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审判权监督机制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围绕量刑建议适用,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和法院审判权时有冲突。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冲突有两方面成因。量刑建議权与审判权的冲突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健全相互制约机制及时解决。目前,我国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机制存在缺陷。对此,立法者可以从健全量刑多方参与机制,强化量刑建议书说理部分,发展证据开示制度以及增加制约途径入手进行完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民事审判权监督机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民事审判权监督机制论文 篇1:

如何让司法公正落到实处

【摘要】司法公正是民主公平社会的必要性司法约束手段,其中审判权作为这种维护手段实施者,承担着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高防线,因此审判权的公正使用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与此同时,学界也应该增加对于审判权公正行使的讨论,总结出保证审判权独立的策略。

【关键词】司法公正 审判权 司法独立 公正性评估

司法公正是民主公平社会的必要性司法约束手段,其中审判权作为这种维护手段实施者,承担着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高防线,因此审判权的公正使用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由此,本文提出了对审判权公正行使的讨论,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论证司法公正目标下审判权司法独立的必要性和附带影响;二是在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应该如何限定外部影响的剔除标准,保障审判权的公正性;三是提供一种可行的审判权公正性评价策略,为这种无法以量化方法进行效用评估的工作提供可行方案,并由此总结审判权公正行使的基本策略。

审判权司法独立对于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性及其影响

从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实现角度来看,其必要的条件有二:一是审判体系的完整性与管辖权的独立性,二是法官的法律知识积累以及法律使用经验的丰富性。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司法公正的实现必须要保证审判权独立这一基本前提,然而我国司法体系的不完善问题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相对困难,其中上级行政权力干预、政法部门干预等都让审判权的独立较难实现。

从大众认知角度来看,司法公正的间接受众是社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在大众看来,审判权独立不能完全改变大众对于司法公正的看法。从中国当前的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法盲比例过高也无法为陪审团制度的实施提供足够的基础。总的来说,公众干预对于司法公正并不会产生有效的积极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审判权司法独立也是必要的。

从实践角度来看,案件的审理路径中立案依据需要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区分,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审判权也据此有所不同。在这种条件下,行政职能干预了审判权诉求实现,同时也影响了审判权保障的效力。因此,司法实践的基本中心诉求也需要依赖审判权的独立运行。

总的来说,审判权独立是司法公正实现的必要条件。但由于人类有限理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中国自己的特殊国情,要想更合理的保障审判权的公正使用并以之推动司法公正,还需要审判权独立以外的其他条件。

审判权司法独立条件下独立标准的外部条件限定前提

审判权独立是司法公正实现的必要前提,同时司法独立包含了司法机关独立、司法权独立和法官独立,其中司法权主要指审判权和审判监督权,司法机关独立则是要求人民法院在行政体系上保持独立,法官独立则是指在单独案件中法官保持独立。从司法公正的实现来看,这三类独立要求是否全部具有必要性仍需讨论,而且具体的独立策略也需要进一步限定。

从司法组织机关来看,我国现行的《法院组织法》要求法院上下级存在监督关系,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存在行政指导约束权力,对下级法院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行政制度上来看,我国司法体系的行政化表现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审批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两个方面。从审判法官的角度来看,在我国法官是公务员身份,这种身份就决定了法官的行政被管理前提,使其丧失了审判者应有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要想实现审判权司法独立,就需要对司法独立的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控制。首先,要建立一种独立的审判体制。一要取消法院体系的纵向行政干预,消除行政管理中的人事管理影响以及财政权力影响对审判权独立性效果的负面干预。二要改革经费制度,调整地方直接拨款制度,消除基层法院与地方政府的互为依赖关系,保证法官在审判权的形式中具备基本的独立条件。三要优化法官职业制度建设,改善法官地位和收入条件,同时建立相应的约束制度,进一步增强违规惩处力度,形成良性的审判权行使环境。

其次,构建审判程序独立的良性司法环境。一要尽早废除以往的案件审理行政审批制度,这是公众认知中司法公正不佳的一个重要源头。二要取消以往的审判委员会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司法体系的早期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如今法官的专业性有较高的保障,如果再依赖审判委员会的辅助反而会引发消极效应。三要改革案件追究制度,对于出现的冤假错案问题要提供足够的责任监督效力,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提供一种可行的监督机制,对相关问题进行问责,推动法官主动提升审判公正意识,增强司法公正。

从审判权行使者角度思考司法公正实现的主观策略

在实现上述两个基本前提后,需要考虑从审判权行使的监督和自我约束角度考虑如何推动审判权的公正行使,并由此来进一步完善司法公正。结合前述分析可知,审判权的独立并不是审判机关和法官的绝对独立,也不应是绝对独立,仅从理论角度来看这只是避免行政干预的前提,但外部干预会对审判权所属者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其中包括了负面影响与正面影响。

就负面影响来说,外界干预主要出现在媒体的舆论干预方面,而来自舆论的外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法官在审判权独立性处理上的效力。法官的专业素质要求他们必须在审判程序中保持中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应让外界舆论干预到个人思考并由此引发不公。就正面影响而言,社会媒体的非直接干预(即监督)在不影响审判权独立性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对审判权行使过程的良性促进,在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其教育功能不断放大。

当然,要平衡媒体舆论对于审判权独立行使的两面性影响以促进两者间的合理共存与监督效应的实现。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应当将工作重点放在发现司法体系腐败问题,致力于维护司法正义,引导大众建立对抗司法违规行为的意识。对于审判权行使者来说,要建立起自主遵规意识,并能够正视舆论影响,不被大众舆论干预,同时要接受大众的监督。另外,要在法律体系中完善新闻媒体的监督范围,一是要对不可公开的内容进行限制,进行合理的报道;二要规避媒体报道中的主观性内容,避免舆论的负面发展;三要规避对法官的主观性报道,避免影响审判权行使者的专业性实现。

从法院角度思考审判权公正实现的主观策略

审判权的独立需要是建立在审判监督权的前提下,这实际上就是为了权力独立后内部运作中的问题消除提供的必要性权力,实际上审判权和审判监督权都是归法院所有,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审判权最终集中在法官身上,法官作为自然人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可能出现的各类弱点,因此法院需要在司法独立后进行自主监督,针对审判权的行使者——法官进行监督,这就需要应用到审判管理权。从理论角度上来说,司法独立的抽象性导致其在应用中需要解决制度外的复杂社会实践问题,也就是说司法独立是必要的,但独立本身是服务于司法公正的,最终的权力行使者应当通过外力来进行约束,而审判管理权就是要提供这种约束性外力。

为了有效的调整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之间的关系,在保障审判权独立的条件下对审判权行使者进行更有效的监督,法院需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工作:一要优化编制结构,控制职位数量,界定职位权限;二要根据司法需求的多元化特点,针对独任庭、合议庭等分配审判权,在独任庭中侧重调解,合议庭问题则遵守普适性法律;三要与检察院进行正常且深入的监督协作,改善监督效力,进而促进审判权行使的公正性,同时也不要影响到审判权的司法独立性。

(作者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①羊震:《公正审判权的司法保障问题初探》,《江南论坛》, 2016年第2期。

②谭芬:《论中国司法考试制度的现状与改良建议》,《大观周刊》,2012第11期。

③冉垠:《关于独任庭职能定位的思考》,《法制博览》,2015年第3期。

责编/潘丽莉 宋睿宸(见习) 美编/于珊 王梦雅(见习)

作者:孔慧娟

民事审判权监督机制论文 篇2:

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的关系研究

摘要: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围绕量刑建议适用,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和法院审判权时有冲突。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冲突有两方面成因。量刑建議权与审判权的冲突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健全相互制约机制及时解决。目前,我国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机制存在缺陷。对此,立法者可以从健全量刑多方参与机制,强化量刑建议书说理部分,发展证据开示制度以及增加制约途径入手进行完善。

关键词:量刑建议权;审判权;量刑建议;制约关系

一、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概述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量刑建议的法检冲突问题实质上是认罪认罚案件中法院审判权与检察院量刑建议权之间的博弈。

(一)量刑建议权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内容的不同,量刑建议权可以分为广义的量刑建议权和狭义的量刑建议权。广义的量刑建议权包括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权、被害人的量刑建议权、辩护人的量刑建议权等多种量刑建议权。狭义的量刑建议权指公诉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所行使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认罪认罚案件向法官提出量刑建议的权力。本文所讨论的量刑建议权为狭义的量刑建议权。具体而言,量刑建议权是公诉权的下位权能,是一种基于刑罚请求权的司法请求权。依据《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第33条的规定,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在被追诉人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并同意检察院提出的量刑建议的前提下,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诉时享有量刑建议权。量刑建议权区别于其他权力的特征如下:

第一,量刑建议权是公诉权的下位权能。我国检察院是行使公诉权的专门机关,检察院的公诉权包括以下权能:对构成犯罪的案件审查起诉的权力;依照法律规定对案件决定不起诉的权力;派员出庭支持公诉的权力;对公诉内容进行变更的权力;对法院的判决提出量刑建议的权力;对法院的判决提出抗诉的权力。量刑建议权是检察院行使公诉权的具体表现。第二,量刑建议权是司法请求权。首先,检察院与法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司法权。其次,检察院行使量刑建议权提出量刑建议并不会导致案件的终结,仅仅是一种请求权。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权能否最终实现还要取决于法院的审判权。第三,量刑建议权是法律监督权。量刑建议权是检察院实现法律监督机关宪法定位的重要途径。首先,检察院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与强化判决说理制度一同使原本封闭的量刑问题公开化、透明化,使其充分接受公众监督。其次,检察院行使量刑建议权可以有效地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达到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减少冤假错案数量的目的。[1]

(二)审判权的概念和特征

审判权是审判机关所专有的审理、裁判刑事、民事以及其他案件的权力。根据《宪法》第128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法院对认罪认罚案件当然具有审判权。审判权的被动性、中立性以及终局性是其基本特征,具体而言:

第一,审判权的被动性是使审判权区别于行政权的本质特征。当代国家的典型刑事诉讼结构体现为控辩审三角鼎力,控审分离,审判中立,控辩平等对抗。审判权主体应始终保持中立地位,作为居中方公平公正作出审判。因此,审判权具有被动性是必然的。第二,审判权的中立性是司法独立,审判中心主义的要求。审判权主体保持中立地位,在听取控辩双方辩论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案情及证据,客观公正地就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第三,审判权的终局性是司法权威的集中体现。为保障法院判决的权威性以及执行的强制力,最终解决社会纠纷,恢复社会关系,审判权的终局性不可避免。[2]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1条的规定,法院在审理认罪认罚案件时除特定情形外,应当采纳检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议。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院的审判权。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权和法院的审判权势必存在矛盾,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量刑建议的法检冲突成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法律规定模糊。检察院与法院对《刑事诉讼法》第201条的规定有着不同的理解。检察院依据第1款的规定认为除法律规定的个别情况外,法院应当采纳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法院依据第2款的规定认为经法院审理认为量刑建议明显不当的,法院可以修改量刑建议。第201条中法院排除检察官量刑建议的规定第5项是兜底条款,这留给检察院、法院自行解释的空间。第二,功能定位冲突。一方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以检察官主导责任为基础的诉讼制度设计。

[3]量刑建议权是检察官践行其主导责任的重要手段,当检察院的量刑建议权完全实现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就被严格限制,反之亦然。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互相制约,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检察院作为刑事追诉机关与被追诉人达成量刑建议后,一定程度上,检察院与被追诉人、辩护人成为了“合作者”。我国刑事诉讼是职权主义诉讼构造,法院应主动发现案件真实,了解案情,核实证据。由此,当法官发现的案件真实与量刑建议不符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量刑建议的法检冲突就产生了。

二、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

量刑建议权和审判权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而言:

首先,检察官行使量刑建议权,可以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我国《刑法》规定的90%的罪名都是幅度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法官可以在法定幅度和范围内对案件进行定罪量刑,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为保证法官在公正的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需要建立一定的制约监督机制来进行制约。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是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机制之一。[4]这主要是因为,量刑建议权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要内容,而认罪认罚案件占据案件总数的绝大部分。最高检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检察机关深入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超过85%,量刑建议采纳率接近95%。[5]由此,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检察官行使量刑建议权提出量刑建议,可以使控辩双方就量刑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对量刑问题形成心理预期。通过检察官量刑建议权的行使,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得到有效制约。

其次,法官行使审判权,可以制约检察官滥用量刑建议权。法官行使审判权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作出判决。在裁判过程中,检察官的量刑建议虽有很大可能被采用,但检察官行使量刑建议权并不会剥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量刑建议权不等于审判权,量刑建议书更不是判决书。检察官行使量刑建议权应当依法行使,量刑建议书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作出。[6]否则,量刑建议权会面临滥用的风险。检察官滥用量刑建议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不当地免除或减少被追诉人的刑罚。其二是不当地加重其刑罚。法院的审判权是制约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避免量刑建议权滥用的重要途径。法官通过亲历庭审,听取控辩双方的辩论,在充分了解案件案情与相关证据的基础上,审查检察官提出的量刑建议,依据法律来决定是否适用量刑建议,有效防止检察官滥用量刑建议权。

三、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量刑建议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确立时间较短,制度本身仍有不成熟之处。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互相制约,二者的冲突不可避免,余金平二审改判案更是证明了这一结论。在这种情形下,审判权如何与量刑建议权更好地衔接,以达到既相互制約又最大限度发挥各自功能还有待探讨。

(一)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机制的缺陷

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机制的缺陷体现在量刑建议权制约审判权存在的缺陷与审判权制约量刑建议权存在的缺陷两方面。

首先,量刑建议权制约审判权存在的缺陷表现为量刑建议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国量刑建议制度主要存在量刑多方参与机制不完善,量刑建议书说理部分不全面,证据开示不充分三方面的问题。其一,为保障量刑建议书的有效性与实质性,现有法律规定强调在量刑建议过程做到控辩双方的对抗。实践中,检察院在这一阶段占据主导地位,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的参与往往不够深入。其二,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适用缓刑等提出量刑建议,但量刑建议书并不包括说理部分。其三,为保障被追诉人的知情权和认罪认罚的真实性及自愿性、量刑建议书的有效性,审查起诉阶段的证据开示制度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其次,审判权制约量刑建议权存在的缺陷表现为制约途径不足。其一,庭审前法院对检察院量刑建议书的审查不足。庭审前法院对检察院量刑建议书的审查为程序性审查。程序性审查下,检察院量刑建议书进入庭审没有门槛,审判权对量刑建议权没有起到制约作用。其二,庭审中法官对检察官量刑建议的审查不足,主要体现为庭审实质化不足。在实践中,法官对被告人认罪认罚的审查往往比较粗糙。其三,庭审结束后至法院裁判作出前,审判权对量刑建议权的制约功能出现缺位。面对高达96%的量刑建议适用率,当前的审判制度无法在庭审结束后至法院裁判作出前有效制约量刑建议权的滥用。

(二)量刑建议权与审判权相互制约机制的完善

量刑建议权制约审判权机制的完善可以从健全量刑多方参与机制,强化量刑建议书说理部分,发展证据开示制度三方面着手。为健全量刑多方参与机制,在审查起诉阶段继续发挥检察官主导作用的同时,在量刑建议环节,应当赋予辩护方更多的权利来保障其有效参与。具体而言,除辩护方已享有的阅卷权外,立法者还可以规定,量刑建议书除检察官的量刑建议及说理外,律师的量刑意见也应当一并附上。法院在审查量刑建议书时可以看到控辩双方的意见。人民检察院在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适用缓刑等提出量刑建议的基础上,还应当强化量刑建议书说理部分。[7]量刑建议书说理部分应当是检察官如何得出量刑建议的简要论证。量刑建议书说理制度是检察院有效行使量刑建议权的重要途径。为充分发挥检察官与犯罪嫌疑人,辩护人、值班律师的积极作用,提高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的质量,应当在审查起诉阶段探索证据开示制度。检察院应当依据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形,来考虑是否应当开示证据,开示大部分证据或小部分证据。对可以开示的证据应当开示,并根据经验,逐步发展证据开示制度,最终确立一个确定的证据开示标准。

审判权制约量刑建议权机制的完善应当从增加制约途径入手,根据审判阶段来设置相应的制约机制。首先,在庭审前设置专门的量刑建议审查机制。法官应当对量刑建议书内容进行审查,重点对量刑建议书说理部分进行审查,逻辑有明显错误或适用法律不当的,法官可以建议检察院修改量刑建议书,检察院收到法官建议后,应当修改。修改建议以两次为限,检察院将量刑建议书修改两次后,法院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其次,法官在庭审过程中,应当听取控辩双方的辩论,了解案情,审查现有证据是否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避免庭审虚化问题的出现。最后,为降低法官将量刑建议书当做判决书的风险,保障法官正确行使审判权,应当加强判决书说理制度。判决书说理制度要求法官在判决书中对案件的争议焦点进行阐释,并说明判决作出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将法官的心证过程融入判决书中。[8]在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尤其是适用不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的速裁程序的认罪认罚案件中,为发挥审判权对量刑建议权的制约作用,充分的判决说理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云运.我国量刑建议权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2]杨浩.公诉权与刑事审判权的关系论[D].兰州:兰州大学,2011.

[3]张军.关于检察工作的若干问题[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27(05):3-12.

[4]符晓雯.审判权与公诉权的制约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5]陈国庆.量刑建议的若干问题[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9(05):3-18.

[6]孙长永.认罪认罚案件“量刑从宽”若干问题探讨[J].法律适用,2019(13):3-14.

[7]刘明娟. 我国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制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8]肖沛权.论庭审实质化视角下定罪证明标准的适用[J].政法论坛,2019,37(05):184-191.

作者简介:李军慧(1996—),女,汉族,山西阳泉人,湘潭大学在读法律硕士。

作者:李军慧

民事审判权监督机制论文 篇3:

论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新一轮的司法改革进程,本次改革更加关注对于如何使法院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本文首先从诠释审判权出发,强调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性;引出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影响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因素,最后,对完善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审判权独立;司法公正;重要性;影响因素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因此,此次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从削除司法中的行政化倾向,排除不当的外界干扰,要求在司法裁判中只服从法律和良心,在实践中实现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一、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性

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作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法律准则,不仅是一项司法审判活动准则,而且也是一项宪法原则。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及三大诉讼法都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现代法治的基石和法院组织制度的基础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实现公平、正义,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

《决定》指出,要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始终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审判权独立是司法公正分别在形式上、程序上的体现和要求,而法院作为我国的司法机关,负责审理案件,是解决一些基本民事、行政、刑事的相关案件纠纷的主要机构,法院整体的价值取向、行事作风对司法公正、社会公平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保障法院审判权的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

(二)加快推进司法改革的需要。

《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审判权的独立;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重要任务。这为我国的司法改革提出了具体方向,司法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确保司法公正。若想获得公正的审判,就要实现和保障法院独立的地位,这样才能在现代诉讼中有效地制约法院及法官,使其独立作出正确裁决,使一整套法院独立机制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影响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因素

在每个审判活动中,最终作出的裁决都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情况也会随之产生。我国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强调要确保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体现了法院审判的独立性与中立性的要求,但是,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独立性与中立性却存在着重大问题。

(一)外界对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影响。

1.权力机关的束缚。

我国的审判独立是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之下的审判独立的,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下的审判独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法院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就应当尊重法院的审判独立权;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是由其派生出来的机关,两者在地位上就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因此,处理好人大与审判机关的关系尤为重要

2.舆论媒体的影响。

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中,互联网的发展致使舆论对个案的判决影响日益严重,虽然让人民群众参与到个案的审判活动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的觉醒,影响实际裁判,但根据目前的实践却反映了另一些问题,如法官可能会因为舆论的压力而无法做到依法裁判,这现象无疑是司法对民意的妥协,损害法律的权威,影响司法独立性。

(二)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内在干扰

1.审判权的地方化。

财政受地方政府控制是当前我国地方法院的一大困扰;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除了最高人民法院之外,地方的各级政府财政拨款是法院维持正常运作的经费主要来源。因此,地方的财政机构拥有法官的经济大权,使得法官不得不重视政府的存在。

同时地方法院的相关人事任命权也在地方;因为不管是地方的党委、人大还是行政机关对法官去留与职务的晋升都能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因此也就不能保证法官审理具体案件时不受地方的干扰。

2.法院内部行政化。

根据《法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在实际运行中,上下级法院之间更像是一种行政指导关系。现行的法院考评机制中,案件被改判与发回率,会直接影响下级法院的考核排名,导致下级法院就想方设法和上级法院去协院调沟通与协调,最为明显的做法就是内部的请示,为的就是减少案件被发回重审或者是改判。

案件审批制度行政化也是一个问题;法院案件的判决采取的是行政化审批的模式,如果相关的领导不同意独任审判员或者合议庭的意见,就会要求对案件进行复查。即案件如何裁判,并不是由审理案件的法官来决定的,而是由行政领导说了算的。

三、关于完善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建议

(一)要以审判独立的体制改革为目标,实行法院系统的纵向垂直管理。

在我国的法院体系中法院是要受到同级党委管理的;所以地方的法院干部既要受到上级领导的管理有要受到地方党委的领导;其实将法院的管理进行垂直化,让上级法院绝对拥有对下级法院的人事任命权,能更有效的任命高素质、业务能力好的法官,对于提升法官整体素质有较大的好处。

其次,还应该完善有关司法经费的保障制度,自从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要对省以下的地方法院进行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就是要从司法经费上来保障法院的独立,将法院的经费问题交由中央统一管理,为的就是避免审判活动受制于地方,对司法的公正性、权威性造成损害;

最后,要完善法官制度,在法官的选任上更加注重法官的质量,而非人数;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完善法官员额制度,提高法官整体的水平。同时保障法官的收入和福利,有效的消除法官们的后顾之忧,为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以审判独立为重点进行司法改革.。

为了更好的推进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那么取缔那些影响审判独立的因素成为了首要的任务,首先应当废除案件的审批制度以及请示制度;它们都是司法行政化所带来的一种顽疾,这种审批、请示往往也就会导致“判者不审、审者不判”的现象,而且根据行政权力带来的等级审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判案人员的权力,从而损害了法官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

(三)平衡我国媒体的监督权与审判独立的关系。

对新闻媒体和法院的关系进行有效、合理的规范化,不仅可以维护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而且还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了解法院的工作。当今各种信息在媒体的传播中日益扩大,法官也会受到媒体的影响,做出符合民意的判决,但最佳的审判活动是法官仅仅依照法律和自己的良心判案的,媒体对案件的评论,干扰了法官的审判,损害了法官审判的独立性。

不可否认的是新闻媒体在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媒体可进行法制的宣传教育,预防犯罪的发生,还可监督司法腐败现象,增强司法权威。尽管新闻媒体同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却是司法监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国亟待出台一部《新闻法》约束媒体的权力,让媒体更好的发挥监督的功能。

同时,我们在法官的培训方面也应该加大力度,加强法官的心里素质的培训,使其能够经得住媒体的不当干扰,依法独立公正的进行审判活动。

参考文献:

[1]方乐.审判权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制度资源与模式选择[J].法学.2015-3-20.第3期.

[2]咸彦江.审判权运行机制研究—以中国民事审判权为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 2008年.

[3]顾培东.再论人民法院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构建[J].中国检察官. 2015年.

[4]方乐.审判权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制度资源与模式选择[J].法学. 2015-3-20.第3期.

[5]张名扬.完善宙判抆的内部监督机制研究[D].江苏:浙江工商大学. 2014年12月.

[6]胡云腾,范跃如. 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运行机制研究[J].人民司法. 2011.年8月.

[7]蒋惠岭.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新型审判权运行机制[J]. 法治资讯. 2014年4月.

[8]罗梅,寻锴.司法规律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十八大以来的司法规律研究文献综述[J].法制与社会发展 ( 双月刊). 2015年第3期.

[9]吕娜娜.人民法院内部审判权运行机制重构若干问题探析[J].前沿.2014年11月.第371、372期.

[10]蒋惠岭.论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03-10.第2期.

作者:石元红

上一篇:协同创新下药学专业论文下一篇:机械自动化机械制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