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以及目标定位进行全面分析,反思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在办学理念、治理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方面选择共赢的有效路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1:

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政策法规分析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一个政策法规性很强的办学领域,受到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的约束与引导。对我国近十年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和法规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更好地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文章首先梳理了2000年至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以及这些政策法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剖析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

1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的政策法规演进

随着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非常迅速,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的比较大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

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1]。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法规,目前调整中外合作办学行为的最高层次的专门法规,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行为的合法、有序的发展具有最直接的规范作用。它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了法制化轨道[2]。2004年3月1日,教育部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6月2日教育部部长周济签署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006年2月7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强调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能力建设,加强质量管理和收费管理。2007年4月6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对相关8项内容做了全面论述[3]。2009年7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4],决定从2009年7月开始组织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评估,并制定了《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试行)》。对评估的目的、评估的方式等进行了说明,组织省市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活动。2009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正式进入制度化与规范化评估阶段。

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中外合作办学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合作办学活动逐渐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5]。“2003年3月1日,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该条例的出台使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步入了法制化的阶段。2004 年3 月1 日教育部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一同,使中外合作办学立法得到进一步完善。”[6]

2)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逐步细化、具体化。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逐步细化、具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分为总则、中外合作办学的设立、中外合作办学的组织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中外合作办学的资产与财务、中外合作办学的变更与终止、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责任、附则八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只有总则、设置、运行、监督、附则五章的内容。二者对比,办学条例更加细化和具体化了。在具体的内容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较之《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也更为具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内容基本为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指导、要求和责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很多内容是可操作性较强的微观层面。比如对于申请筹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提供的合作协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要求提供“合作双方签署的合作意向书或合作协议”,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要求提供“合作协议,内容应当包括:合作起先、争议解决办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次年,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作为配套规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进行补充和具体化,以便更好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7]。

3)中外合作办学地方政策法规是国家政策的具体化。中外合作办学的地方政策法规紧紧围绕中央政策法规精神,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是以中央政策为指导的,地方政策方案以中央政策精神为依据,其内容一般未超出中央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地方性政策法规比国家政策法规更加具体、细化、操作性更强。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的《福建省教育厅中外合作办学受理审批管理办法(试行)》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结合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天津市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规定》则是按照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总体安排,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制定出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管理办法(试行)》。

4)中外合作办学地方性政策法规各具特色。中外合作办学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方面接受中央政策的指导,另一方面又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有些地方的政策法规着重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管理、有的则侧重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浙江省结合200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定出《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发展规划(2009~2013年)》。广东省制定《广东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收费管理办法》,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收费管理、定价依据、独立办学学历教育学费管理、非独立办学学历教育学费管理、非学历教育学费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与说明。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教育厅中外合作办学受理审批管理办法》,对受理、审核、专家实地考察与评议,审批的时间以及程序都做了详细规定。另一重要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法规《福建省教育厅中外合作办学专家评议办法》则是详细规定了评议组专家推荐条件及专家组组成、专家评议程序、评议方式、评议内容等各个方面。

2中外合作办学近十年政策法规不足之处

中外合作办学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适应了新时期教育国际化的形势,进一步扩大了我国教育的对外开放程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政策滞后问题,教育主权问题,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问题以及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赢利态度的相关规定模糊等等。

2.1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滞后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制定比较滞后,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的时间滞后以及政策内容滞后上。从政策制定的时间上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非常迅速,而国家2003年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很明显,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存在滞后现象了,不利于及时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此外,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内容也相对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内容主要是规范中外在中国境内教育合作,而对于中国的学校到外国办学的相关事项没有涉及。这样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上,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滞后了,相关的优惠以及扶持政策并未制定。

2.2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可操作性问题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政策法规中,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重要性,在一些问题上,国家也提出相关措施,但是总体上看,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政策法规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办法》只有少数几条能够将具体的措施与政策目标结合起来,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但对于什么样的资源才算“优质资源”,什么是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却没有进一步阐述,对于怎样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也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2.3中外合作办学地方性法规中西部不平衡

中外合作办学地方性法规出台多集中于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等较发达的省市,例如,2004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有关问题的意见》;2005年9月23日,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福建省教育厅中外合作办学受理审批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福建省教育厅中外合作办学专家评议办法(试行)》;2007 年5月2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2008 年3 月22 日《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2009年2月16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发展规划(2009~2013年)》;2009年5月2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发布《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管理办法(试行)》;2010年2月,湖南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中外合作办学试点评估实施方案》;2010年8月13日,广东省物价局、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发布《广东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收费管理办法(试行)》。这些省市教育对外开放程度明显都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和发展现状都明显落后于东部省市。

2.4在相关问题的规定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1)质量保障与资格认可相关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阶段,迫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强调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可等方面的相关规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国外合作机构的层次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在中外合作办学资格认可的问题上,由于缺乏国际性的资格认可协调体系,世界各国的教育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可体系各不相同,发展不均衡。

2)合理回报问题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合理回报问题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一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期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外国的办学者看重的是中国土地上巨大的教育市场与巨大的投资利益。所以,中外二者既有合作又有利益的冲突。怎样平衡两者的关系,是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办法》开始肯定中外合作办学合理回报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合作办学者规定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取得“合理回报”,承认并默许其赢利现象的存在,并引导和监管中外合作办学的赢利行为,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又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规定,所以,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机构合理回报问题的相关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8]。

3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实际,拟提出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如下建议。

1)及时制订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应该紧跟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发挥引领作用,及时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内容,对于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应当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出相关的优惠以及扶持政策。

2)对政策中的模糊概念加以解释。目前,在“优质资源”、“合理回报”、“外国教育机构”等概念上,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法规存在着模糊现象,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应该在“合理回报”问题上,做更具体的规定,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用好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此外,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何为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关的政策法规应该加以界定。

3)增强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政策法规应当增强可操作性,并对相关政策性问题做出更加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但对于什么是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却没有进一步阐述,对于怎样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也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4)加强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的完善。政府虽然鼓励在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但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呈现东重西轻的问题。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应当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受益地区,通过制定、实施相应的财政、土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国外高校到我国西部地区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因此,必须加强西部落后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的完善,并按照相关国际惯例要求制定、修订、废止和完善相关教育政策法规。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优惠政策,对参加合作办学的西部地区高校,则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教育经费上的适当扶持,支持与鼓励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外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2003-03-25)[2011-05-08].http://www.edu.cn/20030325/3080642.shtml.

[2]邵丽霞.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分析[D].扬州:扬州大学,2009:5.

[3]百度百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EB/OL].(2007-04-21)[2011-05-08].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007zk.html.

[4]天津商业大学.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EB/OL].(2010-04-22)[2011-05-08].http://yg.tjcu.edu.cn/gjjl/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22.

[5]薛珊.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2006,(3):18-21.

[6]姜彦君.中外合作办学法律研究(上篇)[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9):126-128.

[7]吴坚,杨婧,钟玉洲.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发展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56-59.

[8]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4.

作者:杨岭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2: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摘要: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以及目标定位进行全面分析,反思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必须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在办学理念、治理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方面选择共赢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波特模型;竞争优势;优质教育资源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本质含义,即通过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改革经营管理,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培养出时代和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以此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818个,其中,办学机构45个,其余为项目,覆盖了中国除西藏、新疆、青海和宁夏之外的27个省、市、自治区。[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六章中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教育服务。

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理应成为我们研讨和关注的课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培养国际型人才,同时对高校发展战略的推进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2]有学者从顾客价值角度来论述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顾客价值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赢得竞争优势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产业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也应考虑其在市场化、全球化环境下的经营背景,通过其独特和全新的视角,通过为顾客(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价值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动态竞争局面。其人才培养应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为大学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国际化人才竞争中开辟广阔的空间。[3]也有学者从品牌角度来阐述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品牌意识的缺乏导致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需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并整合运用关键要素,创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4] 还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认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放在整个市场的框架中来思考,基于市场逻辑进行分析,认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市场存在着需求的不同的主体。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准公共产品,它的这一性质使得其在市场运行中也出现缺陷,完善之举应该是政府支持和社会、企业力量的介入。[5]

本文试图借助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和环境以及定位进行全面分析,反思目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探寻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共赢的实现路径。

二、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 [6] (又称波特竞争力模型)能够在对组织或者行业的竞争战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地分析组织或者行业竞争环境,因此,对于全球组织战略和发展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模型确定了组织竞争中的五种主要力量,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来自同一行业的竞争。波特认为,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组织的不同而变化。

借用波特模型,我们结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所处的环境,对波特五力模型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环境和定位等进行分析。

1.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根据波特的定义,潜在进入者是指希望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与之相竞争者的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开始扩招的几年,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个突破,但随着近年来的扩招的放缓,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因此,新的进入者会与现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組织发生市场份额的竞争。

2.替代威胁。在波特看来替代威胁主要为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其他组织或者公司所生产的与现有组织或者企业生产的可以相互替代产品,从而导致与现有组织或企业形成竞争性的行为。在此,我们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之间的替代威胁界定为除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视频、境外高等教育的远程教学、国外机构在国内注册的教育培训机构等。

3.买方议价能力。在波特的模型中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为消费者、下游组织或者企业以较低的价格来获得与其预期相应的较高的服务质量或产品,对行业中现有组织或者机构的营利产生影响的能力。在此,我们认为买方议价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或者家长期望的与交付学费相适应的服务和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等。

4.卖方议价能力。在波特模型中卖方议价能力指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即为行业中的上游组织或企业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来影响行业中现有组织或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的营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据此,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卖方议价能力是中外方办学机构利用其资源优势和独特性,对教育对象收取的服务价格(即学费)和提供的教育教学以及服务质量能力。

5.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在波特模型中指的是行业中现有的各组织及企业为使得自己获得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能力。

三、基于“五力分析”框架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上述框架基础上,我们来分析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

(一)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稳定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正经历由规模的扩张向以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战略转变。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态度,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更是如此。如果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办学目标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就会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同危机,如果这样,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与国内有关机构合作办学的诉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就会形成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目前的整体趋势来看,由于世界一流大学一直秉承历史传统和精英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在本地区进行办学,对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兴趣不大,国内的一流大学同样关注国内的优质生源,与境外的教育机构合作的兴趣也很低,因此,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以合作项目为主。

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要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审核将越来越规范,条件将越来越高,因此,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幅度不会太大。

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现有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以合作项目为主,目前的竞争格局变化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坚持依法办学、突出公益性和鼓励引进优质资源等,新的具有强大影响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难以出现,因此,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潜在进入者威胁并不严峻。

(二) 替代威胁

境外知名大学的教学视频、远程教育模式和境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以及各种资格认证制度可能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构成替代威胁。一些国外大学通过远程教育方式来对国内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教学,以此来减轻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有的学生在国内的大学学习的同时,通过国外的免费视频教育教学资源来接受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例如,MIT就把本校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免费共享,可以实现在家里接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免费视频对学习者英语学习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的学习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外培训机构在国内进行的培训对于经濟要求较高,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可能付出的经济代价更大,这些形式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短时间内其替代威胁并不强。

(三) 买方议价能力

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广大考生和学习者的眼球,以此来招收更多的学习者参加学习。教育消费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和改善人生的过程。在信息处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决定文化教育市场价值的决定性要素。[7]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教育和办学的根本所在。由于高等教育不属于完全公共产品,其消费需要学习者自己进行购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成本需要由学习者进行分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学费进行明确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依照国家有关政府定价的规定确定并公布;未经批准,不得增加项目或者提高标准。”因此,对于买方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进行议价的空间可言,更多的可能是通过缴费获得满意的教育服务。这就对办学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通过切实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学习者的关注,达到吸引更多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目的。在这方面,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因为拥有其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使自身具有了竞争优势。

(四) 卖方议价能力

卖方议价能力是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向学习者提供切合学习者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提高自身价格水平的能力。中外合作方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

首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选择的教育内容,聚焦于当前社会上的热点,设置的专业和项目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最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和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当今以就业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其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机构选择,注重双方的影响力和实力。如 2006年成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名校的选择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增色不少,使得其具有更鲜明的竞争优势。

最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师资选择,注重引进世界优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以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按照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面向全球选聘教师,80%为外籍教师;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引进国际优质教师资源为核心。

正因为在教师引进、教育内容和合作机构的选择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做到了价值的提升,因而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

(五) 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竞争的对手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由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须设立在国内,人们认为在国内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国外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感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而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也不低,因此,家庭有条件的家长可能更多考虑送孩子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另外就是国内的一些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开设的一些专业课聘请国外著名教师用英语授课,而学费相对要低得多,因此,也会给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快,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

四、启示

对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反思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环境和发展要素,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切实树立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国际化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不论基于何种考虑,最终都应落实到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者都应围绕质量提高,根据国际化教育的思路,在生源质量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以及质量监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如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高等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先进理念,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二)遵循共同治理的理念建构适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律的有效的治理结构。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但同时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入了包括外方教育机构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不同国内高等教育的一些特征。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和共赢的思路和理念,建构与之适应的共同治理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以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8]

(三)建立起可持續发展观与质量观,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入资金和先进的教育机制,了解、吸取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经验,这是尽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外方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和质量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其国际声誉、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关信息.[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224/index.html,2013-01-19.

[2]覃美琼.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战略[J].三江学院学报,2006(1、2).

[3]谢丽惠.论基于顾客价值的中外合作办学竞争优势获得[J].生产力研究,2011(1).

[4]朱向华,彭姗姗.中外合作办学品牌建设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3(3):178-180.

[5]谢丽惠,邓大松.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10).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耿殿磊.中外合作办学利益相关者分析[J].高教探索,2007(1).

作者:汪伟 蒋馨岚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论文 篇3:

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研究

摘要: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内涵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首要任务。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层次,没有本科院校内涵的提升,就不会有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是推动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外部政府资源及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内涵式”教育管理机制,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自身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

湖南省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历史渊源已久,具体可追溯到1988年湖南大学美雅国际教育学院。自2003年来,湖南省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督工作信息平台2017年发布的信息显示,湖南省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达到了26个,约占全国的2.09%[1]。尽管与东部黑、沪、苏、京这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整个中部地区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这也标志着我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态势现已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1、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现状及特点

1.1发展机制较为灵活,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

在良好政策环境的引导下,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办学组织性质的角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逐渐增多,且由于二者在设立条件、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二者之间的合作办学机制与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2]。从学生的教育管理来看,二者多采用国内外相结合的手段,如“3+1”、“2+2”等,学生在求学期间可以在双方高校开展多种混合机制的分段式学习。从运行机制上来看,主要包括独立法人设置、非独立法人设置、二级院系设置特设班级设置这四种模式,举办方通常须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式进行申报,以区分设立机构与母体存在的关系。从文凭授予权限的角度看,主要是单学位模式与双学位模式,多数会颁发双文凭。

1.2办学积极性有所提高,人才培养呈现规模化

当前,我国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正在大量增加,机构的招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截止2014年底,湖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约占本省普通高校的12%,办学项目及在办项目接近60个,在校生也已突破千人大关,在职教师、行政人员、毕业生人数、出国留学人数都在同步增多。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专业设置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自中外合作办学开展以来,湖南省本科层次高校相继开设的合作办学专业包括11个工商管理类、9个经济学类、7个理工学类、5个信息技术类及2个外国语文学类等。合作办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人才效益也随之呈直线上升,作为直接受益者,学校和外方都将取得巨大的办学效益。

1.3合作对象多元化,优势学科成为主流合作方向

纵观当前湖南省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不难发现合作对象多以欧美及亚太发达地区为主,这也充分体现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教育科研方向紧跟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客观事实[3]。随着专业设置类别的增多,优势学科逐渐成为吸引外方资源的主要因素,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理工大学所举办的最多的中外合作项目都涉及教职类及工学门类。总体而言,本科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学科领域现已全面覆盖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岗位需求,尤以机械电子、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管理、化工仪器等热点专业更为突出,客观上来说,优势学科成为合作办学的主流方向是利于“强强联合”人才培养局面的形成的。

2、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优质资源引进不足,办学质量难以保障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就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知道世界一流大学无疑是全球最优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因此,在探寻中外合作办学之路的过程中,必须以引进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基本导向。然而,从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现状来看,显然存在优质资源引进不足的问题,多数区域都未能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另外,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办学质量也良莠不齐,育人体系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包括专业设置重复、高层次合作项目偏少、监管力度较低、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形成、教学内容缺乏实质性改变与创新等[4]。很多不具备资质的国外教育单位涌入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给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不良社会影响。

2.2高层次合作项目偏少、教育特色难以打造

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端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与输出基地,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就目前来看,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层次依旧偏低,相对而言高水平的机构项目明显较少[5]。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湖南省涉及中外合作办学的“211”工程及“958工程”高校还不足全国普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总数的10%,举办项目所占总项目的比重也十分低,在加上很多项目都是地方高校开办的,受资源及条件的限制,在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整体声誉等方面,合作办学的机构项目水平依然有待提高,示范效应不够明显。另一方面,多数项目比较缺乏自身的特色塑造,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使得项目核心竞争力降低。

2.3“连锁店”式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优质生源”较为欠缺

中外合作办学的低门槛使得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乱象重生”,境外高校“连锁店”式办学趋势日益明显。部分外放教育机构一开始便报着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营利手段的动机,除了湖南省外,还在国内“广撒网”,分别于不同的地区开办众多合作项目,致使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效益受到负面影响。此外,一些本地院校也以统一专业分别于国内其它地区的高校开办多个项目,甚至在研究生、本科等不同层次举办多个类似項目,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还有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直接无视办学规模及招生计划,一味的强调扩招,忽视生源质量,很多合作办学项目都因此难以成功开展。“优质生源”的欠缺从根本上影响了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水平,而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吸纳足够的优质生源作为基础,因此,湖南省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还需在这方面予以重视并加大投入。

2.4办学定位不合理,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矛盾

随着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设立机构及项目增长速度加快,其中就存在一些高校盲目跟风、办学定位不合理的现象。此处所说的办学定位不合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办学目的及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部分高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缺乏科学的调研与论证,且合作双方或者某一方根本不具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是办学机构及合作办学项目在高校整体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大多数机构项目均以某个单独管理运行的二级院系或者学科专业的形式存在,高校通常难以准确界定这些机构的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甚至无法处理好项目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发展关系,这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相违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式”发展。

3、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3.1加强地方政府的宏观引导,建立健全评估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式”发展需要以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依托。从国家层面来讲,教育部门应首先树立制定国家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机制的战略方向,系统的、全面的总结发展现状,明确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及重点,注重区域间的办学层次结构关系与体量分布平衡,为各地中外合作办学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6]。就湖南省政府而言,应当根据国家的政策引导,细化本区重点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本科层次合作办学教育特色,制定适宜本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方案,结合现有资源,重点围绕打造优势品牌机构及项目,从规模、外延入手推动当地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步入新阶段。同时,还须进一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评估机制,发展独立的、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建立差异化评估认证指标体系,改善办学质量良莠不齐、办学定位不合理、管理运行不规范等问题。

3.2加快学术团体及行业协会建设,深化合作交流与服务

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专家学者、专业领域人员、师资人员对此展开了一些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现象。中外合作办学要想实现“内涵式”深入发展,就必须从学术理论方面重视起来,加强建设地方性学术团体及行业协会,成立中外合作教学办学研究委员会、中外合作教育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等,如厦门地区宁波诺丁汉大学便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及研究会。为此,湖南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与当地本科层次高校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从政策、资金等多维度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组织的建设提供必要支持,积极发动中外双方管理人员,以理论创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育人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服务与当地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式”发展。

3.3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层次合作机构项目比例

应对鱼龙混杂的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当地本科院校在选择合作办学对象时,必须加强对外方主体的各方面考察。坚持合作双方办学层次、教育水准基本对等的原则,甚至可以提出对方本学层次及水平高于我方的条件,适当的抬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准入门槛,切实保障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在确立合作办学对象后,要明确双方的合作办学发展方向,将重点从“量”转移到“质”上面来,突出强化内涵的质量建设,最大限度的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外方的先进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这既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当地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更是合作办学发展到更好阶段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本科高校必须努力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推动当地中外合作办学结构层次形成合理搭配、多元发展的格局[7]。

3.4因地制宜探寻多元化发展路径,打造当地特色发展品牌

与传统的“老牌”重点高校相比,大多数本科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始终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特色合作办学项目成为诸多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全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为此指明了大致方向,当地本科院校必须立足与实际,因地制宜探寻多元化发展路径,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创造自身的优势,孕育特色品牌,形成独具当地特色的品牌教育特色,激发品牌效应。向东部省份看齐,吸取“云南模式”、“上海模式”的成功打造经验,以培养国际化技能型本科人才为基准,积极顺应外资企业的岗位用人标准,在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色及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发展国际协同创新,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发展模式,根据欧美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及现代大学新型机构组织形式,建立切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特色化、多元化中外合作办学长效发展体制。

3.5资源协调发展,注重开展境外办学

尽管在国家政策及社会形势的积极作用下,湖南省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在近年来逐步呈现出规模可观、模式多元的发展态势,但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当前的资源不足问题。一方面,要加强重视“引进来”,实施全方位的引进战略举措,吸引更多外方优质资源的加入。由于我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较于国外发达的高校而言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现阶段的改进手段主要应以学习与借鉴为主[8]。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故步自封,相反的是要为以后的“走出去”做准备。另一方面,现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正在逐步增强,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变广,这为国内高等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厦门大学、苏州大学等相继在马来西亚及老挝设立了分校,湖南省本科院校在注重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应当结合自身的實际与现有优势,适当的探寻“走出去”的新路径,实现二者之前的有机结合,扩展本科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本科层次合作办学质量及效益。

4、结束语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南省本科院校必须正确认识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与不足,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准,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利用好中外合作办学这一途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冲.“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新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125-128.

[2]李阳.区域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特点与发展定位[J].重庆高教研究,2018,6(02):27-37.

[3]夏辽源,曲铁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2): 154-160.

[4]陈丽萍.“一带一路”激活中外合作办学大市场[J].中国外资,2017(01):44-46.

[5]郭艳利.内涵式发展战略布局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6(08):104-107.

[6]罗伟明,郑莹,黄晨.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援助模式与机制建设[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06):498- 502+506.

[7]郭强,周南平.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剖析与路径反思[J].学术论坛,2014,37(10):157-162.

[8]李长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讨——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03):270-271.

作者:邓奕 曹丽英 胡蔺

上一篇:工业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论文下一篇:游戏精神视角下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