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费著作权论文

2022-04-17

[摘要]稿约是作者与期刊之间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因而研究稿约内容对于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版面费著作权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版面费著作权论文 篇1:

警惕假冒伪劣期刊

期刊的假冒伪劣通常与版面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起版面费,你千万不要认为它是期刊编辑部发给作者的稿费,实际上它是编辑部在刊用作者文章前向作者收取的费用,往往以所占版面的多少来计费,故称版面费。起初,版面费只是在一些学术期刊小范围内收取,后来发展到教育类、医学类甚至科普类期刊,尤其是教育类期刊的版面费发展迅猛,从高等教育类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辅导类,发表论文交版面费成为一种“潜规则”。

一些正规期刊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质量下降、可读性差。一些假冒期刊借助网络、邮件等媒体以助人发表论文为名骗取不义之财。在百度搜索中只要你输入“论文”一类的关键词,批量的中介网站让你半天看不完。因此,作者、读者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判断期刊质量的基本常识,警惕假冒期刊和劣质期刊,避免浪费时间和金钱。

一.合法期刊的若干特征

期刊(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合法的期刊分公开发行期刊、内部发行期刊、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内部发行的期刊只能在国内按指定范围征订、发行,不得在社会上公开征订、陈列和销售,禁止向国外发行。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严格限定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交流,不得公开发行、陈列,不准销售,不得进行任何经营活动。公开发行的期刊可以在国内外公开征订、销售、刊登广告等。公开发行的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严格审批,每一种期刊都有唯一的刊号相对应,中国标准刊号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Intemational Standara Serial Numbering的缩写)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公开发行的期刊办刊条件比较严格,期刊出版从业人员应具备国家规定的新闻出版职业资格条件,社长、总编辑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

按照《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必须在封底或版权页上刊载以下版本记录 期刊名称、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印刷单位、发行单位、出版日期、总编辑(主编)姓名、详细的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发行范围、邮发代号(通过邮局发行的)、定价、ISSN国际标准刊号、CN国内统一刊号、广告经营许可证号等。期刊须在封面的明显位置刊载期刊名称和年、月、期、卷等顺序编号,封面或封底有条形码。另外,期刊封面其他文字标识不能明显于刊名。

期刊可以在正常刊期之外出版增刊。每种期刊每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增刊要经其主管单位同意后由主办单位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发给一次性增刊许可证。增刊内容要符合正刊的业务范围,开本和发行范围必须与正刊一致;增刊还须刊印增刊许可证编号,并在封面刊印正刊名称和注明“增刊”。期刊合订本须按原期刊出版顺序装订,不能对期刊内容另行编排,并在其封面明显位置标明期刊名称及“合订本”字样。一个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只能对应出版一种期刊,不能用同一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出版不同版本的期刊。

稿酬是出版机构发表作品后付给作者的报酬。稿酬是作者的一项重要经济权利,是对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物质补偿,是著作权人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经济权利,任何人不能随意剥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明确指出,报刊刊载作品,应在刊载后一个月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报刊刊载作品,未与著作权人约定付酬标准的,应按每千字不低于50元的付酬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报刊转载、摘编其他报刊已发表的作品,应按每干字50元的付酬标准向著作权人付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纯理论学术性专业报刊,经国家版权局特别批准可适当下调付酬标准。

版面费是期刊编辑部在刊用作者文章前向作者收取的现金费用。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刊用作者文章需要交纳费用的说法。如果追溯根源,是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通知说,由于学术期刊因纸张、出版、发行费用剧增,绝大多数期刊财政上都有亏损,且亏损额日益增大,许多编辑部承受着很大压力,因此,建议各学会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这是国内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开端。于是出现了刊用作者文章既有稿费又有版面费的现象,甚至无稿费只有交纳版面费的现象。逐渐地一些其他类期刊也效仿,发展到今天,发表论文交版面费已成为一种“潜规则”。虽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在2000年发布《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但在现实中却收效甚微。当然,仍有很多的优秀期刊依然遵从以质论稿,从不收取版面费的做法。

合法期刊的内容通常都被多家大型期刊网站所收录。因此,通过网络查询的方式便可以轻松地获得相关期刊的信息。例如,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中的“新闻机构查询”可以查出所有的国内合法期刊,并提供期刊的名称、CN号、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发行范围等信息。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也能方便地查出期刊信息。

二.假冒期刊的识别

假冒期刊即非法期刊,是指既没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又没有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申请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的非法出版物。假冒期刊不能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他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来赢利。其实,通过了解合法期刊的基本特征后,对非法期刊也就很容易识别了。另外,非法期刊还有以下特点。

非法期刊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些彻头彻尾的非法期刊刊名往往取得比较大气,常常冠以“中国”、“中华”、“研究”等字样,或者打着“某某研究会主办”、“某某学会主办”、“某某类核心期刊”、“某某统计源期刊”、“国际中文核心期刊”等旗号虚张声势。他们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网络平台到处约稿。比如,当作者在合法期刊上发表文章后,非法期刊利用作者提供的联系方式取得与作者的联系然后进行信件征稿;有的非法期刊在网络论坛上四处发表征稿信息。

有些非法期刊假冒国内合法期刊的刊名、刊号和出版单位名称,甚至有着跟合法期刊一模一样的封面,但却有着自己的联系方式,有着自己的内容,这种情况通过网络查询便可识别。比如,通过“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能方便地查出期刊的名称、创刊年、出版周期、开本、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主编、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件、ISSN号、CN号、邮发代号、定价以及期刊目录等详细信息。

某些正规期刊社以出版“专辑”、“增刊”、“某某版”等,以合法期刊为名做掩护欺骗作者。这些节外生枝的期刊一般不通过邮局进行征订,所以查看每年的“报刊征订目录”便知道其合法性,凡列入报刊征订目录的一定是合法期刊。当然有一些合法期刊并不通过邮局发行,比如一些大学学报通常自办发行,主要用于学校和研究部门间的交流,并不通过邮局发行。

非法期刊审稿周期一般比较短,来稿必复,但共同的特征是收取一定数额的版面费,这也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这种交了版面费就刊登的非法期刊根本没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和审稿专家,更谈不上学术水平,甚至出现差错连篇的情况,几乎没有阅读价值。

三.劣质期刊的识别

有些期刊虽然是合法的期刊,但却跟非法期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收取高额版面费,字体小、页码多,到处约稿,内容可读性差。因此这类期刊为劣质期刊。对于作者来说,文章发表在劣质期刊上几乎是没人关注的:对于读者来说,阅读这种期刊简直是劳神伤财。

一些劣质期刊一开始就是朝着版面费诞生的。它们有着阔绰的名字,有着名气大的主管单位,有着合法的身份,因此受到一些急于发表文章的人的需求。还有一些劣质期刊是由普通期刊或优秀期刊逐渐演化而来的。比如,有的杂志创刊之初是比较正规的64页月刊,质量较高,也不收取版面费。后来开始收取版面费,逐渐加大页码,缩小字体,周期也很快发展为半月刊、旬刊。最后发展成每期300多页的旬刊,而且还有A种版、B种版,也就是说每月能出版6期,超过周刊了。文章的字体小到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见的程度,平均一个版面就能装下一篇3000多字的论文。按照每个版面500元版面费计算,你能估算出这种期刊的年收入吗?像这样的创收大户还真不少。这些期刊几乎来稿必复,交费就登,的确帮了一些急于发表文章的人解了燃眉之急。除此之外,其学术价值、可读性又从何而谈。而优秀的期刊比较规矩,比如月刊页码大多是64页,一般不超过128页,字体大小适当,纸质优良,印刷清楚,文字差错率低,文章内容新颖并有着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赵砚田

版面费著作权论文 篇2:

稿约内容著作权保护的策略研究

[摘 要] 稿约是作者与期刊之间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因而研究稿约内容对于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调查了100份CSSCI来源期刊稿约,结果显示:便捷型是目前期刊主流的投稿方式,期刊录用答复期限比法律规定的30天要长得多,47%期刊未反对一稿多投,53%期刊未规定是否支付稿酬,89%期刊未明确是否收取版面费,42%期刊未规范作品修改权,41%期刊未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极少数期刊与作者签订著作权转让合同。这反映我国期刊稿约存在不少亟待完善之处。基于此,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稿约 著作权 CSSCI来源期刊 实证研究

1 引 言

稿约也叫征稿启事、征文启事或投稿须知等,一般刊登在报刊、学术期刊的首页或尾页,旨在以显著位置引起投稿者的注意,并便于查阅。《汉语大词典》将稿约解释为“报刊的编辑部门向投稿人约稿时的告白,内容多为说明报刊或其某些栏目的性质,欢迎哪些稿件以及注意事项等。一般写成条文,常登载在报刊上”[1]。目前,期刊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在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下,几乎每位作者都有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愿望和要求,因此稿约作为作者了解核心刊物的基本情况和对来稿具体要求的简则,其内容的规范性越来越受到作者、期刊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法律性质上看,一旦作者与期刊对论文出版达成合意,则稿约内容就将成为著作权合同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而言,稿约不仅涉及作者与期刊的切身利益,而且关乎学术的健康成長。但现有一些期刊的稿约内容繁简各异,质量参差不齐,在投稿方式、录用答复期限、一稿多投态度、稿酬、版面费、作品修改、著作权转移等诸多方面的规范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从而为著作权纠纷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目前,学界已对稿约研究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如陈庆安[2]从法律层面对稿约的法律性质及其效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任汴[3]调查了我国2000年79种高校学报的稿约,揭示其存在的诸多不足;刘明江[4]从著作权角度对较为典型的稿约内容进行分析。但上述研究成果也有三点不足:①由于相关数据采集的时间略显陈旧,无法体现学界近年来在稿约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②调查的期刊并非都属于核心期刊,导致获得结论的解释力和可信度有所降低;③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定性的描述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的细致阐释。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中随机抽查了100份稿约,以此为基础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期对提高期刊的稿约质量有所裨益。

2 稿约的法律性质

从本质上看,整个期刊出版流程的法律关系发轫于稿约,对此有必要厘清稿约之性质,不同性质的稿约将会对投稿、审稿、采稿和发表等环节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实践中,稿约性质一般分为两大类:①对于以期刊编辑部名义就某一主题向特定人群发生的稿约。从合同法的角度来看,由于要约人和受要约人特定,要约内容具体,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受要约人按稿约要求完成稿件,则用稿合同关系成立,期刊则必须刊载该稿件,否则承担违约责任。该种稿约属于要约性质。②以条文形式刊载于期刊上,向不特定人群发出的稿约。该稿约的受要约人不特定,内容也不完备,通常不产生法律上的效果,其目的是吸引他人向期刊投稿,受要约人有权对稿约中的某些内容作出实质性或非实质性修改。该种稿约属于要约邀请性质。由于第一类稿约是向特定人群发生,因而不太会产生著作权纠纷,在现实中出现的各类大量诉争多为向不特定人群发出的具有要约邀请性质的稿约,故本文探讨的重点在于此。

3 稿约内容的统计分析

3.1 抽样概况

表1是100种期刊的来源分布统计。抽样工作主要分两步进行:①在学科之间进行抽样,在全部的25个学科中抽样19个学科,所占比例为76%;②在具体学科内部进行抽样,排名前五的学科分别为法学(抽样11种,抽样率52%)、综合性社科期刊(抽样17种,抽样率34%)、宗教学(抽样1种,抽样率33%)、语言学(抽样7种,抽样率32%)和高校综合性学报(抽样18种,抽样率26%)。上述刊物的抽样率较高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法学类刊物与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有紧密联系,相应增加了抽样数;综合性社科期刊和高校综合性学报在内容上涉及面广、关注程度高,故也增加了样本数量;宗教学抽样率高的原因是入选CSSCI的期刊较少;语言学科的原因相对较为独特,在于期刊发布稿约的数量多和频率高,便于统计。

3.2 投稿方式统计

投稿是作者将其作品投寄到期刊,希望获得发表的民事行为,也是作者与学术期刊缔结著作权合同的第一步。从这个角度而言,在稿约中对投稿方式的规范首当其冲。表2是对投稿方式的统计,从类型化分析而言,目前投稿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①传统型,即通过邮局的方式寄送打印稿,共有22种期刊。该种方式虽仍占据一定市场,但日趋式微。②便捷型,即将电子稿与打印稿相结合,共有40种期刊。由于使用电脑写作和编辑排版成为作者和编辑的主要工作方式,该方式是目前主流的投稿方式。③现代型,即完全通过电子网络的方式进行投稿,共有25种期刊。该方式提升了专业化服务水平,减轻了编辑工作量,提高了出版效率,方便了作者快捷地投稿与查询相关信息,从而成为投稿领域一股新兴力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5]。但非常遗憾的是,有13个期刊未对投稿方式进行说明,亟待完善。

3.3 录用答复期限统计

录用答复期限是期刊联系作者的重要核心保障。表3是100份期刊的审稿周期统计,从审稿期限时长来看,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而且录用答复期限比法律规定最长期限要长得多。《著作权法》第33条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由于期刊目前普遍采用三审制度,即“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匿名评审→编委会或主编终审”,当来稿量大时,上述步骤难以在30日内完成,因而变通的做法是期刊根据“另有约定”的规定在稿约中将稿件录用答复期限加以延长。从统计来看,半月刊平均录用答复期限为40天,月刊为2.8个月,双月刊为3个月,季刊则长达4个月,这种做法无疑极大地强化了期刊本来已有的强势地位,作者利益不可避免地遭受制度性的合法侵蚀,致使期刊与作者之间平等民事主体地位发生倾斜。为扭转这一状况,不少期刊采用分段式录用答复期限,即将审稿情况及时告知作者[6],这种制度创新将编辑部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加速审稿进程,作者也对审稿进程心中有数,较好地实现了期刊和作者的利益平衡。但值得注意的是,有9份期刊未对录用答复期限进行明确规定,值得改进。

3.4 对一稿多投态度统计

一稿多投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指作者把自己的未发表作品在法定或约定期限内同时投寄给两家或两家以上出版单位的行为。目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创作方式的便捷,一稿多投现象在我国学术界已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但学界却对这一现象的态度迥然有异。期刊方的代表性观点认为,一稿多投是作者滥用发表权而与他人形成不公平竞争的行为[7],是作者学术道德水平低下的表现[8],严重影响了正常出版秩序[9]。但作者方的代表性观点认为一稿多投并不违反《著作权法》的禁止性规定[10],并且该行为增加了作品发表的可能性[11-12],符合作者的切身利益[13],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14],另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是期刊处理稿件不及时所致[15]。

我们认为,虽然一稿多投不违反《著作权法》的禁止性规定,但从《合同法》角度而言,在“稿约是邀约邀请,投稿是要约,用稿通知是承诺”的三阶段模式下,一稿多投者承担违约责任的概率相当大,理由如下:《合同法》第17条规定了要约撤回的条件,即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由于一稿多投往往是同一时间进行的,稿件审稿也需要耗费一定时间,因此关于作者行使撤回权仅局限于理论层面上探讨,在实践中几乎没有其适用空间。《合同法》第18条规定了要约撤销的条件,即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但这种要约撤销权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根据《合同法》第19条规定,两种要约不得撤销,即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邀约不可撤销,以及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做了准备工作。当出现上述两种情形,则作者无权行使撤销权。现实中,多数期刊都在稿约中明确反对一稿多投,有理由信赖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为履行用稿合同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如稿件格式调整、编辑部进行初审、专家匿名评审等。因此,作者撤销权行使的空间也不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一稿多投者几乎不可避免要承担违约责任。但由于诉讼耗时、耗力的高成本以及由诉讼给期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绝大多数期刊不会采用该方式。在仅有的少数案件中,法院[16]又站在作者立场宣告一稿多投并不为我国法律所禁止。因此,现阶段对其应有的基本社会规范和价值判断应该是既不明确鼓励,也不明确反对,但坚决反对一稿多用。对此,可对上述三阶段模式改良使之成为四阶段模式,即“稿约是邀约邀请,投稿也是要约邀请,用稿通知是要约,作者肯定是承诺”。在四阶段模式中,投稿是要约邀请而非要约,这样能有效减少用稿合同纠纷,促进作者与期刊之间形成地位平等的市场供求关系,期刊之间也能优胜劣汰,实现优化整合,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著作权法》也不禁止一稿多投,在一般情况下,投稿只是著作权的非排他许可,作者可以同时赋予多家期刊非专有出版权[17]。更为重要的是,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期刊的永恒主题,其所获得的利益要远远大于一稿多投所带来的麻烦,而平庸低劣的稿件即使一稿N投也没有一个高质量期刊愿意采用。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在目前的出版实践中,相当多的期刊已经逐步改变了自1980年代以来形成的对一稿多投者口诛笔伐一边倒态势,过渡到对一稿多投者利弊热议不断甚至打抱不平。根据本文调查,53%稿约明确反对一稿多投,47%稿约未明确表态,并且相当多的期刊从作者立场出发,默许一稿多投并同意其撤稿,只要交纳审稿费、编辑加工费、排版费、校对费等即可[18]。

3.5 稿酬支付统计

报酬权是指作者依法享有的因作品的使用或转让而获得报酬的权利。作品是作者的智力成果,当作者向期刊转让或许可其作品的出版权时,期刊应当向作者支付相应的对价,即稿酬。目前,在理论上对于是否支付稿酬存在不同的看法:①可不支付论。认为在稿约中注明不支付稿酬条款便不存在侵权问题[19]。②应支付论。认为作品一旦录用,期刊决不能找各种借口不支付或者有意降低稿酬标准[20]。理论上的分歧使得实践中期刊在发放稿酬问题上较为混乱:有的期刊只对教授、知名专家支付稿酬,而对其他作者不支付稿酬。有的期刊甚至认为能够发表文章已经是对作者的恩赐,无需支付稿酬。

我们认为,对此问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①有约定从约定。按照著作权是私权这一属性,当事人双方约定的效力一般高于法定的效力。故对于已经允诺支付或不支付稿酬的期刊而言,不存在侵权问题。根据本文统计,有46种期刊明确规定支付稿酬[21],有1种期刊明确规定不支付稿酬[22]。②无约定依法定。对于稿酬条款未与作者达成一致规定的期刊而言,是否支付稿酬应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著作权人“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第29条规定,“出版者……依照本法有关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不得侵犯作者……获得报酬的权利。”《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第3条规定,“除著作权人与出版者另有约定外,出版社、报刊社出版文字作品,应当按本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由此可见,在无约定的情况下应该支付稿酬,这是作者的法定权利。根据本文统计,有53种期刊未就稿酬进行明确规定,对此应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稿酬,否则不仅侵犯了作者的财产权,而且也损害了期刊的声誉。

3.6 版面费情况统计

版面费又称发表费,是指学术期刊在刊用稿件时向作者收取的费用,资金流向是“作者→期刊”,而前述所言稿酬是指期刊因作品的转让或许可而向作者支付的对价,资金流向是“期刊→作者”,前文已经阐述了稿酬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那么,與此相对应的则是收取版面费是否具有合法性?国家有关法律对此并未给出明文规定,目前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①合法合情合理论。从出版承揽法律关系来看,收取版面费具有合法性[23],从市场经济规律分析,学术期刊理论性强,市场需求弹性狭小,发行面较窄,经费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学术期刊办刊很大一部分经费依靠自筹,收取版面费具有正当性[24]。②弊大于利论。强调版面费背离了期刊以学术科研为本、为学术科研服务的宗旨[25],是引爆学界的一颗潜在炸弹[26],并且有违宪之嫌、侵权之实[27],甚至认为收取版面费符合单位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情节严重者构成单位受贿罪[28]。

我们认为,版面费是一个颇具争议、见仁见智的话题,绝大多数期刊不希望将这一敏感问题公开化,因而不太愿意在稿约中对此有所提及,而是选择在稿件录用阶段单独通知作者,从而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根据本文调查,明确收取版面费的期刊仅有3种,而且价格标准不一,少则几百,多则几千,或以页码、字数、面或篇幅为单位[29]。明确不收取的有8种,未明确收取的有89种,但在目前国内“99%的学术期刊都收版面费”[30]的大背景下,这类期刊实际收取版面费的可能性非常大。既然在目前条件下稿件发表无法回避版面费问题,不如正大光明在稿约中明确告知收费政策,如收费名目、收费标准、可以灵活处理的收费项目和可减免收费的文稿类型等,以便作者在投稿时进行选择,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效应。同时,在期刊出版时可附带版面费使用的明细表,让作者知道版面费用在何处,通过这样透明的收费政策来降低版面费使用“异化”的可能性。同时,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期刊并非一定要将收入源头的重心瞄准在版面费上,国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期刊一般不收费,如在美国有一个专门从事研究的学术期刊Folio,不仅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而且向美国的订户一律免费赠送。目前,该刊总收入的50%来自广告,20%来自期刊出版中的时事通讯电子邮件使用者和期刊网站用户,30%来自为期刊出版业中高层人士举办的会议及教育培训[31]。通过“学术市场”带动“经济市场”,从而实现良性经营,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另外,调查中有的期刊将稿酬和版面费相互冲抵,这是完全错误的,毕竟两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3.7 作品修改权统计

作者修改权与编辑对作品的修改权存在一定的冲突。从作者角度而言,修改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修改或者授权他人进行修改的权利,这一权利是著作权之人身权的四大内容之一,《著作权法》第10条对这一权利进行了界定,通过这一权利的行使,作者可以保障文稿的针对性,更真实地反映其思想变迁,保护其不受歪曲、篡改,维护作品完整性。从编辑角度来看,由于投稿者的学识高低、科研能力、文字水平存在差异,在稿件中难免出现摘要撰写失范、关键词不当、参考文献残缺、标记符号适用有误等不规范现象,因此,赋予编辑一定的修改权有利于稿件更加完善、防止问题稿件刊载。为了协调和缓解两个权利之间的矛盾,《著作权法》第34条规定,“报刊、期刊可以对作品做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因此,编辑的稿件修改权是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

根据本文统计,42%期刊未对稿件修改权明确规范,这一比例显属过低,而且通过梳理已有稿约的作品修改权规定,发现其存在一些不足:①定性错误。如《中国文化研究》将对稿件修改的“权利”写作“权力”,如非笔误,实属不当。因为“权利”与“权力”虽读音完全相同,但涵义却大相径庭,权利属于法律上的概念,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而权力则属政治上的概念,表现为政治上的強制力量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力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而作者与期刊属于平等民事主体关系,显然这里只能用“权利”而非“权力”。②范围偏差。有的期刊规定“本刊编辑部可对来稿做一定的修改或删节”。应该说,期刊并非对“所有来稿”都拥有修改权,而仅仅是对“录用稿件”才拥有修改权,对“未录用稿件”,期刊则无权修改。③内容有误。有的期刊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编辑加工”,根据法律规定,除了文字性修改、疏通语句、标点符号、规范格式,对更改题目、增删内容、增减图表、改动观点等均属于对内容的实质性修改,修改与否、怎么修改以及是否授权他人修改,都应根据作者的意愿进行,期刊应尊重作者对作品的处理方式。

3.8 著作权转移统计

一般而言,作者向期刊投稿只是意味着将其作品的复制权和发行权授予期刊,期刊如果希望行使作者的其他权利,如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和汇编权等权利则必须经过作者授权。因此,为了避免著作权纠纷,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便于期刊对作品的后续利用,稿约应该对著作权转移加以明确规范。

著作权转移方式。根据法律规定,主要有许可和转移两种方式。①对于许可而言,《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由于出版量较大,实践中期刊难以通过书面形式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而是从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通过稿约形式将许可转让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也是法律所允许的。②对于转让而言,《著作权法》第25条规定,“转让本法第10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权利,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因此,转让著作权必须签订书面转让合同,报社、期刊社也不能例外,仅仅通过稿约的方式约定将作者的著作权转让给期刊是不合法的。据统计,仅有《情报理论与实践》《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少数期刊选择与作者签订著作权转让合同。

著作权转移内容。根据《著作权法》第27条的规定,“许可使用合同和转让合同中著作权人未明确许可、转让的权利,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另一方当事人不得行使。”由于转让合同应当签订书面合同,转让的具体内容有较为明确的表述。这里存在较大问题的是许可合同,而对于许可合同而言,期刊只能行使已许可的权利,未经作者许可的权利,期刊不得行使。由于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期刊不与作者签订著作权许可合同,而选择在稿约中注明许可权利的具体内容,由于稿约最后也将成为著作权许可的一部分,这也算是一种折中的方案,但有的期刊在稿约中并没有注明著作权许可的具体内容。以信息网络传播权为例,按照本文统计,有41%期刊并没有对该权利予以规定,按照法律规定,期刊无权行使相应的权利,但在实践中,这些期刊全部将已发表的作品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网,这显然侵犯了作者权利,迟早将会引发法律纠纷[32]。为此,期刊有必要在稿约或合同中对著作权转移方式和内容加以明确。

4 讨论与建议

论文是作者进入科研共同体的一张重要名片,而期刊无疑是这张名片的维护者和保障者。一份拥有良好学术声誉、高影响因子、同行交口称赞和优秀质量稿源的优秀期刊不仅是相关学科前沿研究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推进了学术研究繁荣,代表了要求知识发展的社会诉求。从这个角度而言,作者与期刊双方都应该牢固树立著作权意识。现结合调查数据及统计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4.1 尽快出台稿约指导性意见

稿约是作者与期刊之间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性文件。通过本文对稿约重要条款的梳理,不难发现,在本质上稿约是作者和期刊双方著作权利益平衡的重要体现。面对现实中内容迥异的各式稿约,希望有关部门依据《著作权法》等相关规定,尽快出台针对稿约的指导性意见,对投稿方式、录用答复期限、一稿多投、稿酬、版面費、作品修改权、著作权转移等涉及作者与期刊切身权益的条款加以明确。总之,要素齐全、条款规范、行文严谨、格式统一的稿约是维护作者与期刊利益平衡的重要方式。

4.2 加强信息沟通和信任理解

目前各期刊之间对于高质量稿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期刊之间基本上各自为战,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对此各期刊有必要加强信息沟通,对有关著作权保护的最新立法动态、本学科科研工作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恶意一稿多投者等相关信息加以通报。同时,作者与期刊应换位思考体谅对方难处实现良性循环,作者与期刊双方本质上是鱼与水的关系,作者的成果需要通过编辑的辛勤劳动来将其出版,从而获得社会认可,而期刊也需要高质量的稿件来助推学术研究,从而成为科研工作的前哨站和主阵地。因此,作者与期刊双方权利义务的正确行使和履行有助于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与传播,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否则,在一个缺乏诚信的环境下,各方都将面临囚徒困境,分摊不良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4.3 期刊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期刊界要认真、深入地学习著作权的理论、法律法规,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准确掌握国内外期刊的著作权保护现状和趋势,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尊重和保护作者权益。采用现代型的在线投稿系统,及时将稿件处理结果告知作者,按规定支付稿酬,规范作品修改权,完善著作权转移的方式与内容。②学习国外学术期刊著作权使用与保护管理的方法与经验。西方发达国家在期刊著作权保护方面已经具有200多年的历史,拥有科学管理、运行良好的期刊著作权使用和管理体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③建立和实施标准化的行规。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来提高期刊辨别学术不端文献的能力,坚决遏制一稿多用情况,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违规者予以制裁。

4.4 作者应该珍惜自己的学术名誉,提高学术道德水平

减少一稿多投、杜绝一稿多用不仅关系到期刊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作者本人的科研学术声誉。如《经济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对一稿多用者采取撤销已发表作品,停止其投稿5年,通报所在单位,并保留进一步权利等措施,这些方式对于科研人员影响极大。因此,作者应强化著作权意识,养成守法的习惯,慎用发表权,从源头上杜绝一稿多用现象。目前,我国的一些部门和机构正在开展一些规范学术行为的做法,这种努力值得充分肯定。

注 释

[1]汉语大词典·第八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127

[2]陈庆安.学术期刊《稿约》的法律责任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6,46(4):167-171

[3]任汴.高校学报《稿约》的现状调查与撰写建议[J].编辑学报,2002,14(4):256-257

[4]刘明江.期刊征稿简则中常见的著作权问题[J].科技与出版,2010(9):8-10

[5]如《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早在2006年4月就已经开展这项服务,效果良好。《图书馆论坛》从2012年元旦开通了在线投稿系统,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为了方便作者投稿,对系统进行升级,现系统能够在输入稿件标题或关键词时,系统自动显示出系统中与作者所投稿件相似的文章,并可以链接查看全文,方便作者引用和参考,作者的邮箱或手机会收到投稿成功提示,包括所投稿件的标题、稿件编号及其他相关内容。

[6]如《当代经济研究》规定,先由编辑部初审,未通过初审的文稿自稿件收到之日起4周内通知作者。通过初审的稿件,由同行专家实行双向匿名审稿。负责评阅的专家严格根据论文的学术质量提出书面评阅报告,主编将在3个月内通报终审结果。

[7]邓秀林.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辑违反《著作权法》情况例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2(1):54-57

[8]李飞跃. 期刊编辑部应对恶性一稿多投的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2010,26(3):106-108

[9]张小强,吕赛英,成孝义.论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权利的界限及其统一性[J].编辑学报,2005,17(1):10-12

[10]马睿,钟秋惠.一稿多投的著作权法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7,28(8):62-65

[11]从审稿时限来看,100份期刊中录用答复期限短则40天,长则6个月,平均3.1个月,如果审稿后两次被退稿的,半年时间已过,并非每个作者都能接受如此之长的审稿周期。为了使得稿件早日发表,尤其是时效性较强的作品,作者不得不采用“广种薄收”的策略,避免作品成为“明日黄花”。

[12]从稿件录用率来看,根据《图书馆报》(2010年5月21日,A11版)的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月均收稿量180篇,用稿率约为4.44%。《图书馆杂志》(月刊),月均收稿量350篇,用稿率约为6%。《图书情报工作》(半月刊),月均收稿量424篇,用稿率约为16%。而且根据统计显示,退稿率只有达到70%—90%,这样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参见韩建军.完善审稿制度,提高学报质量[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3): 236-238

[13]詹启智.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J].出版发行研究,2010(2):52-55

[14]方月蝉,曾志红,叶妙娴.一稿多投的著作权法分析及完善[J].惠州学院学报,2008,28(2):31-34

[15]唐彩霞.“一稿多投”“一稿多用”与稿件的著作权保护[J].图书与情报,2006(2):57-60

[16](2008)沪高民三(知)终字第38号戴捷与复旦大学出版社退稿纠纷案。

[17]陈礼旺. 著作权的空洞化与一稿多投、一稿多用的解禁[J].长江大学学报,2005,28(3):38-41

[18]如《政治与法律》《中国农村经济》等期刊规定只要作者在他刊录用或发表稿件之时通知其撤稿即可。

[19]王岩云,张增强.编辑与版权法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8(3):102-107

[20]王蕾,周传敬.当前医学学术期刊稿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6(12):99-101

[21]如《政治学》规定,“来稿一经录用,即付相应稿酬”。

[22]如《语言学》规定,“对于录用的稿件,本刊不付稿酬”。

[23]董兴佩.由法律关系看学术期刊版面费的正当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5):99-101

[24]冷晓玲.学术期刊收费及管理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3):62-70

[25]胡颖峰.收取出版费、版面费的危害在哪里[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4):112-113

[26]刘长秋.质疑期刊版面费[J].上海经济,2007(12):38-39

[27]黄沛天. 质疑“收取论文版面费合理合法”一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112-113

[28]张舒.学术期刊征收版面费可构成单位受贿罪[J].法学,2007(4):159-160

[29] 如江西一期刊每面800—1000元,以标准排版每面约2000字计算,发表一篇8000字的论文则须交纳3200—4000元版面费。

[30]李桂丽,杨继涛,李侠.学术期刊版面费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7(6):178-180

[31]王积龍.如何打造期刊研究专业杂志:对《Folio:》杂志的个案分析[J].编辑学刊,2006(1):76-79

[32]实践中已经发生了相关案例,如2009年7月原告湖南师范大学魏剑美副教授以自己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没有授予过龙源期刊网为由,将被告龙源期刊网诉至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法院认为虽然龙源期刊网与入网期刊签订了《网络电子版合作协议书》,但期刊并未获得作者的合法授权,因此龙源期刊网与期刊所签订的论文使用协议无效,侵权事实成立,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4万。参见北京市朝阳区(2009)朝民初字第25261号民事判决书。

(收稿日期:2012-10-10)

作者:姚颉靖 彭辉

版面费著作权论文 篇3:

后现代境遇下的我国学术期刊出版

摘要:在后现代社会境遇中,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正在遭遇种种尴尬:市场化把本不属于市场的学术期刊渐渐拖入商海,精英文化在大众文化的重重围困下产生变异,知识分子生存在失范中现出困顿。社会转型期的学术期刊需要于自律和他律中实现自身的突围。

关键词:后现代;学术期刊;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知识分子

学术期刊与其他期刊相比,需要有更多的特殊秉持,如严谨的科学精神、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人文情怀、独立的学术品格等。然而,时下我国学术期刊的姿态却着实耐人寻味:焦躁而落寞,于市场湍流的裹挟下实施着一场群体性的精神逃亡。笔者尝试从中寻找一种理论关联来透视学术期刊的种种现象,然众里寻他却无法摆脱灯火阑珊处的“后现代”梦魇。

学者们归纳了“后现代”的种种特点,突出强调其具有否定性、非中心化、碎片化、反正统性、不确定性等,造成了诸如思想观念的多元共生并存、文化的大众形态、社会的商品性和消费性、生存的网络化和复制性及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等。有人说“后现代”与其说是一个时代,倒不如说是一种与社会心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价值立场和态度;它既包含着创造性又隐含着破坏性,既显示了西方文化积累的积极成果又表现出了消极性,它是希望和绝望共存、正面与反面因素汇集的矛盾的社会文化生命体。①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后现代”,有如业已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作为传媒形态中的一种,必然受其影响。本文拟借此描述我国学术期刊在这种社会文化境遇下表现出来的种种尴尬之态。

一、市场狂潮下遮遮掩掩的商业经营

市场经济狂潮将思想和实践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学术期刊推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学术期刊向来由主办方提供办刊经费,文人为文向以载道经国为大业,而不论谋财经营之道;另一方面,文化出版业改革来势凶猛,许多期刊纷纷转企改制市场化,成功者腰缠万贯如云汉灿烂,失利者则遭到市场规则毫不留情的扫荡。在金钱利益驱使下,“版面费”在学术期刊行当中应运而生且愈演愈烈。由此形成以学术期刊发稿为业务、以牟利为核心的“版面费经济”,出现了代写的枪手、代发的掮客和统筹各环节的中介公司等灰色产业链。

有人曾做过估算,在我国现有近大约6千种学术期刊中,90%的理科刊物和70%的文科刊物都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其标准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有的还出现每字一元的高价。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负责人透露,国内科技期刊总收入的36.2%来源于文章发表费。以2007年全国在读研究生计,超过165万的研究生按照每个人三年必须发表一篇文章,每篇文章版面费800元来测算,每年就有4.5亿元的资金在这个市场流动。②有报纸曝光一家名为《商场现代化》的学术期刊的敛财之路:该刊曾入选2000年版、2004年版全国贸易经济类中文核心期刊,于是逐渐增加了刊登论文的数量,由月刊改为旬刊,由2004年前的每期138页刊文80篇,增加到每期近400页刊文200多篇,按其所列价目表每版面收费600元计,四年内仅版面费收入就达数千万元。③此案中,钱稿交易的行迹着实太离谱,现实情况中,大多数收版面费的学术期刊还是遮遮掩掩巧言装点,或多少顾及一下微薄的学术门面。

学术期刊收版面费的原因多样,有缘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型,有迫于创收指标的压力,也有因为办刊经费不足的。何祚庥院士认为,目前国家和主办单位对期刊的经费支持足以满足一本刊物基本的运转需要,而很多期刊收取的版面费是补贴给了编辑自己。④对学术期刊收取作者版面费有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有人认为其具有合理性,是学术期刊的存活之道,甚至是“国际惯例”;但更多的声音却是将其视为导致学术腐败、制造学术垃圾的“毒瘤”,更有人从法律上分析其不仅违反《著作权法》,且符合单位受贿罪的构成要件。⑤

然而,一面是学界对“版面费”的口诛笔伐,一面是学术期刊的三缄其口、我行我素。不难理解,年复一年的评职称、晋升,研究生毕业及年终评优、奖金评定乃至工作量计算等都需要有论文做砝码,巨大的发文需求与有限的学术出版资源的矛盾,加之利益的诱惑与不尽合理的学术评价体制推波助澜,使期刊版面成了明码标价可供寻租的摊位。在不平衡的供求中,金钱成了发表论文的门槛,作者与刊物之间构成了买与卖、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学术期刊在规则外羞答答地从事着“卖血”式的商业经营。更有“文化工业”的咄咄逼迫和传媒产业化的裹挟,学术期刊的小众传播难挨生存的清冷孤独,形而上的学术怎敌资本的强力渗透?学术的金钱“潜规则”日益显化。

二、高蹈的学术陷入大众文化的重重围困

在目前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并存、相互渗透的情状下,最边缘化的无疑是精英文化。学术期刊作为精英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后现代”境遇下不免陷入大众文化的重重围困之中。

曾几何时,娱乐界和商业界流行的“排行榜”也渐为学术期刊的重要评价方式之一。四年一度的北大版“核心期刊”遴选业已成为众多学术期刊界的“奥斯卡”,而由此诱发的种种类似“核心期刊”的遴选和评比也纷纷出笼,使尚有一定学术公信力的“核心期刊”被异化。某些机构制造的学术期刊年度“排行榜”尽管已为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诟病,却依然在体制与环境的支撑下左右逢源。本来,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学术期刊价值参考的引用率、转摘率、点击率等“影响因子”却成为入榜排座的主要依据,于是学术期刊之间不惜“抱团取暖”般地相互制造着引用和点击数据,严肃的学术质量标准及评价在对“排行榜”的追求中,演绎成圈子中自娱自乐的游戏。而学术期刊中的种种醒目名头,不少已沦为如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等所说的“失去质量的符号”,一种再没有别的引申意义的标签。⑥为了进入评比程序,学术期刊千方百计地揣摩组织者的意图,按其规定的“标准”模式投其所好组织生产。评比者们的条条框框成了学术期刊办刊规则,登上排行榜或获得金字招牌成为办刊的追求。在此指挥棒下,学术期刊于类型化中弱化了其最宝贵的独立品格和办刊个性。

在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正成为行业热点话题时,一些作者借助迅捷、自由的网络,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先期发表在博客或有关网站上,期刊得到文稿时已成明日黄花。同时,网上海量信息获取的简易便捷也为学术剽窃和造假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而制作好论文只需轻点鼠标便可群发各编辑部,一篇文章在两三种学术期刊重复刊出的并不鲜见。也许学术期刊的编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心惊胆颤地工作,每一篇来稿似乎都需要被当成疑犯在网上搜索盘查,于是各种防学术造假的软件也纷纷研制出来,被当做编辑部的防御工具。到2006年,我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而80%左右的国际论文却分布在零被引区和低频被引区。⑦

在所刊载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学术期刊在“后现代”境遇下进入了一个中心丧失、多元化众声喧哗的时代。曾经使用娴熟的一套学术语言在各种理论和方法轮番登场的试验中进行着“大换血”;在怀疑主义的语境中各种已确立的价值和意义都需在“颠覆”与“重写”⑧中重新确认和命名。标着“后”“非”“反”“新”的种种“主义”成了炙手可热的词语和理论圭臬。再就是研究视角下移,不仅大众文化中林林总总的奇闻轶事堂而皇之地涌进了学者的视野,更有不少研究选题沉溺于历史和现实的枝节末梢中猎奇斗艳,甚至制造着学术噱头。浸入了流行时尚与快餐消费元素的学术期刊向多样化、民间化、边缘化靠拢,著名专家学者纷纷走出寂寞书斋,频频登台“献说”,形成了理性的精英思考与感性的大众狂欢联袂共舞的局面。

三、转型中文化精英生存的困顿

在呈现“后现代”色彩的社会转型期中,面对现实的变化不居与文化精神的流动莫测,心灵脆弱的知识阶层首当其冲地遭遇困惑与尴尬。容纳多元与差异的宽松环境,一方面使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有了充分表达和实践的可能,但另一方面是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消解和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形成,产生了去者已去、来者未来的时代“断裂”。市场化与大众文化勃兴中的“元叙事”危机使知识分子的神话不再,精英文化无法摆脱自身失落和被边缘化的宿命,走进如利奥塔所揭示的“知识分子的坟墓”。

围绕在学术期刊周围的编者与作者,无疑也被清晰地烙上“断裂”的时代印记。如曼海姆所称 “漫漫长夜守更人”,也如陈寅恪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们大都把怀疑和批判精神作为知识分子的显著标志。因此创办报刊杂志便成了他们表达和传播自己思想观点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那些骁勇战将创办种种“同人刊物”的事迹便彰显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之初,知识分子们在积极呼唤和催生市场经济的努力中功不可没,同时其热忱所至无疑也是渴望在市场化中能够寻找自己新的栖身之所;但他们却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市场的婢女。市场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学术理论的生长轨迹和精英文化的内在发展逻辑是不能依赖市场逻辑和大众口味来运行的。

信息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迅速蔓延的数字化生存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魔咒;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将人们拘泥于狭小的专业视点内,个人的荣辱得失似乎直接取决于他们的专业成就,从而沦为视界狭隘的技术匠人或图谋功利的知识庸人。知识分子精细的专业化也是后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它使知识分子淡漠了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腐蚀着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⑨不仅学术期刊的作者受如是影响,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者也概莫能外。可以看到学术失范现象中蕴含着普遍的道德困境,应该说,学术失范包含着知识分子的立场和操守问题,更涉及学术制度体系的构建问题,关涉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及道德与制度的构建。

四、结语

“后现代”是西方学者对现代性之后的社会文化流向的一种思考和指认,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形态的一种反映;它既是一种理论思潮,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逻辑产物;它作为现代性的一部分,既承继其母体的种种特质,同时也给予其强烈的批判和反叛;它给人们带来许多憧憬与期许,同时也伴随着种种的纠结与困惑。在语焉难详的社会转型期,必然饱含着复杂性和多样性,诸如市场经济带来了富足与活力也带来了唯利与冰冷,多元化带来了宽松与自由也带来了虚妄与破碎,大众文化带来了多样与丰富也带来了轻贱与喧闹,计算机网络带来了迅捷与便利也带来了人情的疏远和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等。身临其境的我国学术期刊及与此关联的学术文化,在价值取向等方面须在鱼龙混杂中独具慧眼,葆有学术的纯洁品质和坚定信念。同时,包括学术期刊在内的学术环境的净化,需要为学术者具有超越性的道德内省和自律,坚守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良知的精神制高点,肩负起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但道德关系受制于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对知识分子集体的理想期许不能取代其作为现实个体所具有的局限性。因此,在体制的大变迁中迫切需要相应的制度重构和新范式确立。目前层出不穷、触目惊心的学术弄虚作假实为历史罕见,这与转型期中制度的明显供给不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联。故为达到学术的规范和环境的净化,更需要完善而有效的制度做规约和保障,积极建构科学的学术创新体系和评价机制等基础性要素,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有望实现有效的突围。

(作者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

注释:

① 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 陈吉德.是体制滋生了版面费[DB/OL].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42593652903205830.html,2008-04-25.

③ 田国磊等.学术刊物被指有偿刊载论文敛财千万[DB/OL].http://www.sina.com.cn,2009-04-22.

④ 杨猛.我国在读研究生超百万 毕业论文版面费过亿[N].法制晚报,2007-04-16.

⑤ 田国磊.学术期刊不能借版面费敛财[N].中国青年报,2009-04-22.

⑥ 陈晓明.后现代主义[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98.

⑦ 居浓,王婧.高校论文大跃进 揭核心期刊“版面费”真相[N].南方周末,2008-02-28.

⑧ 利奥塔的所谓“重写”不仅仅摧毁了旧的历史,回到没有任何先入之见的开端,而且也能意味着体验某种隐藏的东西(参见杨雁斌、薛晓源编选《重写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60页)。我国学术界也曾掀起“重写”的风潮,如著名的“重写文学史”运动等。

⑨ 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88-89、191.

作者:张小可

上一篇:网络伦理分析论文下一篇:融资结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