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应用网络舆情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互联网应用网络舆情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互联网应用网络舆情论文 篇1:

法治语境下网络谣言的政府规制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也开始广泛传播,不仅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危害,而且使政府公信力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概述了网络谣言的基础理论,分析了政府规制网络谣言的必要性、可行性,并结合域外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探讨了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治路径:即提高政府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疏通公众权利救济渠道,将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明确界定言论自由和网络谣言的边界,不枉不纵治理网络造谣等不法行为;严格网络监管,将制造网络谣言与公民个人信用记录挂钩以及强化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

关 键 词:网络谣言;政府治理;法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日益成为信息发布、传播和接收的主要媒介。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自由性等显著特征,促进了信息的自由传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因传统媒体的固有局限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管理方式的优化,文化价值理念的共享和参与式政府管理模式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带来的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网络侵权、网络欺诈、网络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危及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侵犯了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因此,强化网络谣言的政府规制,依法治理网络不法行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网络谣言基础理论概述

网络谣言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带来的主要问题之一。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经典谣言理论认为,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强度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信息的模糊性、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受众的认知能力。谣言的影响强度(R)=信息的模糊性(a)×信息的重要性(i)÷受众的判断能力(c)。[2]可见,谣言与信息模糊程度和重要性成正相关关系,与受众的认知能力成负相关关系。

网络谣言的成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首先,社会矛盾尖锐突出是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根源。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利益关系面临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冲突加剧,不同的利益群体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因而会通过网络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就造成了网络谣言的泛滥。其次,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政府信息发布缺乏权威性、公信力,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政治根源。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14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谣言能广泛传播的首要原因是“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致使信息不透明”,占受访比重的73.1%。[3] 第三,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管责任缺失, 归责制度不健全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制度设计根源。作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载体,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谣言监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法律责任和监管义务。

二、网络谣言政府治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网络谣言的广泛传播不仅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的危害,而且使政府公信力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网络谣言的持续广泛传播会危及网络信任环境,进而折射到现实生活中,降低社会信任度,诱发一系列隐藏的社会问题,引发公共危机事件。网络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信息传播媒介,在信息化时代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网络绝非法外之地,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政府的治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保证互联网的长期有序发展。

(一)网络谣言政府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⒈治理网络谣言,是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网络谣言往往抓住特定时期部分社会群体心理,针对某一社会问题借题发挥,极具煽动性、蛊惑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结构失衡,社会矛盾多发加之部分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缺乏服务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容易造成部分人对此紧抓不放并在网络上对事实进行加工制造,最后酿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诸如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2010年温州“钱云会事件”均起因于一般的刑事案件,但因为部分网民传播网络谣言,最后酿成了严重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了极坏的社会影响。美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曾说:“互联网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冷战结束后,中国已成为美国意识形态在全球渗透的第一对象。近年来,西方不少政客和相关敌对势力都看中微博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政治颠覆功能,企图掀起一场起源于微博的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4]对此,我国政府必须强化网络谣言治理,捍卫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⒉治理网络谣言,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源,具有共享性、分散性、不均衡性等特征,而且在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掌握充分的信息对市场主体来说十分重要。而在信息不对称的当下,市场资源配置扭曲,交易成本升高,市场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在此情势下,需要由掌握较多信息资源的政府积极介入,及时发布市场信息,为市场主体的活动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网络谣言的存在则会对市场主体的交易造成误导,带来经济活动的负收益。2008年发生在四川广元市的“柑蛆谣言事件”即充分证明了网络谣言对市场主体活动造成的巨大危害。因此,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及时发布市场活动信息,增强市场活动的透明度,政府机关的作用不可取代,政府责任不能缺位。

⒊治理网络谣言,是互联网媒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信息交流的核心媒介,对信息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谣言的存在却降低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极大地影响了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掌控社会舆论的话语权,通过信息发布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丰厚的经济收益。而且新媒体的公信力是衡量其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其赢得受众信赖的标志。互联网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社会影响力的大小。因此互联网媒体自身应对网络信息负有审查义务和监管责任。

(二)治理网络谣言的可行性分析

⒈互联网管理法律制度初步形成,治理网络谣言拥有法律依据。自1994年我国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已产生多部规制互联网信息发布、传播的法律、行政法规。这些法律、行政法规的问世,为我国互联网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底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其对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这一规定有助于强化网络运营商在规制网络谣言中的责任,将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⒉互联网应用管理技术成熟,治理网络谣言并无重大技术障碍。网络的虚拟性增加了网络谣言防控的难度,也是防控、治理网络谣言的瓶颈所在。当前,我国对网络谣言进行规制,技术上并不存在重大障碍。互联网运营商可以通过对虚拟主机、主机托管、专线接入等互联网接入服务进行全面排查,促使网站落实管理责任。通过严格审核信息服务提供商(SP)接入,加强对互联网、WAP、声讯、短信等各类合作业务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网络谣言的产生。

⒊世界各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一定的借鉴。网络谣言是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问题,治理网络谣言,各国都有较为成熟的现实经验可供参考。当前国际社会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一致采取了严厉打击、毫不手软的态度,分别采用政府主导型、互联网行业主导型或公众主导型等网络谣言治理模式,这对我国网络谣言的政府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三、网络谣言治理的域外经验

(一)美国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

区分公共传媒与普通公众的信息发布责任,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执法和制裁力度。治理网络谣言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约130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5]为平衡新闻自由与网络谣言监管之间的关系,美国司法部门一般给予新闻媒体从业者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豁免权,但一般网民并不享有这样的豁免权,网民的不实言论会被定性为造谣诽谤而遭到法律制裁。因此,美国普通公民必须对自己的网络言论承担法律责任。与此同时,美国还加大了对网络造谣的执法和惩罚力度。美国法律规定,对于损害他人的匿名或化名的网上言论,原告可以要求网站提供发布者的真实信息,进而将匿名造谣者纳入法律规制的范畴。此外,美国还加大了对网络谣言发布的惩罚力度。2006年,美国一女子因在网上被另一名女子称为“骗子”、“行骗大师”且持续时间达十个月之久,于是起诉对方诽谤罪,获赔1130万美元。在这起案件中,尽管当事双方都不是公众人物,但却创下了此类案件的最高赔偿纪录。[6]

(二)韩国、日本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

实施网络实名化管理,强化网络技术监管。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因此很多责任感缺失的网民往往选择通过网络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利用网民的信息选择倾向,发布虚假信息。因此,加强对网络信息源的监管就成为治理网络谣言的必备手段。日本通过IP地址备案和手机实名注册等方式,间接地推动网络实名制在日本的普及。韩国在2005年开始实施网络实名制,网民在建立、访问博客时必须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认证方可使用。虽然实名制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网民信息泄露等诸多问题而面临取消,但在互联网治理中取得的突出成绩仍然值得肯定。

(三)新加坡治理网络谣言的具体做法

制定网络法律规范,设立专门监管机构,控制网络信息内容。新加坡是世界上推广互联网最早和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在网络管理方面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在政府的主导下,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制网络虚拟世界法案,从立法、执法、准入以及公民自我约束等渠道加强网络管理,在确保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网民的网络自由权利。首先,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的立法及执法工作,通过《国内安全法》、《煽动法》、《广播法》以及《互联网实务法则》等相关法律打击通过网络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其次,新加坡政府设立媒体发展管理局作为专门机构管理互联网媒体,《广播法》授权媒体发展管理局审查任何传播媒体、互联网站以及电影、录像、电脑游戏和音乐等。再次,新加坡政府严格控制网站的创立及网络服务内容。新加坡《互联网实务法则》规定,所有互联网服务供应商都为政府所有或有政府背景,并遵守媒体发展管理局制定的互联网操作准则。管理局有权命令供应商关闭被认为危害公共安全、国家防务、宗教和谐及社会公德的网站。互联网禁止出现以下内容: 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防务;动摇公众对执法部门的信心;煽动或误导部分或全体公众;引起人们痛恨和蔑视政府、激发对政府不满;影响种族和宗教和谐;对种族或宗教团体进行抹黑和讥讽;在种族和宗教之间制造仇恨;提倡异端宗教或邪教仪式的内容;色情及猥亵内容;大肆渲染暴力、低俗色情和恐怖手法等。为维护国家团结和稳定,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已屏蔽了100多个包含色情等内容的网站。[7]

(四)澳大利亚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

网络服务提供商签署协议,保证不传播谣言。澳大利亚在网络治理领域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通过由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制定互联网管理制度,规范涵盖网络谣言的违规行为,澳大利亚网络服务提供商与政府签订协议,保证不传播谣言、垃圾邮件等。此外,传播媒体管理局还向澳大利亚政府提供相应的软件和技术支持,保证协议的有效履行。

(五)法国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

发挥公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治理网络虚假信息传播。2011年,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了法国国内的骚乱。针对各种网络谣言,法国网民自发成立了“停止传谣”等辟谣网站,通过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保证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了因虚假网络信息的传播带来的社会动荡和危机。

四、法治语境下网络谣言的政府规制路径分析

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认为,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应有之义。目前,网络上存在的造谣、传谣现象不仅不符合法律精神,同时也对公共安全造成了危害,属于应依法纠正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不仅是执法机关的权力,也是其必须尽到的责任与义务。[8]网络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因而其治理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一)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网络谣言的肆虐,从表面上看是民众的匿名心理、从众心理和非理性认知引起的,但根源却始终深藏于特定语境的社会现实和具体实践中,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结构或状态的不满以及对政府施政和决策缺乏信任所致。[9]“从一定程度上说,网络谣言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也正是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才造成了部分群体的心理失衡。 因此,政府机关必须改进工作方式,端正服务态度,科学制定决策, 增强政府活动的规范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首先,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关系公共利益和社会管理的事务要及时发布政府信息,推进政务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具体来讲,政府应当与主流媒体协作, 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建立防范谣言扩散的预警机制。其次,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进行重点筛选,尽早采取措施来掌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最后,当谣言在网络上泛滥时,政府应当及时有效地公开各种辟谣信息,用“信息公开”遏止“谣言扩散”。[10]

(二)疏通公众权利救济渠道,将社会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当前,传统的传媒方式已不能及时地传达公众的利益诉求,加之正常的司法、信访权利救济途径存在的现实局限性,导致公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救济。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普通民众在与公权力机关博弈中的式微现状,一方面,公众可以及时地获知最新的国家法律、政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社会影响,获得权利救济。而在此过程中,却也难免出现“三人成虎”、“曾参杀人”的状况,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的失实、失真,进而诱发更大的社会危机。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健全现有的权利保障机制,完善既有权利救济途径,促使公众更多地通过正当途径捍卫自身合法权益,将激化社会矛盾的网络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明确界定言论自由和网络谣言的边界,不枉不纵网络造谣等不法行为

治理网络谣言必须明确网络谣言的概念和范围,因为对网络谣言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带来不同的法律适用,而不同的法律适用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公众的言论自由权。要坚持在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原则下,厘清舆论监督与造谣中伤的界限、言论自由与网络侵权的界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进而完善法律对网络谣言进行民事、行政、刑事追责机制。具体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区分一般言论与网络谣言。第一,要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动机。制造网络谣言的人往往希望通过发布虚假信息,迷惑不明真相的人,进而侵犯他人权益,制造社会混乱。该类主体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应认定为网络谣言。而对于不知内容真假而发布、转发失实信息的,仅具有主观过失,不能认定为制造、传播网络谣言,只能通过民事途径加以规制。第二,要认定编造的内容与造谣的对象。一是要认定造谣的内容。对于信息内容基本属实,仅仅具有夸大情节的言论一般不宜认为定网络谣言。对于缺少实际内容,无法使他人做出判断结论的也不宜认定为网络谣言。例如网上发帖称“某某人是坏人或者贪污犯”,但缺少具体内容,使受众者无从判断其真实性的即不能认定为造谣行为。二是要认定造谣的对象。网络言论指向的对象是公权力机关抑或普通民众,认定的标准应有所差别。如果造谣对象仅仅是一名普通民众,那么,只要查实发帖内容确系捏造并且给造谣对象带来现实危害即可认定为网络谣言。但如果造谣对象是公权力机关,在认定时则宜采取审慎态度。因为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赋予的监督权、批评权,公权力机关相对于普通公民而言处于强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这种批评可能出错或言过其实。 政府作为公权力机关,对公民的错误批评应该具有起码的宽容性和容忍度。只要编造的内容不会对政府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就不应该认定为网络谣言。作为拥有公共话语权的权力机关,也可以通过及时发布信息避免不实言论造成的社会危害。第三,认定言论造成的危害结果。认定网络谣言,一是要看谣言是否存在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明显而即刻的危险是美国保护或限制言论自由的重要原则。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在其判决中指出:在剧院高呼起火而引起恐慌的言论, 会引发明显而即刻的危险, 这种情况下才不受宪法保护。[11]同样,通过网络发布虚假内容,即使还没有出现现实的危害,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这种现实危害马上就会来临,就说明网络谣言造成了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二是要看造谣行为或谣言是否造成了直接损害。对于通过网络编造虚假内容进行传播而给他人、社会或者国家带来现实危害的行为,只要具有主观故意,就可以认定为网络谣言。[12]

(四)严格网络监管,将制造网络谣言与公民个人信用记录挂钩

网络谣言的传播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治理需要动用社会方法,才能收到满意的社会效果。可以考虑将公民的网上不实言论与其个人信用记录挂钩,将网上虚拟违法活动纳入个人信用记录体系,并与信贷、保险、入职等社会准入标准挂钩,增加网上造谣行为的违法成本,加大对造谣行为的惩戒力度。诚信体系建设是根治陋习之策略,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方向,诸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对我国有诸多借鉴意义。

(五)强化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载体,网络服务提供商负有治理网络谣言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管理条例》,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工商机关对互联网的信息真实性不做直接审查,而是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发现虚假信息必须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及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这就要求互联网行业健全行业自律制度,提高网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在最新颁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对网络服务商的追责条款,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或者取消备案、关闭网站、禁止有关责任人员从事网络服务业务等处罚。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此外,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用户利用其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承担连带责任。从民事立法的角度将互联网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明确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监管职责,提高了网络谣言传播的违法成本。因此,互联网运营商要加大开发创新力度,建立网络谣言监测形成机制、筛选确认制度、破坏评估制度、整合相关职能机构调查处理制度、处理后反馈制度,形成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置网络谣言、及时辟谣机制,对网络谣言内容本身及时正本清源,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传播者的处理及时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13]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06).

[2]党西民.突发事件中谣言的魔力[J].中国报业,2011,(08).

[3]逾8成受访者确认当今社会谣言很多 为何如此泛滥?[N].中国青年报,2011-09-08.

[4]境外反华势力,利用微博造谣[N].文汇报,2012-01-07.

[5]各国多管齐下严打网络谣言[N].人民日报,2012-04-17.

[6]国外如何治理网络谣言:美国严惩网上造谣[N].光明日报,2012-04-18.

[7]新加坡出台一系列规范法案 最大限度保障网民的网络权利[EB/OL].中国贸易促进网,http://daibiaochu.ccpit.org,2012-12-31.

[8]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法律专家谈整治网络谣言[N].光明日报,2012-04-17.

[9]刘敢德.从网络谣言看网络法治文化的建设[J]. 法治论坛,2012,(06).

[10]整治网络谣言是人心所向、法治要求[N].人民日报,2012-04-18.

[11]龙显雷.谈美国宪政下的言论自由——“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的历史分析[J].法商研究,1997,(02).

[12]“网络造谣”行为的认定及刑法规制[EB/OL].郑州检察网,http://www.zzsjcy.gov.cn,2012-07-26.

[13]如何防控网络谣言[EB/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2011-12-08.

(责任编辑:高 静)

作者:梅旭成

互联网应用网络舆情论文 篇2:

关于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文章以分析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为切入点,阐述了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推进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加大校园网络监管力度等有利于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从蓉(1980-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0384)

所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科学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剖析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一、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了解新闻资讯、关注社会热点、满足心理诉求以及进行社交娱乐的重要媒介。由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比较盲目,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

1.互联网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媒介。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被互联网所占据。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3小时,而且主要集中在晚上,他们缺乏自律意识和管理时间的能力,甚至有的学生在宿舍熄灯以后仍上网,这势必会影响其自身和宿舍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影响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又据调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上网聊天、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所占的比例很高。长此以往,互联网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2.互联网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早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网络环境下,随着QQ、MSN、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随时随地联络老友、结交新朋友。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个性鲜明、求新求变,往往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更乐于通过网络社交媒介同他人就社会关注热点、个人成长感悟及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沟通思想、交换意见、抒发情感、分享心情。

3.互联网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大、获取信息方便快捷等特点,大学生很少主动浏览或阅读党政类报纸、期刊,而是乐于通过“网易”“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的新闻专栏关注时政要闻和社会热点。大学生对网络舆情颇感兴趣,偏好通过博客、微博、BBS论坛等途径发表对时事政策、热点新闻的观点和看法。近年的“表哥”“房叔”“楼歪歪”“躲猫猫”等网络热议新闻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势必也会波及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可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大学生辨别信息良莠的能力是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对单一。教育形式的选择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当前,高校所属网站开设栏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发布,主要采用单向的传播方式,缺乏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果加以凝练和展示,创新性不足。因此,许多高校校园网站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以至于访问量、点击率不高。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教育模块内容相对集中和雷同,基本上围绕学校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就业服务等内容展开。虽然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大多着眼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局限于就事论事、新闻报道,并且仅仅服务于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的需求。体现在网络媒介上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缺乏对学生更高层次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导航。

3.网络信息环境相对复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信息环境也变得愈发复杂和混乱,西方的腐朽文化思潮在网络广泛传播。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造成不良的影响。加之“90后”大学生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反叛和攀比的心理特征明显,使得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存在。因此,不良网络信息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将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显现。

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1.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网络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科学运用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介交流快捷、沟通平等的特点,通过QQ群、博客、播客、BBS论坛等网络平台促成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构建开放性的、互动的教育方式。其次,要尝试将网络新媒体技术融入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实现教育方式的有机整合。再次,要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开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网络教育模块,着力打造符合青年学生发展特点、体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校园网站。

2.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要弘扬时代主旋律,要对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思维方式,不断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广泛搜集并大力宣传道德楷模、劳动模范、优秀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积极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线学习软件,整理制作学校、学院品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微摄影、微视频等,并将其上传至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这些网络教育资源会以其新颖的呈现形式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学生积极关注,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到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乐于表达个人观点,往往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不一定能反映在学习的课堂上和现实的生活中,也不一定会流露在与师长的交流中和与同学的交往中,而极有可能反映在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媒介中。这些社交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畅通的渠道,他们在个人博客、微信朋友圈、BBS论坛等网络空间中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因此,教育工作者通过关注及分析大学生在这些网络社交媒介中发表的言论和观点,可以有效地分析和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从而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

4.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之一,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辨识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往往会迷失方向。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购物受骗、网络交友受害等案例屡见不鲜,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网络素养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熟练的网络技术、高尚的网络道德和敏锐的网络辨别能力等。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培训课程、举办信息技术讲座、组织网络知识竞赛等教育途径,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理性地使用互联网。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诚信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训体系。

5.推进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其通过强制手段禁止学生上网,不如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为切入点,构建行之有效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进行网络平台建设时,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将传统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现代的、先进的网络新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搭建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网络模块。可以开设网络在线专业辅导、在线学习答疑、在线奖惩评定、在线就业咨询、在线心理咨询等功能模块,丰富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功能。此外,还应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队伍的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总结摸索教育经验,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献计献策。

6.加大校园网络监管力度。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应加大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规范校园网络的宣传教育形式,确保校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高校官方网站和下设各学院、各部门网站,都应制定具体明确的网站监督管理办法,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该网站。高校所属的网站链接境外新闻网站,或者转发境外新闻网站发布的消息和评论,必须经由学校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批。高校要确保网络信息发布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由于校园网络信息监管不力、管理不善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部门或个人,应给予相应的惩处并追究该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此外,针对网络病毒、恶意插件、黑客攻击等威胁,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在病毒的防治、防控、防火墙建设等校园网络安全方面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防患于未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科学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杜峰.由“开心族”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因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2]林鹏,杨传斌.疏堵结合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3]吕晓峰,王英.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0(6).

[4]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

[5]杨稣,武成莉,崔超.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叶宗波.文化自觉: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

[7]张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理论,2013(27).

[8]张晓平.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

作者:从蓉

互联网应用网络舆情论文 篇3:

网络舆论的引导逻辑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剧了网络舆论的变动性和复杂性。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及时疏导网络舆情已是当务之急。当前,由于网络舆论主体具有虚拟性和从众性、网络舆论媒介具有普及性和复杂性与现实社会压力的消极“输出”,网络舆论易出现网络舆论暴力、网络信息失真与网络环境混乱的失控表现。网络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论在方式、媒介与目的上存在相通。因此,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必须以教育者为主体,以教育对象为客体,以教育平台的创新应用为途径,以网络空间的建设管理为监督。

关键词:网络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逻辑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更新换代,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途径,网络阵地日益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

网络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题,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论进行良性引导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网络与思想政治之间关系的基本属性,对网络虚拟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施加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新挑战。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要积极适应这种转变,以教育者为主导引领教育对象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对网络舆论进行良性引导。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价值意蕴

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异常变迁、社会矛盾和紧急情况等外部信息刺激了舆论主体,而大众意见的整合将促进舆论的形成和发展。网络出现后,社会中的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加快,人们利用网络进行意见的整合,话语表达更加宽松自由。同时网络舆论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舆论监督引导中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习近平在“2·19”讲话中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2]因此,网络舆论监督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引导。

(一)网络舆论失控的表现

1.网络舆论暴力

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以发挥有利导向,促进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因特网的更新换代,用户数量逐渐增加,对热点问题的讨论有时会偏离理性轨道。网络舆论一旦失去監督引导,就极有可能演变为网络暴力,影响互联网健康发展。

2.网络信息失真

网络舆论体现了言论自由,但这种言论自由一旦失去有效监督管理,则会出现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问题。网络舆论监督,有利于人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时政、发表个人见解,也便于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体察民意。但受利益趋势,部分人为了个人或集团利益,故意以偏概全、混淆视听,发布不实信息,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和和谐社会有序建构。

3.网络环境混乱

环境清明是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环境是网络舆论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舆论失控致使各种非理性声音在网上蔓延,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这掩盖了网络舆论便民利民的初心,极易导致网络秩序混乱。网络舆论一旦失控,则会导致网络环境混乱,网络舆论难以良性发展。

(二)网络舆论失控的原因

1.网络舆论主体具有虚拟性和从众性

一方面公众言论不受限制,大众法制意识薄弱,隐于网络之下畅所欲言;另一方面,网民人数庞大且知识背景复杂,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缺乏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尤其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点击量,各种“标题党”横空出世,加剧了网络舆论片面导向。

2.网络舆论媒介具有普及性和复杂性

互联网作为网络舆论的媒介,其受众越来越广泛。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法制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该机构再次公布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八亿,互联网在全国的普及率达百分之六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并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网民数量增多伴随着网络治理难度的增大,互联网作为虚拟平台,对网络碎片化言论的管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3.现实社会压力的消极“输出”

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遇事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挫折的部分网民,极有可能将自身消极情绪转移到网络空间,影响网络风气;另一方面,部分网民会对未经官方机构证实的网络舆情进行不负责任地跟风评论。若处理不及时,负面言论很容易引起其他网民的情绪反应,甚至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运行逻辑

江泽民曾指出,“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的工作。”[3]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都是党和国家时刻关注的重点,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题。网络舆论引导的运行逻辑主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舆论在各个方面的相通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论方式相通

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工作紧密相连。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强调:共产主义者需要“具有革命毅力和宣传热情”[4]。这里所讲的“宣传”即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最初形态。进入21世纪,胡锦涛曾提出重要论断:“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优势。”[5]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工作紧密联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种宣传工作中进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宣传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衡量宣传效果的好坏则要看它是否引起大众共鸣,即是否引发公众舆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大众的宣传教育不再只是口号、标语等形式,更多地是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上所引发的公众舆论就是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引发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和凭证,可以利用网络舆论更好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工作体现出前后相继的共通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论媒介相通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舆论的媒介都是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相通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具有互动性,指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互动性协调舆论信息,在信息方面实现双向互动,在良性引导的前提下使舆论的透明度提升,降低不实信息的传播率。二是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它对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来说都是开放的、平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这一特性,促使网民平等地获取信息,增强网民的理性思考与辨别能力,从而避免网络舆论暴力的出现。三是互联网具有主体性,指互联网的使用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性。互联网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媒介传播形态。网络舆论建设性功能的发挥需要人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发挥主体性,通过网络舆论集民意、聚民智,积极主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论目的相通

目的是根源,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网络舆论要良性发展,就必须符合人民利益,正确反映群众意见。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引导网络舆论符合历史潮流和时代发展特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论引导均通过网络宣传教育,传播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塑造和谐稳定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在目的上具有相通性。

三、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7]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时,既要全面部署,又要突出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既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等内部教育活动系统,也包括外部教育环境。因此,对网络舆论进行良性引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以教育者为主体

1.培養一批优质新型的网络政工队伍

网络对大众的影响力日益广泛而深刻,培养一批懂网络的新型网络政工队伍显得十分迫切。及时做好网络舆论监督引导,能够有效构建网络舆论良性发展体系。一方面,这支队伍需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坚定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这支队伍应熟悉网络技能,擅于利用网络分析相关舆论数据,制定与当时态势相对应的策略方法,及时化解矛盾,净化网络环境。此外,政府及社会各界也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型网络政工队伍的建设,以高校为依托,输送网络监督技能型人才。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是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准则,加强道德教育极为重要。通过开展网络德育课,引导大众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通过鲜活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牢记法律红线;结合受教育者的年龄、思想特点和生活环境,制定符合教育对象的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模范学习活动,结合生活实例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

3.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8]因此,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尤为重要。可通过网络普法教育,增强民众法律意识;通过案例警示教育,培养民众对法律的敬畏心;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充实法律教育内容,引领民众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为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共同努力。

(二)以教育对象为主体

1.提升网络自律意识,不做网络舆论的“反向推动者”

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教育对象也要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主动性,提升自律意识。首先,要严格约束自身言行,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其次,要有同理心,遵守网络公德心;最后,遵守网络法律规范,做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助力者,不做网络舆论的“反向推动者”。

2.加强防范意识,利用合法权利维护自身权益

首先,要有隐私保护意识,在浏览网页时,不输入个人关键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其次,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表达意见需谨慎,不随意泄露真实信息;第三,要有政治敏感意识,坚定政治立场,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最后,要有正义感,遇到恶意歪曲事实的网络舆论事件时,要敢于向有关部门举报。遭受网络暴力,要及时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求助,并保留关键证据,努力遏制网络舆论的不良影响。

(三)教育平台的创新应用

1.学习平台多样化

网络群体具有复杂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平台也应多样化。针对校内群体,可以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加强校内网监督管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频道互动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和理性引导;针对校外群体,可通过各类APP学习软件、公众号、网站等平台进行教育,如中国大学生MOOC慕课、干部学习网、继续教育等。

2.社交平台教育化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手机深受大众喜爱。人们普遍使用这些电子智能设备进行网上社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这些软件推送相关教育内容。如在微信上推送时政热文、学科知识、就业信息等;中宣部推出的“学习强国”APP、共青团推出的“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教育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3.新闻平台时政化

中国发展迅速,每位公民都应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政热点,培养大局意识,拓宽思维格局。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平台,丰富时政内容,培养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部分群众倾向于浏览娱乐新闻,忽视对政治新闻和其他教育类新闻的关注。这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更不利于网络舆论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新闻平台推送时政热点,吸引民众参与讨论,培养民众的社会责任感。

(四)网络空间的建设管理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络监督体系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快速获取信息并发表意见。然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网络空间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和网络监管。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可通过颁布条例、制定奖惩政策,防范、制止或惩处违反网络法律法规的行为;在网络监督方面,既要用法规来监督网民,也鼓励网民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增强执法公信力和透明度。

2.利用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

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反作用于环境,推动环境发生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主流媒体建设良好教育环境,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特点和实践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一是要动员民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关心集体的发展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征求意见、开展讨论、明辨是非,并最终达成共识;三是形成“和而不同”的交流氛围,允许不同意见的发声,但绝不允许恶意引导舆论走向,及时教育网民认清国内外形势,坚定政治立场,不随波逐流、不盲目从众。

四、结语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業、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9]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需要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群体的日益复杂多样,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面临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重要解决路径之一。但是仅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完全解决网络舆论面临的困境,还需要法律的完善、人们观念的转变、社会多方协助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促进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4-26(002).

[2]习近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J].党建,2016(03):1.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4.

[4]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共产党同盟章程.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8.

[5]人民网.胡锦涛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08-01-23)[2020-03-04].http://tv.people.com.cn/GB/61600/6809638.html.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5.

[7]新华网.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19)[2020-03-0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8]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17(002).

[9]人民网.治理网络生态,网民要做好“监督员”[EB/OL].(2020-03-04)[2020-03-04].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304/c40606-31616190.html.

责任编辑  晨曦

作者:谢翠婷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学论文下一篇:教育背景下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