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论文

2022-07-03

[摘要]近年来,伴随逐日增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面对的市场挑战愈发严峻。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衰减下滑,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效应低迷,国际贸易市场投资情况也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面对的困难显著增多,引起的基层财政收支以及金融领域产生的风险和矛盾也愈发明显。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论文 篇1:

企业转型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视点与着力点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大批中小型国有企业相继改制,企业经济形态发生变化后,作为企业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成了转型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转型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情况

转型期是指国有企业通过改革转制,转换成非公经济组织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称。企业在这一时期,经济形态,组织结构,各种机制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各方面仍然存有大量转制前的痕迹,尤其是思想观念还有不少停留在原有模式上的现象,以山西国有大型化工企业太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例,经过改革发展,企业机制体制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方面。太化集团所属中小型企业转制后,除将富余人员进行了分流外,留下来的均是转制前的员工。他们虽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次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逐渐具有了市场经济的观念形态。但深层次上来说,无论是观念形态,还是思维模式,都还存有大量的滞后时代的现象。毕竟原有企业从诞生到发展,长期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员工的思想观念长期受着计划经济的影响,有些甚至成了定势。不可能随着企业转制而一下完全转变过来,更不要说脱胎换骨了。仍有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有的甚至较根深蒂固。如市场观、价值观、生存观,机制观等。故更新观念的任务仍很紧迫和艰巨。需要通过大量的思想教育,引导员工改变观念滞后的状态。

2 体制模式方面。太化集团优势资产上市后,企业经过转制,按照股份制要求,相应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有了新的运作体制和运行模式。但由于企业在转制过程中,股权分配和资本构成的缺陷。在法人治理结构中仅换了个面孔,在下属员工印象中有点“换汤不换药” 的味道。再加上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还未真正到位,其作用、功能和权威有待进一步发挥,所有这些影响了新的运行体制和运作模式。

3 经营管理方面。企业转制后直接面向市场,改变了过去依赖政府和上级的局面。但如何根据市场走向来重新调整经营理念和策略,构筑企业新的市场定位和管理平台,建立高层次的经营管理模式,对许多转制企业来说还有一段艰巨的路程。企业内部运作方面,还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转制前的不少行为。如分配机制难以进一步拉大差距,体现不出按劳分配,人才机制凸现不出人才价值取向,有的难以留住人才,经验型、传统型、保守型的思维模式常见诸于员工的行为。

4 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企业转制后要不要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部门,许多转制企业一直处在困惑之中。有些想丢又不敢丢,虽仍保留一些部门和人员,但以兼职为主,主要精力放在抓业务上,部门形同虚设;有些似抓非抓,很难见到成效;有些仍沿用老思路老办法,没有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针对转制后的新特点去创造性工作,因而难以体现生命线的作用。

二、转型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

1 继承性。企业转制后要不要思想政治工作?回答是肯定的:不但继续需要,而且要大力加强。理由之一:企业不论任何经济形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都活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虽有自身独特的经济职能,但均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教育员工的基本义务。理由之二转制企业的员工长期受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和影响,思想态势和行为方式习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和调整。一旦离开了生命线,员工的思想和精神将会失去灵魂支持。理由之三:企业要凝聚人心,塑造新型企业形象,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更何况作为柔性管理的思想政治工作,它以员工思想状况为本,把动机,需要、情感、习惯等因素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教育、引导和沟通,增强与企业的亲和力,从而调动员工为企业和自身利益而奋斗的积极性。

2 一贯性。长期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经营、管理称之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支撑。从中就不难看出,一以贯之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何况企业转制后出现许多新情况,其中大量的需要以人为本,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导向,得以从根本上解决。同时坚持不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独持效应,以缩短转型期,消除员工的种种不适应,使企业的机制和员工的观念真正脱胎换骨,以崭新的形象活跃在市场上。

3 创造性。创新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源泉,对于转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突出。既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克服和解决企业转制后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某些困惑和难题,在转型期中解答好转制企业要不要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现实课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还能适应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并在其中起到领先和推进器的作用。同时皮看到,企业只有靠持续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持续发展。而创新思维的形成,恰恰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结果。

4 效益性。企业是个经济组织,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故企业一切工作都有一个效益化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不例外。诚然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其他行为还不一样,有其自身的价值特征。它显露出来的作用和价值往往是间接的,难以用直接效果甚至数字来反映。而且它更多的是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体现出的是长期效应,为企业提供的是巨大的后劲资源。但不管怎么说,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应溶进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个大目标中。企业转制后实现这一目标尤为明显,企业效益与员工利益紧捆一起,生死与共,兴衰同命,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益观,讲究实效性,虚事实做,虚中见实,变远为近,变空为实,用其他不可替代的手段来促成目标实现。

三、转型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探索

1 强化教育,更新观念,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优势。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引导员工确立牢固的市场观念和正确的企业理念,是转型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要针对员工中观念滞后时代、主流意识传统保守和市场化不足等现状,进行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在引导员工明晓观念新、天地广,视野宽、企业活这个真谛的同时,自觉构筑新的观念平台,促进新的主流意识发展,从而共促企业全面彻底转型。员工观念更新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做大量的坚持不懈的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但不等于可以慢慢来,甚至放任自流。要看到员工观念转变的快慢与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和转型期的长短这一现代理念,从而全力抓好观念更新。

2 挖掘传统,浓化氛围,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优势。浓化工作氛围,优化内部环境,凝聚员工人心,共创企业辉煌,一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追求的目标。企业转制后,这个目标一直没有变。为此,要在挖掘传统资源,发挥传统优势方面继续努力。仍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生命线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加强。首先,企业要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从企业转制后经济形态变了,思想政治工作不需要了这个误区中走出来,把思想政治工作定位于“政治核心”,发挥好六大职能,即:政治引导的“领航员”,政策法规的“咨询员”;依法经营的“监督员”,精神文明的“宣传员”:统战协调的“联络员”;自身建设的“管理员”。做到突出导向,突出服务,突出公正。其次,要有精悍、高效、务实的政工部门和政工队伍,明确职能,赋予职权。机构人员视企业大小,员工多少而定,但不管怎样,机构要单设,人员要专职,以充分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正常运行。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大政工格局,人人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人员中实行“一岗双责”,行政领导率先带头。再次,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干部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形成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的工作格局。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干部任免使用挂钩、与评先表彰挂钩、与奖金挂钩的考核机制。

3,不断创新,激进活力,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创建优势。转制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除继承和发挥传统优势外,更多的是方式方法创新。要在思维方式创新的基础上,群策群力,广为创新,形成方法灵活的操作机制。要在切实掌握员工思想动向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方法要活,形式要新。如时下兴起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活动,就是一个紧贴时代、紧贴企业、紧贴员工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要积极寻找新的载体,建立载体多元化的融合机制,结合经营生产管理、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建设等,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和参与进去。如利用厂庆、展销会、入厂宣誓、员工培训等进行思想教育。在树名牌企业的同时,培育大批名牌员工。要面向生产经营,以分散进行为主,以小型活动为主,以业余时间为主。做到不削弱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不搞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活动。

作者:刘为民

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论文 篇2: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与管理模式策略探讨

[摘    要] 近年来,伴随逐日增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面对的市场挑战愈发严峻。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衰减下滑,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效应低迷,国际贸易市场投资情况也受到影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面对的困难显著增多,引起的基层财政收支以及金融领域产生的风险和矛盾也愈发明显。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引起的经济冲击力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要探索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方法和策略,确保企业能够稳定且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 疫情;金融;经济;企业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23. 058

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引起的公共卫生风险导致金融和经济风险爆发,企业经济市场的震荡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相应经济政策。然而,政策带来的效果可以持续多久仍然是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如何将短期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同时制定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由降低经济红线变成持续稳定的经济指数,全面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从而与经济发展格局的改变相适应要深入研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增长是重中之重,稳是前提、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要实现高质量的稳增长。新冠肺炎疫情的席卷使今年开年就罩上了一个让企业深受重创的“经济阴影”,打破了很多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这时候为了所谓的“立即止损”而盲目激进并非是带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策略,要以企业经济目标为牵引,提质增效为抓手,沿着高质量的发展轨道平稳运行,统筹企业经济的合理波动趋势和经济指标的稳定态势,在开局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坚持以稳为重,全力实现企业经济稳步增长。同时要继续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主责主业,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各类要素向主责主业集中,推动“四梁八柱”产业体系优化调整,逐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主责主业盈利能力。以金属矿业为例,一家以矿业为立企之本的企业,矿业资源是企业长富久安之基,在新形势下,不见得大力开拓市场布局是增强企业经济发展的合理策略,要集中企业主力,把主业资源放在首位,高水平开发运营,在确保企业生产稳定的基础上,在降低成本、优化技术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探索引入战略投资者,多措并举降低生产成本,真正实现在手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重点关注涉及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金属,提前谋划布局新增资源品种,把握市场机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加强矿山企业与内部勘探力量的协同,将企业自身具备的找矿专业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聚焦上游优质资源,择优获取项目、开发项目,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经济市场迎来了来之不易的暖流,这时要统筹推进多元业务稳健发展,适度控制金融业务规模,实现“稳健金融”。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选择探索全球经济,走出中国经济环境,开始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市场,在对外合作交流中发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可借鉴之处[1]。因此要加强与行业领先企业对标,全面排查清理各类风险,进一步严格规范风险评估流程和业务审批流程,有序开展基金运作,提高运营决策效率。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地产业务要认真分析思考国家疫情相关政策,积极适应形势要求和市场变化。要对经济管理的未来发展和趋势变化进行分析,明确其未来的具体变化倾向,以便对企业经济管理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与优化[2]。加快推进转型发展,以市场差异化发展为中心,坚持“到有鱼的地方去撒网、有草的地方去放羊”的市场开发原则,紧盯核心城市布局,集中突破核心潜力市场,实现市场开拓的大提升、大跨越,坚持走品质化发展之路。增量开发上要更加稳妥,优中进优,坚决禁止盲目扩张、高价拿地,存量处置上要更加主动,下大力气盘活在手项目,切实削减库存、加快周转。

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体量如果足够大,只要不出现重大颠覆性风险,就能够保持企业经济匀加速发展态势、行稳致远。要狠抓关键管理环节和关键业务领域的风险防控,把风险防范作为重要前提,贯穿于经济管理的始终。企业债务管理上,严守带息负债不增长和严控担保规模的资源配置底线,严守不推高资产负债串的投资管控底线,严守既定权益融资计划足复到位的资本运作底线,狠抓措施落地、强化考核奖惩、加强督导检查。企业投资管理上,紧紧围绕战略方向开展投资,严禁超越企业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严控不提高竞争力的并购投资,严格做好股权投资的尽职调查,摧清潜在风险,例如“一买一卖、一进一退”类、非主责主业类、境外类的投资项目必须更加慎重。合规上,进一步完善合规运行机制,加强合规风险识别、评估与处置,切实发挥总法律顾问的法律审核把关作用。金融业务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稳健经营,严防脱实向虚,加强信托、基金等业务的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增量项目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风控标准进行审批,严禁金融衍生业务投机行为,防止超授权交易。贸易业务要瞄准决策集中、管理集中、操作集中优化管控模式,确保每笔业务“看得见、审得清、管得住”,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贸易。PPP业务要严控准入条件和规模,变“事后算账”为“事前算赢”,与预期不符的要果断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严禁开展单纯追求规模、不具经济性的项目。地产业务要密切关注政策动向,不勉强、不冒进,谨慎选择投资区域,大力盘活退出高风险项目、低端资产。海外业务要强化境外政治、安全、法律、社区等各类风险的评估与预警,尤其要应对好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如今大浪淘沙的经济背景下,加强经济管理创新对企业自身经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企业经济整体改革升级的同时,也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发展刚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首先要思想创新,思想禁锢、固步自封注定无法让企业长远发展,要不断加深、透彻了解新型企业经济管理思想,掌握经济管理发展方向,并灵活应用加以运行,最终以当代经济管理模式为重点实现企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经济管理中领导力的作用,打造创新型企业,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树立创新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同时要制定经济创新管理体系,在制定经济创新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借助创新思维贯彻落实,打造企业创新穿透式管理,保证企业灵活运作,使企业可以与新形势下的经济环境及形势发展相适应,并且在潜在风险和挑战中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优势。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也使同等市场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企业必须通过实现经济管理發展的创新型研究,来满足于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从而与经济发展格局的改变相适应。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借助经济管理的自主创新,增强经济管理质量水平,才能在经济市场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与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圈子中仍然存在管理模式老旧以及意识落后的问题,由于长久以来在原地踏步,逐渐淡化了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舒适环境下,并不能将自身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他企业状态进行对标学习,并不思考如何让经济模式创新带动企业管理革新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趋势[3]。这种对所属企业处于经济落后状态却视而不见,不予以改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将会在其他企业不断提升加强综合实力的同时被毫不留情地淘汰。

说到企业经济发展,还有一种模式是投融资模式,一家企业从天使轮开始,到最终上市,融资模式贯穿始终,而上市企业并没有终止融资步伐,进一步扩展企业的规模和版图,依然是现在经济职场炙手可热的一种模式。以建筑企业的新基建项目为例,新基建项目在稳定投资、扩大内需的基础上,还可以供应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新的发展动能,助力实体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需要明确投融资的主体以及模式分别是什么,传统基建项目采用非市场化的投融资模式,在本身具备较强公共服务性的条件基础上,投资收益率并不是很“诱人”,并且投资周期较长,其市场化投融资主体参与占比并不是很重。相较于传统基建项目,新基建项目的经营属性相对增强,相反其公共服务属性相对弱化,其行业发展更加尊重产业发展及市场规律,强调投资收益和回报的项目占比较重,因此新基建项目具有吸引市场化投融资主体的号召力。不过在新基建项目的具体投融资模式选择上,应该依据基础设施所在行业的风险及收益属性,运用与其相适配的投资方式,设计针对性的投融资方案。新基建模式根据差异化的风险收益特性分为特高压与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桩、 5G 基建、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几类。其中特高压与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领域的投融资主体以政府为主,以市场为辅,而在以债权融资为主要目的的投融资模式中,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财政资金、专项债和银行贷款等;相比传统基建领域收益效果较好的新能源充电桩领域,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域中存在一定的基础设施风险,但由于其在不同层面的市场环境,企业应根据自身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业务板块等差异性客观因素,选择相对适合的投融资模式;最后5G 基建、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具备高投资收益回报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高风险隐患,并且在目前市场环境中掌握高科技核心技术的企业多数为上市企业或者非上市的民营企业,企业在创业初期阶段资金投入相对较大,而且因为难以判断预判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发展态势这一不定性因素,所以这类企业应用 PE/VC模式、产业投资基金模式等创新投融资模式比较适合。下面继续以新基建项目为例,简单阐述下新基建项目的三种投融资模式:一是债权融资模式。债权融资主要以信托非标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标准化债权融资形式为主要融资模式的新基建领域,受众于可接受低风险的现金流稳定的企业。二是PE/VC 投资模式。作为直接股权投融资模式,PE与VC在受众企业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相较适用于已经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且企业现金流较稳定较成熟企业的PE模式,VC模式适用于处于快速发展或者市场中属于新兴状态的企业在发展中早期阶段的投资模式。三是产业投资基金模式。包含创业基金等多种基金模式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通过有限合伙制的组织模式投资于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型创新企业。当前比较通行的是“股+债”的投资模式,股权投资可以获得股东分红、股权退出等超额收益,而债权投资则有定期的利息收入,形成稳定的回款,这种模式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市场化资金投入到新基建领域。

在互联网交织的时代,生活中网络应用的普及率大幅度增长,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不足以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创建过程中可以高效利用物联网平台进行管理模式创新。网络经济平台相当于活跃的关系网络,促进了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提高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從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例如,在疫情期间,线下销售市场严重萎缩,一直在积攒能量的直播经济更迎来爆发式增长,直播卖货销售模式的兴起带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火爆程度日益增长,直播营销场面已经在互联网平台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在新形势下面对企业经济的一种管理模式。从直播带货的营销现象中可以看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巨大潜能,直播带货营销以全新的模式弥补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力对线下企业造成的经济破坏。但是思考这火爆现象的背后是一簇而发的结果吗?显然非也,像直播带货这类新兴经济模式是经过厚积薄发而来的结果,而如今直播带货正站在风口之上,存在的一些负面评论正在影响着整个行业的风评,值得企业去反思,只有正确解决问题才可以保证企业不被经济反噬。直播带货经济模式启示当今企业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状况,维持新业态经济发展趋势是一个值得攻克的课题。同时,像最近比较热门的地摊经济,引领了一拨经济增长的小高潮。其实一个看似简单的地摊营销模式中蕴含着流量思维、场景思维、数据思维、热点思维、用户思维、营销思维等思维模式,地摊经济很久之前就已经存在,不过为了城市规范化取消了一部分,但是其实很多还是保留了下来,只不过规模不如以前而已。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在2020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仅为-6.8%,这是中国这几十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数据。在疫情防控仍然处于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复工复产,全力激发经济活力,是疫情防控下半场的必修课。地摊经济以及小店经济等经济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在常规营销经济低迷的情势下,中国就业岗位的一项重要来源。虽然在疫情防控政策积极响应的情势下,我国经济总体上已经恢复一般的生产生活,但发展环境中仍然存些许隐患影响着发展趋势,下半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否会改变仍然是个未知。所以促进经济恢复是当前企业的首要任务,虽然目前刚刚兴起的地摊经济并没有发展到一定的庞大规模,但是持续发展地摊经济等这类经济模式,应该可以为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经济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着疫情等其他因素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在发展浪潮中乘风破浪,正确把握机遇克服挑战,是当今企业需要深度思考的课题。疫情终将过去,企业面临的经济寒流也会逐渐化解。企业应认清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明确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规律所在,全面促进企业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南生,王子琦,李新茹.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法以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23(21):56-57.

[2]尹秀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4(34):49-51.

[3]郭正青.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6(15):14-15.

作者:于小峰

中小型国有企业经济论文 篇3: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步恶化,绿色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习总书记也明确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不可否认,现阶段发展绿色产业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绿色金融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针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展开研究,通过了解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历程及现状,逐步剖析问题所在,再进一步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且适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绿色金融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绿色公司来说,其开展的绿色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率低等一些特点,在融资时不能仅依靠传统的金融体系,所以为了顺应社会与生态环境不断的变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正在完善绿色信贷、綠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一些绿色金融产品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

一、绿色金融的含义

为了更深入地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展开研究,首先最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是绿色金融,目前关于绿色金融的含义众说纷纭,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作为我国首个对绿色金融做出定义的学者,高建良(1998)认为,绿色金融就是金融部门应该将环保作为重要因素在考虑问题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在项目投融资与经营管理之前首先考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充分结合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安伟(2008)认为,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善用证券、基金等金融衍生工具实现节约能源以及经济环境和谐发展。2016年由人行、财政部、发改委等七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阐明了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一些领域项目的投融资与运营等相关的金融服务。虽然各位学者对于绿色金融的定义说法不一,但中心思想均是将环保运用到各种金融服务中去,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活动。

二、绿色金融的特征

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在政策方面是有相似点的,二者都只有以政府的政策做支撑才能更好地实施推进,只不过绿色金融对于政策的依赖度更大,环境是公共的,如果政府不做出明确的政策与规定,那么生态环境就容易因得不到保障而受到影响,所以政府的扶助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是,前者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利益更加注重,同时可以从环境保护的程度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的程度两个方面来计量其达到的效果,将金融经济与生态环保的平衡发展作为目标,通过自身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后者则强调经济收益,或完成政策规定的必要任务。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1.绿色信贷。随着全球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化,有效采取金融活动解决生态问题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绿色金融工具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现阶段来看绿色信贷是发展较快的,相关的政策制度较多。银监会于2012年提出的《绿色信贷指引》,以及之后出台的一系列文件都大大推进了银行业对于完善绿色信贷的进展,金融机构推出并增加绿色信贷业务,使绿色信贷理念贯穿于日常的经营活动中,这些文件对于构建我国绿色信贷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份,我国主要的21家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总额达到8万亿余元,相比其他各项贷款余额有较大增速。并且从中可以发现,绿色信用贷款的主要提供对象是与环保相关的大中型公司而并非是小型企业。

2.绿色债券。对于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虽然起步的时间没有外国早,但其发展非常迅速,2015年中央银行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成为绿色金融债券发展的推动剂。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经发行了绿色债券,2016年浦发银行发行了第一个绿色债券,浦发银行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不仅涵盖节能环保领域,还包括了促进实体经济的先进技术项目。2016年也是绿色债券发展极其迅猛的一年,在这一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总量是全球最多的,达到全球总量的40%。

3.绿色保险。2007年国内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开始,试点工作在2015年以后得到加强。仅2016年,投保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国内企业超过1万家,投保费用总额将近3亿万元,虽然从数额上来看推行成效很大,但实际上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规模还不及保险行业总规模的万分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比也是相差甚远。就目前来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还存在着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参与投保的企业较少,所占市场份额较小,缺乏活力。

4.碳金融。碳排放问题最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将减排作为目标,不断加大碳减排的力度,也进行了碳排放权的交易试点,北京、上海等多地正在不断的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在减排的同时,调控手段逐渐转变为市场化手段。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作为绿色金融创新的一部分,能够为银行、企业和个人控制风险,并且盘活企业闲置资产,整个碳金融体系为减少碳排放量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问题做出贡献,碳金融业务的主要交易对象大多为绿色项目。目前一些银行正在大力推动碳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还包括推行以碳排放权为内容的理财产品。

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与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国内真正对绿色金融的重要性有明确认识的时间尚短,法律政策制度都还不完善,虽然我国出台过绿色金融相关的法规政策与法律措施,但是存在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弱的问题,多数的法律政策缺乏详细且具有引导性的操作,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执行力差。一些不同的法规之中涉及的具体规定存在差异性,法律法规不严谨现象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不严格遵守政府法规制度的情况,在真正操作起来的时候效果大打折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绿色金融想要得到真正的长远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并且需要明确规定具体的操作,这是支撑绿色金融长久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环保企业在贷款时,政府的相应政策扶持较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绿色金融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政府也没有给予相应的补贴减税等优惠政策,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出台的这些相关文件大多由国务院发布,不够权威。从现阶段来看,政府已经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有了足够的重视,但仍不能忽略对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

2.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创新性。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机制仍不够完善,是导致目前绿色金融产品类型单一和发展规模小的直接原因。尽管我国政府不断地推出新的环保相关金融产品及服务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绿色信贷是我国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节能环保股票等绿色金融产品仍然很少,碳期货期权等绿色金融衍生工具更加欠缺。究其原因,环保企业以及环保项目投融资难阻碍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而且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银行之间的绿色金融创新进展也不相同,比如兴业银行、浦发银行都是起步较早的,但在资源和规模上都不及国有商业银行。

3.信息披露不完整。当投资者和被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以及信息量不同,就会造成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对资源分配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加大风险的产生,也易导致逆向选择的发生。具体来说,对于自己将要投资的企业是否为绿色环保企业或者将要投资的项目是否为绿色项目,投资者自身都是很模糊,尽管一部分企业及项目的环保信息已经披露,但是信息库中涉及的相关企业的环境保护信息仍然是属少数,這对投资者的投资判断是不利的。即使投资者有了投资偏好,但限于无法充分了解投资企业及项目从而导致错失投资机会,环保企业也会因为投融资困难而产生危机。政府与企业之间也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共享,政府对于企业的环保信息会存在滞后或掌握不全面的情况,这些都会对绿色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4.绿色金融发展意识不强。首先,绿色金融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绿色金融发展缓慢。其次,各大金融机构普遍对于绿色金融的认识还不够,缺乏主动了解学习绿色金融的意识。绿色金融的发展就是为了促进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绿色金融项目相比其他的传统金融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周期长、成本大、风险高的特点,再加上要付出的人力财力都很高,这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矛盾,致使企业参与到绿色金融活动中的热情不高。所以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发展绿色金融意识迫在眉睫。

五、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政策与法律制度体系。法律法规建设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起来,我国现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是比较空缺的。首先,应建立健全我国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使金融机构和环保企业不再盲目。其次,毫无疑问,政府的支持对于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国家建立并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且可以运用资金形式来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比如,中央银行减少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向绿色环保企业贴息,减少向绿色项目投资者征税等等。对于那些将会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及项目,金融机构要对其进行惩罚。

2.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国外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一直领先于国内,所以我国也应该参考其先进成果使金融机构积极研发绿色金融产品。除了常见的绿色信贷,还应积极研究开发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等,努力使绿色项目的投融资都能被满足,将绿色理念渗透进新的金融产品中,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中小型绿色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向金融机构贷款比较困难,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也为了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政府可以为其提供担保,促进绿色金融市场的扩大。对于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可以从国外引进专业性人才,再展开集体的人才专业技能培训,使得绿色金融研发队伍逐步成熟,从基础的金融产品入手逐步研发出适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

3.加深信息披露程度。毫无疑问,想要解决信息披露不到位的问题,就要加深信息披露的程度,建立关于绿色环保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并使其公开化、透明化,这样不仅可以弱化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能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效率提高、使成本降低。与此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也要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政府部门应建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对于绿色环保信息做到统一真实,保证信息共享的同时,信息的实效性和统一性也不能被忽略。对于信息共享平台,政府要对其高效利用起来,比如发布新的环保准则、一些具有导向性的信息或违规处罚的细则等等。最后,实时监控绿色金融运行状况,对违规操作以及污染环境的情况加以制止并处罚。

4.强化绿色金融发展意识。首先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入手,加强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意识,这里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在2016年末成功首单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期限五年,金额达10亿元人民币。人民银行等部门应向金融机构灌输绿色发展理念,金融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绿色金融业务的部门,由专业人员管理,并且向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促进相互间更深一步的沟通交流,对绿色金融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于绿色环保企业,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其提供融资担保,贴息减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专门的绿色投资基金,投资于绿色产品的研发,运用激励机制使各个主体都参与到绿色金融发展的浪潮中来,提高绿色金融市场的活力,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4):17-19.

[2]  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5):156-158.

[3]  马苏南,吉伦奇.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2010,(14):106-108.

[4]  钟宇平.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6,(6):114-115.

[5]  曾淼彦.关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7,(4):23.

[6]  詹小颖.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与制度创新[J].宏观经济管理,2018,(1):41-47.

[7]  李云燕,孙桂花.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2018,(8):36-40.

[8]  陈嘉扬.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研究及建议[J].时代经贸,2018,(7):12-13.

作者:刘任重 曲修平

上一篇:游泳教学训练心理学论文下一篇:期刊数字化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