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本文在以SWOT模型对当前安徽省的新农合综合医保政策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挑战进行系统剖析,并提出有助于政策可持续化发展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论文 篇1:

精准施策 助力脱贫

通化市医疗保障局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强化责任担当、分类施策、实施综合保障,助力脱贫攻坚战。

扛起扶贫主体责任。制定下发《通化市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成立各级医疗保障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医疗保障局局長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和经办中心负责人担任组员。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和工作推进组,分别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医疗保障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研究制定医疗保障扶贫工作督导考核机制,组织、协调和定期填报医疗保障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精准识别不落一人。为达到精准识别就医贫困人口的目标,通化市医疗保障局主动与扶贫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逐人逐户摸清核准贫困人口参保状况,通过信息比对等手段,摸清贫困人口就业、异地居住、生存状态和跨统筹地区参保等信息,避免重复参保或漏保。依据贫困程度分类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全额资助特困人员个人缴费,定额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截至目前,1732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实现参保全覆盖。

分类施策助力攻坚。通化市医疗保障局立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现有制度功能,加强统筹衔接,普惠政策和特惠措施相结合,减轻住院贫困人口实际负担。一是夯实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待遇保障水平。按照吉林省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待遇统一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结合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整合工作实际,制定《关于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待遇统一的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各项待遇标准。合理设置门诊、住院的起付标准和支付限额,同时做好政策衔接,确保享受原有保障待遇人员的待遇整体上不降低。二是提高大病保险待遇标准。将大病保险2019年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提高60%,同时对年度内医疗救助对象发生身份变化的,明确相关待遇支付标准。新增财政补助一半用于大病保险,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2020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人均筹资标准达到65元。三是加大医疗救助资助力度。制定《关于健全完善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联络协作机制的工作方案》,明确全市医疗救助工作整体划转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城乡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给予医保参保资助。四是强化大病兜底保障。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严格落实贫困人口看病“120”服务,即实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自付不超10%、定点医疗机构慢病门诊费用自付不超20%、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押金0预付。

扭住扶贫大力宣传。针对贫困群众医保政策不知情、就医报销难的情况,制定《通化市医疗保障局医疗保障宣传工作方案》,加强医保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通化发布”“通化医保”等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医保扶贫政策。在各定点医疗机构、经办窗口、村组等场所通过悬挂横幅,设置宣传栏等方式配合医保扶贫政策宣传。在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和家庭医生中培养一批医保扶贫政策宣传员。依托通化滨江沿岸景观带建立医疗扶贫保障“千米文化宣传长廊”。截至目前,已印制发放《医疗保障扶贫政策早知道》《扶贫待遇“一单清”》等宣传资料5万份,有效提高了贫困人口对医保政策的认知度、满意度和参保积极性。

责任编辑/赵    鹏

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论文 篇2:

基于SWOT模型对安徽省新农合综合医保政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因病致贫、返贫是扶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本文在以SWOT模型对当前安徽省的新农合综合医保政策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挑战进行系统剖析,并提出有助于政策可持续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新农合:综合医保症状:SWOT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是基于大病统筹,由政府组织、引导以及支持的,实现政府、集体、个人共同筹资的医疗保障制度。新医改以来,我国基层医保覆盖率大幅提升,已基本全覆盖。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因病致贫、返贫户减少近一半,涉及减少851.6万贫困人口,但从整体情况看医疗负担仍占据很大比重。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得到基本医疗服务,自2016年起安徽省按照国家扶贫部署积极开展和推进健康扶贫,制定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以及兜底保障等相互衔接的综合医保政策。该政策实施以来,安徽省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已大幅减少。本文应用SWOT分析法系统剖析新农合综合医疗保障政策的优缺点、机遇及挑战,并提出促进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安徽省综合医保政策的概括

2016年安徽省制定的新农合综合医疗保障政策是针对各级政府扶贫部门确认并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截至2017年参合人数达到4653.7万人。保障对象享有的保障时效和基本医保的保障年度一致。此项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贫困人口的基本医保不需个人缴纳,由政府财政代为缴纳,同时县级普通门诊未设起付线;(2)大幅调低了贫困人口的住院补偿、重大疾病保险的起付线;(3)提高县级门诊、常见病门诊以及住院治疗的补偿比例;(4)按照年度医院合规医疗费总额lO%补贴贫困人口;(5)根据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及有关医疗救助有关规定、标准进行补偿后,如贫困者当年支付合规医疗费总额超出自付最高限额,政府将承担多余的部分;(6)为贫困人口提供慢性病门诊补充性医保。

二、安徽省综合医保政策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

一是就诊结算流程简化。基于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机制,农村贫困人口应用自身有效身份证件就可就医,并对结算流程进行简化。具体而言,在联网指定医疗机构办出院手续时,“一站式”结算系统只需缴纳个人自付费款,其余由医疗机构先垫付;在非联网指定医疗机构诊疗合规费用,则可到参保地医保管理部门进行结算,个人承担白付费用,其余费用则由医保管理部门先行垫付。

二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持续提升医保基金经营和管理效率,从2017年开始安徽省全面实施按照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化支付方式。对住院诊疗的实施按病种、按诊断有关分组付费方式,对临床路径按病种付费进行重点改革:对基本医疗实施门诊统筹按照人头计算费用,同时明确范围,以确保医保内目录药品、基本医疗及一般诊疗的费用:对需长时间住院且日均医疗费用较稳定病症,则按照床日付费。对指定医疗机构住院医疗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按病种付费,从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减轻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负担。

三是监管机制日益健全。为强化医保对各种医疗行为监管,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检查、用药等情况,安徽省加大对医保指定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临床路径进行规范化诊疗、合理用药等进行重点监督和评价,按照一定比例抽查农村贫困人口的就诊情况,并把评价结果和医保基金支付关联起来,将以往医保费用部分审计转变成全面审计,并把原先简单管控转变成涵盖监管、考核、服务多维度机制,在对医疗费用监管基础上,对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及医疗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管控。

(二)劣势(W)

一方面,新农合医疗基金有较大压力;安徽省综合医保政策基于新农合的,据统计安徽省新农合基金总额从2015年的3116916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3924902万元,当年筹资总额从2551820万元增长到2907727万元,基金支出总额从2232031万元增长到2746777万元,基金总额的增长相对平稳,但支出增长率(18.74%)整体高于筹资增长率(12.24%),显示出医保基金有著较大的运行压力。

另一方面,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是开展医疗服务的基础保障。从安徽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看,2015~2017年医院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数量有所减少。在医疗设施配置上,农村贫困地区的诊疗卫生室较简陋,诊疗仪器、器械相对短缺。另外,统计显示安徽省2017年每万人口的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为50.13人,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8人)。这些都不能跟上农村基层医疗需求的提升步伐。

(三)机遇(O)

一方面,相关政策的引导。在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对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并要落实好最低保障和扶贫两项政策衔接,给贫困人口最大医疗保障,做到扶真贫、真扶贫。2016年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健康扶贫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提升基层的医疗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基层贫困人口医疗负担。2016年出台的《中国卫生2030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有必要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稳定持续的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机制,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健康险以及医疗救助等衔接。近年先后出台的健康扶贫政策,为贫困人口综合医保政策的有序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有力的政策依靠。

另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有序开展农村贫困人口综合医保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伴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政府越发重视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已提上日程。而在此进程中,“三农”问题是当务之急。为此,安徽省开始开展新农合试点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有力支持新农合的建设和发展。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维护与改善民生是推进和强化社会建设的基础,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利益,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利益,在就医问题上要高度重视,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在新农合建设中,政府是制度制定和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尤其是在财政方面,财政补助承担着关键责任。安徽省先后出台多项支持新农合综合医保政策的规章制度,譬如《关于健康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补充医疗保障实施方案》。新农合综合医保已列入安徽省政府民生建设项中,省、市、县政府设立了健康扶贫专项医疗补助资金。

作者:王世清

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论文 篇3:

福建省周宁县健康扶贫的实践、问题及应对

摘要: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了解基层健康扶贫概况,逐步剖析找出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改善方案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基于周宁县健康扶贫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医疗资源短缺、医疗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健康扶贫工程联动机制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健康扶贫工程各部门、组织及政策的联动等建议。

关键词:健康扶贫 因病致贫 医疗保障

健康扶贫是一项针对贫困人口健康的保障性扶贫举措,其目的是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研究健康扶贫工程对于贫困人口的干预政策和干预效果可以更好地完善相关机制,助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健康中國2030的美好愿望的实现。

一、周宁县健康扶贫工作实践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16年以来,通过对基本信息、患病病种、病情、诊疗路径、费用负担等情况的调查,周宁县在国务院扶贫办系统显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2271名贫困人口中患有国家、省定的104个病种或不属于104个病种,但“患久治不愈的疾病或严重影响劳动力的或每年的医疗费用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的疾病”三种情况的(即因病致贫)对象有437人,尚无因病返贫现象出现。截止2018年上半年,全县剩余贫困户仅为18户64人。

在贫困农村地区,存在着一种贫病交加的循环机制。虽然健康风险普遍存在,但贫困地区的环境恶劣、资源不足和健康意识落后使当地居民风险加剧,而贫困人口自身抵御风险的脆弱性较大,导致了物质资本的减少和人力资本的受损,因此贫困人口的长期发展能力受到限制,收入低下,进一步陷入贫困。基于这个理论,以下内容将围绕周宁县的四个体系干预政策进行效果分析。

(一)预防体系:降低居民健康脆弱性

1.改善居住环境,规避健康风险。周宁县因地方偏僻,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交往不易,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密集等原因使全县35个贫困村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卫生环境较差。周宁县通过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风貌改造、民生保障建设、流行性传染病预防监测等措施有效改善贫困村人口的生活环境,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2.加强健康管理,普及健康知识。周宁县受地理位置和历史等因素的约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大部分贫困户整体素质偏低,健康意识薄弱,而健康意识又需要经过长久培养和教育才能有所成效。周宁县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了健康管理、健康教育、义诊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动态监测居民健康状况,引导居民生病及时就医。

(二)诊疗体系:加强基础医疗服务水平

周宁县通过实施分级诊疗、对口帮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分配新机制、优化基层人才管理等举措促进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秩序的构建,有效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就诊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就医满意度。截止2017年8月底,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病人总数达10393人次,同比增长88.07%,住院人数4570人次,同比增长12.51%,有效地将病人留在基层,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保障体系:降低经济负担

多重的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切断“贫困—疾病”陷阱的恶性循环,发挥反贫困功能,降低医疗费用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冲击,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率。

1.多重基本医疗保障。周宁县实施“三重医疗保障”,包括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城乡医疗救助。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全额资助,个人无需缴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通过分段分比例报销和多类别“一站式”救助进行补充救助。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广,普适性强,有效降低居民因病致贫的概率。

2.补充性医疗保障。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障包括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和健康扶贫补充保险两项。其与基本医疗保障协同互补,形成保障合力,有效降低贫困人群的医疗自付比例。2018年周宁县在现有省、市健康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对医疗叠加报销政策进行修订,在加大补助力度(主要包括住院补助、门诊特殊病种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治疗补助)的同时,将政策对象由未脱贫的贫困户调整为经扶贫、民政部门认定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农村低保对象,扩大保障范围,防止脱贫边缘线上的居民重新返贫。近两年,周宁县实施贫困户医疗保障和救助共611万元,惠及9130人次并筹资750万元用于重特大疾病分级补偿。

据周宁县相关动态数据统计,经过各种医疗保险制度的救助保障,受保障人群人均负担的医疗费用控制在3000元以内,切实减轻了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为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保障。

(四)创新体系:提高经济收入

除了健康预防、优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保障力度,贫困户还需要有一定的措施来解决“造血”问题,只有提高经济收入能力才能有效地减少贫困脆弱性。近年来周宁县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从产业、金融、民生保障等方面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贫困户实现了“真脱贫”。

二、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资源短缺

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诊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目前,周宁县全科医生缺乏导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受限,且基层卫生机构待遇、发展机会较差,因此青年人才往往在高校毕业后流向外省或本省市级医疗单位,导致在人才的储备和组建中常常遇到一定的问题,影响医疗救援的质量。

(二)医疗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1.大病病种救治病种设置不符合实际需求。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提供的93种重点和次重点病种周宁县仅9种(13个)疾病列入大病专项救治,而由于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滞后,除终末期肾病以外的12种大病患者基本不在县内就诊,导致患者报销比例低,无法享受省、市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和补充保险政策,造成相当部分大病患者无法享受救助政策,自付比例大。

2.重特大疾病统筹区外报销比例低。临床针对治疗癌症等重特大疾病的特效、原研药品多为进口,资源稀缺价格昂贵,且有较大部分品种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病患者政策范围外的治疗费用占比大,13种特殊病种医疗叠加保险报销只针对政策范围内费用,统筹区外报销比例低,救助效果大大减弱。

(三)健康扶贫工程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健康扶贫工程所涉及的工作部门多、政策内容广泛,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做到有人带头,有人分管,相互联动,共同促进。目前周宁县尚还缺乏将各个健康扶贫内容进行整合衔接、将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之间进行良好协作等措施,導致对于贫困户帮扶不够精准、帮扶效率及成效不够好。

三、提高周宁县健康扶贫工作效果的建议

(一)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贫困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往往因当地财政和资源等原因在房屋、设备、人才和服务等方面有所缺失。当地应该推进分级诊疗,进行点对点对口帮扶和远程联合会诊提高当地医疗救助效果,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虽然对口帮扶成效较为明显,可一旦帮扶资源退出,对于当地医疗卫生的影响也较为重大,因此除了定点帮扶之外,县级医疗机构还应实现自主成长,加强医务人才交流和支援,建立健全上级医务人员定期到山区基层工作和基层医务人员到城市医院进修制度;完善医务人员相关绩效考核,提高医护人员待遇,避免人才流失;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鼓励人才返乡支持当地卫生事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考核、监管机制;提高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加强慢病防治,进一步发挥其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1.加强现有医疗保障。在健康扶贫中,构建多层次多项目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最主要也最基本的保障。当地应根据本地的医疗水平调整、扩大特殊病种类型和医保药品目录、扩大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并根据实际报销情况适当调整大病患者住院和特殊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医疗保障效率和成效。在基本医疗保险险种方面可为贫困户增加意外险、长期照护保险等人身保障,用于保障因照顾患有疾病的家人或自身疾病丧失经济来源或有较大经济损失的贫困人口,减轻家庭照护的财力负担。

2.实现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双重保障。我国的医疗保险覆盖率虽高但由于我国基数人口众多,财政支出不足等原因,医疗保险在我国的保险体系中作为兜底保障的角色。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健康和医疗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商业保险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低保户因本身经济实力不强,本身健康意识不够,绝大部分不会自行购买商业保险,但这一人群一旦遇到突发意外或重大疾病将无力负担沉重的医疗费用,且由于医疗保险因报销比例及大病报销种类有限等原因对于某些特别困难的人群来说仍然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救助效果。因此政府应与保险公司联合,将部分商业医疗保险、意外保险结合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所享受的医疗保障中,在“造血”的同时规避意外伤害风险,减少贫困户的贫困脆弱性。目前周宁县在《周宁县脱贫攻坚成果提质增效工作实施方案》中已部署由县财政统一出资购买贫困户团体意外伤害险、贫困女性安康保险(16-62周岁女性),但保障人群、保障范围和保障条款都还不够完善。

因上述所提高的医疗费用支出可由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利用社会慈善组织将互联网众筹模式、互助模式和公益慈善救助为贫困户提供相应保障。

(三)加强健康扶贫工程各部门、组织及政策的联动

为加强健康扶贫效率,提高扶贫成效,建立相关工作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政策与政策之间的联动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应该建立定期多方联席会议,将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整理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规划;二是将精准扶贫政策与健康扶贫政策进行挂钩,进行整合、相互融合,在提高贫困户经济能力的同时保障其健康;三是建立健康扶贫信息平台,利用云平台及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和分析贫困人口致贫因素、致贫系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陆婵媛.脱贫攻坚背景下农村健康扶贫的实践路径研究——以贵州省苗县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7.

[2]徐小言.农村健康保障链构建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7.

[3]吕晓峰,吴云红.新医改背景下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SWOT分析[J].现代医院,2016(12).

[4]潘文轩.医疗保障的反贫困作用与机制设计[J].西北人口,2018(04).

[5]方鹏骞,苏敏.论我国健康扶贫的关键问题与体系构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06).

作者:卢鑫霈

上一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论文下一篇:民族传统体育体育学研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