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农村金融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昆明市的金融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等,先后启动了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探索与改革,并逐渐成为昆明市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新时代金融创新时,要不断总结规律经验,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印农村金融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印农村金融发展论文 篇1:

中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中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的金融机构,是国家为解决地方金融竞争不充分,着力支持地方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设立的。国家为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在中西部设立了多家村镇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务与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目前,村镇银行已遍及全国31个省份,覆盖1083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组建的1071家村镇银行中,中西部省份达665家,占621%。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由于村镇银行处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普遍比较差,贷款户的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逃、废、赖债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风险比较高;也面临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高的问题,这使得中西部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更高、业务发展相对更慢。从不同区域间贷款质量来看,也印证了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风险相对较高。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西部地区村镇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最高,不良贷款比率为019%;中部地区次之,为018%;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最低,仅为003%。从出现不良贷款的村镇银行占银行总数的比例来看,西部地区村镇银行中出现不良贷款的比例最高,为2857%;中部地区次之,为1458%;东部地区最低,为1039%。从普遍情况来看,中西部村镇银行主要面临以下的问题与困境:

(一)信用环境欠佳。经济是金融机构赖以存在的基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一些村镇银行的所在地甚至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中西部地区的信用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人们信用观念普遍较弱,经济生活中的信用缺失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信用体系未能健全,不良欠贷事件时有发生,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发放贷款的质量。

(二)缺少有效抵押担保。部分涉农企业及农户无合格、有价值的抵押物,办理抵押贷款时缺少抵押物,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又不适用于抵押;条件的限制使许多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很难得到信贷支持。

(三)品牌、认知度低,收入结构单一。一是社会公信力不足。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网点少,客户基础相对薄弱,社会认知度较低,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辖内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对村镇银行的安全性和信誉度普遍持怀疑或观望态度,导致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比重较低。二是村镇银行的收入结构非常单一,且信贷业务仍以资本占用较高的大额对公贷款为主,资本占用少的零售业务发展滞后。

(四)产品缺乏、结算手段少、网点少。一是网络结算手段落后。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及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网络结算手段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除少数批量设立的村镇银行使用母行统一品牌借记卡、开通了网银业务外,其他村镇银行均未开通借记卡或网银业务,滞后的网络结算体系和高额的运营费用也是影响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和服务“三农”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由于多数村镇银行只是在县城有一二个网点,部分村镇银行ATM机没有开通自动存款功能,跨行取款费用较高,让客户感到不便。三是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服务中小”的定位落实得不够到位,产品特色还不够鲜明,更不用说形成特色产品体系。

(五)缺乏专业化的经营队伍。一是村镇银行核心高管一般由大股东委派,但由于处于异地较偏远地区,对高管人员吸引力不大。二是中层骨干难招,由于村镇银行认同度较底,很难从国有大行招聘到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层骨干。三是基层员工以应届生为主,这些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农村金融工作的经验。这样使得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化的经营队伍,进而影响村镇银行竞争力。

(六)IT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科技信息对战略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力度还相对滞后,村镇银行技术支持远远落后于其它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在异地结算、大小额支付、信用卡、网上银行、区域通存通兑、柜面通等功能的实现存在不少的困难。同时,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现有系统不能有力地支撑业务发展、产品创新和专业服务,无法为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及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

三、对策和建议——以湘西长行村镇银行为例

针对上述中西部村镇银行面临的一些典型问题,各村镇银行也是积极探索促发展稳增长的对策和路径;虽然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类似,但每一家村镇都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做出一些应对措施。下面以一家典型的中西部村镇银行——湘西长行村镇银行作为案例来分析。

湘西长行村镇银行作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村镇银行,成立于2010年12月16日,设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长沙银行、吉首市自来水公司等8家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居民”,做城乡居民理财的好帮手、做支农的主力军、做中小企业的好伙伴。截止2014年7月31日,全行各项存款时点数21亿元,贷款时点10亿元,资产总额236亿元,报表利润2573万元。

虽然湘西长行村镇银行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但也面临许多的机遇。一是在2010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湘西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其中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州视察后,国家和省里将更加关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湘西自治州将进入全面高速时代,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发展内生动力日趋增强。二是监管部门要求并允许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尽快在全州县域布设网点,深耕县域市场,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服务力度。这将会极大地拓展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和规模,并对提升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群众口碑有着积极作用。

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根据湘西州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自身特点,具体采取了以下发展措施:

(一)创新开发、引进金融新产品。根据湘西州各县市区域特点,着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一是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根据湘西州各县市区域特点,着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展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和流通行业等涉农信贷,重点支持州级以上农、林业产业化企业,以及种植、养殖及副产品加工、林木育苗、粮食类批发零售业等。二是紧跟市场、大胆创新,针对湘西州税银企三方协作推出了“税贷直通车”业务,该业务对湘西州内纳税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中小企业,按照其在税务部门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各项税种的金额,给予一定信用额度的授信。三是引进小微信贷技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在2014年三季度设立了小微信贷中心,引进主发起行长沙银行的“长湘贷”产品,推出了“吉湘贷”微贷产品;借助德国法兰克福微贷技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支持湘西州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二)加大网点筹建力度。针对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营业网点不足,特别是对县市、乡镇设立网点偏少的问题,2014年,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加大网点筹建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点建设,年内完成四个县级网点建设,确保在2014年实现对湘西州域的全覆盖。同时,以网点筹建为契机,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实现湘西长行村镇银业务发展、品牌推广等多赢目标,发挥网点建设的综合效应。

(三)加强公司治理。一是积极履职,在新一届董事会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经验,积极做好全行总体经营战略、重大政策掌控,确保全行稳健持续发展。二是有效督导,董事会于今年设立了风险管理,薪酬、提名及关联交易,战略发展及审计三个专门委员会,明确并完善了各委员会的职能;董事会办公室督导经营层积极落实董事会批准的各项战略、政策、制度的执行,及各阶段重点工作的推进,确保实现全行工作目标。三是根据全行的经营规模与发展情况,契合实际,合理规划与完善全行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做好公司治理工作。

(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一是构建人才战略文化。强调企业要依靠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员工而获得持续发展,员工能够伴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强调既要注重业务发展,更要注重“人”的发展;强调要以发展的业绩来鼓舞人,以成长的前景来吸引人,以真诚的关怀来凝聚人,以安定的保障来激励人。二是探索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启动了中层正职、副职后备人才选拔,同时实施中层副职人才交流锻炼计划,将现有中层副职送至一线支行学习锻炼,提高后备干部实务能力,带动全行后备人才培养的整体推进,形成良好人才使用环境和氛围。三是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成立了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小组,在全行的青年员工中选拔一定人数优秀青年员工纳入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团委、工会等部门共同参与,具体组织和实施青年人才的培养工程。四是重点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拟定了分层次、分序列、分重点地员工培训计划,并将有序实施培训计划,力求让所有的干部员工都能享受学习、享受成长,促进全员素质的提高。五是加强履职考核。在董事会的领导与要求下,全行逐步建立起分层级的履职考核体系,即董事会对经营班子、经营班子对总行部室(支行)、部室(支行)再对员工个人考核。在考核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借助KPI与360度考核模式客观、公平性,有效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全行各级的工作效率,促进积极履职,为全行总体经营战略落实、稳健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加强IT建设。在依托主发起行长沙银行大力支持的基础上,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进一步加大了资金与人力投入,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体系。一是科学规划。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清晰规划未来科技建设方案,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科技需求与制定财务预算。二是分步实施。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根据主发起行设计的发展规划,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先后成功上线存取款一体机、二代支付系统、新柜面、新验印等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村镇银行的信息科技服务水平。三是派驻专人至主发起行长沙银行,根据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自身业务需要参与项目研发。四是安全运营。继续加强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灾备工作,拟定应急预案,确保全行系统正常运行。

(六)加强风险管理与防范。风险管理是质量效益的屏障,是业务发展的前提,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要实现审慎经营、稳健经营、依法经营,一是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对行业发展进行研究,指导全行风险控制工作,做好风险偏好设定,切实防范政策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二是建设董事会、经营层、支行三个层面的风险控制组织架构体系,明确相应的职能职责,以保证各个环节对风险的有效防范。三是完善风险管理办法,制定合理的流程和授权授信机制,统一管理、统一评级、统一授信和统一放贷。

四是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抓好五个环节,即抓好贷前调查、抓

好五级分类动态管理、抓好审贷环节、抓好贷后管理和抓好实时处置。五是建立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制度,以综合创利为标准对支行与客户经理进行风险扣除,责任量化到人;成立责任追究委员会,加强责任追究工作。

(七)加强企业文化、品牌建设。一是积极探索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湘西长行村镇银行而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现实非常迫切的重要任务。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发展到今天,在严格制度管理的同时,尤其需要用文化来统领全行上下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湘西长行村镇银行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提炼、深入探索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编撰了员工手册、文化理念手册、服务规范手册,组建了篮球队、合唱团、管乐团等文化团队,最终要形成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充实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努力提升品牌形象。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根据“服务中小、服务三农、服务居民”定位,在各市、县举办“小微金融”大讲堂、“金融知识进万家”等活动,普及金融知识,帮助企业、居民正确、安全、高效地使用金融产品;并在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强势主流媒体上刊登各项宣传信息,扩大了在社会各界的影响;积极协助参与团省委、州委举办的青年创业大赛,举办高端经济论坛,给企业、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融资融智服务。

四、总结

中西部的村镇银行虽然目前面临一些问题与困境,但只要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中,加快改革发展,推出适应当地的金融产品,真正做到支农支小,做出特色,一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作者:高峰

中印农村金融发展论文 篇2:

改革开放40年昆明市金融发展历程与经验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昆明市的金融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等,先后启动了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探索与改革,并逐渐成为昆明市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新时代金融创新时,要不断总结规律经验,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金融创新  改革开放  经济改革  区域金融

一、昆明市金融改革与发展历程

(一)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昆明市银行体系的改革,首先是从恢复农业银行开始的。1980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昆明市支行正式恢复成立,接办原由市人民银行办理的有关农村金融业务,并兼管农村信用社。其后,恢复昆明市建设银行、昆明市中国工商银行等国家专业银行机构,积极扶持城乡信用社和城市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的发展,成立城市合作商业银行以及国内首家直接为科技产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昆明科技产业信用社等,完善了社会主义的金融体系。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颁布,人民银行承担维护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做好宏观调控,服务决策的现代中央银行职能。昆明市人民银行通过控制对专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权、对信贷资金的投向和运用利率杠杆等形式发挥其宏观调控经济职能,并允许各专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一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原则,逐步做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金融企业的内在活力。形成一个以人民银行为领导,各专业银行为主体,政企分开、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银行体系。

2019年,驻昆金融机构达7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50%;恒生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等9家外资金融机构相继入驻昆明,昆明市外资银行数量在西部排名第三。中国农业银行泛亚业务中心、中国银行沿边金融合作服务中心、建设银行泛亚跨境金融中心,浦发银行离岸业务创新中心等先后落地昆明,逐步形成了多元化、深层次、宽领域、相对健全的银行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1979年,我国出台《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标志着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1980年,昆明市保险公司重新设置,在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昆明分公司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恢复了中断20多年的保险业务。2002年以前,全省保险市场仅有中国人民保险、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4家保险主体。之后,太平洋和平安进行了产寿险的分业改革,泰康人寿、华泰产险、新华人寿等保险机构相继开业。驻昆保险业金融机构由2010年末的29家发展到2015年的35家、2017年的39家、2019年40家。其中,保险法人公司1家,保险分支机构39家。目前市场主体中既有政策性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也有专业健康险和专业养老险公司,多元化、专业化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

“十二五”期间,昆明保险业赔款与给付合计244.43亿元,年均增长19.75%;农业保险累计赔付5.27亿元,年均增长41.56%,共有42.07万人受益;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等高危工人群体开办的安保互动业务,赔付金额3926.17万元;为数十万从业人员提供安全风险保障的建工意外险,赔付金额达6295.18万元,有效保障了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三)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昆明市的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整体上呈现出更加健康、更加规范、更加高效的良性发展局面。

自从云南白药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首家上市公司以来,2019新增上市企业2家,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已增加至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3家,包括我爱我家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好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品质优良、竞争力强的资本市场“云南板块”,2019年1月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推进企业上市倍增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全省上市公司数量实现翻番,达到70个以上,其中省属国有企业新增上市公司14个以上,昆明市新增上市公司10个以上的目标。

证券行业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最核心的中介机构,与资本市场并生共存。2019年辖区内期货公司2家,证券公司2家、证券分公司29家,占全省证券营业部总数超过50%;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达88家,小额贷款公司39家。红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正式开业,是在对云南省原三家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业务重组的基础上,由红塔集团等13家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发起,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比照综合类证券公司。太平洋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扩股壮大了资本实力,于2007年底成为全省首家金融类上市公司。红塔期货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3年 4月,原名日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是云南省第一批介入期货行业、且唯一连续经营至今的期货公司。云晨期货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以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发起组建的,主营商品期货经纪和金融期货经纪业务的期货公司。

面对当前的新时代、新形势,昆明市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等公司的数量、质量都有待进一步加强,按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昆明市正着眼于大局,构建良好市场生态,增强活力、韧性和服务能力,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昆明市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成果

(一)金融行业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随着银行、股票、债券等市场融资功能不断恢复,昆明市内的金融机构也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资金募集屡创新高。昆明金融资金拆借市场1986年11月正式开业;昆明市科委与市农业银行1987年签订了“存一贷三”科技项目贷款协议;昆明市农行自1987年至1990年共发放了450万元的“星火”贷款,并开放了商业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进行集资;广发银行昆明分行2017年提供了709.5亿元的授信额度;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信贷、投行、资管、金融市场等多种渠道为云南地方經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近4000亿元,用于支持云南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健康养老业、医疗业等领域的发展。近年来,“三权三证”抵押贷款、“财园助企贷”企业融资试点工作等创新金融产品发挥功效,分别为企业发放贷款40.66亿元、6.7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金企深度合作,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云南省推进企业上市倍增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引导企业积极运用公司债、绿色债券、双创债券等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PPP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实现融资,推广债券融资、债务融资支持,力争在2019—2021年间两类融资募集资金规模达1000亿元左右。

(二)金融行业成为昆明经济支柱性产业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定位为昆明市金融行业发展为昆明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1995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昆明为金融对外开放城市,推动昆明尽快与国际金融业接轨。2009年“桥头堡”战略、2013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等发展战略不断提出并深入推进,昆明市逐渐发展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同时积极支持外国银行在昆设立分行和子行,批准外资在昆设立中外合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不断扩大在昆明的外商投资领域,使得昆明市以更加开放开明的姿态欢迎有能力和实力的海内外战略投资者,引资引智,完善治理结构,较快地提升金融资本实力,实现合作共赢。2018年,昆明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38.2亿元,占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的35.84%,占全市GDP比重8.4%,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14.9%,比2014年新增136.2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9.75%。

(三)构建风险防控为主的地方监管体系

金融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风险事件,为规范金融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昆政办陆续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实施办法》《关于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与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股票市场、债券融资、私募市场、期货市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做出制度规范。

此外,积极构建符合昆明经济金融实践的地方金融监管服务体系。按照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监管的原则,中国保监会昆明特派辦于2001年4月13日正式成立(2004年2月6日更名为中国保监会云南监管局)。由中国证监会云南监管局、中国保监会云南监管局、中国银监会云南监管局形成“一行三局”(即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金融调控和监管新格局。后按照中国银保监会统一部署新的金融政策与监管框架—“一委一行两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云南监管局2018年12月18日挂牌成立。

三、昆明市金融创新发展的经验

(一)坚持改革中创新与创新中发展相结合

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也是一条创新之路。通过信贷资产转让、总行直贷、融资租赁、信托融资、委托贷款、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融资方式,对传统金融产品创新;在跨境金融、“三农”经济、林业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实施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金融市场以及金融监管方面的创新,提供特色金融服务。通过创新发展,较好地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金融发展的战略转型。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之源。切实树立改革开放意识,校正各种不适合发展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从管理的体制和方法上进行整体创新,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全面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

银行业、保险业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越迅速,越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在开展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做到业务规模和管理能力相适应,业务范畴与风控水平相匹配,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以稳健经营保障业务发展,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只有正确处理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高举“监管和服务”两面大旗,以“夯实基础、创新监管、服务发展”为主线,不断增强驾驭市场和防线风险的能力,才能消除风险隐患,保证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承担起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责任。

(三)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专业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全面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提高服务质量的软实力。中国银行昆明分行副行长黄晓青指出,金融对外开放后,应该在员工当中从上到下更新观念,学习国外银行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并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既懂管理,又懂国际金融,还懂外语,才能为竞争奠定基础。因此,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项目吸收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并把金融电子化提高到新的高度,才能使昆明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得到加强。此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团结、务实、勤奋、廉洁”为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高效合作、共同奋进的人才队伍,昆明市金融业才有更为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昆明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昆明201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38.2亿元[EB/OL].http://jrb.km.gov.cn/c/2019-07-18/3063293.shtml,2019-07-18.

[2]昆明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宣传保险‘十二五’ 服务昆明新跨越”巡讲巡展活动在昆明举行[EB/OL].http://jrb.km.gov.cn/c/2016-05-17/1321353.shtml,2016-05-17.

[3]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推进企业上市倍增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EB/OL].http://www.yn.gov.cn/zwgk/zcwj/zxwj/201911/t20191101_183964.html,2019-01-21.

[4]昆明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广发银行昆明分行践行金融责任 709亿元信贷助力云南经济腾跃[EB/OL].http://jrb.km.gov.cn/c/2018-09-11/2738129.shtml,2018-09-11.

[5]人民网,建行云南省分行: 创新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EB/OL].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2016/0816/c373235-28844366.html,2016-8-16.

[6]昆明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新格局[EB/OL].http://jrb.km.gov.cn/c/2019-07-23/3067506.shtml,2019-07-23.

[7]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年鉴》[M].云南年鉴杂志社,1978-2012.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作者:陈宏琳

中印农村金融发展论文 篇3:

印度农村金融改革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摘 要]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截至2010年印度经济年增长率为9.2%,GDP近1.3万亿美元,与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并称“金砖五国”。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与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改革是分不开的。由于中印地缘、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相似性,本文以印度农村金融改革为参照物,仔细梳理了印度农村金融改革的措施与评价,分析其成败得失,从而希望能为我国金融改革献计献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农村金融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印度自1947年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经济增长率约为3.5%,远远低于同期亚洲其他经济体(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曾一度被嘲讽为“印度速度”。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开始提速,到90年代经济增长率已经提高到了6%。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8%。尤其在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情况下,印度仍旧保持了6.4%的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截至2010年印度经济年增长率9.2%,GDP总值近1.3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亚洲第三、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并成为带动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一切的成就的取得均源于一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以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系列改革措施。这其中又以农村金融改革措施影响最为深远。我国与印度无论从历史、文化以及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上,都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尤其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人口,且农村金融均较为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研究印度农村金融的改革措施,对于我国现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印度农村金融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改革背景

印度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并发展农村金融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但是以前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这种高度集中型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与环境的要求。这导致印度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资金基础薄弱、呆坏账严重、管理成本高昂等弊端凸显,严重制约了印度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印度的信用合作机构体制复杂,长线与中短线借贷由不同的机构实施虽然增加了所谓的专业性,但重叠的机构设置不但降低了金融业的效率,也带来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尤其农信社贷款的收回率低,截至2004年印度农信社累计亏损达874.6亿卢比,甚至有些金融机构累计亏损已经超过了其自身资产净值。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印度开始了对农村金融的改革。

2.2 改革过程与措施

印度政府首先制订计划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种种弊端进行全面会诊,为此1994年开始印度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启动了“为农村金融机构制订发展行动计划”(简称DAP)的项目。其目的是对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状态进行系统的评估,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的具体问题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最终实现印度农村金融机构以市场为基础导向的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印度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放松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制。如印度中央银行自1994年开始取消了对印度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地区银行及商业银行的所谓的指导性信贷流向法令,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及自身的经营状况来设计、营销其金融产品。这改变了原来由于政策管制过死,导致银行经营缺乏主动性的状况。农村银行在执行国家的相关农业扶植政策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了其新的追求目标。

(2)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标准。如印度中央银行于1992年开始在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地区银行及商业银行中推广实施国际通行的银行业会计准则、资产分类、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等管理标准。进一步使农村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使其管理更加的规范、科学。此外,更高的银行信息透明度与信息披露标准的采用,使得银行的经营进一步规范化,接受更为广泛的监督。

(3)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进行改革。印度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是印度历史最为悠久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印度农村金融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但由于历史及政策上的原因,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因此也自然成为了印度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其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第一,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进行体制结构调整。第二,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进行资本结构调整。第三,对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模式改革。

(4)印度农业保险业改革。印度农业保险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实行强制与自愿保险相结合。即进行生产性贷款的农户必须参保,其他可自愿参保。20世纪90年代起由印度中央政府推出的“国家综合农业保险计划”,承保风险广且享有国家补贴,受到广大农户欢迎。自实行之日起,每年参保农户逾20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保险项目。此外,印度农业保险险种涵盖的范围广泛,除已经开办的针对产业、橡胶等农作物的保险外,还增设农业天气保险等特殊保险。印度的广泛、发达的农业保险,有效降低了农户经营风险,刺激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对加快印度农业建设速度起着明显的刺激作用。

3 对印度农村金融改革措施的评价

印度的农村金融改革,以实现市场的资源配置为中心,力图使农村金融机构摆脱政府的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其经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对于印度而言,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标志着印度的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走向正常的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从改革实施的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具体体现在:

(1)放松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制,使得经营单位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业务创新,释放了经营的活力。如改革后,有些机构在现有的短期贷款之外向农民们推出了一种信用卡。这种信用卡使用灵活,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取或偿还,很受农民欢迎。此外,针对印度农村的特点,该行还为印度农民提供购买摩托车提供贷款融资便利以及对于农田水利等设施的中长期融资便利等业务,极大拓展了经营的业务范围,提高了银行的收入。

(2)规范化标准的实施,使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更加标准化,经营更为透明,不但回避了很多经营风险,还促使银行建立层次更高、更具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印度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但随管理标准与规范逐渐的与国际接轨,原有的人才结构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为此,印度各农村金融机构开始注重对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的引进,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人才结构体系。

(3)贷款收回效率大为提高。在改革之前,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一直是制约印度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发挥其作用的主要因素。随着改革措施的推行,银行效率大为提高,银行工作日趋标准化、透明化。随着政府加大对处理坏账等银行不良资产的投入比例,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回收率已经有原来的89%提高到改革后的95%,不良资产比例也在下降。

同时,印度农村金融改革还很不彻底。比如金融工具仍显单一,对于民众多样化金融需求仍未能予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

4 印度农村金融改革带给我国的启示

4.1 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及分布方面

印度构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值得我国借鉴。如上所述印度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三个部分几十家金融机构十多万家营业网点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各司其职,互有分工,且交叉协作。到2005年3月为止,印度银行业在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点多达15.3万个,平均每万户农村人口服务网点数2个。而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仅包括负责农业政策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开展信用合作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起到农村商业银行作用的中国农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等四家金融机构组成。到2007年年末中国农村每万名农村人口服务机构网点数仅为1.5个,且全国尚有2868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网点,占全国县镇总数的7%。农村金融机构在数量与结构上的差异是判别一国农村金融体系是否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而一国农村金融体系又是本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国应在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内,着重完善以下几个方面:①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延伸其营业范围。在农发行原有职能基础上增加试行开展农业政策性的保险业务;统一代理支农资金的划拨与结算,支持支农大项目开发;向县城延伸其业务与营业网点。②放宽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引入社会资本金融农村金融市场。积极推动农信等组织建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③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和引导现有各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或者代办机构。

4.2 在发展农业保险方面

如上文所述1999年由印度中央政府推出的“国家综合农业保险计划”,承保风险广且享有国家补贴,受到广大农户欢迎。自实行之日起,每年参保农户逾20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保险项目。而且印度的农业保险还具有覆盖面广、承保风险范围大等特点。与之相比我国农业保险业尚处于初级阶段。2007年我国农业保险费收入51.8亿元,能够为农业风险提供的保障仅约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4.1%(同期我国可提供的风险保障1126亿元,全国农业总产值27680亿元)。农业保险的滞后发展,将给农村金融服务带来风险,从而严重制衡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最终也不利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与农民生活的改善。为此,我国应在农业保险方面进行以下方面改革:①全面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应由国家提供补贴,委托农业发展银行具体负责实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政策性保险。其承保范围应能涵盖主要农作物常发风险。以此作为农业保险主体。②加快发展多种渠道的农业商业保险,作为农业保险必要补充。通过政策引导各商业性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设计特色农业险种,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4.3 在农村金融法规建设方面

相比印度较为健全的农村金融法规,我国的农村金融缺乏专门、明确的法律规范。这不仅导致了交易成本上升,也不利于农村金融的法制化进程。为此,我国应在农村金融法规方面实施以下几个方面改革:①有法可依。即建立专门性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以规范农村金融法制化进程。如可以效仿印度建立《农村信用社法》以规范农信社的经济行为,也可以建立《农村金融促进保障法》以保证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②在法律上放宽对农村金融行业的限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行业。

5 结论与展望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即改革的重点已经由生产性领域向金融等服务性领域转移。而我国的金融业尤其农村金融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转型期。可以说金融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我国政府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金融发展与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笔者只是以印度农村金融改革作为参考样本,分析其成败得失,从而希望能为我国金融改革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Milind Sathye.Privatization,Performance,and Efficiency:A Study of Indian Banks[J].VIKALPA,2005,30(1).

[2]Duisenberg,W.F.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uro to financial stability,in: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challenges for Europe[C].Europe,Baden-Baden,2001:37-51.

[3]John.Echeverri-Gent,Glob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Lessons in Good.Governance from China and India[J].Charlottesville,VA 22901.

[4]李辉富.印度金融改革的理论与实证[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5]郭承先.中国与印度金融现状比较[J].西安财经学院报,2006,4(2).

[6]宋桂峰.我国与印度在金融转型方面的比较[J].现代商业,2007(35).

作者:张坚 吴蕾

上一篇:教师制度学校管理论文下一篇:会计电算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