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探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新形势下,网络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合法、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指出了文化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成熟性的根本因素,并对如何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政治参与探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网络政治参与探析论文 篇1:

网络政治参与探析:问题、价值及路径

摘 要: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方兴未艾,广大民众给予了很大支持,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它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进而构建出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路径,以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成熟。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问题;价值;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到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无不打上网络时代的烙印。胡锦涛主席2008年6月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交流,标志着网络政治参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还处于初级发展时期。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网络时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传统的政治参与,又叫参与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而网络政治参与则是网络技术与公民政治参与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它以网络虚拟空间为平台,以网络为手段,解决了传统政治参与时间与空间不统一的问题。另外,网络政治参与使参政的主体由真实的公民身份,变成了虚拟的网民身份,这是由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所决定的。因此,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以网络为渠道和途径参与政治活动,通过自由地表达观点和意见,对政府决策、政治运行方式及公共政治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一种政治行为。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新型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政治参与方式,因此,网络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如虚拟性、平等性、快捷性及廉价性等,必然深深地烙在网络政治参与身上,使其明显有别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从而获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可和大力追捧,增长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

(一)平等性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是以字母或数字为自己的身份认证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这就使公民摆脱了现实政治参与中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条件的束缚。每个人都是身份平等的网民,都是平等的政治参与者,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参政议政,实现平等交流,平等对话。

(二)虚拟性

在传统政治参与中,公民必须以自己的真实身份来进行政治活动,除了选举和投票是无记名的,其他基本上实行实名制。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每个网民都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符号,使得其真实身份得以隐匿,每个政治参与者都成了一个“隐形人”,这就使得那些利益丧失者无从打击报复,从而大大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安全性。

(三)快捷性

网络以几乎光速无障碍传播的特性,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大网民可以实现即时信息交流和共享,通过自发整合的民意也能及时传到政府决策者手中,使相关部门能够迅速对社会舆论作出回应和反馈,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持社会稳定。

(四)廉价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人们现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轻轻敲击键盘就可以实现自由发表政见及在线信息交流共享。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要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使得政治参与更加经济方便。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

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必然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给公民政治生活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它对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价值贡献也是传统政治参与所无法比拟的。

(一)网络政治参与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的一个新途径

网络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手段无疑更具威力,当网络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生活,它必然推动政府与公民的直接对话,提高民意在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分量,也使得政府能够集思广益,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未来的政治生活方式。网络这种能够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限制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动的媒介方式从某些方面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二)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保护少数派的权力

传统的政治参与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政治参与,而从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网民来看,主要集中在知识精英层面。在多数人难以形成共识的信息社会背景下,整合严密的少数派权力就会被充分凸显出来。少数派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通过网络这一便捷的通道,来发表自己对于某些事件的看法,从而达到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目的,实现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

(三)网络政治参与打破了信息的垄断集权状态

在传统政治参与时代,互联网出现以前,政府通过垄断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电台、电视等来控制信息的发布及扩散。而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引发了信息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质变,人们既可以自由传播信息,也可以在开放而且丰富的网络世界里自由冲浪,摘取自己感兴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甚至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政治见解,与政府官员直接、平等对话,参政议政,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因此,可以说网络政治参与打破了信息的集权状态。

(四)网络政治参与将有利于提升政府工作的开放性、高效性和透明度

广大民众通过网络渠道直接表达意见,甚至直接与政府领导对话,自下而上地参政议政,形成各种舆论压力,使政府不得不重视民意,在更大的范围内收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以制定更加合理科学的决策。另外,政府借助网络的快捷性可以及时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予以回应,使问题得以澄清和解决。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和电子政务的开展,为广大民众监督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和窗口,从而有利于各级政府在阳光下运作。

四、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一)导致信息两极分化,出现数字鸿沟

从现实政治参与活动实践来看,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仅限于少数所谓的知识精英,而占多数的普通大众则被排除在外。因为,网络政治参与必须借助网络这一高科技渠道。首先得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来配备计算机设备及网络。其次,网络的技术性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而那些缺乏操作能力的普通民众肯定被排斥在网络之外。再次,网络政治的参与者往往只局限于那些偏好网络的人,而不偏好上网的人对于网络中信息的控制权就很少。即使是那些经常上网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不利用网络参与电子政务,对网络的政治参与功能不感兴趣。由此可见,下层阶级和主流社会所具有的信息强度差异被网络拉大,导致两极分化,出现数字鸿沟。

(二)容易出现非理性参与问题

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现在,一些所谓“持不同政见者”和分裂势力,甚至一些邪教势力和恐怖组织,也开始在互联网上大摆讲坛,并且造成了比以往严格控制时多得多的影响。让政府头痛的是,一些电子公民把个人的自由看得高于国家安全和政府权威,计算机黑客就是其典型的代表。还有,所谓的“人肉搜索”,更严重地侵犯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参与甚至违法犯罪。

(三)网络政治参与有可能导致非法政治参与成分扩大

网络政治参与在给公众带来政治参与便捷性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非法的政治参与。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众可以采用隐蔽的身份进行,从而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可控性,有一些民众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组织的蛊惑,从事一些非法参与活动,这些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五、网络政治参与的合理路径

(一)培育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公民,提高民众参与热情

网络政治参与必须要有良好的软件支撑。这里的“软件”主要是指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网民。由于这一主体主要集中于社会上的精英阶层,而广大的普通民众则被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培育的对象主要是下层民众。我们既要通过培训教育,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上网,还要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素质,提高其民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政治参与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广大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

(二)完善网络立法,营造网络政治参与的良好法制环境

要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就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这是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刚性机制,也是最主要的规制措施。目前我国的网络立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相当不完善,建议应该尽快出台一部单行的《网络法》,以对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规范,也对某些借助网络政治参与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形成威慑,借以净化网络参政环境,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一个绿色通道,营造一个和谐的法制环境。

(三)建立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道德规范

网络政治参与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约束,还需要伦理道德的柔性规范。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伦理方面的内容进行监督制约。注重宣传,开展网络伦理教育,使得公众从他律走向自律。对于网络的道德规范,要建立文明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环境,建立专门的政治参与的文明活动。真正让广大民众做到通过网络渠道文明参政,理性参政。

总之,以网络为平台的政治参与,为公民政治权利的合理表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而言,网络政治参与将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以有效路径促进其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尚旗.网络化政治参与的特点、双面效应及其应对[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李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2).

[3]陶建钟.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条件分析及前景展望[J].学习与实践,2008(5).

[4]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J].求实,2007,(12).

作者:郎咸山 江振广

网络政治参与探析论文 篇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探析

摘 要: 新形势下,网络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合法、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指出了文化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成熟性的根本因素,并对如何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文化因素 影响因素 文化平台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担。未来世界的较量是青年一代的较量,大学生向上的精神风貌及崇高的价值追求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体现,青年的发展尤其是政治发展关系到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的成败。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网络无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合法、有序地参与网络政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网络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产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具有空间的开放性、时间的即时性、主体的虚拟性等特点,给大学生的政治成长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

(一)机遇

空间的开放性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政治成长的领域,增加学习途径。网络使大学生接触外部世界变得容易,让大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大量信息,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探索不同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开阔自己的政治视野,丰富自己的政治知识积累,培养自己的成熟政治心理。时间的即时性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世情时事,紧跟时代步伐。网络更新信息的速度飞快,网络政治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可以瞬间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通过网络,可以让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各种政治事件、政治现象,提高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兴趣,逐步实现大学生政治成长的社会化。主体的虚拟性有利于提供给大学生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平等的活动环境。网络使人们的交往变得完全开放和自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自我的空间,使其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为大学生的政治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大学生的政治成长。

(二)挑战

空间的开放性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在网络世界中,各种文化呈多元化态势,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时期的大学生,人生阅历的单薄及理论根基的脆弱,使其缺乏应有的政治鉴别、判断能力,尤其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更是会影响其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时间的即时性可能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的下降。网络的信息量大,速度更新很快,这种信息、知识的传播特点容易形成大学生求知方面“来得快去得快”的快餐式认知方式。而政治领域的参与活动却非常需要在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政治方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当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而疏于思考时,就容易导致政治思维能力及判断能力下降,甚至出现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政治成长。主体的虚拟性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网络创造的是一种虚拟化的生存空间,主体的身份被隐蔽了。因此,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真实身份的隐藏意味着不必承担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的义务与责任。长久会带来政治责任感的下降,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不利于大学生的政治成长。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成熟性的根本因素

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包括多种因素,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但是,文化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成熟性的根本因素。

(一)文化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成熟性的根本因素

1.文化因素是促进行为人行为成熟的内部因素

影响行为人行为成熟性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外乎内因和外因。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因决定事物性质,规定事物发展,而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成长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人成为一个具有相当理性思维、判断能力及生存能力的文化人的过程。一个人的成长成熟需要不断通过与外界各种信息接触,进行筛选、判断、吸收、重组,并最终内化成为自己思维体系的一部分,从而成为能够独立思维、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行为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最终能否成功发展自己的心智,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并能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作出良好的判断,其文化体系构建程度的高低将起决定作用。

个体的成长成熟需要文化的支撑。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体,文化根性是直接影响其作出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有什么样的文化根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选择,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一切外因最终都必须通过行为主体起作用,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实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遵守。实行与遵守除了必要的强制性手段作为保障外,更重要的是依靠行为人的内心信念和文化修养促使行为人自觉遵行。尤其是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中,要使大学生的参与行为趋于成熟,更需要在文化因素上下工夫。

2.文化因素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成熟的决定因素

既然文化因素是促进行为人行为成熟的内在因素,那么相应的,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成熟的决定因素就必然是文化因素。大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对网络政治生活的价值判断,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并对其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文化因素将直接决定大学生对网络参与行为的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行为方式。文化因素是实现大学生政治自尊、政治自信、行为自律的有效因素。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成熟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在网络政治文化认知方面,能够对自己的政治角色有正面的、积极的、高度的定位和认知。它构成了大学生对政治生活进行判断及选择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基础。在网络政治文化情感表达方面,能够采取积极的、负责任的态度参与政治讨论,理性地看待问题,在涉及民族、国家重大敏感问题时,不主张用冲动的方式解决问题。它是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活动和实践所持有的一种良好心态的直观表现。在网络政治文化评价方式方面,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对事件本身展开深入研究,并倾听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寻求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它是大学生用正确和合理的准则对政治活动进行准确价值判断的行为表现。

这种良好的意识思维、心理状态及行为表现,必然跟大学生本身的政治文化修养息息相关,正如前文所述,文化的根性将决定其在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准确的政治判断和规范的行为操守有赖于良好的文化修养的形成,尤其是政治文化修养。因此,必须通过各种规范和措施,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文化养成,让大学生能够真正成熟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之文化因素的若干要素

1.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繁殖的根基和原动力。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判断社会事务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是非标准,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事务所持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任何成熟的文化都有其占主流地位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该文化所关注的价值追求,是该文化的主心骨,对这一文化下的群体行为起主导作用。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不断推动文化进一步成熟的原动力。核心价值观提供给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充其量只是某些不成熟思维的碎片,难以形成强大的生命力。而价值观混乱的文化面临的是问题不断、一盘散沙的局面,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对处在这一时代的大学生,要推动和完善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成熟,就必须紧贴时代要求,在其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认同和进一步的追求,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

2.文化表达方式

文化表达方式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和条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表达方式。一种成熟的文化必定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存放的载体,即文化的表达方式。文化的各种表达方式是承载文化内涵的依托,也是使文化的内容能够最终呈现出来的必要条件。人们要认识文化,必须通过特定的方式去感知,文化的价值内涵必须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才能得到体现和传承。文化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掌握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并找出某种文化传播的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才能让文化价值理念得以创建和传承。

认识网络政治文化的表达方式是必要的,这是让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快速成长的方法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日趋成熟的手段。必须找到、利用好各种文化表达方式,尤其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整合,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3.网络规范体系

网络规范体系是促进文化成熟的基础和保障。有了价值观念,有了存载的方式,只能说文化能够存在了,还需要一个规范体系才能使文化走向成熟。文化价值观念的最终实现还是要体现在人的行为中,因此,通过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加以引导和规范的这一过程,对于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来说至关重要。社会规范既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又提供了对价值观念的支撑,任何文化走向成熟都必须借助完善的规范体系实现。各种领域、各种层次的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以达到规范和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保护和发展一定价值理念的目的。

在引导、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中,这种网络规范体系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个规范体系是开放性的,并且在不断的变化中,规范体系中各类规范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国家法律是最高的层次。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将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尤其在网络背景下,一方面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有效的政治训练,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另一方面会因为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而导致参与行为的失范。如何规范、引导大学生成熟、健康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是新时代大学生人才素质培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熟的核心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党和国家在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使得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尤其在网络世界里更是复杂。要让思想变化存在多变性和差异性的大学生能在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客观分析、正确判断、认清形势、合理参与网络政治讨论,需要帮其树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认识,以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其次,要促进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表达方式的成熟。在高校教育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增加教育资源,激发大学生政治追求的更大热情。要重视时代载体,探索新的方式,增加大学生政治学习的有效途径。注重利用多种网络平台传播科学的、先进的文化。营造良好的政治和人文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贞的道德情操,并养成良好的政治参与的行为习惯。要拓宽参与渠道,优化大学生的实践环境,提供大学生政治实践的多种机会,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各种社会政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品位。再次,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规范体系,包括国家的、政府的、学校的各个层面的管理和引导。加快完善国家网络法律制度,对有关网络信息的基本问题作出统一规定。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宣传网络法律常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

总之,规范、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从经验来看,不能有效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会导致大学生政治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发危机,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安全和稳定。因此,要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修养,促进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表达方式的成熟,推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合法有序进行,确保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顺利完成,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汪建云.网络政治与大学生的政治成长.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4).

[2]贾敬远.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9.28.

[3]温小强,王文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6.

[4]房正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分析与探讨.中国青年研究,2011(3).

[5]戈亚男.互联网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法制与社会,2011.03.

[6]章荣君.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双重效应及策略选择.中国青年研究,2011.2.

[7]宋欢.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人民论坛,2013,2(394).

本文系韩山师范学院2008年思政专项课题“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成长的影响”【 SZ200803】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叶颖华

网络政治参与探析论文 篇3: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的责任探析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有着自身的优势,但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呈现出的非理性参与、非法参与问题,如何有效地制止并合理地引导有序化的网络政治参与,则需要从政府、公民和网络媒体三方着手,明确分析各方责任,从而确保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有序化和持久化发展。

[关键词]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责任

[基金项目] 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社会责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DXS-008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综合近年来网民规模数据及其他相关统计,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渐饱和,互联网发展主题从“数量”向“质量”转换,具备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与传统经济结合紧密、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民生活形态影响力度加深等特点[1]。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来,互联网已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影响力越来越深、越来越广。面对当前一系列由网络爆料而引发的事件,越来越体现了在信息时代,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因此,对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肯定并继续发挥其积极价值,而对于负面因素则需要合理规避,明确责任方,各司其责,从而合理地引导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诸如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的网络平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和政治行为的活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增,再加上网络自身的直接性、平等性、匿名性、参与的自由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成为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主要是通过网站、社交论坛、博客微博、发送电子邮件等途径获取、传播政治信息,借助网上投票、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等方式参与到具体的政治活动中。此外,公民与官员在线交流近年来也逐渐盛行。通过这种在线交流,公民能够将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政治愿望传递给政府官员,政府官员不仅能听到老百姓的心声,也能听到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有利于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密切党群关系。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政治参与的新途径,调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有利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互动。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不均衡性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超过65%,而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则相对较低,均不到33%,此外,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城镇居民互联网普及率是62.0%,而乡村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则为27.5%[2]。通过报告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发展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城乡差异。由于各地、城乡之间互联网资源的分布以及使用不同,我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自然而然地會受到影响,故而产生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事实。此外,公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等因素的不同也会产生参与主体的结构性差异问题。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非理性参与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恶意引导,很大一部分公民难以驾驭、分辨信息真假,这就往往使得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盲从行为。另一方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也会产生情绪化参与。正如闵琦所述:“相当大数量的人参与政治不是基于公民的责任感,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不是出于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考虑,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国情对现实政治参与的制约,而是凭着心中激荡的冲动参与政治,有时甚至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不能采取规范化、程序化的参与形式”[3]。这种参与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发泄性,甚至呈现出一定的破坏性。

(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非法参与犯罪行为

2013年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秦火火、立二拆四事件可以说是公民利用网络非法参与的代表性案例。经查处的秦火火、立二拆四可以算是网络谣言的头号编造者。他们利用微博编造了一系列危言耸听的谣言,如:编造中国政府3000万欧元赔偿“7·23”动车事故外机旅客、编造红十字会受郭美美事件影响通过民政部门向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强行募捐、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等等。这种造谣行为背离了法律的底线,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秩序,威胁到社会的安全稳定。

三、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的责任探析

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柄双刃剑,其优势很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合理地引导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进行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政府、公民以及网络媒体这三方着手,各司其责,从而确保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有序化、长久化发展。

(一)确保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关键在政府

1.政府应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信息支撑

有效地获取政治信息是公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而在中国,政府一直是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政治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程度、时间都是由政府决定的,公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程度往往是有局限性的,这就导致了“小道消息”的迅速发展。因此,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的享有者以及发布者,要及时有效地、较为均衡地为公民提供信息支撑。首先,政府要逐渐实行信息公开透明化,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样才能让公民获得最权威的信息,防止谣言的衍生。其次,政府要建立健全信息的反馈机制和沟通机制,使政府和民众之间能够有效地互动,政府能够真正了解民众的诉求并及时给以回应,同时也能听到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于城乡、区域以及参与主体的不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呈现不均衡性发展。因此,政府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确保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平等化。

2.政府要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约束规范保障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因此,确保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进行,政府必须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引导作用。一方面是要健全网络法律体系,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在网络政治参与立法、执法层面明确原则和内容,严厉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公民的行为。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前提下,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我们国家运行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同时也要加强舆论监督,从而确保公民能够有一定的法治意识、自觉性,在法治和道德的体系内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二)确保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公民是内在制约性因素

1.公民应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包涵着多重要素,但主要是由政治知识、政治倾向和政治技能构成。政治知识是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政治倾向是政治素质的导向性因素,包括政治信仰 政治偏好等,即对政治本身的价值评判,以及对参与政治的态度和政治意识。在公民政治素质中,政治参与的知识决定公民基本参与能力,政治参与倾向决定公民愿不愿意参与政治活动,政治参与技能则直接影响公民参与的成败或效果。因此,公民要丰富自身的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倾向,掌握熟练的政治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的能力,确保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进行。

2.公民需坚守底线意识

公民是行使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受宪法保护,但同时公民也必须履行其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某种责任,也就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网络社会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自由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没有界限的社会。在2013年8月15日闭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會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因此,为确保网络政治参与有序进行,公民必须牢守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

3.提升媒介素养,做理性公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流传的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恶意引导,其中不乏虚假、欺诈的谣言,很多公民难以辨别真伪。因此,公民需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地相信网络所传播的任何信息,也不要盲目地转载、传播虚假信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政治参与能否有序进行,公民的媒介素养、批判能力、理性精神则显得极其重要。

(三)网络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应加强责任感,引导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公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政治信息主要来源于官方网站、非官方网站以及个人网站,因此,公民能否及时、有效地获取真实信息,网络媒体有着有一定的责任。此外,网络意见领袖的正确引导也很重要。

1.网络媒体应加强行业自律,为公民提供有序化的参与平台 相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互联网在发布、传播信息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网络监管不健全、网络法制法规约束规范效力低等因素的影响,网络媒体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网络媒体需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一方面,官方网站应发挥其主导性、权威性功能,逐步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化,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非官方网站,也可以说成是民间网站一定要做好接地气工作,广泛收集民意,加强自律,充分了解并合理引导公民的诉求。

2.网络意见领袖需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引导

所谓网络意见领袖,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并得到网民普遍认可或高度认同,从而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对网民意见产生重大影响的网络信息发布者。网络意见领袖比一般公民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有一定的批判力,对某些问题的见解比一般人更全面、深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其他网民的看法。因此,网络意见领袖要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法制意识、理性精神,严守“七条底线”,确保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客观性、正确性,切忌盲目、不负责任地编造谣言,起到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1.1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1.16.

[3]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4]参见百度百科.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R].中国经济网,2013.11.18.

[6]韦如梅.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公民政治素质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7]俞悦.试论信息化时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D].首都师范大学,2007.

[8]中国互联网大会倡议共守“七条底线”[EB/OL].新华网,2013.8.15

[9]孟广东.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基于网络受众参与的视角[J].今日财富,2009,(11):137.

[10]王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网络意见领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作者简介:余艳楷(1989-),女,汉族,河南禹州人,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作者:余艳楷

上一篇:国内外电视剧文化论文下一篇:我国盐业企业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