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角下的职业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策略研究

2022-09-12

1 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概述

1.1 国外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述

早期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针对贵族开放, 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参与其中。不过, 这种业余体育健身俱乐部跟我们现在研究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也同样有着业余性、自愿性等特点。这些共性的地方使得其发展对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并学习。

1.2 国内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述

最初我国国内体育健身俱乐部是伴随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而产生的一个新生事物, 是体育课程的形式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围绕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行管理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体育发展等课题展开了探索和研究。但总的来说, 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研究主要是在体育教育的视野下展开的。可以说, 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是我国体育改革的见证人。

2 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

当前, 我国很多高职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都已在高职院校开展了体育健身俱乐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模式

从供给侧出发对俱乐部运营模式进行梳理分析。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模式是由俱乐部的主要要素构成的一个框架。而主要差别跟俱乐部的管理者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和经历有关, 有时还因为管理者受到高职院校内部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会出现运营状况的不同和变化。

2.2 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模式

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主要运营内容包括大众健身、技能培训、竞赛表演、非体育项目四大类。其管理模式根据自身的特点, 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1) 这种体育健身俱乐部起源于体育教育科研室, 是由学校体育部门统一管理。这种体育健身俱乐部自身具备和学校一起共享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有较为完备的优质的师资条件;较为丰厚的体育经费和优势项目。

(2) 这种体育健身俱乐部起源于社团。这样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大多项目较为单一, 场地和设施较为简陋, 师资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体育健身俱乐部基本以休闲娱乐、非专业式的健身项目为主。

(3) 这种体育健身俱乐部起源于自愿组织。比如说健身操、舞蹈班、跆拳道等等, 这种俱乐部有较为专业的单项师资, 但是项目较为单一。

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大多都是后两种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多大由个人或集体经营学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双方签订合作合同或协议, 体育管理部门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事务。这虽然更适应市场经济, 也省去了学校的人力物力, 但是由校外人员管理有其灵活性以外还有其不足。这种状况可能会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及降低服务质量, 甚至导致安全隐患。所以高校在选择承包经营管理模式时往往倾向于教职工人员, 既可以保证校内教职工的参与和监督, 经济责任明确。实践中采用集体承包经营模式的较多, 但是有专人负责管理。

2.3 供给侧成本高

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供给侧成本高, 一是体现在体育运功场地的不足, 场地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二是体现在体育设施的管理利用不合理, 体育设施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无疑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瓶颈。

(1) 从宏观上看, 供给侧提供场地不足, 成本偏高。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运功场地的不足, 普遍场地条件较差。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场地严重不足, 且无规划和设计, 大部分都是借用租赁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这样一来, 俱乐部开放的时间受到了学校场地利用时间的限制, 并且学校场地大多对外开放, 在既定的有限的时间内, 俱乐部一旦占用那必然使得对外开放的时间减少, 同样的发挥场地最大价值的总量并不会因为俱乐部的发展而有较大的提高。

就供给侧视角下, 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不比高校, 相比之下条件较差, 更不用说场地符合专业化、专项化的要求。在学校建设规划上, 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规划并未被纳入学校整体体育建设规划中, 存在脱节的局面。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基本游走在学校整体体育建设边缘, 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 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规划一来每每比学校整体体育建设发展要慢半拍, 二来其发展直接受制于学校整体体育建设的发展。

(2) 从微观上看, 供给侧提供设施不足, 成本颇大。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设施为俱乐部较大的投资部分, 跟场地一样运动设施和器材基本都是跟学校租赁借用, 因为大件的运动设施和器材一来受到俱乐部场地的制约二来价格和维护成本也非常高。俱乐部大多考虑到这些因素, 根据现有的条件来发展。另外, 现行的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建设经费来源于会员的会员费, 体育俱乐部大部分硬件设施又跟不上教学的要求, 这种单一的资金收入形式非常微薄, 其建设经费投入又受到其运营模式的影响, 所以其投入建设的经费较为缺乏。

3 解决方案

3.1 降低供给侧成本, 助力俱乐部发展

降低供给侧成本, 其主要依靠增加外界的支持力度和改变内部的供给侧结构。对于发展俱乐部来说, 外界支持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学校的全面支持。改变内部的供给结构, 主要依托于俱乐部自身结构的优化和效能的提高。通过这样降低供给侧成本, 才能保证增加供给侧有效投资, 从而带动有效消费需求, 做到动态的供需平衡。

3.2 政府搭台, 提供有效物质保障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国办发[2016]27号《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文件的精神, 推动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 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激发广大学生全民参与健身的热情。《全民健身计划》、《体育法》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 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站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依托政府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 俱乐部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学校新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设备, 为俱乐部的场地和设施设备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在这样好的背景下, 请政府搭台, 为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添砖加瓦。

另一方面,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看, 社区也是俱乐部下一个发展原地。社区的体育健身发展在我国发展趋势明显, 而且具有其独特的优点。现在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缺乏一个开放化的平台, 政府搭台以后能帮助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更好的走进社区, 为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带来更为开阔的发展前景和方向。让俱乐部更多的接触社会, 更大的面向社会。社区有着便利、快捷并面向居民这样的优势, 而俱乐部不仅能在社区内发挥其体育健身的优势, 而且还能更好为自身宣传, 招来更多的社会会员。配合社区开展体质监测和健身咨询, 定期开展“健身月”、“健身周”等活动, 在社区引进“健康家庭”等不同形式的评比制度, 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 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健身的热潮中来。

3.3 学校依托, 提供有力支持

考虑到场地、设施等的需求, 学校需要加大对俱乐部财力物力支持, 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场地和设施的支持。做好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配备工作的同时, 从学校层面出发, 将俱乐部的发展纳入到此项工作之中, 同时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的标准建设。同时开展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建设、运营及管理维护的交流, 将俱乐部专业人员纳入其中, 人员资源一起共享, 降低成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 优化供给结构不仅仅表现在学校和俱乐部本身, 还表现在学校与学校之间, 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的资源共享, 结构优化。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并未能形成一个网络, 都是单独个体存在, 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高职院校。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应该打破学校界限, 将大的资源整合, 联合周边高职院校乃至高校的所有资源, 加强合作, 各取所需和所长。有学校主导去整合资源, 那么俱乐部能共享共赢, 极大限度地扩大了供给端的资源, 优化了供给结构, 有效解决了场地、设施等物质支持, 更有助于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的交流合作, 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另外, 学校还能从人才培养政策上支持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俱乐部发展重要的策略之一。学校从政策上鼓励学生参与健身俱乐部, 推动学校阳光体育的开展, 深化我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激发广大学生全民参与健身的热情。加快对参加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学生进行加体育类模块PU规范管理。凡参加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学生, 由俱乐部开出具体学生活动评价和考核, 将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转化为学生在校期间具体学分分值记录在学生总成绩之中。更要褒奖参加体育健身俱乐部竞赛获奖学生, 按照学校规定程序和流程, 审核加分。例如像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健身俱乐部之所以在其他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处于发展良好的状态, 是因为得到了学校的政策支持。

3.4 俱乐部主导, 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俱乐部的发展在政府搭台、学校依托的基础上还在于俱乐部主导, 走产业化经营道路。产业化经营道路是指寻求市场化的道路, 将俱乐部的供给与社会大市场接轨, 这是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高职院校其本身与其他高校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他的特点, 他更多的较为职业化更社会的联系也更为紧密。也就是说, 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也应该比高校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更为社会化。以体育竞赛和活动体系为纽带, 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还可以承担青少年体育培训、组织社会企事业单位体育竞赛、经营性体育俱乐部的项目推广等工作。不仅仅如此, 俱乐部也可以组织学员共同组队参加比赛, 在培训和比赛的同时, 可以增加俱乐部的影响力并且加以推广。这样可以得到短期的发展而且很有成效。积极拓展社会体育服务渠道, 走社会化的道路, 使自身成为一个集教学、培训、竞赛为一体的公益性体育组织。走出学校, 面向社会, 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 才是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高职院校应该提前将俱乐部纳入体育建设规划中, 并打破学校界限, 将大的资源整合, 联合周边高职院校乃至高校的所有资源, 加强合作, 各取所需和所长。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进一步拓宽俱乐部的开放性, 增加创收,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吸取社会、个人的投资, 多方筹集资金来解决经费和发展问题。加强经费管理, 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 使得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了不同类型的体育健身俱乐部, 它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提高学生对体育健身的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精神, 推动高职院校课内、课外体育组织形式改革, 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供给侧,高职院校,体育健身俱乐部,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单涛.我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2] 柏杰.对我省开展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2.

[3] 顾善光.对高校体育课外活动采用俱乐部形式的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4] 乌兰, 包铁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5] 田忠.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阐释[J].浙江体育科技, 1994.

上一篇:浅谈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下一篇: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