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服务著作权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聚合通过加框链接为用户呈现了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在新闻聚合加框链接技术下,用户无须跳转网页即可浏览相应的新闻,该行为侵犯了新闻作品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新闻聚合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目前存在多个标准[1],随着侵权纠纷的与日俱增,多种标准的适用必然导致裁判结果混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聚合服务著作权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聚合服务著作权论文 篇1:

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的法律问题探究

[摘要]信息聚合契合图书馆信息服务要旨,但却面临法律追责的风险。根据已有司法实践的判定原则,无论从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还是构成不正当竞争角度,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都不符合构成要件。但现行法律并未赋予图书馆数字服务应有的特殊权力.图书馆在提供信息聚合服务时应采取谨慎措施,需注意聚合信息来源、确保临时复制、遵守技术措施等问题,以确保其和谐发展。

[关键词]信息聚合 信息网络传播权 不正当竞争 侵权风险

1引言

互联网的生命是互联,链接作为一种被互联网经常使用的技术手段却引发了众多的法律纠纷。这部分新型案例一直受到司法界的关注。随着“今日头条”手机APP被一些媒体提起诉讼(指责其侵犯了新闻内容的网络传播权),深链接、加框链接问题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崔国斌认为,内容聚合网络、加框链接规避了著作权人对作品传播行为的控制,没链成本低,对著作权人的利益损害大,应严格规制。

图书馆也提供类似的信息聚合服务。事实上,信息聚合正成为信息组织与检索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聚合解决了大数据时代信息过载问题,为信息过滤和筛选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信息聚合服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应有之义,图书馆也必将在信息聚合服务方面做更多探索和发展。但有“今日头条”的前车之鉴,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聚合服务是否会重蹈覆辙呢?为此,本文就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厘清信息聚合服务面临的法律架构和权益边界,以期降低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侵权风险。

2图书馆的法律境遇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涌入图情领域,图书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数字版权问题。2005-2014年,数字图书馆出现的典型版权案例有14个,其中8个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三面向公司诉重庆涪陵区图书馆”一案的诉由直指一般链接和深度链接的区分问题。该案的审判结果是重庆涪陵区图书馆败诉赔偿。当前我国图书馆开展的业务和服务,与信息网络传播和技术措施规避相关的分别为75%、20%。由此可见,数字版权问题将深刻地影响图书馆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面的发展。

虽然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与一般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存在本质的不同,但在《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上受到的特殊优待有限。事实上,利益的天平更倾向于权利人而非社会公众及图书馆:立法选择更注重激励创作的功能,忽略文化消费的利益,造成著作权人单方面的利益膨胀。秦珂认为《条例》所规定的合理使用无法满足图书馆业务和服务对版权的需求;李明德认为《条例》限制条件严格、可操作性低,侵权风险大;朱理指出在《条例》中权利人的合同和技术措施凌驾于图书馆合理使用之上;梅术文指出《条例》没有考量图书馆等公益机构的特殊地位,也未区分适用主体的性质,违背立法初衷。

数字服务、移动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渠道,而现行《著作权法》《条例》规定的图书馆合理使用规则在对象、行为等方面显得滞后、狭隘。从对象来看,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区域已远超出图书馆建筑实体,再用“本馆馆舍内”限定网络传播的范围,排除了图书馆开展网络在线服务的合法性,有悖于网络公共文化事业的传播和消除数字鸿沟的愿景。因此,《条例》应该在概念和观念上适度扩张馆舍范围的限定,在高校校园网内的服务应该被纳入“本馆馆舍内”的服务范围中;将“馆舍内服务对象”修改为“本馆服务对象”。从行为来看,《条例》中没有照应数字化复制权的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这使得《条例》第6条法定许可情形适用空间小。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事业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合理使用范围应涉及非营利性保存文档和提供搜索服务。《条例》应该“为非营利性图书馆等机构利用网络上已经传播的、可自由下载的作品提供豁免条件”;并规定非营利性图书馆等机构应按照权利人的要求停止下载行为,但不赔偿损失,以增加非营利性图书馆向馆外读者提供数字化作品的合理使用的机会。

3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分析

针对网络链接引起的法律纠纷,从司法实务中的判定原则来看有两种路径:是否侵犯著作权或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如果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涉案,那么面对同样的审判思路,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是否侵犯著作权或构成不正当竞争呢?

3.1从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角度

3.1.1两个标准

信息聚合(加框链接或深链接)的法律性质一直受到争议,我国法院在具体个案中表现不一。法学界的意见也呈分裂态势,典型且對立的是服务器标准和感官标准。

司法实践中曾普遍采用服务器标准界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即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仅限于信息网络环境下向公众提供作品的行为(将作品以上传或其他方式置于向公众公开的网络服务器)。由于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理解不同,服务器标准受到质疑。随着脱离服务器直接就能够将相关作品置于公众平台的文件分享类技术的发展,服务器标准更受诟病。取而代之的是感知标准,常把“播放页面无跳转”或“易使网络用户误认”等作为法律责任要件,这使得是否构成侵权的判定主观性加强。“三面向公司诉重庆涪陵区图书馆”一案一审法院认为,“涪陵图书馆只是链接服务提供者,而不是文章内容的直接登载者”,免除了涪陵图书馆的责任,其适用的是服务器标准;二审认为,“以普通网络用户的网络知识程度和阅读网络内容的习惯,网络用户不一定知道涪陵图书馆的网站同其他网站已建立了链接……从而使网络用户误认为其内容仍为涪陵图书馆提供”,适用的是感官标准。该案开图书馆网络链接服务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先河,导致图书馆提供信息聚合服务所面临的侵权焦虑增加。

3.1.2回归证据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被视为两个标准之争的结束。“链接没有实质的区别”,“在司法解释出台前,法院判决有的适用用户感知标准,有的适用服务器标准”,在此之后,“司法实践中,所有问题要回归到证据问题”。图书馆因信息聚合服务被诉,抗辩举证时可以从以下3方面着手。

第一,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的受众范围小,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不足。《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了定义,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2012年《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第3条第2款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作了广义解释,填补了“信息网络”的范围界定。从中可以界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构成要件:“通过信息网络”“面向不特定公众”“用户选定的时间和地点”“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提供作品”。其中,“面向不特定公众”这一构成要件与图书馆的实际不符合。信息聚合是以“情景”因素的融入为主要特征,在相应技术和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信息组织与搜索模式。“情景”决定聚合的领域、目标、资源特征、用户特征、工具和方法,是聚合模式的决定因素。图书馆的“情景”决定了其信息聚合服务面向的并非“不特定公众”。实际上,已有的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并非是对一般新闻信息的链接,主要针对特定主题、特定学科和特定人群收集信息。提供信息聚合服务的图书馆多为高校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其信息聚合用户为特定对象(如在线师生、科研人员、图情行业从业者),这些特定对象范围也多局限于本单位内部。

第二,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不提供作品本身,而是提供链接地址。《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第3条第2款明确规定了法律的适用,即是否直接提供权利人作品的法律标准取代了从前的服务器标准和感官标准;第6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其仅提供网络服务,且无过错的,人民法院不应认定为构成侵权。”可见,界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关键是对作品提供行为和网络服务提供行为作出明确区分。通常情况下,图书馆作为知识存储和传播中心会被认为是网络内容提供者,但图书馆提供的聚合信息平台并未提供作品本身,其提供行为是以技术(如HTML指令)、设施提供的网络中间性服务,此时应被作为刚络服务提供者看待。并且,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并未直接提供或使用作品,并不会降低权利人对作品的控制。它是在为读者提供一种便捷浏览网上内容的手段,帮助被链接网站作品的传播,不应被视为涉案作品的提供者或共同提供者。电子商务指令规定了信息定位工具对内容聚合的行为也应获得免责权利。如果司法机关应用感知标准裁定作为信息聚合服务提供者的图书馆侵权,这无疑是草率的,是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界定模糊的表现(将网络服务提供行为简单地等同于作品提供行为),违背了法律认定标准。

第三,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聚合服务履行了认知义务,主观无过错。《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第9条对是否构成应知给予了回答:管理信息的能力,作品的知名度及熱播程度,是否进行了选择、编辑、修改、推荐,是否采取了合理预防措施,是否对侵权通知作出合理反应,是否从涉案作品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等。图书馆提供信息聚合平台,是网络服务的链接者,所提供的传播信息的服务是技术性和被动性的。图书馆信息聚合网站内容多为文字作品、图片作品及其他类型内容。此类作品在网上传播,很难认定是否为合法传播,且此类作品权利人众多且分散,图书馆并不知晓聚合作品的权利状况,对聚合内容管理能力相对较弱;聚合信息是否进入各类热门排行榜并不作为聚合的标准,故聚合内容是否有知名度图书馆并不知晓;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可能存在选择、编辑和推荐的情况。《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的第9条和12条对应知的判断,针对的是对作品本身的修改,而图书馆网络聚合服务所做的通常是对栏目的编辑,所以不应视为“提供行为”。图书馆聚合信息免费向读者提供,页面也未投放商业广告,故不存在直接获益的情况;聚合内容明确标注来源,也表明图书馆采取了预防侵权的合理措施。

3.2从构成不正当竞争角度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法院并不认同深层链接本身构成侵权的结论。欧洲法院认为:对于已经权利人许可、在网络中公开传播的作品设置深层链接并不构成著作权侵权。同样,我国法院也并未简单认定深层链接就是侵权。部分案件(如鸿宇吴天公司诉沈丽不正当竞争案)被认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应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王迁认为,将设置深层链接的行为视为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直接侵权是混淆了著作权侵权与不正当竞争的界限。构成著作权侵权的前提是实施了受网络传播权控制的行为,而不是导致用户对内容来源的混淆。陈绍玲认为,设链行为不属于网络传播行为。芮松艳也认为,搜索、链接服务提供行为不属于直接侵权行为。虽然,崔国斌认为“聚合行为应当被视为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展示作品的直接侵权行为”,应该适用《著作权法》,如果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性条款,任意性非常大,但法官们认为特别法和兜底法只有适用不同,无优劣之别,他们考虑的是“效用规则”,决定选用什么判用规则考量的是规则会对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产生什么社会效果。

《反不正当竞争法》介入信息聚合平台所引起的法律纠纷多数是因为设链行为导致了利益失衡。当取得著作人授权使用的被链接网站主张权利时,信息聚合平台攫取了本应属于被链接网站的作品插播利益而构成不正当竞争。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可知,不正当竞争关系构成要件有4点:不正当竞争的主体为经营者;客观上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主观上有过错。下文从不正当竞争关系构成要件入手,对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进行分析。

第一,图书馆作为信息聚合服务经营者,主体不适格。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是否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主体应当以是否从事经营活动为标准。不正当竞争的主体只能是相关市场的经营者,只有在相关市场上,不同的经营者基于自身的利益得失才会进行相互竞争,也才会因此产生不正当竞争。我国的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4类。图书馆的主体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与被链接网站并不处于同一市场,不能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

第二,图书馆与被链网站主体不存在竞争关系,无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至少可以归为3种基本类型:不正当地排斥竞争对手的商业行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如搭设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的便车或者误导消费者,以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用不正当手段破坏他人竞争优势的行为。根据这3种情况来看,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只是链接了网站,没有冒用被链网站的标识,没有诋毁被链接网站的声誉等,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未采取不当措施进行排挤和打压被链接网站。

第三,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并未减损被链接网站的经济利益。图书馆的受众为读者,各类型图书馆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图书馆不会因为提供了信息聚合,就获得超出其服务范围的关注;来源网站的受众不会因为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聚合服务而分流,关注量和使用量不会因此降低,为提供作品所付出投资的回报也不会减少。所以,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并未实质性替代预期用户对来源网站的使用,即未损害被链接网站的经济利益。

4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的和谐发展措施

尽管信息聚合、加框链接、深链接是否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在学理上仍存有尖锐的分歧,但司法实务中此类案件的两条审判路径是清晰的。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因其主体不适格,不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但在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上并无“免死金牌”,图书馆需采取谨慎措施规避风险。针对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借鉴上文分析的有效抗辩事由,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应明确“避风港”规则的适用范围、合理使用边界并履行注意义务。

4.1聚合内容须源于网站

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要注意“避风港”规则的适用范围,需要注意其聚合内容来源于其他网站,而不能上传纸质媒体的资源。如果直接上传馆内纸本资源,将可能直接侵害作品的复制权。图书馆信息聚合的来源网站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链接网站为享有著作权的网站;一种是被链接网站为侵权网站。对于第一种情况,著作权人主张权利时,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角度看,图书馆可用聚合内容、聚合目的、服务对象、主观无过错、仅提供网络服务、“通知删除”规则进行抗辩。对于第二种情况,图书馆与侵权网站不存在合意,故不能构成共同侵权,此处适用“避风港”规则。

对于特定网络空间(如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中发表的作品,由于其发表的目的在于要求更多的人转载传播以提高影响力,可以推定其愿意自由流通作品。这意味着除了作品在权利人发表时明确表示不得进行网络传播的情况以外,其他情况下作品不经过权利人明示也可以进行转载和摘编等使用。所以,图书馆对这类作品进行设链存在的侵权风险较低。

4.2适当转码并临时存储

聚合平台来源网站格式不一,如果不对网页在平台内适配,将影响阅读体验。随着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移动网络和传统网絡走向融合。著作权人在发放版权许可时,就对两个网络产生统一的市场预期,也就是预期的许可对象包括移动网络用户。此种情况下,转码服务只是优化了用户的阅读体验,未扩大传播受众范围,实质上帮助了著作权人传播作品,当属合理使用范围。同理,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可以对网页适当转码,并没有扩大被链接网站作品的受众范围,成为突出的独立内容提供者,这种行为属于合理使用。

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将来源网站的内容复制到图书馆服务器内存或硬盘上进行转码。在转码完成后,图书馆将转换后的内容传输给读者,同时也将转换后的内容从服务器内存或硬盘中自动删除,以此确保服务器上并未保存来源网站内容,那么这一临时存储过程是技术需求上的复制,不构成对复制权的侵害。国内法学界对转码时临时复制和永久复制在著作权上进行了区别对待。临时复制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永久复制因起到替代作品的作用,受《著作权法》的禁止。《欧盟版权指令》第5条也对此情况作了例外规定。发达国家对著作权的保护采取了较高的标准,也会对符合条件的临时复制进行免责。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就更无必要对临时复制采取严格要求。

4.3权利信息须显著标识

图书馆需要尊重被链接作品的权利管理信息,按权利人意愿使用作品,如果注明“严禁转载或链接”的,不必强求。对于注明许可转载或未标注权利管理信息的,图书馆也需采用显著化被链接网站标识技术,在信息聚合服务页面或外框界面呈现被链接网站的图标、网站名称,用来引导读者识别特定作品来源,以确保图书馆提供的是在云技术下的链接。

4.4技术措施须遵守应用

限定作品使用范围的网站一般会设置技术措施防止公众接触。现行《著作权法》第48条第(6)项规定,权利人为保护作品采取技术措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1996)第11条也要求采取“有效技术措施”。这些技术包括反倒链技术、反爬虫技术、密码技术和SAP技术。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要遵守被链接网站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不能破解密码来设置链接,有明示搜索引擎不允许其收录的网页也不可设置链接。

同时,图书馆也应该采取技术措施,控制访问范围。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般没有制作单独的网站或APP,而是依托在数字图书馆或移动图书馆系统中。所以,数字图书馆或移动图书馆平台需要对用户进行统一认证,并控制使用资源权限(如转发锁定),以此来解决作品的使用范围问题。

5结语

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与被链网站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也未导致利益失衡,并且主体不适格,不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但在是否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上争议很大;加之网络链接的法律性质并未明确规定,即使图书馆的抗辩事由充分,司法实务个案判定中对于搜索、链接服务提供行为侵权具体要件的认定还存在分歧,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的法律侵权风险犹在。

信息聚合符合大数据时代信息降噪、优化与利用的要求,通过信息聚合能够便捷、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用。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其信息聚合服务的法律性质与一般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有所不同。但现行法律赋予图书馆的豁免条件有限。图书馆应该服从国家法律,但由于其还有自身公益属性,如果可以重则,将限制图书馆业务的发展,对公众自由获取信息造成影响。笔者建议在判断图书馆信息聚合服务是否侵权时,应综合考虑图书馆提供信息聚合服务的性质、目的,对权利人利益预期的影响情况,进行审慎裁定,避免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动辄得咎的不利后果。

作者:陈诗琴

聚合服务著作权论文 篇2:

新闻聚合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聚合通过加框链接为用户呈现了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在新闻聚合加框链接技术下,用户无须跳转网页即可浏览相应的新闻,该行为侵犯了新闻作品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新闻聚合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目前存在多个标准[1],随着侵权纠纷的与日俱增,多种标准的适用必然导致裁判结果混乱。因此,亟需在立法上明确实质呈现标准,并完善新闻聚合相关许可制度。

关键词:新闻聚合;信息网络传播权;实质呈现标准

一、新闻聚合的界定

(一)新闻聚合的界定

新闻聚合是指通过采用技术措施将散落在互联网中的新闻作品进行整合,从各新闻网站将海量新闻搜集至一处进行分类展示,供用户根据阅读偏好对新闻进行阅读浏览。新闻聚合平台是新闻聚合的载体,指的是通过新闻聚合为用户提供新闻阅读的服务商,用户无须页面跳转即可在新闻聚合平台直接浏览新闻。

(二)新闻聚合的法律性质

学术界最初把网络服务商分成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前者“提供作品”后者“提供服务”。新闻聚合平台没有上传作品至服务器,仅将不同新闻标题放在页面供用户选择,仅向客户展示加框链接中的新闻,对被抓取网页中的广告及其他版块都进行有选择地屏蔽,转而投放聚合平台自己的广告版块和其他互动版块。由此,很多学者认为新闻聚合对除新闻内容的其他版块进行屏蔽就已经改变了原始新闻网站页面内容,并非单纯“提供服务”,构成“提供作品”、侵犯被链网站信息网络传播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构成要件为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实现向公众提供作品,公众可以在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1]。因此,判断新闻聚合的“加框链接”是否属于“提供作品”即可确认是否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新闻聚合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纠纷现状

(一)新闻聚合侵权认定标准

新闻聚合是否构成“提供作品”存在多个认定标准,服务器标准要求将作品上传至服务器才能认定为“提供作品”。用户感知标准是根据用户主观感受作为判断标准,用户在新闻聚合平台浏览新闻时不能通过平台已有的表现形式判断出作品的真正来源,就认定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直接侵权。实质呈现标准是指如果新闻聚合平台提供的新闻作品与被链接网站提供的新闻并无实质区别[1],用户无须跳转到被链网站就可以浏览同样内容的新闻,就认定新闻聚合平台侵犯了著作权人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新聞聚合多种侵权认定标准下裁判不一、同案异判现象滋生

第一,各法院裁判标准不一。新闻聚合“加框链接”是否构成“提供作品”存在多个认定标准必然导致各法院在裁判时适用标准不一[1]。北京字节跳动公司上诉现代快报案中,法院采用“服务器标准”认为字节跳动公司提供的证据无法证明仅提供链接服务,故构成侵权[1]。博易创公司诉北京乐趣无限公司案中,法院借鉴了“用户感知标准”,认为被告在涉案作品的下方标注了作品的来源,不构成提供作品行为。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华视聚合公司诉杭州思轩公司案时采取“实质替代标准”,认为被告虽未将涉案作品上传服务器,但其播放时替代了第三方网站的作用,用户在被告平台就实现作品浏览,无须访问被链接网站,法院认为被告行为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提供作品”,构成侵权。有的法院采取“服务器标准”;有的在“服务器标准”之上,以“用户感知标准”作为举证责任初步认定条件;有的法院会查明新闻聚合平台对作品来源是否履行提醒义务从而体现“用户感知标准”的要求;有的法院突破技术局限,以“实质替代标准”作为裁判标准。

第二,同案异判现象发生。多个认定标准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同一案件在一审和二审期间因采用不同标准而产生不同的裁判结果。在腾讯公司与易联伟达公司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中,一审法院采用“实质替代标准”认为被告在客观上发挥了等同于原告向用户提供作品的作用,认为被告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提供作品”,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二审法院推翻一审判决,认为虽然用户在北京易联伟达公司经营平台就可以浏览,但点击链接就可以回到作品的来源网站。法院认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没有离开服务器实现的传播行为,北京易联伟达公司未将涉案作品上传至其服务器,其提供的仍是链接服务,不构成信息网络传播权直接侵权[2]。

新闻聚合作为新时代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其规模和数量攀升,涉及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也愈加激烈。针对适用不同标准而最终导致同案异判现象,既未能保障著作权人的利益,打击了著作权人的创作积极性,也让更多聚合平台有机可乘,铤而走险地选择既侵犯他人权益又不利自身平台发展之路[2],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使法官自由裁量的专业性受到质疑,不利于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三、完善新闻聚合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的立法建议

(一)采用实质呈现标准作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认定标准

在网络新闻媒体刚兴起时,适用服务器标准能够规制为数不多的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但如今服务器标准下新闻聚合难以受到著作权法的规制,新闻聚合使用户无须跳转就可以浏览被链网站内新闻。被链网站原本通过点击量和广告费来获取相应利益回报,页面不跳转的情况下,原本由著作权人获得的点击量和广告费被新闻聚合平台获取,适用服务器标准无法涵盖所有的传播技术可能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3]。同时,用户感知标准以用户的主观感受作为评判依据,但网络传播行为是事实行为,过分强调用户主观感受,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同时需要法官利用其法律素养进行主观判断,不免会造成司法裁判结果不一;即使用户在新闻聚合平台合理提示后知晓了作品的真正著作权人,也不会为了追寻著作权人再去另外点开被链新闻网站的首页,即使消除了用户对新闻来源的误解,也并没有改变新闻聚合平台通过自己的网页向用户提供作品的事实,无法弥补基于新闻聚合对著作权人造成的利益损失。

确立实质呈现标准,一是有利于实现技术中立原则。实质呈现标准不局限于现有技术“把作品上传至服务器”作为“提供作品”的标准,链接技术使网络新闻传播更加便捷,实质呈现标准不仅是单纯的链接行为,还是互联网发展的应有之义。二是有利于实现利益平衡原则。对公众而言,在实质呈现标准下依然可以通过新闻聚合平台及时快捷地获取新闻资讯,且经过实质呈现标准规制后的新闻聚合平台更加规范,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对于著作权人而言,其对作品的控制在实质呈现标准适用下得以延续,激发了著作权人的创作热情,对获得合法授权的新闻网站来说,实质呈现标准的确立也使其经济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实质呈现标准,符合法律规定[3],有利于维护司法裁判的稳定性,提高司法效率。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在立法之初,立法者就以非穷尽式列举的方式表达对提供作品方式的开放原意,不应该被“上传到服务器”限制思路,随着技术的发展应考虑更多提供作品的技术方式,实质呈现标准的适用不受技术发展限制,有效维护法律的稳定性,维护司法裁判的权威性,提高司法效率。

(二)建立新闻聚合“选择退出”式默示许可制度

为节省传播成本,提高传播效率,著作权人通常以默示授权许可方式允许他人在一定程度范围内使用其作品,而后再进行报酬结算。构建新闻聚合默示许可制度是指虽然著作权人没有明确表明许可新闻聚合平台使用其作品,但是从作者行为中可以推断出对新闻聚合平台有偿合理地使用其作品的行为著作权人不会进行反对。新闻最大的特点便是更新迅速,如果将授权合同机制作为新闻作品传播的前置要件,促成成立的过程必然会导致新闻作品失去时效性。“选择退出”式默示许可机制,允许对在作品传播过程中默许对新闻聚合平台使用版权作品表示不满的著作权人发出退出信号,以阻止新闻聚合平台使用其作品,此时新闻聚合平台就不得再就该新闻作品继续作出传播的行为。在“选择退出”默示许可机制下,期望新闻以新闻聚合方式传播的著作权人无须采取任何措施,不希望被聚合平台传播作品的著作权人在初次授权时可以通过设置反盗链措施来表示其“选择退出”。新闻聚合平台依然可以自由地设置加框链接,但是在收到著作权人的反盗链措施行为后,应当立即停止对该新聞设置加框链接。这里的反盗链措施无须采用手段复杂的技术措施,仅仅要求著作权人象征性地做出阻止声明即可。例如通过建立robots.txt来表达不想被新闻聚合平台通过加框链接方式传播作品,类似传统报刊中禁止转载文章的权利声明。“选择退出”默示许可机制相对传统“一对一”“先授权后使用”著作权许可机制,既提高了新闻作品的传播效率,节省了新闻传播成本,又赋予著作权人在整个作品传播过程中表达意思的权利。即使是在新闻作品的初次授权之后,著作权人依旧能够以自己的意愿表示阻止得到授权后的主体使用其作品。

通过建立新闻聚合“选择退出”式默示许可,经过著作权人以默示方式做出许可的新闻作品依旧可以进入新闻聚合平台的传播领域,并始终保持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控制权,使著作权人与新闻作品之间的互动始终在著作权法规制框架下运行。

参考文献:

[1]陈莹.内容聚合平台深层链接的著作权侵权认定[D].湘潭大学博士论文,2020.

[2]周婧.深度链接的著作权问题研究[D].深圳大学博士论文,2018.

[3]苑晓欢.加框链接著作权侵权认定标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7.

(责任编辑:董维)

作者:魏芳

聚合服务著作权论文 篇3:

视频聚合平台深层链接侵权责任研究

摘要:视频聚合平台将散布于其他网站服务器上的视频以深层链接的形式汇集到一起,使用户无需经过网页跳转即可直接在聚合平台上欣赏来自其他网站的作品,虽然此类平台提供的“一站式服务”能为用户的网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也往往会因对深层链接的不合理利用而面临大量侵权纠纷。本文在整理视频聚合平台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对深层链接的法律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就聚合平台的责任认定和法律规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视频聚合;深层链接;服务器标准;用户感知标准

收稿日期:2017-07-03

作者简介:张振玲(1992-),女,山东临沂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杜颖(1972-),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

一、视频聚合平台的运营特点

随着智能手机、网络电视、平板电脑等上网设备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用户对互联网平台资源整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无论使用哪一种设备观看视频,都能方便快捷地寻找到目标资源。哔哩网、电视猫、小米盒子等视频聚合平台的出现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其利用深层链接、转码等技术将不同网站视频作品的链接整合到同一平台,使用户不用在几个网站或APP之间来回切换即可欣赏,操作便利且节省空间。

与普通搜索引擎等传统信息定位平台相比,视频聚合平台在运营模式上有其独到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与普通搜索引擎采用的将搜索范围扩展到整个互联网的全网搜索方式不同,大多数视频聚合平台采用定向搜索模式,将搜索范围集中在有限数量的视频网站甚至特定作品,为用户提供类型化的搜索服务。如西安佳韵诉深圳市杰科电子一案中的“杰科机顶盒和播放器”、飞狐信息诉上海幻电信息一案中的视频聚合网站哔哩网以及乐视网诉电视猫一案中的电视猫视频软件都采用了定向搜索的方式。第二,视频聚合平台主要采用深层链接作为支撑其运营的主要技术手段。深层链接是使用户不发生页面跳转直接接触被链接作品的技术统称,加框链接、埋设链接等技术均可以实现前述效果。因此往往被纳入深层链接的讨论范畴。普通链接发生页面跳转,用户最终是在被链接网站的界面获得作品。因此一般认为普通链接提供的仅仅是中立的渠道服务,受到“避风港”原则的庇护,仅在明知(应知)侵权行为存在而仍然提供链接或未及時履行删除通知义务时才承担间接侵权责任。利用普通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时,搜索结果中虽然也会出现深层链接,但绝大多数的链接仍是普通链接,而且搜索引擎对深层链接的出现往往并不知情。深层链接与普通链接不同,这类链接虽然能简化搜索步骤,使用户能直接在设链网站界面接触作品,但也造成了被链接网站广告、流量等方面的利益损失,成为视频聚合平台屡屡面临纠纷的根源所在。第三,大多数视频聚合平台具有较强的编辑能力。普通搜索引擎对搜索结果的编辑能力较低,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后,爬虫程序接受指令并自动爬满全网,获取相关信息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响应速度、与搜索关键词的贴合度等来呈现搜索结果。而视频聚合平台会依据被链接作品的内容对链接进行筛选、排列。建立“排行榜”“热点视讯”等索引目录以便于用户快速获得目标资源。

二、深层链接的法律定性

视频聚合平台虽然没有将被链接作品上传至自己的服务器,但其通过深层链接的方式使用户在设链网站的界面上直接获取其他网站的作品,造成了作品真正权利人的利益损失。视频聚合平台是否要为此种利益损失负责、应当负什么责任,都取决于对深层链接性质的认定。如果深层链接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那么视频聚合平台未经许可提供深层链接的行为就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直接侵权;如果深层链接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而仅属于渠道服务,那么视频聚合平台未经许可提供深层链接的行为就不会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直接侵权。

我国《著作权法》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认定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如《著作权法》第10条借鉴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简称WCT)第8条关于“向公众传播的权利”的规定,采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将信息网络传播权界定为“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但并未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边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第3条则采用了开放式列举的方法进一步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内涵做出了限定,把“作品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利用文件分享软件”三种行为明确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不经过服务器的存储或中转,通过文件分享技术等方式也可以将相关作品置于信息网络之中,而仅以单纯的服务器标准技术标准界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则不够准确,也难以应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见,深层链接是否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在我国目前的立法中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一)深层链接的定性分歧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深层链接性质的认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深层链接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应当受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制约。在我国。先后有学者提出了“用户感知标准”“实质呈现标准”“实质替代标准”等理论来支持这一观点。“用户感知标准”以用户视觉感受为标准界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认为深层链接的直接呈现效果能使用户误认为作品来源于设链网站,因此深层链接属于设链网站向用户提供作品的行为。实质呈现标准”以界面客观呈现效果为标准划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认为深层链接使用户在设链网站的界面欣赏作品,设链网站实质上向用户提供了作品。“实质替代标准”则认为,深层链接使被链接网站的服务器成为受设链网站控制的远程服务器,设链网站实质上替代了被链网站向公众传播作品。虽然这三种标准在对深层链接定性时考量的角度不同,但从法律后果上看,三者最终都将深层链接视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域外判决中也出现了将深层链接认定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观点。如欧盟法院在“Svensson”案中提出的“向新公众提供标准”。所谓新公众,就是指在作品原始传播时无法接触作品的用户。与我国的三种标准不同,“向新公众提供标准”将“破坏技术措施”作为认定深层链接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前提,认为受版权法控制的“向公众传播行为”应包含“传播行为”与“将作品传播给公众”两部分:针对“传播行为”,法院认为能够使公众直接接触到作品的行为,构成传播行为;针对“将作品传播给公众”,法院认为只有向新公众传播的行为才属于向公众传播行为。“破坏技术措施”的深层链接能使原本无法接触到作品的用户接角到作品,从而构成对向公众传播权的直接侵权。但是“向新公众提供标准”一经提出便备受质疑,“公众自由取得作品的状态该如何界定”“什么样的技术措施能充分保护版权”“规避本就存在漏洞的技术措施设置深层链接会不会侵犯版权”等问题在该标准的适用过程中仍有待回应。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服务器标准”来界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只有将作品上传至向公众开放的服务器的行为才是受信息网络传播权制约的网络传播行为,也才有可能构成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直接侵权。深层链接并未将作品上传至服务器,因此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而仅仅是一种渠道服务。在我国,提出“服务器标准”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点:第一,如果服务器上没有作品,单独的深层链接无法使公众获取作品。只有将作品上传至服务器的行为才能使作品处于可用状态,也才能使公众在其选定的时间地点获得作品。第二,随着P2P等文件共享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电脑和手机在文件共享技术的支持下也可以作为网络节点起到类似于“服务器”的作用,“服务器标准”中的服务器可以做广义的理解。因此,“作品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利用文件分享软件”都应以“服务器标准”为考量基准,深层链接也不例外。域外法中,多数国家在判决时采用了“服务器标准”。如美国的Perfect 10 v.Google案中。虽然原告提出了类似于我国“用户感知标准”的整合标准要求被告Google承担责任,但最后法院还是采纳了被告提出的“服务器标准”。认为深层链接并没有传输文件,而仅仅提供了地址,因此不构成直接侵权。只有当被链接网站属于侵权网站时,设链网站才有可能因为提供了链接帮助行为构成间接侵权。二审法院支持了一审法院采用的“服务器标准”并进一步指出,虽然涉案链接会使用户对作品来源产生误认,但版权法毕竟与商标法不同,它不帮助版权人制止导致消费者混淆的行为。此外,加拿大的Crookes V.Newton案、Warman V.Fournie案以及澳大利亚的Universal Music AustraliaPty Ltd v.Cooper案等判决中,均采用了“服务器标准”。

(二)“服务器标准”与“用户感知标准”之间的选择

在对深层链接的性质进行认定时,不仅应考虑到深层链接各方主体的利益均衡问题,还应考虑到深层链接定性所反映出的立法态度对现有行业形态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影响。由此,笔者认为。在认定深层链接的性质时应坚持“服务器标准”。

1.“服务器标准”更具有行为导向性。“服务器标准”以“是否将作品上传至服务器”这样一种客观行为作为划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标准,有利于为公众树立行为的标尺,明确相关主体的行为界限,更能发挥法律的指引和规范作用。同时,“服务器标准”也有利于明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有利于司法机关以客观、统一的审判标准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作出类型化的规制,降低诉讼中的审判难度。相比之下,“用户感知标准”“实质呈现标准”“实质替代标准”以用户主观感受或呈现效果等抽象性因素为评判标准,缺乏对侵权行为进行衡量与认定的统一标准,无法精准地衡量并打击那些触及业界道德底线并损害作品相关权利人利益的不当行为。

2.“用户感知标准”会不当加重普通搜索引擎的审查责任。法律标准应具有普适性,“用户感知标准”一旦成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标准就应适用于所有网络运营商,而不仅仅是视频聚合平台。然而,把“用户感知标准”适用于普通搜索引擎,会不当加重其审查责任。依据“用户感知标准”,设链网站的深层链接设置行为属提供作品行为。只要网站上出现了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深层链接,不论设链网站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都会构成直接侵权。而普通搜索引擎往往采用全网搜索模式,搜索结果海量多变,难以实现对每条链接的审查。若不问其主观过错,一旦搜索结果中出现深层链接就认定搜索引擎网站构成直接侵权,将会使该类网站背负沉重的运营负担和法律风险,甚至影响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3.“用户感知标准”会造成法律对技术发展的不当干预。我们不能否认深层链接在当下互联网环境中所发挥的积极意义。以百度图片中的加框链接为例:如果对这种链接加以限制,用户就不能在同一界面切换浏览单幅图片,只能依次点击图片并不断地进行网页跳转。可以说,作为技术发展的产物,深层链接切实改善了用户的网络体验。同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否认深层链接在未来技术发展中为公众呈现更便利、开放的网络环境的可能性。因此,在立法时应为深层链接的发展保留一定的空间。若采用“用户感知标准”,将会从法律层面否定深层链接技术的合法性。很可能会不合理地扩大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打击范围,造成对技术发展的不当干预。

三、视频聚合平台的责任认定

實践中。依据被链接网站对涉案作品是否享有版权,视频聚合平台面临的深层链接纠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三方主体的深层链接。此时被链接网站对被链接作品不享有版权,真正权利人对设链网站和被链接网站主张权利;另一类是涉及双方主体的深层链接,此时被链接网站对被链接作品享有权利。被链接网站对设链网站主张权利。依据“服务器标准”认定深层链接性质时,纠纷涉案的主体不同会造成视频聚合平台承担的责任性质不同。

(一)深层链接涉及三方主体时视频聚合平台的责任认定

当深层链接涉及三方主体时,被链接网站是未经权利人许可将作品上传至服务器的第三方侵权网站,聚合平台作为链接服务提供者既有可能知道侵权行为存在,也有可能不知道。由于“服务器标准”认为深层链接与普通链接一样仅属于渠道服务,当链接对象是第三方侵权网站时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条例》第23条的规定,仅在设链网站存在主观过错时,即明知(应知)第三方网站侵权而仍为之提供链接或未及时履行删除通知义务,才会构成对作品真正权利人的间接侵权。实践中,在认定视频聚合平台的主观过错时。法院往往会因为视频聚合平台采用了定向搜索方式或对链接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编辑,而倾向于认定其明知(应知)被链接网站的侵权行为而仍然提供链接,构成间接侵权。如在飞狐信息诉上海幻电信息一案中,法院就以此为理由认定被告主观上构成应知而未知,未尽到其应有的注意义务,应承担侵权责任。笔者认为,在涉及三方主体的深层链接纠纷中,认定“采取定向搜索方式或对链接具有一定编辑能力的聚合平台应知侵权行为存在”的做法。既可以对视频聚合平台不合理利用深层链接的行为进行惩处,又避免了对普通搜索引擎造成过重的审查负担,有其合理性。

(二)深层链接涉及双方主体时视频聚合平台的责任认定

当深层链接仅涉及双方主体时,被链接网站是对作品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真正权利网站。依据“服务器标准”,视频聚合平台作为设链网站既不构成直接侵权也不构成间接侵权。一方面,深层链接作为中立的渠道服务,设链网站设置深层链接的行为不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不构成对被链接网站的直接侵权;另一方面,间接侵权的成立应以直接侵权的存在为前提。被链接网站作为对作品享有版权的有权网站。设链网站为其提供链接的行为不属于对直接侵权的帮助行为,不构成间接侵权。在华视网诉上海幻电案中,法院就是采用了上述思路,认定被告哔哩网不承担版权侵权责任。可见,当纠纷仅涉及双方主体时,我们无法通过“服务器标准”在著作权法范围内追究设链网站的侵权责任,这也是“服务器标准”最受质疑之处。对此,笔者认为,当被链接网站是有权网站时,虽然无法通过“服务器标准”在著作权法范围内追究视频聚合平台的深层链接侵权责任,但可以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或《侵权责任法》中寻找解决利益失衡问题的途径。深层链接造成的被链接网站的利益损失固然令人惋惜。但并非所有深层链接造成的利益损失都需要法律救济,如果被链接网站出于促进作品传播的考虑,许可了对作品的深层链接,即使存在利益失衡,也应当在被链接网站的容忍范围之内,法律不应过多干涉。因此,对深层链接进行规制的前提是看被链接网站是否许可了对涉案作品的深层链接。

互联网环境下,被链接网站不可能对其每个作品上的每条链接进行审查并明确表示是否许可,但这不意味着被链接网站对设链行为无计可施。实践中,被链接网站往往通过技术措施或robots协议来限制对相关内容的抓取。如在乐视网诉电视猫一案中,原告乐视网为防止他人未经允许播出涉案作品,将用户可以直接访问的网页地址与用户不能直接访问的视频绝对地址存储于不同的服务器之上。在对视频资源绝对地址进行加密处理的同时,通过其robots协议明确禁止了其他网站对视频绝对URL地址所在服务器的直接访问和抓取。而被告千杉公司利用电视猫软件,违背原告robots协议的设定,破解了其设置的加密措施并抓取了涉案视频的绝对URL地址,使用户无需付费即可在被告软件上接触作品,造成了被告的利益损失,从而引发了纠纷。法院认为,电视猫软件违背被链接网站意愿设置深层链接的行为是一种非法的盗取行为,并依据“用户感知标准”认定该行为为直接侵权行为。笔者虽不认同法院采用“用户感知标准”认定深层链接的做法,但赞同法院对被告“违背robots协议设链”和“破坏技术措施”的行为是非法行为的认定。这是因为:乐视网为避免深层链接的实质呈现效果给其流量、广告等相关利益带来损失,通过技术措施和robots协议明确禁止了对涉案资源的抓取,而电视猫无视乐视网robots协议的规定,破坏技术措施设置深层链接,存在不当截取被链接网站的主观故意,其“违背robots协议设链”和“破坏技术措施”设置深层链接的行为符合《侵权责任法》中认定一般侵权行为的四个要件——侵权行为、损害后果、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和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是一种非法的侵权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笔者认为,即使“服务器标准”将深层链接认定为中立性的渠道服务,法律也不应保护这种对中立技术的不当利用行为。设链网站仍要为其恶意利用技术截取他人利益的行为承担责任。那么,“违背robots协议设链”和“破坏技术措施设链”两种行为侵犯了什么法益、应该由什么法律对其进行规制呢?如果被链接网站既未设置技术措施、也未通过robots协议对涉案作品数据的抓取做禁止性规定的。是否意味着对设链行为的默示许可呢?

1.规避技术措施设链。虽然我国著作权法对于规避技术措施的行为已经明确禁止,但学界对于规避技术措施设链行为的性质却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破坏技术措施”的行为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是对被链接作品的直接侵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措施之所以受版权法保护,并非因为其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而是因为它可以通过限制用户访问起到保护权利人经济利益的作用。后一种观点得到了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起草者的支持。笔者亦赞同第二种观点,著作权人通过设置技术措施以控制网络用户对作品的接触,保证其在作品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技术措施仅仅是权利保护的屏障而非权利本身。即使技术措施保护条款被规定在著作权法中,也不意味着破坏技术措施是对被链接网站版权的侵犯,它仅仅属于对被链接网站经济利益的损害。

2.违背robots协议设链。robots协议是设链者对网络资源抓取时首先要遵照的協议,被链接网站通过robots协议明示其服务器上什么内容可以被抓取,什么内容不可以被抓取。对于违背robots协议设置深层链接的行为定性。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虽然乐视网诉电视猫案在判决中关注到了深层链接违背了robots协议这一事实,但也并未对其行为性质进行认定。笔者认为,robots协议作为被链接网站对设链行为的基本限制手段,应当是判断被链网站是否许可设链行为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仅以是否设置技术措施作为判定被链接网站许可意愿的依据,将会使被链接网站陷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因为技术措施的技术特性在于限制用户访问、接触作品,如果被链接网站对每个作品都设置技术措施,将会极大地损害用户体验、影响访问量,但若不对作品设置技术措施,又会被视为允许深层链接。受到视频聚合平台等设链网站的利益挤压。而以robots协议的规定作为判断被链接网站是否许可链接的依据,则既可以表达被链接网站是否许可的意愿,也不会影响被链接网站的用户体验,从而弥补了仅以技术措施来判断被链接网站许可意愿的弊端。

虽然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没有法律赋予robots协议以法律效力或合同效力,但我们可以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作为规范违背robots协议行为的依据。一般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作为一般条款,在下列条件下得以适用:(1)法律没有对该种竞争行为作特别的规定;(2)该竞争行为确实使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遭受实际损害;(3)该种竞争行为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商业道德而具有不正当性或可归责性。按照上述标准,尊重robots协议规定提供链接服务成为行业内公认的规范和惯例。违背robots协议规定设置深层链接、给被链接网站合法利益造成损失的行为,属于恶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

3.未设置技术措施或robots协议禁止性规定。如果被链接网站没有设置技术措施或者其robots协议没有禁止对涉案作品的抓取,是否意味着被链网站对设链行为的默示許可呢?对此,域外法在判决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在比利时的Copiepresse V.Google案中,法院认为,版权作为一种排他性的专有权利。使用他人作品要经过权利人授权,即便被链接网站没有设置robots协议,也不代表其默示许可搜索引擎的抓取行为。而在美国的Field V.Google案中,法院认为,原告明知如果robots协议没有明确禁止对涉案资源的抓取就会导致搜索引擎的抓取行为,这属于明明可以采取措施制止而不作为,因此未在robots协议中禁止对相关资源进行抓取的,应当视为被链接网站的默示许可。笔者认为。既没有设置技术措施也没有在robots协议中明确禁止抓取的应当视为对被链接网站的默示许可。被链接网站基于作品传播而获得的经济利益以及对作品传播的控制意愿当然受到法律保护,但其前提在于被链接网站的意愿通过设置robots协议或技术措施等客观行为表达出来。作品一旦被置于开放的服务器上。如果不通过robots协议或技术措施对设链进行限制,设链网站就会默认其为可抓取内容而自动抓取数据,这是由互联网天然属性造成的。并非设链网站主动的恶意行为。而被链接网站明知在现有行业规范下,不设置robots协议会导致设链网站对相关内容的抓取却不作为,就应当自己负责相关利益的损失。

综上所述,在解决视频聚合平台深层链接侵权纠纷时。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认定其责任性质:第一,如果被链接网站是对被链接作品不享有权利的第三方侵权网站。且视频聚合平台在设置链接时采用了定向搜索方式或对链接进行了筛选编辑,则应认定视频聚合平台明知(应知)被链接网站侵权行为仍然提供链接,构成间接侵权。第二,如果被链接网站是对作品享有权利的有权网站,则需要判断视频聚合平台是否破坏了被链接网站对涉案作品设置的技术措施或违背了其robots协议的规定。如果视频聚合平台破坏了被链接网站的技术措施,应适用《著作权法》中的技术措施保护条款对其予以规制。如果视频聚合平台违背了被链接网站robots协议中对涉案作品数据禁止抓取的规定,应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对其进行规制。如果被链接网站既未采取技术措施也未在robots协议中设置对涉案作品数据的禁止性规定,可以认定被链接网站对涉案链接是默示许可的,视频聚合平台作为设链网站无需承担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刘亚峰)

作者:张振玲 杜颖

上一篇:电子商务的研究论文下一篇:胰腺炎手术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