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形态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线下教学、“互联网+”教育教学、线下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共三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展开对“互联网+”教育新常态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学形态之互联网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学形态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篇1: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在教育教学中,将互联网技术科学的融合其中,可以很大程度上打破地理界线,让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以及直播等形式,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针对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应接不暇,所以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更是越来越丰富。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遇到瓶颈的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对此,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围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展开,深入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以及思路,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

近年来,由于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革新,以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需求,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以及能力的提升。因而,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强化对这一课程的改革,能够加大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有效制定教学方案,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水平制定教学计划,保证在对教学质量进行强化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传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期间存在的不足分析

1.1 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合理

由于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数据库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也有效增强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用性。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力的进行革新,力求可以滿足当前教育的标准和需求。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致使课程在开展阶段,依旧无法满足现代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实际目标[1]。通常,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讲解期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不能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现阶段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水平分析,其在课程教材编写层面,具有较强的滞后性,现有教学内容与案例分析无法迎合当前数据使用的需求,使得学生不能够围绕教学内容来对数据库进行学习和使用。并且,在教学阶段,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实践教学常常是分开进行的,案例和理论独立性特点明显,致使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2]。此外,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案例来展开知识讲解,然而由于案例无法始终贯穿于课堂,最终导致学生对于数据库设计思想理解不充分,实践操作中,数据理论知识也无法科学应用,不能对理论分析的效应进行延续,进而使得数据库教学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1.2 过度侧重利用软件教学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于软件的应用十分侧重,忽视了理论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借助软件来进行相应案例的展示,使得学生经常会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疑惑。同时,教师在教学环节,也不能够结合软件操作,有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致使学习效率不高,无法深入的理解知识点,更不能高效利用[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借助大量的时间来对软件进行操作以及演示,精力大多放在理解SQL语言上。而针对数据库结构以及数据库关系,则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从整体的角度上讲,如若过度的侧重软件教学,不能主动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学生长时间盯紧大屏幕,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疲劳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没有任何益处。

1.3 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滞后性

随着教育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要求,科学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利用,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能够得到综合提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阶段,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形式已经不能迎合新时代教学的具体要求。并且,由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传统教学手段应该适当地进行革新,能够逐渐朝着演示法以及学生操作法相结合的方向迈进,以便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但是,在这一层面,很多学校并没有给予重视。此外,从实际情境着手,借助数据库对象以及数据库设计解决问题,已经渐渐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4]。而这一背景下,则需要数据库理论教学方案在制定过程中,需要有效地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

2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形态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信息高速发展与“互联网+”应用有着非常紧密关联。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基于这种背景,新型的教学形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包括微视频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一,微视频。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其也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改革,并形成了一体化设计以及颗粒化资源的整合方式。其中,对于颗粒资源来说,可以通过微视频以及相应动画形式来完成[5]。针对微视频而言,其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不仅能够将完整的知识点涵盖在内,还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在学生层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平板电脑或者手机来对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很有益处。

第二,MOOC。对于网络而言,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受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而对于MOOC这一教学形态而言,其可以将教育与网络有效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地登录相应网络,在线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而在教师层面,也可以借助各种手段,顺利地完成线上教学,弥补因为课程时间有限而形成知识盲点的情况。

3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路径分析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水平进行提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对课程的改革力度,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改革方案进行制定,保证课程的开展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1 完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让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增强教学改革实效性。在教学阶段,应该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价值、目标层面考量,将技术与原理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保证其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健全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进行科学界定,精准地对基本概念以及数据模型等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对各部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进行确定,以便课堂教学的开展能够更加有序且顺利[6]。同时,应该不断对课程教学的程序进行优化,尽量缓解课堂教学的压力,侧重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原理,循序渐进地对知识点内容进行渗透,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比如:对于对关系演算以及查询优化等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将其划分成为独立的单元,并在课时上给予保证。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不仅可以精准的掌握到数据库原理脉络,也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在对主干知识讲解完毕之后,教师需要将各章剩余的知识点通过数据库设计的具体阶段一一对应,以便相关知识能够合并讲解。

3.2 主动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对数据库理论与应用课程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也需要对侧重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科学结合,快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在课上集中注意力[7]。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现,然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渗透启发教学法,为学生预留思考以及创新的空间,以便学生可以对数据结构进行合理的想象。此外,教师还应该借助学生AI智能学习模式,通过在线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依照教师输入的平时成绩或者在线习题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判断。如若学生某个知识点的成绩相对较低,那么平台的后台会自主地完成分析,借助大数据技术,有针对性地对辅导方案进行制定。对于这种手段来说,能够让教学凸显个性化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在具体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操作演示法,不断对教学效率进行提升。通常情况下,针对课程中的操作性内容,主要是指对理论的具体应用。因此,基于互联网+模式下,可以借助在线演示的手段,对实际结果进行观察,然后利用投影和视频播放等形式,将不同操作步骤所引起的不同结果全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起到良好的举一反三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捆绑教学法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因为该课程与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大型数据系统等课程有着较强的关联性,特点大致相同。所以,将这些内容捆绑在一起,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科学的对实验课时以及内容进行分配,能够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得到全面扩展,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完美整合,更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保证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进而更加合理地对知识进行利用。

3.3 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对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让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实效性全面增强,在具体的教学期间,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学生模拟真实的情景。在教学平台上,终端主要是由学生、教师以及真实客户共同组成,每当有客户发布数据库的使用需求时,学生都可以接收到相应的设置提醒。并且,在数据库创建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充分了解,平台可以提供在线视频连接,让学生与客户直接交流,最终完成设计流程中的第一步。同时,在教學期间,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对数据库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有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

4 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具体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期间,科学的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还能够进一步的增强学生水平以及能力,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有着很大促进意义。所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为了能够让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教师应该大力改革和创新,积极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动对教学理念进行革新,能够从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求层面着手,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勤.“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7):102-103.

[2] 陈洁,薛茹.“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高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研究和实践[J].西藏科技,2019,24(11):142-143.

[3] 雷小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原理课程革新[J].计算机教育,2019,23(7):110-114.

[4] 王婧.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库原理和应用课程改革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9):188-189.

[5] 邹钰.《数据库原理》课程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新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3):219-220.

[6] 安向明,屈成亮.“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8):61-64.

[7] 柯红红.“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库技术教学及应用创新研究[J].电脑迷,2017,17(4):107,119.

【通联编辑:张薇】

作者:吴煌 熊欢

教学形态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篇2:

“互联网+”教育新常态的实验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传统线下教学、“互联网+”教育教学、线下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共三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展开对“互联网+”教育新常态研究。通过对三种模型下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方面、学习状态、行课前的准备、行课中教学方式和互动、行课后的信息收集、教学效果及同学的信息反馈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相应的考核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索出“互联网+”教育在应用型大学本科工科教学的利弊,构建出“互联网+”教育新常态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互联网+;线上教学;线下教学;非认知能力;正态分布

1 “互联网+”运用的国内外现状

近年来,互联能力在5G的作用下实现了将各种设备连入互联网,突破传统带宽的限制,有智能互联、高速、承载力高和高带宽等特点,以网络资源多任务并行协同工作,并将智能感应、大数据、智能教育学习等融入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服务平台,改善了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实现了优质教育的共享。5G+AI(人工智能)“强强携手”,其应用在教育领域,提高教学效率,为广大师生提供宽广的平台和高效的智能服务[1]。

国外对“互联网+”教育的提出和运用相对较早,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翻转课堂、微课堂等相关教育方式[23]。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趋势下,国内随着对大学本科的教育提出的多种教改方案,面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国内作者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研思路与方法”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及如何高效率地构建进行了分析[45]。通过教师、学生、互联网三者协调配合以及师生的线上互动交流和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增加了教学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6]。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方式重新进行审视和改革,这样才能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之下教学的新趋势[7]。尤其在特殊时期线下教学受到很大挑战时,我国对“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研究掀起了热潮,各大中小学使用平台于教学中有了新的突破和要求[8],而对其本质的研究和实践分析仍处在初始阶段,有很大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空间。

大学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就要顺应我国教育改革,适应“互联网+”的大背景,逐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顺应时代背景的新的教育模式[9]。

本文通过探究“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对我院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模式进行研究,构建出“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的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对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完全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线下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模式,这三种模式下的教学前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后的行为分析,对其所产生的效果、差异性和新颖性分析,探索出“互联网+”教育在应用型大学本科工科教学的利弊,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2 线下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观念是经久延续且相当稳固的,基本是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学生的学习,而且是基于教材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这样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教材中心”存在的情况,在高校依然继续,是一种事实的存在。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着很大的、积极的、与时俱进的变化。

2.1 线下教学前准备

即便在传统的教育中,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相对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我们要学习的不止是教材上的内容,在开课的第一节课时里,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行解读,在这里面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首先,指定教材及表明教学的方法,教与学中需要了解的内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有具体的说明;另外,要给学生推荐课外学习的相关书籍,这些书籍在图书馆可借阅,或者给定的网址网络是可以阅读到的;学习最后的目的是应用,知识的举一反三,所以作业和相应的测验是非常必需的,作业和测验的安排要题量难度适中,并且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因主体而灵活变动。

这样的课程设计及课堂设计都是在新学期开学前就已着手出炉,如果是多年教学的课程,则会根据时实的情况有所变动和更新,尽可能地增加新颖的、时实性的内容、例题、作业及测试题目等。

2.2 课堂面对面教学过程

在线下的教学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在上课前10分钟到教室,这让他们从身心上做好上课的准备,在教室里,同学之前可以讨论一些社会新闻、课程相关的作业难题、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其他种种事物。这样的一种氛围,有利于课堂的开展,老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状态,对课程的把握等。

在行课中有新知识的讲解,有作业的讲评,有一对多和一对一的课堂提问、讨论、解答等。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时调整并互动,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及其集中时间。表现良好的同学具有带动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正面效果,同时,如果有同学学习积极性不佳或者不够认真,也会产生一定负面的影响。这就对教师课堂的把握度及调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老师要随时调整语调、手势动作及其他的肢体语言,或者往返于讲台与学生之前。在课间的休息中,老师可以就课堂上的問题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就某个话题讨论,让同学们活动起来,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总之,在整个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处于良好的互动关系中,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有争议可以很好地沟通,对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2.3 线下教学后的行为分析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也是受益匪浅,课后的答疑有线上也有线下,线上的QQ群、QQ私信、微信、邮箱邮件以及锦城在线,线下的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以及下课后的答疑,都是可以被充分应用。在前几年,线上的答疑或互动相对较有滞后性,因此使用频率和比例并不是很高。线下面对面是作为答疑和互动的主要途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及时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同学们也乐意在课下和老师多沟通,确认自己掌握知识的方法是否正确,所做测验是否是最优的方法。整体来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比较高,师生互动性也是非常良好,课外相关知识的学习频率也是较高。

3 完全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线下教学,“互联网+”的全面参与,教育教学的行为模式及过程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2020年春季课堂,大部分地区及课程相关的教育过程只能在线上进行。当然,不管它如何变化如何进化,组成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是不变的,但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包括行课前的充分准备、行课中教学方式变幻及提升、学教互动及教学效果的体现、行课后的信息反馈收集整理等。

3.1 行课前的准备

相对于完全的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开展前,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包括所有的线下教学的过程,同时需要把所有的文本资料的电子档,上传到指定的平台,并且需要分门别类。其中与“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或者教学日记、作业、测验都在开课前准备妥当,可以认为其详细程度可以到教学环节中的某个10分钟之内的任务及其方式。其中的某些环节可以根据需要提前发放,让学生在大纲及教案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及时间的安排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以便于他们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复习。

3.2 行课中教学方式和互动

线上的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投入率、知识的吸收率及认知上的重视程度。“互联网+教研”发展的有效路径对现代教学的影响可以体现在:课堂上主体主动的交流观可以凸显教与学的良好互动,且可变得更高效;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新趋势的技术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在案例分析、项目驱动、问题导向、模拟仿真、以赛促学和海量平台这六大教学方法中,有时单独使用某种方法,有时交替使用某两种,而更多的时候是多种方法相互融合,一起作用于某个课堂。总的来说,相对使用较多的如问题导向、以赛促学和项目驱动等。

3.3 行课后的信息反馈

在“互联网+”的参与下,课后的信息采集反馈和整理变得更加容易,体现在高效、反馈迅速、统计快等。行课中的笔记可根据课程需要而上传至平台的相关位置,对行课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可以灵活地表达在讨论区,对作业或测验的疑惑可以快速得到回应及处理。在课后的反馈过程中,老师只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一次的解答,其他有相同问题的同学都可以看见,从而提前了答疑的效率;而且可以通过点赞数量及其他信息的网络数据统计,快速地掌握相关信息,如笔记的详略、知识量的掌握程度、作业的正确率等。

4 “互联网+”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模式

在互联网逻辑下的新媒介生态中,“集体”与“个人”间的平衡成为可能,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成为新常态。线下课程教学的实体课堂,在“互联网+”颠覆了教育存在与实施形态中,拆除了课堂时空围墙,但实体课堂仍有它的重要性,故出现了从单一线下教学到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新常态。

4.1 结合模式下教学前的准备

在结合线上资源的线下教学中,课前的准备和线上教学相差无几,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并且可以综合前两者的优点,即有线下教学的面对面的提前预备,又有线上教学资源的支撑,从而使得教学前的准备更加充分具体。

4.2 课堂网络结合的教学过程

在“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和参与下,面对面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比较突出的,常常用到的益处有如下几点:首先,课堂签到模式的混合,线下教育中的点名或抽点,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而在网络平台的参与下,运用面对面网络签到统计又快又准,大大提高了课堂时间的性价比。其次,教学测验的平台化,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课堂测验,题不在多而在精和全面。通过平台,可以快速统计出正确错误率较大的题型,并可以现场讲解,这比课后答疑的效果更胜。再则,客观题与主观题进行较合理的分布后,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只需要修改主观题,客观题可以由计算机自行完成并统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师生可以就主观题进行讨论留言,具有点对点、线对线、面对面的辅导效果,而且还具有留痕迹的效果。最后,课堂知识点的录制与存放于平台上,既可以作为课前的预习,也可以用于课后的复习,是辅助学习的一项重要手段。

4.3 教学后的行为分析

结合线上资源和线下面对面教学的课程,同学们可以很好地利用线上资源,辅助线下交流。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及至考前答疑统计,参与答疑的学生人数和频率明显高于前两种教学模式,而且做笔记的人数及笔记质量也有所提升。课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和平台教学数据,个性化地与学生沟通,同学们也可以根据“互联网+”教学数据进行自我分析和激励。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A课程在三种模式下的考核数据。下面以A课程为例,研究其在三种模式下的考核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A课程在三种模式下的数据如下图所示,其中授课教师和内容基本一致,由图可知2019秋的传统模式下成绩相差大,2020春的网络教学下良中率较高,良占比较大,而2020秋的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模式下,学生的平均良中水平相当且比重更大,高达83%,其整体结果更接近正态分布,随着授课模式的变化,其良中率有明显的变化。

A课程在三种模式下的数据图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线下教学、“互联网+”教学和线下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三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研究,及考核数据的对比分析,构建出“互联网+”教育新常态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授课模式的变化,在线下教学结合“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更为良好,学习态度更为积极,考核的良中率有明显的变化,其正态分布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赵媛,张鹏.“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新常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2):7475.

[2]张毅.“互联网+”环境下微课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以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07):107110.

[3]张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教育新常态及翻转课堂教学新趋势[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2728.

[4]田玉琬,文成,王贵.“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浅析与探讨[J].轻工科技,2020,36(12):180181.

[5]刘洋.“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学前教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7):9096.

[6]邓思思,陈江,张蕖,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科研思路与方法”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20(05):8788.

[7]石若坤,胡宜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J].高教探索,2018(06):123128.

[8]马丁,卢彦霖.共享教育视阈下高等教育网课使用现状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4):196.

[9]王颖,王毓.互联网+基础教育新常态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5):2831.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校级项目“‘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20jcky0047)

作者简介:代春香(1986— ),女,汉族,四川遂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和数控技术等。

作者:代春香 唐诗佳 李三雁

教学形态之互联网技术论文 篇3:

中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摘 要] 现在,不论初中还是高中,都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信息技术课,让学生接触电脑和网络,普及相关知识,传授基本的操作技能。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处于隔离状态,相互之间少有沟通和融合。从学生的视角看,应该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学科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学生学习的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化实践等,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教学的相互融合,使学生的学科学习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相得益彰。

[关键词] 学科教学;中学信息课;融合

目前在中学阶段,依据相关的规定,信息技术课每周开设几个课时,学生主要通过这个途径接触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奠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目的是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让学生顺利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业考试。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太过迅速,借助每周几个课时的粗略了解,只能让学生知道一些皮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作为便捷的学习工具和平台,在中学生面前几乎成为摆设,其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这是一种浪费。能否有效激活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功能,让它与各门学科的教学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减缓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属于学业考试课程,虽然不属于升学考试内容,但是,学生要顺利拿到毕业证,其信息技术课考试必须过关。这种刚性规定为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促进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科学习的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教学尽量学科化、学科教学手段信息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一)融合的必要性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作为高智能网络终端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给人们提供了全功能化便捷的学习平台。手机既是通信工具,更具备音频传播、视频传递、在线交往、信息发布、线上咨询、掌中理财等功能。大数据的出现和新媒体的更新换代,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学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了任何目的,都可以借助智能化的、便携的智能手机,完成信息接收和学习。

中学生是信息传播和接受最积极的群体之一,也是信息化需求比较迫切的群体,他们将来要走向社会、走入自己的生活,现代信息技术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当大数据成为生存的环境,当网络使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时,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理由使中學生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隔绝。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永远不能落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

同时,目前中学各学科的教学正在不同程度地采用信息化的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正大步进入中学校园,微课、电子课件、翻转课堂、微视频等已经出现在中学的课堂上,而这些技术手段,正是信息技术课所传授的内容。这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如果能与各个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能节省资源,促进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融合的可行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融合有切实的可行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在现在中学校园里,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网络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都比较完善,可以基本满足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一方面,各学校大多建有服务于管理的校园网,尽管在软件开发、功能拓展上仍有欠缺,但是信息技术的平台已经基本搭建起来。而且现在的校园业务管理、教学管理大多依赖网络。从管理人员、教师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价值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课件化、学科知识点微课化、教学管理网络化,以及在线师生沟通、任务布置、作业批改、同学交流等,已经是一种常态。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2.学生有迫切的欲望和基本能力。一方面,他们青春年少,充满朝气、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对新事物勇于吸收接纳。据有关数据统计,青少年群体是网络世界最活跃的群体。另一方面,中学生接受信息技术速度快、能力强,大多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现代信息技术素质和能力,能够较好地使用网络。在不少学校,校园网站的维护完善、班级网页的管理、电子课件的使用、空中课堂的开设,大多由学生参与完成。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在学生层面应该没有认识和能力上的障碍。

3.教师的需求。现在条件较好的中学校园,教师已经基本告别了“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教学的信息化、课件化。掌握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之一。从认识层面上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手段,还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教育资源(包括线上和线下资源),充分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消耗。

二、融合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由于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平行推进,彼此少有交叉,应当在基本指导思想之下,探索适当的方法,找到它们之间的融合点,发挥集约化的优势。

(一)融合的指导思想

1.不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科教学计划。二者融合的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花样翻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学计划。所以,融合是手段和过程,不是目的。不能为融合而融合,舍本取末。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是唯一指向。

2.以学科教学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和平台。二者的融合应该以学科教学为主导,围绕学科教学,设计和安排信息技术的使用,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工具和服务的角色功能,不能喧宾夺主。

3.以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融合以教学计划为目标,核心是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主动意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和教师地位平等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动手、全程参与,学生参与效益评价,参与反馈和修正,学生应该成为学习、掌握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人,不能是背着口袋装知识的被动受体,否则,就事与愿违了。

(二)融合的具体方法

以学生为核心,信息技术课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校园网建设,拓宽网络教与学的功能。不少学校现有的校园网建设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建设的最初目的大多是为了办公和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功能比较完备,教与学的功能被置于次要地位,尤其是帮助学生自学的功能,其开发和使用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在融合的理念中,校园网应当既是管理的平台,也是教师教的重要工具,更应该是学生学的重要助推器。网站建设不仅要便捷化,其终端要实现在校内的泛在化,内容更要丰富多彩,摒除负面信息,使网络成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通道,改变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被动局面。现在的中学生,对社会情况了解不够,社会经验积累不足,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这与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有关。校园网应当扮演好桥梁和渠道的角色。

2.学科教学充分课件化、微视频化,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结合。现在中学的学科教学依据各科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各自为战,信息化的程度不高,教师彼此间的沟通也欠缺,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共享不够充分。借助网络,各科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学科内容课件化、重要知识点微课化、教辅资源数字化,各个学科将这些处理好的学习资源编程上网,借助信息技术课和便捷的网络终端随时随地向学生推送,作为学科教学的第二课堂,相信比信息课单纯教信息技术、学科课堂关起门来传授学科知识的效果更好。

3.加大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和自习课的课时,扩大学生自我掌控的学习时间。升学近乎为中学教学唯一的目标,这本身就偏离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不违反升学这一目标的前提下,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需要做两个调整:一是调整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尽可能增加课时量,使学生可以借助网上资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借助网上资源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学习的生活化,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习时间,尤其是在考前漫长的复习时间里,能够借助校园里面泛在的网络终端,实现符合个人实际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而不必使所有学生流水线式地在内容、进度上整齐划一。

4.加大在线学习资源的共享、管理和及时更新。我国中学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各个学科以及全国各地大量优秀的学科教师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大批优秀毕業生也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如果只流转于一个校园或者一个区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把这些优秀的案例、课件和其他资源优选编程上网,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学校应该对这些资源进一步加以遴选,剔除负面信息,链接到校园网上,供学生参考学习。同时,应该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新闻等重大信息定期遴选并纳入校园网的内容范畴,使学生做到既读圣贤书,也闻天下事;使学生知道网络诈骗、校园骗贷、商品传销的真面目,以便远离这些骗局;使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5.改革学习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加大过程监督和考核的分量。融合还需要调整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各类考试,尤其是学业水平考试,应该更多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实现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纳入学业考评的指标,促进信息技术学习的生活化、常态化,促进与学科学习的自然融合、无缝对接。(责任编辑:吕研)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杨开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评价策略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7(10).

[2]李素香.“互联网+”背景下重构教与学形态的探索[J].现代教育,2016(08).

[3]许爱红.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8.

[4]赵守武等.初中网络服务平台与教学管理融合的策略[J].现代教育,2018(02).

作者:陈昱含

上一篇:文官制度政治行政探讨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