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17

高考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求高考必须配合高中课程改革,发挥出推进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历史高考改革必须适应我国正在努力推进的中学历史新课程实验,大力促进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推广和完善;必须适应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必须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大众化、通识教育。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教学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历史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性教学的应用

【摘 要】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普遍应用,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性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合作性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要求初中历史要求要注意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拓宽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以便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科中被普遍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合作性教学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性学习是初中生以团队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实践教学证明,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初中的反应速度,培养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立足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依据初中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创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育质量。我国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讲授基本的歷史理论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主要学习任务便是死记硬背各种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需求,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被动的知识积累,不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背景下合作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或者辩论,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开阔学生思维。比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古代发明”这节课时,可以给每个小组都布置课外作业,并要求他们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寻求各种途径搜集与古代发明有关的素材,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这样通过合作性教学,不仅培养了初中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历史内容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注重合作性教学,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改变通过合作性教学,激发培养初中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在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其一,为了吸引初中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性学习中,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在课堂上营造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其二,初中历史教师在将学生按照4—5人一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注意成员之间在学习成绩方面的差异性,以便让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强理论教学,帮助初中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同学之间的合作,集体意识随之增强,提高了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对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这节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结束之后,让学生分组针对“两极格局瓦解的利多还是弊多?”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辩论,让不同的组选择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然后一分为二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集合整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以便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辩论中去,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合作性教学的氛围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理念,坚持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合作性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现阶段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努力贯彻个性化、人性化的历史教学理念,重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及时加以纠正和调整,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性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和学生喜爱,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将合作性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永久.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08)

[2]张琼.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初探[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07)

[3]王志赟.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探究[J]. 甘肃教育. 2011(21)

作者:吴伟

历史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三历史教学要关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高考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求高考必须配合高中课程改革,发挥出推进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历史高考改革必须适应我国正在努力推进的中学历史新课程实验,大力促进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推广和完善;必须适应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必须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大众化、通识教育。在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老课程交替之际,研究2007年高中新课程先行实验省的历史高考试题,认识历史高考改革趋势,对于浙江省高中历史课改和高三历史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的特点

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主要是指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的历史新课程高考卷,此外还包括富有特色、把握了课改趋势的北京高考历史卷。综观这五省(市)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试卷,它们都遵循了紧密配合高中课改的命题指导思想,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特点:

1.凸现多元史观

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等视角考察人类历史进程,是我国近二十多年来史学的发展趋势,从而也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改革以来的重要命题指导思想之一。

例1(山东卷)在人类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例2(宁夏卷)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例3(广东卷)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2.重视过程与方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命制要求全面把握和实现考试测量目标。如何在实际的考试测量中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007年新课程高考卷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尝试引人注目,成为值得高度关注的新亮点。

例4(海南卷)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例5(山东卷)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例6(北京卷)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①,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②,几于天下为公,驳驳乎三代之遗意③。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④……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⑤,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_________

结合1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2)理论指导(略)

(3)社会调查

调查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理由。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1950—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

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

调查题目①: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调查题目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调查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序号)

调查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题讨论:略

例7(广东卷)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3.融合体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2007年五省(市)高考历史试卷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充满了人文关怀,从而融合体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考生通过高考试题得到了人文精神熏陶。

例8(北京卷) 博物馆、纪念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后果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

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例9(海南卷)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B.新四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

例10(山东卷)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4.尽量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在一标多本的基础与前提上展开的,因此,尽量提供新材料和命题情境化成为必然选择。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极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体现了用课程观代替教材观的命题思路,情境化的历史试题占绝大部分,如广东卷70%以上的选择题、100%的非选择题使用了各种版本教材均未出现过的新材料或新情境,海南卷60%以上的选择题、100%的非选择题使用了教材未出现过的新材料或新情境。在这些试题的命制中,命题者广泛运用考古资料、报纸、数据表、研究著述等各种形式、能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材料”,创设了许多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新情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一标多本”带来的命题困难。

例11(海南卷)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例12(宁夏卷)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例13(山东卷)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例14 (广东卷)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5.重视学科能力考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十分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运用。五省(市)2007年高考历史卷显然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极大努力,历史学科能力的考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表达的学科能力特色。

例15(海南卷)“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B.唐代

C.宋代D.元代

(2)资料选取的学科能力特色。

例16(宁夏卷)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左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例17(北京卷)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下图:

在图中I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A.山戎B.匈奴C.突厥D.回纥

在图II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3)探究的学科能力特色。

考查历史研究意识、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探究能力,如本文的例6、7。

例18(广东卷)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例19(山东卷)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6.提供选择性试题,倡导选择性学习

选择性学习是符合人类天性和社会发展的学习方式,选择性是本次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亮点。2007年五省(市)的高考历史卷都出现了选择性试题或选考题,从而为新课程选择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空间。

例20(北京卷)问题讨论: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

例21(江苏卷)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例22(宁夏卷)请考生在A,B,C,D里面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A.(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B.(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C.(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D.(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二、高三历史教学建议

1.源于教材,活化知识,拓宽视野

高三历史教学仍应立足学科基础,对基础知识教学的把握应突出既源于教材又活化知识的思路,有本为据但不唯本。必须明确,知识点仍然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考察点。对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搞清楚,要落实到位,既要清楚其纵向的来龙去脉,也要注意其横向的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文明史学角度、社会生活史角度、社会转型角度、保护文化遗产角度等,还要注意应用常识性材料来帮助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拓宽视野。

重视基础知识的本质目的在于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来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①重视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和训练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②重视与教材中重要知识点相关的图片、数据图表等多种材料的应用。③重视相关学科知识材料的应用。④重视材料形式的转换,如数据表、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之间的转换,文字材料与图片、数据图表之间的转换等。

高三历史教学中引入新史学范式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新史学范式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虽各有侧重,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前的高三历史教学可以文明史范式为主导,融汇现代化史范式和整体史范式,兼顾革命史范式的角度认识和设计问题。②了解几种新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转变认识历史事物、历史问题的视角,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重要的历史事物、历史问题。③运用新史学范式的主要观点指导专题复习,重新建构知识体系。④重视与新史学范式相关的新情境题的创设与练习。

2.关注课标,结合考纲,建构网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必修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些专题形式所反映的编纂思维方式的变化对应了目前历史高考命题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这些在高考改革发展趋势中都有体现,充分反映了高考改革要配合课程改革的思想。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将新课程的课标和老课程的考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标的宏观性、趋向性、专题性和考纲的微观性、本源性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知识能力网络。

历史知识是过去的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能力是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知识的“活性”和个性倾向。理论上,知识的掌握包括记忆、理解、运用等累积性的层次,已经内涵了能力。因此,当我们探讨知识的掌握及其水平时,有三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一是“知”,即“你知道吗”,“知道多少”;二是“识”,即“你理解吗”,“理解的深、广度如何”;三是“用”,即“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吗”,“解决怎样难度或复杂的问题”。首先要以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还要十分重视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教师应指导学生自我构建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链接,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可以产生出生长点。这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学习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时,应注意树立历史的时空观,理解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线索、历史阶段特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构建历史知识网络。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本质的反映,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历史思维的细胞。基本的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经线”,把握了基本线索,就能贯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归宿,揭示历史现象的纵向变化规律。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知识的“纬线”,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历史现象之间横向的内在联系。由经线和纬线织成的“经纬网”,就是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从发展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视角去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实现学科内部的综合,而且还能够建立起跨学科纵横思维的坐标系,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举一反三,理解应用,提高能力

高三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实现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如郡县制的知识点在秦朝,但可用唐宋元明清时的史料加以考察;教学中还要关注古今的贯通和中外的联结,2007年文综高考全国卷2的“玉米题”就是跨学科、跨断代、跨中外的大跨度题。如何提高理解应用能力呢?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还有什么”,多将句号变问号。如果学生能多将教材中相关的“。”变为“?”,通过理解再回到“。”,理解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整理,学会追问。

高三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使知识得到内化。可以多使用各种材料创设新情境。材料使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囿于教科书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复制。历史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材料范围非常广泛,如文献摘录、方志援引、历史地图、统计图表、艺术作品、名言名句、诗词楹联、考古材料、照片邮票、漫画插图……因此,在高考历史复习教学中必须拓宽材料的引入,让学生学会汲取信息、处理信息、注释数据、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发展“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的思维品质。

高三历史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研究意识和历史探究能力。重视培养理解应用能力,实际上也包括了审题能力、阅读分析材料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和阅读理解各种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审“立意”,不仅要学会分析试题字面上的信息,更要分析字面之外、题干之外的信息,重视隐藏在字面之外的实际意图,学会判断问题是什么、其方向性是什么。当然,还要能够把找对方向后的答案综合性地表述出来,解决问题。

4.结合生活,关注社会,彰显人文

高考历史命题从考核目标来看,也注重考查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进步意识;用理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解释历史现象;从世界范围来说,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各地区不同文明成果的个性;用科学的态度与方式珍惜人类和平等。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弘扬人文精神。第一,关注一些“时政热点”。“周年”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体现了学习历史的“知古通今”“以史为鉴”目的。当然,这类历史试题的设计往往具有“隐性考查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联系”的特点。第二,关注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热点。这一类主题包括那些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既能从现实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历史、地理和相关知识的热点。第三,重视和发掘具有持久热度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长效热点”。如和平问题、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环境与人口问题、科学和谐发展观、民主与法制、人文与科学等,这类问题体现出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世界意识”“现代意识”的关注和引导。

作者:周百鸣 戴加平

历史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篇3:

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而其根本在于课程教材改革。课改的基础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口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核心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教师应当以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

关键词:创新;改革;教学

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而其根本在于课程教材改革。课改的基础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口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核心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教师应当以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状况的深刻分析,秉持新课标的理念,给出了具体的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课堂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它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社会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孩子们以启迪、哺育和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场所,是师生生命涌动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时空。正如有关教育学家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有真正的生活。"

二、把探究引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课堂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馨和谐的气氛,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引进课堂的前提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把探究引进课堂,有利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而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超前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

2、开放性课堂是把探究引进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系统,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围绕教案转,期望达到预定的答案。

开放性课堂是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有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好创造活动,是老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的课程,这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体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查历史遗址等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歷史,去体验历史。

三、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新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灵活的。把探究引进课堂,采用的方法可以是:1.采用小组制;2.确定探究的主题、步骤、方式;3.课堂演示;4.对结果进行评价。在讲《改革开放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变化》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卡票组、交通组、家居组、时装组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目标,完成了相关项目的任务。卡票组:通过小品的形式,实物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票证---粮票、油票、布票、肉票以及改革后的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交通组:运用多媒体演示了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的演变---竹排、木头船、自行车、轮船、电车、高速列车、航空飞机,海陆空,从南到北,形成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家居组:同样运用多媒体演示了改革开放前后城市农村住房的变化---茅屋、瓦房、花园式的别墅、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鲜明的历史对比。时装组: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带来的是一组赏心悦目的时装SHOW,从唐装、中山装、旗袍、列宁装、军装、时装。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的掌声,把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的变化演示得淋漓尽致,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我不由感叹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真的是无可估量的。之后,是学生、老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了评价。在欢笑中,在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成果。可见。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教育在发展,历史教学模式也正以动态、开放的形式不断向前发展。把探究引进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使课堂充满着智慧的挑战,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完善,明天的历史课堂将更加生动。

作者:胡军现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堂管理论文下一篇:生活情境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