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规律初探

2022-09-12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一类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都有着自己很强的独特性和规律性,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今,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这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情况已经非常普及, 但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这方面知识和经验相对匮乏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更快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 仍然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和难度的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在应用心理学、生物、食品三个专业讲授《S P S S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经验, 初步探讨了有效提高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并重点介绍了“师生计算机屏幕同步化”技术和“情境-达标”教学模式在这类课程中的初步运用。希望能抛砖引玉, 为从事这方面教学和研究的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难点

同计算机专业比起来,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虽然从数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区别, 但仍然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强、入门较难、讲台演示可视性差、教师个别辅导工作量大、学生掌握情况需要及时反馈等特点;另外, 对非计算机专业来说, 还要注意本门课程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应用。在教学上, 相较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尤其此前较少或从未接触过此类课程的学生) 学习起来难度更大。入门时一般都有畏难情绪, 容易放弃;软件的语言 (比如英文) 也有可能成为绊脚石。有些学生学习理论课程没有问题, 但遇到这类操作性强的课程却有一定的难度。另外, 如果不了解本门课程在本专业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也很容易失去兴趣。这些都既是这门课程的特点, 也是难点。只有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和难点, 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 并遵循教育教学及心理学的一般规律, 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方案和措施, 才能化难为易, 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 针对上述特点和教学难点的方案和措施

2.1 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

针对学生初学这类课程的畏难情绪, 在教学进度的设计上应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在进度的安排上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以便于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另外, 要及时与学生沟通, 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并及时给予帮助, 避免问题累积;还要及时给予心理辅导, 告诉他们学习这类课程的一般规律, 使他们认识到在初学阶段感到困难是正常现象, 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从而避免学生因为一开始听不懂而打退堂鼓。

对于外文类计算机软件, 还要把关键的词汇翻译、强调给学生, 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增强信心。

2.2 统筹规划, 合理安排

操作性应用性强, 是这类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上, 一方面, 要统筹安排好讲授时间和实际操作时间的比例, 留出足够的上机操作的时间, 以使老师的讲授内容能被学生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 还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具体操作之前, 安排出时间, 介绍些该软件在实际生活中或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有的放矢。介绍有些软件的操作功能时还必须对原理进行一定的介绍, 比如类似SPSS、Statgraph这样的统计软件, 对原理没有一定了解的话, 很难正确和灵活运用。所以也必须安排出时间, 对原理进行一定的介绍。

无论是对于整门课程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还是对于每一堂课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都要建立在教师对该软件以及学生所在专业 (针对跟专业关系密切的软件) 非常熟悉的基础上。另外, 还要能有效结合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设计出科学、有效、并与专业目标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案来。

2.3 采用“师生计算机屏幕同步化”技术

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 一般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实际演示软件的操作。但一般情况下, 坐在中后部的学生很难看清投影仪屏幕呈现的内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学习本来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自学能力也相对较弱。如果在课堂上看不清教师的演示, 更容易产生挫折感甚至放弃。采用“师生计算机屏幕同步化”技术, 可以使学生计算机屏幕呈现的内容与教师机同步, 从而随时看清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操作步骤, 有效降低学习难度, 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并紧跟教学进度。兴趣和自信心自然也会增强。

“师生计算机屏幕同步化”技术是泛指可以实现这个功能的一类技术, 具体又分为通过硬件实现和通过软件实现。具体技术的实现可请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帮忙, 这里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 有些“师生计算机屏幕同步化”技术除了屏幕同步的功能以外, 还可以在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进行文件传输。教师可以把所需要的文件传给学生, 学生也可以把做好的作业上传给老师。从而大大缩短了互动的流程, 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还可以随时向老师的计算机发信息求助, 从而获得及时而高效的个别辅导。

目前这项技术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中推广得还远远不够。为了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建议还没有采用此项技术的高等学校该类课程, 尽快采用此项技术。

2.4“情境-达标”教学模式的运用

“情境-达标”教学模式是发表在《职教论坛》二月刊 (下) 张金平老师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属于国家“十五”课题的研究项目。是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大脑皮层优势法则论作为理论依据, 并综合各种实际教学经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原文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原理、操作流程和在一般中职课堂中的应用, 但尚未涉及到该教学模式在某类课程或某类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也尚未积累这个模式在其他类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实际经验。我虽然初次接触这个模式, 但看了这篇文章以后, 觉得自己在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生物、食品等各非计算机专业《S P S S原理与应用》教学中进行的尝试, 与这个模式有不少相似之处, 也不乏结合各专业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之点。现不揣浅陋, 总结如下。

2.4.1 各种情境的运用

(1) 全微机操作环境。因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相对陌生, 所以课堂上全微机的操作环境, 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 并更真切地感受到该门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如果课堂上一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也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课下的上机条件, 以使他们尽快熟悉并熟练运用软件。

(2) 动画情境。有些重点和难点难以理解和掌握, 可采用适当的动画演示, 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点儿对于尚未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或者在该类课程的学习中远未得心应手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3) 实例情境和问题情境。结合所讲内容、软件的实际用途及与专业的联系, 精选相关实例和问题, 使学生在精心设置的实例情境和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动脑思考, 主动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比如在给应用心理学、生物、食品三个不同的专业讲课时, 应分别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三个专业相关的实例和问题, 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 语言情境。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必须用到计算机专业术语的时候, 也应辅以简洁明快的解释。当然, 恰当的节奏、生动活泼的风格、严肃认真的态度、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等一直以来都是有经验的教育者所提倡的, 也是在“情境-达标”教学模式中创设良好语言情境所不可缺少的。

(5) 重复情境。讲课告一段落, 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有效的重复是加深学生印象、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对初学计算机软件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6) 互助情境。操作类课程是培养互助合作精神的良好平台。创造合适的互助机会 (如分组任务) 等,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在集体里更加快乐的成长。

2.4.2 达标

“情境-达标”教学模式的目的是达标。达标既是目的, 也是手段。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中, 即便有些需要掌握原理的课程, 其目的也是应用。只有能够准确、熟练、灵活地应用软件, 才能算作达标。达标的标准要根据学生所在的专业设置得合理、有效, 内容和难度上都应尽量与学科和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要求相一致。最好除了最后的达标目标以外, 每节课也要有小的目标。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排查, 以防小问题积累起来, 影响大目标的实现。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 根据不同的软件具体设计, 可以笔试和操作相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该软件做一个作品, 或者在一个跟本专业内容相关的项目中运用该软件等。

2.5灵活应对, 及时处理

实际的教学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因而教师除了努力做到上述4条以外, 还要随时应变,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举例来说:

1) 学生看屏幕久了可能会有些疲劳, 对视力也不好。这时适当地帮助他们放松一下, 或改变一下教学手段 (如采用板书等) , 有利于学生保护视力, 调整状态, 并重新集中注意力。

2) 需要的时候运用行为主义的原理, 奖对罚错。

3) 及时应对软件操作时遇到的一些突发情况。

4) 结合各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 因材施教, 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

2.6 其他相关问题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完了一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 如果以后不及时进行强化或提供应用的机会的话, 很有可能渐渐遗忘。因而, 应结合各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 尽力给他们创设应用的条件, 以巩固学习效果, 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总结和展望

本文以笔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生物、食品三个专业的《SPSS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 针对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难点, 初步探讨了有效提高这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并重点介绍了“师生计算机屏幕同步化”技术和“情境-达标”教学模式在这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文章虽然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而言, 但对于计算机专业新生的教学, 应该也有些借鉴作用。

另外, 社会上的一些商用计算机教学软件, 也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其轻松愉快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比如洪恩公司的《开天辟地》, 在动画的制作、讲解的细致上都有很多值得参考的地方。但能被制作成这样的音像制品以用来学习的软件毕竟是少数, 学生在学校里还是主要通过课堂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因此, 如何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 并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有利于这类课程教学的方法, 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情境-达标”教学模式是《职教论坛》二月刊 (下) 张金平老师介绍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原文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原理、操作流程和在一般中职课堂中的应用, 但尚未涉及到该教学模式在某类课程或某类专业中的具体应用, 也尚未积累这个模式在其他高等教育中的实践经验。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谈了一点儿这种教学模式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软件类课程中的应用。希望能为这种教学模式在更多区域、更多领域里的应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并为这种教学模式本身的发展贡献一点儿力量。

摘要: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一类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都有着自己很强的独特性和规律性,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本文结合笔者在应用心理、生物、食品三个非计算机专业的《SPSS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 初步探讨了有效提高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并以“师生计算机屏幕同步化”技术和“情境-达标”教学模式为例介绍了先进的技术和教学模式在此类课程中的应用。希望能抛砖引玉, 为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比较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张金平.情境-达标教学模式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 2008, 2 (下) :35~37.

[2] [美]JohnSantrock.教育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132~170.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221~245.

[4] 徐英俊.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95~115.

上一篇:关于政府招商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构建探讨下一篇:自来水重金属元素的检测手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