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报告

2024-04-2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报告(精选8篇)

篇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论文 题目: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南阳市国美电器消费调查报告 国际教育学院 工商管理三班 1121215432 刘立平

2012年 11月25 日

南阳市国美电器消费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掌握南阳市国美电器的销售状况,了解南阳市国美电器市场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南阳市广大消费群众

一般情况:这部分人主要是社会群体。也包括在校学生等等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街头拦截法,入户调查法。具体步骤如下

(1)对国美电器新华城市广场店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其公司经营管理状况

(2)街头拦截,在各大广场对不同群体进行调查

(3)入户调查,给每个人群当面发放问卷。

(4)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情况以及了解的专业知识,确定最后的调查问题;

四、调查时间:

2012年10月15日――――2012年12月7日

五、调查内容

1、选址心理

(1)、方位情况。国美电器商场正门朝向方向一般设计是坐北朝南的最理想方位,目的是位置醒目,容易让人找到它的方位,而且还有一种图吉利的说法。

(2)、走向情况。一般而言,考虑到人们普遍有右行习惯,国美商场在选择进口时都是以右为上。

(3)、交通路口情况。肇庆的两家国美商场都是设置在路口的正面,而且是三岔路口正面,目的是让店面处在最显眼的地方,容易让人一眼望去就能找到。

2、招牌、建筑外观、橱窗设计以及商场内部设计心理

(1)、国美电器的招牌统一标准而略显简单,招牌上面是由红底白字组成的英文

字母Gome字样,下面紧接着是“国美电器”四个白色中文大字,不过细心发现招牌背面都是由墨绿色横条状衬托着,远远望去非常的醒目。

(2)、国美电器的橱窗布局十分简单,整个卖场柜台分别是靠墙式和中岛式。商品陈列整齐、种类区分清楚,便于消费者进行选购。

(3)、布局原则

A.分类统一原则

国美卖场内展台可分为柜台、高玻璃展柜、靠墙式展台、岛屿式展架、地台、个性化展台等几种,但是相同产品使用高度、色彩完全一致的展台,区别只能在厂家标识或灯箱片,不同类型产品展台可以在色彩上有所差别。

B.家电与数码分离原则,国美电器的家电、数码遵循分区展示的原则,使消费者有明确的购物目标,方便集中购物。例如牌坊店门店为两层,则数码产品在第一层,家电产品在第二层。

C.通透性原则,国美门店布局充分体现通透性,顾客进入卖场后能很快对整体商品的分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卖场没有明显地死角,没有展台之间的相互遮挡,使顾客在舒畅的心情下很容易地找到层次分明。

六、调查结果

1价格竞争是商业企业最有效的竞争手段

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另一个名称,就是“价格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现有市场环境、技术条件下,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采取合适的价格策略,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低价位进入、低价位经营、快进快出,风险更小

从国美的发展看,国美实行的价格竞争是有一定特色的。很多企业也采取价格竞争手段,但一般是先将价格定得较高,或定在一般水平上,用降价作为渲染、吸引顾客的手段或者最后甩卖积压、滞销、过季、技术即将过时或已过时商品的手段。这种价格竞争,只是企业的一种经营策略,低价不是常态,不是经常性的。大多数时候,是被动降价或被迫降价。国美是将价格竞争作为一种基本的经营战略。价格处于低水平是经常性的,是一种常态,是作为经营、营销战略使用的。商品价格从一开始就定得较低,从开始就主动采取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价格,将顾客吸引过来。

3.低价位进入、低价位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低成本

在竞争性市场,一个企业是否能采取低价位经营策略,取决于其经营成本的高低。低价位带来的销售规模的扩大以及单位销售成本的降低,应使企业的盈利总量更大。低价位经营的目的不能是低盈利水平和低盈利能力,而是高盈利水平和扩大了的盈利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更有成长空间。采取低价位价格竞争策略要注意市场环境

国美采取低价位价格竞争策略进入家电市场的外部环境是不能不提的。因为这种环境目前已经不存在。当时国有商业企业的体制、机制决定了这些国有企业不可能采取有效的竞争手段,而长期形成的低效率、高成本经营模式,使这些企业也无力开展有力的低价位竞争。所以,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的国美进入以后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实施企业扩张。

打造商业品牌,是中国商业市场成熟的一个标志,国美自然也有这方面的努力,比如“国美电器”已经成为了驰名商标,但是,目前它所做的还远远不够,认真规划品牌战略,用品牌识别来统帅一切营销传播,是今后国美,也是中国商业资本要走的很长一段路。

5.国美面临的问题

a.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国美的市场,领先优势即将丧失。

b.:2009年上半年,国美电器受到金融危机及突发事件的影响,因此,仅以2009年上半年数据为参照不够客观,应引入2008年数据。

c.与国美2008年上半年相比,盈利能力不升反降。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盈利能力差距巨大。

d.与2008年同期相比,国美本期运营效率下降较大。

e.2008年,国美决策层制定的“七个第一、一个领先”的战略规划未能有效执行,导致多个方面已经或正在丧失领先优势。

七、改进的建议:

1、在保持原有优势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2、增强决策层的领导能力,加强企业的抗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利润增长的平稳趋势。

3、坚持良好有效的管理规划,贯彻“七个第一、一个领先”的战略规划。

4、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

八、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一方面,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更加认识到只有投身实践,才能接触社会生活,正在了解社会。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我也表现出了经验的不足,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的不够紧密等问题。启迪我要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实践,检验知识,锻炼能力,为今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件一:

国美电器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南阳理工学院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调查。非常荣幸能够访问到您,我们的访问旨在了解国美电器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以分析家电零售业的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增长管理知识和社会知识。您的回答只用作分析研究,对您的回答我们将完全保密。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填写说明:问卷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即可。

您的答案对于我们的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认真填写。

1、现阶段的国美电器属于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

A.国营企业B.私营企业

2、现阶段国美的经营状况是怎样的?()

A.高投入高回报B高投入低回报C.低投入高回报D.低投入低回报

3、主导国美的管理思想是什么?()

A.首长制管理B.人性化管理C.科学管理向信息化转变

D.首长制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E.其它

4、对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选聘方式是什么?()

A.外聘B.内升C.外聘与内升结合D.其它

5、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考评依据是什么?()

A.工龄B.绩效C.人事关系D.其它

6、国美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是什么?()

A.扁平结构形态B.锥形结构形态

7、国美是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A.集权管理B.分权管理

8、对于企业各部门的人员的组织设计原则是什么?()

A.因事设职B.因人设职C.因人设职与因事设置相结合9、国美上下级的领导方式是什么?()

A.单头领导B.双头领导C.多头领导D.其它

10、面对苏宁以及众多家电零售业竞争,对国美而言,您认为是机遇还是挑战?()

A.机遇B.挑战C.机遇与挑战并存D.其它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祝您工作顺利!

篇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报告

学习心得报告

课程名称: 创新与创业基础

所在班级: 国际商务师范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组别: 第九组

担任工作: 营销部秘书

报告得分:

二〇一七年12月12日

经过一学期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的学习,我深受教育,倍受鼓舞。一开始对这门课是感到疑惑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些商务类专业也要学这门课,带着疑惑和好奇,我们跟着老师走进了新的世界。自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便开始了每个星期三对创新创业课的期待。记得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发了一些意大利面、一颗棉花糖和一根绳子,让我们利用这些材料建造出最高的塔,我们小组的作品虽然不是最高的,却是最稳固的。此后的每一节课,老师都会带来一些材料让我们进行各种各样有趣的小组合作实践,而每一次我都跟不同的人组成小组,体验各种形式的团队合作,另有一番学习的乐趣。

我一直也没有好好的想过自己的将来,该去做什么,那里属于自己,上学的日子大多是得过且过的,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定点的计划。对于人生总的规划像天上的星星似有形,实无形。像我这种思想在当今的时代是必将被社会所淘汰的。在创新创业这门课程上,我看到了很多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别人更早地走向了人生的巅峰,这让我对我将来产生了危机感,同时也有了一些动力。

通过在书本中精彩的内容,睿智的思维逻辑和在课堂上老师精辟周到的讲解中,我很大程度上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消除了对创业的神秘感,找到了些创业的灵感,也激发了些市场经济的感觉。

看了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上的慕课视频,我不仅了解到“慕课”这种新事物,而且学习到了很多商业知识,比如Zara的长尾式商业模式是如何进行的;原来在商业领域中存在着“商业模式画布”这种重要的东西等,还有一些师兄师姐校园创业的例子的视频(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激起了我对创业的兴趣。

在新时代下,创业是不少人的心愿,然而作为青年时期的我是具有相当的优势。一是我有激情和理想。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有蓬勃的朝气,并勇于为理想努力。尽管受到失败的挫折,仍会朝理想的目标再次奋斗。二是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我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价值方面行动的坚决,取得成功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三是知识与技术优势。在新经济时代的创业,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智力换资本是年轻人的特色。四是学习和创新精神,我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有对传统观念和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这些都会成为我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当然,也面临种种的不足,我现在经验不足,社会阅历少。

篇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体系之中, 属于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类别。高职院校在教育之中, 主要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相结合, 共同提高的原则。同时, 要保重在教学之中所设计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特点, 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及学生的职业技能特点。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其一, 注重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我国高职院校之中, 学生主要层级相对较低,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 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 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业意识的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观念。在教育之中, 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 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强盛, 需要他们这样的专业人才进行建设。同时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应该让自身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就业。

其二, 注重对于学生创业品质的建立。在高职院校之中, 学生毕业所面临的就是就业,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实对于自身的就业方向是迷茫的, 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学之中, 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而在这个阶段应该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 同时加强学生自立自强观念的树立。在学生学习之中, 学校主要帮助学生在校园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让他们认识到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其三, 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在高职院校之中毕业生不敢尝试创新创业的主要原因除了资金问题以外, 就是缺乏创新创业的经验, 可以说很多学生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创新创业之中, 以失败而告终。所以, 就目前来说, 高职院校应该开始集中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学校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特点,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这其中既要发挥职教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又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竞争的综合素质。

其四, 注重创新创业方法指导。一般来说, 我国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授主要形式, 是通过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新创业课程讲授、创新创业方案竞赛等活动, 进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方法的培养。在教授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方案进行评分与比较, 帮助学生订正修改并在其后的课程之中对方案进行不断的完善。通过这一过程, 不断帮助学生总结创新创业的方法与经验。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问题

首先,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于自身的定位模糊。由于高职院校的学校师资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有所差距, 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之中普遍存在着对普通高等院校课程照搬的现象,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往往缺乏自身的特点, 在教学之中很多学生无法真正意义上获取所需知识。而在大学之中, 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往往被当成是企业家速成的教育, 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在教学管理方面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其次,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实践环节。在高职院校之中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讲授, 往往是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教授, 同时为学生列举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例子。但是缺乏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际运用的课程环节, 尤其是实践环节, 很多学生接受了相关知识, 也充满了创新创业热情, 但是却缺少实践机会。所以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 在学生中难以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缺乏有效的实践措施, 创新创业课程必然不会获得成功。

再次,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辐射度和受益面不够。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课程仅有少部分学生受益。整个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在高职院校形成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与创新创业环境。在我国创业教育主要开始于创业大赛, 而这类创业大赛往往是少数人参加的活动, 在我国高职院校之中每一个年级参加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也是极其有限的, 多数学生远离了创业精神的熏陶和创业意识逐步形成的小环境。所以这种少数人的理念与精神, 是很难真正带动整个学校氛围的。

最后,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化程度及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改进。针对我国开始创新创业课程时间相对较短的现象,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做到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在国外, 很多高校已经开发出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教材为例, 其教材的设置已经臻于成熟, 同时, 学校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这些方面, 在我国高职院校当中还是空白。就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来说, 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还比较欠缺, 没有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同时缺乏应有的教学大纲, 导致其课程难以形成教学体系。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方案

首先,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积极寻求自身的准确定位, 在教育教学之中, 确立好创新创业课程的立足点, 帮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帮助学生设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方案, 并指导其解决问题。注重方法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管理之中给予该课程以应有的重视, 将其视为与主流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次,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实践环节, 学校在积极改变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上, 应充分重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学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同时积极设立学生感兴趣的创业活动, 例如校园淘宝街等。帮助学生寻找项目, 建立长久的活动体系, 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再次,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提高其辐射度和受益面。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筹建更加适合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 划分学生小组, 以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 共同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使得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该课程的乐趣, 并从中获益。

最后, 建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之所以很难获得成效, 就是缺乏一定的理论体系。学校应该在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体系的基础之上, 根据自身地域的特点、学生的特色, 建立起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 制订科学化的创新创业教材, 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 更为科学化地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论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输送高级实用性人才的重任, 在自身教学建设方面, 一直努力探索, 其在教学之中一直较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 在我国,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课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针对其中较为明显的地方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希望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改革方案可以帮助。

参考文献

[1]冯培成.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瓶颈及其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 2003 (02) .

[2]肖智清.高职创新教育实践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职教论坛, 2004 (08) .

篇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报告

随着机器化和全球化时代来临,进入了“人类生活富足”的时代,人们除了衣食住行外,开始消费不同的东西,消费旅游、医疗,教育等,也创造出大量的机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教育还是没有接受这个概念。教育还是认为应该掌握某些知识和才能才有价值,如果不掌握这个技能这一辈子就没有价值。传统的考试、升学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的。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我们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如何从培养同质化的人才到培养个体化的人才,帮助每一个人提高。哈佛大学最近建了一个中心叫“个人机会中心”,他们认为传统的科学是研究平均的科学,研究大众的科学,现在我们应该科学到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确实是不一样的,而教育作为创造机会的产业和行业,应该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要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而不是帮助他们平均化。这种个性化不是帮助你通过同样的方式达到同一的目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达到他自己最成功的方向。

创新创业,要有创业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创业精神其实是一种心态,包括自信心、对机会的敏感,我们要分析一个创业的人和一个就业的人有什么差异?

一个创业的人能从一个问题中看到机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行动去改变它。比如我们经常讲的乔布斯,他做个人计算机最大的动力是不喜欢当时的大型计算机。其实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大型计算机,但是有多少人想到我要改变它?对某一个事情抱怨的人很多,要去改变的人则很少。

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承担风险,但是传统教育是不鼓励你承担风险的,传统教育让你把某个东西背会、记好,只要考好就行了,没有自己要改变的地方,没有这个义务就不会对后果承担责任。这些都属于我们称之为心理或者是软实力的方面,传统教育中只注重认知能力、考试能力、学科知识能力。

传统教育中,我们短期掌握知识的同时,可能牺牲你长期的能力。一个人的自信心是长期的,一个人的好奇心是长期的,一个人的创造力是长期的,但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消灭掉自信心,消灭掉好奇心。

新的时代,教育该怎么办?

任何教育都牵扯到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哪儿教?教什么的问题讨论过很多了,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真正的创业教育要有大的改变,课程要改变,课程要跟着学生走,课程设立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强项,而不是强加给他一种共通的所谓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是怎么教的问题,传统教育是预防式教学,就是三年级可能要用的知识先帮你教上。其实可能没什么意义。我认为教学法的转变应该是及时性教学,尤其现在科学信息技术这么发达,如果学生做一件事情需要某个知识,他应该具有自己可以获取的能力。

我称之为“项目驱动教育”或“以作品为导向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做真实的作品,从做真实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责任。

现在,我们学生做的作业基本上没有任何价值,它不真实,如果这个学生不做除了老师家长着急之外谁也不着急,因为他没有做对社会和个体有意义的真实的产品和作品。

我要想做一件事情必须满足一个需求,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这同时也要求他真正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老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如果你不能发现问题,老解决别人的问题你就是给别人打工的。通过做真实的作品,每天做作品,你就会掌握到你必须发现问题,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候就会想到我的独特性在什么地方。

通过从事真实性作品让学生知道寻求伟大和卓越而不是平庸。当真有人消费他的产品的时候,他的质量会更加提高。假如爱因斯坦考国内高考的物理,最高水平也不就是拿满分吗?但是,做真实产品的时候就会有创新,就有创造出来。

最后是在什么地方学的问题。信息技术对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成了传统教育的“帮凶”,帮你把传统教育弄得更好、更有效果。事实上,信息技术最大的价值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做真实的作品,去创造。一个苹果手机所载的多媒体工具价值可能相当于20世纪的一百万美元的机器,摄影、摄像、制作、发布……教育为什么不能用呢?二是让校园国际化,让学生每天都在参与和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做真实的产品,相互为对方服务,这是学习的环境。我们每个校园都应该达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的不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也不能仅仅办一个创业专业,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教育范式的大改革,彻彻底底的改变。做石头斧子不管用了,青铜器时代到来,我们需要做铜器的人。改变需要很多勇气,其实有很多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了,而教育思想一点都不新,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儿童是想学习、会学习的人,我们要尊重儿童。

(作者系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校长讲席教授)

篇5: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报告

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的倡导、研究和实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至今进行了二十多年。但就高校的重视度、大学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创业在全体学生中的所占比例、研究领域的成果而言,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则远远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从政策层面、战略层面得以大力倡导和引领则开始于近两年。在2015年3月份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总理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社会赋予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之前不同,传统的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强调大学毕业生创业率的高低,新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能力有条件有需求者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率的高低只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指标之一而非唯一指标。在这一大前提下,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追溯

进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追溯,其目的是分析以往此方面研究的关注点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程度,分析其所获取的成绩、研究和实践的空白点,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好铺垫。

1.1理论研究回顾

国外虽然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但是更多研究将创新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其本质和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同的。近十年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徐茂华(2009)、赵世浩(2015)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和基本目标的研究;张鸽(2012)彭振芳(2015)等以某一大学为例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李昌八(2015)等以网络为平台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从信息平台的搭建、微课内容的开发及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业就业教育的微课程可行性探索;李昆益(2013)、赵世浩(2015)等对某类专业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1.2实践发展追溯

在国外,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始于1947哈佛大学创业企业管理课程的开设,随后相继形成了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及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这些模式自成体系,但均注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如“创业融资”“创业营销”等。在国内,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课程改革高校有很多,有特色且出成效的主要有以下几所:北京大学构建了“课堂思辨+网络互动+大赛训练+创业实践”的4G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清华大学构建了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1.3综合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研究数量少: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平台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检索词对2005-2015年进行主题路径检索的文章为23篇,进行篇名路径检索结果为71篇。研究方向分散:对理论知识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而透彻的分析研究较少,以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对象的研究较少,缺乏研究的针对性和实证性。在教学实践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数量不少,但取得成效的不多。尤其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学生学到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本研究旨在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在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2研究方法选择与数据分析

2.1方法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访谈法和调查法。对一些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对相关主管领导和教师进行访谈,然后对访谈的资料分析整理。访谈的主要问题涉及到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数量,所开设课程的名称,课程选用的教材,课程开设的针对对象,隶属的管理部门,是否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学时,是否分配学分,是必修还是选修,在高校的哪一级学生中开设,是否有相关课程的实训课程,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否建设了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实训系统,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困难,提高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主要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等。调查中对这些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并在访谈结束后对记录内容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信息收集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

2.2对数据的定性分析

调查的四所高校中,每一所高校都开设了创业基础相关的课程,只是所选教材或开设课程的称谓不同,有的为《创业基础》、有的为《创业学》、有的为《大学生创业指导》,有的将创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融入了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学过程;调查的高校中对此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不同,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为32学时,2个学分,少数高校设置为72学时,4个学分;此类课程均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课程的隶属部门不同,有的隶属于招生就业部门,有的隶属于教务部门;有的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有的初步建立了课程体系但不完善,有的则比较完善;各所高校都有较为完善的创业实训系统;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整体不太理想,专职教师较少,只有极个别高校有较充分的专职教师配备。在大学生对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认同度及效果等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高校缺乏专门的创业指导老师,高校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太少,高校没有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应课程和知识支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创业老师虽然引导了学生从创新思路解决问题,但做得还不够好;也有少量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没有引导学生从创新思路方面解决问题。接受调查的395位同学中193人认为创新型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中“独到的思维方式”最为重要,其次为“探索精神”“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感”“团队精神”“高科技素养”等。有44%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的课程不能够很好的考核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有46%的学生则认为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完全不能考核出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水平。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以“案例分析研究”和“实操演练”为主,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机模拟”“专家讲座”“名师讲座”也是不错的教学模式;更多学生认为应该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的课程主体。在希望开始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调查中,44%的学生认为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应作为穿个指导课程的主体,有25%的学生认为应开设创业必修课程及由创业者成功者讲授创业经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应定期举办创业者及企业家讲座。

3研究结论

3.1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

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尚无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与学生就业指导融合在一起。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门的科班出身的创新创业的教师,教师大都是兼职,主要来自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其他一些学院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创业基础的课程教学工作。造成这些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的课程教学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相关部门对此工作也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能够借鉴的经验只有一些在此方面起步较早的国内高校和一些国外高校的成熟做法。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数量极其少,即使兼职教师的数量也不能够满足全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3.2学时、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理论课时数量少,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脱节。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量偏少,大多数为32学时,部分高校还将此32学时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课时两大类。以宜春学院为例,创业基础课的理论课时安排为16学时,也即8次大课。实践课时教学计划安排为16学时,但由于设施、师资、操作难度等原因实际并没有开展实践课教学。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在课堂教学安排上,均采取了大班教学。如笔者所授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为4个班级,合计160人左右,大班教学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不明显。

3.3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教师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被动的吸收一些枯燥的知识,使得学生的课堂兴趣大大下降。大部分学生上课来听课,没有教材、笔记本,只带一只手机,更有甚者耳朵还戴着耳机,教师前去干涉,则表示很不耐烦。教学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内容较少,和学生专业结合的创业案例较少,创业教育没有和专业相融合,专家与名师讲座较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直接体现在期末的创业项目报告的反馈中。学生们学期末提交的创业计划书很少有学生或团队是自己真正构思的一些想法、思路,大多都是从网络上参照别人的创业计划书修改而成,有的直接拷贝,所以呈现在教师眼中的都是在学校周边经营“奶茶店”“咖啡馆”“甜品店”“超市”等项目,毫无创新思维可言。

3.4创业大赛和创业实践初见成效

从近几年几所高校学生参与各种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创业大赛来看,获取了一定的成效。在学校号召、教师动员及学生热衷共同的作用下,一些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并有部分学生在省级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各大学的部分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各类创业实践中,有的取得了成功,如宜春学院涌现出了朱霖望、黎江等一批创业典型。这些创业大赛的佼佼者和创业的初步成功者无疑和政府、高校重视创业的大环境有关,也和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和对各项赛事的重视度有关。

4几点思考

4.1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有其背后的根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的潮流、顺应政府的政策导向,但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高校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等大的背景下,高校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教育理念,明确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本文认为,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使受教育者具有基本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基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做了调查,并思考根据需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2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梯式需求

通过调研,研究小组发现,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占有比例不同。本文根据研究数据把大学生的需求层次分为:基本需求、中等需求和高等需求三个层次。基本需求指大学生希望过课程学习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了解基本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中等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基础之上的,指大学生除了基本需求希望的到满足之外,还希望自己能参与更多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过课程学习,提升自己大学期间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高等需求是建立在基本需求和中等需求之上的,指大学生在上述需求满足之上,希望实实在在地从事创业活动,以创业代替就业。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需求层次比例分配来看,三层次需求的人数百分比分别约为:22%、73%和5%,这说明相当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大学期间参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希望以创业的方式就业。

4.3分层次的课程体系设置

本文提出进阶式的系列课程体系。主要思路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受教育需求来界定课程关键目标,然后再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对于仅仅有基本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创业意愿、创新意识及创新创业素质的教育,可以考虑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创业心理学、创业政策等课程,同时增设与创业直接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显性课程,以弥补创业显性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采取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采取大班教学,有条件的采用小班化教学,学时设置为32学时。对具有中等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帮扶大学生参与各种创业赛事,建议开设创业项目计划、相关法律法规、团队精神训练、行业动态、相关市场分析、模拟创业演示等课程,采取小班化教学,对各个专业中有中等需求的学生采取小班化教学,为了方便讨论和指导,每个教学班人数为25人左右,学时设置为72学时,其中包含了专家讲座、创业项目指导以及实践课学时。对于具有高等需求的学生,将课程关键目标确定为协助大学生完善创业的前期准备及开业工作,建议开设创办公司(企业)流程介绍、创业融资方式方法介绍与帮扶、一对一课程指导、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评估与开展等课程,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即每几个创业团队安排1~2名指导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课程和创业过程的教学和指导,教学时间可以安排在大三和大四,课时可以灵活设置。如此设置可以有效提高不同需求层次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5结语

全国范围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动已经开始,高校也已经拉开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但由于各种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在绝大多数高校仍处于“高开低走”之势,无论是课程的设置、学时的设置、实践课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成体系,系统性有待提高。本研究提出要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并针对目标开设相应的系列课程,以提升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加强其针对性,期望此研究能丰富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内容并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参考文献:

篇6: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报告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采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认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及技能。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七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的需要,通过对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的搜集,详细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逻辑分析法

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针对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创新创业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三、河南七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河南省七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总课时,必修课比率(%),选修课比率(%)分别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115、612、2727、77.56、22.44,河南大学2052、828、2880、71.25、28.75,河南师范大学1530、638、2168、70.57、29.43,安阳师范学院1630、1044、2674、60.96、39.04,洛阳师范学院2108、558、2666、79.07、20.93,南阳师范学院1941、688、2629、73.83、26.17,商丘师范学院2030、432、2462、82.45、17.55。

课程学时比例中,必修课学时百分比最高的为82.45%,最低的为60.96%。选修课学时百分比最高的为39.04%,从总体来看,在河南省七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中,选修课所占的课程比例普遍低于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所规定的比例。

四、新常态下的社会与体育人才的需求因素分析

(一)创新创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中小学和社会服务类行业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领域,体育的社会服务行业有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社会指导、体育用品管理人员等,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还很小。

(二)创新创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第一,学历的需求。第二,对体育教育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需求标准为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五、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间的因素分析

通过创业需求、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三者的关系分析来看,三者是相互影响的,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基础。在学校教育下,依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培养的人才创新创业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课程设置也是依据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反过来,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科学,个性型人才。2.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小,有待调整。3.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部分学生就业规划不明确,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建议

篇7:创新创业课程小结

创新创业课程小结

本周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我们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课程了,在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创新与创业”这一门课程,这一学期只不过是对这门课程的进一步加深学习而已。

我一直也没有好好的想过自己的将来,该去做什么,那里属于自己,上学的日子大多是得过且过的,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定点的计划。对于人生总的规划像天上的星星似有形,实无形。像我这种思想在当今的时代是必将被社会所淘汰的。通过“创新与创业”这一门课程让我对我将来产生了危机感,同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计划。

我们上课期间主要学习了关于企业的模拟经营管理,者可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机会。对于我们来说由于条件有限不可能真正的管理一个企业,通过这一软件的模拟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企业。这可以说是很好的锻炼的机会。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企业的创办,企业的经营运作,管理等等。虽然接触的层面并不是很深,但是这些也足够我们当前的对创业的所需了。可以说这个课程为大家将来的创业打下了坚实而又稳固的基础。

要做项目,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准备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做创新创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的问题。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或者是项目去做。因为一个好的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选择对了就会在未来顺利的多,反之,则可能会将人生领向另一个轨道。因此对于为来创业的项目选择应该慎之又慎。

通过本周的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难已成舟,一个人的力量终是有限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葆生命。本周的课程也多亏大家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完成一个个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工作的时候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协调,共同讨论,不能个人独断专行,团队精神很重要。回想起来当今一个个商业大亨:马云,张瑞敏,黄存义等等,他们的成功与辉煌的背后都有一支极其强大的团队。集思广益,众人共同努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篇8: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报告

当前, “大众创业, 创业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应该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公益课程作为提升大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 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 将产生更多的教育成效。

公益课程是推进高校改革的必由途径。当前, 高校正在带来推行改革, 完善教育结构, 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当前, 汕头大学积极实施公益课程, 培养学生的学生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慈善意识[1]。公益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两个部分。公益课程为高校探索改革路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实现公益理念教育与社会能力训练相互结合, 高校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从而满足国家与社会对人才需求。

创业类公益课程是以公益课程为平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创业类公益课程坚持以公益课程为平台, 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 在培养大学生公益意识与能力的同时, 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二、公益与创新创业的教融合必然性

公益课程与创新创教育目标存在内在一致性。公益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公益课程, 掌握了公益服务的知识, 并提升了自身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2]。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 为社会发展富有公益素养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与创业人才, 为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提供动力。可见, 公益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均致力于挖掘学生潜能, 服务社会发展。创业类公益课程可以有机实现两者的统一, 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创业职业操守[3]。

公益教育还为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新的视角。公益课程是提高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平台。公益课程不仅重视在理论课程层面向学生灌输公益的理念, 而且也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服务。创新创业需要以现实的服务实践为基础。在创业类公益课程实践中, 学生可以零距离感知社会, 了解社会的真实现状。这可以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依据, 促进创新创业理念转换落地。

三、创业类公益课程开展策略

(一) 实现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统一

创业类公益课程是公益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 这种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 也应该加强创新创业训练。根据这一特点, 实施创业类公益课程, 应该充分依托公益课程平台, 加强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

在理论教育层面, 教师应该植入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同义教、环保等类型的公益课程不同, 创业类公益课程具有明确创新创业训练目标, 这就必然决定在公益课程的教育中, 不仅要教授学生以便的公益服务的理念与技术, 而且也应该让他们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相关的理论知识, 即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而且也能够为他们在公益服务实践中开展活动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

在实践教育层面, 教师要将创新创业服务作为公益实践的内容, 这主要包括两个形式, 一是将创业成果用于公益服务。学生通过开展创业类活动, 如产品市场营销, 将所赚取的利润进行捐赠。另一种形式为指导其他创业者进行创业实践, 大学生经过理论课程训练, 可以将市场营销与市场调查等相关的方法介绍给社会创业者, 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 实现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在实施公益课程创业类公益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坚持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让学生在掌握理论只是的同时, 也使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得到提高。

教师要做好理论教育工作, 通过理论知识课堂, 让学生对公益服务的理念与技术进行把握。同时, 教师还需要根据创业类公益课程的需求, 有针对性融入相关的课程内容, 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内容。

与此同时, 教师要关注公益实践教育, 依托创业服务实践教育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公益服务能力与创业能力。公益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公益, 而灵魂在于创新[4]。在公益实践教育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启示, 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 寻求服务活动的创新模式。例如, 在公益营销课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协作制定公益营销的实践方案, 并在课程中以小组间相互讨论的形式, 对方案进行补充与修订, 使方案趋于完善。

(三) 实现教师指导与自我学习的统一

创业类公益课程要求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权利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创业类课程的主体, 强化自我学生, 能够激发他们课程学习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同时, 由于创业类公益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专业性较强, 这要求教师应该进行必要的介入, 对学生进行指导。

因此, 创业类公益课程应该实现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学习的统一。教师应该对创业类公益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内容进行传授, 并在创业服务实践中, 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为学生自我学习创业理论与知识提供一定的空间, 并在制定与实施创业服务方案的时候, 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与引导学生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益服务方案。另外, 教师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教师在实践中, 要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进取、同情心等积极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四) 实现学校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统一

在实施创业类公益课程中, 教师要实现学校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统一, 在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同时, 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同其他类型的公益课程不同, 创业类公益课程需要一定社会资源的投入。富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与各层次高校相互合作, 搭建了通往广阔的社会空间的平台, 形成学界、公益界、企业界三方资源的汇集[6]。为此, 教师在课程中, 可尝试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 争取他们在活动组织与课程指导中进行协助。比方说, 在蜂蜜公益营销的课程中, 教师可以加强与蜂农合作社的联系, 让他们在蜂蜜产品介绍与蜂农联系方面提供支持。这能够提升课程的效率, 提升课程的教育成效。

(五) 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

在实施创业类公益课程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互统一, 更好发挥公益课程的教育效果。短期目标为让学生掌握的公益与创业技巧, 并引起他们对服务领域的关注。长期目标则增强学生的社会公益服务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在课程中, 教师应该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服务受助对象。同时, 教师要还需要善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创业热情, 培养他们以企业家的视角, 去开展公益课程。这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促进短期目标向长期目标转变。

参考文献

[1]宋垚臻, 蔡映辉.公益课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新探索[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12, 2:79-83.

[2]蔡映辉, 周艳华.大学生公益活动与公益课程育人效果的实证比较[J].教育与考试, 2012, 5:70-73.

[3]秦晓秋, 汪振友.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述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91-97.

[4]唐亚阳, 邓英文, 汪忠.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概念、现实意义与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 2011, 5:49-53.

[5]林银,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价值观引导[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 (2) .:39-40.

上一篇:致每个人的一封信作文下一篇:求真务实,高效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