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品质时代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深入应用,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及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更新迭代也是日新月异。信息时代读者对更高品质的内容和阅读呈现形式、阅读载体的理解及图书服务管理者的诉求已今非昔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垃圾品质时代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垃圾品质时代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我国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互联网+”新时代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分析我国传统物业管理模式的类型与评价,运用文献综述法指出传统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不足,论述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的理论框架和建设思路,从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流程创新等方面提出做法,以促进物业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险挑战 物业管理 服务模式 创新

物业管理在中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物业服务行业进入快车道,目前处于良性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物业管理条例》《民法典》的相继出台,在物业行业获得规范发展制度保障的同时,物业服务企业经营风险也在增加。例如,由于业主获得了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任意解除权,物业服务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经营和决策须谨慎。在業主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物业管理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传统的粗放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逐渐暴露其不足与发展瓶颈,影响了物业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传统物业管理模式的类型与评价

(一)类型

我国的物业管理起步晚、发展快,仍处于初级阶段。从居住小区的类型上看,城市小区有新旧、中高低档、规模大小之分,不同类型的小区,物业公司的进驻程度也不同,因此在社区分化的形态下,城市物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型物业、自治型物业和保障型物业。三种不同类型的物业服务企业其服务模式有较大差异,详见表1。

1.市场型物业服务模式

这是我国当前主流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主要以新建商品房小区为主。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原则,物业服务企业根据业主与物业服务公司之间签订的《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提供“一条龙”菜单式服务,通常是在“保安、保洁、保修、秩序维护、绿化”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合同约定和收费情况增加个性化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主要涉及“物的管理”(公共设备和设施)和“人的服务”(个性化需求)两大领域。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主要取决于物业服务费的收费情况。服务手段主要以人工劳动力服务为主,辅以智能化设备设施。

2.自治型物业服务模式

这是一种由业主或产权人为自己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模式,主要以老、旧、小的建筑物业为主。具体运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业主或产权人自己组建物业管理服务团队,对所拥有的物业进行管理和服务;另一种方式是业主或产权人以外包的形式,将物业管理中的保洁、安防、维修等各个专项服务分别委托给专业服务团队完成,自己则负责物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服务内容主要是在“保安、保洁、保修、秩序维护、绿化”等基础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业主或产权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主要取决于业主或产权人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服务手段主要以人工劳动力服务为主,辅以智能化设备设施。

3.保障型物业服务模式

这是一种主要依靠政府扶持,仅提供垃圾清运、社区治安、基础设施维修等最低保障服务项目的物业服务模式,主要针对物业服务企业不愿意进驻且利益流量小的老旧住宅小区。服务内容由政府兜底,仅提供最低保障服务项目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较差,服务质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扶持力度。服务手段基本上是人工劳动力服务。

(二)评价

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政策等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1.优势

(1)我国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快,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开发的持续升温以及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快,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

(2)我国物业服务企业具有强大的后盾。我国的物业服务企业,尤其是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高的物业服务企业,大多隶属于房地产开发集团,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能得到集团公司强有力的支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2.劣势

(1)“重管理,轻服务”,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传统的物业服务企业往往过多地关注和考虑经营成本问题,以“物的管理”为主,而往往忽略了“人的服务”,导致业主不满意的呼声日益增多。

(2)物业管理系统和设备设施落后,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物业管理系统仍比较落后,智能化的先进设备设施和自动化机器应用比较少,在保洁、安防等方面仍以人工劳动力为主,导致效率低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3)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同质化,业主满意度低。当前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仅提供简单的保修、保洁、绿化和秩序维护等基础服务,即粗放式管理,对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能力较弱,客户满意度普遍不高。

(4)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人员设置不合理,与新时代行业对高技能物业管理服务人才的急需形成强烈反差。一方面,优秀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十分匮乏,高校中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较少,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对高层次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形成了物业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

3.机遇

(1)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为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998年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后,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几十年来累积的巨大物业存量为物业管理服务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6.7平方米,而到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上升到36.9平方米。

(2)我国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物业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步入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轨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我国供给侧改革大力倡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需求,为物业服务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4.挑战

(1)我国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够完善和健全。例如,缺乏对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收费、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住宅小区移交承担查验等重大问题的明确规定,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法律上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

(2)物业管理行业门槛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物业管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市场化并购将会在行业掀起高潮。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全国物业服务企业约10.5万家。

(3)新时代,人们对物业管理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发生改变,多元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大量增加,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粗放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路径

(一)研究框架

根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与反馈的闭环管理逻辑思维,总结并构建基本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优化和创新研究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现有的传统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传统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第二,基于“互联网+”新时代要求,优化和创新我国物业管理服务模式。主要从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和服务流程创新四方面着手,打造智能化服务社区,提供专业化、方便快捷、高质量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提升业主对物业服务的满意度。第三,建立评价体系与信息反馈机制。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优化与创新是否成功、存在哪些问题、是否需要持续改進,这些问题的答案有赖于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与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对物业服务创新模式的评价与业主反馈信息的收集,为下一轮的服务改进和创新提供依据和建议。上述三个部分既有先后的逻辑顺序,又形成一个闭环管理,使物业管理服务模式优化和创新成为一个动态的可持续改进的过程。

(二)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路径

物业服务企业基于自身行业特点、新时代宏观环境以及微观市场环境的变化,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服务理念创新

物业管理服务理念的创新主要是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服务对象从以“物的管理”为主转变为以“人的服务”为核心。传统的物业管理局限于社区物业保洁、保修、秩序维护和绿化等基础服务,以对小区公共设备设施的管理为工作重点,而在社区居住和服务环境的改善以及业主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满足等方面比较薄弱。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基于互联网整合社区资源,与商业配套服务深度融合,成为其以“人的服务”为核心转变的有利契机。二是服务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增强物业服务企业的盈利能力。物业服务企业通过打造自己的服务平台,联结和融合相关联的服务供给平台,吸纳社区周边各领域服务供应商的参与和产品服务的供应,形成多领域、多供应商参与的“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为业主提供方便快捷、多元化的服务,快速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盈利水平。三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高效型管理转变,树立提供智能、高效服务的理念。加快物业服务企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重视并努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进一步拓展物业服务的发展空间。

2.服务内容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内容创新要从业主的衣食住行等实际需求出发,分析、研究业主可能需要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科学合理地制订相关的物业服务项目和内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庞大的用户数据库开发社区资源,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内容,将车辆清洁保养、衣物洗护、日用品供应、孩童托管教育等延伸服务纳入物业管理体系中。例如,彩生活服务集团在深圳以物业管理服务为基础,围绕小区基本服务和配套生活服务,提供物业服务、房屋银行和打理服务、周边商家订购服务、机票酒店充值等线上服务、生活用品电子商城与团购服务、饮用水营养早餐等本地连锁服务共六大类服务,满足业主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主要居家生活服务需求,通过这些消费,不仅成为业主的生活好帮手,更为物业服务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3.服务手段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手段创新,就是要颠覆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将互联网与物业管理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服务模式,增加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的高附加值。

一是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管理设备设施,打造智慧社区,减员增效,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例如,利用监控系统、红外报警安防系统、人脸识别门禁管理系统、智慧停车管理系统、高空抛物管理系统,以及自动扫地机、清洁设备等先进机器代替人工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效果,节省人工成本。

二是通过打造智能化社区服务平台,做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使人力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例如,万科“睿平台”通过业主手机端应用“住这儿”和工作人员手机端应用“助这儿”将社区所有的设施设备通过线上系统连接在一起。就简单的车库灯泡维修来说,当业主发现灯泡坏了,就可以掏出手机用“住这儿”拍照上传,与此同时,万科物业总部收到该报修信息后,几秒内将自动派单到附近车库具有该维修技能的师傅的“助这儿”上。接下来,员工完成维修并向业主的手机发送反馈,业主对维修的效果做出评价即可。因此,借助物业服务平台,在线上可以直接实现业主报修、维修的及时对接以及维修后给业主的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报修的响应时间,提高了物业服务效率。除了万科物业的“住这儿”,越来越多的物业服务企业相继推出属于自己企业独特的服务平台,例如彩生活服务集团的“彩之云”、绿城物业的“幸福绿城”以及长城物业的“一应生活”等。

4.服务流程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流程创新,主要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简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业主的时间。一是通过服务平台把线上、线下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使社区物业服务更加简单化、快捷化和人性化,有效提升物业服务的附加值。二是对保洁、安防等需要劳动力较多的服务模块加大投资,采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和自动化技术减少和取代传统的劳动力,既可以减少物业服务企业的用人成本,又能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果。三是建立物业服务企业自己的服务平台,通过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与各类供应发展商深入融合、协作,为小区业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与物业服务公司、业主、周边商家共生共荣、多赢的局面。

(三)评价体系与信息反馈机制

建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的评价体系与信息反馈机制,为下一轮服务模式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和信息支撑,使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得以持续提升,促进物业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是物业服务企业工作的落脚点,物业服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与信息反馈机制。

1.制订科学的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对“物的管理”和对“人的服务”两个方面的评价;考核对象包括对不同职能模块的服务评价;评分主体以广大业主的意见为主(如“满意度”“满意率”等指标),以企业员工和其他人员反馈的意见为辅,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实现。

2.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反馈信息的收集渠道应是畅通的、形式多样的,可以是来自业主投诉,也可以是来自座谈和调查;可以通过面对面收集,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微信、App等方式收集;可以是定期收集,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收集。

在“互联网+”新时代,随着《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制约物业服务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以互联网、物网联为依托,进行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路径的关键点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与此同时,伴随着物业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更多物业服务企业上市的发展趋势,物业服务企业对金融、IT、综合管理等高端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物业服务企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成良.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类型与基层治理困境:基于社区类型分化的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2).

[2]雷健.关于万科物业思考的思考[J].中国物业管理, 2016(1).

[3]Qi Xu.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operty Management Model in China[J].Advances in Social iences,2019,Vol.8(7).1342-1351.

注: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民法典视角下物业服务企业风险防控的研究与实践”(2021KY1144)

【作者简介】伍爱春(1976— ),女,广西全州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企业管理。

(責编 罗汝君)

作者:伍爱春

垃圾品质时代管理论文 篇2:

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深入应用,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及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更新迭代也是日新月异。信息时代读者对更高品质的内容和阅读呈现形式、阅读载体的理解及图书服务管理者的诉求已今非昔比。图书管理工作不再是传统时代的模式,被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赋予了更高要求,成为集线上线下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设备仪器的使用、信息采集、数据加工处理及服务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践表明,相应的内容通过视频、电子设备仪器呈现,让学习更易理解、更具感染力、更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读者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些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过于陈旧,阅读方式单一,资源匮乏;也有的高校图书馆基础设施落后、软件老化,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本文就信息时代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及时回应读者合理诉求、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提出一点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管理;信息技术;创新

一、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读者对图书管理的诉求也今非昔比,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

1.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发展机遇

首先,高校图书馆重要性凸显。高校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之大局。高校是人才聚集、培养输出的基地,莘莘学子,求知欲强,虽然信息时代获取信息便捷,但一些重要的资料往往要收取费用,这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学生更希望通过学校的公共资源平台获取有效、实用的学习资料,而图书馆综合服务平台正是学生们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汲取营养的宝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阅读更便捷,呈现多样化。图书馆拥有大量文献图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的源泉,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阅读方式也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海量的图书资源可通过在线阅读、数据下载等方式随时随地的学习。

最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弥足珍贵。传统时代的图书馆,很多高校基于经费等原因,图书内容陈旧,种类、数量少,无法满足师生的要求。如今信息时代,高校可聚焦优质资源,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高效获取,以飨读者,大大缓解了资源匮乏的难题。同时,信息技术给高校图书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些优质的资源和科研成果,足不出户就可共享。

2.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

一是资源激增,服务管理和质量把控难度增大。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图书信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一些外来的图书更是充满奢靡、浮躁等不良文风。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要甄选优秀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图书馆可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及课程体系特点,帮助学生筛选针对性强、专业水平高的资料尤为重要。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阅读领域的深入应用,管理者素质良莠不齐,不能与时俱进,业务能力偏低,专业程度不高。在内容采集、纸质转换等方面能力较欠缺;在信息技术使用、内容数据加工处理及电子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经验不足,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三是网络化程度不高。很多图书资料仍然停留在传统借阅模式,网络化、电子化、智能化程度不高,与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不相匹配,影响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造成闲置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是投入经费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在图书内容采购方面较为匮乏,图书资源陈旧、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缺乏权威性;另一方面基础设施落后,没能及时升级迭代,影响阅读效果,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对阅读的需要。

五是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创新力度不够。不能更好地以师生需要为中心,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信息方面匹配度不高、供需脱节现象较为普遍。

总之,信息技术时代给高校的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有些高校因人员素质不高、基础设施老化、经费投入不足、图书资源陈旧、供需矛盾等原因,致使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普遍。不能更好地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为师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管理模式创新

1.领导高度重视,推进管理模式创新

首先,高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领导层要着力支持高校图书馆在制度完善、场馆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人员培养、图书种类增加、内容质量提升及电子设备升级等方面的完善与创新。及时关注师生需求,努力丰富阅读内涵、保质保量,确保图书管理工作高质量运行。

其次,图书馆员要转变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如今读者对图书管理者的诉求不再是以往的传统模式,学生对图书内容、阅读方式、信息获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图书馆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紧迫感、危机感,从思想意识方面高度重视,快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最后,动员师生参与共建。如今,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获取有效资源的时间和成本,师生们日积月累的科研成果也是很好的资源补充途径。鼓励师生参与共建,营造良好氛围,对优秀作品、优质科研成果及时汇总归档并共享。同时,调动师生参与采购,及时汇总各院系的资源需求,便于帮助采集、收集,提高实用性、针对性,避免供需脱节,资源闲置浪费。

2.拓宽资源渠道,数量质量并重

首先,高质量采集信息。当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瞬息万变,不是所有信息都适合大学生,甚至有些干扰、垃圾信息。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根据各高校的学术水平、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筛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确保内容健康阳光,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水平的提升。

其次,突出专业化、特色化。采集必要的通识读物信息,帮助学生立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社会阅历、拓宽视野。同时,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专业方向,在采购书籍、信息采集、内容加工处理等方面要有针对性,有序夯实本校擅长的专业领域基础,先专后综,深耕细作、精益求精。

最后,拓宽内容资源渠道,内外结合。一方面加强外部合作渠道。对于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合作方面,因地制宜。比如,一些偏远地区的高校,经费相对紧张,资源相对匮乏、信息闭塞。如今,信息技术给图书的数字化、智能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努力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借助网络技术补足其短板。根据高校自身专业设备特点、学生借阅需求,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拓宽合作渠道,整合优质的资源,丰富借阅内容,提升质量;另一方面加强校内科研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交流与学习,不断创新科研文明成果,主动分享。同时,鼓励更多有能力的退休教职工继续为高校及社会贡献力量,转化科研成果,传承优良传统,营造氛围,引领社会风尚。

3.服务管理模式创新

第一,图书资料管理创新。长期以来,图书馆很多图书文献是纸质版,在长期借阅、使用中难免损毁,有的得不到及时补全、修复,致使部分书籍“充其量就是个数”,失去了实用价值。这其中既有长时间借阅的自然磨损,也有诸如受潮、丢失等管理不善的原因。对此,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线阅读等技术,对稀缺、磨损的文献资料,通过复印、翻印、电子化等方式及时补缺保全、备份归档。

第二,借阅管理规范。对于一些尚无法形成电子文本,以传统方式查阅的文献资料,图书管理人员要根据图书馆场馆分布情况,加以规范化引导阅读。对于紧缺型,不得带出图书馆的资料要加强管理,避免有借无回,后人没机会学习,造成不必要、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三,提升检索查询专业程度。鉴于高校图书馆庞杂、巨大的图书资料信息给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既要服务好纸质资源的管理和使用,又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图书借阅工作。如何科学分类归档,便于查询检索,不仅需要辛勤付出,更需要科学高效的方法。尤其网络信息资源,遍布各行各业,要科学统筹规划,借助专业人员设计研发相应的管理工具,确保图书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第四,规范电子设备仪器的使用。有些学生对相关电子设备仪器的操作不熟练,可能因操作不当致设备故障,也可能造成图书资料的损坏。针对此类情况,可标语提示,需要电子数据处理、转化的,务必在管理人员的帮助、指导下进行。同时,帮助老年人及特殊群体使用信息智能技术设备,根据阅读者的听力、视力等差异,提供个性化便利服务。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师生需求为中心

首先,加强业务素养培训。管理人员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熟练操作使用相关电子设备仪器等,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电子设备仪器。通过内部培训、交流研讨及实地参观、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及专业技能,努力适应新时代师生对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的需求。

其次,主动创新,急师生所急。鉴于学生在校外查阅资料、使用网络成本高、时间不方便等因素,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主动了解不同专业、层次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交流,了解需求。及时发布最新可供查阅的线上线下信息,帮助师生随时随地查询与学习,这既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使命,也是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最后,加快纸质转化,推进阅读形式多样化。信息时代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诸多高校图书馆已大幅提升了图书资源的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进程,将海量图书资料通过数据库、校内服务平台加速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图书资料数字化、电子化不仅提高了使用效率、节省了成本,也增强了实用性、针对性。高校要紧随时代步伐,大力推进图书资料的电子化、数据化,及时发布最新图书资料信息、更新在线借阅内容,对可开放资源,读者凭有效账号可随时随地查阅。加快管理模式创新,努力打造以师生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化、综合性高校图书管理服务平台,意义重大。

5.加大经费投入,完善配套设施

一方面,硬件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高校图书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高校图书馆场馆建设、电子设备仪器的升级维护、网络技术应用及安全、信息传输设备等方面较为落后,无法兼容信息技术条件的电子化、数据化、智能化、可视化、在线学习等,严重影响了师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使用效率。为此,高校务必要在图书馆基础设施及相关硬件方面加大投入,推进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确保信息技术条件的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高效运行,努力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软件升级迭代滞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阅读的载体、呈现形式也多样化,如在线阅读、电子文本阅读、听书评书等方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新颖、便捷,深受师生青睐。实践表明,相应的内容通过视频、电子设备仪器呈现,更容易理解、通俗易懂,更具感染力、有助记忆,也有助于师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及电子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对于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丰富经验、拓宽视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有些高校的阅读载体及形式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加上电子文档资料量少、内容陈旧,阅读方式单一,阅读软件设备老化,不仅影响了师生阅读的积极性,也是影响了阅读效果和效率。

对此,高校要加大图书馆在阅读呈现载体、方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新时代师生对阅读载体的理解和诉求,将图书文献资料的纸质化与电子、数据化,线上与线下,馆内与馆外,校内与校外学习相结合,对阅读载体及呈现方式及时升级换代,紧跟时代发展,确保师生能更好地使用、体验先进技术成果,提升学习效果。同时,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师生思维观念的转变,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和定位,提高自律能力,不忘初心、集中精力,自觉主动地学习优质科研成果与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力争让自己成为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6.完善监督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从高校发展的战略层面将图书馆考核纳入到高校管理制度的体系中,出台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及时回应师生的合理诉求与关切,扎实推进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識,加大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升及考核力度。从高校制度层面推进图书管理人员观念的转变,自觉维护师生的利益,推进以师生需求为中心导向的模式创新。

二是完善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图书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工作,重在服务。要完善对图书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赏罚分明,调动积极性,提升大局意识、集体意识,从高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本着对高校发展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脚踏实地,不断提升业务素养和服务品质,及时回应师生的合理诉求,促进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总之,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工作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海量信息的筛选、加工处理、人员素养提升、管理模式的创新,还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深入应用及适应新时代读者诉求等方面,或多或少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为此,图书管理者要提高思想觉悟和综合素养,本着对师生、高校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紧跟时代步伐。加快管理模式的创新,推进图书管理工作升级迭代,帮助师生在知识的海洋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视野,成为国家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 慧,汤 峻.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闫淑萍,王添帅.浅析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

[3]冯 庸.基于视觉的图书馆在架错序图书自动识别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

[4]吴小芳.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

[5]陈 超.高校智慧图书馆采编管理模式的构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

(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

作者:卢青

垃圾品质时代管理论文 篇3: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建筑管理的创新思维

摘   要: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而飞速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筑行业既存在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对建筑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旨在阐明新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探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的主要内容,为新时代背景下建筑管理的创新模式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筑管理  创新思维  具体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发展对建筑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建筑管理的优劣不仅关乎工程项目质量好坏,甚至影响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符合新时代对于建筑优化的要求,必须在控制建筑项目成本、提高建筑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形成建筑管理的创新思维,使企业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式下保持活力与勃勃生机。

1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本质是为人服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工程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建筑工程管理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与时俱进。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在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和环保等内容的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整个工程最终的效益好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飞速发展,建筑产业深入国民生活,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更具有时代性和特色化,建筑行业也朝着多元化发展,同时为建筑行业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一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只有善于运用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重视建筑工程管理,才能合理控制建筑成本、优化配置建筑成本投入,使建筑工程既能保障项目质量、创造良好效益,又能满足时代化个性化要求。

2  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2.1 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不足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注重建设施工、轻视建设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实践中,企业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不足,往往为了控制建筑成本、追赶工程进度而忽略建筑工程管理。例如,不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建筑安全设施和人员管理,不落实管理实施设备,工程检测不到位等,从而实际结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工程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工程进度延迟,工程效益低下等等。

2.2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涉及各个方面工作人员的配备与运用,从现场施工、设计人员到高级工程师的人员管理十分复杂,因此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性。如果建筑项目管理人员本身缺乏科学化和技术性的管理能力,责任分配乱序,职责安排不匹配,导致各个环节建筑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度就会不理想,进一步影响整个建筑项目的进程与质量。

在现代建筑项目管理的实践中,许多企业不重视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对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综合管理能力要求不严,导致工程建筑管理者队伍本身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按照传统经验进行管理,使得工程管理本身缺乏专业化和科学化,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工程无法得到优化。

2.3 管理设施设备和技术工艺落后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依然在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过渡依赖于对矿产、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发展模式改善迫在眉睫。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落后导致建筑垃圾产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管理设施设备和技术工艺的落后使得建筑产业本身的高污染高耗能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的主要内容

3.1 管理体系的创新

建立完善、高效、合理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的重要内容。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法律制度保障,严格要求企业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技术施工和管理安排,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验收合格,建筑安全隐患提前预防,建筑污染有效控制等。同时,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有严格的责任主体制规范和法律惩罚机制。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管理章程和管理模式。在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落实管理章程,设立专门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施行工程管理主体责任制,明确管理权限,规划管理目标,形成完备的企业内部项目工程管理模式。

3.2 管理意识的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要在管理意识上进行创新最首要的是要扭转建筑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传统建筑工程的管理意识,重视建筑管理,创新管理观念。企业不仅要自身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在现代建筑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大工程管理投入、改进工程管理模式、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而且要引进创新型管理模式,在技术人才、设备设施、资金投入方面加大比重,做好规划方案,使工程管理更具有針对性、创新性。另外,企业要建立长远的建筑工程的发展目标,立足于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形式,着眼于现代化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制度,进行工程管理,使企业能在激烈的新时代市场竞争中长足发展。

3.3 管理技术与工艺的创新

建筑工程管理设施设备技术与工艺的革新和优化在建筑工程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不仅能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加快工程建设的进程,还能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环保性和工程质量,影响整个工程的效益。逐步摒弃传统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设备设施,运用新科技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企业在提高管理意识和观念的基础上,加大对于建筑管理技术与工艺的优化,重视科学技术在建筑项目设计、施工等环节的运用,使整个项目工程科学化、有序化地进行。

3.4 管理组织的创新

管理组织的创新就是人才培养的创新。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优秀人才的重视和引入就是对整个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和灵魂,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已经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建筑行业管理人员品质良莠不齐,人员配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化,导致工程项目建设各个环节职责错位、建筑项目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品质等一系列问题。在当代建筑行业中,企业应当在组织管理方面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先进的管理思维模式,实现人才技术性、专业化和项目工程管理科学化,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在具体措施中,一是加强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奖惩制度以及主体责任制度,提升企业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和专业质素,加大施工管理人员责任细化和专业化,避免高度集权和决策失误;二是大力引进创新性管理人才,注重管理人才成本的投入,讓新型人才配备新型管理技术与工艺,使用新技术新设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实现资源配置和效益优化的统一,为企业有效施行科学合理完备的管理体系奠定组织基础。

4  结语

通过阐明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探讨现代建筑工程管理面临的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不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以及管理设施设备和技术工艺落后等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的主要内容就是管理体系的创新、管理意识的创新、管理技术与工艺的创新、管理组织的创新等方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筑管理的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宗根.关于新形势下建筑业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铁道建筑技术,2017(4):1-11.

[2] 韦希斌.创新思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解析[J].智能城市,2016(4):146-147.

[3] 陈明.新形势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与创新模式探讨[J].安徽建筑,2016(1):244-247.

作者:张伟

上一篇:质量监控生产管理论文下一篇:城市排水系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