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论文

2022-05-01

【摘要】基层工作的最前沿在村这一级,它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第一道防线。当前村级综合治理工作,尤其是矛盾纠纷排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开展。本文分析了矛盾纠纷排查及调处矛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论文 篇1:

公安机关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刍议

摘要:借鉴公共卫生领域的“三级预防理论”,公安警务室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可建立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一级预防、二级化解、三级评估”模式,创新排查化解相关工作,对矛盾纠纷这一社会之“疾”从源头上进行有效防治,促进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警务室;矛盾纠纷排查预防;三级预防

On the Innovation in Police’s Examination and Resolution of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Using the Threegrade Prevention Theory of Public Health for Reference

WU Hui

(Department of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s of Nanp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Nanping 353000,China)

Key words:police office;examination and resolution of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tertiary evaluation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主线,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是体现公安机关执法为民的生动实践,也是“三项重点工作”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最根本点就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作为基层一线实战单位的公安警务室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可以借鉴公共卫生领域的“三级预防理论”,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一级预防、二级化解、三级评估”模式,创新排查化解相关工作,从而达到对矛盾抓早、抓小、抓苗头,将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的目的,促进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

一、公共卫生三级预防概述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预防医学的主要原则。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的理念是通过有组织地实施一级、二级、三级预防控制策略,有效地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以减少或消除病(疫)情危害程度,保障公众健康。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鉴定出促成疾病发生的一般环境因素,采取排除这些致病因子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第二级预防,鉴定出哪些人有发生疾病的高危险性,然后采取针对性的介入治疗措施,达到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效果。第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影响,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能力。

二、警务室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借鉴公共卫生三级预防原理的可行性

(一)公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容易陷入误区,需要矫正

公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容易陷入的误区,即不主动担责,不注重发挥公安机关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的职能作用,以至于不探究公安机关“创新推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的可行性操作办法,最终无法实现“提前介入、主动参与”。众所周知,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齐心参与,需要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作配合,整合资源和力量。所以,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在公安理论研究中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强调“仅凭公安一家难以完成”,怕“一包揽”,强调综合治理,而忽视、推诿警察的职能作用。说到底就是担心被“追责”,也影响了公安机关与各职能部门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的密切协作关系。

(二)警务室应该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发挥有效作用,勇于担责

小的矛盾纠纷就像星星之火,还没蔓延时就应将其扑灭,若及时处理,涉及人和事都少,问题来龙去脉清晰,取证也容易。如果矛盾纠纷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最终担负处置工作的主力军依旧是公安机关,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处置的社会效果很难达到让当事人满意,让社会各界满意。所以,矛盾纠纷产生于基层,排查化解也应该从基层做起。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基层单位的调解功能必须加强。社区警务工作有熟知群众工作的优势,警务室民警可以充分运用滚动排查,细致调解的方式,与群众多沟通、多商量,既化解矛盾,又理顺群众情绪,因人、因地、因事制宜,适时开展调解工作。可以做到哪里有矛盾,调处就延伸到哪里,从源头上消除纠纷隐患,化解群众间的“恩怨”,实现大事不出门、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

(三)公共卫生三级预防原理应用于犯罪预防理论较为成熟,可以借鉴

目前公安机关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模式,导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常出现老生常谈,发生依旧的情况。作为公安机关的基层警务室能否先行一步,强调积极、主动、有为的意识,认真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敢于先行先试,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大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实践,力争在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上取得突破。可以通过借鉴公共卫生三级预防原理,建立一种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模式”,从矛盾纠纷前预防、矛盾纠纷中化解、矛盾纠纷后评估的分类模式,最终规范排查、发现、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

三、借鉴公共卫生三级预防,发挥警务室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主体作用的设想

社区警务的核心价值是提高社区公众的生活质量,减少犯罪对社区公众生活的影响,警察与社区公众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化解产生犯罪和影响社区生活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1]。强调警务室民警处置参与矛盾纠纷,就应该着眼一级预防,二级化解,三级评估的措施,将过去传统非警务工作纳入警务室民警职责范畴,使警察能够更广泛地干预社会问题,将产生的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借鉴“一级预防”原理,公安机关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一级预防体系中应该紧紧围绕源头排查来开展“掌握情况、加强沟通、强化宣教”等三项工作

借鉴医学“一级预防”原理,在矛盾纠纷孕育、产生的初级阶段,需要公安机关发挥“接触群众广、联系各界多、工作方法灵活”的职能作用,以主动提前式的警务来收集掌握社会动态,掌握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真正做到早预警、早防控、早主动,准确、及时、快速地掌握矛盾纠纷信息。

一是广泛收集基础信息、信息化作业。警务室民警要充分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以及基层工作优势和科技手段优势,经常走访辖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好维稳“三支队伍”(维稳信息员、应急处突队、网络舆情引导员)、治安巡逻和基层治保组织的作用,把预警触角延伸到城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区域,积极开展情况收集掌握和应用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工作平台上及时、全面、准确录入各类信息。对涉及到人员、案件、物品、机构、地址等“五要素”的关键数据项,信息采集录入的准确率要达到100%。

二是与各种社会力量沟通协作,互通情况。互通情况、交流信息是初级预防中避免重复劳动的必要手段,警务室在这方面也要增强主动性,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真诚的为民众和其他组织提供警务服务,争取他们共同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主动与社区、村委以及维稳信息员、治安积极分子、志愿者等相互沟通,定期召开会议,公布情况,分析个案,一旦发现问题,马上采取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安排,使得警察可以充分了解民情、社情,可以及时地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开展系列宣教活动,营造氛围。要开展多种活动,组织民警走村头、进地头、坐炕头,零距离宣传法律法规,维护治安稳定,服务人民群众,调解矛盾纠纷,增强警民感情,大力弘扬社会新风。在宣教内容上,要积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2]最大限度地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在宣教方法上,要形式多样,体现创造性,如免费发放宣传品,开展电话报警业务,发放宣传玩具,在电视台和电台、微博、QQ群上举办知识讲座等,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传授安全防范常识,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

(二)借鉴“二级预防”原理,公安机关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二级预防体系中应该紧紧围绕全力化解来开展“信息研判、发出预警、主动调处”等三项工作

二级预防体系是指警务室民警在发现矛盾纠纷后,鉴定出促成矛盾纠纷孕育、发生的一般环境因素,采取排除这些最终导致“矛盾纠纷”的措施,也是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和调处矛盾纠纷的根本措施,积极、主动、靠前排查化解。问题导向警务模式、情报导向警务模式都在这一阶段得以体现。

一是强化信息研判,明确重点工作措施。根据一级预防中收集掌握的情报信息,警务室民警要分门别类进行筛选、分析、研判,根据可能发生、肯定发生、显见发生等情形分别标以蓝色预警、黄色预警、红色预警,并及时汇总于县(市)公安机关情报信息部门。由情报信息科牵头,组织刑警、治安、交警、国保、派出所等单位情报信息员定期召开研判会议,互通情况、确定情报重点,指导应用实战。在全局性安保活动前、重大敏感节点前、重大经济建设活动前等更要开展先期情报信息专项会商。利用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实行每日信息报送、信息结集和“每日情报信息通报”,为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二是开展情况通报,动员组织各部门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涉法信访、征地纠纷等可能影响辖区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突出、敏感的可能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时通报相关辖区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为解决问题、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有针对性地指导防范、化解和控制工作的开展。重点是要建立、完善好各部门、各单位维稳预警信息通报联络制度,以利于第一时间发动,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

三是针对重点对象,实施重点帮教措施。针对警务区内可能出现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重点调处。当场能调解的纠纷,由责任区民警现场调解,当场处理,快速了结,并做好登记备案。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纠纷,做好解释工作,并及时与司法所、村(社区)干部、有关部门等联系,综合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整合各种资源化解矛盾纠纷,警务室民警要全程参与调处,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对蠢蠢欲动、插手矛盾纠纷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要加强监控,坚决依法打击。对策划、组织、煽动、串联的骨干成员,要及早进行训诫谈话乃至给予打击处理,使其立即停止非法的组织、策划行为。对那些受极少数人蛊惑和煽动而参与矛盾纠纷的群众,要立足说服教育,帮助他们分清是非,使其遵纪守法,积极争取大多数群众。

(三)借鉴“三级预防”原理,公安机关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三级预防体系中应该围绕评估预防来开展“重点回访、强化追责、事后评估”等三项工作

三级预防体系主要就是指警务室民警根据一级预防体系中排查出的重点矛盾纠纷的背景、起因、性质和事态的现状,二级预防中研判出的矛盾纠纷发展趋势、化解工作策略,采取进一步的调整、巩固、提高化解矛盾纠纷成效的一系列措施,从而强化一级、二级预防的成效。

一是加强重点回访,巩固重点化解成果。在矛盾纠纷化解后,警务室民警要继续做好群众思想稳定工作,建立回访制度,对于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回访侧重于评价调解质量、反馈后续工作情况及为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未化解矛盾纠纷的回访,侧重于通报工作事项办理情况和程序,诚恳地了解当事人的想法,耐心沟通,摒弃”一刀切、一锅煮”的错误做法,在情与理、法与理之间找出双方共赢的平衡点。真正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对群众反映的迫切问题,能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解释清楚,为他们开出满意的“药方”,共同分析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用调处的方式在法与情之间找到结合点,防止矛盾纠纷再度引燃、激化。

二是严肃责任追究,切实保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成效。为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成果,公安机关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尤其是源头信息采集的工作任务、目标进行细化、量化,明确警务室民警的工作责任,力求达到“院不漏户、户不漏人、不留死角、不出盲点、应采尽采、应录必录”的采集录入标准。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制。以涉及维护稳定的矛盾纠纷为倒查对象,根据警务区民警所承担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职责,按照重点人员行动轨迹全程追踪倒查。推行领导包片机制和考核机制,将排查的矛盾纠纷登记建档,和化解矛盾纠纷台账核对,考核民警的排查率;将民警化解的矛盾纠纷整理成卷存档,每季度通报案卷质量,考核其化解成功率;将回访征求的意见留存备份,考核当事人对民警调处的满意率。

三要做到因势利导,巩固既得成效。公安机关应当对矛盾纠纷处置的结果跟踪问效,及时了解承诺措施是否落实,当事人情绪是否出现反复,是否存在引发其他不稳定因素的苗头性问题,特别是在某一矛盾纠纷化解完毕后,更应该组织警务室民警认真进行总结反思,及时发现化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据此对本警务室“一级预防、二级化解、三级评估”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反复进行修改完善,从而不断提高警务室民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诱因,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宏斌.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8.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1).

(责任编辑:王小丽)

作者:吴辉

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论文 篇2:

村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对策初探

【摘 要】基层工作的最前沿在村这一级,它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第一道防线。当前村级综合治理工作,尤其是矛盾纠纷排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开展。本文分析了矛盾纠纷排查及调处矛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村级矛盾;排查调处;综合治理;对策

帮助基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是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否扎实开展村级综合治理基础工作,让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落实到位,对维护社会稳定起着关键性作用[1]。基层工作的最前沿在村这一级,它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当前村级综合治理工作,尤其是矛盾纠纷排查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开展。

一、矛盾纠纷排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性

很少有村干部去学习、研究矛盾纠纷排查这方面的知识,不善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全凭经验、凭直观、凭感觉排查,用什么样的手段,走怎样的渠道,从哪些方面、抓哪些重点全然无计划、无预案。村干部限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加之民情复杂,村干部做工作时还仅限于发动亲朋好友,导致部分边缘化的人群在排查时被忽略。

(二)缺乏主动性

调查发现,村干部平时与村民接触,常常在自己的管辖区转,但很少有人会主动了解、调查矛盾纠纷隐患等潜在问题。一般情况就是矛盾已经暴露了,才算排查出来。同时,村委班子大都各司其职,缺乏合作精神,没有团队意识。

(三)缺乏畅通性

现代通讯发达,按理信息应该是更畅通,但因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一些村级矛盾隐患往往是组不报村、村不报乡镇,村组、村委、乡镇三者之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高效传递。甚至有一些村民已经跑到市里上访,一些村干部还蒙在鼓里,浑然不觉,完全失去了为党委、政府传递信息、掌控局面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成了上级综治部门的主观愿望。

二、调处矛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调处不规范

村级调解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调解程序,以口头方式为主,无调解协议,无调解笔录资料,有的存在着适用法律、责任确定、赔偿金额等方面准确的现象。

(二)立场不正确

村干部参与矛盾调处,思想有些狭隘,尤其是调处一些涉及经济赔偿的矛盾纠纷,一门心思地站在本村村民一方投机抬价,甚至做“两面”派,暗中操纵村民,缺乏公正立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一些原本容易处置的矛盾增大调处难度。

(三)骨干分子控制不住

通常情况下,集体访、重大矛盾纠纷、突发群体事件背后都有骨干分子,对那些骨干分子,村干部心里明白但缺乏足够证据来证明,缺乏足够能力来控制。面对一些“急、大、难”矛盾因无法控制骨干分子,使之处置起来难以为继。

(四)理解认识不深入

部分村干部思想上有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但对上级文件精神理解认识不深、不透,落实不到位,缺乏稳稳的大局意识,对矛盾纠纷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缺乏敏感性、政治性,导致工作不主动[2]。思想比较狭隘,认为是村民选举出来的干部,凡事要对村民“负责”。遇事总是从个人或部分人经济利益出发,对自己或是和自己有关系的人有利的就维护,不利的就袖手旁观,甚至是幕后指使,推波助澜。

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培训,着力解决村干部思想认识问题

实际上,受经费、人员等条件的限制,乡镇综治办基本上是无能力完成大规模,经常性村级综治工作人员培训的。所以,市级综治组织要承担起对村级的免费教育培训,并且要制定实用的培训计划。村级综治工作教育培训对象应该是村支书、村主任、治保主任、调委主任,有条件的扩充至村民小组长;不仅要单一全员培训教育,而且还要实行轮训,开展提高培训。通过培训教育至少要解决村干部三方面问题:一是全局意识。使村干部能站在大局、全局的高度,真正认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重要性,能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防止片面追求对村民负责,防止对复杂矛盾缺乏敏感性,缺乏危机感。二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责任心和能力。使村干部对矛盾纠纷不放任自流、不敷衍塞责、不互相推诿、不隐瞒不报、不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三是主动建立并逐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档案。尤其对一些重大矛盾纠纷要进一步完善调查笔录,调解笔录和调解 协议,定期对调解成功的纠纷进行跟踪回访,有效防止矛盾纠纷反弹现象发生。

(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着力解决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网络问题

一是要规范村级调委会组织建设。对村级调解工作的组织、机构、人员素质、业务工作、制度建设、装备要求等方面进行完善,通过努力基本实现村级调委组织、人员、场所、报酬“四落实”。二是完善矛盾排查调处网络。进一步推进市、乡、村、组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建设,真正形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网络链,使排查出来的矛盾能迅速传递上来,使矛盾调解发挥“兵团作战”的合力,提高矛盾调处效果,实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根本目标。

(三)加强村级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体制和机制

一是建立村级综治经费保障制度。相关权威部门要出台制度、政策,对村级综治矛盾纠纷排调稳定经费作出硬性规定。分流一部分经费作为村级矛盾纠纷排调经费,其经费应在市综治办监管下使用,这既可防止经费滥用,又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3]。二是实行村级矛盾纠纷排调奖励制度。提高村级矛盾排查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是结合纠纷排查时效和调处难易程度进行奖励。如设立矛盾纠纷隐患、重大事件排查报告奖励,按报送时效与矛盾性质相结合进行奖励。设立调解案件奖励资金,将矛盾纠纷的难易度与矛盾双方对矛盾调处的满意度结合起来进行奖励,对成效显著的调解员和调解组织进行年终表彰和奖励。三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领导包案制度。按矛盾纠纷性质、程度、复杂性等方面因素分别建立村支书、村主任、调委会主任的包案制度,做到包力量组织、包情况调查、包处理措施、包结果反馈,一包到底。四是完善矛盾排查调处例会制度。应建立每周村级矛盾排调例会,村干部养成定期一起例会、汇总情况的习惯,在例会上各自对矛盾纠纷进行梳理、筛选出一时难以防范、调处或单靠村级无法调处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上报,要求上级部门协助解决。

(四)加强村级平安创建,不断促进村级综治工作形成维稳合力

对那些达标申报、评比合格的村,要加大表彰力度,重金奖励,大力宣传。不仅要让村干部、村民对评为平安村有荣誉感,而且要让其得到实惠。要把矛盾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矛盾不激化的目标列为平安村创建的重要標准之一,以此充分调动村级方方面面的力量来开展平安村的创建工作。第一年创建被评为平安村的村委会,次年要实行保平安村的创建,对保住平安村荣誉的村委会同样予以奖励,不断用动态管理促进村级平安,创建更深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德刚. 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对策探讨[J]. 领导科学论坛, 2012(4).

[2] 常克云.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爆发的原因及对策[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3).

[3] 卿红. 社会矛盾调处化解的对策创新[J]. 领导科学, 2011(12z).

作者:李玉波

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论文 篇3:

化解社会矛盾 服务保障民生

摘 要:积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党政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华亭市近年来把社会矛盾化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前沿性和基础性工作来抓,针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四方面重点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积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党政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华亭市把社会矛盾化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前沿性和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扎实开展了全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通过排查调处,无民间纠纷转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上访、械斗事件发生,保障了社会秩序的安定,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主要做法

华亭市针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四方面重點有的放矢,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是以综治基础为重点,在基层机构上抓健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在各乡镇(街道)分别成立了综治办和综治维稳中心,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了基层综治干部学习管理制度,积极指导各级各单位群防群治队伍,坚持每年举办1到2次全市综治干部业务培训、测试和经验交流活动。通过硬件设施的配备和人员力量的加强,解决了综治基础薄弱的问题。

二是以社会管理为重点,在试点工作上抓探索。省上确定华亭为全省14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市、区)之一,市上先后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矛盾化解、重点人群管理等专题调研。各相关单位、部门特别是公安、人口计生系统网格化的创新试点工作进展良好。

三是以物防技防为重点,在防控网络上抓完善。全面巩固了以公安民警为主体、治安联防队配合的一级联防;加强了以各级联防队伍为主体,协同配合各辖区派出所开展治安防控的二、三级联防;在农村,加强了村(居)民组织的治安联防员为主体的四级联防;在县城,加强了由单位内部保卫力量组成的五级联防体系。加强“护校队”“护村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建立了“一城五镇一区”重点区域视频监控技防体系。防控网络的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治安处理能力。

四是以监控帮教为重点,在特殊人口上抓管理。探索健全完善重点人群监控帮教转化工作机制,积极指导各级各单位加强精神病患者、车祸肇事人员、吸毒人员、邪教人员、刑释解教、社区矫正对象等重点人群的监控帮教转化工作。按照“安得下、帮得上、扶得起、稳得住”的工作目标,扎实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帮教率达到100%,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建立了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中心,安置率达到75%以上;集中开展了邪教和吸毒人员排查整治工作,及时登记完善涉案人员档案,逐人开展帮教转化工作,制定了已转化人员定期回访制度,及时帮助他们开展社会生产;探索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车祸肇事人员的收治救助工作机制,为特殊人群回归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市社会矛盾调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社会矛盾调处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问题应运而生。一是调处难度不断加大。当前,华亭市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高发期,矛盾纠纷呈现出发生主体多元化、涉及领域广泛化、纠纷行为激烈化、解决问题复杂化的明显特征,对工作人员的应对和调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也加大了工作难度。二是调解机制急需完善。各部门广泛参与、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致使一些尚有疑难的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大调解机制应有的效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法治观念有待增强。由于利益主体法治观念淡薄,合理的诉求与不合法的表达方式往往交织在一起,部分群众错误地把“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加之,基层调解干部队伍素质整没有完全跟上形势需求,亟待进一步加强法治观念教育,提高他们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引导广大群众通过正常渠道依法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存在问题和工作实际,应在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完善,努力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取得新成绩。一要在机制上再完善。要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组织网络和工作制度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互相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和及时、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同时,结合拆迁补偿、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总结典型案例,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宣传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使大部分矛盾纠纷通过事前约定、法规比对、自我调节等方式消除在萌芽状态,控制矛盾纠纷的化解难度,节约行政资源。二要在调处上再努力。近年来,通过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特别是今年开展的集中调处,摸清了许多时间拖得久、处理难度大、发展趋势差的矛盾纠纷,调处了许多难办的“积案”,成效比较明显,97%的矛盾纠纷已化解。剩余的矛盾纠纷牵扯政策广、涉及方面多、调处难度大,要加强力量、加大力度,坚持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和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上下联合共同协商解决复杂问题,争取使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案件通过调解予以解决。对于已经确定的重点矛盾纠纷,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全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三要在方式上再创新。随着群众要求的增高,普通的化解措施收效甚微,给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在矛盾纠纷排查中,要把握“依法、灵活、真心”的原则,当政策破解、案例借鉴、冷化矛盾、宽容退让等经验性方法都无济于事时,要先抽身退出、重新审视,采用换位思考、不和稀泥、各有得失、平衡心理等方法,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不搞“一刀切”和“光执行”的方法,特事特办,把矛盾纠纷的调处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合情合理合法为标准,创新方法,灵活调处,使排查的矛盾纠纷有落实、调处的矛盾纠纷不升级,确保全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稳步推进,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芳

上一篇:国有企业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