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下药学专业论文

2022-07-03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界学者永恒的话题,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直接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新工科建设。在此背景下,高校不仅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协同创新下药学专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协同创新下药学专业论文 篇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中“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口号的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该文结合当前创新教育的现状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以“项目驱动、以赛促教”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获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创新能力;医工结合;以赛促教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基础而长期的事业。高校各专业应当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深入开展创新教育研究,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1]。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笔者所在院校2015年成立时第一批开办的本科专业,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工程学原理和技术解决医学与健康方面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有其特殊性,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大学生是本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二、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高校创新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将创新教育提升到发展战略地位,高等教育也更加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高校的创新教育均存在着以下问题[2-4]:

1.思维观念陈旧,创新教育理念不够成熟。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习惯以书本模式考核学生。虽然有很多学校开设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过程管理缺失,考核过程不合理而使创新教育流于形式。

2.创新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在课程体系中未能有效体现。创新教育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多门学科和课程,如何将创新教育有渗透进培养方案,有效融合到教学计划中是目前高校创新教育的主要难题。

3.创新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创新教育对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本身有较高的要求,具备较深厚的学术造诣的同时,能把握专业相关的学术、最新产品等知识前沿,更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的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強的学科,动手实操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其人才培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已发展了几十年,但是,由于其交叉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身也不断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发展,这对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师生一起不断地学习与创新[5]。

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校众多,有综合性、理工类、医学类等高校,一般而言,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数学物理基础扎实,工程力量雄厚,但缺乏医学基础,在解决临床医学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困难。医学院校依托医学背景,工程基础薄弱,分析和解决临床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样受到限制。具体而言,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强,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鉴于上述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以及医学院校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希望通过对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找出适用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三、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设计及实施

(一)项目驱动、结合专业、强化实践

树立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使命,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兴趣,结合医学痛点组建创新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项目。从医学痛点的信息收集、解决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增强学生独立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进行科学探索和科研训练,实现教学相长[6]。积极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同学申报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项目,由于这些项目的实用性、创新性强,获得了全校总立项数目的80%,专业有42%同学参加各种创新性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引进资源、补充短板、提升高度

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专业培养方案顶层课程设计,将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美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引入到教学中。翻译并出版学科创始人[美]韦伯斯特所著的教科书《医学仪器应用与设计(第四版)》,该书对最常用医学仪器的原理、应用与设计以及最新的医学仪器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开设与之相配套的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课程。通过学习后,学生的项目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将明显提高。

此外,还将美国加州大学先进手术和介入技术中心(CASIT)的教材《医疗设备—外科与图像引导技术》引入到教学中。这部教材主要介绍现代最先进外科治疗中使用的设备。学生学习后,对专业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上升到新的高度。如书中第8章组织消融系统介绍的纳米刀,师生一起对这一主题进行系统研究,获得iCAN大赛(原美新杯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挑战杯”大赛和“互联网+”大赛三大赛事奖项。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

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以及强化实践教学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竞赛的元素。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效果良好,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竞赛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7],主要包括:

第一,竞赛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将平时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竞赛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学生在准备竞赛过程中,基于项目,对以往获奖作品进行研究和实践,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

第三,竞赛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结构得到提升,执教能力也在指导过程中得到磨炼和进步,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为创新教育工作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参加各种大赛,不仅能开阔眼界、激发灵感,还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能学习到其他学校同龄小伙伴们新奇有趣的创意。这一过程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以赛促教的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创客大赛一等奖、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挑战杯”大赛上海赛区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互联网+”大赛中上海赛区特等奖等多项大奖,而获奖学生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综合技能上也有较大的优势,这在就业及升学中有明显体现,充分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四)培养师资、组建社团、打造空间

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执教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师必须及时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方法等,不断强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高效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提高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满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8]。为此,我们专业教师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创新教育专题培训,并到全国创新创业示范院校实地调研学习。

在对本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两名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多名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团队。团队中,青年教师具有不同专业背景,通过参加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和翻译教材,指导学生参加竞赛,以及专利申报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目前已经成为创新教育团队的中坚力量。团队带领学生和青年教师获得近20项专利、发表论文近15篇。

为了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水平,我们组建学生社团—BME科创社。定期开展科技创新讲座、学生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BME科创社中,有40%的同学为大一的新生,其中有80%的同学参加了“互联网+”大赛的专题培训。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发展势头看好,协同创新之路无止境。同时,学校正在打造全天式开发的大学生创客空间,是完成创新研项目的场所,确保最大化地提供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面向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开放。

四、方案实施效果

(一)走医工结合之路,筑我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多维度

在横向推广方面,由于医学院校中非工科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较薄弱,医学与工学相结合,容易发现医学中的痛点,获得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协同临床等医学专业的合作模式对许多科研项目有很大的推动。比如,护理学院同学提出的产后出血量监测问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同学协同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校有护理学院、康复学院、药学院的同学加入我们的“双创”队伍,正在参加“互联网+”大赛和iCAN精英赛。我们正在努力吸收全校的同学,以提高我校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推动医工结合的发展。

(二)走团队协作之路,建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新高度

在纵向推广方面,走团队协作之路,具有一定實践经验的高年级同学与低年级同学组成团队,发挥团队合作优势,推动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5级带16级、16级带17级等,依次实现高年级带低年级同学阶梯式的组合方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完成学校大创项目立项的课题。BME科创社中,有40%的同学是大一的新生,其中有80%的同学参加了“互联网+”大赛的专题培训。

(三)走教学相长之路,造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素质。教师团队不断扩大,从原来的5名教师扩大到现在的15人,包括3名外学院老师。目前师生共申请发明专利20项,充分体现了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

五、结束语

当今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的时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工程,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面对新时期对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本模式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未来更需要结合自身院校优势,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让学生毕业后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真正成为时代创新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王海梅,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0,43(02):12-15.

[2]韦穗林,等.高职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高教论坛,2017(01):38-40.

[3]柯赟洁.高校创新教育探索[J].轻工科技,2017(02):147-148.

[4]陈瑛,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师科研有机结合的实践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5):191-192.

[5]李丽,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轻高教学刊,2020(31):28-31.

[6]杨玉婷.创新型应用人才背景下如何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6):2275-2276.

[7]梁兰,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0):49-50.

[8]单承刚,等.校企合作下的大学生创客空间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7).

作者:白宝丹 单纯玉 孟青云 郝丽俊

协同创新下药学专业论文 篇2: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界学者永恒的话题,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直接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以多学科交叉为特点的新工科建设。在此背景下,高校不仅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玉林师范学院的生物制药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模式,为同类高校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隨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旧动能转化等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发现,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不足”问题,与“过度教育”问题相比似乎更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一边是用工荒,培养的大学生与企业的用工需求不匹配;一边是就业难,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经多年总结分析,主要是大学生在面临因社会产业结构升级改造,造成的就业形势改变时,不能很好的应对职场环境变化,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是传统高等教育中过度注重基础能力培养,忽视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存在的“教育不足”的问题。

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出现的“教育不足”的问题,玉林师范学院针对自身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及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在生物制药专业的新工科建设中,探索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新旧动能转化等发展战略,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育人模式的新方法新手段,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例如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泰希勒提出,在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就业体系需要积极的变革者,高等教育必须培养人们改变就业体系的能力[1]。这种改变就业体系的能力,就是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通用能力,它与解决问题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专业能力等存在内在关联。玉林师范学院通过组织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师,对国家相关政策的深入学习并对广西及周边地区相关企业的调研,生物制药专业的全体教师认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校应该在注重强化专业能力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主题(图1)。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在众多高校中使自己培养的人才脱颖而出,必须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的发展,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二者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图1 企业对学生能力需求调研结果

二、稳固基础,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关于如何提高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国内教育界在人才培养途径、模式等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索。有人提出通过构建“双专多能”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实施“产教融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完善“四位一体”的职业能力评估制度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2]。有的高校则采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等措施,以学科带动专业的发展[3]。有的提出以管工结合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4]。有的则认为应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优化以及考核形式改革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5]。

玉林师范学院在新工科建设中,根据自身地处“中国南方药都”“广西东融枢纽”的区位优势,以及玉林种-产-销产业链发达的区域产业特色,通过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提高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注重一产二产三产要素相结合,加强与农学、商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制药专业,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贯穿在整个实践过程,提高专业能力水平。

1. 玉林师范学院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增加了《中药资源学》《生药学》《市场营销》等课程,重新构建了符合区域产业特点的新工科课程体系,促进工学与药学、农学、商学的交叉,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进而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2. 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实践教学占到总学分的36%,其中,校内实践学分与校外实践学分比例达到接近1∶1(图2)。

3.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适当增加了种植、养殖企业,形成了种植-初加工-深加工的基地构成体系(图3),扩宽了学生实习见习领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正日益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焦点。教育界的学者们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有学者指出,高校对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理念过于陈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平台单一等问题[6]。也有学者认为,应以创业能力发展为中心重新界定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通过创业能力的发展可以很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职业实际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在发展创业能力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大学课程要做战略性变革:一是以通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二是以实践为导向,三是重视跨学科学习,四是专业课程通识化[7]。有的则认为,高校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根据学校的实际,集中优势学科专业、顶尖师资力量和财力物力深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8]。有人提出,基于兴趣导向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专业教师团队、建立课外科技团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更多交流表达机会,健全丰富考试内容和学生评价机制,进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9]。也有人提出,通过建成虚实一体化、全开放的创新创业基础平台,形成分层级、递进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训练模式,构建以项目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工程化实践训练体系[10]。

玉林师范学院在培养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以学科竞赛、科研合作、职业能力实践为抓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高学生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参与度,使学生深刻感受创新创业能力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及作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養中的贡献度。

1.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安排实力较强的教师对学生实施大创项目研究训练工作的指导,使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训练,从实施效果较好的项目中培育学科竞赛项目,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措施实施后,近3年,玉林师范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参加大创项目达到100多人,近乎覆盖该专业所有在校学生(图4),培育了“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获奖3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项7项。学生参与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部分学生成立并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2.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学生全程参与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进入教师的科研工作室学习,全程参与教师与企业的联合科技攻关,使学生在校就能与企业现实生产密切接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创新创业能力。近3年,玉林师范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共有56名学生参与教师的校企合作项目,占该专业在校生总人数的30%。(图5)

3. 统筹校内外资源,提高指导水平,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玉林师范学院在对生物制药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实行双导师制,每个学生由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校外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在入学第一年即要求学生到各个指导教师的研究室进行见习,第二年即选定自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则负责在未来三年中对该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和指导。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同时也与企业进行密切接触,有利于学生了解行业产业的发展,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界学者永恒的话题。有学者指出,单纯的强调专业能力或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应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以培养经济内生驱动力为主,通过培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经济内生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采用“专业+创新创业”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运用,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内化吸收[11-13]。

在对如何全面提升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过程中,玉林师范学院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关系,认为专业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石,创新创业能力是专业能力升华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没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作为基础,学生很难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实现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能力是学生将自身扎实的专业能力内化、提升的表现,是学生实现将专业知识有机综合运用的结果。二者是相辅相融,无法分割的结合体。

五、结束语

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直接体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探索永远在路上,玉林师范学院生物制药专业经过多年建设成为了广西特色专业,其一些做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本文仅对玉林师范学院在生物制药专业建设上的一些做法、体会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同类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提高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泰希勒.迈向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国际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体系[M].肖念,王绽蕊,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44.

[2]付妮.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J].法制与社会,2019,01(03):207+221.

[3]鲁莎莎,杨晶晶,贺超.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若干思考——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01):32-37.

[4]李建平,张欢宇.航空保险人才复合能力培养——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J].管理工程师,2019(01):65-70.

[5]孙婷.基于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应用型专业课程本科教学实践改革探析——以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02):74-77+93.

[6]张永刚.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9(01):215-216.

[7]周光礼.从就业能力到创业能力:大学课程的挑战与应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9(06):28-36.

[8]龚旭昱,曾依依.对理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24):109.

[9]张慧琴,贺晨辉,宋淑丽,等.高校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基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视阈[J].北方经贸,2019(02):154-155+160.

[10]李颖,李祥林,张喆.大学生工程化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电子信息类本科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04):172-173.

[11]王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1):4-6.

[12]樊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途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1):7-9.

[13]沈玉平,董根泰,杨春玲,等.融合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以财税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高教学刊,2019(03):36-39.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与专业能力融合培養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2019JBG315);2017年玉林师范学院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编号:2017XGKXM01)

作者简介:勾玲(1990-),女,汉族,广西隆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制药专业教学改革。

通讯作者:卢海啸(1974-),男,汉族,广西百色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制药类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勾玲 卢海啸 蒋德旗 尹丽 曾国芳 曹小华 潘珍燕 白玉静

协同创新下药学专业论文 篇3:

协同创新培养药学研究生的路径分析与研究

摘 要:该文以北华大学药学研究生教育为实例,从培养研究生创新教育入手,分析研究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路径,探讨了高校协同创新培养药学人才的基本框架,对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培养高级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 教育 研究

在创新制胜的年代,研究生教育的目标集中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在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下,如何建立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和合作的精神,积极探讨多样化的培养路径,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当代大学的历史使命。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在美国,有的大学创办了工业园区,作为创新知识产生的重要基地,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正在接近经济的核心,引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有的大学通过为企业服务,创业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最突出的是学生在接触项目的时候,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敏锐的市场观察力,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早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时,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高校应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已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基础研究、高技术创新成果的源泉。但是目前高校内部的不同学科之间、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分明,难以做到资源共享,相互渗透,难于对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比如其他高校、企业和研究所的协同较少,高校的教育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协同创新只停留在科学研究层面上,没有渗透在人才培养上,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缺失。因此,探讨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以及高校与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制定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径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需要打通创新主体间的通道,使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效汇聚,是实现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焕发活力的深度合作。因此,在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要树立开放型、创新性的理念,确立多元化的培养途径,联合其他创新主体培养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利己利他的协同,教师也需要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获得全面评价。在进行交叉学科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中,可以让教师在学科交叉领域获得成果,同时也成为扩充双导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十三五期間,医药产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窘迫现状,我国的医药生产和医药服务行业发展已明显落后于西方多数国家,医药行业与国际接轨已形成较大差距,必须要加大力度,多角度,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地方乃至全国医药行业经济的发展。作为地方高校的药学学科,我们在培养药学研究生的过程中,探索到3种路径有助于协同创新培养人才。

一是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可以依赖高校的研究与教学资源,突出学科优势,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建立学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优质的教育和资源。主要方式是利用高校内部的协同创新,为研究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目前北华大学药学院已经联合学校的化学学科、林学学科、医学学科、美术学等学科进行协同创新培养药学研究生。其中,药物化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长白山特色中药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领域,尤其是在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方面、中药多糖组分的理化性质及基本结构鉴定方面、中药多糖重要功能(抗肿瘤、抗氧化及抗炎等领域)以及分子作用机制等方面与学校生命科学中心的基础医学学科开展了交叉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成果。药物分析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在研发多功能保健口服液时,在产品的工程研发与艺术设计上和学校美术学院开展了交叉融合,发挥了双方的学科优势,取得一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生也在交叉協同培养过程中逐渐变得视野开阔,形成开放型思维和缜密联系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是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我们知道按照我国高校现有的体制机制实现知识生产和转化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校企合作恰恰可以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早期对研发项目进行投资可以在市场上获得优先机会,获得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利用企业的先期资金注入,可以加大科技孵化的速度,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诞生。通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企业、研究所等)的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优化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药学学科依托区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在校外不断加强教学资源的扩充,陆续将药厂、地方医院、附属医院,生物医学公司、医学(药学)科学研究机构等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第一种形式是利用企业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进行新产品开发或制药工艺改造等途径,将关键技术或者工艺制备难题作为培养研究生的新课题和教师的研究课题共同对待,开展研究与培养。企业也会经常派人到高校利用组会的形式进行探讨,协同创新,在研发中培养药学研究生。现在,由于校企合作的项目非常多,利用这种形式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比例逐年攀升。目前已经正在开展或者完成了与长春大政药业、吉林市吉尔吉药业的合作。第二种形式就是高校教师利用企业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深入企业、研究所开展业务、推广专利成果,寻求合作等途径。在双方达成一定的协议后,由研究生进行创新研发,并针对研发的过程、细节、关键点等向企业进行汇报,接受监督与检查,实现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培养药学研究生。目前已经先后与吉林市吉尔吉药业、大政药业开展了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工作;第三种形式是利用企业寻求帮助提高企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协同创新培养药学研究生。主要是企业将自己的员工送到高校攻读学位,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回到企业,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在学校导师的定期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完成所在企业生产过程的技术、质量及工艺等难题,对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再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和吉林市鹿王制药、吉林市化工医院等开展了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工作。

三是校外之間的协同创新机制。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国际化、多样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要发挥其引领作用。在推进开放办学中,通过与境外机构(高校、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专项项目等开展协同工作,深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并为学生提供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游学等项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创新人才。根据友好学校的邀请与选拔,选派在读学生到国外进行课题研究,利用境外的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平台。目前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了与日本滋贺医科大学的合作。

通過建立协同创新培养药学研究生的3种路径,实现高校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也实现了科研与人才的良性互动。那么如何利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实现药学研究生的培养,我认为还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一是建立协同创新培养药学研究生的监督机制。学生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细致的科学过程。在协同培养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学校导师要在选题、开题、研究过程、关键点、成果表现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培养质量。协同单位在培养过程中也要在相应的时期和学校进行沟通,汇报进展,研究面临的困难,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

二是建立协同创新培养药学研究生的评价机制。通过协同培养,利用报告会等形式检测学生的科学思维、语言能力、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通过与企业、研究所等单位的联系,验证审阅科研报告书等检测方法考查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论文、专利、答辩、成果等检测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是重视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跨界重要性。未来的创新往往是跨界的创新。未来的产业发展也不会是单一的,不变的,它会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所以在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中还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涵盖未来的研发方向和对科技未来的前瞻性。考虑到未来会有大量的传统行业转型,比如互联网与精准用药的结合,互联网与精准医学的结合等,必须在人才培养上融入跨界思维。

目前,国内高校在培养研究生时,大多数集中在企业的技术与市场的协同创新研究领域或者是其他方式的人才培养上。因此,将不同形式协同创新的路径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的视角研究如何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培养药学研究生,将会进一步深化高校协同创新的研究机制,拓展协同创新的研究范围,为药学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2012.

[2] 谭天伟.大学创新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22-24.

作者:王焕琦

上一篇: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民事审判权监督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