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目前国内的竞争环境中,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社会职能,影响着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牵动着整个市场的未来走向。处理好事业单位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财务风险的问题,不仅会对财经纪律的约束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更关乎国家相关经济决策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到市场环境中来。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开展深入研究,阐述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1: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作为客观存在,它与企业财务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出发,分析财务风险评估的内容以及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提出了财务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显。从近几年我们的审计结果看,无论是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还是后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行政事业的财务问题主要集中在预算执行不严、国有资产管理混乱、挤占专项资金、往来款不及时清理、资金使用低下等,如何减少这些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的问题以及降低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等,是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管,国家先后出台了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审计和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行政事业财务风险管理极为重要。

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漏洞进行堵塞,消除安全隐患;通过对财务风险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可以对组织内部财务收支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并对单位预算未能够及时完成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准确抓住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避免浪费、挪用、贪污等问题的出现;同时,通过严格财务风险管理,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协调配合,促进其履行职责、科学合理决策,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管理效率。

二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内容

行政事業单位应当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财务风险评估: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健全性评估。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权责是否对等;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不相容职务有有效分离;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等。

2.单位业务层面控制风险评估。主要有单位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等;单位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建设项目是否按照概算投资,有无严格履行相关审批招标程序等。

三、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

根据近些年审计发现问题成因分析,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单位领导财务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行政事业单位部分领导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财务基础知识的了解。有的单位领导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管理等同于财务管理,对财务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忽视其控制监督职能。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机构,单位的政绩是考核领导工作情况的唯一标准,而对单位经济决策履行合理性、有效性等往往不加重视,对财务资金控制等环节风险控制意见不强,直接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如某事业单位,季节性收购款均使用大额现金,日结余量大,未及时缴存银行,公款私存,领导熟知,管理上却也未加以重视,直至出现出纳员将大额现金带回家中被盗造成国有资金损失等。

2.财务人员缺乏,内控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非专业人员普遍,很多为半路出家,未经过系统化专业培训。会计核算不合规,对原始凭证审核不严。一些单位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操作,会计科目混乱、信息失真。内部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付款”的作用,未能反映管理、内部监督、决策参谋作用。不相容职务岗位未按规定分开,未能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如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例如对于单位房屋资产等,往往只负责对资产账面值及出租收入登账核算,而对于收入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进行收取、资产台账登记不完整、与实物资产未对应等,存在资产流失风险。

3.单位预算执行随意性大,严肃性不够。部分单位预算管理意识谈薄,预算法制观念不强,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常常把跑财政要钱作为财务的主要工作。财务决策产生了管理上的“松、散、乱”,致使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大打折扣。部分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不进行跟踪审计,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效益考核基本走了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资金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4.经济决策缺乏科学性,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经济决策普遍存在主观决策,未经详细科学论证仓促决策现象,资金使用低下、效率不高。如为投资建设项目,未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盲目投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以下属公司名义进行融资贷款,财务投资计划性差,再加上无专业化管理人员,随意提高建设标准等,项目超概算问题严重,拖延支付工程款现象普遍影响政府单位形象等。

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1.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责任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是单位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者在单位运行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励奖惩的机制,充分调动整个内部会计控制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对与领导者相关经济行为的考核,使用领导者权责利统一,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2.细化部门预算,增强预算约束力。

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财政部门要根据财力尽可能和支出需要相地合,打实打足预算,硬化预算约束,减少预算随意增加行为。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执行部门预算,严格按“先有预算、后有开支”的原则,严格先审后支、先批后付,杜绝乱收乱报,确保经费收支按财务制度和预算扫行。同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努力提高预算资金分配、支付、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3.健全内控措施,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單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根据单位内部业务流程特点,明确职能,强化责任。依据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进行控制监督,一是完善职务分工控制,对于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分离,对单位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二是业务记录控制。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三是财产安全控制,建立资产台账,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

4.建立配套机制,强化监督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还应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责任追究机制和信息披露制等配套机制。一方面从体制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从经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另一方面推进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披露。通过加强财务监督力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监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3]陈金娟.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研究.经济师.2006年第6期.

作者:胡红杏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2: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

[摘 要] 目前国内的竞争环境中,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社会职能,影响着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牵动着整个市场的未来走向。处理好事业单位自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财务风险的问题,不仅会对财经纪律的约束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更关乎国家相关经济决策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落实到市场环境中来。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开展深入研究,阐述了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4.162

1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成因

(1)外部因素。造成事业单位会计方面风险的因素有许多,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单位外部的因素与单位内部的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事业单位经营期间国家所推行的相关政策以及在当下时间段内国内外市场经营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通过影响单位未来经济重心方向的方式来对单位经济状况造成影响。其中国家相关政策的改变会引起单位内部税收筹划方法的改变,未来单位投资方向的改变以及事业单位内部人事的改变等一系列变化,而国内外的市场经营环境对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则主要是由于国际市场环境与国内市场环境的差异而引起的会计职能失效等,或者是市场行情的变化超出事业单位预期而产生的会计预测失效。外部因素对事业单位的影响或许在短时间内看不出非常明显的变化,但是外部因素是关系到事业单位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关键点。外部因素的存在,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风险因素变得变幻莫测,难以在一个十分精确的尺度上对风险的整体进行把握,但是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又不能够放任不管,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学习研究,掌握外部因素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影响的解决办法,在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解决。

(2)内部因素。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造成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在单位内部施行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在单位内部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单位日常运行的有序高效,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看似完备的工作制度也会对会计工作造成一定的风险。例如审核报批制度,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文件审核的规范性,但是大大降低了文件的时效性。一份文件有时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报批审核过程后,所反映的事实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就给会计工作带来新的风险。其次,在单位内部工作的工作人员由于个人因素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由于自身所受的相关法律教育欠缺或者自我约束管理意识的薄弱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风险因素的出现都能够运用相关管理技术手段进行解决,只是解决的途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长期的摸索探讨,最终才能将内部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大大降低。

2 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现状

(1)管理模式不完善。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的风险管控中,管理模式并不成熟,风险管控工作大多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只是财务部门工作内容之一。一方面,财务部分的工作往往被报销、审核等制度化的工作限制,在风险预测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关注度并不足,将风险管控工作落到实处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財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受限,因此对其他部门的业务内容与业务进度并不能做到一个清晰的了解,财务部门掌握的信息仅限于财务账目信息,对其真实性的核对存在困难。此外,由于事业单位的财务岗位通常采用的人力任用制度不是聘任制,合同制与正式编制员工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在选任财务人才时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可能受到影响;加之事业单位平时缺乏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因此可能存在财务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2)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财务风险是和经济活动同步产生的,事业单位只要进行运转、只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在这个运转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可预估和不可预估的风险。可是,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只要按制定的经济活动标准,制定完善的经费预算和使用方案就可以规避经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切财务风险,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素养,这些素养不高的财务人员不仅不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做到有效的控制和预测,还不能做到对经济活动整体的把控。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控制的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

(3)会计控制监督力度严重不足。事业单位以其内部管理进行分析,一些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力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各个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工作中,没有安排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其执行力度严重缺失。同时,对于相关政府执法部门和社会机构等外部监督来说,没有充分发挥出监督执法的职能,其监督力度存在着较多薄弱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于出现了违法违规行为,也没有予以处罚和治理。此外,各个执法监督机构的监督功能比较分散化,影响着单位会计控制监督作用的发挥。

3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发挥内部管理激励作用,完善单位内部管理模式。提高事业单位风险应对能力,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内部管理模式作为基础。这不仅是事业单位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要求,也是规范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提高其业务流程规范化的要求。 鉴于此,需要参考制度成熟的单位的管理模式,配套出台相应的管理标准,根据自身单位的情况,建立适用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内部管理模式。具体到风险管控方面,一方面需要严格财务工作的流程,要求预算管控以及收入支出管控必须有账面记录,对于超出预算外的支出需及时核查,做到财务工作的严格化以及规范化,以杜绝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根据内部控制的理念,平衡事业单位内部的权利制衡,以杜绝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管理风险。

(2)加强员工风险意识教育。事业单位由于其自身特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可知的或者未知的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避免可知风险带来的损失,但是对于未知风险的规避,则需要事业单位员工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员工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之后,对于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风险的操作就具有了自动判别的能力,能够主动将风险操作的可能性降低。员工风险意识的加强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相关领导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的形式可以是定期的学习、或者定期的考核等,这样在真正面对风险操作时才不会忘记规避风险。而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还能够辅助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的施行。内部规章制度虽然在某一方面可能是非常完备的,但是难免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规避单靠不断修改调整的规章制度显然不行,但如果员工具有风险意识之后,这些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便能够更加容易被察觉,更加及时地被遏止。

(3)加大会计控制监督力度。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控制监督工作的开展,构建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设置专门的监督部门,将会计制度涉及会计控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相关主管部门要与财务部门人员保持密切的交流和协作,共同致力于内部控制监督中,落实好财务工作的监督与检查,进而将财务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同时,要集中整合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以及自我监督等形式,加大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执行力度,实现内外部监督的高效统一,形成监督效力,从而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事业型单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面临非常多的风险,处理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上存在的风险因素需要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作为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该积极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在风险变为损失之前及时将风险进行规避或者扼杀。只要单位工作人员时时绷紧风险意识的弦,努力提高自身风险意识,相信即使市场竞争环境恶劣,在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单位内部相关管理制度的积极影响下,事业单位依然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张天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7).

作者:武冰倩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3: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以及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相关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现企业化管理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和主要趋势。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尚且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概述入手,分析了目前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企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 管理对策

1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概述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与完善,以及新时代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部分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管理已然成为一种国家体制机制完善、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事业单位运行效率以及促进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趋势。事业单位是进行社会公益服务的主要力量,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具有主体作用。国家对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高度重视,早在201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进行了相关的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也就是说,事业单位也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遵守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并且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经营目标与计划,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必定会带来方方面面的问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重要的当属财务风险问题。转企改制进行企业化管理,随之而来的便是会计制度方面的改变,从会计相关制度、原则等宏观层面来说,两者会计制度的转化具备相当的可行性,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改革的过程中,财务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在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及时识别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做好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平稳过度,让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作用。

2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行企业化管理,相对于未改制的事业单位以及企业而言,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具备相对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双重性

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化,这意味着其在财务目标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与此同时,尽管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还是要兼顾其自身的社会效益功能。一方面,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需要发挥其作为企业的职能,将盈利作为目的,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需要保证其作为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具有公益性不以创造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所以,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企业化,就要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需要寻求平衡,以达到健康稳定发展。

2.2 财务管理的任务具有双重性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任务主要体现在对资产资金的管理上,其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资产;另一部分是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后基于市场化经营而进行的市场资金的筹集。所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任务表现在:一是对国有资金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防范风险,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要依托市场经济的规 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资金筹措、利润分配等。

2.3 财务信息的双重性

财务信息主要依托的是财务报告呈现,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财务报告方面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报告的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为了客观、真实以及全面的反映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一方面要按照企业财务报告的相关要求编制财务报告,客观呈现经营管理、利润创造情况;另一方面也要编制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

3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3.1 财务管理体系风险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在整个财务管理体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传统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的拨给,日常经营的主要任务聚焦在按照上级的要求以及自身的需要支出资金,财务报告相对也比较单一,客观真实地反映支出情况即可。企业化管理的背景下,原有的财务管理思维以及财务管理体制适用性已较低,如果再沿用老旧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将存在较大风险。

3.2 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受制于早前的影响,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换句话说,从管理层、财务管理人员至基本工作人员并未形成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重点表现在管理层对单位的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未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对财务工作整个流程中的风险点认识不充分、把控不到位。另外,除了人员方面的风险意识淡薄,还表现在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缺失,缺少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专业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专门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督。

3.3 成本核算风险突出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未进行企业化管理之前,事业单位的收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主要由国家拨付资金决定,成本核算的作用较为弱化。但随着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其资金来源的形式有所改变,变为财政资金专项补贴,事业单位主要依托经营性业务自主经营,提升经济效益,这一转变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成本核算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其风险也就尤为突出。

3.4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风险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进行企业化管理后,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企业化管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而言更高一些,需要财务人员相关政策的把握更加精准与全面,對财务风险反应更加迅速,这对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4.1 优化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抓手,是包括管理者在内企业所有成员的行为标准与规范。对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而言,适宜、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其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经营管理特点等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系统的梳理本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点,对风险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识别,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与制度,从财务、事务、人员等多方面防范风险、规避风险。

4.2 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

管理层、财务人员甚至基层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控的有效性,进而决定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为加强整个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意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可根据单位实际,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监管部门、监管小组或者配备专门人员,直接对单位负责人报告工作,进而从组织机构上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同时,可通过培训以及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加强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在整个单位内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防控与管理氛围。

4.3 重视并加强成本控制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是重视并加强成本控制,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进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后,对经营类的项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提升经济效益成为事业单位追求的目标。在此前提和背景下,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成本控制风险的防控,才能实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目标。为此,在成本管控方面,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计划并层层分解,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事事监控,对成本偏离较大的风险要及时识别、分析,必要时采取措施防控措施规避风险;其次,在一个经营项目完成后要与成本控制计划进行比对,从而发现问题,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动及时调整下一期的成本控制计划,形成良性促进作用。

4.4 促进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升

财务管理人员是单位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的第一道防线,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单位的风险防控具有作用。为此,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应该重视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促使其加强学习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风险防范等相关政策及制度规定,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财务防范意识、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出现因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道德风险带来的整个单位的财务风险与经济损失。总之,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问题,牵扯诸如制度、人员、资金资产等多方面的问题,其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只有在体制制度、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具体经营过程多方面发力,才能对其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可持续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孙宇菲.浅谈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8(17).

[2] 潘丽.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问題研究[J].时代金融,2018(8).

作者:娄亚萍

上一篇:古代本质设计艺术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学语言艺术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