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饰牌是匈奴物质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匈奴饰牌艺术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经历了自然稚拙的青铜时代、个性张扬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融合的铁器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关键词:匈奴饰牌艺术阶段特征在匈奴民族中最重要的当属饰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设计艺术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设计艺术发展论文 篇1:

古希腊古罗马的设计艺术发展

摘 要 欧洲的设计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尽管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都对西方艺术的形成产生过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而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设计艺术就得了解“她”的过去,知道“她”的文化知道“她”都经历了什么,正如像了解一个人一样深入的去了解她。他们一脉相承,循序渐进,也是他们的发展成为了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发展史上的两座永恒的永不磨灭的里程碑。本文从历史背景,设计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了解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的陶工艺设计,绘画,建筑设计,柱式

1  古希腊的艺术

1.1 古希腊的陶瓶

古希腊在当时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以及摇篮,就如同我们现在的黄河母亲河一样,而古希腊的艺术的起源则以爱琴海为中心的,正是因为它以爱琴海为中心所以古希腊的艺术也被视为了爱琴海艺术的一种延续,而在当时理想主义的支配之下,它也开始呈现出来了一种永恒感,稳定感,它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一些幻想主义的成分。

陶瓶是古代希腊陶器中数量最多的,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聪明勤劳的希腊人就学会了制作一些的陶瓶,并且习惯了在陶瓶上用色彩绘制一些几何,动植物,半兽人的纹样。而陶瓶上面所画的装饰纹样往往是原始单纯朴素的。到了现在,一些专家根据陶瓶上面所画的装饰风格的不同,分为了四个时期,分别是几何纹样,东方纹样,繁盛期,衰落期。

几何纹样时期的希腊陶瓶完美的继承了当时迈锡尼的独特的严谨的风格,显现出了严谨,规矩的装饰方法。

东方纹样时期是在公元前七到六世纪所流行的,由于当时的对东方出口货物的政策使得一些人考虑到了要符合当时东方人的喜好,审美,所以就想到了采用普遍的动植物来装饰陶瓶的图案,其次还想到了直接采用东方纹样,给陶瓶增加了美感和一些趣味性。

繁盛时期的希腊陶瓶的彩绘又根据他们当时所采用的装饰手法和所用的绘画色彩的不同,前后经历了黑绘,红绘,白绘这三个阶段。

黑绘风格是古希腊陶绘进入繁盛时期的第一种风格,它主要是在红色,红棕色或者黄褐色的胚胎上面,用一种特殊的黑色泥釉把陶瓶上面的主体人物涂成了黑色,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剪影一样,细节部分用细细的勾线来突出表达,而背景则是会保留陶瓶所本来的颜色。黑绘风格在吸收埃及原来有特色的风格的同时,也更加突出表达出来写实的手法,在公元六世纪的时候到达了顶峰,主要代表作品有《阿喀琉斯于埃阿斯玩骰子》。

红绘风格在公元六世纪末出现,红绘风格是当时希腊的早期的发展装饰艺术中最具有成就的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而红绘在与黑绘风格一起共存了一段历史时间之后,红绘风格才真正成为了一种让当时的希腊人和现在后人所感到骄傲的一种特有的绘画形式,它的绘画风格和黑绘完全相反,是用黑釉把背景涂成黑色,留下陶瓶上所画的人物啊,动物啊,植物颜色用朱色绘制。代表作有《战士合唱队》

白绘风格绘制的主要都是一些小的非大型的器物,白绘多为葬礼的陪葬品所绘画,彩绘的内容多为死者的画像,栩栩如生,气韵生动,与此同时白绘风格也将鼎盛时期的陶绘艺术一步一步走向终结。

1.1.1 古希腊的建筑设计

希腊身处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它的航海贸易也特别发达,所以希腊人拥有航海民族所特有的勇敢,坚毅,机智以及浪漫。在古希腊人的眼中心目中最为完美的当之无愧的就是神明,他们用作品来歌颂神明,歌颂人的精神,肉体,创造出了丘比特,宙斯,维纳斯,阿波罗等许多现在被人们所熟知的神。

在公元前八到前六世纪,古风时期的希腊建筑艺术渐渐达到了相对稳定的一种形式。多利安人的多立克柱式没有柱础,而是直接放在地面上,柱身有16到24条凹槽,而柱子头却没有装饰,所以多立克柱式又被叫做男性柱强健有力。爱奥尼亚人的爱奥尼克柱式整体上的造型或者风格都比较坚挺娟秀,它比多立克柱式多了一个柱础,纵向凹槽,而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都有一個设计的一部分圆面。但是最具特征的还是要数它的柱头,左右柱头有一对向下的卷曲装饰纹样,风格有一种端庄秀丽的感觉又被叫做女式柱。科林斯柱式用毛茛叶装饰它比爱奥尼克柱式更加具有装饰效果。

1.1.2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

公元前八到前六世纪,古风时期的古希腊的雕塑的一些代表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古风或者是旧时尚的风格。在雕塑时期的初期,在人物雕塑的表达方式上古风的呆板微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静止画面,用来表达运动的连续性。后来,古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到了制作青铜像的方法,雕刻石像和用石料进行的建筑工艺,一开始古希腊人只能拙略的模仿,经过不断努力到后来就可以创作出来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具有超高艺术水平的作品。

2 古罗马的设计艺术

2.1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

古罗马文化本身的艺术本来不是特别的发达,当罗马人征服了那些具有文化艺术且繁荣昌盛的一些国家,将那里的大量的具有文化意义的艺术品,尤其是他们的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更是当做战利品强制性的带回来自己的国家,当然只蛋蛋的掠夺艺术品并不能使他们满足,他们还把当时的许多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些艺术家,工艺师和大量的奴隶“绑架”回自己的国家,而这些就为后来繁荣昌盛的罗马帝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罗马最具与成就的就是建筑,罗马的大型建筑的风格具有雄浑凝重的特点,构图和谐统一,样式多种多样。罗马人开拓了建筑领域的新层面,丰富了建筑艺术的手法。具有罗马特色的是罗马万神庙,维纳斯,罗马庙,太阳神庙等等。公元前30年到公元后180年左右都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国力强盛,财富充足,于是歌颂权力,炫耀财富成为了当时建筑的主要目的建造了凯旋门,纪功柱等等建筑。

2.1.2 古罗马的绘画

古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镶嵌一种是壁画,而古罗马的绘画往往是用来纪录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用来装饰一些公共场合和达官贵人的住宅。直到公元79年,因为一场火山喷发导致一些珍贵的壁画被埋葬,因祸得福的是这些被埋葬的壁画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古罗马不断吸收不断创新古希腊艺术的风格,让古罗马成为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东;韩颖;朱长征.中外设计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2013.05

[2] 张伟.西方造型艺术美学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2018.06

[3] 李丽 .产品创新与造型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10.03

[4]叶碧云.西洋建筑史[M].国立编译馆 , 1974.01

[5]朱虹 .西方艺术与思潮[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6.01

[6]程霞 .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美学创造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18.06

作者:马涛 赵艳

设计艺术发展论文 篇2:

试论匈奴饰牌设计艺术发展的阶段性

摘 要:饰牌是匈奴物质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匈奴饰牌艺术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经历了自然稚拙的青铜时代、个性张扬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融合的铁器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匈奴饰牌艺术阶段特征

在匈奴民族中最重要的当属饰牌。饰牌不但反映了匈奴人的游牧经济特点,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先秦两汉时期匈奴民族的创造性能力和水平。从设计的本质而言,人类的事与物,大多是设计的结果。设计艺术的产生、发展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是密切相关,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艺术风格。匈奴亦是如此,匈奴饰牌设计艺术的时代风格,呈现出了发展的阶段性。笔者将匈奴饰牌设计艺术的发展按照汉民族对金属工具使用的时代特征,以及匈奴社会发展和匈奴饰牌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铁器时代。

一、自然稚拙的青铜时代——西周至春秋时期

匈奴社会在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建国(前209年)以前,处于青铜文化阶段。头曼单于时期匈奴人过着共同生产、共同分配、没有阶级和没有压迫剥削的原始公社生活,这种生活到了公元前3世纪前后才开始发生变化。《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说明当时的匈奴氏族部落极其不稳定。匈奴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为了追逐水草,过着游牧的生活,游牧经济不稳定,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很大。匈奴人往来追逐水草,住居不能长期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经验的积累,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在匈奴人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之前,他们的生活资料完全依赖于牲畜,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年代相当于这一时期的饰牌遗存数量少、样式单一、造型简单,基本上以讲究实用为出发点和原则,这是匈奴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体现之一。典型代表物件是内蒙古宁城小黑石沟石棺墓出土的虎纹透雕铜饰牌,年代相当于我国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虎纹头部下垂的,虎尾端作圆圈状。正面头部,眼睛和鼻孔用圆圈表示,肩部和臀部有多重圆圈纹,爪写实。造型在较为抽象的同时,表现出原始绘画造型的稚拙特征。

究其原因,匈奴族是公元前3世纪(相当于战国时期)在我国大漠南北兴起的,而在此之前匈奴为了生存和扩张,频繁地发动对周边民族的掠夺战争,积累大量的财富和奴隶。氏族的生产主要是依靠奴隶,下层的匈奴人有时也参与劳作。主要的经济还是游牧经济,生产主要是满足战争和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对器物装饰和装饰品的需求不是很迫切。时至春秋末期,匈奴社会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匈奴内部经济结构发生转折性的变化。这一时期,铜器制作虽然仍以兵器和工具为主,但以青铜制作的生活器皿,也比较多见。但从整体来看,这一时期匈奴饰牌造型普遍过于简单、抽象。

二、个性张扬的早期铁器时代——战国时期

早期铁器时代,由于铁器的发明和使用,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生产资料有了剩余,到战国时期,匈奴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对可观的程度,阶级分化日趋显著,匈奴上层社会对奢侈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战国早期,匈奴人的装饰品仍以动物纹饰牌为主,而腰带饰仍然盛行,并且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制作亦稍精致。战国中晚期以后,则有很大变化。青铜饰牌中,诸如鸟形、兽头形等,比较少见,并逐渐被淘汰。动物纹的长方形饰牌和带扣成为主要的装饰品。从以马、牛、羊装饰题材为主的匈奴饰牌来看,说明这一时期匈奴的游牧经济是比较发达的。野生动物如虎、狼、野猪和雄鹰的形象在饰牌题材中经常出现,说明当时狩猎业仍占相当的比重。

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各种动物纹为特征的匈奴艺术品,无论艺术构思,还是制作技术都达到臻于完美的程度。动物造型不仅以个体形象为主,而且出现多种动物相结合的构图,如虎牛、虎豕相斗的图案。这不仅要求能表现出每个动物的特征,尤其要表现出它们在各种不同环境下所表现的精神状态。如虎的造型,利用流畅的线条把虎的神态刻画成具有一般猛兽难以压倒的威风。这个时期,除了个体写实性动物纹外,图案形象的动物纹也相当普遍。所谓图案形,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及夸张,以适合器物构图的需要。如各种鸟形图案的饰牌以最有特征的鸟头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几笔便勾画出鸟的特征,很富有感染力。对于猛兽的表现,又以夸张的手法,极力突出猛兽的嘴。将数个猛兽图案附在野兽的头、背和尾部,使野兽极度凶猛的性格更加形象化。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凉城出土的虎咬羊纹透雕铜饰牌是这一时期匈奴饰牌艺术的典型代表,年代相当于我国战国中晚期。虎呈伫立状,张嘴咬住马颈,马头向后,前后肢卷曲,与饰牌边框前缘相接。在饰牌的底部和右边框,饰以凹入阴线纹,刻画细腻。

总的来看,战国时期的动物纹题材和造型有很大变化,鸟形纹饰明显减少,动物咬斗纹饰牌和生动的个体动物造型,居主导地位。饰牌图案以生动逼真的写实性动物形象为主,除表现个体外,还将不同动物结合在一起,但又各具特征。造型别致的动物咬斗纹饰牌堪称这一时期饰牌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从造型构思到制作工艺都达到了精工娴熟的程度。从材质看,这一时期匈奴的手工艺制作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饰牌设计艺术的发展。

三、文化融合的铁器时代——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随着匈汉接触的增多,双方在物质、文化层面上的交往也逐渐增多。大量的汉物进入匈奴,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对匈奴的影响逐渐加强。双方物质、文化交流的途径主要是战争、和亲、互市。西汉时期,匈奴多次发动掠夺战争,从中原掠夺了大量物质财富,在战争中大量的降匈士兵流入匈奴,带去了大量的汉式兵器和生活用具,成为匈汉交流的载体。汉王朝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达到臣服匈奴的目的,开始采取和亲和互市的政策,通过馈赠匈奴上层贵族生活用品和消费品的办法改变匈奴的消费结构,从经济上使匈奴依附于汉朝。西汉时期有几次较大规模的馈赠,馈赠的内容包括丝织品等汉地珍物,还有投其所好制作的黄金饰牌等。这必然对匈奴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自汉景帝至武帝初,匈奴人不断与汉人互通关市,关市吸引着匈奴的贵族和广大牧民,故史载“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后来汉匈之间虽然发生了战争,匈奴仍不愿放弃关市。《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匈奴贪,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以中之。”自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发生战争后,匈奴虽断绝和亲,进攻边塞,但仍然愿意通关市,爱好汉族地区的产品。通过这些关市,汉匈之间长期发生了频繁而大宗的交换。

这个时期的匈奴饰牌仍保留动物造型,但已脱离纯动物的刻画,而是衬托以草木图案。有的以仿镶嵌工艺的凹入叶状纹为装饰。宁夏同心县倒墩子出土的虎食羊纹透雕铜饰牌,年代相当于我国西汉中晚期。透雕虎食羊图案,空白区域以柳叶形花纹填充。这一时期饰牌图案包括前面提到的双兽纹饰牌,都出现例如柳叶、阔林叶等装饰。有论者称,秦汉时期匈奴饰牌的植物纹装饰是受到秦文化的影响,因为植物纹饰是秦文化的显著特征。笔者认为,从战国时期相对单一表现的动物纹图案向动植物纹结合的图案风格的转变,植物纹的广泛应用,反映了随着匈奴的南迁,其部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能片面地认为其植物纹装饰是受到秦文化的影响。

而在西岔沟等地发现的动物咬斗和人物活动场景的饰牌,题材新颖,布局精巧,代表了这个时期特有的风格。西汉时期,动物咬斗纹仍然是匈奴饰牌主要的装饰母题之一,但是题材风格有所转变,表现的动物活动场景气氛较先秦西汉时期盛行的动物咬斗纹要平和很多。例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二兰虎沟出土的双鹿纹透雕铜饰牌,年代相当于我国东汉晚期。双鹿相对而立,鹿头上方的圆形镂空表示鹿角,造型已图案化。中间有连环状物把两鹿隔开,边框饰以阴线纹。

虽然匈汉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这个时期的匈奴饰牌仍然保持其原有的草原特色,显少见到匈汉艺术风格结合的饰牌。说明西汉时期匈奴在接受汉族物质文化的同时,仍能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西汉末期,匈奴内部分裂成南北匈奴两部,南匈奴入塞内附汉朝,汉设置属国都尉管辖。作为汉朝属国的匈奴虽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传统,但是由于与汉族的联系更加密切,其物质文化受汉族的影响日益增强。进入东汉,匈奴在物质文化上与汉族渐趋于一致,其民族特性逐渐消失,出土的饰牌数量明显减少。东汉以后,随着匈奴部落联盟的衰亡,匈奴饰牌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其艺术的发展也随之曲终人散!

四、结语

匈奴饰牌设计艺术发展的阶段性表明,匈奴饰牌艺术的繁盛时期是战国到西汉时期,同时并存多种形制,并因题材选取的不同形成各自的系列,饰牌由原来的单一品种向系列化发展。阿鲁柴登、西沟畔出土的金饰牌,内蒙凉城、宁夏同心出土的青铜饰牌都代表着这一时期匈奴饰牌艺术的最高成就。创作母题从自然领域逐渐转向社会生活领域,纹饰题材日趋的程序化、多样化。这表明匈奴人由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变化,其饰牌纹样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进入生活审美领域的实用阶段。

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重新认识曾出现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民族从事艺术质造物的历史,能为今天的设计实践提供历史的借鉴。从匈奴饰牌设计发展的变革中可以找出与现代设计相一致的规律性的内容,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物质生活需要是设计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二,设计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材料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设计与审美情趣同步发展。人类几千年设计的发展,虽弥历沧桑巨变,但从根本上说,正是上述内容。相互作用变化的必然趋势、历史的风风雨雨和变幻,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正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参考文献:

[1]林干.匈奴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2] 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J].文物,1995.5.

[3]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J].考古学报,1983.1.

[4] 王涛.略述匈奴与中原物质技术的交流以及汉匈在文化上的融合[M].西安.西北大学,2003.

[5] [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李秀珍.秦器上的动物、植物纹饰研究,转引自袁仲一.秦文化论丛第八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7] 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谭嫄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系讲师,硕士。)

作者:谭嫄嫄

设计艺术发展论文 篇3:

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 设计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衍变也无时不刻地影响着设计艺术的轨迹。设计艺术对科技、社会文化变革的适应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形成了其进步的要素与架构。

关键词:设计艺术 工业设计 社会文化

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全面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

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设计艺术”为好。

这只是从单独层面上划分,对直截了当的采用“设计”这一概念具有严重的妥协态度,忽略了设计艺术基因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催化和促进作用。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虽然常常被当作同义术语,即使在一些正式的学术讨论中也常被交互使用,但要研究设计艺术,首先要追寻即成事实的真相,但在我国的文化含义中,设计艺术有相对的界限,那界限可以涵概精神的艺术和物化的艺术的领域。

从文化发展的观点来看,设计艺术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一个从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视觉思维、审美观点、生理需求一样,贯穿于艺术作品创造的始终。从古到今,从原始到成熟,在发展形式上,属于时间维的纵向状态,趋向于潜伏期。

与设计艺术相区别,艺术设计更多属于现状的研究范畴,属于空间维的横向状态,趋向于爆发期。可以说当设计艺术处于空间维的横向发展机会中关注的越多,受重视的程度就越大,那么潜伏期也就相应的爆发,其实目前我们所处于的中西文化的碰撞,正是设计艺术的发展爆发期,也正是为什么会产生艺术与设计的争论的原因之一。

从早期的设计与艺术的关联性来看二者今天所承载的任务。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 Moholy-Nagy)

“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

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的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 Peter 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

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21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 杨砾、徐立:《人类理性与设计科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苏忠懿,男,1969—,河南驻马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油画、动漫艺术,工作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苏忠懿

上一篇:诗歌与文言文论文下一篇:形象设计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