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控制工程论文

2022-04-26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平台,是为高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的。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研究成果很多,但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解决或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研究成果较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创新创业教育控制工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创业教育控制工程论文 篇1: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路径探索

[摘 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成为了整个社会以及各大高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现状入手,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公共管理视域;大学生创业教育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发生了新变化,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了主流形式,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成为政府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各行业各领域都经受着严峻考验,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其中包括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没有统一界定的概念、缺乏理论基础研究以及创业实践的实效性不强等[1]。公共管理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可进行深层次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设计内容较广,其中包括管理理论研究、管理机制、目标管理、基础保障、人员调配、实施措施、监督反馈等。虽我国政府已经相继出台大量政策法规以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不断以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为依托加强理论研究和目标管理,但是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方面的认知依旧不具备深入性和全面性,其研究和实践大多停留于微观层面,匮乏系统性的、宏观性的研究成果[2]。而在社會监督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对于创业教育管理的系统、科学督导模式,有效监督缺失,实质性评价也存在不足,这些都使得创业实践的实效性不强。

公共管理视角下,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深入发展是促进其发展、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有益策略,管理体系的高效稳定是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的关键。若想将创业教育管理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必须实现以下几点:①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②加强管理团队建设。③整合创业管理资源。④保证人员分工明确。⑤保证组织顺畅运转和监督及时反馈。⑥构建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层次不深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热门话题,因此大多高校都将“就业率”的提升作为了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将教育作为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一个要素。当然,创业教育在“就业难”背景下出现和兴起,也确实缓解了部分毕业生就业压力,但是从教育角度上说,教育服务于就业,教学质量服务于就业率是对于教育初心的丢失,直接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这是不可取的[3]。教书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属性,而创业教育最根本属性就是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独立、思维创新的新式人才,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形式化严重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在现如今仍未得到充分重视,管理机制发展并不完善。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属于新兴课程体系,因此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起相关师资团队以及创业教育管理部门,一些高校甚至根本没有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自主创业成为了大学生的个体行为,实践指导、创业教育根本无从谈起[4]。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与社会衔接度不高

大学生创业同社会诸多要素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功与否,社会因素极为复杂,其中的经济、地理、文化、政治以及风俗等多要素都会对创业大学生造成极大影响。高校大学生以个人意愿为参考进行创业行动,高校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让大学顺利完成将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实践,在实现自我理想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5]。人是社会化的人,高校毕业生创业也是实现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时期,需要获得国家和政策的支持、社会对其的认可以及家人亲友的鼓励,这一过程极为复杂,需要达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心理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大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足的实践锻炼,还需要具备良好心态。

(四)缺乏专业创业教育管理人员

高校担任创业教育管理的多为教务处老师、创业课教师或者就业管理人员、政府事业单位人员等,这样的师资团队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人员单一、创业教育能力不强且经验欠缺、岗位不稳定、人员数量较少等弊端。欧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人员与高校学生间的比例约为1:38,而我国却低至1:350,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人员严重缺乏[6]。社会和院校对于创业教师认可度不高直接导致创业教育质量低下,进而造成了大学生创业的高失败率。除此之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同创业教育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明显,优秀创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自然效果更佳,但是学生却缺乏和这类人员接触的机会,政策制定人员同教育实际脱轨也造成管理政策的偏颇,加大了学生创业困难度[7]。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基础,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知识等是创业课程的主要教授内容,也是创业大学生必备的素质。高校要以自身教学实际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在与专业实践结合之上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增设与创业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其中注意与专业学科特点的结合,将创业理论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帮助学生培养起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专门选修课程的增设[8]。

(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新时期,给大学生的创业带来了极佳机遇,但也使其面临巨大挑战。经济融合、思想多元使得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弥漫,如何树立起良好社会风气,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职业观和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以及各大高校都应思考的问题,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效建立对于这一问题有积极意义。政府各部门要承担起完善该体系的重责,帮助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良好衔接。

(三)组建优秀教师团队

1.加强对于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提升教师在创业指导上的专业能力。国家和政府要从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等层面进行教师创业教育能力培训课程的开设,高校要多为一线指导教师创造学习机会,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專业课程的参与,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2.加大专业人才招聘力度,提升对于该职业的认可度和经济福利,吸引具有专业创业能力的人员进入学校任教,同时加强校企联合,让学生和教师在实践中提升创业能力。
结语

高校必须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实施高效创业教育管理,不断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方法,做到路径的多层次、多样化,进而使得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理想。就具体措施如而言,社会和高校要认清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组建优秀教师团队等方面实施创业教育管理,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涛,杨孝文,杜春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革路径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28(08):130-132.

[2]刘建霞.河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设路径探究——以河北美术学院为例[J].科技风,2019(07):31+33.

[3]王英全,焦立涛,赵玉福.传媒文化产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究——以山东省高校多媒体专业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3):126-128.

[4]蔡新海,潘庆先,贺毅.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以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9(03):163-164+189.

[5]刘婷婷.就业视域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以黑龙江省某普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才智,2018(07):63-64.

[6]向长胜.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及其教育路径研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8(16):41-43.

[7]刘少渝.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及教育路径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03):117-121.

[8]冯庆媛,王娟.基于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8(05):171-172.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作者简介]

张军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MPA公共管理。

作者:张军龙

创新创业教育控制工程论文 篇2: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优化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平台,是为高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的。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种研究成果很多,但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解决或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针对于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性与实践性人才,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模式和机制建设,探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对内对外的功能和作用,建设将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它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存在的问题

近年省内外的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部分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创新创业教育仍未达到预期效果,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多数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形式,缺少创新,受学生欢迎程度差,收到效果不明显。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单一。偏向于初创企业的政策、法规要求、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一些案例、经验的分享,参加学习的学生缺少体验式的内容与环节。

(3)教师缺乏创业经验。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数来自于辅导员、学校就业部门的指导教师或管理、法律等学科的教师。大多数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而且缺乏企业管理实际经验和创新创业体验。据统计,高校专职的创业导师中有三分之二没有创业经历与创业经验,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不强,授课时只能从书本、他人处获知创业知识与创业经验,学生很难从课程中真正获得创新创业的有效内容。

(4)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受到办学经费、建设场地等多方面的限制,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已有的一些高校平台缺乏层次性、开放性,准入条件较高,不能满足校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需求。

2具体的做法

本文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应用型高校自身特点和本校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借鉴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政策和支持体系,探讨寻求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完善我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模式,为国家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具体做法如下:

(1)依托政府优惠政策,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经费支持和外部企业的帮助,探索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模式。创新创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孤立且缺乏对外联系。目前国家创新创业的教育主要是高校起主导作用,高校即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安排,同时也是资金投入者,缺少外在力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与支撑。探索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模式建设,汇聚学校、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创新创业教育合力,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和外部企业的帮助,共同打造创业教育利益共同体,办好社会需要、学生渴望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的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分别争取到市级科技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经费支持。已有一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创业奖学金,每年对优秀学生给予奖金支持。

(2)服务于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服务于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进行平台建设。我校现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7个专业确定为辽宁省第一批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本课题计划围绕这7个转型试点专业并结合其它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在学校的众创空间里建设四个创新创业实验平台:自动化新技术平台、环境工程与环保设备平台、3D打印技术平台、新媒体及电子商务平台,从创新思想启蒙、创业能力训练、项目孵化等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和保障。

围绕这7个转型试点专业并结合其它专业的各类学生竞赛项目需求建设四个设计平台:自动化设计平台、化工设计平台、机械设计平台、电子商务设计平台。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和实践训练平台、模拟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严格的创新创业项目论证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创新创业平台的工作实际,我们从平台日常管理、入住项目管理、创业导师管理、基金管理、安全卫生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文件体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平台的基础建设,推进平台工作标准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平台项目入驻和退出机制,对拟入住的创新创业项目严格按照入驻条件进行审核论证。 在入驻条件和制度构建方面,要求申请入住的项目上报申请材料并组织现场答辩,对项目的经营范围、团队人员构成和职能分工、内部管理制度、投资融资方案、风险控制、未来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详细审核。 另一方面,注重对已入驻项目的过程考核,每半年对入驻项目进行一次中期考核,每一年进行年度考核,对考核出现问题和不合格的项目,限期整改或者撤销入住。通过规章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保障入驻的项目取得实际效果。

(4)多种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教师作为创新创业内容的构建者及实施者、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其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开展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①组建专门的师资团队,为教师积累创业经历和经验创造条件。对于乐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但缺少创业经历、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支持、鼓励他们获得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学校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注册公司提供了优惠条件,已有化工、机械、电气、会计、电子商务等不同专业的11名教师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注册公司,积累真实的创业经验并用于教学;②完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企业家校友、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风险投资人等作为兼职的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的指导。每年邀请超过50%的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进行创新创业授课、讲座或指导创新创业项目。③建立专职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骨干研修班学习、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每年推荐校内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不少于15人次,现已有两名教师取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二级创业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④)完善创新创业教师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建立教师聘任和绩效考核标准,对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创业实践活动增加经费投入和奖励资助。

3结论

当前,创新创业的理念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产业的创新推动,地方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创新创业人才的助力。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满足这种人才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应用型高校的重要职能是为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技术支持。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开展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学校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优化,构建科学、有效、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2]梁迎娣,颜玄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6(6):41-45

[3]李国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7(4):52-54

[4]徐文婷.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优化 (课题编号:JG17DB386)

作者简介:庄殿铮(1971—),男,汉族,辽宁人,硕士,沈阳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教学和科研。

作者:庄殿铮 朱玉华

创新创业教育控制工程论文 篇3:

基于建筑产业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摘  要:随着BIM、建筑智能化等新技术在建筑产业链中的应用,建筑相关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目前,建筑类高校毕业生远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更满足不了建筑行业的需求,这暴露出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缺失。文章从提升建筑产业链各环节所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探索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对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双创教育体系建设中课程体系、实践基地体系、竞赛等体系的描述,探索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整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建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隨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建筑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新的建筑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新技术的产生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专业职业技能。对于应用型建筑类院校来说,培养覆盖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整体开发、总包管理、施工建造、建筑更新等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因此,建筑类应用型高校有必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改革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以适应建筑产业链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模式。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专创融合”,加大“双创课程”和“课程双创”建设力度,构建基于建筑产业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建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的建立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的建立,其实质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层次属性、学科分布、专业设置、就业面向,深度实施“专创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链接。“专创融合”并不是二者的机械叠加,其重点在“融”,这就要求立足于专业特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根据企业需求标准,从专业知识角度和素质能力提升角度,依据各自教育的目的,耦合成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双创课程元素,建设囊括双创选修课、必修课、实践课的双创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办法,将学生参加的各类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竞赛、获得专利、发表论文、自主创业等纳入课程体系;围绕双创课程体系要求,通过引进、聘请、遴选、培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搭建包含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在内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协同推进双创基地(孵化园、科技园)-专业实验室-研究所建设。以上四大体系均要实现专创融合,才能实现“闭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建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的范畴

(一)统一专创目标

双创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双创课程、双创实践、双创竞赛是实现之一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因此,要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2]可有如下途径: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双创教育平台”学分,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双创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二,依据专业的属性开展职业技能相关课程,实施“双证”制度,即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要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施中德“双元”教育,其理念和实质有异曲同工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最后,可以通过竞赛来检验和推动双创教育,将理论教学应用于实践之中,通过竞赛促进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双创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课程双创建设

双创教育是一个系统,包含学生的“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因此,双创教育必须分级分类进行。应用型建筑类高校双创教育应以“普及教育”+“专业教育”+“精英教育”的模式因材施教。依托专业,注重实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双创课程体系与标准,将各类实践项目、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实验等计入双创课程。[3]着力开展课程双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都要融入双创课程元素。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充分利用校、院两级大创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專业实训室、科技产业园、研究所等平台,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通过竞赛、基地孵化、创新训练,可选拔有潜力的项目进行精英教育,开展创业实践。

(三)双创实践教育

双创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换言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双创实践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来讲有三个平台,即专业社团、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大创基地,此三个平台既独立又统一,互相补充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大平台。

首先是社团平台。与之对应的是第一课堂的双创实践课、专业技能课和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课。社团活动能营造浓厚的双创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兴趣。社团又分为专业社团和兴趣专长社团,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既能在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活动,真正实现“乐中学”、“学中乐”。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求新、求变、求异、求突破、求发展的创新创业驱动感,激发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创业。

其次是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原则上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不低于学生毕业学分的30%,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要达到一年。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学生技能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也为日后专业创新创业和岗位创新创业做了经验储备。同时,专业实习实训也能促进产教融合,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应用型研究和创新性实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科技发明和技术研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知识机构和能力。此外,创新创业竞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有效推进专创融合的途径之一。高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相近的各级各类竞赛,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

最后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此基地又可划分为创新训练区、创业训练区和创业实践区。它具有承载双创实操和专业实践的双重功能,属于综合性训练平台。学生既可以在创新功能区开展“创新创意”活动,也可在创业训练区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模拟仿真训练或展开“创造”研发和实验,学生可组团队,模拟创业者角色,独立自主地开展创业活动,以此体验创业实践,培养创业技能。同时,在创业实践区,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条件,开展创业项目孵化,独立的管理和运营创业项目,体验更具真实创业风险的创业实践机会。

(四)建立师资队伍

双创教育既要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一支多样化、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4]学校可以通过招聘、引进、遴选、专业教师转化、聘请等方式按照理论课教学、竞赛指导、项目指导、社团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几个方向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教师来源可以是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创新创业专职部门教师、也可是辅导员、团委、就业指导等行政教师,还可以是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等。专职教师主要以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学为主,并负责双创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校内外兼职教师主要任务是竞赛指导、开展讲座沙龙、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及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等。

由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来源多元化,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双创教师进行培养,以提升其从事双创教育教学的能力。理论课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创业教育的师资具有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实践类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企业建立、管理运营、营销等相关知识。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师的双创教育教学能力:首先,邀请相关机构入校培训。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专业从事双创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平台,可以对全校双创教师进行专业的、系统化的培训。其次,有计划的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参加KAB、YBC、创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培训,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5]再次,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弥补教师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不足。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点带面,扩大覆盖,打造一支业务精良、高素质的专创师资队伍。

三、建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路径

近年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以“大建筑、大土木”为中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顶层设计、管理机制、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双创竞赛、实践平台六个方面对双创教育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深入推进了学校教育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建筑工程师”的摇篮。

(一)顶层设计

完善双创教育顶层设计,建立双创教育工作领导体系,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双创教育中心,全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教学和研究、管理和服务;整合各院系、教务处、学生处、就业与创业指导处、团委、网络与信息中心、计划财务处、人事处、党政办公室等部门,明确任务分工和职责,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建立管理机制

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包括学分管理、双创竞赛管理、双创基地管理、双创项目管理、学生团队管理,双创工作考核、激励措施、教师离岗创业、教师挂职锻炼等。从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目标、奖励、基地建设、团队组建等方面做出规定,做到学校进行科学顶层设计,教学单位有落实,学校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有奖励的闭环管理机制。

(三)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分“纵向”和“横向”两条线进行,纵向方面是一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开设创业基础课,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四年级开设专创实践课,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一至四年级的学习中(见表1)。“横向”面向全体学生開设职业发展类和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包括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创新创业平台课程和职业发展平台课程,必修课分为通识课和“专创融合”课,选修课分为理论课、职业证书(换算课程)、双创实践(换算课程)(见表2)。通过纵横两条线,采取必修课的方式实现通识与专创融合课程的有机结合,采取选修课的方式实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四)建立双创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工作任务纳入教师工作职责。安排教师负责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的开发、讲授与实践指导;发挥现有教师队伍的作用,通过培养、引进,建立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建立全体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工作制度,每名专业教师3年内至少参与一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容;实施双创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整体提升双创教师队伍水平。聘请社会精英担任部分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目前,学校专职双创教师13人,校内外兼职双创教师180,其中专创融合教师100人,具有KAB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60人。

(五)建立大赛体系

引导、支持、鼓励广大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校通过对各级各类竞赛的综合考量,设置国家级、省部级、院系、系级四类,按照层层选拔,依次递推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基本上达到全校覆盖,保证每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一次创新创业竞赛的锻炼。学校鼓励依托专业实验室开展竞赛,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到专业实践学习之中,收到显著的效果。例如,土木工程系依托“材料实验室”孵化的团队获得“苏博特”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团体三等奖;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依托“罗克韦尔实验室”孵化的项目获得“AB杯”全国大学生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特等奖。通过竞赛,扩大了双创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也增强了双创教育的实践性。

(六)建立基地体系

建设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功能主要是依托专业开展专业实习、实训、金工实习,创新创业活动,双创项目孵化等。校内实践基地分院系两级基地,校级基地划为创业实践、创业训练、创新训练三个功能区,承载双创活动的开展与创业项目的孵化。系级基地主要是依托研究所、工程中心承载大创计划项目、科研实践训练项目的研究与孵化。学校还完善了学院、系部、专业三级创新创业实训体系。目前,建设了60个专业实验室与创新创业基地共建共用,实现专业实验室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一体化,促进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学科竞赛、项目实践、基地建设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段丽华,刘艺.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28):23-27.

[2]周淑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24(12):23-24+27.

[3]彭文博,尹新明.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01):64-66+80.

[4]龙龙,马精凭.宁夏建筑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刍议——以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宁夏教育,2018(04):10-13.

[5]贾绍宁,张静.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3):62-63.

作者:宋金刚

上一篇:虚拟动画技术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