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

2024-04-10

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精选8篇)

篇1: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温总理指出,我国要把创新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仅是科技的比拼,更是创新的PK,所以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生财之道都是来自一个创新的想法,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想别人之所未想,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这个课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课是关于大学生养猪的问题。当时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对我的思维有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其实我们不一定要拘泥于自己眼前的唯一道路,我们可以开拓思维,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其中的那段视频我看过2遍,给我触动的不仅是他们的大胆想法,更是他们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教会我的不仅是思维的开阔,更是意志品质上的开导,我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给我们留下了和蔼可亲的美好印象。

我是学机械的,当然是从我的自身出发去思考我的未来,关注我本行业的东西。前不久我们本打算参加机械创新大赛,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加上。其实我们这个团队一起构想了十几个创新的想法,都是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想象的。

我想现在人们的生活繁杂而喧嚣,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心情也容易在外界嘈杂的噪音干扰下爆发,所以非常有必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安静工作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真空。因此我想到了要制造一个消音的耳机。它既不是那种塞在耳朵里让人有种胀痛感觉的耳机,又不是套在耳朵外面框在脑袋上的耳机,这种耳机可以直接挂在耳朵戴在眼镜的那个地方,轻盈,又可以隔音。其隔音原理不是简单的阻断传播介质,而是在耳朵处形成一种场,可以把声音抵消掉。这种场制造出来以后还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希望这个耳机在未来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在此,我再次感谢老师。

篇2: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篇3: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

一、“起业家教育”的内涵

“起业家教育”源于英语“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准确来说不是“培养起业家的教育”而是“培养起业家精神的教育”。关于“起业家精神”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二、“起业家教育”的必要性

1.“起业家教育”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日本“起业家教育”所提倡的精神和能力, 与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所提出的“自主寻找课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资质”的要求是相切合的。因此“起业家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目标与现行《学习指导要领》所提倡的“生存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共通性, 与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学生指导研究中心制定的《职业观、劳动观培养学习项目大纲 (例) 》中培养学生各成长阶段所必须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决断能力”、“未来规划能力”等“四大能力”也不谋而合, 因此其在日本初、中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备受关注。

平成八年 (1996年) , 文部省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的我国教育”中关于“生存能力”有如下表述:“我们认为,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 孩子们所必须的品质有如下几点, 即: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律能力、同他人协调的能力、保持为他人着想和感恩之心等这样丰富的人情味”。根据文部省的说法, “生存能力”是“综合三要素而获得的能力。这三要素分别为“‘切实的学习能力’、‘浓厚的人情味’、‘健康和体力’”, 这也是社会各界希望生存在剧烈变化的社会中的孩子们所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

在构成“生存能力”的三要素中, “切实的学习能力”中的“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资质”的内容与作为“起业家教育”重点的“起业家精神、工商企业家的活动能力”的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 如挑战精神, 意志、热情, 不惧风险的勇气等。而培养“起业家能力”的教育包括:想象力、创造力、问题的发现能力、积极的思考力、交流能力、逻辑思考力、表现和宣传能力的培养, 信息收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企划能力、行动力能、决断能力的培养等。因此, 二者相同之处颇多。正是因为“起业家教育”和日本现行教育目标的相关性, 使得“起业家教育”获得了各界的广泛认可。

2.“起业家教育”与职业指导

当今日本社会, 随着少子高龄化的到来, 工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雇佣多元化、流动性的加强, 围绕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讨论日趋激烈。年轻人的劳动观、职业观不成熟, 作为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资质和能力不足等方方面面问题,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批评。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将涉及学习与工作关系等内容适时加入到课程设置中, 最终实现学生走出校门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的育人目标。与此同时, 在深化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自我存在意识、提高其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实践及学校学习等各项活动的热情等方面上, 从学校的高度上加大力度予以指导和支援。而“起业家教育”作为职业指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施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三、“起业家教育”的实施

1.“起业家教育”的实施方式

在学校中, 由于孩子所处发展阶段及学校本身教育目标的不同等原因, “起业家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校外实践活动

具体指制定计划, 利用讲座、体验等形式, 由民间企业及NPO等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比较有名的有株式会社self winning实施的探险儿童营等。

(2) 校内课外实践活动

具体指由民间企业、NPO或政府组织实施的体验学习活动, 如在俱乐部活动中开展起业家教育等。这种活动学生们原则上是可以自由参加的。

(3) 校内课上教育活动

一般是指在社会科、公民科的课上, 或“综合学习时间”中进行的教育活动。由于这是教学课程的一种形式, 所以有专职教师负责指导, 这种“起业家教育”课程还可以请当地企业等机构予以协助。课程教材通常由民间企业或者是NPO编订。

需要指出的是, 以小学、中学学生为对象的“起业家教育”的顺利实施, 得益于民间企业、NPO等机构的鼎力协作, 此外在体验计划等的实施过程中当地企业以及行政力量的协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仅是因为初、中等教育阶段的“起业家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学校在实践实例以及教材方面的积累还不够, 更主要的是因为“起业家教育”从本质上而言是孩子们通过与生动的现实相结合进行学习, 通过接触实际生活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因此, “产学结合”以及“与地区集团的合作”对于“起业家教育”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2.“起业家教育”的学习方式

(1) 以教材为基础的学习

日本通产省于1999年启动了以培养“起业家精神”为主题的教材开发与普及工作, 截至目前已经相继出版了一定数量有关“起业家教育”的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着眼于现实中起业家的生存方式, 以传记或采访形式编订;二是着眼于理解经济社会框架与公司经营实际状况编订;三是通过游戏及模拟等更有助于理解经济社会框架与公司经营的实际状况的方式编订。每种教材的内容编选都以如何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为重点, 多采用CD-ROM或数字媒体进行制作。这不仅可以容纳大量照片影像, 还可以上传到网络, 以实现网上阅读及网上资料检索的目的。

(2) 通过起业家的讲授进行学习

此项活动始于由通产省举办的起业家教育交流活动, 起业家以讲师身份受邀到学校, 以讲座、上课等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起业家以自己的创业经验为教学内容, 通过面对面的讲授, 使学生了解起业家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意义, 学习挑战的精神。

当然校外也有采用起业家讲授形式的教学。但是无论校外还是校内, 起业家面对面讲授的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它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 还通过与起业家的切身交流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事实上, 起业家教育计划一般都是采用以教材为基础附加体验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其中起业家的讲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形式。

(3) 通过起业家体验进行的学习。

通过起业家体验进行学习的方式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欲望及行动力的起业家教育方法。其形式主要包括:通过网络进行的销售活动, 借用商店街的空店铺进行开店的活动, 在庆祝活动中进行的模拟开店活动等。

四、日本“起业家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起业家教育”作为职业指导教育的一部分, 在《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有明确的相关规定目标和学习内容, 这从政策层面上给予了重要保证。具体到学校, 在以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班子带领下, 将职业指导教育中的“起业家教育”明确体现在学校相关文件中并予以监督。在实施方面, 其内容不仅涵盖年级活动、师生交流活动和学校各种仪式等特别活动, 还包含各门具体课程、思想道德课程和综合学习等相关内容, 力求在各学科课程、思想道德课程、特别活动及综合学习时间的安排上, 从支援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将“起业家教育”渗透其中。在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中小学各教育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 结合职业指导教育的开展, 对教育内容由浅入深进行安排, 并编制了相关教材。在师资方面, 不仅校长、全体教师都了解“起业家教育”并能组织开展相应教学和实践活动, 而且聘请了校外起业家参与到“起业家教育”中来。相对而言, 我国对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起业家教育”及职业指导教育还不够重视, 相应的实施政策及有关规定还不够明确。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我们有必要对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起业家教育”及职业指导教育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 并作出明确的规定。

摘要:本文肯定了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同时根据日本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起业家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提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 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有计划成体系地做起。

关键词:创新创业,“起业家教育”,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闻办公室,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对话教育热点2010[M].教育科学出版社.

[2]Robert D.The Woman Entrepreneur:Characteristics and Prescriptions For Success[M], Lexington Book, 1985.

[3]John Kao, Entrepreneurship, Creativity&Organization[M],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Inc, 1989.

篇4: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国际贸易方面的全球竞争正在加剧,涉及全世界公司的经济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加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业精神成为个体就业与创新以及社会经济增长的一种驱动器,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整体提高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责和未来发展趋势。据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美国作为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和丰富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得出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分类号:G4

一、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947年,美国百森学院在全球首次开设创业课程,开创世界创业教育之先河,此后,各国纷纷在高校开展創业教育。创业教育被人们认为是未来人应该掌握的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是一种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美国创业教育协会认为创业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创业是一项终身的学习过程。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一项终身教育。美国创业教育课程已涵盖到从普通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正规学历教育,覆盖面相当广,美国高校已形成一个适合高校自己情况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创业教育注重案例研究,将案例研究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创业成功和失败实例的解剖,培养学生对创业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同时,美国创业教育还广泛使用基于问题、基于行动、基于权变、基于体验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基本问题的解决训练创业行为的培养反思能力与创业体悟的培养。

随着美国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英国也开始着手进行创业教育。英国创业教育初期秉承一种功利性价值的理念,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随着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英国创业教育理念逐渐从功利性转向非功利性,其主要目的不再是促进就业,而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个性品质和创业能力。英国政府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创建企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

在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上,发达国家始终认为创业是一项终身学习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而是属于终身教育范畴,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更重要的是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工作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是一种素质教育,不追求眼前的功利,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同时,发达国家都给予创业教育便利的创业政策,使创业的种子有一个良好的发芽土壤文化环境,发达国家也给予了创业教育大量的经费支持,经费来源既有政府部门的,也有来自经济企业界的,还有来自民间捐赠的。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创业政策与创业资金为他们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系统,极大地推动了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虽以创业竞赛、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论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但其的创业教育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模式构建、师资储备、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诸多方面处在一定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课程设计不合理、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创业仍处于“高热情低实践”的状态,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仅为5%,与发达国家(20%-3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就在这5%的创业中,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只占3%。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11”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不足一半,即使是已经开设的高校,也存在授课和考查流于形式的问题,经常发生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临时抱佛脚,随意应付教师,而教师不加检验即允许学生汇报通过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而导致的。

(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课程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的分析,创业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课程形式单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沿用“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业实训、实战模拟、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教育在创业课程中的比重较低,很多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模式,辅以其他一些活动。这些课程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和创业实践的机会,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影响创业教育实效。

2. 课程数量有限。据统计,我国107所211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而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很多高校提供的创业课程数量大多都非常有限,甚至仅仅局限于一门《创业管理》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很难满足大学生创业理论学习和创业技能训练的需要。endprint

3. 课程细分不够。我国创业教育先行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门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面向本科生提供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三门必修课,并提供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等五门选修课。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21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3门)等高校相比,这些课程设置仍存在课程细分不够,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培养支撑不足等问题。

(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讲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我国各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需求缺口。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

1. 教师总体数量有限。作为新兴学科和课程,多数高校近年来的创业管理的教学师资培养还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

2. 教师讲授技能不足。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从事教育工作,许多教师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后就为学生授课,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讲解,将创业教育课程学术化,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 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尽管这种安排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有限的几次讲座缺乏系统性,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

(四)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逐渐升温,但是很多高校关注的只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一些高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希望通过创业达到短期、快速缓解就业压力的效果。这就导致了创业教育配套机制,如资金配套机制、孵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跟不上,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1. 创业实践扶持资金短缺。资金是高校进行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業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但大多数创业基金的可运作资金都非常有限。先行创业教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基金为300万,复旦大学的创业基金为1000万,即便如此,其示范作用仍是十分有限的。毕竟学校不同于盈利机构,在校友捐赠等模式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很难拿出大笔资金来扶持学生创业实践。

2. 创业孵化场地配套不到位。孵化场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业实践教学发展瓶颈。创业孵化的场地可以是能够模拟创业环节的商业实践场地,也可以是简易的实验室场地,是学生走向市场,从事商务活动、科技创新、成果转让及商业化活动,实现自主创办、经营企业的重要场所。但这些都需要学校能够在用房、用地以及硬件配套设施上给予支持,然而由于受到资金、条件以及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学校未能提供孵化场地或者场地非常有限,从而阻碍了部分学生创业实践的实现。

3. 创业实践政策保障不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另一瓶颈。十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提出允许大学生休学保留学籍创业,对大学生创业贷款放宽标准,对大学生创业减免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对创业教育实效的影响却很有限。一方面,这些政策多数属于鼓励大学生离开校园参与创业的政策,未能给予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支持;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未能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或实施细则给予配套支持,从而影响了实施效果。

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创业教育目标,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提高就业率,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让学生能够像企业家一样思考。要摆脱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等同于培养企业家教育的状况,就必须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转变创业教育的理念,“创业”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应该被鼓励的态度,创业行为和精神是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的。欧洲委员会认为,“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因而,我国要树立创业教育是面向每个人的教育理念,确保创业教育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为主来开展,真正发挥创业教育的本体功能,即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的人。

2.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创业教学方法。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专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要把创业常识创业心理和创业技能市场经济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创业课程无论从课程结构安排还是教材编写体系,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些都影响了创业体系的完善和模式的有效生成。应该重视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力度,探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与双向融合方式,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方法,形成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新方法体系 研究创业教育中的经典案例,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法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基于问题、基于体验、基于情景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开展研究性探索性教学,通过讨论模拟实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 提升创业教师能力,走创业教师专业化之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创业教师的培养力度,逐渐提升创业教师的专业性。一是可以在知名高校的商学院加大创业学的研究力度,并基于创业学科的建设培养大量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二;是将现有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根据各个教师的实际情况送往商学院与大型创业企业学习与培训,逐渐提高现有创业教师的素质;三是聘请国外接受过正规创业教育的人士与知名企业界成功人士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四是加快来源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及其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创业教师专业化进程。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浓郁创业环境氛围。高校创业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政策的完备是分不开的。政策的完备可以促进创业环境的改善,而创业环境的优越又可以促进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发展。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的创业政策操作性不强,应该逐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使制定出的政策能够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现有的创业教育政策,良好环境的形成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努力。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筹建“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银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50%”等国家政策规定。

【参考文献】

[1] 刘帆.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4)

[2] 尚秀丽. 英国创业教育的成功可鉴之处[J].人才开发, 2011(5) :40~43.

[3] 朱小娟. 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4] 周淑琴.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J]. 科技创业月刊, 2011(12):23-25

篇5:创新创业基础报告

创新创业基础

高校学生如何创业

涯的方向。既然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项目,那么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目标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创办一家公司,有人说是开发出一个新产品,有人甚至说是成功融资。这些都是不对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新产品应体现出价值。因此,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目标应是创办能盈利的企业或开发出能带来财富的新产品。有些大学生由于创业目的不明确或是动机不纯,创业只是为了过了一把老板瘾,满足了一下虚荣心,等钱烧完了,创业也算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结果令人失望。明确了大学生创业的技术目标,完成期限自然就是企业经营(或新产品销售)达到盈亏平衡点的最长时间。创业是有风险的,其风险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人才风险,甚至是政策的风险。大学生创业应设好止损点,某人看好电动自行车的市场前景,了解到杭州、宁波电动自行车市场销售旺盛,也在温州开了一家电动自行车专卖店。第一个月销售还可以,第二个月销售量明显下降。查找原因,发现周围开了好多家电动自行车销售店,而他经营的电动自行车由于外型、动力等都按国家规定生产,外型显得小气单薄,马力限制在20公里/小时,而周围店里卖的都是外观跟时尚的摩托车一样的非标“电摩”,符合当地人的口味,抢走了生意。不久温州市公安交警大队发文明确禁止电动摩托车上路,这就又遇到了政策风险,于是不得不结束经营。笔者赞同将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走上社会后择机创业做准备。预算是创办和维持企业经营(或开发新产品)至少需要的资金。创业所需的资金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设备,包括生产设备、办公设备、工具等的购置费用;②工作场地,包括房屋、装饰等的费用;③预付款,包括房租、营业执照及其它类似的预付费用;④经营周转,至少有能支付三、四个月的经营资金,包括工资、广告费、维修费、偿还债款、购买材料和能源的费用等;⑤存货,半成品、产成品、原材料等占用的资金。大学生创业除了做好心里准备、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外,一定的资金准备也是必须的。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确信筹措的资金不低于预算。最好资金能一次到位,最低限度分期也能及时到位。

2.2团队——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关键

通常项目要成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成立项目组。挑选到合适的项目组成员并让他们来项目组任职,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克服办法,把事情想周全。必须认识到的是,撰写创业计划书是为了将事情做好,而不是为了好看。

2.4项目控制

项目控制,说到底就是项目的管理,也就是制定计划,然后按计划执行。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按照计划执行,管理将成为一件简单的作业。但是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由于环境的变化、认识的偏差、能力的不足等,造成了实际状况与计划的偏离。而要保证项目围绕计划开展,就得用到项目控制。项目控制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定期或不定期地监控项目,发现项目活动与标准之间的偏离,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解决。要对创业项目进展、费用、质量、风险等都进行控制。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应经常检查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有否按计划推进,进展比预想的快还是慢了,比如时间过去1/3了,而市场拓展才达到1/5;或者费用过半了,而业务量才做到1/3等,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检讨,迅速提出解决办法进行纠正。

3、总结与体会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对如何创业以及创业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篇6: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

活动期间,来自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全国三十五所财经院校的负责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

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要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要注重课程和教材建设,要区分不同类别学生的教育,既涵盖以创业企业家人才为目标的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也包括应用型、学术型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知识的普及教育;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要回归本分,要重视教育理念与模式、课程、竞赛,以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阙澄宇表示高校应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风口,并分享了他对TRIZ模型中思考能力、综合素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这三个核心的理解与思考。

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上,浙江财经大学校长钟晓敏表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广谱性和精英性关系、课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专业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关系。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胡文波分享了打造高品质财经类人才的完整方案,他认为应注重课程教材建设,可以增设科学哲学,开设中国史,专业课结合实践,重视心理、沟通、艺术课,避免创新创业课复杂化等;

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上,云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晓萍阐述了课程、师资、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育人机制五个方面的问题及对策,为财经类高校专业建设如何融入更多创新创业元素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方案;广西财经学院副校长蒙丽珍介绍了颇具特色的“新财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既“商学+书院”的教学模型,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新模式——TSE,即“教师+学生+社会企业”模式。

“冠生园杯”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正是全国财经院校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旨在培养和提升广大财经学子的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充分展现经济管理的学科优势,突出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大赛组委会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介绍,本次大赛于今年5月21日正式启动,各财经院校积极响应开展校内项目遴选并按照要求向大赛组委会推荐优秀作品。经过筛选,共确定59个项目入围本次大赛复赛。同时,复赛阶段共收到了7万余次的点击投票量,得到了广大财经院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最终,山东财经大学的天津金刚文化荣获大赛特等奖,上海财经大学的挂科险类保险服务专家、山东财经大学的丰登生物、对外经贸大学的ZMDATA荣获大赛一等奖,西南财经大学的Python网络数据爬虫、广东财经大学的社团宝、贵州财经大学的贵州尧米科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楚鲜生等项目荣获大赛二、三等奖。

大赛期间,上海财大还举办了全国财经院校创客集市、共享经济主题创客沙龙、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据悉,第二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将于明年在西南财经大学举办。

篇7: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

一、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式关系

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式关系主要体现在信念基础、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一)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信念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信念本就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德育教育的创新本质在于用新理念、新标准、新原则去遴选和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不能与职业教育相分裂,德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互融式的关系,德育教育将创业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目标,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并督促学生利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加强创业意识,为创业活动提供稳定的思想动力。

(二)德育教育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都集中在某一门或几门传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上,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低层次的创新课程,缺少整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模式,缺少创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创业能力方面的课程。因此,我校结合具体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构建了“一个核心、二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整合、五位一体”的校本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科前沿、创业基础、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逐步开设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包括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教育类、实践实训类课程群,形成全覆盖、分层次、递进式、连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品质。

(三)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德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完备的人格,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是评价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不可或缺的标准。现今对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把德育教育加入到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中。

二、架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管理体系

(一)将德育教育理念根植于创业教育工作中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服务学生;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教育服务,这种教育理念正是德育教育的理念所在,将该理念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质,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化优势和良好的品质。通过把德育教育根植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学校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成果,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深化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融合专业学科培养和学生德育发展的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有效弥补创业教育课程中德育内容缺乏的不足。创业教育可依托完备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人格、创业品质嵌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中,这与德育教育所一贯追求的教学效果相契合。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探索教学新模式,构建多维度、立体式、融合式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三)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课程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共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获取观测数据,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质量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并及时反馈分析结果,实现教学质量的闭环监控,及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纠偏、调控,使之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突出的人才。因此,只有实现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融式发展,从理念到课程,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融合,进而形成教学一体化,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才能增强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错位发展的竞争实力,真正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喜梅.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2016(9):73-75.

[2]张英杰,郭建锋.基于德育创新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5):104-105.

[3]杜斌.创业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和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19-121.

[4]边春生.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

篇8:创新教育与创业基础

一、群策群力,深化学会引领作用

(一)顺应高教改革要求,推进创新创业教 育蓬勃开展

一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协调作用,凝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合力。学会会员构成层次较多,包括高校教务部门、科研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科技园和校产部门等。学会积极组织全国性活动, 交流工作经验,提高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推进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围绕高教改革和发展大局,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重大改革决策。参与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制定,参与教育部“普通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制定,参与教育部创业教育示范性教材《创业基础》的编写。同时承担科技部、人社部等部委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文件制定和创业培训教材编写工作。三是率先 开展全国性创新创业教育评先评优工作,树立典型。2011-2012年组织开展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特色经验材料征集和遴选工作、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创业教育先进个人评选活动。2011和2012年会期间分别表彰了30家“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2年会期间表彰了51名“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个人”。学会计划已将此项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成为学会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支撑。

(二)举办全国高层论坛,推进创新创业教 育学术探索

一是邀请领导做高水平讲座。学会先后邀请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参加成立大会、工作年会,并就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问题发表重要讲话;邀请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就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湖南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政策等做主题发言。二是承办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 坛。2009年4月学会承办了由教育部学生司、思政司和湖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高峰论坛;2010年6月学会承办了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三是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论坛。2010年7月举办全国高等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论坛;2012年12月举办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论坛。

(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创新创业教 育理论研究

一是举办征文活动,促进理论研究。学会于2010-2012年三次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论文征集和评比活动,内容基本涵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学会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了评审,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并推荐优秀论文在会刊《创新与创业教育》期刊上发表。征文活动有力促进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提升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水平起到助推作用。二是加强经验交流,扩大学会影响。学会会长高文兵先后出席“创新型创业教育与实践”国际研讨会、“面向未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和“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中 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等,并做讲话。通过参加类似活动,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扩大了学会的影响力。三是组织全国性师资培训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2012年10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教育部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教创新创业教育学会和中南大学承办,举办2012年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各地43所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和工作者110人参加培训。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会长高文兵、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会长徐建军、著名企业家和投资人等领导和专家就创业理 念、教学、实践和探索等方面做了精彩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研修期间,举办了“全国高校创业教育专题研讨会”,与会成员就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交流高校创业教育特色经验,展示高校创业教育成果。

二、整合资源,推进学会平台建设

(一)建设交流平台,促进学会工作交流和 学术理论研究

一是建好学会网站。通过网站开展信息、学术和工作及经验交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国内外发展的现状、最新成果跟踪和介绍。二是做好《学会动态》。及时准确报道宣传学会工作,加强分会内部沟通与学术、工作交流,及时收集和发布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动态,对最新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发挥学会工作辐射作用。三是办好会刊《创新与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刊物发行量。《创新与创业教育》期刊是我国目前创办发行的唯一一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专门学术和理论研究的期刊,从目前情况看,刊物立足学术交流,引领创业教育百家争鸣,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学术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期刊已出版18期,发稿576篇,约280万字。

(二)设立专家委员会,发挥专家学者研究 和工作参谋作用

2011年6月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专家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白华教授、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杨芳教授任副主任委员, 有29位专家任委员。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家委员会会议,就规范和规划学术和理论研究、工作交流,促进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展开讨论。组织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对全国高校创业教育优秀论文进行评审。

(三)实施联动策略,加强与教育部创业教 育指导委员会合作

积极与教育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实施联动策略。双方合作参与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制定;联合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创新创业教育最新动态。一是开展专题调研。根据教育部相关部署,就“十一五”期间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基本情况、“十二五”期间教材建设应贯彻的基本原则、“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教材规划的建议、建立和完善教材质量监管制度和具 体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开展调研。二是组织问卷调查。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问卷调查,引导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健康、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三是进行实地调研。由会长、教指委主任委员高文兵带队,先后赴黑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温州大学等高校就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总体情况、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与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与校外合作情况和创业教育创新举措等方面展开深入的调查。通过调研掌握了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整体上有所把握,了解了全国高教创业教育的真实情况,增强指导的针对性。

三、夯实基础,推进学会做大做强

(一)加强学会制度建设,规范日常管理

一是完善学会规章制度。根据学会《章程》制定了分会登记证书保存管理办法、印章管理使用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推进学会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做好分支机构年检。认真整理有关资料,做好自我评估, 及时报送高教学会秘书处。通过年检,不断规范学会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学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科学发展。三是严格会费收缴使用。学会财务由中南大学计财处代管,学会根据《章程》,严格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学会《财务管理办法》,自觉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收入支出原始凭证、计帐凭证齐全、手续齐备,财务管理和财务收支合理,会计帐目清晰。按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分支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时向上级学会缴纳会费。

(二)规范学会组织建设,发展壮大规模

一是做好会员单位发展工作。创新创业教育要深入普及地开展,必须有更多的单位和人员参与其中,发展新会员是学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做好。学会遵循“保证质量、重心下移、扩大规模”的原则做好会员单位发展工作。通过会议、网络等载体,积极宣传学会工作,制作了《会员单位入会申请表》等材料,规范入会申请程序,明确会员资格审查流程。二是规范理事会建设与管理。实行理事会单位“浮动”管理制度,一方面积极吸纳热心学会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突出的会员单位进入理事会,另一方面对无法承担理事单位责任会员进行劝退。三是尝试吸纳企业会员。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经充分发动和酝酿讨论,尝试吸纳“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加入学会,并增补其为常务理事单位。

(三)完善学会运转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学会秘书长会议。2009-2012年分别在宁波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学校召开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会议就当年学会工作进行总结,并研讨学会工作计划,同时对学会和秘书处工作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推动了学会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每年举办一次学会工作年会。2009年4月在中南大学召开学会成立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等,做出了学会发展规划。2010-2012年分别在长安大学、吉林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举办学会工作年会,就学会重大规划和活动进行研讨和表决。学会工作认真贯彻了年会会长报告、领导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会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高校创业教育调研等工作,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网络评审;发布《学会动态》电子版刊物;通过网络及时与会员单位进行联系与沟通,保证学会正常运转。

上一篇:德瑞宝住房使用协议书下一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