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论文

2022-04-21

在多年的思想品德课的一线教学中,我们探索建构出了目标揭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目标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本模式基本程式(操作)1.目标揭示一些研究表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如果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论文 篇1: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概述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反馈????---矫正为关键,并以此将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性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来进行,使教学目标体系由学科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联系紧密的目标系统整体。

以纵向上看,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编制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的结构联系要反映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单元,各册教材及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

(四)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

三、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程度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以品德培养过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根据这一规律和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五步教学程序,为规范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这一步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决定着学生对老师发出信息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课题之前,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的揭示在自然和谐的乐趣中引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确目标,阅读感知。

这一步是指把学习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形成初步的品德观点、观念,为实现目标作好铺垫。

第三步:实施目标,激情明理。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情明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手段。创设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质存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这是促使情感内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检测目标,明辨是非。

目标检测,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反馈,为调节教学,弥补教学遗漏和错误进行的一次信息诊断。明辨是非是情感内化,由原有品德向规定目标品德转化的较高的层次。通过目标测试,反馈矫正,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形成正确完善的品德认识及情感体验。此环节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書面测试来掌握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五步:评价目标,指导行为。

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都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反愧矫正,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品德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是对道德观点、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的有效判断,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行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作者:梁伟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论文 篇2:

《思想品德》课目标检测式教学模式

在多年的思想品德课的一线教学中,我们探索建构出了目标揭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目标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本模式基本程式(操作)

1. 目标揭示

一些研究表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如果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有人打过形象的比喻: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饭后散步,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像是运动会上赛跑。因此在课堂上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相当必要。

对于如何揭示一堂课的目标,我们也做了尝试。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目标的揭示是直接的陈述表达,例如要掌握什么知识、形成什么样的能力、培养怎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结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有点模糊,不知道怎样去达成。于是我们采取了目标问题化的形式,把每个目标都以问题的形式来揭示,这样一来学生就很清晰地知道要他们干什么了,从而在课堂上就会关注相关的内容了。

2. 学生自主探究

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就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陈旧的观念,做到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注意倾听、注意鼓励、注意师生互动、注意引导、注意宽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本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在此环节可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实践场、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生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开展积极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拥抱美好的未来》(九年级)的主题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素质还提出了哪些要求? 十年后的我们将会是……

这种探究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避免了简单、机械化的解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而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汇聚,智慧在碰撞,出现了许多不可预设的问题,不断生成新的资源和信息。学生通过发现、选择、重组的多种过程形成新知。经历这一探究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可能从终身学习能力、世界眼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等方面形成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3. 教师点拨

这个环节是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自主探究活动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也是对教材的回归。学生在经历了自主探究环节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而这些观点看法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必须要拨开云雾,对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进行明理矫正。这样课本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帮学生建构知识,从而形成观念、提高行为动机。

4. 目标检测

这是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的环节。完成了以上的环节,学生是否达到了“三维目标”,这需要进行检测。对于知识技能性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题目来考察。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在检测上相对比较复杂,因此这个环节必须要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抑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例如,在学习探究完《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九年级人教版)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完成:“承担好为人子女的责任(一个星期的时间),并请父母进行评价‘我是否是一个负责任的人’”。这种检测给予学生再次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学习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从而也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本教学模式收到的效果

1. 有利于知识的自行生成和发展。本模式关注通过师生互动而自行生成新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思维可能表现得异常精彩,从而营造出全新的课堂知识氛围。

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本模式往往以生动的问题情景、真实可感的生活题材、新鲜有趣的现象展示、自主求解的宽松氛围、快乐的过程体验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力,诱发探究欲望,产生思维动力。

3. 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表现、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质疑、解问等探究活动本身就蕴含着创新体验,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绪、灵感受到激发,产生出很多新的东西。

4.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本模式中,学生自主探究、情景分析等最终都回归到了日常的实践当中来。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作者:韦应儿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论文 篇3:

浅谈中专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了情感教学的目标,情感教学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整个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专政治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情感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首先论述了情感教学在中专政治教学中的价值,提出了中专政治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中专政治教学 情感教学 实施策略

新课改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中专政治教学已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中专政治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情感为纽带,将情感自觉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发挥情感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1.情感教学的概念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在总结之后,认为: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创设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的教学场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从认知、意识以及行为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的教学活动。

2.情感教学在中专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在中专政治教学中使用情感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内在的情感驱动力,有利于推动学生的道德选择。通过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认知政治的思想,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升华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论。情感教学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快从认知到形成行为的过程,最终将崇高的道德变成自律的条件。

2.2 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新课标中强调了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应以情感为目标,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情感丰富是每一个学科所培养的最终目标,尤其是政治教学,更是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生活态度以及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将情感注入到政治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其认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是革新政治教学的需要

目前,中专政治教学仍采用的是说教形式,大部分政治教师仍是给学生讲大道理,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传统的说教缺乏应有的情感,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崇高的道德,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将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采用情感教学,也是现代政治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3.中专政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对策

3.1 构建合理的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是指政治教师通过情感教学使学生的心理以及情感上产生的变化,比如观念、兴趣等。情感目标的构建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构建合理的目标层次。情感目标层次包括接受、反应以及态度。接受是在教学中能改引起学生情感变化的初始状态,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沟通而获的。反应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内心情感以及知识共鸣的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将高尚的道德思想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第二、设定科学的情感目标内容。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强烈求知欲望的学习情感以及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3.2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

情感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比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中专政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前根据教学的内容创设适合本节课教学的情景。政治学科是一门与日常政治以及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学科,政治教师可以选取日常比较有影响的政治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共鸣,激发起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选择适当的图片,利用新媒体有意识的将图片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另外,除了在课堂内创设情景以外,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创设有利于政治学习的情景。从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提高。

3.3 推崇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

寓教于乐是一门让人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到愉快的艺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感到厌烦,学生不会感到无味,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快乐。中专政治教学的寓教于乐,可以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乐学的态度,实现师生融合的教学课堂。寓教于乐包括教师的言行要幽默随和。通过幽默风趣的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课堂情景因势利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张燕燕.情感教学——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助推[J].现代教育科学,2013,(6)

作者:仇乙力

上一篇: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詹天佑德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