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视域下的药学专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就业视域下的药学专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就业视域下的药学专业论文 篇1: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分析

【摘要】作为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探索近年来在我国各领域大量涌现,高职思政课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属于其中代表。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影响,并深入探讨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思政课

前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专业性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卫生职业学院便属于其中的典型,而结合卫生职业学院的思政课程实践可以發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需面临多方面挑战,如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较为落后,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融入,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一)特征分析。深入分析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发现,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互联网+为高职学生创业活动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对于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创业来说,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专业和文凭的重要性则退居其次,因此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为高职学生提供了相对平等的起跑线,学生可由此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于90后、00后的高职学生群体来说,这类群体在理解和运用网络技术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这种熟悉能够为相关创业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基于互联网的创业还存在较低的资金门槛以及国家提供的相关支持,但这一创业对学生创业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不容忽视,高职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且能够结合现实层面的各类需求,由此带来的挑战必须得到重视;第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征。分析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可以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具备鲜明特征,包括立足于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提供更多创新创业实训机会,由此即可更好鼓励学生大胆挖掘创业机会,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理念与素质,学生未来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率提升、未来发展前景的扩展均可由此获得较为有力支持[1]。

(二)影响分析。围绕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思想课程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类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课程具备较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这是由于二者的教育主题均为“选择做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思想课程侧重于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则能够提供实践的途径,因此二者的融合能够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课程还拥有相似的教育目标、相近的教育本质,这是由于二者均负责人才培育,能够较好培养学生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创新、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可由此更好迎接时代挑战,并塑造正确的三观实现自身价值,可见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课程具备较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思想课程会因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影响而出现变化,这种变化会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如信息化理念的引入和应用、KAB创业教育项目授课模式的借鉴、知识结构和框架的升级,这类影响同样需要得到重视[2]。

二、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给高职思政课程造成的影响

(一)教学观念变化。互联网+条件下,高职思政课程应该率先帮助教师转变传统授课理念,改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追寻时代潮流和创新意识,从创新意识层面,把教材知识和时代潮流充分融合,生动呈现出来。比如大部分学生会通过思政课程学习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当下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内容。通常学生在开始学习相关章节内容时,会觉得相关内容和自己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同时内容十分空洞,但如果从互联网+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信息工程未来的发展变化,通过信息化技术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该怎样对自身进行定位,促进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随后列举近几年的典型案例,为学生创造出合理的交流讨论平台,如此能够进一步赋予思政课程以更多趣味性,促进发展实际和课程的有效连接,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二)教学方式改变。在高职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提升高职课程实效性的基础要求。当下高职思政课程主要存在下面几种问题,包括课程过于抽象化、理论化,学生无法把相关学习理论有效应用到实践当中,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思政课程内在核心价值理念。和大学生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理论深度和学历方面都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而职业教育本质主要是将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应用,高职思政课程也需要以这一目标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将创新创业融入思政课程,符合学生发展要求和时代发展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领域提出了创新创业要求,为此高职中的思政课程也应该尽快推出实践、理论全面融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KAB创业教育授课模式,坚持案例教学为核心,带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方法实施情境模拟,随后利用该种方法重点培养思政课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把高职学校中普遍应用的工学结合方法融入到思政课程当中,随后在思政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环节,或结合各个学科初步形成的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对于各种实践活动的参与性,能够进行充分利用。

(三)教学内容变化。创新创业融入思政课程当中也是我国教育领域所提倡的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综合素质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时代下,高职思政课程中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则需要在具体教学内容中去旧存新,对于某些已经过时的传统知识观念以及问题和针对性较弱的内容,应该采取不讲或少讲的措施,针对某些时代中的突出性内容,和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以及关系到高职学生自身未来发展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延伸和扩展,同时对授课框架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调整,将思政课程教材当成一种参考,而不是全部依赖教材进行授课。高职思政课程需要考虑到当下的社会需求、就业形势、时代发展特征等内容,对各种案例进行合理选择,同时在思政课程中添加各种全新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新时期的社会变化,了解个人发展和社会中的现存矛盾。比如可以在思政课程中,添加学生进入社会中即将面临的人脉经营、晋升、买房、求职等问题,同时结合思政教育相关知识理论,辅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随后通过一种较为理性、健康的态度去了解相关问题,如此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便不会因为过大反差而不能合理应对。

三、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为保证高职思政课能够较好引入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导向,高职思政课需由此针对性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升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高职思政课需基于创新创业导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创业和就业,以此结合各类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主题,设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各类素质,需重点关注相关观念与能力培养在课程中的渗入,并重点解决形式化与空心化等高职思政课顽疾,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针对性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理论联系实践在高职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均属于关键性环节,因此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针对性建设必须得到重视。结合相关实践调研可以发现,虽然高职思政教育往往安排有实践环节,但形式化、落后化的情况较为常见,往往无法较好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年龄特点,相关实践自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受到持续化进行的实践影响,很多学生甚至对思政教育产生了厌烦和逆反心理。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后,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必须突出实践性,保证实践具备开放性且能够较好面向创业和就业,学生的精神释放和创新意识发挥自然能够由此实现。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需基于已有的实训基地为基础,利用校企联合培养路径或重新建设实践平台,以此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全面的实践机会,具体实践应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技术,学生的专业特点也需要同时得到重点体现,由此开展的思政课实践即可为学生提供真实而深刻的实践体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基础也可由此夯实。

(三)建立完整的实践成果转化保障机制。在融入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后,高职院校思政课可较好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及发挥,创新创業活动的更新也可获得精神动力和价值理念支持。为更好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推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高职院校应针对性提供合理的保障机制,支持相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这种支持应体现在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必要的鼓励和帮助。如思政课的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即可折算为思政课的一定成绩或学分。也可以开展弹性学制探索,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提供学业进程调整支持,允许学生在一定年限的创新创业活动中保持学籍而休学,由此取得的成果也可抵扣成绩和学分。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针对性结合政策导向和时代需求,更深入认识思政课受到的影响,以此更加全面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学的导向作业即可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的实效性也能够更好得到保障[3]。

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存在较高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导向、针对性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完整的实践成果转化保障机制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融入路径。为更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卫生职业学院还应立足自身专业设置,提高思政课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专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邱麒,邱麟.高职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19):32-34.

[2]董东,刘明珠.“大思政”体系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思考——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01):105-106.

[3]柯达.“互联网+”视域下高职思政课路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融入分析[J].智库时代,2019(14):156+158.

作者简介:

郑亚洲(1971.08.23-),女,辽宁昌图人,汉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郑亚洲

就业视域下的药学专业论文 篇2: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摘  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院校合作  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  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参考文献:

[1]张丽、郝玛琍、张宏:《医教协同模式下中医药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23期,第70-71页。

[2]申海进、李勇:《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卫生职业教育》2019年第37卷第2期,第2-4页。

[3]何文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29卷第2期,第106-109页。

[4]徐维、张净:《基于岗位任务,构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第9期,第23-25页。

[5]党跃轩、那滨、周楠 等:《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第78-80页。

[6]张孟、张蓉:《校院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类“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建培养模式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20卷第5期,第129-131页。

[7]王兰兰:《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途径探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33卷第4期,第85-88页。

[8]陈丽丽、杨晓红、李红 等:《临床护理动态岗位管理实践及成效》,《中国护理管理》2014年第14卷第2期,第145-147页。

[9]霍孝蓉:《江苏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华护理杂志》2015年第50卷第12期,第1510-1514页。

[10]彭智甦、金松洋、李少华:《“护教协同,院校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麻醉专科护理人才培养为例》,《卫生职业教育》2019年第37卷第1期,第8-9页。

[11]徐承萍、吕俊峰:《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医教协同培养》,《教育与职业》2019年第19期,第95-100页。

[12]郑婷娜:《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智库时代》2019年第16期,第291-292页。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作者:石佳

就业视域下的药学专业论文 篇3:

行动导向视域下高职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及应用

摘  要:该文研究基于对教学设计原则的坚持,调查访问学生在行动导向视域下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情况,尝试性地在生物化学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行动导向理念,以行动导向理念对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进行系统化指导,并将行动导向视域下所创新设计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增强该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和人才专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行动导向   生物化学   教学设计   应用

生物化學是医药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教学中既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涉及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的培养。因此,学生掌握和运用生物化学相关课程知识的水平,与其后续深入学习以及未来就业发展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1]。

在该次调查研究过程中,创新性地将“行动导向”理念与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相融合,根据课程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行动导向下相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置,高效完成对教学设计的合理制订,并努力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在保证学生对生物化学中一些重难点问题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生物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改善自身学习成绩。并将此次研究所指定的教学设计方案分享于不同生物化学授课教师,以加快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  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行动导向”,其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对某一行动产品的认可,将其添加至教学组织过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有效统一学生脑力和体力双重劳动。简言之,通过对真实工作情境和环境的模拟,师生通过共同协商,对下一步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确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在旁指导,通过“教、学、做”三者合一,提高学生心、手、脑并用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强烈兴趣,使其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与合作中不断提升团队协作能力[2]。

而教学设计又被称为“教学系统设计”,通常情况下,教学设计包含有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不同环节。从范围上来看,教学设计可以是针对某一学科或者课程的设计,也可以是一堂课或者一个问题的具体设计。该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重点集中于课堂教学方面,主要是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同设计要素均与行动导向理念相融合,通过对相关学习情境的有效创设,实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和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文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等,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最终实现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

2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应用现状及学情调查

2.1 调查对象

该文为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层次的了解,选取了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及药学专业共126名学生,作为此次调查研究对象,将不同专业按照实验班(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共40人)和对照班(药学专业,共86人)进行分配,并从学习兴趣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所采用问卷,以“问卷网”平台所提供问卷设计标准,以网上答题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

2.3 调查结果

在126名调查对象中最终所收集有效问卷126份,问卷有效率100%。学生学习兴趣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第2个问题来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中,两组学生所做选项总体占比无显著差异,其中包括1/3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兴趣受教师人格魅力和课程内容有趣程度这两方面内容影响;各组认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新颖程度与学习兴趣存在直接关联的学生占40.0%左右,还有近15.0%~29.1%左右的学生的关注点在于就专业而言课程的有效性。通过统计不难发现,学生希望增加与专业教师交流机会,希望不断提升专业学习成绩,但出于自身专业整体认识层次偏低、无法认同教师当前教学模式、对教师个人魅力和课程内容的依赖性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单方面的认为课程内容单一匮乏,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3]。

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在生物化学学习过程中缺乏强烈的兴趣,学生无法通过对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的有效应用,实现对日常学习中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且由于系统化学习方法的匮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愿主动向教师进行请教。此外,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是动手操作训练和探索性实验,对其中知识点的记忆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方法,且绝大部分学生为参与课堂教学,对学习有着较强的自主性,喜欢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方法等,上述特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良好的运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扬长避短,对学生当前学习情况进行积极改善,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  行动导向理念下的生物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3.1 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集中教学方法

(1)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通常是由教师进行引导性文字的精心设计,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进行良好的引导。通过教师在课堂或者课余的专业化指导,确保对每项学习任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4]。引导文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成就感的快速提升。(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引用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养成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以及自主式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决策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项目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不同,项目教学方法的制定与实施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学生和教师分别占据主体和主导的作用,以项目实现对整个教学的活跃和引导,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3.2 生物化学重难点知识与教学方法的优化配置

通过对行动导向理念下相关教学方法及其生物化学相关知识的有效分析,系统梳理和归纳了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重难点教学内容,并根据实际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配置[5]。比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分子结构”“蛋白质的分解代谢”“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内容,理论知识较多,内容琐碎,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在教师“引导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获取有意义的信息,解答引导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学习,逐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对于“糖代谢”“脂类代谢”“维生素”等内容,因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够找到典型案例,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比如:以“糖尿病”为案例,学生通过查阅指定教材,收集资料,小组研讨,最终给出糖尿病的病因,以及糖代谢过程及特点。当学生的综合能力较高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此方法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方面有较好效果。纵观整个生物化学教学过程,其中所涉及教学方法较为多样化,上述仅以两类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例,所用教学方法均与行动导向理念下各类教学要求相符[6]。

3.3 “脂肪分解代谢”案例教学设计方案

3.3.1 学习内容分析

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脂肪分解代谢内容与静态生物化学相较,复杂程度相对较高。在有机化学内容中,脂类结构通常提及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需加强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认识[7]。

3.3.2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对脂肪分解代谢、脂肪酸β-氧化等步骤进行全面熟悉与了解,掌握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能力目标:在对问题分析过程中应学会批判的方法,以所学专业知识对其中问题进行有效分析;素质目标:对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辩论能力等进行培养。

3.3.3 教学小结与反思

学生对于减脂减肥有着较高的关注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脂肪分解代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仍然停留在表面原因上。因此,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应用其中原因进行有效说明,确保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与大量文献资料相结合,系统阐述其内容。

4  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

4.1 应用时学生有“自由”的權利

行动导向视域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表达自己观点,改变传统教师问学生的大格局,学生通过主动向教师请教问题争取自由空间。例如:在“酶的性质”项目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简单试剂进行自主配制,并且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和资料查阅,从而给实验教师留下深刻的课堂表现。在实验室活动中,学生实验步骤不再是按部就班的开展,而是自由地开展讨论、探讨、查阅等,课堂氛围十分活跃[8]。在这种实验环境下,学生能够较为高效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实验任务,并得出最佳结论,与同学和教师共同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巨大收获,不仅展现了自由的课堂氛围,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2 应用前学生应有“知情”的权利

行动导向视域下,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行动是一个整体框架,知识体系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从外部进行输入,而是学生在系统框架内所建构起来的,为实现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学生需明确认识整个行动体系内容[9]。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行动导向理念时,首先需在条件可允许范围内,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课堂所要学习知识及内容。例如:在“蛋白质结构”引导文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师除了要对引导文进行提前准备外,还应事先对学生进行通知,要求学生带齐各类课堂绘画所需工具,并提前对蛋白质结构内容进行全面预习,尝试在课堂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

4.3 应用后学生有“提升”的义务

在以行动导向为背景的现代生化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对知识和自由的双重获取,而在该理念下课后的复习与总结也不可或缺。因此,学生在课后有义务对所掌握知识进行有效提升。情境性原则教学的“行动”体系框架,强调知识对实践应用的服务型。因此,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知识应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强有力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例如:“脂肪分解代谢”案例教学过程中,在最后的作业布置中出现了“课后讨论如何健康减肥”的话题。此类题目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并且在生活中较为常见,比如:在与亲友接触时,可通过对减肥原理的讲述,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而达到知识与实践相互渗透的行动导向理念的教学目的。

5  结语

相较于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较为薄弱,但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在接受职业教育阶段,全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极大的增加。而行动导向理念在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全面推广与应用,使学生接触并快速适应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使得学生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帮助生物化学专业教学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对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薛尚青.引导文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3):161-163.

[2] 李亚君.基于行动导向的职校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6.

[3] 鄭新源.“行动导向法”指导下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J].会计之友,2016,11(1):92-94.

[4] 杨广佚.对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理》课程教学设计若干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3(11):48-51.

[5] 王金玲.基于行动导向模式的高职护生职业素养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2):136-137.

[6] 李凤玲,何金环,潘春梅.设计生物化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1(1):51-53.

[7] 李苇.试分析生物化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8,16(27):241,245.

[8] 何航道.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9] 孙静.基于硬技能与软技能一体化的高职应用生物化学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13):11-13.

作者:卓微伟 李凤 李艳萍

上一篇:改造数控车床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社区护理干预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