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会计专业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层次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现阶段高等院校会计类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第一篇:会计专业类论文范文

高职会计类专业面向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研究初探

摘 要:本文以美丽乡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会计人才为引入,分析了高职承担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可行性,也指出了高职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困难,对高职会计类专业面向农村会计职业教育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会计类专业;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坚持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分工协作,共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东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院校基础上合并升级而成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理应承担起农村职业培训的任务。高职会计类专业(含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下同)应在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上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尝试。

一、美丽乡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各级财政部门投入支农资金的规模也将不断扩大。为管好用好支农资金,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必须相应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直接影响财政支农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地了解广东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广东省财政厅会计处、广东省会计函授学校2010年年底至2011年第一季度,对全省20个地级以上市(不含深圳市,下同)参加2009年、2010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学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统计。本次调查对象为村账代理机构会计和出纳、村报账员(含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人员)、村干部。根据2009年和2010年全省上述三类学员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情况,按同一百分比确定各市、县(市区)的问卷数量,共收回问卷2483份,其中有效问卷1837份,有效问卷率为73.58%。有效问卷按地区分布为:珠三角地区94份,非珠三角地区1734份,按培训对象岗位分布为:代理机构会计、出纳585人,村报账员721人,村干部531人。调查结果如下:

(一)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非珠三角地区存在农村财会人员大龄化趋势。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员在30~50岁之间,达72.35%;30岁以下占10.12%;50岁以上,占17.53%;年龄结构呈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珠三角地区学员的平均年龄为36.92岁;非珠三角地区学员平均年龄为41.78岁,其中村报账员平均年龄为45.6岁,50岁以上的占23.59%。

(二)文化程度总体偏底,且地区间差异明显。

调查对象中,近四分之三(74.09%)人员的学历为高中以下(含高中,下同),其专业知识主要靠非学历教育途径所获得。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学员学历相差悬殊:珠三角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8.09%,高中以下学历占31.91%;非珠三角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23.64%,仅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左右,高中学历占76.36%,比珠三角高44.45%。虽说文凭不等同于能力,但文凭可以反映出文化基础。广东农村财会人员文化基础总体上来说比较薄弱,特别是非珠三角地区,绝大部分没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和系统的专业训练,珠三角地区的情况明显要好很多。

(三)专业知识缺乏。

在585名村级代理机构会计、出纳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人数为275人,持证上岗率为79.83%,其中珠三角地区为100%,非珠三角地区为77.65%。在721名村报账员中,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数为275人,持证上岗率为38.14%,其中珠三角地区为69.23%,非珠三角地区为37.57%。按规定代理机构会计出纳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上述情况显示,非珠三角地区在实行村账代理机构准入方面,存在把关不严现象,让部分不符合要求,没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员进入到会计代理行业。珠三角地区则符合要求,基本做到持证上岗。村报账员的持证率偏低,特别是非珠三角地区,持证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农村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工作任重道远。

(四)代理机构职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代理机构会计出纳中没有会计职称人数占67.18%,有会计职称人数仅为32.82%,且94.58%为初级职称,与职业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本次调查,是面向学员的一次问卷调查,并非对农村财会人员情况的摸底调查,但调查数据也能够窥见目前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的现状。当前广东非珠三角地区农村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虽然说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省财政厅和省会计函授学校在财政支农政策宣讲中,也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努力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但是会计人员素质是很难在短短几天的培训中得到快速提高的。应该说,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最终还是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落实,高职会计类专业理应在培养农村会计人才上进行一些开拓性的尝试。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承担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职会计类专业理应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坚持城市偏向,主要是满足工业、城市以及市民的需要,乡村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很低。这种模式限制了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造成了似乎只有涉农专业才服务于农村的假象。随着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之后,职业教育应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认同。尤其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要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更是强化了高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作为高职会计类专业,广东很多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没有体现服务于“三农”这一块的。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在课程开设上基本上是忽略了农村财务人员需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甚至在选修课程中也难觅踪影。高职会计电算化学生的就业一般是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等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从事会计核算、仓储管理、财务数据统计、审计助理等具体工作。但是面对经济转型期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在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出台后,高职会计类专业应为广大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术、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办学也面临生源问题。这里有人口拐点的原因,也有高职自身发展的原因。过去10年,一些高职院校过多地看重引进多少博士和正高级人才,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和本科教学一样的科研上,培养的学生不能体现高素质、高技术和高技能特征。高职教育未来必须在发展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发展模式,走进行业,为市场提供需要的人才。

虽然说会计电算化及其相关专业相对来说招生就业情况目前还不错,但是生源素质的降低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职会计类专业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抓住国家对三农发展重视的机会,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创新专业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也应该是高职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寻求市场的选择。广东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为广东尤其是为非珠三角地区培养能胜任农村集体经济业务核算的会计人才和相应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士,将为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三)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实际已经承担了农村财会人员培训任务。

从2009年8月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根据财政部的要求和部署,广东省财政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函授学校积极选聘优秀师资参加省市组织的师资培训,扎实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笔者作为汕头市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主讲教师,也作为广东省师资库主要成员,和广东省其他师资一起积极投入于财政支农政策的宣讲,积极承担起提高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任务。在近四年的培训中,在和广东省甚至于全国的其他师资的沟通中,发现承担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师资大都是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以2012年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师资库名单看,在26位来自于全省不同地级市的师资中,有14位是来自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师(含中职和高职),占比54%左右。从各地级市区县的反馈情况看,情况也基本一样。可以说,在广东,甚至于全国,从事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师事实上已经承担起了农村会计人员素质提高的任务。

三、高职会计类专业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困难

(一)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效益不明显。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是通过市场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会计类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在广东尤其是非珠三角地区,许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市场化招聘还不明显,农村财务人员配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无法建立。在很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报账员和村会计职位往往是和三年一届的村委会选举紧密相关的。当村干部换届时,有时候会计或者报账员也会被换掉,村干部或者村镇领导干部决定了谁是会计从业者。而如果是村账乡镇管,又经常是有具有特殊地位的经管站或财政所兼管,更不能体现农村会计从业者的市场化选择。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农村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无法和城市企业相比。由于农村会计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导致很多从农村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会计工作。

由于农村会计从业者的现实状态,导致目前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效益不明显。虽然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真正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还是非常欠缺。

(二)高职会计类专业缺乏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和实训条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缺乏针对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和实训条件。高职教师要求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师,但是目前会计职业类资格考试中的考试内容基本是以制造业企业为目标。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范围中没有涉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的内容,这种现象导致农村会计类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不被重视。

在学历教育上,原来在80~90年代开设有农业财会或者农业经济专业的财经院校现在大部分也被迎合上市公司需求的人才培养所替代。当前专门开设涉农会计专业的高校也不多,专业和招生人数大幅减少。由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忽视了农村会计,导致到高职院校担任会计教师的年轻教师对于农村会计的了解非常少。可以说,既有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农村会计实务知识的“双师型”师资的短缺和高职针对农村会计的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培养农村会计人才面临的另一个困难。

四、高职会计类专业开展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思考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农村会计职业教育的生源和就业问题。

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尤其是像广东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的省份,不能单纯靠后续教育就能提高的。因为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初级职称的取得都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时间和知识的累积才能取得。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农村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于高职会计类专业的全日制教学实现。

由于农村财务人员配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无法建立,面向农村的会计职业教育生源和就业无法保证,高职全日制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也应该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在招生上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模式,由农村财政管理机构牵头从农村选送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培养前途的具有高中或者中职毕业证书的农村会计人员,采用自主招生方式到高职院校进行委托培养。这样可以让高职院校直接和区县乡镇挂钩,引导优秀人才投入到农村会计实务中去,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支撑。

(二)加大适合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培养。

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适应于农村会计实务的具有财政支农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了解我国农村实际,并能够适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加大适应农村会计人员培训的师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农村会计实务并不很复杂,关键是师资要了解中国农村实情,了解财政支农政策,并能在农村具体业务中运用。当前财政部和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经常有农村会计实务培训班和财政支农政策学习班,各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短期培训,增强农村业务的熟悉度。同时结合农村调研,积极和基层会计实务人士沟通,运用自身的理论水平,积极承担起农村会计人才培养任务。

(三)积极完善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日制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上应该体现为农村服务的特征,人才培养方案应包含服务于村会计和报账员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由于当前行业会计弱化,所以在全日制的课程开设中《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可以作为主要选修课安排课时,以适应未来农村会计实务发展的需求。

如果是定单培养,或者有特别针对农村会计人才培训的班级,像《民主理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村集体经济审计》等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应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能力则可以更加突出为农村服务的特征,强调农村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和报帐员素质的提高。

(四)积极做好农村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自身应努力搭建农村会计人员成长的立交桥。在积极做好全日制农村会计人才培养的同时,争取开展农村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通过举办不定期的会计实务提高班或者职业资格培训班,提高农村会计出纳和报账员的业务水平。从农村选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优秀人才参加后续教育返回农村后,能把先进理财观念和专业会计知识带入农村,指导农村实务,更好地贯彻财政支农政策,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同时也能为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提供更高效的会计服务。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景,黄腾达. 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分类培训的调查[R].广东省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

[2]吴忠香. 面向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政策设计[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3]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4]陈锦梅,李思思,向安强.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SWOT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

[5]王辉. 现代农业趋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责任编辑 陈春阳

作者:来爱梅

第二篇: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探索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层次的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就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现阶段高等院校会计类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了影响其就业的因素,进而针对如何改善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现状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会计类专业;高校学生;就业;现状;发展对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日趋复杂的社会和企业环境也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等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优化学生的就业现状,纷纷开设会计类相关专业,会计类专业学生数量日益增多,给会计类就业市场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导致很大一部分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毕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困境。而且由于部分高等院校盲目的开设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类专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进一步加大了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等院校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提升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改善会计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 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相关调查发现目前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就业行情并不好,表现在多方面。首先,高等院校扩招使得会计类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学历的差距给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带来了困境,再加上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数量的增长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企业对于会计类专业学生的需求热情也大打折扣。其次,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率较低,受调查的企业表明,作为企业自身而言,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高校的会计类专业学生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导致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缺乏会计人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实践经验,而且大部分学生也没有会计及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就严重降低了高校会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就业水平。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有必要进行会计类专业教学改革,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2 影响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市场因素。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会计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自然就提高了就业门槛,对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强,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第二,学生自身因素。影响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水平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给会计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类专业高职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较高的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水平,要能够适应现代化的会计岗位工作需求。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都没有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实际工作能力也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因而不能良好的就业。

3 改善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3.1 明确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方向 为了提高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高等院校必须明确会计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要以培养适应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就需要学生首先要具备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熟悉和掌握经济管理、会计、财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还要了解现代化的会计工作环境,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计算机和相关会计软件操作技能。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以此来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性,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提高自身就业的专业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等会计类专业证书,从而使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用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另外,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环境和设施,从而提升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3.2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现阶段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会计类专业高职人才的实际能力要求,高等院校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的适应实际岗位需求。首先,学校要根据会计类专业高职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校企合作,经常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增加学生校外实践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人才定向培养,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进而协助解决高校会计毕业生就业问题。其次,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会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会计职业技能竞赛、利用假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中实践、参加创业活动等,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会计类专业知识的体验,从而多渠道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小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需要高等院校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职业竞争力,从而提高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整体的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琳,戚倩倩.江苏省高职会计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调研启示[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1:94-96.

[2]王艳利.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106-108.

[3]趙晓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途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3,07:117-118+125.

课题项目:本文为《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课题编号:20101877。

作者:刘宏

第三篇: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基础会计学》课程是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长期的教学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都以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来要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教学内容、重点、形式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点。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定位不准,没有结合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安排课程。因此,积极探索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对该课程进行重新定位的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定位

基础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是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学科,这门课程阐明了关于会计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还是在非营利组织工作,都有必要懂得、熟练应用一些基本的财务与会计知识,并具备能够运用所掌握的会计知识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比较难以接受,“入门难”的问题表现得相对突出。这种现象不外乎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①课程自身的一些特点,如理论性较强、术语过于专业化,比较抽象和深奥,再加上学生对企业的运作、经营活动等情况缺乏了解和认识;②就教师而言,通常认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要略知一些会计基本概念就可以了。针对他们上的“会计学”课程,不过是将会计专业的相应课程简化而已,没有深入思考不同专业对这门课程的要求和定位如何,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没有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不能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③对本科生来说,总以为这门课程是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反正自己将来不会去记账”这种思想在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心中普遍存在。由于对这门课程缺乏正确认识,学习的劲头不足,再加上这门课程对于初学者确实有难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面向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会计教学处于窘境。从事会计教学,尤其是从事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会计教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大有必要认真思考非会计专业的经管类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知识的目的何在、作用何在,如何对其进行定位。经管类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具备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和管理的能力。作为教师,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经管类本科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一个普通的非会计专业人士的直觉来对复杂的原理进行阐释,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专业的会计知识,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改革建议

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的改革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在教师的主导下,形成教学过程的有机整体。

1.修订原有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青睐,各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都确定要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但复合型人才并非样样精通,而应该是“一专多能”,即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个具体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每位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之前都要对该门课程在专业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制订体现专业特点和满足专业知识体系要求的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毕竟不会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他们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目的不是学习如何做会计,而是在懂会计的基础上能够使用会计信息,能够有效地将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为自己的工作服务,这也应该是学校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为经管类各专业(非会计学)都设置了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的本意和初衷。很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没有严格区分会计和非会计专业,局限于基本会计概念、基本账户核算及账证表的核算流程,似乎和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没什么区别,过多地考虑了会计课程的完整性,而忽视了非会计专业本身对会计知识的不同需要,导致原有教学目标并不完全符合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造成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实践工作能力的缺失。因此,在制定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重点,将视线从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技术教学转向对会计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要充分考虑工作岗位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来修订原有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才能达到预期的办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出的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面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如下思想:①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会计性思维和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结合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基础会计知识的目的;②联系强化内部控制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把握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三大环节;③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来促进学生运用和把握会计信息,以提高学生未来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2.根据修订的教学目标调整原有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在上《基础会计》这门课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教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会做会计,常常感觉时间不够、内容讲得不够深入完整,因而抱怨课时有限,不能像对待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样将问题细化,学生学得不透、不全。事实上,如果将基础会计学的全部内容逐一详细的向学生介绍,势必占用大量授课时间。究其原因,传统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课程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没有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授课教师对贸易、金融、营销等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基本相同,无法体现非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要求,缺乏特色和创新,针对性不强,内容的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不足。因为上述情况经常出现,目前很多教师授课时力争跳出教材,但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又使得学生学习尤其是课后学习不能脱离教材,否则将导致学生课上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常会感到教材内容的艰涩和术语的不通。因此,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不应该生搬硬套会计专业的内容。教学侧重点不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学会会计核算,而是要让学生以会计规范为基础,以会计报表为目的理解会计实质,增强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分析处理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明确这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置情况,区别不同专业,调整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涵盖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强调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尤其注意对不能直接支撑技能项目的理论和内容,避免面面俱到,更不能片面追求体系的完整。

从增强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处理本专业相关问题能力这个教学目标出发,采用分解财务报表的教学新模式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即通过解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引出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再由会计要素结合编制好的会计报表导出会计恒等式,通过会计报表认识会计科目,再从会计科目过渡到会计账户。这样做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另外,在分解和重构财务报表的同时合理加入基础会计理论、基本核算方法,还能够阐明各种财务报表项目金额及其变化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深入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正成因。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分解,大大降低了学生初学的难度,并且迎合了他们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3.合理利用多媒体工具,并注意功能与技巧的开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针对非会计各专业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合各专业的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和手段的优势,在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教学质量。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在模板、字体、音效的选择方面都需要结合课程特点加以注意。在模板的选择上,最好选用比较简单或色彩背景单一的模板,简单是说模板本身图案不宜太多、太复杂,色彩背景单一是说最好选用白色或浅色为底的模板。因为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单据,如运杂费、购货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原始凭证,这些凭证本身就有固定格式,发生经济业务后,需要按要求填制相应的内容,并由经办人签字、盖章,如果是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还需要加盖单位公章。若选择带有复杂格式、色彩鲜艳的模板,凭证本身的格式和填写的内容就不能清晰准确地被反映出来,演示给学生观看时也显得杂乱无章,没有重点主次之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选择模板时,最好使用简单的白色或以浅色背景为主的模板为好。在音效方面,声音效果要应用适当,对于学生操作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能够起到提醒的作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时,除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外,还能以超链接的方式用网络资源满足教学的需求。另外,巧用演示方式也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如选用红色的屏幕指针对讲授的重点内容随时进行标记处理,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

4.教材选用要适应专业特点,满足教学需要。目前,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选用的基础会计教材并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大多数教材更注重介绍“如何做会计”,即侧重介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在教材的难度和深度上,以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要求非会计专业,内容偏难,并不适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定位不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内容安排封闭而且抽象,封闭是说只就会计谈会计,切断了会计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联系,切断了会计部门与其他企业职能部门的联系,导致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内涵理解较为片面;抽象主要表现在介绍会计信息加工方法时,将会计工作从其他经管活动中抽离出来,使学生无法体会到会计核算的真实环境,更无法了解会计核算工作是如何与其他职能活动相互协调的,更有甚者将会计核算内容进一步抽象为分录的编制工作。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无疑加深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我不是学会计的,为什么要学基础会计”的疑问;②现有内容不能满足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教材正文缺少实例、脚注和尾注。对正文中涉及其他学科理论知识,或本学科较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没有采用脚注或尾注的形式予以说明,无法解释和拓展本课程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联系。每章节的篇尾作为正文引申和补充内容的课外阅读严重不足,很多教材甚至没有,这极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会计语言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教材正文以陈述、说教式行文风格为主,不利于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更谈不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为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应积极调整教材的教学目标,使之定位准确。教材内容安排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各章节的体例应该有针对其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对不同专业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表述的行文风格应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要将会计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有机结合,避免割裂会计与其他工作环节之间的联系。总之,要选用与非会计各专业密切相关的,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的高质量教材,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有效利用的目的。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分析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性质、地位,以及该课程的学习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对自己将来工作和生活的作用,并不是只有做会计的才需要学会计,以此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向纵深发展,变双方被动为主动,使教与学更为轻松、自然,使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祖明.基础快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

[2]莫锦笑.《会计学原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3]完绍芹.提高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

[4]赵晓玲,钱光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1).

(编辑:易继斌)

作者:肖晗 朱民田

上一篇:阶梯式教学法论文下一篇:混凝土裂缝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