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之互联网论文

2022-04-19

[摘要]学校相对于学生是一个规训身体与心理的场域。学生面对学校与教师的规训与监督并不是“言听计从”的,伴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中指向学校与教师表现出对学校与教师的反抗,这些反抗具有单向性、激烈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世界之互联网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网络世界之互联网论文 篇1:

现实、对比与反思:我国网络政治战略选择

摘 要:网络执政是互联网时代各国执政党面对的现实。网络政治战略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拥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在对外战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此,我国迫切需要正确研判网络政治基本国情,为我国网络政治良性发展作出战略选择。

关 键 词:网络政治;网络执政;安全战略

收稿日期:2015-09-16

作者简介:王菲菲(1980—),女,内蒙古通辽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制度。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执政已成为政府执政的新形态,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网络为执政带来的风险无法回避,从国内看,网络大国国情、网络舆情引导、网络安全态势等问题不容忽视;从国外看,美国作为互联网技术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通过网络对别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直接关系到一国的国家利益与网络安全。因此,掌握我国网络执政的基本现实,了解美国网络政治战略的具体内容和现实应用,对于我国正确选择网络政治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执政:互联网时代国家

治理的必然要求

网络执政能力作为衡量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的新标准,是新时期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支撑,离不开互联网作用的发挥。因此,利用互联网加强国家治理,通过提高网络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网络执政的时代要求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程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新时期,合理利用、管理、建设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⒈网络执政能力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众多新问题,如虚假信息的泛滥、不法行为的蔓延等。网络执政延伸了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传统边界,因而网络治理是国家治理首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同时,治理主体的多元融合、治理理念的民主公正、治理方法的科学高效、治理机制的缜密协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互联网为普通公众搭建了参政议政的平台,为民主政治搭建了深入发展的平台,为共享共治搭建了科学决策的平台。互联网自身具备的特点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能够调动社会各领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元治理的强大合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条件。

⒉网络执政环境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党和政府已经把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执政资源,目前,已经形成了由中央级新闻网、地方级新闻网、传统媒体网和商业门户网组成的网络传播系统。同时,网络问政平台、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的公众服务信息平台的搭建也进一步拓宽了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渠道。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政务平台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党和政府全面、权威、系统、及时地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推动政务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有利于公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保障公众的参与权,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说,网络执政的现实运用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⒊网络执政风险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新挑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便捷化、网民身份的虚拟化、网民参政的非理性化等。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挑战着官方的话语权, 网民身份的虚拟化带来了参政非理性的可能,直接弱化了网络问政的价值,而互联网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冲击也不容小觑。这些现实表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网络执政安全。

(二)网络执政的现实要求

网络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催生了网络政治生态系统,还颠覆了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拓展了传统社会管理的范围。因此,充分认识我国网络执政面临的形势,是提高网络执政能力的关键。

⒈网络大国国情不容忽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国情具有“两大、两低、两多”的特点。“两大”即网民规模大、城乡差距大。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9%,规模达1.86亿,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0.1%,与城镇地区相差34.1个百分点。“两低”即网民学历低、收入低。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为12.4%,较2014年上升1.3个百分点。网民月收入在2001-3000元、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最高,分别为21.0%和22.4%。“两多”即年轻网民多、低层边缘群体网民多。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高。农村外出务工、农林牧渔劳动者、退休、无业、下岗、失业等群体占比18.6%。

⒉网络舆情引导不容忽视。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说过:“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在网络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传统的舆论格局被颠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被打破,传统的信息来源渠道被拓宽,正确的舆论导向正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的网络舆情具有非理性化、泛政治化的倾向。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有些网民往往把热点事件与非道德、非民主对接起来,有些网民往往把热点事件与政治制度、政治体系联系起来,有些网民往往把热点事件与官方、权威对立起来。众声喧哗的网络杂音充斥着民间舆论场,使得正常的讨论交流、理性的对话说理有时无法展开,社会共识难以形成。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⒊网络安全态势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空间逐渐被视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棱镜门事件”敲响了各国网络安全的警钟。目前,印度、欧盟等制定了本国的网络安全战略,已形成了本国的网络安全体系。我国于2014年2月成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将着眼于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各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和制定网络安全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以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整体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远远低于美国、俄罗斯等信息安全强国。我国网络安全防护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网络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网络自主技术有待突破。因此,网络安全态势仍不容忽视。

二、美国网络政治战略的构成与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美国利用其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把网络政治战略延伸至对外战略,使其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宗旨明确、重点突出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

2011年5月,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出台,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细的网络空间战略规划,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指导着美国在网络空间的政治行为和外交行为。该战略的出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及完善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⒈以维护现有网络空间秩序为宗旨。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宗旨是:“邀请其他国家和人民加入我们来共同创造繁荣、安全和开放的网络世界,我们的核心理想是保护现有的网络空间,共同追求和创造未来。”该战略的具体内容包括经济、军事、司法、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美国政府认为,任何网民都可以通过不同媒介和不分国界地寻求、接受、传递信息和思想。基本自由和信息流动自由的核心原则贯穿该战略始终, 该战略为保持美国在网络空间的主导地位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

⒉以谋求制网权为重点。从冷战爆发到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前,是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孕育、萌芽和发展阶段。[1]1998年,克林顿总统签发了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法令,通过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确保网络安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从“9·11事件”到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确立、扩展和转型阶段。2003年2月,布什总统签发了《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战略》,将军事打击原则运用到网络安全领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从奥巴马政府入主白宫至今,是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成熟、健全和完善阶段。2009年5月出台的《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报告》是奥巴马政府对网络空间形势的重新评估以及初步战略构想。2011年,《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正式出台标志着奥巴马政府网络空间战略的形成。通过网络威慑谋求制网权,是这一阶段的特点。

(二)以网络渗透为主的国家网络政治现实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速度不断加快,使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与效果不断扩大。美国的网络政治战略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原因就在于:

⒈“在信息社会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人都有权享有信息和知识。”[2]从表面上看,网络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平台,网民可以自由地接收来自不同传播主体的思想和信息。但在看似平等、自由的网络世界里,却由于互联网技术和水准的差异,使得美国能够通过互联网向其他国家传播其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等,而其他国家则面临着如何应对美国这种网络政治渗透的难题。

⒉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传播的高效率使一国问题可以迅速演变成国际问题。任何国家在互联网上的政治行为都可以轻易、快速地跨越国界,因此,一国很难保持国内政治的独立运作。网络的开放性以及高效运行也为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美国还通过多种渠道输出意识形态,促使意识形态的传播产生了综合效应。

基于上述原因,美国把网络政治战略作为其对外战略的重要手段,当这一手段在个别国家的运用收到良好成效后,又为网络政治战略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空间。正如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说:“西方自由民主已取得最终胜利,再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力量可以挑战西方的自由民主”。[3]

(三)网络技术优势与双重标准的应用

2013年6月,美国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登先后通过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曝光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项绝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美国通过该计划,利用本国互联网公司监视本国民众,监控别国电脑系统。“棱镜门事件”引起全球轩然大波,引发了各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和思考。

⒈网络技术优势的现实应用。美国相关情报部门通过“棱镜计划”直接接触九大互联网企业用户数据,而这些网络科技巨头则向美国两大情报机构开放服务器,使美国政府能够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美国对他国网络的监控,从欧洲到拉美,从传统盟友到合作伙伴,包括中国都在其监听的范围。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情况日趋严重。在201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不足60天的时间里,境外6747台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90余万台主机,其中,位于美国的2194台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128.7万台主机。无论是按照控制服务器数量还是按照控制主机数量排名,美国都名列第一。

⒉推行双重网络标准。一方面,美国法律规定,联邦政府在紧急状况下,拥有绝对的权力来关闭互联网;同时,美国安全部门可以以反恐为由窃听民众电话、查看互联网通信。也就是说,美国对本国互联网的限制相当严格。另一方面,美国又强调“互联网自由”,其目标在于通过推动“有区别的互联网自由”,强化自身网络主导权,要求别国给予互联网以绝对的自由。事实上,基于各国的基本国情迥异、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国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也不同,但在符合本国法律法规,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方面却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美国互联网安全战略推行的是对内严格限制,对外要求别国提供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自由”的双重标准。正如美国《外交政策》网站的文章所说:“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态度依然充满问题和矛盾”。

三、我国网络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

阿尔温·托夫勒曾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4] 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网络时代,只有利用网络这一重要平台,牢牢把握网络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充分发挥网络问政在畅通民意表达上的作用,才能卓有成效地保障我国的国家信息安全。

(一)利用互联网传播意识形态正能量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应当组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网民能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利用互联网传播正能量,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掌握 “三权”即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要坚持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要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用完善的法规“管”,用可靠的队伍“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要在总结规律中拥有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深入研究新媒体发展及舆情演变规律,在进行舆论宣传时,能够抢占舆论阵地,有效引导舆论。

⒉加强“三阵地”即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和思想舆论宣传阵地建设。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宣传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要加强思想舆论的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和创新力。

(二)完善与网络问政相关的立法

网络政治战略既包括对外层面的网络安全战略的制定,还包括对内层面的网络问政立法的完备。规范网络问政行为,将整个问政环节纳入法制的轨道,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应做到以下两点:

⒈完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虚拟空间离不开现实规则,因为法律是规范网民行为的一道有力屏障。因此,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必须进一步划定网络的合法边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依法用网、依法管网、依法促网”。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颁布的一些相关规定已经滞后,存在立法内容不全面、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为此,在立法理念上,既要打击和惩戒网络违法行为,又要保证网民正常、合理的网络参政权利,努力实现尊重权利与保障自由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立法内容上,要体现针对性和全面性。网络立法既要针对严重扰乱网络公共秩序的行为,又要从不同网络犯罪主体角度体现立法的全面性。

⒉完善网络问政回应和问责机制。网络问政是线上问政、线下行政的过程,因此,有效的网络问政是双向互动的过程。网络问政回应机制的建立是网络问政制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各地针对不同的政民互动网站(或版块)有着不同的网络问政回应机制,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存在“僵尸”政府网站、“空壳”政务微博,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真正落实网络问政回应机制。网络问政回应机制不是简单地回答“问”,而是具体地落实如何“办”。虽然从网络问政到网络问责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与要求却明显不同。网络问政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的要求,而网络问责强调的是对责任的追究。可以说,网络问责作为网络问政发展的产物,已成为我国网络问政的一种新方式。

(三)加强国家信息安全建设

美国学者雷诺曾说过:新的沟通技术也可能导致个人自主性的丧失以及数字监控的出现,因为那些看不见的观察程序将会跟踪我们的数字踪迹。网络无国界,但网络安全和国家利益则是有国界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正确判断,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⒈提高互联网自主创新能力。网络是技术主导型的新兴产业,技术水平决定传播力、影响力。众所周知,基于IPv4协议的第一代互联网是被美国垄断的,出于战略考虑,美国分配给其他国家的IP地址很少。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各国围绕互联网领域的角逐已经开始。在互联网新技术时代到来的临界点,为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拥有更多的网络话语权,我国必须切实贯彻实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网络新技术研发,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自主创新,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⒉制定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如今,互联网已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深度融合。互联网作为全球化时代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纷纷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争取和维护网络空间中的优势地位;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新西兰等国家也积极制定网络安全战略,维护自身网络权益。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但这些政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201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出台,这是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和安全的制度设计,是引导网络健康发展的行为规范,是我国参与互联网全球治理与合作的重要原则。以此为开端,我国还应对互联网的发展进行全盘统筹和有机协调,把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以应对国际发展形势。

(四)积极参与互联网全球治理

“互联网本身的结构与特点已经超越了主权的治理范围。”[5]“此外,技术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是选择的结果。技术不能决定其自身的发展路径,也不能保证被理性使用。信息技术终究还是技术,带有工具的性质,既可以用其从善,也可以用其行恶。”[6]可见,互联网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向。在国际关系中,互联网全球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是制度行动者的限度,即由谁来决定治理规则。二是组织结构的限度,即技术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以技术目标为导向的治理是去意识形态的基于效率的治理,而以组织目标为导向的治理则是基于合法性的强化意识形态的治理。两个目标的妥协与整合是互联网全球治理的方向。三是各国价值观的冲突。网络政治的全球治理因各国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而变得困难。互联网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其背后代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各国价值观冲突是全球治理的致命要害之一。[7] 因此,如何实现互联网全球治理,走出治理困境,既需要理论层面的研究,也离不开对现实政治生活的逐步探索。

⒈互联网全球治理是“去美国化”的过程。目前,美国仍保持着对互联网终端的绝对控制权。为争夺国际互联网话语权,俄罗斯一直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去美国化”。从2003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开始,“77国集团”均对此持赞成态度。2014年,美国宣布将移交互联网管理权。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美国政府为移交方案设立了严格的前提条件,即移交给“全球利益攸关体”,不会接受“由政府或政府间机构主导的解决方案”。可见,基于美国具有的网络优势,决定了互联网全球治理并非一日之事。

⒉互联网全球治理是国际合作的过程。任何一项国际规则的制定都离不开各国间的合作。互联网全球治理“去美国化”的过程也是各国合作的过程。中国作为网民数量第一的网络大国,在全球网络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4年,由中国主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既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的国际平台,也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的中国平台。只有各国间加强对话沟通,增进了解信任,才能构建安全、开放、平等的网络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应积极参与并与各国一道为实现互联网全球治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势不可挡,但网络政治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正如查德威克所言:“互联网政治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特征是充满不确定性以及悖论,我们有时会高估它,有时也会低估它。正是这些变化性使得互联网政治学成为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领域。当我们试图对其作些归纳总结时,也许我们最好能够理解这个领域中的高度偶然性,即使在未来,互联网这个特性也不太可能改变。”[8]因此, 网络政治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沈逸.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M].时事出版社,2013.11-12,252.

[2]安南.共同努力建设信息社会[N].人民邮电报,2003-05-16.

[3]刘靖华.霸权的兴衰[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0.

[5]Nazli Choucr,i.“Introduction:CyberPolitic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257.

[6](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7]蔡翠红.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及其治理困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5):108-110.

[8](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和新传播技术[M].华夏出版社,2010.443.

(责任编辑:高 静)

作者:王菲菲

网络世界之互联网论文 篇2:

中学生在网络世界指向学校规训的反抗

[摘 要]学校相对于学生是一个规训身体与心理的场域。学生面对学校与教师的规训与监督并不是“言听计从”的,伴随着网络世界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中指向学校与教师表现出对学校与教师的反抗,这些反抗具有单向性、激烈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关键词]学生反抗;网络世界;学校规训

学校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眼中就是一个“巨大的监狱”,学校是规训个人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发挥“塑造”“监督”的功能。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便可以“有规可循”,学校还雇佣一批基层规训工作者,并且层级监督,从校长到年级主任再到各班教师。学校在物理空间上已经成为巨大的“鸟笼”,在心理空间又给学生戴上无数条“规章制度”的枷锁,学生在学校内“无处可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学生在被权力控制的同时也反作用于权力,反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种种要求。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反抗不再局限于学校场域,而是延伸到学校场域之外。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它成为学生反抗学校与教师的又一“阵地”,并且有区别于学校场内反抗的特征。

一、网络世界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联通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与社会关系被纳入网络体系。学生对新奇的新事物有着快速接受的能力,因此现在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甚重。

(一)开放性

网络世界没有设置过高的门槛,只要掌握基本简单的操作即可进入网络世界。网络世界信息丰富,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都汇集在网络世界中,而且信息的流通速度之快,就如人体的血液一样不断流淌。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更丰富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阶层性在此变得模糊,网络世界向任何人开放,只要你愿意便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

(二)匿名性

网络世界不像现实世界那般强调身份的认证,网络世界具有隐秘性和匿名性。在网络世界中,个体可能根本不知道所接触的是何人,“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1],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出现“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秘性和神秘性”[1]。现实世界更像是“前台”,而网络世界则是“后台”,而且在这个“后台”中“充满了背后议论、流言飞语、言语攻击和匿名的暗中嘲讽,以及对公共仪式秩序的否认”[2]。

(三)自由性

在网络世界中,个体直接受到的是技术和法制的限制,除此之外个体在网络中拥有很高的自由度。网络世界的进入没有严格的设置,个体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自由地发表言论,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参与网络世界关于现实世界的讨论,这些都没有严格的壁垒,在这个层次上,网络中的个体相比现实中的个体更具有“自由人”的特征。

正是因为网络世界的这些特征吸引着中学生选择网络世界作为指向学校与教师的场域。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用何种符号表征对学校与教师反抗,这些反抗又有哪些特征呢?

二、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对学校与教师的反抗

学生个体在学校内的角色只有一个——学生,而在学校之外时学生的角色就被个体自我弱化。学生在校外的日常生活中,虽仍能感到学校的管制气息,但身体不在学校场域内,心理自然也就比较放松。学生把自己对学校和教师的不满发泄到了安全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这个“后台”里,学生可以主宰自己的空间,发表各种言论而又不用担心被老师限制和责罚,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发泄的出口。

“人与人的交往正如舞台上的演员一般,不断依据当时情境的定义来调整自己的演出,使得行为举止能符合情境的规范与观众的要求。”[3]学生在学校内尽可能地让自己看起来符合学校的规范,尽量避免与教师发生强烈的冲突,远离学校与教师的处罚。但学生在自己的“后台”环境中,又勇于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是调侃,或是愤怒。“在‘台前’权力负载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遵从,在相对安全的‘幕后’私密空间中发生了逆转。”[2]

网络世界给学生提供了宣泄的出口,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不会担心处处被教师监视,教师和学校被学生排除在网络之外,这样学生便可在网络上宣泄内心的不满。学生在网络中发的帖子常常都是针对学校与教师的,在学生的自在天地里,对学校和教师的反抗处处可见。这些状态有些是学生的有感而发,更多的是转发他人的经典帖子,从而去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学生所关注的主题一般有两个:学校与教师、懵懂的异性情感。

(一)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批判

学生抨击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这种调侃和愤怒相结合的网络空间文字状态会在学生之间互相转发,这可能是某一个同学的“原创”,但会得到大多数同学的“一致认可”。学生会转发他所认可的符号意义,会对他方所表达的符号意义给予评论和支持。笔者在对某中学一个班级的调查中学生的QQ空间内容大致如下:

上课就像南孚电池,一节更比六节长!

老师每次都以为自己很“牛”,教了十几年课什么学生没见过,就从来没想过我们当了十几年的学生什么老师没见过。如果没有一个老师能教授全部科目,那为什么要一个学生学全部科目?

班主任,你给我听好了:您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可您却是暴风雨。铃声就是命令,铃声响了,您该走了。您滔滔不绝够了吧?我的忍耐是有限的,OK?

当开学的时候,老师会对你说:“学校是你家。”当你在上课睡觉的时候,老师却说:“你以为学校是你家啊!”当打扫卫生的时候,老师会对你说:“学校是你家。”当你不穿校服的时候,老师却说:“你以为学校是你家啊!”

学校又不是殡仪馆,查什么遗容遗表啊!还穿什么孝衣孝裤啊!

家长会和小三的性质都是一样的,旨在破坏家庭和谐!

(二)学生对学校的调侃

学生群体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阶级的亚文化特征,拥有内部成员才懂的“摩斯密码”,学生可以运用“转化、借用、肢解、恶搞”来对相关符码进行“解码”。 学生对过多课业的反感,对考试的焦虑,对学校的无奈通过调侃的方式释放出来:

是谁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是学生!是谁没有劳动保障法整天加班加点?是学生!是谁没有自由只有压迫和规章制度?是学生!是谁没有发言权、地位、反抗的权利而只能服从?是学生!是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拼尽全力换来的只是一纸单薄的写着会遭到鄙视、责骂内容的成绩单?是学生!

用了12年青春、至少四五十万的学费,我们养活了晨光厂、真彩厂、机读卡厂、无数造纸厂、无数印刷厂、翰林书店、新华书店、城市的交通行业、学校周边的饭馆以及所有老师、校长的车、体育馆,高考是国家支柱型民营企业!这就是我们的功劳!

2012年大型灾难片将要上映:《开学》!教育部最新出品!无数学生含泪倾情出演!暑假要被灭了,同学们,我们的末日也不远了!即将开学的童鞋们转发吧,不转发的开学肯定悲剧!

到现在为止,还没写过国庆期间作业的同学一定会成就大事的,因为他们比一般人都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心如止水!

如果你亲眼看着一棵棵大树变成一本本作业本时,你还忍心写作业吗?要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了保护大自然,为了下一代,我们拒绝写作业!

短暂的探家时间将要结束,准备入狱!

去你妹的考试!

(三)学生懵懂情感的抒发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上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异性懵懂的情感开始萌发,但这些在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制度中是不能忍受的,班主任就成了“思想上的警察”,凡是有此类情况的学生,那肯定会受到教师的“干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被定义为“早恋”后没有现实的渠道抒发内心的不满,网络空间显然成为一个可以抒发情感和不满的自由场所。

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平平淡淡的陪伴。

这是一段不被祝福的爱情。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总是忍不住去看对方的空间,即使什么动态都没有。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会看对方的最近访客和留言,然后又胡思乱想,揣测不安 。

我们都太年轻,不够资格说爱。喜欢的人,默默地看就好。不奢望可以在一起,你在回忆里陪着我就好。

开学啦,我想去一所爱情学校。情侣入校:学费减半,考试全免。

专家说的:孩子“早恋”是好事!学校你还管什么管啊!

往往,心中最爱的那个人,最后却离自己最远。我们距离好像真的远了!

等与不等,我都等了。在与不在乎,我都已在乎了。

想和你在一起!我不想离你很远。

浩:你怎么咳嗽了?牧童人:呵呵,这说的不会是那谁吧?

爱情不会永远,只希望你一直在我身边。

三、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反抗的特征

(一)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单向性

网络空间是学生群体的自在空间,在形式上学生通过相关设置可以把学校、教师、家长完全排除在自在世界之外;在内容上,学生发表的言论很多都是指向以上对象的。学生在网络中的反抗具有单向性,因为反抗对象被排除在可感知可回应的范围之外,学生在此的反抗是一种指向性的发泄,而不是互动式的冲突。虽然是单向的指向性,但在学生的心理上这是两种力量的对抗,在学校中教师的压制性地位高高在上,可是在自在空间中,学生夺取了两者之间关系的指挥权。

(二)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激烈性

网络的隐秘性给予了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可以自由地发表任何言论,这样学生指向学校与教师的反抗就可以“为所欲为”。学生甚至在网络空间中咒骂学校的规章制度、咒骂教师的种种管束,这种“潇洒”是在学校中没有办法施展的,而在此便可以尽情发挥。这种针对学校与教师的激烈言语在学校里是要受到处罚的,学生因此在学校中都尽力避免,但是在学校中的“乖巧”形象在自在空间里就完全变了样。

(三)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多样性

这里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学生在网络空间内除了指向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不人道待遇”的反抗外,更多的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懵懂情感,也就是学校经常命令申明禁止的“早恋”。学校的规章制度里总有看似隐晦实质强硬的“同学之间正常交往”这一条,虽然没有明确注明“禁止早恋”,但通过教师补充声明,学生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学校剥夺了学生说“喜欢”的权利,学生便转移了“阵地”。笔者在对一个班的学生QQ空间的观察中发现,不少学生的空间都少不了情感这个主题。有的比较隐晦,有的比较直白,总之这是学校里没有的丰富性。“在这个更知识的‘虚拟世界’中,现实人在现实世界中一切规避掉的情感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真实的表达,或者换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现实世界中文明对‘本我’的压抑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舒展。”[4]

参考文献:

[1] 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2]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1,29.

[3] 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1.

[4] 宋丰田.网络时代的90后[J].社会学家茶座,2012(3). 学校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眼中就是一个“巨大的监狱”,学校是规训个人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发挥“塑造”“监督”的功能。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便可以“有规可循”,学校还雇佣一批基层规训工作者,并且层级监督,从校长到年级主任再到各班教师。学校在物理空间上已经成为巨大的“鸟笼”,在心理空间又给学生戴上无数条“规章制度”的枷锁,学生在学校内“无处可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学生在被权力控制的同时也反作用于权力,反抗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种种要求。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反抗不再局限于学校场域,而是延伸到学校场域之外。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它成为学生反抗学校与教师的又一“阵地”,并且有区别于学校场内反抗的特征。

一、网络世界的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联通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与社会关系被纳入网络体系。学生对新奇的新事物有着快速接受的能力,因此现在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甚重。

(一)开放性

网络世界没有设置过高的门槛,只要掌握基本简单的操作即可进入网络世界。网络世界信息丰富,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都汇集在网络世界中,而且信息的流通速度之快,就如人体的血液一样不断流淌。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更丰富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阶层性在此变得模糊,网络世界向任何人开放,只要你愿意便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员。

(二)匿名性

网络世界不像现实世界那般强调身份的认证,网络世界具有隐秘性和匿名性。在网络世界中,个体可能根本不知道所接触的是何人,“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1],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出现“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秘性和神秘性”[1]。现实世界更像是“前台”,而网络世界则是“后台”,而且在这个“后台”中“充满了背后议论、流言飞语、言语攻击和匿名的暗中嘲讽,以及对公共仪式秩序的否认”[2]。

(三)自由性

在网络世界中,个体直接受到的是技术和法制的限制,除此之外个体在网络中拥有很高的自由度。网络世界的进入没有严格的设置,个体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自由地发表言论,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参与网络世界关于现实世界的讨论,这些都没有严格的壁垒,在这个层次上,网络中的个体相比现实中的个体更具有“自由人”的特征。

正是因为网络世界的这些特征吸引着中学生选择网络世界作为指向学校与教师的场域。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用何种符号表征对学校与教师反抗,这些反抗又有哪些特征呢?

二、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对学校与教师的反抗

学生个体在学校内的角色只有一个——学生,而在学校之外时学生的角色就被个体自我弱化。学生在校外的日常生活中,虽仍能感到学校的管制气息,但身体不在学校场域内,心理自然也就比较放松。学生把自己对学校和教师的不满发泄到了安全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这个“后台”里,学生可以主宰自己的空间,发表各种言论而又不用担心被老师限制和责罚,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发泄的出口。

“人与人的交往正如舞台上的演员一般,不断依据当时情境的定义来调整自己的演出,使得行为举止能符合情境的规范与观众的要求。”[3]学生在学校内尽可能地让自己看起来符合学校的规范,尽量避免与教师发生强烈的冲突,远离学校与教师的处罚。但学生在自己的“后台”环境中,又勇于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是调侃,或是愤怒。“在‘台前’权力负载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遵从,在相对安全的‘幕后’私密空间中发生了逆转。”[2]

网络世界给学生提供了宣泄的出口,学生在网络世界里不会担心处处被教师监视,教师和学校被学生排除在网络之外,这样学生便可在网络上宣泄内心的不满。学生在网络中发的帖子常常都是针对学校与教师的,在学生的自在天地里,对学校和教师的反抗处处可见。这些状态有些是学生的有感而发,更多的是转发他人的经典帖子,从而去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学生所关注的主题一般有两个:学校与教师、懵懂的异性情感。

(一)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批判

学生抨击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这种调侃和愤怒相结合的网络空间文字状态会在学生之间互相转发,这可能是某一个同学的“原创”,但会得到大多数同学的“一致认可”。学生会转发他所认可的符号意义,会对他方所表达的符号意义给予评论和支持。笔者在对某中学一个班级的调查中学生的QQ空间内容大致如下:

上课就像南孚电池,一节更比六节长!

老师每次都以为自己很“牛”,教了十几年课什么学生没见过,就从来没想过我们当了十几年的学生什么老师没见过。如果没有一个老师能教授全部科目,那为什么要一个学生学全部科目?

班主任,你给我听好了:您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可您却是暴风雨。铃声就是命令,铃声响了,您该走了。您滔滔不绝够了吧?我的忍耐是有限的,OK?

当开学的时候,老师会对你说:“学校是你家。”当你在上课睡觉的时候,老师却说:“你以为学校是你家啊!”当打扫卫生的时候,老师会对你说:“学校是你家。”当你不穿校服的时候,老师却说:“你以为学校是你家啊!”

学校又不是殡仪馆,查什么遗容遗表啊!还穿什么孝衣孝裤啊!

家长会和小三的性质都是一样的,旨在破坏家庭和谐!

(二)学生对学校的调侃

学生群体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阶级的亚文化特征,拥有内部成员才懂的“摩斯密码”,学生可以运用“转化、借用、肢解、恶搞”来对相关符码进行“解码”。 学生对过多课业的反感,对考试的焦虑,对学校的无奈通过调侃的方式释放出来:

是谁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是学生!是谁没有劳动保障法整天加班加点?是学生!是谁没有自由只有压迫和规章制度?是学生!是谁没有发言权、地位、反抗的权利而只能服从?是学生!是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拼尽全力换来的只是一纸单薄的写着会遭到鄙视、责骂内容的成绩单?是学生!

用了12年青春、至少四五十万的学费,我们养活了晨光厂、真彩厂、机读卡厂、无数造纸厂、无数印刷厂、翰林书店、新华书店、城市的交通行业、学校周边的饭馆以及所有老师、校长的车、体育馆,高考是国家支柱型民营企业!这就是我们的功劳!

2012年大型灾难片将要上映:《开学》!教育部最新出品!无数学生含泪倾情出演!暑假要被灭了,同学们,我们的末日也不远了!即将开学的童鞋们转发吧,不转发的开学肯定悲剧!

到现在为止,还没写过国庆期间作业的同学一定会成就大事的,因为他们比一般人都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心如止水!

如果你亲眼看着一棵棵大树变成一本本作业本时,你还忍心写作业吗?要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了保护大自然,为了下一代,我们拒绝写作业!

短暂的探家时间将要结束,准备入狱!

去你妹的考试!

(三)学生懵懂情感的抒发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心理上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异性懵懂的情感开始萌发,但这些在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制度中是不能忍受的,班主任就成了“思想上的警察”,凡是有此类情况的学生,那肯定会受到教师的“干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被定义为“早恋”后没有现实的渠道抒发内心的不满,网络空间显然成为一个可以抒发情感和不满的自由场所。

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平平淡淡的陪伴。

这是一段不被祝福的爱情。

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总是忍不住去看对方的空间,即使什么动态都没有。有没有那么一个人,你会看对方的最近访客和留言,然后又胡思乱想,揣测不安 。

我们都太年轻,不够资格说爱。喜欢的人,默默地看就好。不奢望可以在一起,你在回忆里陪着我就好。

开学啦,我想去一所爱情学校。情侣入校:学费减半,考试全免。

专家说的:孩子“早恋”是好事!学校你还管什么管啊!

往往,心中最爱的那个人,最后却离自己最远。我们距离好像真的远了!

等与不等,我都等了。在与不在乎,我都已在乎了。

想和你在一起!我不想离你很远。

浩:你怎么咳嗽了?牧童人:呵呵,这说的不会是那谁吧?

爱情不会永远,只希望你一直在我身边。

三、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反抗的特征

(一)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单向性

网络空间是学生群体的自在空间,在形式上学生通过相关设置可以把学校、教师、家长完全排除在自在世界之外;在内容上,学生发表的言论很多都是指向以上对象的。学生在网络中的反抗具有单向性,因为反抗对象被排除在可感知可回应的范围之外,学生在此的反抗是一种指向性的发泄,而不是互动式的冲突。虽然是单向的指向性,但在学生的心理上这是两种力量的对抗,在学校中教师的压制性地位高高在上,可是在自在空间中,学生夺取了两者之间关系的指挥权。

(二)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激烈性

网络的隐秘性给予了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可以自由地发表任何言论,这样学生指向学校与教师的反抗就可以“为所欲为”。学生甚至在网络空间中咒骂学校的规章制度、咒骂教师的种种管束,这种“潇洒”是在学校中没有办法施展的,而在此便可以尽情发挥。这种针对学校与教师的激烈言语在学校里是要受到处罚的,学生因此在学校中都尽力避免,但是在学校中的“乖巧”形象在自在空间里就完全变了样。

(三)学生在网络世界里的反抗具有多样性

这里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学生在网络空间内除了指向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不人道待遇”的反抗外,更多的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懵懂情感,也就是学校经常命令申明禁止的“早恋”。学校的规章制度里总有看似隐晦实质强硬的“同学之间正常交往”这一条,虽然没有明确注明“禁止早恋”,但通过教师补充声明,学生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学校剥夺了学生说“喜欢”的权利,学生便转移了“阵地”。笔者在对一个班的学生QQ空间的观察中发现,不少学生的空间都少不了情感这个主题。有的比较隐晦,有的比较直白,总之这是学校里没有的丰富性。“在这个更知识的‘虚拟世界’中,现实人在现实世界中一切规避掉的情感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真实的表达,或者换弗洛伊德的说法就是现实世界中文明对‘本我’的压抑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舒展。”[4]

参考文献:

[1] 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2]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1,29.

[3] 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91.

[4] 宋丰田.网络时代的90后[J].社会学家茶座,2012(3).

作者:姜良娜

网络世界之互联网论文 篇3:

中国网络漫画发展研究

摘要:漫画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图画表达方式,网络漫画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新概念。近年来借助互联网传播,国内网络漫画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对于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动漫产业结构化升级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国内网络漫画发展历程的梳理和网络漫画平台公开数据的研究,分析中国网络漫画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漫画  国漫  IP  互联网  快看漫画  腾讯动漫  哔哩哔哩漫画

一、网络漫画发展概述

(一)概念

网络漫画(Webcomic),或称在线漫画,泛指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发布的漫画。以内容原创性区分,可分为原创网络漫画和转载网络漫画。

原创网络漫画,指作品内容形式完全由作者独立完成创作,并由自己或合法授权与第三方以作者名义发布于互联网平台的漫画作品。基于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原创网络漫画无论从作者层次、排版形式或创作内容,相较以往主由杂志、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介发布的漫画作品来讲都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再细分下,又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即IP衍生漫画(同人漫画),指创作者有选择性地延续另一部原创作品的设定、人物等元素,衍生创作出的新漫画作品。

转载网络漫画,指发布者借助网络平台发布的非原创漫画作品,而是由原作者已经通过其他传统媒介平台出版发布过的漫画作品。转载网络漫画只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原纸质作品实现网络无纸化传播的手段,虽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观看,但是其形式内容依然具有传统媒介的特点。目前在主要网络漫画平台上,此类漫画以国外引进作品居多。

(二)发展

1.1998-2000萌芽阶段

确切来说,中国网络漫画目前并无有据可考的诞生时间或网址。但基于中国互联网大众传播层面最常见的入口“门户网站”的发展历程分析,网络漫画的初期发展与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构建初期开设的“新闻”版块具有深度关联性。以中国互联网初期领军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为例,从1998年起资本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关注度极具提升,这三家互联网公司在2000年4月至7月先后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标志着中国门户网站进入鼎盛时期。囿于技术水平,当年的网页漫画多以网页插图的形式依附于门户网站主营的新闻、娱乐等业务内容展现,内容性质以转载网络漫画为主,阅读终端以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电脑终端(PC端)为主。所以,中国网络漫画从无到有的初级发展阶段与互联网门户网站的高速发展阶段可以视为同期,即1998至2000年左右。

2.2001-2008 PC端成长阶段

20世纪初,中国网络漫画借助第一波中国互联网热潮初现端倪。2001年以后以在线漫画阅读为主业务的独立门户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随着三大门户网站股票下跌随之陷入了长期举步艰难的野蛮生长阶段。不同于动画行业有政策性的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国内网络漫画市场转入灰色地带发展。这一期间的网络漫画发展特点可以总结为版权意识弱、无商业盈利模式、原创内容少、传播范围窄,以80、90后为主的在线漫画阅读群体年龄偏低等。这一时期的网络漫画内容主要以转载的日本漫画为主,阅读终端仍以PC端为主。

3.2009-2013 移动互联网端过渡阶段

2009年,直到2009中国第一家正式以在线阅读原创漫画为主业务的独立门户网站“有妖气”上线。作为网络漫画门户先驱,该网站自主性地从内容原创和版权意识层面提升了国内网络漫画的规范和成熟度。此外,另一助力网络漫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同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电信、联通、移动三大电信运营机构正式推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手机终端上网速率的提升和多款便于图像阅读的智能手机的推出和降价,为网络漫画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作好了技术和设备的铺垫。2012年,国内推出首款以中国原创漫画为核心内容的漫画阅读手机应用(app)“有妖气漫画”。同年,日后网络漫画平台巨头之一的“腾讯动漫”上线。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使用率提升,网络漫画主要点击量逐渐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端转移。这一时期,以80、90后为主的在线漫画阅读群体的年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

4.2014至今 移动互联网端高速发展阶段

2014年,国家开始大力部署4G移动通信网络,通讯技术的提升带动丰富的手机app的开发热潮。2014年四月,“布卡漫画”上线;2014年十月,“爱动漫”上线;2014年12月,“快看漫画”上线;2015年3月,“漫画人”上线,2015年3月,“漫漫漫画”上线;2015年4月, “咪咕动漫”上线;2015年7月, “网易漫画”上线;2015年8月,“腾讯动漫”上线,2018年11月,“哔哩哔哩漫画”上线。这一时期,95后、00后逐渐成为主流受众,主流阅读终端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端转移基本完成。

二、國内主流网络漫画阅读平台现状

(一)快看漫画

上线于2014年的付费网络漫画平台“快看漫画”及同名APP,以“给世界带来快乐和感动”作为品牌使命,致力于培育新一代创作者,注重温馨、动人、正能量的精品内容开发。据官网公开信息显示,快看漫画目前已拥有超过1.7亿用户,月用户活度超过4000万,5000多名漫画作者投稿超过8000部原创作品,合作内容提供商200余家,内容包括原创国漫和日韩漫画。2017年1月,游戏内容上线,2018年底,快看漫画宣布投资月蚀动漫,进军动画领域。2019年8月,快看漫画累计融资额近25亿人民币,为业内公开融资数据排行第二。

从内容来看,快看漫画APP提倡以“IP+社区”作为品牌核心战略。“IP”原指知识产权,此处亦可代指受法律保护的优质原创内容,由于IP授权成为近年来内容原创网站变现的主要途径,快看漫画亦对于知识产权原创开发的培育与维护十分重视。2018年快看漫画持有IP《快把我哥带走》改编的同名电影登录国内院线,成本4千万最终取得3.75亿的票房成绩。引入内容方面,快看漫画大量引入日韩经典漫画,另外还会不定期会引入新番。

“社区”是指以热门话题为区分的内容小组,产品架构逻辑类似于各种不同标题的百度贴吧,表现形式以更直观的图像阅读为主,用户可以在各自感兴趣的话题下发布自己的话题衍生漫画作品或作品评论,是一种集创作性、交互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新形式漫画社交平台。

快看漫画的内容长期主要为迎合17-25岁的年轻女性读者的喜好。漫画内容娱乐成分偏高,站内漫画热度排行榜长期居于高位的题材为恋爱、耽美、古风、青春校园等。2019年因为涉嫌发布不当网络内容快看漫画被罚款3万元人民币,后经整改,截止2020年3月底,排行榜靠前面的漫画题材仍然与以前无异。

(二)腾讯动漫

成立于2012年的付费网络漫画平台“腾讯动漫”,于2015年推出旗下产品“腾讯动漫”APP。以精品动漫IP培育跨领域授权增值为目标,扶持中国漫画产业振兴为使命。依托腾讯的用户体量和腾讯互娱的影响力,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原创国漫,与日本深具影响力的动漫期刊角川书店、集英社等达成合作,引入500多部日本漫画作品扩充阅读内容。目前腾讯动漫月活跃用户量1.2亿,5万多漫画作者在平台投稿,5万多部漫画作品正在连载中,其中拥有签约漫画作品超过6000部,是中国最具规模的原创及正版网络漫画阅读平台。

腾讯动漫内容主类别要包含漫画、动画、轻小说、圈子,四者之间内容有交叉。动画主要以腾讯自己制作的IP改编动画为主,目前依托腾讯平台影响力,IP授权的漫画改编网络动画有24部,其中已完结22部,2步正在更新中。出口日本并已播放完结的漫改电视动画8部。“轻小说”是指“可以轻松阅读的小说”,即网红中短篇小说阅读版块。“圈子”与快看漫画的“社区”概念类似。

截止2020年3月,腾讯动漫站内漫画排行榜靠前作品题材以古风、奇幻、冒险为主。恋爱、耽美、校园等题材排行稍微靠后。

(三)哔哩哔哩漫画

上线于2018年11月的付费网络漫画APP“哔哩哔哩漫画”依托于哔哩哔哩视频弹幕网站1.72亿月活跃用户,致力于高质量的中国原创漫画内容制作。平台上线次月宣布并购“网易漫画”。

目前拥有包含原“网易漫画”内容在内的1.2万部漫画作品,与一千多名漫画师签约合作。引入内容包涵国外有影响力的漫画期刊集英社、讲谈社、角川书店、SQUARE ENIX等一千余部漫画作品。内容涵盖国漫、日漫、韩漫、殴漫等多地域类型漫画。

哔哩哔哩漫画整体内容水准相比其他网络漫画平台更注重画面形式感,画技精湛画风华丽的作品发布居多,比如中国漫画家STARember执笔,白梦社出品的小说改编漫画《天官赐福》、中国台湾地区漫画家夏达执笔的《步天歌》《拾遗录》、一禅小和尚的《一禅小和尚》、火山映画(北京)公司出品的《王兄李兄没完没了的故事》《孤独的小象》等。虽然部分内容与其他网络漫画平台有交叉,但是拥有高品质画风的漫画作品热度排行明显比其他主流网络漫画平台排名要高。

截止2020年3月,哔哩哔哩漫画热度排行榜靠前作品题材以奇幻、冒险、恋爱、搞笑为主。哔哩哔哩漫画目前仍处于自有精品IP孵化培育阶段,未见自有IP授权信息公布。

三、当下国内网络漫画特点

(一)内容

原创国漫比重最高,但大多数原创国漫艺术水准有待提高。由于平台政策向支持以及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的逐渐落实,从公开数据来看,国内主流网络阅读平台的国漫站内占比都在90%左右,占绝大多数。另外,由于大多数网络漫画平台采取开放式投稿推送,大量业余创作者作品投入其中,导致平台作品良莠不齐,整体网络漫画水平较传统纸媒出版社出版的漫画水平偏低。

引入内容中日漫比重最大。为吸引看日本漫画长大的80、90后读者回流,网络漫画每年引入经典日本漫画。日本漫画行业有长期的产业运营经验,其特点在于精彩的分格镜头运用,值得国漫学习。

IP价值体现,各大平台争相加大投入培育原创IP。国漫题材中存在大量小说改漫。即通过小说IP改编漫画。为迎合读者口味,快速提升阅读量,网络漫画创作者会选择与已有广大读者群体的小说IP持有机构或个人进行合作。通过图像视觉化已有小说IP的方式缩短漫画脚本的创作周期。这是当下国漫创作的最主流方式之一。

近年来新增漫画内容分类“正能量”,但是版块位置不显眼。“正能量”内容以哔哩哔哩漫画平台所含作品最多,题材涉及亲子、抗疫、国风、学习、励志、运动、党史、四大名著等。整体漫画脚本、绘画技巧等均属较高专业水准。但是在大多数主流漫画平台版面设置中并未把正能量版块放置在显眼位置,因为现在主流平台都实行阅读付费,而大多正能量作品属于免费阅读,此举是出于商业考量。

(二)形式

进入4G网络时代以来,网络漫画的随着互联网提速,传播影响深远,我国传统纸媒漫画刊物《漫友》《新干线》《漫画会》等曾具有影响力的刊物近年来相继停刊。当下,中国网络漫画传播渠道进入主要以智能全觸摸屏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时代。触摸屏手机长页面实现可上下滑动的浏览方式为近年来最为用户认可的手机页面交互形式。因此大多数网络漫画app浏览设计也采用此交互形式,网络漫画也因此发展出了为适配触屏手机浏览习惯的版式,即长页面排版,业内称该排版形式式漫画为“垂直漫画”,或“条漫”。相对于“条漫”,适配PC网页或传统纸媒印刷排版的漫画版式被称为“页漫”,近年来页漫于主流网络漫画平台中明显减少。

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使网络漫画阅读观念完成从“免费”到“付费”的转换,有效激活业内良性生态循环。

(三)技术投入

主流网络漫画平台大都采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进行信息采集、画像,以便更精准向读者推送可能更感兴趣或更恰当的内容,以及快速寻求更合适的分发渠道。此举为平台运营提升商业竞争力的同时,为用户带来一定网络安全隐患。

四、中国网络漫画发展趋势

201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步入5G时代,网络速度的再一次提升预示了网络漫画的发展即将进入下一个阶段。从现阶段阅读付费、知识付费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IP价值得以体现,继续培养、鼓励原创内容的创作以及有效产业化运营、维护知识产权,依然是各大网络漫画平台最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阅读终端科技水平的提升,网络漫画正在走向 “动态读图”时代,伴有有声对话旁白、弹幕、简单动画网络漫画已经初现端倪,这种介于动画与静态漫画之间的网络漫画,由于新元素的添加不止增加了漫画阅读的趣味性,还能与其他读者产生及时交流互动这种沉浸式体验是深受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娱乐方式,也必是未来网络漫画主要趋势之一。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网络漫画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漫画的阅读群体会扩散至更低年龄段,漫画内容分级制度的建立应该被提上日程。随着一代读者的价值观逐渐成熟,以及相关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内容过硬、制作精良的正能量国风网络漫画作品会受到更多青睐,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李华梅.论当代网络漫画的创作特征——以“快看漫画”APP的作品为例[J].名家名作,2021(02):118-119.

[2]袁萱.基于动漫 IP 的数字出版跨媒体模式发展研究[J].出版广角,2020(14):25-28.

[3]陈宇航.新媒体时代国产动漫出版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以“腾讯动漫”为例[J].出版广角,2019(09):246-247.

[4]方兴东,钟祥铭.中国门户网站之发展历程、规律和启示——反思门户思维对中国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转型的内在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9(02):5-10.

作者:宋洪曦

上一篇:物理教学意志培养论文下一篇:跟踪通道数字信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