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雕塑艺术下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高校园林隶属于校园文化,它的反馈对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与生活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高校园林作为社会多元化文化(建筑、植物、雕塑、碑刻、诗画、游艺等)的载体,是以它特有的景象媒介反映校园文化内容来行使它特有的社会职能。高校园林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社会功能需求和学校的历史文脉,用现代园林的审美意识去进行再创造,用新的园林景象表达校园文化的真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雕塑艺术下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雕塑艺术下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雕塑作品建设

摘 要:校园雕塑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作为外在的物质景观,内在精神和文化的承载,对大学形象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实地调研和社会调查,从题材选择、结构等级、空间布局和个体创作四个方面分析校园雕塑的现状及问题,探索相应的建设对策,创作与校园环境相辅相成的校园雕塑,以展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

关键词:校园雕塑;文化环境;安徽财经大学;作品建设

1 高校雕塑作品创作现状

1.1 现状概述

高校雕塑类型多样,主要分为人物主题类、寓意类、纪念类、装饰类和指示类五种,位于高校不同功能区域,传播校园文化精神。例如蚌埠学院校园内,在教学区有人物主题类雕塑“爱因斯坦”,观景塘区有寓意类雕塑“若即若离”,体育运动区有寓意类雕塑“举重”,艺术楼区有指示类雕塑“艺术设计系”等。

但是,目前高校雕塑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雕塑主题较为雷同,主题不突出或缺乏地域特色,雕塑与周围环境不相符,配套设施不完善等。

1.2 高校雕塑作品发展趋势

随着高校不断建设和发展,校园景观不断开拓和创新,雕塑作为校园景观建构的重要部分,逐步走向绿色环保、人性化设计、多学科领域综合性、地域特色性和创新性设计发展方向。

(1)绿色环保设计。现代设计更加注重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校园雕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与环境的协调互补性,而绿色设计则更多体现在雕塑体量、材料的选取上,需考虑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

(2)人性化设计。校园雕塑应该考虑加强与观赏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情感共鸣,设计时要注重强化与人的互动参与性,减少距离感,保证雕塑可观赏、可触摸。

(3)多学科领域综合性。现各高校包含各种不同学科,各学科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跨学科组合发展的趋势,雕塑设计应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体现校园文化的丰富性。

(4)地域特色性。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校园雕塑应当展现和传承校园所处的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校园生活,融入师生多元化生活。

(5)创新性设计。创新发展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校园雕塑的发展也不例外。雕塑在建设过程中,应在继承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多汲取外来文化,成为新兴文化的载体。

2 安财校园雕塑的建设研究

2.1 安财校园文化建设背景

校园雕塑是为特定的院校设计制作的雕塑作品,能体现院校的校园文化形象。校园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1)物质文化。安徽财经大学位于素有“珍珠城”之称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拥有完善的教学、体育和生活设施。龙湖东校区于2004年新建,建筑设施较为新式,充满活力。

(2)精神文化。安徽财经大学秉承“诚信博学,知行统一”的校训精神,汲取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承接徽商文化和淮河文化的底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3)制度文化。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从更新教育理念入手,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把安徽财经大学建设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突出,在同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2.2 安财校园雕塑现状

(1)题材选择。第一,校园雕塑的选题类型。题材类型较为单一,人物纪念性题材为主要题材,例如孔子雕塑。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时代和地域特色,校园文化的营造较为弱化。第二,校园雕塑的选题分布。校园雕塑类型较少,布局较为混乱,没有与不同院系的学科特点相呼应,缺乏连续性,难以满足以学科院系特色为依托的空间对应性和合理性。

(2)结构等级。第一,校园雕塑等级的规模分布。等级结构不均衡,雕塑的重点多偏重单体级雕塑的创作,其中校级雕塑最多,院系级较少,组群级雕塑更容易忽略。第二,校园雕塑等级的空间分布。等级体系较为明确,并且大部分能与相应的校园空间相结合,强化了空间特色。例如西门和南门的校园雕塑,较好地呼应和美化了入口空间。

(3)空间布局。第一,校园雕塑的类型分布。校园雕塑分布符合当下大部分高校校园雕塑多元化分布特征,即室外空间以绿化浮雕雕塑为主,室内空间以建筑门厅雕塑为主。第二,校园雕塑的空间分布。目前较偏重个体创作的局部思维,缺乏较为宏观的视角和系统连续性,也缺乏与校园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如轴线、广场等的整体关联和互动。

(4)个体创作。第一,材料和色彩。校园雕塑采用花岗岩、铸铁、不锈钢、石材等材料,其中以花岗岩和石材为主,受材料的特性限制,雕塑色彩也较为淳朴,多为银白色、灰黑色,略显黯淡。第二,体量和尺度。大部分的雕塑的体量和尺度较为适宜,多为2米以下的中小型雕塑,少数较为高大的雕塑也多是倚靠墙壁,与整体较为协调。第三,艺术手法。雕塑题材有多种艺术手法,例如人物主题类雕塑多采用具象性手法,而寓意类则多采用抽象性手法。校园的雕塑艺术手法呈现出以具象性为主,抽象性不足,具象和抽象兼具更为缺乏的特点。第四,组合方式。组合方式过于单一,以单体雕塑为主,偶有组合雕塑,群体雕塑匮乏,缺乏感染力。

2.3 建设对策

(1)拓展题材选择范畴。首先,丰富校园雕塑的题材类型。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师生反映安财校园雕塑应该更多地体现校园文化、校园特色、地域文化和学科特色,期望增加校园雕塑的文化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校园雕塑选题可依据所在区域功能来定。高校一般有四大基本功能区,即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和运动区。每个片区的功能特色不同,相应的雕塑主题可有所呼应(如表1)。

(2)增加建设组群级雕塑。相邻或相近的院系之间,如果存在与某种学科相关或跨学科组合发展的趋势,则可以在建筑间的围合空间,增设组群级雕塑,增强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互动。当然,组群级雕塑建设花费不菲,需妥善解决资金来源,可有条件地协商多方共同投资,如相关院系捐赠和社会商家赞助。

(3)明晰雕塑系統整体布局。校园雕塑建设要加强雕塑位置与校园轴线、重要公共空间的关联性,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等级明晰的校园雕塑系统,呼应及强化校园整体空间格局,丰富校园景观环境。

(4)丰富个体雕塑创作手法。可以从体量、材料、色彩、艺术手法、组合方式、工艺技术等方面丰富校园雕塑的个体创作。部分公共空间采用鲜艳多彩的色彩,例如生活区和运动区。在用地较为紧张的区域,可以选用组雕方式,或者将雕塑与公共景观设计相结合,增加一定的观赏趣味性。

3 结语

校园雕塑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高校自身文化特色,增强师生的校园归属感。目前,安财校园雕塑的建设力度较小,题材类型较为单一,布局随意且混乱,等级结构不均衡,空间布局较为局限,个体创作手法及感染力不足,这都需要学校重视并加大建设的力度。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将学校自身的文化背景与独特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拓展题材选择范畴,均衡等级结构,增加建设组群级雕塑,明晰雕塑系统整体布局,丰富个体雕塑创作手法,从而设计出与校园环境相辅相成且彼此强化的雕塑,展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黄圆圆,张云彬.合肥市高校校园环境雕塑文化性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

[2] 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规划师,2008(6):28-32.

[3] 马宇威.论大学校园景观雕塑的价值与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10):35-36.

[4] 王国荣,王克风.基于地域性文化定位的校园雕塑设计研究——以甘肃兰州高校为例[J].雕塑,2012 (4):38-39.

作者:贾琦

高校雕塑艺术下校园文化论文 篇2:

高校园林与校园文化

摘 要:高校园林隶属于校园文化,它的反馈对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与生活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高校园林作为社会多元化文化(建筑、植物、雕塑、碑刻、诗画、游艺等)的载体,是以它特有的景象媒介反映校园文化内容来行使它特有的社会职能。高校园林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社会功能需求和学校的历史文脉,用现代园林的审美意识去进行再创造,用新的园林景象表达校园文化的真谛。

关键词:高校;园林;校园文化;创作

高校园林是自然与学校相联系的,满足教学、科研、生活等功能需求的理想艺术空间。作为艺术空间,高校园林总是反映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所谓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说,校园文化指学校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师生员工共识的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等。从狭义上说,可以把校园文化理解为相对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或者叫非課堂文化,含舆论风气、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毋庸置疑,高校园林隶属于校园文化,它的反馈对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与生活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高校园林作为社会多元化文化(建筑、植物、雕塑、碑刻、诗画、游艺等)的载体,是以它特有的景象媒介反映校园文化内容来行使它特有的社会职能。

怎样在高校园林空间用显形的文化手段传递校园文化信息?它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社会功能需求和学校的历史文脉,用现代园林的审美意识去进行再创造,用新的园林景象表达校园文化的真谛。概况地说,高校园林设计及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创作寓意校园文化的植物文化

与一般社会园林相比,高校园林具有许多独特之处,这是由它服务于培养人的教育目的所决定。正如杜威(John Dewey)所说,学校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环境以影响成员的智力和道德倾向”。高校园林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员工和园艺管理者经过长期培育而形成的,它反映了校园文化发展的要求和校园群体的智慧与意志。它既是文化选择的手段,又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在高等教育文化选择功能的实现上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树种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内容。

1.选择与庄严、肃穆的知识殿堂相称的树种。在人们的印象里,校园文化,特别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使命的大学文化,总是和庄严肃穆的知识殿堂;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这些概念相联系。它是一种与浓腻、喧嚣、斑杂的世俗文化截然不同的清幽的知识文化,宁静的书斋文化。在校园整体绿化树种中应以古朴典雅的松、柏、香樟等常青高大乔木为主导。

2.选择与高校自身相映的校树、校花。园林作为艺术 的一支分野,其特质的显现应是该校特色与时代特色的艺术融合。离开了这些就失去了该校校园文化的个性,容易变成平庸和步人后尘。所以,个高校园林不仅要讲求生态效益,而且应当讲究艺术效果;不仅考虑周围环境的风格、色调、建筑群体的布局等相配套,同时也要考虑校园文化自身的气质与特色,学校群体的身心需求等社会性。如医学院校就要根据“医学”这个重要特性,在突出重点的树种上,就要与具有崇高的救死扶伤的医德而相称相辉映,使其能沟通人与自然的交往,将园林这一物化的艺术同时物化着丰富的校园文化,使人与自然美真正浑然一体。

3.选择与莘莘学子读书、学习与生活相适应的树种。室外学习需要一定的光线,这就需要营造夏荫冬亮的树林。因此,校园内布局要种植高大的常青乔木,同时也要配植一定比例的水杉梧桐等落叶树种。当然,再配置一定的(石材、木材等材质)情趣桌椅凳就更酷更有学习氛围了。

二、创作表达学校历史文化的时空

学校规划与建设决不是一次完成,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校园园林必须尊重历史的连续性,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有价值的历史性和纪念性建筑、古树名树、地质风貌及其景观等。因为,它们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而且是学校发展的见证,更是文化的沉淀与传承。

当然,为了使历史遗存与附近新环境不矛盾,或不过于突兀,可以在其周围配置保护区,并以绿化的方式来协调。其次,要以使用促保护,设法做到既保护历史遗存的特色与优势,又能够发挥它更多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也应安排与其建筑树木相适应的内容,如提供校史教育或作参观旅游的景点,使它们焕发生机勃勃。

雕塑作为创作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在高校的发展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代又一代,许多高校在校园中用雕塑艺术来创造空间,表现自己的教育、科研、生活方式和理想价值,不断地积累学校最本质、最宝贵、最具特色的精神财富,使得这一代缅怀、传承上代人的文明,同时开拓创新下一代人的文明发展。真正有艺术价值的学校雕塑一旦形成,便成为校园文化的永久性物化形态,具有长远的意义。在这一点上,高校雕塑的文化积累功能是其他文化形态难以比拟的。

高校作为知识殿堂,其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具规模,因此,企及在短期内让学校雕塑布局定型,这是极其不现实,也是违反校园文化积累沉淀规律的做法。但是,我们深究一下,时间也应该是相对的概念,不能按常规思维,由于需要时间,或者需要经费,就可以慢慢等待慢慢来。从辩证的层次理解,学校雕塑建设虽然需要时间,却又是紧迫的。其紧迫性在于高校国际化的步伐在加快,人们的环境因素在提高,而学校环境改造欠账又太多,学校绿化与美化程度尚低,学校雕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的距离越来越大,总是赶不上学校整体步伐及其教职员工的期望。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高校雕塑发展应当有较长的时间期限;而从学校建设的要求角度看,雕塑在学校校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因而,应当注重效率意识,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雕塑艺术精品。

三、创作“法”自然,力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高校园林设计中,首先要把人在外主体,一切设计应是创造变化的生活、景域和亲切感、时尚感与舒适感。按照自然法则规划布局校园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特别是要重视把山水作为构图要素传统,着力于创造自然化的校园绿化空间和建设空间的形式上苦心经营,并应用“巧于因借”、“构图得体”、“精在体宜”是园林设计原则和手法技巧,把学校的绿化和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环境沟通起来,互相借资,相得益彰,“宛如坦诚”。

在高校园林特色创作上,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校园整体美。在建筑创造和环境设计上,既要努力把握园林建设与校园文化的统一关系,又要寻找自己学校创作和其他学校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不同之处,通过变异,力求创新,这就是高校园林风格创造的任务。

四、管理上要突出高校园林的教育属性

高校园林尽管是以师生员工为服务对象,但是,作为被服务的师生员工实质是学校的主人。广大师生员工既是被服务者,又是服務者。校园建设的好坏是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校中的每一个主人真正起到“主人翁”的作用。反之,因为少数人不注意校园建设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起着破坏作用,那是会造成损失,甚至会铸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有的人喜欢野炊的浪漫,放火烧野草的刺激,这稍有不慎即会发生园林火灾。因此,不断提高师生员工对校园园林建设和参与意识,是搞好高校园林建设的必要环节。为达到此目的,我们认为除了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聘请师生员工各方代表参与校绿化委员会,参与规划及实施学校园林建设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校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园林建设与规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严格执行制度,使广大师生员工能从思想上彻底地认识到校园建设与维护校园的责任与义务。在高等院校内形成“校园建设为人人,人人为校园建设”的崇高风尚。这就需要学校绿化专业队伍认真宣传有关方面的精神,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设施、平台,在不同场合广泛深入地宣传,强化师生员工热爱校园的意识,同时希望他们做好监督,认真执行有关制度,严格校园各类,以防微杜渐。

2.分片管理,责任到基层组织或个人绿化管理也应该同环卫管理一样,实行责任制,专业队伍分别作技术性指导与部署,特别是春季 排涝,夏季抗旱,秋季护果,冬季除雪等工作,应当下放以教工科室班组(学生以年级班组)为单位的责任制,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园林建设的参与意识。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条件的可进行年终评比,并制定执行有关奖惩办法,以鼓励群众性的义务劳动与管理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

3.学校成立园林花卉盆景爱好者协会。充分利用其组织聚集一批绿化美化的爱好者、志愿者,并通过其组织活动,不断提高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的审美意识与参与意识,同时,通过他们广泛收集校园建设与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4.开展评选校树校花活动。各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推荐评选校树校花洪山,最后校(院)职工代表大会审批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师生员工爱校爱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意义是深远的。

5.举办花展及花卉栽培讲座、校园风景摄影竞赛等活动,还可以开展新生入校植树活动,毕业生离校植树活动等。总之,神人共愤地开展校园建设教育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师生员工建设校园,孕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积极性,使中国高校园林建设尽早尽快实现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园林化。

[责任编辑 王玉妹]

作者:毕凌红

高校雕塑艺术下校园文化论文 篇3: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考验与挑战。本文从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出发,剖析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对策

高校的竞争最终归结为文化的竞争,校园文化自然成为高校越来越重视的内容,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内地普通高校相比,因其特殊性和自身优势而散发着独特魅力。民族地区高校一般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合格人才,但同时它又是一个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校,尤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层次多元化,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影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与挑战。

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外,具有独特的种族群体性。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审美心理都不同以及同一民族文化体系构成不一样,所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不同民族间的学生存在差异。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传承性,民族地区的文化是祖先传承下来的,很难再加以创新。

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侧重民族性多,大众参与性少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因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当地民族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带有民族性质的活动多些,而参加这些活动的也多数为这些当地的民族学生,因民族学生更多地受这种文化的熏陶,有基础和民族情结。汉族学生也会参与其中,但受众面不大。

(二)高校重视不够,主导性不强

一些领导对校园文化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深度认识,对校园文化活动规划不合理,在一些活动上缺乏理论指导。有的认为开展文化活动是娱乐,只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和教学不挂钩,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不大。

(三)忽视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充分重视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

在一些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认为只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就可以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四)没有形成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特色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精神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互动中所积淀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合。大学精神具有较强的整合、激励和协调功能。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民族地区高校只有找到符合本校实际的大学精神,才能办出民族特色,发挥地域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些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没有形成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大学精神,这对开好校园文化活动是不利的,更不利于开展具有民族传承性的校园文化。

三、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中,注重民族文化传承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身处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在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必须顺应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呼伦贝尔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一所由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共同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地处祖国北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多,且大多为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这为我们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呼院的校园文化就扎根在这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里,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我院针对民族地区学生特点,举办了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艺术展演、蒙语主持人大赛、蒙语歌手大赛、蒙语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活动的举办中,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二)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注重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学校要发展,管理是关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领导体制。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民族成分复杂,而要开展校园文化,就更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呼伦贝尔学院作为一所民族地区高校,始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成立了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共青团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呼伦贝尔学院共青团充分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把握青年工作的方向。认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就必须研究青年的需求,研究变化中的社会,研究变化中的青年,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比如让一些没有舞蹈、音乐、朗诵、演讲、书法等特长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这个大舞台上来,就必须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渠道。基于此,我院共青团于2010年策划举办了首届相声小品大赛,反响热烈,也让校园这片广阔的天地真正成为了青年学子体验和释放青春激情的舞台。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传播先进优秀文化、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思想意识自主、道德行为规范的合格人才。呼伦贝尔学院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将说教色彩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比如通过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的主题团日设计活动、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广大青年进一步坚定信仰,树立信心,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间的沟通适应能力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学生之间的民族成分、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加之有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起点低,而汉族学生又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所以在沟通交往方面存在困难。而民族地区高校要加强不同民族学生的管理和促进民族间的融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内蒙古这个民族地区,为了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构建和谐校园,自治区教育厅会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体现,比如在全区民族高校开展的“让爱伴我成长——我与民族同学的故事”征文、演讲活动,就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交流的有效形式之一。

呼伦贝尔学院常年开展的民族民间广场舞活动一直是我院加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学生交流与交往的重要载体,民族民间广场舞在我院已经开展了15年左右,并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优秀奖和二等奖,是我院多年来积极探索特色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我院的民族民间广场舞是以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舞蹈为元素的一种民族特色浓郁的集体舞。我院地处祖国北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地域条件,我院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一直在30%左右,多民族的生源构成也为我们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传承,把民族民间广场舞列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进行培育。我院通过加大对民族艺术活动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协调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对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干部是最年轻的成年人干部,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开展有重要意义。从目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和内地其他高校的学生干部选拔机制有所不同,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民族成份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拔学生干部时,要考虑一定的民族比例和因人而异的选拔措施,这样才有利于开展工作。例如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联合会在职能设置中有一项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协助共青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所以根据需要设有文艺部、宣传部、广播站等,各民族学生干部在这些活动中切实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五)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按照社团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组织。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需要得到社团文化的支撑,同时,各级各类民族性社团也是特色校园文化的亮点,其不可复制性正是学校特色社团文化的核心所在。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组织引导,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以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为例,呼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组建于2006年,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并在其后的发展中逐步完善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我院的社团联合会是学校各类社团的学生组织管理机构,它以其自发组织性散发着独特魅力。绿色北疆青年环保志愿者协会、爱心家教、创业协会、摄影协会、记者社团、海澜社团、文学社、话剧社等社团已成为我院学生第二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方面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比如我院的绿色北疆青年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呼伦贝尔民族地区为数不多的一支绿色环保队伍,以“提高绿色意识、构建绿色家园、为了绿色生命、贡献绿色力量”为宗旨。社团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了黑龙江绿色龙江环保组织的关于保护额尔古纳湿地鸟类的活动,与呼伦贝尔市环境保护局、达赉湖自然保护局以及辉河自然保护局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及社会绿色协会建立了长期项目合作关系。为保护呼伦贝尔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既宣传了呼伦贝尔的少数民族文化,又构建了和谐校园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显精神文化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如校园建筑、校园绿化、校园雕塑、文化墙等。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优化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它可以协调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维护教育教学和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校园精神文化是指被学校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精神追求、价值观念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等,表现为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师生的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校园行为文化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校园文化活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与内地普通高校相比,除具有共性特征外,也有其特殊性。民族地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除了在物质文化中彰显民族特色和在制度文化中侧重民族文化外,非常注重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精神的培育是相辅相成的,校园精神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软实力,能够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此投射的那种独特的学校感染力和凝聚力,就好比每所学校的校训都不一样,它是一所学校精神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所以培育民族精神是少数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显精神文化的重要,要培育符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韩金凤

上一篇:基于准生产模式机械加工论文下一篇:家庭暴力侵害生命健康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