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药学运营管理创新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入,聚焦价值提升目标的价值链管理逐渐成为医院管理者探索的主要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医院药学运营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医院药学运营管理创新论文 篇1:

两岸共话医院管理

医院发展需要自我提升,但有效的外部监管以及合理的评价评审则可帮助医院走得更好更远。

医疗品質和患者安全,是近年来医院评审评价中的考察重点;如何通过有效的监管与评价,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質量的管理,促进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则是卫生行政部门致力提升的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疗机构则需不断寻找新的管理手段和突破口,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和品質。评价、监管、运行,只有这三方有效联动,方可不断推进医疗体系的进步。

近年来,大陆的医疗改革走入深水区,如何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更进一步,海峡对岸台湾地区几十年的医改探索或许可为大陆提供些许经验。在由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指导,远东宏信有限公司与上海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2013海峡两岸医院管理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卫生行政管理人员与200余家知名医院负责人,互相交流个案,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找到改革的火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徐建光、台湾地区“卫生署”前署长涂醒哲、远东宏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行政总裁孔繁星等受邀出席。

大陆新国标

随着大陆地区的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拉开帷幕,2012年8月刚刚成立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评审评价项目办公室紧锣密鼓地制订发布了部分评审评价新标准和实施细则,并创立了书面评价、现场评价、医疗信息统计评价与社会评价四个维度评价的方法。

据医院评审评价办公室副主任陈晓红介绍,设立该办公室的目的在于帮助医院进一步了解新一轮评审的理念方法与流程、帮助医院了解自身与同级医院的差距、分析信息找到问题、做好申请前的辅导及预评审。

陈晓红举例表示,“新的评价维度中设立了48个核心条款的自我评价,在试点医院评价时,仅有一家医院自评为D,其余医院均自评为A,但评审员帮助医院打分却几乎都为D。之后评审评价办公室帮助医院解读了新标准,使医院逐步能够正视问题,不抵触寻找医疗質量短板的过程,逐步达到医院具备进行恰当自评的能力。”

除了自我评价,评审员在信息统计指导下进行的现场评价,也可帮助医院更为有效地追踪问题。比如某家医院的肺部感染率大大高于基准值,现场评价就会从术前准备、手术室无菌操作、空气洁净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和术后护理等角度追踪分析指标,找到问题的源头。

在大陆更新医院评价评审标准、初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评审理念时,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已经适应了追踪方法学等评鉴医院的管理工具,开始进入医疗机构自我提升的道路。

内控提品質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医疗机构发生多起触目惊心的严重事故,包括2012年史上最严重的火灾、2010年感染控制标准操作流程中的失误造成的一起艾滋器官移植的医疗事故等。不断发生的悲惨事件让将医院战略及运营放在最重要地位的台湾医界开始反思。

医疗机构缺乏应急规划、医务人员执行标准操作流程不到位,给医院和患者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如何建立安全的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質量、建立医院永久的文化,逐渐成为台湾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问题。2011年,台湾医院评鉴暨医疗品質策进会(下称“医策会”)发布新版评鉴制度,强调了回归患者安全与医疗品質的重要性,并提出医院应建立質量和安全的内控机制。当局更将原本为医院评鉴项目的患者安全目标,改为卫生行政部门日常访查医院的必查项目。

“不管医院面临何种实际运营管理问题,‘卫生署’的领导和评审评鉴机构最期望医院能够做到安全。”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副院长、同时现任远东宏信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宏信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陈秀珠,一语道出了医疗机构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医院可能会发生火灾、患者可能摔倒……潜在的安全隐患数不胜数。医院管理者只有从医院风险管理的角度切入,建立日常内控机制,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医院和患者的安全。”

在建立风险管理架构的过程中,医院管理者首先应辨识医院目前面临的风险、影响临床照护过程和紧急拉高医疗需求的事件,并将风险因素与紧急事件按优先顺序评估排列;其次,提出防范与应变机制,不断加以演练,并实事求是地面对医院内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报告。

据陈秀珠介绍,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在具体责任落实上,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进行管理。首先,医院进行经营目标与风险管控目标的平衡分析,抓住当前的管控目标;由危机预防与紧急灾难委员会作为政策决策性委员会,将管理权责下授至医师及护理单位,由不同的常设组织落实包括危险因子、区域监控、巡检、监视等风险管理工作;医院将风险管控作为对员工質量绩效考核的一项,最终建立起全院鼓励性的网络式检测与通报系统。

以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火灾风险管理为例,陈秀珠解释了医院的管控步骤。首先医院要辨识易燃物、划定危险区域、配备逃生设备和消防安全设施、设定避难场所,之后制定值班巡检表、设立监视系统、布置相关人员进行检测巡视,并记录在案。在日常管控中,医院将一年三次进行火灾演习,提高员工的应变速度及能力,以期做到事故不幸发生时,负责帮助患者、灭火、引导疏散的人员能各司其职并从容应对。同时,医院聘请第三方组织对医院风险管理进行监测评估,帮助寻找薄弱点作为改善依据,并评估改善效果。“我们期望做好预防风险的管控,而不是事件发生后再考虑如何救治患者。同时,我们也希望借由上海宏信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平台,将相关的经验和做法,与更多医院同仁进一步分享和交流。”陈秀珠如是说。

信息化监管

政府如何对公立医院运行进行有效监管,使其符合施政理念及医改现阶段目标?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了运用信息化手段,副主任瞿介明表示,“依托信息化,可自动采集政府100余项监管指标参数,用于监管评价公立医院。评价结果将与政府投入、医保额度分配等相挂钩。”

作为以信息化为先导,创新机制监管公立医院的先行先试者,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局已积累了一定经验。闵行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不仅制作了涵盖所有卫生相关业务的体系模块,并正在制定卫生数据标准化定义。医疗机构输入信息的标准化,有助于区域内系统直接采集各医疗机构数据,而不必单纯依靠医院上报。该局副局长程佳认为,目前卫生信息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如何将管理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凸显技术的作用,则与完整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

因此,闵行区卫生局建立的是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和社会服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公立医院的效率、質量、成本、发展、社会指标等数个大类指标,为卫生局管理的重点。依托卫生信息数据的集成,闵行区卫生局结合政府补偿机制、外部监管机制、绩效管理机制与内部管理机制,引导着公立医院的发展。

据程佳介绍,闵行区首先将区内卫生经费统筹至卫生局,结合评价体系中的数据对区域内卫生机构进行整体拨款。“以往拨款与政府当年财政状况有关,有一定随意性。现在以信息数据为准,拨款更为科学。举例说,系统可以直接采集医院的服务量、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门诊相关费用等数据,确定有效系数,统筹拨款。”

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闵行区已实现通过监管中心监督医疗机构日常运行。在危急值管理中,危急信息会通过系统由短信形式传送至医生手机,要求医生在第一时间调整医嘱。同时系统也会做相应记录,医院的管理系统即可从中获知危重患者的管理流程。次日,区域内医疗机构所有危急值管理效果,便可自动生成图形,便于闵行区卫生局的统计管理。

正如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主任何梦乔所言,中国具有强势的政府,在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环境中,更能对医院进行有效监管。上海的评审制度更是将平日質控指标情况的40%计入医院评价体系,将监管做得更实。

运行抓成本

“评价一所医院是否优秀,并不看医院的高精尖设备和收入规模,而应看医院能否以较低的运营成本产出较高的医疗質量。”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所中心所长金春林简明地道出了医疗界衡量医院优劣的共识。如何在医院运营上抓效益,两岸医院各有独特的管理方法与切入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表示,在医疗管理中最困难的是患者体验和医疗質量的持续改进,而内部管理与运营效率则是更易着力改善的工作,于是医院选择首先从成本控制上下力气。

根据大陆医改提出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方针,王杉首先加强了包括药品、高值耗材、低值耗材、试剂在内“物”的管理。

王杉认为,医院内部存在着物流效率低、存货周转时间过长、药剂科专职人员大量从事药品物流人力浪费等问题。于是2012年2月开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两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物流延伸项目。“直到那时,我才第一次知道药剂科工作的流程以及每个岗位的真实配置和成本。”之后,医院在做好内部分析的基础上,对临床药品全流程进行闭环管理,将服务外包。将药品转运、发药、按各类医嘱摆药等非核心业务,交由药品配送商完成,医院只负责进行核对,极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并给药剂人员回归临床药学工作创造了条件。在低值耗材的管理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过梳理,将品规数量降至原本的2/3,并将不可收费的耗材计入成本测算;对于体外试剂的管理,则加强核对实际使用人份和购买数量的匹配度,降低浪费。

台湾长庚医院在推进整体绩效时,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规整患者个人信息,在患者就诊后以联动的方式,触动医院所有相关部门跟进,并有完成操作的时间限制。

据该院行政中心主任龚文华介绍,完成患者诊断的医生按下电脑的回车键,可直接启动院内的27个机制,包括门诊药局取药信息、住院排床、手术检查开立、医事部门结账等环节。同时,若患者离开诊室7分钟后未领获批假条、14分钟后未取到药品,医院的医师处长或院区行政长官会收到电脑及手机的提示;若顺利完成以上流程,系统则会自动进行药品库存比对,调整药品存量控制,在达到订购点时自动订购缺少的药品,以浮动存量最大化降低成本。

作者:顾旻轶

医院药学运营管理创新论文 篇2:

价值链视角下的医院成本管理策略

【摘 要】 随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入,聚焦价值提升目标的价值链管理逐渐成为医院管理者探索的主要方向。文章从分析价值医疗(Value in Healthcare)与价值链(Value Chain)两者的相关性入手,提出了公立医院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具体策略与技术路径,并选取样本医院,基于作业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结构性成本动因三个层面开展了优化门诊服务流程、提升DRGs病种组效益、重构运营绩效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管理活动,效果显著。经实践证明,在公立医院实施价值链成本的优化管理,是实现“价值医疗”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推动医院转变运行机制、加速战略转型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 公立医院; 战略成本; 价值链

一、引言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推动医院运营机制变革,更好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1]。而在医疗资源总体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传统成本管理向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升级,也成为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破局”的关键。

二、价值医疗与价值链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WEF)首次提出“价值医疗”(Value in Healthcare)的概念。相比传统医疗模式,价值医疗致力于为患者创造更优的就医体验,倡导从传统医疗服务向“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PCIC)”转型,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利益的平衡[2],因此被卫生经济学家称为“最高性价比的医疗”。

“价值医疗”与我国“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高度重合。“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体系见图1。2016年中国政府联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的报告,标志着“价值医疗”在中国的“诞生”。

价值链(Value Chain)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最先提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而对于价值链中每个可以独立分离出来的环节,则称之为价值段。”[3]

就公立医院而言,病人价值是价值链的核心内容。“价值医疗”的实现过程,实质也是“以患者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以维系和提升病人价值作为目标的过程,两者具备极高的契合度。因此在公立医院实施价值链成本的优化管理是实现“价值医疗”的有效路径。

三、价值链成本的优化管理

(一)基于成本动因视角的实施路径

价值链管理可概括为“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成本管理”(John K.Shank),体现了管理会计“价值创造”与“价值维系”的核心思想。作为战略成本管理基础性框架的重要内容,其具备的“战略成本动因”是与传统成本管理的重要区别。

成本动因分类与特点详见表1。作业成本动因关注资源耗费和内部作业改善,是经营性成本的主要驱动因素;战略成本动因包括执行性成本动因(ECD)和结构性成本动因(SCD),以外部相关信息和未来决策作为关注重点,属于更高层次的成本动因。因其具备战略性与宏观性,有效拓展了成本管理的“空间”与“时间”,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大、更持久[4]。

(二)公立医院的实施策略

医疗服务价值链应以维系和提升病人价值为目标,是体现病人价值的核心价值链[5]。公立医院在具体优化实施中,应以准确识别成本动因为基础,视具体管理需求,分别采取不同管理策略,详见表2。

其中,作业成本动因以实现某一價值段(比如门诊就诊流程、局部服务作业)的优化为目标;执行性成本动因和结构性成本动因则应基于完整的价值链,以实施价值链优化作业(如业财一体化)甚至整体价值链重构(如运营绩效体系重建等)为目标,开展优化管理活动。

四、优化实践案例

案例单位上海XH医院作为三甲综合性医院,年门(急)诊人次超过420万、出院人次12万,开放床位2 000余张,在职职工3 800余人,样本医院的价值链特征具有公立医院的普遍性。

(一)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的优化实践

门诊服务流程是医院代表性作业,与患者感受关联度极高。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采用改善内部联系、消除非增值作业等手段,可对其实施优化。实施过程属典型的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的价值链优化。

1.价值链分析

院方通过患者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深度访谈、模拟患者就诊流程等手段获取第一手数据,并结合频数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详见表3。

2.管理实践

以前期分析结果为依据,XH医院以消除患者非增值作业、消除无效就医循环、重构医疗作业布局为目的,针对性地推出了各项服务流程改进方案。

XH医院通过设置一站式自助服务机,实现了患者自助预约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查询打印报告等功能,窗口排队缴费等非增值作业得以削减或压缩,有效消除了患者“二次排队”的现象;通过设置专病门诊和简易门诊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门诊就诊流程,消除了无效就医循环,例如鼾症患者需经常往返于呼吸科、五官科之间,费时费力、体验较差,现通过开设鼾病专科门诊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有效提升了患者体验;通过选址门(急)诊、医技楼等诊疗区域的结合部设立病员服务中心的方式,把原来诸如检查化验预约、门诊投诉接待、外地医保证明、开(停)诊信息查询等需要患者到各个区域办理的事情,统一进行集中办理,医疗作业的布局得到明显优化。

3.实施效果

一是有效降低了执行成本。体现为患者排队分布更合理(每位患者平均排队次数减少3次)、实际就诊时间和可容忍时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平均就诊时间节约40分钟以上);平均候诊排队人数实现错峰(患者、高峰时段候诊排队人数同比下降47%)。

二是降低了代理成本(雇员)。一站式付费使收费人员由70人陆续下降至57人;月人均工作量由15 000笔下降至约10 124笔;人力成本显著下降,一线人员压力有所降低。

三是降低了少数交易成本。实名制预约功能有效消除了患者和医院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杜绝了“黄牛党”和“号贩子”现象。

上述实施效果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得到体现。患者满意度由两年前的87%上升至96%;同时医院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达到医患双赢的局面。

(二)基于执行性成本动因的优化实践

开展执行性成本动因的优化,关键在于识别成本动因并有效控制关键成本驱动因素。基于DRGs开展病种组成本管理符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导向,其管理实践超出了价值段内部优化的范畴,属于典型的执行性成本动因优化。XH医院以“提升病种质量”作为关键成本动因,并将“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病种医疗质量控制”作为关键成本动因的驱动因素开展相应实践。

1.实施路径

XH医院采用成本费用比法,选择合适的DRGs分组器,完成了全年11.2万例住院病例的分组,并以确定服务单元与服务内容、明确成本归集方法、测定服务单元的费用率为步骤,完成了全部病种组的成本测算(见表4)。

2.管理实践

医院选取部分代表性病种组,落地了一系列管理举措。以化疗病种为例,样本医院基于“化疗病种收益率分布与各科室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为关键成本动因开展优化策略。

化疗病种主要以用药为主。由于药品零加成政策的实施,相比肿瘤科的开展情况,其他科室均为亏损(见表5)。

经调研发现,肿瘤科的医护比、床护比更合理,平均出院天更短,配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门诊的介入,每床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实质上形成了规模平台效应。

医院以成立“肿瘤日间化疗中心”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和竞争优势构建。肿瘤科重新制定了日间化疗临床路径,并完成了每周化疗患者的床位需求调研(涉及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三类患者);药学部负责静配中心工作配套;工程部完成局部区域改造;资产管理部进行设施设备配套;出入院处则开通日间化疗中心床位预约通道;护理部负责按预约记录安排护理人员。

3.实施效果

一是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升。项目实施后,肿瘤科每百元固定资产收入同比增长12%、成本收益率增幅5.5%;二是临床安全得到有效保证,专家组意见显示肿瘤科化疗患者的临床路径入径率超过90%,集约化的平台临床安全质量明显更易管控追踪;三是患者医疗费用不同程度下降,平均住院天数缩短0.8—1.5天不等,化疗前等待时间同比大幅度减少,相同诊断下患者的住院费用同比下降3%~8%。

(三)基于结构性成本动因的优化实践

绩效考核体系是公立医院运营评价和成果分配的核心。通过绩效考核,推动三级公立医院在发展方式上由规模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促进收入分配更科学、更公平,实现效率提高和质量提升,可以促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政策落地见效[6]。因此,运营绩效体系的重构属医院战略层面的重大管理活动,是极具代表性的结构性成本动因优化。

1.存在问题

公立医院绩效管理至今仍存在重绩效核算与分配、轻运营管理与考核的问题,表现为激励效应有限、考核导向不清、指标体系不合理等现象[7]。如何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医院经济运行中的“指挥棒”作用,成为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管理实践

XH医院以“强内涵、重实效、创特色、促发展”为战略导向,以搭建精益化运营管理体系、促进管理精细化程度提升为目标,开展运营绩效管理体系的重构。历经精益考核体系建立、深化考核导向、绩效薪酬制度改革、临床绩效评价管理的“五年实施计划”,XH医院最终构成了由医疗业务、医疗质量、运营效率、学科人才和团队协作五个方面的绩效管理体系。

经历2015—2019年的“五年规划”实施(见表6),XH医院的绩效管理体系几乎涵盖所有医疗业务流程关键点,并形成了绩效闭环式管理,实现了绩效管理由事后核算分配向事前导向指引的转变,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创新性得到凸显。

3.实施效果

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重构,医院的战略导向性明显突出,较好地兼顾运营效率与医疗质量,在“以患者为中心”方面起到较好引导;管理体系覆盖了“医教研”全领域,从而实现学科人才与团队协作并举的目标,促成了科室发展战略与院部总体规划相统一,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了更高效率。患者费用结构逐步优化,床日药费均次累计降幅超30%;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以重点病种为例,2019年申康中心监测的54个重点病种中,XH医院9个病种绩效排名前三、16个病种排名前五、24个病种同比排名上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绩效体系的导向与塑造,不断强化医院的学科建设,优化了学科结构这一关键的结构性成本动因,从而带动医院成本结构的全面提升。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样本医院基于三种成本动因层面的优化实践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也证明了价值链管理独特的战略成本动因视角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率的医疗资源利用。

1.作业成本层面的优化关键在于如何确定不增值作业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成因。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采取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剔除不增值作业等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价值活动的成本。

2.执行性成本动因的优化应用,核心在于明确以提升病种质量作为关键性成本动因,并找出病种的收益率分布与各科室的资源利用率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流程优化、资源整合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践表明,其不仅有利于提升医院内部运营效率,更是医疗成本控制的有力手段。

3.结构性成本动因作为最高层次的成本动因,直接体现了组织的战略目标。从战略成本管理的高度来看,公立医院的学科结构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样本医院以精益化绩效运营管理体系为路径,对医院内部价值链进行了重构,达到兼顾运营效率与医疗质量、促成总体规划与局部目标相统一的效果,从战略层面获得了发展的长期优势。

(二)建议

价值链管理对于公立医院主动转变运行機制、加速战略转型、顺应医改要求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和达成途径,也符合公立医院“价值医疗”的发展导向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要求,具备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微观层面而言,公立医院应当进一步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夯实作业成本核算基础,把价值链优化建立在作业成本基础上;宏观层面而言,应当紧跟医改形势和医疗市场格局的变化趋势,努力调整公立医院价值链的研究范围,加强对于医疗行业价值链优化整合的应用研究,为公立医院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 朱洪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EB/OL].(2019-06-14).http://www.gov.cn/xinwen/2019-06-14/content_

5400227.htm#1.

[2] 赵德云.价值医疗在中国的困境与抉择[J]. 财新周刊, 2017(44):77.

[3]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3-39.

[4] 张俊.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及应用——以金川公司为例[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程明.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值链优化研究[J].新会计,2014(6):40.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A].国办发〔2019〕4号,2019.

[7] 张强.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模式改革探讨[J].财经界,2018(3):136.

作者:程明

医院药学运营管理创新论文 篇3:

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多元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在促进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提档升级、教育改革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文章以厦门医学院为例,提出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多元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建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丰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全方位推动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医学院校;多元协同;人才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当代青年学子的必修课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要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醫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接受医学本科教育,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素质全面,能将现有医学技术转化成实践,并有一定创新和发展的专门人才[1]。地方应用型医学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任。构建契合地方医学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相对于传统“双一流”本科高校而言,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特殊性,也存在着较多困扰和难题[2-5]: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较为滞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纸面制度上,停留在某些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上,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匮乏,无长远规划。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未深度融合。由于专业教学导向的限制,较多院校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有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协同并进。三是由于医学生课时多、学业任务重,就业目标主要为医院、卫生事业单位等稳定机构,因此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缺乏创新创业兴趣和动机。

厦门医学院是一所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理论功底坚厚、基本技能扎实、综合素质优良、发展后劲充足”,能够入基层、进一线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核心,厦门医学院立足于学校教学实际,积极探索“产学医研用”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双创”理念为引领,以“双创”体系为支撑,以“双创”平台为助推,构建学校、部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广平台的“多元协同”创新创业育人体系(如图1所示),积极推动我校应用型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

一、更新“双创”理念,注重“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

“双创”理念是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利用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双创”能力,进而推动行业变革创新。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主动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需求,充分认识医学教育的新形势,积极更新“双创”教育理念,从顶层设计为全面推进医学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条件。

(一)以制度促落实

我校于2018年成立了厦门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及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科研处、财务处、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系主任。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以需求谋发展

厦门医学院坚持服务地方需求,精准设置专业。学校立足厦门,服务地方,积极围绕福建省、厦门市的需求,围绕补齐民生短板,围绕产学研用结合,致力于培养两支人才队伍,一支是医疗卫生行业需要的人才队伍,另一支是生物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需要的人才队伍。目前,我校共设置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生物制药、海洋药学、预防医学、助产学、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等15个本科专业,均为福建省、厦门市亟需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专业。近年来,我校护理、生物制药技术、药学等3个专业获福建省教育厅立项,成为“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获省级应用型学科,此外口腔医学获省级产业特色专业。

二、改革“双创”课程,建构“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与保障,这就要求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因地制宜地制定并完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我校针对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的办学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深入探究适合我校医学专业特色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双创培养”

我校将“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明确列入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专门设立并出台了《厦门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生在学校认定的各类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发明创造、创新创业、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获得的成果,可申请认定创新学分,旨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结合专业自身实际,打造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如我校口腔医学专业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医教研创”协同育人为根本,通过多层次“早见习”、全方位“早技能”和宽领域“早科研”,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二)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突出“全程创育”

“全程创育”即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从学生入校开始到毕业结束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一方面,从通识课程体系上来看,我校在大一开设必修通识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后续的创新创业发展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鼓励各专业学生选修创新创业与科研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思维能力,开拓学科视野,加强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训练。另外一方面,从专业课程体系上来看,针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医学类专业,深入推进“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培育人才,实现了“学校与医院协同”。针对药学、生物制药和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等技术类专业,将学生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融入企业的科研课题和生产任务中,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实施中的校企协同育人,发挥企业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多年来,我校与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30余家企業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生物医药港中的多家骨干企业培养了近千名人才,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留得住、素质好”的赞誉。

(三)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突出“创专互融”

结合专业教育课程特点,开发与专业有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扩大专业知识面,帮助学生认清专业的未来职业定位、职业发展和可能的创业方向,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如我校护理学专业设置了护理产品设计、循证护理和养老机构运营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将部分课程开进养老、康复机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专业所长,鼓励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中,护理产品设计于2019年获评福建省线下“一流”建设课程,培养效果初见成效。生物制药专业则与厦门生物医药科研院企业合作开发了生物医药企业家面对面、体外诊断生物活性原料的研发与应用课程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直面行业企业的机会,并进一步与企业研发生产所需核心技术接轨,提高了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经过几年建设,我校中草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药物生产技术和口腔医学SOP等3门课程获评“福建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精品资源共享课”。

(四)从师资队伍培养上,突出“双师联动”

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存在总体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于医学高校来讲,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均为医学背景,较少具备创新创业经历,教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也较低,这已经成为了地方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因此,势必实行“任课教师+业界导师”的双师模式,为学生提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平台,让学生直接与业界接轨,提高实操能力。一方面,我校通过设置鼓励政策,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双创”竞赛成果纳入教学奖励和职称评聘条例,吸引校内专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和研究,并带动学生积极开拓创新创业实践。2020年,我校“希福生物”团队首次以师生共创形式参与第六届福建省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并获得省赛金奖,这也是我校在“双创”竞赛方面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校外优质人力资源,我校已聘请20名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行业科研人员等担任双创课程的兼职教师,这也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供了师资保障,也让创新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实践,给学生传授时下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三、丰富“双创”内涵,打造“广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要积极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空间和形式,打造融合“双创训练”“双创竞赛”和“双创孵化”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平台,可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提供专门化的训练和指导,吸引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6-7],从而实现从点到面、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的实践育人目标。

(一)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在制度保障上,我校先后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规范化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为“双创”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经费保障上,我校自2017年起每年投入创新创业专项经费,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在场地保障上,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加强对学校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构成多维度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开展项目研究提供设备场地条件。学校制定了《厦门医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提供实验室开放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实战能力。三是在组织形式上,从大一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项目选题与申报、创新训练与实践、创业体验与创业实践等系列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提高岗位胜任力。截至目前,我校获国家級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百余项,校级立项近两百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热情,论文、专利等“双创”成果不断涌现。

(二)打造创新创业竞赛平台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8]。一方面,我校出台了《厦门医学院学生参加竞赛、社会实践及文化艺术活动奖励办法》等制度,加大学科竞赛奖励力度,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综合性学科竞赛,以及临床技能竞赛、护理技能竞赛等专业性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意识。另一方面,我校积极组织校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把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有力地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仅2018年,我校共组织近千个项目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人数3 000余人次。其中,口腔医学“护牙列车”红色之旅持续关注贫困村民的口腔卫生状况,广泛地开展口腔义诊,获2018年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三)提升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2018年,我校秉承“十字医创”理念,按照省级创业孵化园区的标准建设了厦门医学院创新创业园。2019年,我校创新创业园已成功获批福建省“众创空间”和厦门市综合型“众创空间”称号;2020年获厦门市首批“创业大本营”称号,为大学生“双创”教育提供实践实习场所,积极为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提供便利的措施。针对医学院校在专业、学科的单一问题,学校投入专项经费招揽创新创业园专业运营团队,为学生进一步研发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为企业创办和运行提供融资服务。通过提供法律、税务、财务及其他的服务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同时还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使创业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创新创业园日常还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帮扶活动,以园区为载体定期举办坞咖青年、创业沙龙、头脑风暴会等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评审、创业路演会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并拓展创业项目。

四、结束语

学校已明确将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为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多元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基本构建并初显成效。

由于医学院校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特色,造就其相对特殊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实践经验还在探索和总结过程中。比如,在新医科背景下,如何更为紧密地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的转化等,这些对于深化新建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在大健康背景下,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引导是医学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9];如何深入挖掘创新创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主动创新、引导学生正确创业,这些都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蒋祎,陈俊国.论我国培养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动因、障碍与途径[J].医院管理论坛,2009,26(7):51-53.

[2]赵春红,张丁煜,王禄芳.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特殊性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53-55.

[3]延慧敏.高校医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J].陕西教育(高教),2019(12):18-19.

[4]李华,张旭旭,钟兴润,等.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融合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12):33-36.

[5]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7):57-60.

[6]满炫.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6):6-8.

[7]黄丽丽,李健,赵永艳.地方性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

索——以哈尔滨学院为例[J].林区教学,2019(12):27-30.

[8]刘秋菊,罗清海,邹祝英,等.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分析[J].高教学刊,2020(19):34-37.

[9]刘四顺,赖雯,王景.“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2020(10):185-186.

作者:王娟 洪璇 邹丽 苏清芳 刘磊 纪晴

上一篇:工程产品外观设计管理论文下一篇: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