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类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建筑专业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针对土建类专业特点,结合“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措施,以改善教学效果。

第一篇:建筑专业类论文范文

对接装配式建筑的建筑装饰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装饰工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对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建筑装饰行业不只需要在装饰构造和材料的集成化、部品化研发生产方面做到创新,同时更应大力推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接装配式建筑的装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人才,以有效对接装配建筑整体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装饰;课程体系

1 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激励下快速发展。建筑领域的这一划时代革新,不仅对建筑本身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推动建筑装饰等相关配套工程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务院也在《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在装配式建筑中推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协同施工。积极推广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的装修模式,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装修水平。因此,建筑装饰工程与装配式建筑集成发展的有效对接,是当前装饰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虽然,各级主管部门在政策方面,都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但由于建筑与装饰装修工程衔接技术不成熟、产业链及市场不健全,导致其发展进度比较缓慢,集成化、装配化水平不高。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征和要求,符合装配式建筑的建筑装饰也必须符合标准化设计、工业集成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协同四大特征。因此,对接装配式建筑的建筑装饰工程与传统的装饰装修工程在装饰装修介入的时间方面、施工的形式和方法方面、设计的深度、广度和精准度要求方面、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管理维护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传统装饰装修在设计、构造、材料及人员岗位能力等方面均不能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装饰装修现状和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严重脱节,阻碍了装配式建筑集成化程度的提高。为配合支撑装配式建筑健康有序发展,建筑装饰行业从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技术支撑、材料革新、管理模式等方面均须做出有效变革和升级。

2 改革的原则和依据

装配式建筑对建筑装饰技术的需求,归根结底是对相应的装饰人才的需求。我们要大力推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接装配式建筑的装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础和前提,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即时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實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课程体系改革的提出是因为教学现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改革的依据和成败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推动行业和社会发展为标准。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依据现实,深入行业、企业、岗位,掌握最真实的专业发展需求的一手资料。同时注重调研对象的典型性、广泛性和程序的规范性,以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研究出正确的改革发展方向和具体革新内容,重新确定装配式建筑环境下的建筑装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调整不适宜的教学内容,补充重要的前沿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内容,结合实用性与科学性,制定完善的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即时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不能忽视传统装饰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仍将长期存在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因循守旧,否认和抵触新的装饰理念和潜在的装配式建筑集成化发展趋势。因此改革既不能搞一刀切,在课程体系中完全否认传统装饰的教学内容,也不能低估装饰集成化的发展态势。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伴随装配式建筑改革步伐的深入,装配式装饰将逐步取代传统装饰方式,成为装饰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畏首畏尾,而应该是一个结合现实情况,逐步开展、持续进行的过程。

3 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3.1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契合行业发展需求

装配式建筑对装饰装修人才的要求虽与传统装饰装修的要求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较大差距。根据装配式建筑发展实际情况的要求,调整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课程体系改革的当务之急。

比较装配式装饰和传统装饰的差异,我们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方向,即将传统装饰单一的私人定制式设计、现场湿式工法施工、传统施工管理模式的装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既掌握传统装饰能力,又具有装配式建筑装饰深入设计能力、多工程协调工作、信息协同与管理、材料结构设计与研发、综合装配式施工等能力的现代化、科技型、具有较高形式美创造能力的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应为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建设培养既具备独立的学习、处理信息、评估和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与人沟通、组织人力资源的社会能力的装饰装修专业人才,为装配式建筑的装饰构件与其他工程构件的集成化设计、生产、组装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减少装配式建筑在装饰集成化技术方面受到的制约。

3.2 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

装配式建筑的集成化装配化特征导致其从业人员能力素质要求与传统装饰要求差异较大。装配式建筑的最大特征是综合性,整个过程由多个相关工程人员协同工作:从多工程协同设计、工厂集成化生产、现场同时组装到信息化综合管理。它要求不同工程设计师和其他从业人员相互了解对方工程基本专业常识,注重知识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这样更有利于相互配合提高效率。同时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并未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传统装饰装修方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较大需求。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而应逐步探索,在传统教学内容中逐渐融入装配式装饰相关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既符合当前就业现状,又顺应装饰行业发展整体趋势。知识的渗透和融入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应在传统装饰设计中融入集成化设计思维,在传统装饰构造、材料、施工、管理中融入装配式装饰内容,在原有专业基础课中加入建筑结构、电气、安装、管道等相关工程基本知识,同时在专业基础课中重点增加能够实现多工程联动模拟实训的模型深化软件BIM的应用学习。以行业实际需求和实践操作流程为导向,课程的前后衔接和课时比例分配至关重要,达到厚基础、宽口径、促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3.3 创新课程标准,完善实训课程方案和评价体系

学生的履职能力要求主要由课程标准决定,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均应源于行业实践的需要。装配式建筑装饰从业人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且侧重点与传统装饰也有较大不同,因此调整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在技术发展不成熟,行业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使课程标准符合岗位能力需求,首先应将由高校教师主导的课程标准编制形式,调整为由行业主导的构建模式,从而保证课程标准与行业最新动态需求保持密切互动。高校应组织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负责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深化,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从教学实践方面予以辅助,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与岗位实践能力保持一致。弱化单一课程的独立性和边界线,构建旨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实践能力模块体系,能力模块化划分应典型实用、定位准确、深浅得当且便于评价考核。

在实训和教学评价方面,应加强校企合作,深度打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不能只是施工企业的装饰现场,更应包括构件研发和生产企业及装配式建筑装饰设计企业,使学生掌握装配式建筑装饰全过程。校内实训基地应坚持功能化、职业化和高科技的开发研究性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掌握和研究开发能力,同时实训项目设置应做到模块化、体系化。集成化建筑装饰实训从设计开始就与传统装饰不同,由于其集成化、部品化和综合性强等因素,导致其设计模块比传统装饰更深入,图纸更细致准确,考虑问题更综合全面,影响因素更复杂。其综合性导致设计施工等重要阶段均为多工种协调工作,难以独立开展。所以无论是课堂模拟实训还是现场施工实训,都应打破单一专业独立实训模式,实行不同专业学生分组融合,共同实践,构建多专业联动实训模式是其改革的方式和方向。

装配式建筑装饰,理论口径更宽、实践能力要求高、专业发展针对性强、教学实训综合性更大,所以其教学评价不能以单一学科知识掌握情况为标准,而应包含协同合作能力,相关专业知识综合掌握运用能力,个人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形成以实践教学考核为主的过程性能力模块考核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3.4 创新培养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模式创新首先需要人才培养的观念创新。开放式办学,校企合作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因为装配式建筑这一新生产物,对其了解最深的莫过于企业本身。因此高等院校要想在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建树,培养实用性人才,企业的需求和建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校企合作培养可以将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和培养目标直接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实际项目直接融入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装饰在装配式建筑中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为综合体中的若干构成元素中的一员,之前的任何一种封闭的、单一的、既定内容完整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均不适宜于其当前的发展阶段。集成建筑的特征导致其设计、生产、施工均带有强烈的多专业融通性特征,建筑产业化及集成装配化的实现,是多种行业跨领域合作的产物,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应当打破传统培养模式,通过建设专业群的方式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装配式建筑装饰正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装配式装饰相关知识还未形成统一的、公认的、成熟的知识体系,其知识发展周期短、技能更新快。因此,在培养模式方面应实行通才教育,以适应装配式装饰发展现状,让学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以便于不断吸收创新装配式装饰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将知识本位的职业性教育,转换为能力本位,培養具有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人。实践教学是消化基础理论、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应强调教学方法模式的实践性、实验性、启发性,以及专业融合模式教学。同时,无论是工学结合还是任务驱动,都需要达到综合性、开放性、多专业联动性的实训特征,让原本单一的实训过程变为多工程融会贯通的能力试炼场。

3.5 整合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装配式装修弱化了现场施工环节,将重心放置于前期的设计、生产及施工组织管理和后期的信息化维护上。而原来最繁杂的装饰施工变成了简单的组装施工。对接装配式建筑的装饰装修与传统装修在构造施工、装饰材料、组织管理以及设计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人才培养采用的教材内容仍然沿用传统装饰内容,无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出装配式建筑所需的装饰装修专业性人才。教材是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载体,特别是有关设计师设计程序和设计思维培养方面的教材。装配式建筑由于采用结构与装饰构件集成化、部品化生产,同步组装施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建筑模块设计初期便与结构、管道、电气、安装等相关工程设计师协同设计,形成融合多工程为一体的建筑构件生产施工图,以利于工厂集成化生产。同时由于模块化生产,同一批次相同构件的艺术效果相同,不同房间拥有相同的装饰效果,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个性和差异化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具备加工组合单一元素形成不同美感的形式美的应用能力。这两点在传统装饰中设计较少,传统教材中培养以上能力的内容也比较少。施工与材料相对于传统装修而言也有较大革新。因此,根据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要求,编制符合建筑与装修集成化生产、施工流程和知识能力结构的教材,成为课程开展的重要前提。

3.6 重点提高师资力量,专项培养双师素质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实践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装配式装饰专业因处于发展初期,其技术理论体系尚不完备、不成熟,专业教师对其核心概念及专业技术的掌握和研究不够透彻,实践经验不足,整体认识不全,对装饰工程与其他衔接工程知识的掌握有限,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提升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理论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自主研读国家相关政策、规范、标准及专业学术论文,在装配式装饰概念和技术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创造更多机会,让教师参与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会议、行业协会专业技术研讨会,使教师厘清概念,掌握行业发展整体脉络及前沿关键技术。

第二,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进校讲座,答疑解难;走出学校深入企业工地,通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对不同相关企业生产施工管理全程参观学习,讨论分析整体流程、节点技术难题、重点发展趋势目标,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培养双师型教育人才。

第三,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装配式装饰专业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比传统装饰专业更广泛,综合性更强。通过组织多学科教师交叉培训,改变装饰类教师单一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熟练掌握结构、安装、管道、电器基本知识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 结语

装配式建筑的特征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装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以行业的现实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内容等方面加快改革创新力度,为有效对接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培养集成化、工业化装饰的创新型、高技能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新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6(11):18-19.

[2] 全国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及发展动态[J].中国勘察设计,2017(09):54-56.

[3] 修龙.对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建设科技,2017(15):11-13.

[4] 蔡敏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优化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15):211.

[5] 刘东卫.推进装配式装修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J].建筑,2016(22):11-15.

[6] 杨晶.我国高职课程标准改革的关键问题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204-205.

[7] 彭典勇,赵春婷,刘刚,娄霓.装配式内装修体系实践[J].城市住宅,2018,25(01):42-47.

作者简介:夏洪波(1979—),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建筑装饰、油画创作研究。

崔艳清(1985—),男,山东人,本科,讲师,建筑城规学院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夏洪波 崔艳清

第二篇:土建类专业“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针对土建类专业特点,结合“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措施,以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教学改革;土建

作者简介:韩欣欣(1984-),女,河南济源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刘靖(1971-),男,山东莱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建筑节能技术”此前只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但是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专业增开了“建筑节能技术”这门课。目前,我国每年全社会终端能耗折合成电力总计为20000亿度/年。其中,正在飞速发展的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总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住宅一般都配备了采暖和空调设施,建筑能耗大幅度增加,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发达城市,夏季空调、冬季采暖所消耗的能量已占建筑物总能耗的40%~50%。[1]因此,在与建筑相关的专业中开设“建筑节能技术”课,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作为该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就遇到了新的问题:能不能照搬给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授课时的所有内容和教学方法?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为授课对象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一样。如何给土建类学生上好“建筑节能技术”这门课,怎样安排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改革

“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建筑及其设备的节能原理与技术,可以分解为建筑本体或围护结构的节能、空调系统的节能和供暖系统的节能,每一部分又包括很多具体的节能技术。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第一,由于土建类学生没有学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直接讲“建筑节能技术”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所以笔者在讲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之前,先给他们补充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知识,这样在后面讲授墙体保温隔热、窗玻璃遮阳、低辐射玻璃等节能技术时学生就容易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等基础课的内容比较多,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又不能占用太多课时,所以教师在讲课之前要精挑细选,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精心编排。

第二,根据土建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建筑本体节能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包括建筑节能与气候的关系、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合理利用太阳光、改善通风等。这些内容与土建专业是相关的,所以要安排较多的课时,对于空调系统节能和供能系统节能部分可以安排得相对少一些。比如,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做的主要工作是建筑外形设计,我们重点讲授建筑本体节能,就能让他们明白建筑外形不是越美观越有艺术感越好,还要考虑不同建筑形状对能耗的影响,要考虑体形系数、窗墙比等参数,要让他们知道我国一系列建筑节能标准和规范中对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比都是有要求的,如果设计出来的建筑不满足标准规范要求是不能通过审批的,这对他们将来工作和推动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第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贯彻两种观点:节能不只是减少需求,不用能或少用能,不是要求所有建筑夏天都不开空调、冬天都不供暖,其真正的含义是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技术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都有其适用性,而不是万能的。对于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国外那套拿过来用,可能不但不节能反而更加耗能。所以对于具体的建筑工程来说,要根据其地理位置、建筑类型、可用能源等选用适合的建筑节能技术。

二、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

对于土建类学生来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所用的建筑节能教材[2-3]都不太适用,况且该课程课时较少,一般在28学时左右,适合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专题讲授是指每次课讲授一个主题,它不局限于某一本教材,可以针对这一主题通过网络搜集很多资料,特别是跟这一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并且及时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东西。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讲外墙保温技术时,讲过外墙保温的基本原理和做法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保温层是不是越厚越好?不同气候区外墙保温层的厚度是否都一样?外墙保温技术是否适用于我国所有地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教师再给出答案,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取得良好的效果。

3.与案例相结合

“建筑节能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挑选一些典型工程案例讲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热泵技术时可以介绍上海世博园区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在讲空调系统节能时,可以介绍焦作本地的案例——解放军91医院的恒温恒湿恒氧系统,选择这些案例会使学生感觉更加亲近,更感兴趣。在讲授案例时不能只是教师讲,还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

在课堂讲授案例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的大课堂,到外面进行参观并据此写出调研报告,对节能工艺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

4.充分利用多媒體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融为一体,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繁琐内容精练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4]例如,在讲墙体外保温技术时,可以通过插入图片,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外墙保温的做法;在讲热泵技术原理时,可以通过动画形象展示热泵机组各组成部分以及流体的流动传热过程;在讲工程案例时,可以通过大量现场图片展示建筑外观、空调机房、室内末端等,使学生更快地了解该案例。

5.学生讲授法

学生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讲授部分教学内容,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讲授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定课题,拟定提纲,课前准备,学生讲授,补充、评价总结。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学生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5]在“建筑节能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1~2次课让学生来讲,比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国内外著名的节能建筑实例,选取一个来分析其所用的节能技术及其优缺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查阅文献搜集资料,还要认真写讲稿,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授,这样其查阅文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并且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

三、结语

土建类专业开设“建筑节能技术”课不久,由于其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不同,在“建筑节能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土建类专业的特点,提出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方面的内容,增加建筑本体节能的课时,减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课时,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采用专题讲授、启发式教学、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学生讲授法,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彩霞,杨磊.《建筑节能新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教育,2009,(4):25.

[2]李德英.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付祥钊,肖益民.建筑节能原理与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4]马瑞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制冷原理与设备课程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8,29(11):129.

[5]陈艳珍.学生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2):47.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韩欣欣

第三篇:建筑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改革措施;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是指列入学生培养计划中与理论教学相对应,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在教师指导下,必须由学生直接参与、亲自实践的特殊形式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科学地开设和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类型和时间就很值得研究。

很多高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都设置了很多实践教学环节。目前主要存现两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一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实验和课程设计;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类实习等。

一、目前实践教学的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

高等院校逐渐开始重视实践教学,进行多项教学改革,但实施中依旧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不管是课时量上的安排还是硬件设备上的投入都相对不足,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的尴尬地位,也达不到高校培养理想人才的目的。

实践教学是指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这种观念在很多高校中根深蒂固,虽然现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始重视实践教育,各校也响应号召大力提倡实践教育,各种实践教育的方式都开始涌现,但是不论从课程体系还是师资安排上还是摆脱不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意义,思想和学习态度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目前高校比较重视理论讲解,所有的理论体系也比较完整,而对待实践教学长期是一种忽视态度,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大纲体系,学生毕业后应对社会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就业竞争性。高校应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培养学生过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积极应对社会就业的压力。

目前在我校中实践教学环节中有各类实习,除大一下学期的认识实习外,毕业实习由各个专业统一组织集中实习外,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大三的下学期末和大四的下学期初进行,采取的实习方式都是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学校有实习基地,但更多学生愿意分散实习,极个别学生就是自己找地方实习或盖个章回来就算完成了,保证不了实习质量,更保证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毕业生就业应聘的相互冲击

一般高校在处理实践环节时,会在大三下学期期末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实践,而等到大四开学初又会安排一学期的理论课,真正接触社会实践的实习的时间仅仅在大四第二个学期,在这个学期里,学生还得面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找工作等等环节的事务。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针对目前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时间教学的现状,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的状况调研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调整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育改革力度

为使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岗位要求,把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学校应该做一系列教学政策上的改革。

根据新形势需求,适时调整培养计划。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的特点,在保证国家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对一些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主要修订了大四上学期的理论课教学科目和时数,将大四下学期的理论课教学移到上学期来上,对毕业设计布置提前到大四上学期末,让学生带着各自的设计(论文)任务进行毕业实习,使得毕业实习有针对性和有时效性。

2.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和实验室

建设发挥实效的课外实践基地。我校建设了足够多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省内各类建设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共同携手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习基地在实践环节更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的应对社会对各种专业人的要求。

建设基本满足需要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实验室。配合理论教学,把理论知识转换为立体的实践,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经过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课程实践教学的培养和训练,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在各类大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一方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到一个新高度,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都起到了好的了作用。

3.调整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仅要考虑到硬件条件的支持,很大程度上,考核方式的科学与否也是检验实践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首先可以建立合理的质量监管和考核体系,如抽查、每月考核等等。我校采取的具体措施:1)抽查:按照学生上报实习地点进行抽查。2)每月考核:学生每月向校指导老师上交当月实习报告一份。3)最终答辩:实习期结束全体学生返校,进行答辩。4)上交成果:最后上交实习日记、四份实习报告和实习进行实习答辩。5)成绩:按考查等级。

其次应增大实践教学的考核经费。可以聘请专业的监管人员,如校外企业骨干来对学生的实践考核做到一个严谨认真科学的打分,一方面是对认真参与实践的学生的肯定,另一方面对于不认真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把实践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对于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如抄袭实验报告、调研报告的不严谨,应该认定时间课成绩不合格,给予重修;对于多门时间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应给予降级处理,严格把好时间教学的质量关。

总结:

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改革非一朝一夕,许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还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和探求。例如:如何组织实习才能更加有效;实习的效果考核方法还有待完善;如何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如何更好地利用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甚至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我们无法预料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去解决,才能把实践教学的价值体现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蔡迪.海外高校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娜,贾方,杨瀚宇,赵卓.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2015.

[3]王广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2015.

作者:宋敏 蒋芳

上一篇:医学信息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与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