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

2022-04-25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拟就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探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 篇1:

实施目标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 高校教学工作实施目标管理是改进和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制度保证,有利于高校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迈进。高校教学工作实施目标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科学制定指标体系,按“二上二下”的程序制定学校整体目标并合理分解到二级学院。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人本管理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目标管理 高校教学工作 二级学院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因而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迈入“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扩招也使高校在校生规模普遍大幅增加,教学工作的管理模式因而必须随之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借鉴企业对保证产品质量而实行目标管理的做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采用目标管理手段进行教学工作的管理[1],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缩写为MBO)是19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广泛重视的一种管理制度。该概念最先由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于1954年在其著名的《管理实践》中提出:按照德鲁克的观点,每一项工作都应先有目标,再有工作,然后对目标逐级分解,并对完成目标进行过程监控和管理。

实施目标管理是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制度保证。虽然目标管理的方法起源于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但实践证明,该方法也同样适用于高校的管理工作。学校一般根据其发展战略来确定各项工作的具体目标,再将该目标分解到各中层单位,目的是将学校发展的总目标科学地转化为各中层单位的目标,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目标管理可以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实施目标管理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及大众化的迅速发展,相当多的学校已从原来的单科性发展为多学科性、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办学服务面也得到拓展。为使全校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就要通过科学确立目标、合理分解目标来共同实现目标,从而快速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进动力。

实施目标管理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干部队伍的科学管理与优化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重视中层干部任期制改革,建立中层干部“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择优聘用、合理流动的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实行目标管理,由于权力和责任相连,有利于增强中层干部的责任感。

实施目标管理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可靠保证。目前,各校都在研究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将“十二五”发展目标分解至各中层单位,明确各单位完成目标的责任和时限。只有各单位完成了各自的分解目标,才能为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保证。

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

1.环境条件。要推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一是理清学校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分工,明确各自的管理权限和权责关系。学校层面一般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宏观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学籍管理等,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并组织实施本院的教学和专业建设工作,如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调整专业方向,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教学进度安排等;二是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要到位,如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等,职数多少与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轻重有关;三是健全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党政联席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制度,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必然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失控或混乱。

2.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开展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实行目标管理的难点所在。教学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品质量相比,人才培养质量有其特殊性也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长期性、综合性和隐含性。所谓长期性,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质量既体现在学生毕业时刻的质量高低上,更体现在其今后的长期发展潜力大小上,而目标管理指标体系显然只能针对前者进行考核;所谓综合性,即人才培养质量由多方面的要素综合构成,如:思想品德、学业水平、创新能力、技能水平、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等;所谓隐含性,即人才培养质量往往不是直接表现为可以客观度量的指标,而是隐藏在学生内部的特质,需要通过一定的场合才能反映和折射出来,如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考试分数可能很高,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品行表现却是一般,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很好,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应用能力却一般。

基于人才质量的以上特性,在目标管理中一般较少采用直接度量的指标,而是大多采用间接度量指标,从培养高质量人才所须的育人环境出发来度量人才的质量。这里隐含一个假设,好的育人环境对应有高质量人才的产出。这些育人环境主要有:教学研究成果、专业和课程建设水平、优秀教学团队等[2]。

3.制定过程。为使目标管理的各项任务能制定得科学、分解得合理、执行得有效,必须注重人的因素,调动和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制定和完成好学校管理目标同实现个人的正当要求密切结合起来。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进行,一般要经过“二上二下”的程序。“一上”指各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教学现状和发展预期,向学校申报各自学院在未来一个时期(一般以学年为单位)内的初步教学管理目标;“一下”指学校收集汇总各二级学院的初步教学管理目标后,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确定学校的教学整体目标;“二上”指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教学整体目标,对自己“一上”时申报的初步教学管理目标进行修订、调整,再次上报给学校;“二下”指学校汇总各二级学院修订的目标,并与学校的教学整体目标进行比对,局部与整体有不一致之处再与相关二级学院协商,最终将学校的教学整体目标分解,正式下达给各二级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任务一旦下达就不能轻易更改,如属特殊情况必须更改,须履行严格的变更程序,由相关二级学院提出书面申请,说明更改理由并报学校批准。

在“二下”阶段确定各二级学院的目标任务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目标分解的公平性。客观上讲,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各二级学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同样的指标任务对于基础好的二级学院就较容易完成,而对于基础弱的二级学院完成的难度就大。这就会造成基础好的二级学院希望评价指标的绝对数值,而基础差的二级学院希望评价指标的相对数值(即增量)。为了保证公平,调动所有二级学院完成目标任务的积极性,可采用既考虑指标的绝对数值又考虑指标的相对数值的方法来分解确定各二级学院的目标任务,既不鞭打快牛,又不鼓励后进,实现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三、正确实施目标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由于各二级学院的目标明确,各二级学院的目标之和等于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这使得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容易监控,便于考核,保证了学校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校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迈进,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但目标管理也有其缺点,如果操作不当,则不仅会影响到目标的顺利完成,而且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两方面须注意:

1.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可将两种模式相结合使用,即以目标管理为主、兼顾过程管理。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建立在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上,目标管理的侧重点在于结果,而过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目标管理的顺利进行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过程,如果只有计划和执行,而没有检查,没有过程的监控,则计划的正确与否得不到检查,决策的正确性也不能得到保障,更不能对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改进。因此,只有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目标管理的最大功效[3]。

2.目标管理的刚性与以人为本的柔性相结合。目标管理指标任务的制定过程虽然经过了“二上二下”的广泛酝酿这一民主过程,但最后结果仍表现为一个个冷冰冰的刚性数字。目标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发挥人的价值和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这对于教学工作这一创造性劳动的目标管理尤为重要。我们既要关注教学目标任务完成进展顺利的二级学院,及时总结其经验并给予鼓励,更要主动关心在完成目标任务过程中暂时遇到困难和挫折的二级学院,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树立信心,而不是目标任务分解完毕后就万事大吉、不闻不问,只等坐收成果。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在实施目标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人为本,实施人本管理,做到刚柔相济。

参考文献:

[1]刘树明,李少华.高等学校目标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徐体高,胡效亚.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及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6):72-73.

[3]雄杰.在高校目标管理中充分发挥过程管理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8,(5):132-133.

作者:唐 镭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 篇2:

高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探析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拟就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探析。

一、当前我国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现状

1.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门类少、课时不足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或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课——教育实习,各一门;二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教育实习,共三门课程。其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3个学分,54个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功能、教学任务,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高中各个年级的思想政治教材,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方针、原则、规律、方法等内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2个学分,36个学时,要让学生进行备课、讲课、说课、教学评价等技能的训练,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教学训练;教育实习6个学分,集中在6周时间,需要完成在实习学校的跟班听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实习任务。显然,这样的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无法满足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需要。

2.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之间整合不足,效果不佳

已经开设的各门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之间没能按照“理论-实践”的理念整合,导致开课效果不佳。这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中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能力和技能的两门主要课程。学生能否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运用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理论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开设这两门课程的意义所在。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开设这两门课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种整合不足的现象,造成课程的开设效果不佳。

第一,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由数名教师开设,开课时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没有进行沟通交流,造成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出现重复的地方,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二,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理论层面的内容多一些,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技能及其实践,实践层面的内容多一些。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先开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后开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实际上这种从课程衔接方面考虑的开课安排不是最优的方式,因为学生本身就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中过多的理论讲授让学生无法结合实践进行理解,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又缺乏理论的针对性指导,致使训练效果不佳。

3. 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实践课程重视不足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进行角色变换的重要环节。而目前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过分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或忽视实践,教学实践课程课时过少且流于形式,这具体表现为:教育见习不规范,教育实习周期短。

一是教育见习规范性不足。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一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教育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存在教育见习不规范的问题。虽然各院校均进行了教育见习,但一没有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二没有系统规范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蜻蜓点水般的教学观摩很难取得很好的见习效果,无法真正起到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服务的功效。

二是教育实习周期短、时间不足。教育实习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学科教育实践环节的关键部分。目前各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最大缺陷是周期短、时间不足,一般只有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和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而且在这4-6周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两项任务。这必定不能整体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技能、准确地检测学生的从教素质,更难以完成学生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对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

1. 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科目,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

首先,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内容,把必修与选修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分离出来独立开课。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后面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打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正在改革过程中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原则和方法。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环节。大幅度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设置综合化、小型化、专题化的教育技能类课程,将原来的选开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改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微格教学同时开设,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说课训练科目,系统培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基本技能技巧。

2. 构建新的教育见习、实习模式

充实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采用分散与集中、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地强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环节,延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周期。具体做法是:首先,强化教育见习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系统、规范地深入中学进行见习,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摩,加深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了解,积累一些中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其次,分阶段实习,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根据教育实习所涵盖的内容,将教育实习中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习任务和中学班主任实习任务分解,把中学班主任工作实习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普通教育理论课程相结合,安排在第四学期(4周时间)进行第一阶段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以中学班主任工作为主;第二阶段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8周时间),实习内容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为主,专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能力。

3. 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教学效果

在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进行统一的目标管理,建立“理论—实践”教学的联合体,优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教学效果,将教育见习、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融合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对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与微格教学、说课训练等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上述课程计划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作者:蔡江红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管理论文 篇3:

浅谈医院财务工作的信息化

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管理学者们顺应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

一、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管理学者们顺应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理性的、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來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二、实现教学“制度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是明确的,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工作目标是各有差异的。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色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各院系必须切实实施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积极协调教学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二)建立“依制管班”的教学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不可缺少的细胞。学校的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即使是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集会或大型活动,也要通过各班做好大量的组织工作。因而,能否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人和培养人这一宏伟工程的质量。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达到共同管理、共同转化学生思想、促使学生进步的目的,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四)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

教职工取得的成就与奖励紧密挂钩,把目标考核和目标激励和总结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各级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要根据教育统计学原理和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各级评价指标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各级评价指标必须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首先在制订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考评结果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高校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促使教学管理者牢固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促使他们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秀兰,张秀霞.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与会计流程再造.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2).

[2]王海芳.再造会计流程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5).

[3]庞永强.信息形势下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分析.中国经贸,2012(4).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周向峰

上一篇:医院安全风险信息网络论文下一篇:房屋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