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瓶颈的创业投资论文

2022-04-27

[摘要]“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实现中小企业发展实质上的突破,解决融资难问题乃是当务之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融资瓶颈的创业投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融资瓶颈的创业投资论文 篇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经济分析

摘 要:融资难问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文章通过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和融资特征造成的影响分析,从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融资基础、融资平台以及融资渠道等视角,提出了破解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中小企业有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对GDP的增长贡献超过50%以上,所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外贸出口占全国的60%左右,并且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另外,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新产品开发也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见,中小企业已经逐步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极不相称,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困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方面使得众多的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资本饥渴,融资无门;另一方面使得银行等投融资机构坐拥资金,不敢轻易放贷。如何破除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障碍,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说是当前必须面对而又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基于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缺少相关信息或者后者拥有的信息没有前者多。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信息在交易双方的不对称分布,会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给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信息不对称按发生的时间划分,可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把信息不对称理论运用于金融市场研究,特别是信贷市场的分析,将有助于揭示信贷市场中借贷双方的经济行为,为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1.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逆向选择,又称逆淘汰。它是由于交易双方在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Akerlof,1970)在“次品车模型”中,首次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在二手车市场上,由于交易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无论好车还是坏车,都只能按平均价格出售,因此,在二手车市场上,最先出售的车辆,往往是车况最糟糕的车辆,因为买主所出价格大大高于卖主愿意出售的价格,而车况好的车辆则会逐渐从车市退出,因为买主所出价格大大低于卖主愿意出售的价格,最终二手车市场将变成次品车市场,形成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

在金融市场上,同样会出现“次品车”问题,其逆向选择是指金融机构和借款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金融机构知道的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情况使金融机构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只能提高贷款利率水平(即高于按照平均的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设立的贷款利率——市场利率)以此降低金融机构可能的信贷风险损失,而当金融机构这样做时,那些经营正常、业绩优良的的企业由于不愿意支付高出市场水平的利率可能会退出借贷市场或者被金融机构从信贷名单中排除掉;那些经营业绩不好或者纯粹的骗子,由于敢冒风险,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却获得了信贷资金。而当金融机构发现他们的客户对象的经营风险普遍升高时,自然会倾向于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但这样做又会进一步排挤掉经营正常的企业,最终只有大的冒险家或者纯粹的骗子才能得到信贷资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极有可能不偿还贷款或者根本就没有打算偿还贷款。由于逆向选择导致经营正常、业绩优良的企业退出信贷市场,使得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增加,因此,金融机构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会谨慎对待企业的融资要求,减少信贷资金的投放量,从而使得企业的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企业由于信息公开化程度较高,社会信誉较好,金融机构很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这些企业的信息,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比较愿意为大企业提供贷款,甚至是优惠贷款。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由于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财务制度不规范,内部会计信息可信度低,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提升信息不对称程度,再加上中小企业经营决策的随意性较大、经营业绩较差、企业寿命较短、信用观念淡薄、还款动力不强等因素,金融机构出于安全性考虑,自然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出现银行等金融机构“惜贷”现象,即使中小企业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也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可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2.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道德风险,它是由于交易双方在交易发生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借款者取得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在签订借贷合约时的承诺条件,从事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导致贷款无法归还,从而使金融机构承担更多的贷款损失风险。由于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中小企业比作为资金供给方的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有关企业经营、项目投资以及还款意愿方面的信息,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着来自中小企业道德方面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降低了中小企业归还贷款的可能性,使得金融机构可能采取要么减少向中小企业贷款,以降低道德风险,这便导致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萎缩;要么提高贷款门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评估和管理,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损失。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考察能显示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的现金流、利润率和还款计划等指标,来决定是否向中小企业贷款;另一方面,要求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相应价值的抵押品。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整体信用水平较低,即使能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提供相应的现金流、利润率和还款计划等资料,也难以令金融机构信服,因为金融机构所拥有的有关中小企业经营状况、项目投资以及还款意愿方面的信息不完全,加之监督成本较高,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金融机构不敢轻易向中小企业贷款;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难以拿出令金融机构满意的抵押担保物,因此,金融机构也不会给中小企业贷款。可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特征分析

1.信息不对称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呈现出渠道狭窄、方式单一的特征。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一般来说,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的方式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而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求时,企业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同大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失真,企业信誉度较低,使得中小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由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风险增大,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投资者的决策造成损失,在证券市场上,对中小企业的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提高了准入门槛,设置了准入障碍,这使得中小企业只能“望市兴叹”。而作为主板市场重要补充的二板市场,即中小企业板市场,由于发展滞后,规模较小,加之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有限,导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通过二板市场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资金。即使是被金融界人士寄予厚望的资本市场一支新生力量——创业投资,也因信息不对称,其 10年来的发展情况也并不令人满意。目前,国内注册的创业投资公司的资本规模仅相当于美国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所拥有的资金量,而投资率仅为2%。同时还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以及缺乏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使得创投权益的退出渠道狭窄,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股权融资。

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它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根据央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98.7%来自银行贷款。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透明,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以从一般渠道获得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若要减少信息不对称,则收集、整理、分析、现场调查企业信息的成本费用必然很高;同时,中小企业法制观念淡薄,诚信意识不强,信用状况不佳,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得不慎重对待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进而使得间接融资也变得愈益困难。可见,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实际上主要集中在银行信贷市场。

2.信息不对称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呈现出融资规模较小,比重较低的特征。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较少,资信等级较低,信贷频率较高,缺乏必要的抵押品,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中小企业发放的每一笔贷款所需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以及贷款后的审查监管成本与大企业无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贷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必然大大提高,在比较收益与风险成本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必然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减少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自身造成信贷损失,都加强了信贷管理,制定了一系列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增强了风险观念,严格了责任追究制度,使得信贷准入门槛增高。其结果是金融机构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统计,2003年全国中小企业获得短期贷款占银行全部贷款的比重仅为14.4%。

三、破解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以及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社会化,逐步形成企业立信、政府征信、专业评信、机构授信和社会重信的长效机制。通过这种制度的建立,减少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达到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行为,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信贷成本的目的,进而为中小企业融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为中小企业发展奠定融资基础。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优化管理方式,夯实管理基础,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尤其要建立规范、透明、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状况的财务制度。要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达到减少信息不对称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切实提高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为中小企业发展奠定融资基础。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构建融资平台。担保的实质是有偿使用第三方的信用来提高被担保人的信用等级,克服信贷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以达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担保机构作为连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担保机构来提升自身信用,从而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担保机构来减少或化解自身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信用担保还具有信用放大与杠杆的功能和作用,进而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它可以通过促进信贷扩张,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来增加就业与税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推动经济增长等。正因如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与奖励机制以及对中小企业的保费补贴等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继续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支持,为担保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控制和分担机制,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有效化解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创造条件。

4.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于中小企业方面拥有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它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和人脉关系,以最低成本获取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等信息,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Banerjee等人提出“长期互动”假说和“共同监督”假说,对这一问题也做出了很好的解释。“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这将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共同监督”假说则认为,即使中小金融机构不能真正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因而不能对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但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之间会实施自我监督。一般来说,这种监督要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加有效。可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其次,完善资本市场的风险控制机制,构建多渠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稳步扩大国内证券市场上中小企业板规模,加快创业板建设步伐,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要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的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为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营造体制环境;同时要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重大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3A007)]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钟田丽,弥跃旭,王丽春.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失灵[J].会计研究,2003(8)

4.李伟,成金华.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分析[J].世界经济,2005(11)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政法经济系 湖北黄石 435002)

(责编:贾伟)

作者:钟 兵

企业融资瓶颈的创业投资论文 篇2: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 要]“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实现中小企业发展实质上的突破,解决融资难问题乃是当务之急。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苏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融资难的原因以及企业融资意愿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然后分别从企业本身、银行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融资难的途径以及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卷调查;政策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020

1 引 言

中小企业作为中国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规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行业信息网编辑整理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个人独资登记的企业约有1100万家,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有3600万家,总计全国约有5000万家中小企业。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窘境得到一定的缓解,拥有较多的可质押资产以及经营管理状况较好的中型企业改善情况比较显著,但小微型企业融资依然困难。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授信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贷款额占全国企业贷款额的比重不超过5%。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型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其在银行信贷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政府的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这三重原因造成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涛声依旧”。为了深入了解江苏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江苏省常州市、南通市和徐州市的部分中小企业为调查对象,针对其融资情况和融资方式等,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2 调查问题及对象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把调查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企业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企业的注册资本及目前员工总数、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所处行业、企业最初创办时的资金来源、企业过去三年的效益评价。通过这些内容整体把握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2.2 企业融资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融资需求,主要是银行贷款需求;二是企业融资渠道。本部分调查旨在了解企业的融资现状以及在现有融资渠道下的融资偏好。

2.3 企业融资意愿

调查内容包括企业面临融资障碍的大小、最需要融资的期限、资金短缺对经营带来的影响,企业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考虑的首要因素等,旨在进一步考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与意愿。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江苏省常州市、南通市和徐州市的部分中小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人员为企业负责人或者企业财务总监。调查采用了记名方式进行,于2016年上半年完成,从问卷设计、分发、回收到统计分析历时近两个月,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回收率为83.5%。常州市、南通市和徐州市分别地处江苏省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小企业分布在所在地区均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我们认为,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现状。

3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参见表1至表4,下面从三个方面予以归纳、分析。

3.1 企业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存在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局面,其中私营企业占比最高,达61.68%,集体所有制企业占16.77%,国有企业占5.39%,分别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可见中小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以私营为主。然而,融资难一直是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私营企业一切以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为中心,企业所有者往往既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融资路径以及在融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最初创办时的资金来源于个人的占78.44%,说明中小企业业主是此类企业的主要投资者;来源于银行贷款的占31.13%,银行贷款程序烦琐苛刻可能是中小企业未直接或较少向银行寻求贷款的原因之一;来源于亲戚朋友借款的占26.35%;政府出资的占22.16%,2015年11月12日财政部发布了《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应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领域设立政府投资基金,该比例在未来可能会有所提升。

3.2 企业融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没有主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原因是多样的,认为“银行贷款手续和程序太复杂”的占37.72%,认为“即使申请也不会获得银行的贷款”的占22.75%,认为“银行贷款利率太高”的占17.37%。综上,不难看出,中小企业的顾虑集中在银行贷款手续复杂、银行贷款利率太高、即使申请也不会获得所需贷款等三个方面。从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信用记录和按期还款能力是企业能否成功贷款的关键,企业的信用建设不够完善,就无法向银行提供完整的企业信用信息;并且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经营能力不稳定,偿债能力低下,从而满足不了银行提供贷款的条件。从银行方面而言,银行信贷体系不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手续烦琐,批复时间过长,难以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短期生产经营需要,贻误发展的最佳时机;另外银行对中小企业存在偏见,放贷谨慎,这也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主动放弃了向银行寻求贷款的机会。

如何消除企业的顾虑,现行银行体制的缺陷和严苛的贷款条件该如何改进,银行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吸引中小企业主动申请贷款,这些无疑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行业需要认真思考并努力改进的方面。

3.3 企业融资意愿

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企业一次性进货的临时资金需求和正常生产经营周转资金的需要,对企业日常营运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的需求,“从提出申请到获得资金的时间长短”是企业选择不同融资渠道的首要考虑因素,占41.32%;“融资手续是否简便”是企业考虑的第二因素,占26.95%;“资金成本的高低”是企业考虑的第三因素,占22.75%。从上述调查数据中,可基本了解中小企业在选择融资渠道时的考虑因素,也为银行适当放松贷款条件提供决策参考。

4 结论与思考

前述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融资瓶颈的出现,很多中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解决融资困难已经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一个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发展而来。中小企业通常处于发展的初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风险高,同时自有资本极其有限,承担负债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资金,然而在融资中占主导地位的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又往往更倾向于比其更稳健更成熟的大型企业。说到底,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是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还是在企业自身。然而,融资困难又跟许多因素相关,需要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予以解决。

4.1 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

4.1.1 积极利用风险投资基金解决融资困境

早在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就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主要针对的是高风险、新兴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创设风险投资基金,使得这类企业的融资具有无须资产抵押担保、手续简单的特点。但是,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风险项目并进行经营的时候是极其苛刻和谨慎的。中小企业若想寻求风险投资基金这种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问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竞争力,积极向风险投资基金的条件靠拢。据统计有关数据,来源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月报2015年第12期。2015年全年中外创业投资机构新募集的基金有597只,新增的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量有1996.36亿元人民币,单只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达3.61亿元人民币。在投资方面,2015年共发生3445起投资案例,较2014年同比上升79.7%,由此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融资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4.1.2 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互联网+”的潮流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各界反响强烈。中小企业可借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基于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银行在放贷前可通过分析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的历史事务、历史记录,迅速识别信贷风险,确定信贷额度,从而能缩短信贷审批时间,大大提高信贷效率,且能更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因生产经营而产生的短期融资需求。

4.2 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角度

4.2.1 建立健全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都不是国有大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体,中小企业的弱势融资地位显而易见。为了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通过信用担保的杠杆作用,增强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其次,可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相对于国有大银行来说,它的重点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且因为一般金融机构很难给中小企业提供长期贷款支持,所以建立政策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最后,要广泛建立信用评级类中介机构,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立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的资产情况以及各种融资债券进行信用评级,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评级,以防范融资风险。

4.2.2 发展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产物,是对传统银行颠覆性的变革,其将中小企业定位为主要客户之一,以此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外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然而,在国内,由于受到政策限制,民营银行事实上还没有完全放开,互联网银行业务暂时还不能上线经营。但是与之相关的互联网融资平台已经上线,互联网融资平台同时融合了P2P+、N2N、众筹等金融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融资增添了新的路径与方向。中小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新兴融资模式,缓解自身的融资困境。

4.3 从政府角度

4.3.1 加强政府针对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的管理

中小企业之所以在融资方面遇到如此多困难,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扶持力度不够。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改革现有的金融制度,支持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经营和发展,从根本上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提供便利。近年来政府引导基金从之前的缓慢发展到如今的遍地开花的态势,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是,寻求基金的稳健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仅仅依靠基金的前期投入还远远不够,加强后期的管理才是重中之重。2015年11月12日,财政部印发并实施了《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其中第二章第7条明确提出各级财政部门应在中小企业发展领域设立投资基金,反映出目前国家致力于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改善金融体制和融资环境、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强烈意图,该暂行办法的出台给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

4.3.2 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其特殊性,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经济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提供了孵化器、商业管理援助、税收优惠、担保贷款和财政援助等一系列辅助系统。财政援助和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一般做法,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在税收优惠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税负仍然偏重,加大惠及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的出台,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在财政援助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如为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供财政补贴,此做法比税收制度更能鲜明地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小企业发展: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2]郭跃显,李惠军.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模式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3]孙晓媛.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J].中国商贸,2011(17):122-123.

[4]高静.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3(1):100-101.

[5]朱国华,谢兰.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与制度选择[A].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年会,2009.

作者:蔡慧娴 张英明 刘晶 吴玉

企业融资瓶颈的创业投资论文 篇3:

关于环保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

摘 要 融资难一直是环保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基于环保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影响因素等角度对环保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环保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环保企业 融资 模式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一诞生就具有了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特殊使命。但由于环保项目存在投资长、收益低等特点,长期以来环保项目的融资来源基本以财政为主,存在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来源匮乏的特点。根据环保局测算,我国各地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每年需求将达到5000亿元,地方政府财政投资需求为2000 亿元,如沿用过去公益设施建设管理非市场化的行政融资模式,环保与建设将存在巨大的融资缺口。因此为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寻求其他融资方式成为环保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环保企业融资渠道现状分析

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渠道及手段组成的环保投融资格局,但传统模式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是留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印记,上市的环保企业大多具有国字号的背景,大多中小环保企业利用银行贷款等渠道融资难度较大。

(一)财政拨款

由于环保项目具有投资期限长、收益低等特点,导致环保项目对一般商业资金的吸纳能力较差,这使得长期以来环保项目的融资来源基本以财政为主,融资结构单一、融资来源匮乏,使得环保投入金额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环保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银行贷款

目前在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下,商业银行对环保行业的支持不断增加,但环保产业的特殊性,仍以政府为主、银行为辅。虽然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给予了一定的利率补贴和优惠政策,但是大多数环保企业在现金流方面都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对环保产业的融资支持有限。

近年来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考虑,协调了微观投资主体的利益动机和社会效益的矛盾。但一方面政策性银行在承担具体的政府融资职能时对于经济利益微薄的环保项目,往往会因为产业间利益差别的驱动,造成用于环保项目的资金向边际效益更高的产业流动转移;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融资规模受国家宏观调控形势所限,资金总量不足。同时政策性银行在对环保产业投资时,往往需要当地政府提供信用担保,也就是最终还款主体仍为财政。

(三)利用外资

我国环境保护中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为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国外直接投资。其中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环保产业中的盈利性项目。从国家的有关政策来看,目前利用外资项目的外资额度最终审批权在国家发改委,利用外资的受理窗口从国家商务部转到了财政部,并加大了各级财政系统对项目外资借、用、还的统一审查、监督和管理,但国家财政部一般要求环保项目所需的外资必须由地方财政承借或担保。从这一层面上看,环保产业利用外资也需要财政作为后盾,形成了地方财政的直接负债或间接负债,同样受到财政负债能力的限制。

(四)上市融资

目前,环保主题已经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卖点。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上海和深圳两个股票交易市场中已经有30多家与环保有关的上市企业,从而形成了股票市场中的绿色环保板块,相信不久之后,将会有更多的民营环保企业走出“望梅止渴”融资发展困境。但是,上海和深圳两个全国性的股票交易市场却只是少数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直接实现融资的场所,对于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的中小企业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至于公司债券,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只允许国有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大多数中小企业则被排斥在外。

(五)自有资本

中国的环保企业多数以小企业为主。据有关资料,我国小型环保企业占环保企业总数的80%左右,中型企业占15%左右,大型企业占5%左右。根据相关报道,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环保企业以自行融资的比例非常大。然而,中小型环保科技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以及资信条件、生存能力、争取市场份额等方面存在弱点,常常会引致融资渠道不畅,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环保企业融资渠道的主要障碍分析

近年来我国虽然初步形成了一个由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渠道及手段组成的环保投融资格局,但传统模式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造成这种格局既有环保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

(一)环保企业融资渠道的主要内部障碍

首先,环保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缺乏创新。由于环保产业自身的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使得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间接效益大于直接效益、长期效益重于短期效益,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融资力度与方式,造成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是我国环保企业长期以来采用的几种融资方式。虽然近年来,国内一些规模环保企业采用上市融资、引入民间资本和国外资金、BOT模式、TOT模式等运作方式,污染治理设施的市场化经营、环境保护基金、试点排污权交易等融资渠道正在被开拓,一些企业初步显示走出资本困局的活力。虽然这些新型环保融资渠道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但大多都只涉及到少数国有企业,资本市场并没有为大多数中小环保企业带来发展的机会,而社会上闲散资金对环保领域的投资又多为投机性投资,往往是做完一个项目就撤,造成了市场的不稳定。因此需要统筹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促进资本市场真正的流通。其次,我国环保企业信用等级普遍偏低,又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资产少、负债能力低,因此,融资成本高,债务清偿力低。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环保产业发展,各家银行也都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金融机构往往愿意投资给高回报的产业,而我国除大型政府扶持项目外,环保企业大多为中小国有企业、民营和私营企业,这些中小型环保企业大多规模小、投资周期长、产出效益低、信贷风险大,仅仅是保本微利,这使得商业银行对其贷款热情不高。同时银行贷款成本高、效率低,所以各银行对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限。有些商业银行对环保企业贷款条件过严、手续烦琐、审批时间过长,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从而影响了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没有实现发展的良险循环。另外,我国担保体系不健全也对环保企业获得贷款产生了影响。由于环保项目贷款额一般较大,地方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担保或者企业不愿为其提供担保,导致中小环保企业很难获得商业贷款。

(二)环保企业融资渠道的主要外部障碍

首先,环保企业融资主体不明确,过度依赖于政府。环境保护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公共产品,所以,在人们的意识中一直以为应该由政府财政拨款来发展环保产业,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环保投资总量不足、资金运作效率低下。其次,财政金融体制建设相对滞后。环保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给予足够的财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成分向多元化态势发展,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不对称、信贷结构与需求的不对称就日益暴露出来。财政金融体制建设相对滞后,财政与金融两大融资体制不能有机融合和有效对接。这就导致环保企业对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资金依赖过高,直接融资比重太小。第三,未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融资体制。环保融资体制的滞后是制约我国环保融资进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虽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在诸多经济领域,可以更加自觉地从市场出发进行资源的配置及相关机制的设计。可是环境资源和环保产品都是公共产品,具有它们自身的特殊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区域经济和市场发展不能完全相匹配,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我国在运用市场手段进行环保企业的融资时存在着很多障碍和困难。

三、完善我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的对策

目前,环保产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财政投资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虽然存在银行贷款、外资、国债等辅助融资渠道,但是一方面资金量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大部分银行贷款、外资以及国债投人最终都需要财政承担责任,变相增加了财政负债。为了减轻财政的债务压力,有必要完善各种制度,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商业银行、民间资本、国外资金等多种资金的介入,采用多样化的融资模式,形成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一)加强政府制度建设

我国如今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造成环保资金无法合理利用,相关产业难以顺利发展。只有制度的保障,包括资金投入在内的各种社会环保投入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才有保障。比如,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确保政府环保投入的刚性;环保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完善,能促进民间资本、非政府组织资金不断向环保领域汇集,使市场机制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确保环保资金用到“刀刃”上,充分发挥效益。环保产业是一个需要政策引导型的产业,对国家政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对于那些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环境基础设施,政府应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免除或减轻其税负,提高环保产业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另外,政府也应该积极做好环境宣传工作,普遍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做好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的工作;加强国际投资,制定鼓励外国资本参入中国环境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特别政策等。

(二)积极创新项目融资模式

按照目前的投资机制及能力看,单纯依靠政府财政和银行贷款只能满足环保企业一小部分的资金需求,大部分资金还要依靠资本市场来填补。因此,积极拓展环保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示范基地)、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探索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示范基地)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鼓励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环保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投资于资源循环再利用企业和项目的创业投资企业。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鼓励企业将通过股票市场的募集资金积极投向循环经济项目。目前,国外较为流行的TOT 模式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项目融资方式。它是“移交—经营—移交”的简称,通常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或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约定的期限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并得到合理的回报,双方合约期满之后,投资人再将该项目交还政府部门或原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一方面能够盘活存量资产,扩大融资渠道;另一方面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引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大大降低了双方的风险。

此外,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鼓励循环经济项目申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三)加强环保企业融资的制度建设

首先应完善企业内部制度。提高环保企业整体素质是提高环保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是增强环保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的必要步骤,为此,应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环保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融资的紧迫性;同时,应加快环保企业在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方面的进度,特别是要通过创新实现增强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创造条件。另外,还应积极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提高环保企业的信用等级。只有透明的财务信息、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信息发布的有效性及真实性,才能提高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的信用评级,这是环保企业获得贷款的重要途径。

(四)积极完善金融制度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金融服务要先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低碳金融所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可以说,信贷融资是解决环保产业经济发展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措施,信贷支持环保产业的经济发展对于环保企业而言是一种主要的融资模式。为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对由国家、省级政府支持的节能、节水、大宗产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城市典型废弃物、废水、污泥等资源化利用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点给予信贷支持。同时,银行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研究推动应收账款、收费权质押以及包括专有知识技术、许可专利及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当然,为解除银行及环保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应组建专业担保公司,最大限度地满足环保企业的信贷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香花. 城市群基础设施融资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2]洪骏.企业融资要过环保关[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8).

[3]黄祥凑.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机理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09,(3).

[4]李亚.环保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J].中国环保产业,2009,(9).

[5]王娟. 我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探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作者单位:福建南平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作者:林波

上一篇:业务流程设计的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网络环境下高中美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