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类专业“集体学习”教学模式探索

2022-09-11

1 知识爆炸时代中的教学问题

当今, 知识爆炸的现象在一些年轻的学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应用的学科就属其中。知识的爆炸与快速更新, 不仅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 就连教师也感到不适应。在很多学校, 都存在教材陈旧、教师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

庆幸的是, 这些问题已经被许多高校认识到, 很多老师也总结过存在的问题[1], 尝试寻找信息时代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2], 或者提倡实践型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3]。而所有这些办法, 都未能彻底解决知识爆炸产生的根本问题:知识 (课程) 的数量与学习效率的矛盾。学生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完日后工作所需的各项知识和技术, 这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味靠提高学习强度去提高效率, 学生终会吃不消。如何在加强实践、增加应用型课程的同时, 又不以放弃理论学习为代价, 这也是一个问题。笔者认为, 需要有一个创新的教学模式, 才可以根本解决上述问题。

2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一个特点就是计算机应用类的课程很多。这里的“应用类”课程是与“原理类”课程对比而言的。原理类课程的特点是原理性强, 知识点连贯, 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应用类课程则相反, 原理性弱, 注重实践操作。很多应用类的课程实际上就是教某个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如图像处理的PhotoShop、三维建模的3DSMax、视频剪辑的Premiere等等。这些应用软件的一个特征是, 都把实现操作的数学原理隐藏得很好, 要完成一个操作甚至完成一项工作, 并不需要了解其中的深奥原理, 只需点击一下菜单就可以完成。多数操作 (知识点) 连贯性也很弱, 即使某个操作没学会, 一般都不会影响另一个操作的学习。

而我们在应用软件的学习和讲授的过程中, 发现一个现象:要对某个应用软件入门, 其实并不一定需要抱一本教程从头读到尾;如果有一个“高手”先把基本用法粗略帮你讲解一遍, 然后在日后一段时间的使用中, “高手”能在身边耐心地手把手指点, 那么, 不需要花大量时间阅读书本, 你也可以被“高手”带领入门。与传统的“阅读式学习”相对比, 我们也可把这种学习方法称为“辅导式学习”, 因为它基于一个“高手”的辅导。

3 集体学习的教学思路

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仔细安排, 把这种“辅导式学习”变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阶段:把多门应用软件课程分成多组, 同时开课, 学生对这些课程可以自由选择, 但不能选择太多。每个学生每次可选1-2门。此阶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选课的学生在下一阶段成为所选软件的“高手”角色。课程选择时, 让所有的课程都有一批学生选择, 这样, 在该班级内, 每个应用软件都将有一批“高手”存在, 为下一阶段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开展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任务驱动”的环境中学习[4]。课程设计中, 对于每个学生, 要用到的应用软件大部分是自己没学过的, 但是班级里有人学过, 即上阶段选了那门课的人。这时, 明确要求选过某门课的学生承担起指导同学的“高手”角色 (可称其为“指导人”) 。指导人所需要做的工作是: (1) 向其他学生先讲解一下软件的基本用法。 (2) 然后其他学生正式开始使用该应用软件, 遇到不懂的就问某个指导人。指导人需耐心回答和指导。通过指导人的手把手指导, 学生就把某个操作学会了。越来越多的操作学会后, 这个应用软件实际上就已经入门和熟练了。学生就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快速学习到众多的应用软件。而这些数目繁多的应用软件, 依靠原来传统讲授讲学的方法是讲授不完的, 依靠学生自学, 学生也是拿不出这么多时间。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们的相互交流, 其实是依靠一种集体的力量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 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集体学习”。笔者在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中开展了“集体学习”的教学实践, 对3DSMax、AutoCAD、PhotoShop、Creator、Vega、Director等应用软件进行了教学和课程设计实验, 教学效果良好。

集体学习教学模式之所以可行, 是因为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特点使然。应用类课程的特点是原理性弱, 知识点联系性弱, 集体学习的教学方法仅适用于应用类课程。

摘要:在知识爆炸时代, 知识以极快的速度增加和膨胀, 这让计算机及其应用类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面临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大部分计算机应用类课程都有原理性弱、知识点联系性弱的特点。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仔细安排, 使学生先学习不同的应用课程, 然后在课程设计中互相帮助和辅导, 形成一种“集体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集体学习

参考文献

[1] 薛伟莲.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教育科学, 2002, 18 (2) :22~23.

[2] 王静.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学习效率的几个因素[J].黑龙江教育 (高校研究与评估) , 2006, 9:43~44.

[3] 许伯康.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2006, 5 (1) :15~17.

[4]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信息技术课堂[J].2006, 234 (7) :57~59.

上一篇:海之珍贝——金阿山贝雕艺术馆采访下一篇:校园快递包装纸盒回收研究策略——以南京市三江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