园DV剧 高校政治思想教育 新载体 社会主义和谐的思维方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李长春同志指出:“实践好这个课题,宣传思想战线责任更重大、任务更直接。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文化产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去寻找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和具有教育实效的新载体。

一、DV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可行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数码摄像机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家庭。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自然不甘落后,有着旺盛创作精力和自主意识的他们,马上想到可以利用摄像“装饰”自己的生活。较早风靡中国高校的DV剧是清华大学的《清华夜话》,该剧通过对男女两个学生宿舍的原生态记录,刻画了中国大学生的真实生存状态。通过互联网,《清华夜话》传播到了中国各高校,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强烈共鸣。从此,校园DV剧一发不可收拾。之后,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拍摄的《我的黄金时代》上传到网络,又掀起了DV剧的新高潮。许多地区还举办了大学生DV拍摄大赛,更多高校已经开始拍摄或正在筹拍校园DV剧。

DV现象的出现,其意义不仅仅是局限在陶冶情操的层面,更多时候恰恰提示给了所有的教育者乃至被教育者:一个全新的高校教育载体出现了。正是因为DV剧的普及性和参与性不受专业技术的限制,在传播和接受上,主体和客体均呈现了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的基本特性,从而适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可以预见到这个载体必将在有效操作的前提下,成为探索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二、校园DV剧的现状思考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DV的意义在于,我们又多了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而高校多产DV,是因为高校学生处于表达欲望生长的高峰期。同时比较容易接受新媒介。麦克卢汉所谓媒介是人的延伸,校园DV也正是校园里年轻眼睛和年轻头脑的延伸。虽然现在的校园DV短片从内容到形式已有点专业的味道,但DV玩家们并不满意现有的内容领域,他们希望走出固定的模式,突破表现校园生活的故事框架,用短片表现一些真正深刻的东西,把生命中的感动记录下来。大学生们已将眼光投放到更多领域,如艺术片、古装武打片,也有些北方的高校学生,开始拍摄一些E)V商业短片,并将这些短片出售给电影公司等。这些都是DV玩家们的新尝试。在这些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我们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理念被一种“自动自发”的过程所实践着,而这种教育效果,曾经是我们付出很多努力而未曾得到的。由此可见,只要能够把握校园DV的文化核心和方向,它就不失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引导好校园DV承载的社会主义和谐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和谐的思维方式是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在对立统一中以建设性态度促进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由于DV的直接与直观性远远超越了文字,在大学生中的流行与日俱增。但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中美学生DV电影交流研讨活动中,暴露出一些中国大学生递交的DV作品,喜欢表现边缘人群,描写社会的阴暗面,对社会问题不能够平视,作品缺少人文关怀,并带有“无端的怨气”。上海知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应该说现在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比上一代人生活要舒适很多,然而他们关注的却是社会的阴暗面和太多的丑恶现象,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卡夫卡·陆表示,现在大学生DV电影的最大的问题是“故作深沉,没有真实的生活气息”。比如上大影视技术学院某位在校生导演的DV片《爱情故事》。描绘的是一次没有结果的堕胎,却无法进入人物的内心。在中美学生DV电影交流研讨活动中,反而是夏威夷大学学生的作品比较积极,讲述一个歌手20年生活历程的DV片以历史照片和影像贯穿。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老师舒浩仑说:“大学生对生活有表达的自由,但是我一直告诫我的学生不管是拍什么东西。必须做到文责自负。要对每个镜头、每句台词负责。”

与此同时,更多关注于此的大学教师、电影制作专业人士认为,对于大学生DV作品一直以来始终缺乏社会关注,艺术家、媒体应对此予以正确引导,否则后果不会乐观。而大学生DV爱好者们。更应该把艺术创作的思路拓宽、再拓宽。“除了社会的阴暗面外,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等待着你们去表现、去挖掘。”这样的方向,也恰恰是我们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的思维方式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基础理念。

作者:胡广涛

校园DV艺术发展论文 篇3:

校园DV兴起的意义和问题

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由视觉主导的时代,人们对于用图像来表达自我存在的愿望日渐强烈。DV影像因其制作费用便宜,设备操作便捷,技术工艺简单,造就了普通人进行视觉表达的无限可能。如今,越来越多的公民凭借他们对于DV的热情和艺术表达的渴望加入到DV制作的队伍中来,活跃于校园的青年学子DV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支。

从数量上考察,近年来校园DV制作呈飞速上升之势。笔者于2007年11月在百度视频上搜索到的相关视频有2800多个,到了12月中下旬,笔者再次检索得到的校园视频数已达3000多个。从校园DV的传播纬度来看,当代校园DV的传播口径也越来越开阔。许多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都为其开辟了专门的展映平台,如中央电视台《纪事》、上海电视台《新生代》等。众多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加入这个行列。互联网更是成为校园DV的传播平台。如新浪网2007年就推出了特别节目——我们的校园DV新时代。目前,在校园DV方面最具实力的网站是三杯水DV文化网,此外,影响比较大的DV网站还有DV中国网、中国大学生DV影视网、视觉中国、纪录·中国、银海网、电影夜航船、青春校园DV专栏等。近年来,校园DV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提升,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一些重要的电影节专门为校园DV设置了专门的评赛环节,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从2000年起开始设立“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环节(2004年正式更名为“大学生DV作品大赛”),一些专门为校园DV量身定做的活动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上述校园DV的传播数量的飞速增长、传播纬度的纵深拓展以及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无一不表征着’当代校园DV文化的空前活跃。可以说,校园DV已经成为当代民间DV文化的重要策源地,而且极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国非职业化DV影像运动的推动力之一。

当下校园DV的蓬勃兴起已然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这除了与DV机自身的易于操作以及个体意识苏醒所带来的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有着密切的关联外,也与校园DV独特影像价值有着必然的联系。校园DV独特的影像价值归根结底主要来自其自身所携有的校园色彩。

校园DV的影像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青春和活力稀释了社会DV过于粗粝沉重的一面。相较于主流媒体,社会DV和校园DV都带有典型的个体关怀和自我抒写的民间话语特征。然而,同样执著于个体关怀和自我书写,社会DV过多地将关注的目光倾注于社会生活的边边角角,以沉重的基调、审慎的目光来完成对于社会生活中粗粝一面的原生态书写。虽然社会DV所倾注的人文情怀和民间立场叫人欣喜感动,然而它普遍所存在的过于沉重晦涩的基调,以及其中所流露出来的些许偏执令人担忧,其所传递出来的颓败感和沧桑态极易造成人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误读。

而校园DV则是立足校园,“用影像记录青春,用青春来记录影像”,透过学子的视角来诠释社会、诠释生活,展现青年学子的校园生活内容和心灵视野。故而,当代DV文化因为校园视野和青春题材的介入,因为有着众多青年学子的加盟而被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崭新的时代气息。’如新锐青年导演管晓杰执导,北极猫联合武汉几家高校的学生团队制作的《大话三国之校园大战》,以当代校园生活为背景,以三国人物后代为故事主人公,讲述了一个“超越时间的情感”故事。这部作品借助中华历史文化资源,刻画了当代大学生大仁、大义、大智、大勇的精神风尚。再如,西华师大同学制作的《走过人生节点的小兵》讲述的是贫困大学生的自强不息、笑对人生的故事。诚然,在艺术表现上,校园DV离专业制作还是很有差距的,但是青年学子们于作品中所倾注的那份真挚和执著同样也能为人们提供浓郁的审美感染力。校园DV的活力、时尚、朝气代表了当代DV文化的另一种艺术风貌,因而当之无愧为真正青春的影像,能够推动当前过于晦涩的DV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校园DV影像价值还体现在它对校园文化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校园DV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性价值,一方面体现在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的表现内容,重塑了崭新的校园形象。校园DV源于校园文化,校园特定的学院环境为校园DV创作提供了厚重的积淀,从而使校园DV能够带有比较强烈的文化色彩和人文色彩;校园DV由于其对校园生活的日常化抒写则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表现内容。校园DV主要以普通学子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影像内容,比如贫困、情感、考试、交往、出国、社团活动、宿舍文化、专业文化、课桌文化等,它恰如其分地填补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校园日常生活文化表现的缺位,使人们看到了现代校园的青年学子们更加生活化、大众化的另一面。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校园DV以其对于校园日常生活的原生态记录,丰富了当代校园文化的展现形式和展现内容。

校园DV的建设性意义还体现在它扩大并拓展了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范围比较有限,主要以校园内传播为主,一般通过海报、校园电台等途径实现。自第一部校园DV《清华夜话》在互联网上唱响,校园DV则凭借自身的影像魅力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迅速获得了自己宽阔的展映平台,它不仅成了互联网重要的专项的发布内容之一,而且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各方力量的介入。在大众传播时代,这种宽阔的展映平台的获得比其他任何形式更易使得以往修身在象牙塔内的校园文化获得“大众文化”的特征,使它从象牙塔内的孤芳自赏融进大众传播时代的共享舞台。它通过自己的展映平台,不仅传递出了校园内精英文化的厚实,而且也传播校园内“大众文化”的缤纷。

校园DV的影像价值体现在其顺乎了新时代的美育要求。当代DV创作对社会传统的美育观念和美育形式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当代青年学子们成长所面临的是一个视觉文化日渐繁荣社会的语境。顺应当下社会文化形态的需要,以影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视觉文化教育势必纳入到校园美育的环节中来。把影像文化传播作为校园美育的重要范畴,不仅要求培养当代大学生对视觉文本的欣赏能力,还要求培养当代大学生通过视觉思维去进行视觉表达的能力。在操作上,除了为学子们提供一定的影像鉴赏课程之外,引导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影像艺术实践同样势在必行,校园DV则成为进行艺术实践的最务实的途径之一;而且,生动的影像艺术实践形式,往往比传统的课堂说教更能启发人的心智。

贯穿于校园DV创作的一系列环节,如策划、编剧、拍摄、配音、色彩、灯光、数码编辑等,融思想性、创造性、艺术性、参与性、观赏性、团队性等美育要素于一体,非常契合新时代的美育要求,即建立健全的心智能力,包括情感力、创造力、审美力、协作精神、主体意识等。此外,校园DV还可

以使青年学子得到亲身体验,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去洞察社会,用自己的思想去考察世界,用自己的视觉话语去表达时代精神。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留下自己的成长痕迹,还可以成就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的人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文学梦、导演梦、明星梦。

大多数校园DV毕竟出自未经专业训练、未走出过校门的青年学子之手,所以当他们以“青春无悔”的风格尽情挥洒自己艺术理想的同时,在影像表达方面的话语缺失也是不可避免的,硬伤凸显。

虽然校园DV也涌现出一些深入社会生活,体现出某种具有广博的人文关怀力量的作品,比如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学生导演任凭拍摄的《媳妇》,讲的是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主人公别筋为了让久病的父亲去世之前看一眼未来的儿媳妇,千方百计找女人的照片。最后别筋因为偷照片被关了起来,当他回到家时,父亲已经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但是作品比较难得。从整体上估衡,校园DV创作存在着题材局限、关注视角狭窄等问题。当代校园DV片主要集中在爱情题材,其他题材的作品覆盖面不广,就算一些非爱情题材的DV作品,在剧情编排中也少不了爱情元素。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年学子们来说,爱情自然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校园里,除了爱情以外的生活内容也同样丰富多彩,因为关注爱情而遮蔽了生活的其他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影像话语多元表达的缺失。

校园DV影像话语表达的缺失还表现在某些DV作品缺少对正常生活状态的积极表达,却过分凸显校园内的某些另类生活,比如同性恋、包二奶、逃课、打牌、同居等。不可否认,在各种复杂现象潮起云涌的现代社会,校园也不可能是禁闭在象牙塔内的一隅净土,另类现象或多或少也的确存在。但是,在DV作品中过度强调这些灰暗边缘的现象,而不去涉及更能代表校园主导风貌的生活内容,难免有本末倒置、顾此失彼之嫌。

当代校园DV在某些方面的话语表达缺失,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误导社会,造成人们对于校园形象的误读,不足以形成人们对现代大学校园生活准确全面的认知。应该说,多种因素制约了青年学子们介入社会生活的多元视角和宽广眼光,于是出现了校园DV影像话语多元表达的缺失。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其缺少有效的校园引导话语的介入,因为校园DV的当前状态从整体上看毕竟还属于一种活跃于校园内的“民间”艺术实践。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

编校:郑 艳

作者:章旭清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规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