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2022-04-30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过程中,校长要勇于担当,积极主动地发挥对课程教学的领导力,提升师生团队的学习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造性地搞好设计、舆论宣传,从而全面提升新课程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篇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动态课程与教学手段运用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学生所处的被动接受方式也在不断地蜕变,在这些转变的背后也出现了一问题,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动态课程和教学手段运用分析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动态课程;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在当代,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说,更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愉悦、和谐,师生关系也更加融合、民主;教学更为开放,能够走出课堂和书本,开始追求更多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也应该对语文这门课程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学生营造一种实践活动的真实空间。依据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了。与此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动态课程要求

1.以学生为主体,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有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语文教学开始具有一个极为明确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中学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更应该把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理论内容的重点研究,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教师,应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重视学生的人文发展,因而树立一种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观念。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线,而强化教学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也是当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采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武装学生的头脑,与此同时也应该紧紧抓住关键的实践性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课程。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往的“传授式”转化成为“研究式”“引导式”。但要使学生能够在日后走出校园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研究型”的人才,则还要求语文教师能够运用科研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教师即是研究者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这是属于动态课程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科研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够指导高校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和创新。

2.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逐渐意识到在课堂中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逐渐转变成自主探索知识的地位,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翁,把更多“玩”“做”“说”“创”的任务留给学生,在课堂当中创设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了:“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求知欲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信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的策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从以往抽象枯燥的讲解式教学过渡为形象生动的情境式教学。

3.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前文我们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教学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差异、年龄特征、心理差异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促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语文文本中所涵盖的信息;尊重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独创性见解。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手段运用

1.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提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改变课堂的结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同时,学生的提问还能够使自己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能够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许多问题,这样经过思考提出来的问题必定不是低水平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独立阅读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这样在课堂当中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教学内容结束后,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提问,就能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环节,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2.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很明显的动作来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以此感悟到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以更为科学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尤其强调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该要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跃的氛围。

3.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我们开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强调教师有效地指导,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倾听学生内心真正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当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教师是具备专业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特殊群体,教师的参与往往能够使整个研讨过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作为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优势。在共同学习的活动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优势弥补劣势,取别人所长,补自己之短,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探究式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03.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3]陈旭远.新课程 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4]胡金凤.粗放化、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点思考[J].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2005.

[5]曾阳.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M].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编辑 薛直艳

作者:公丽

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篇2:

全员参与课程改革 注重关键环节发力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过程中,校长要勇于担当,积极主动地发挥对课程教学的领导力,提升师生团队的学习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造性地搞好设计、舆论宣传,从而全面提升新课程教学质量。在课改中学校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注重在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发力,具体体现在:

一、吹响课程改革的“进军号”,激活课程理念的“引擎力”

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和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树立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观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实施课程改革必须从端正教育思想和转变教育观念入手。

一是要转变校长的观念,校长树立了课程改革的观念,就能依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内容做出决策,制定计划,按课程改革的规律组织实施、科学管理、督察指导,保证学校课程改革的正常进行,科学谋划“新课程视域下校长如何引领教师思想转变”的策略。

二是要转变学校党、政主管部门领导的教育观念,领导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就能把课程改革列入工作日程,围绕课改制定部门规划,建立科学的质量考评制度,加大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和投入,保障课程改革快速发展。

三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确定了全面育人观,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因人实施、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是要转变家长的教育的观念,引导家长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倡导“好家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从应试教育转向课程改革,重视孩子智力开发,配合学校的课程改革活动。

五是要转变学生受教育的观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教育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思想、目标、内容、任务、方法、形式以及必要性、紧迫性有一个全面了解,明确学习目的,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立志成为国家优秀人才。

二、争做课程改革的“领跑者”,凸显校长课程的“领导力”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校长要提高课程领导力,必须在繁忙的工作中把落脚点放在教学上,在统揽全局中把目光的聚焦点投射在课堂教学上,让大脑神经的兴奋点活跃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校长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是非常正确的,一语道破校长在办学治教中的重要性。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总负责人,是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对内全面主持学校教育工作,对外代表学校形象。实施课程改革就是要把应试教育尽快转移到课程改革的轨道上来,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全体师生的“领头雁”,要发挥“头雁效应”。由此可见,思想端正,德才兼备,善于管理的校长对学校课程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校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树立实施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热爱教育事业,强化自身素质与修养,钻研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培养教师队伍,把握教育教学改革新动态,适应新课改要求,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治校风格,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争取课程改革的话语权、指挥权、主动权、领导权和管理权。学习先进经验,制定出适合本校的课程改革蓝图。带领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为本校课程改革的实施掌舵、开路、搭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赢得课程改革的“领导力”。

三、依靠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彰显教师课程的“创造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任何教育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国家振兴的希望在科技,科技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老师来培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否获得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否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根本在于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教师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教师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保证课程改革的方向的关键所在,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爱党、爱国,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热爱教育事业,树立科学、求实、进取、创新的良好作风。“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要有扎实、牢固、全面的基础知识,为教学提供雄厚的知识支撑。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要熟悉最新科学知识,能满足学生的猎新欲望。教师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法传播给学生,要教给学生学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会创新,从而提高能力。三是要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信任的师生关系。要树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团结、平等、合作、友好的人际关系,发挥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四是教师的文化底蕴要深。教师对所任学科要专、要精、要深,但在其他学科知识上也要广、要博、要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去教育影响学生。要按照习总书记所要求“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五是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在认真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校本课程。实施了国学教育诵读,如《弟子规》《行为礼仪教育》和《可爱的家乡乾安》等。校本课程对学生礼仪、感恩、爱家乡、仪态仪表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师课程研发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开展以《弟子规》内容为基础的课本剧比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发挥课程改革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学生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依托日常的教育活动予以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的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可以让学生一整天都陶醉在明媚的春光里;学生有幸遇到一个善于发现其优点、发掘其潜力的好老师,往往能激发起无穷的向上动力。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其实就是“群言堂”,让学生去争论,自行探究。学生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主体就要积极和主动,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起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转变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流程,要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在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学习能力中,思维力是灵魂,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有效课堂必须在锻造和培养学生思维力上响鼓重锤。其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要学,自己要思考,只有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因此,学校“生本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唤醒学生主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打造有效课堂的首要任务。“生本教育”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的教育都无从谈起。若想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将满腔热情洒在课堂上,才能触发感情之和弦,感动自己,感动学生,也感动课堂,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收获一份愉悦和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五、营造课程改革的“教育场”,突出课堂阵地的“核心力”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占去了学生在校时间的80%,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课堂改革,任何教育改革都将是无效的。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是进行课程改革的“教育场”。课程改革是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的系统工程,但就学校“生本课堂”研究——“136有效教学”而言,根本的环节和主要的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因此,校长要把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上。要求教师把精力用在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上。通过说课、研讨、赛教等措施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主阵地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获取知识、增长才智。

课程改革要转变全员观念,校长要首先提升课程意识,统领课程改革,做新课改的领导者、组织者、发动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践行合作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职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习得者、发现者、研究者。注重“在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攻坚”,善于“在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发力”,通过全校领导、师生的共同奋斗,努力打造“四名工程”,把学生修炼成“名学生”,把教师锤炼成“名教师”,把校长历练成“名校长”,把学校凝练成“名学校”,全面提升团队的教学修养、人文修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战斗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吉林松原市乾安县第一中学乾安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作者:兰喜武 滕长宝 王永刚

新课程改革中民主思想研讨论文 篇3:

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摘 要:为了更好的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应用,去创新,更好的将教育活动置于显示的生活背景之下,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壁垒,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促使学生自主的参加到教学中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学探析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科目,它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而这些在特定历史阶段得事件是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与科学性,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还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高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抗战年代,由共产人在同敌人进行顽强抗争过程中产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包含着许多感人的英雄事迹与丰富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红色文化并不是字面上红色与文化这两个词语的简单组合,而是將中国近代抗战史与社会发展方向的有机结合,红色文化是我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实践基础上,不断地筛选、整合各国家各民族文化思想与自身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其开始与“五四运动”,在近代充分发展,成熟于我国新民主革命期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到了较好的传承[1]。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在高中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有效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红色文化重要的思想基础,高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更加深入、系统的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让学生在马列主义的熏陶下,建立起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

其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述了许多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精神也都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新时代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弘扬红色文化,由于现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尤其是外来文化对年青一代的思想冲击,使得一些学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在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红色文化,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唯物主义辩证观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为学生以后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是培育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也是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2]。

最后,作为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其自身应该做到坚定不移的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在习近平主席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之中,这些生动的革命教材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分析

1.加强高中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力度

一个国家要想长远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文化底蕴。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高中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力度,因为,红色文化记录了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到如今的奋斗史,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的教育素材[3]。又因为红色文化中包含着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坚定信念,通过加强红色文化的重视,提高对于红色文化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通过感受革命先烈在抗战年代的英雄事迹,教会他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敢于同困难作斗争,例如,将近代国民革命、第一次土地革命、第二次土地革命中国发生的各种事迹在课堂上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国家命运转折点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方式增加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让学生体会到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

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学的教学水平过低,就会很难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所以,应该注重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首先,在学校招聘教师期间,要做好相关筛选工作,只招收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教师,从源头上严格把关,还应该完善筛选标准,对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4]。其次,为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或是组织一些大型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专业人员参加,在会中进行思想政治的交流。最后,对于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嘉奖,促使其他教师以此为榜样,对红色文化的持续的进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将红色文化更好的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去。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大都只重视课本中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至于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先将教学相关的内容发布到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时政资讯资料,让学生提前预习新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把查询的时政资讯带到课堂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还能根据时政咨询结合课本中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将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相互结合,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感,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互动教学,要求学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帮助的作用。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像以往一样处于被动的灌输知识,而是与教师共同展开创造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此来挑选出最适合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无论是对新课程的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等能与教师共同参与,从而使思政这个学科真正实现自我教育,保障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4.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混合教学模式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起到组织、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的进行学习。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逻辑上的加工,将认识由抽象、复杂转变为具体、简单[5]。针对性教学内容灵活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人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教师可以开展全班性或者小组性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充当主要角色,使他们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这种方式会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也能根据所学习过的思政知识解决问题。

5.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下对思想政治课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使之实现信息化、便捷化、数字化教学。近几年来,多数学校基本已经达到了多媒体教学全覆盖,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的教学,通过播放录像片段和语音片段等方式进行网络教学。灵活的采用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方式,让原本死气沉沉的思想政治课活跃起来。例如,学校可以创建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将一些抗战英雄事迹和先进党政思想在平台上与大家分享,还可以在平台上刊登一些网络征文或者专题研讨,让学生与教師在网络平台上互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在申请入党时,还可以优先考虑,还能够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或通过“知网”等云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与思政学科相关的内容。

总结: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科目,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对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剖析,希望相关内容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淑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6):88-91.

[2]刘兰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的路径[J].智库时代,2019(49):70-71.

[3]王碧宝.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几点思考——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9(12):175-176.

[4]杨帆,张泰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8,4(02):205-216.

[5]周献策,黄文江.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4):25-27.

作者:段晓鹏

上一篇:职业中学计算机个性化教学论文下一篇:方法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