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探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中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研究

摘要:广泛而积极的政治参与是“善治”的一大特点。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现代通信技术与民主政治相结合,为公众提供了多样的参与渠道和途径。网络重构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强的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精神,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大势所趋。当前,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快推动电子政务工程,创造出网络政治参与的种种方式,便捷公众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反映诉求;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重大公共事件,密集的网络讨论蜂拥而至,倒逼政府部门就相关议题予以解答和解决,给当局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压力。如何在“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的前提下,引导公众依法、理性、有秩序地网络政治参与是当前党和政府需要关注的重点议题。本研究从“公众为何以及如何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在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我决定理论、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和政治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工具,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构建了中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剖析了动力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依照实证研究设计方法步骤,利用调查收集到的809份有效问卷验证了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的作用机理,总结出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依据比较案例研究设计方法,选取同在2018年发生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和“问题疫苗事件”,进一步揭示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在实践场域中的具体运行机制。以此为据,提出了引导扩大公众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第一,中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是由网络政治参与动力自系统和动力他系统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复杂系统。网络政治参与动力自系统包含受控型动力(社会影响)、功用型动力(感知有用性)以及内驱型动力(政治兴趣和政治效能感);网络政治参与动力他系统包含来自参与制度环境(网络规制感知和政府回应感知)、政治文化环境(民主价值观和政府信任)、以及信息技术环境的动力(平台信任和感知易用性)。网络政治参与动力自系统始终处于动力他系统的影响之下。第二,网络政治参与动力自系统向公众输入参与需求,影响参与的程度,解释了公众“为何”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动力他系统向公众输入参与支持,影响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揭示了公众“如何”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决定了公众究竟采取何种网络政治参与类型。第三,网络政治参与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往往由网络政治信息获取开始,受内驱型动力驱动,感知易用性显著促进信息获取,并刺激功用型动力的产生。信息的累积使公众的功用型动力进一步增强,促使其开始攀登参与阶梯。政府能否有效回应公众诉求、能否提供安全的参与平台,决定着公众的网络政治表达是向着网络问政还是网络外压方向演变。第四,政府部门可从提高有效回应能力、优化网络生态治理、保护数据隐私安全和推动内容科技发展等方面着手,实现扩大公众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目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对中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弥补了学界对于网路政治参与重效果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轻内涵界定和类型分析的缺憾。从制度化程度和参与程度两个维度将中国公众常见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划分为5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环境特征,拓展了当前学界仅关注信息在政府与公众间“纵向流动”的分析框架,增添信息在公众与公众间“横向流通”的分析路径,以此剖析各类网络政治参与的核心特点。深化了有关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认识。第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和政治系统理论构建了中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当前学界有关公众为何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具有两条分析路径,分别基于政治参与视角和信息技术采纳视角。本研究从两个理论视角分别选取了自我决定理论和整合技术接受模型,运用政治系统分析方法和元分析结果对两个理论模型进行融合和完善,形成分析框架。本研究所构建的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揭示了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动态规律,是对当前学界相关研究呈现出碎片化、静态化特点的有力补充。拓宽了有关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第三,运用权重分析和元分析量化文献综述方法,对相关实证研究结论进行整合,识别出对中国公众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良好解释效力的变量作为动力系统的部分组成要素。当前,公共管理学领域对定量文献综述的应用较为不足,叙述性文献综述仍是主流。本研究对权重分析和元分析技术的运用,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创新性。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自我决定理论;整合技术接受模型

学科专业:公共管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互联网对政治参与影响的研究

一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影响

二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内涵特征的研究

一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涵义的研究

二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类型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 SES和人口统计学因素

二 信息技术采纳和扩散模型

三 社会资本因素

四 政治心理因素

第四节 网络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研究的量化整合分析

一 方法概述:权重分析与元分析

二 数据收集

三 权重分析和元分析结果

四 结果整合

第五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 政治参与

二 网络政治参与

三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自我决定理论

二 技术采纳相关模型

三 政治系统理论

第三节 分析框架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的规定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的要素

一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自系统要素

二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他系统要素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的功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一 基于动力系统要素的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二 基于动力系统结构的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三 基于动力系统功能的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第二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选择

二 问卷开发过程概述

三 变量定义与测量

四 初始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五 样本和数据收集

第三节 数据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及正态分布检验

二 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四 结果讨论

第四节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比较分析

一 参与程度维度的动力系统比较分析

二 参与制度化维度的动力系统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的现实验证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案例概述

一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及相关管理措施出台

二 问题疫苗事件及《疫苗管理法》出台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 公众为何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基于动力自系统的分析

二 公众如何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基于动力他系统的分析

三 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系统的作用机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引导公众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高政府回应能力:引导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核心

一 创新网络治理理念

二 健全政府回应制度

第二节 优化网络生态治理:培育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网络环境

一 加强参与教育,营造理性参与文化

二 规范网络治理,包容多元竞争观点

第三节 保护数据隐私安全:夯实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技术保障

一 强化数据隐私意识

二 完善数据安全规范

第四节 推进内容科技发展:助推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科技支撑

一 从信息公开到数据开放

二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识别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公众网络参与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上一篇:建筑装饰材料论文提纲下一篇: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