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思政教育

2024-04-30

创新创业思政教育(共6篇)

篇1:创新创业思政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及终身学习体系目标的提出,教育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促进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满足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内容。分析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并论述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系,旨在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赵丹,冯志强.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8(3).[2]王康.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17).[3]廖若宇.探究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4).

篇2:创新创业思政教育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赵丹,冯志强.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3).

[2]王康.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6(17).

篇3:创新创业思政教育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创新

(一)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 不仅仅是个人意识到极大的危机感, 企业也面临着强大的发展压力, 全社会都意识到在这个大环境下, 循规蹈矩的生活、经营方式已无法取得成功, 个人需要有创新的思维, 企业也需要创新的经营模式, 才能有所作为, 但创新归根结底创新是人脑发出的难以客观衡量的价值财富, 企业只有在人才应用中才能从人的创新行为中收益, 因此, 企业需要创新人才, 那么高等教育就业培养创新人才, 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除此之外,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个人走向社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一方面, 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往往思路比较开阔, 能够透过事件表象看到事物最本质的问题, 若学生具有创新、创业能力, 在走向社会后, 他能以新颖的角度看待就业问题, 能够从混乱的市场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商机, 这类型的人相对于其他人更容易成功。另一方面, 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 创新型人才即是企业需求的人才, 也是创业的需要, 具有创新能力就相当于为个人拓展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有必要, 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 思政教育也要有所创新, 才能发挥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更大作用。

(二) 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路

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创新, 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 思想创新, 思政教育的思想、理念需要与时俱进, 一方面, 思政教育不是教学生“听话”, 而是要教会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 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而指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作出正确、准确的决策, 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效益的生成。另一方面, 时代不同了, 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的思想、精神元素也有所变化, 若用“老一套”来教育他们, 就好比穿着很时尚的人却穿着一双草鞋, 完全不搭调, 还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因此, 思政教育的创新需要教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这样才能有效的指导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政教育创新策略分析

(一) 校园文化陶冶策略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注重精神上的重视和行为上的跟进, 在思政教育中先树立学生爱国、诚信等优良品质, 再引导其在行为上展现出感恩、博爱等思想。例如, 学生如果很关心社会上的各类事件, 那么他就不会不关心家人。相反, 学生如果只沉迷于游戏、聊天等活动中, 那么他也不会对周边的、社会上的事情感兴趣, 也不会产生什么感恩心理, 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都是应当的, 自己“帮组”别人那就是“施恩”, 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就会变得孤僻、高傲, 在走上社会后也很难有自己独特的思想, 要么“人云亦云”, 要么“家里蹲”。而校园内, 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 已经成人, 但却不成熟, 处理问题的思想、行为还需要多学习、多磨练, 且学生这一群体展现出很大的差异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心理差异也是巨大的, 对其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 从文化熏陶入手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建设校园“感恩”文化, 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感受到父母之爱、老师之爱、社会之爱, 如, 重视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感恩、学会付出。又如, “爱国”教育, 可以“端午”、“寒食节”等节日为载体, 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使学生从中体会我国的优良传统, 从而产生爱国的热情;也可将当代的一些时政问题导入课堂, 与学生讨论, 使学生更理性的看清事件背后的纷纷扰扰、利益牵绊, 如“钓鱼岛事件”、“南海争议”等, 让学生结合时政分析世界局势,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 在校园文化的陶冶下, 学生的思想会更加丰富、人格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进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能较为理智、高远,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创业中有更好的表现。

(二) 机会教育策略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学生学校的生活、学习当中, 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 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使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领悟到知识应用的情感因素。又如, 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爱国、爱集体、爱社会、爱岗位教育, 使学生对未来岗位充满向往, 为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 进而产生更为强烈的创新、创业信心, 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再如, 在实训教学中, 发现学生的不当行为应对大部分学生展开思政教育, 例如, 实训中出现了问题, 学生相互推脱责任、且因为个人“恩怨”拒绝与别人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设计一堂思政教育课, 将实践生活中的问题与理论结合起来, 给学生分析不同行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 再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将其具体化, 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使其在工作、学习中有团结精神、合作精神等。

(三) 资源利用策略

在思政教学创新中, 要不受课堂教学约束, 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个人素质。例如, 利用社团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例如“文学社团”, 可通过社团组织征文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征文, 注重征文题材的选择, 要以引导、启发为主要手段, 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爱集体、爱生命等情怀。又如, 利用底层党建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党组织活动的组织行为、精神内涵、宣传影响等, 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 使其在做人做事时更有想法, 提高学生对人接物的素养, 使其能够开发自己的潜能, 为自己的将来做一番谋划, 也使其就业、创业更为顺利。再如, 利用社会多媒体、现代科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传播正义的力量, 让学生看到他们即将面对的社会, 使其在真实的意境中深思、反思, 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进行深刻的思考, 进而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的“三观”思想, 促进学生成才。

(四) “以生为本”策略

基于创新创业的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的, 已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再具体的思政教育实践中, 还应将这一理念继续拓展, 实现思政教育更多、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例如, 建立实体平台和电子平台, 用于师生交流,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并通过平台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向, 如毕业前期, 一些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而产生迷茫、焦躁等不良情绪, 老师可通过沟通巧妙化解学生的担忧和选择困难, 引导学生睿智的看待问题, 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有目的性的走好每一步。又如, 学生在生活、情感上遇到难解之题,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教育、讨论分析等方式, 从侧面给学生提供帮组, 让学生放开眼界、开阔思维, 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而不是沉溺于若有若无的烦恼之中。总之, 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爱国教育, 它还包含了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廉洁教育等等, 一切有利于学生将来成就的思想上、心理上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思政教育范畴, 通过思政教育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 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有所提高, 这样学生在社会中才有更广阔的发展机遇。

三、结语

篇4:创新创业思政教育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政课教学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构建民办高校“5432”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研究(16B630005)。

G641

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功能

1.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调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重理论、重说教,脱离现实世界,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教学实效性不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上融入学生当下关注的创新创业问题,增加了思政课教学的载体,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的渠道;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增强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2.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部分民办高校因受师资等条件的制约,仅面向少数创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辐射度和学生受益面较窄。民办高校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必修课的思政课教学,能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人数,对培养全体学生基本的创新创业素质方面,能够发挥其他课程发挥不了的作用。

3.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既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等。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个体意识强,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但他们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较强,对良莠不齐的外来信息缺乏科学的分辨能力,抗受挫力较弱,协作意识和能力不高,容易出现德能冲突。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人格,激发创新意识,提供创新创业动力,并能用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驾驭和监控创新创业能力,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的功能。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

1.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

当今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达成共识,少数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也都处于不自觉和零散的状态。当前,思政课教师应克服创新创业教育“与己无关”的观念,根据社会发展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创业内容,把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推动创新创业理念深入人心。

2.优化教学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广泛,内在地包含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可尽量地挖掘思政课理论教学中的创新创业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政课教学之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将创新创业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唤醒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创新创业理想、信念和积极的创业心态、顽强的创业意志,为以后的创新创业提供内驱动力;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之中,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依法创业,保障以后的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唯物辩证法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融入认识与实践专题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中,将创新创业融入对世情、国情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主题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责任意识。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帮助大学生分析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现状,宣传和解读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

思政课五门课程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要改变各门课程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的教学格局,要站在各门课程之上,高屋建瓴,整体规划,突出各门课程的优势、特点和避免内容重叠,提高教学实效性。

3.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要转变“以师为本”为“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如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和体验。另外,思政课教学也可以与其他课程协同合作,同构共建,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大化。

4.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密切接触和了解社会,能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体现科学精神,获得内在思想方面的直接体验,实现对理论的认知、认同和最终内化为行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可采用多种实践方法,如组织学生访谈企业家、创业者,感悟创新创业精神;调研企业,了解企业运行的规律;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科理论知识和现实社会的差距,并思考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差距的方法。这些都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索和自我教育,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5.加强平台建设,拓宽创新创业教育渠道

民办高校应为大学生搭建良好的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一是搭建校内的教育教学平台,如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宣传栏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阵地,大力宣扬和倡导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要把红色基地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也要将创业园、高新技术企业等作为思政课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对接,充分发挥企业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要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主体作用和朋辈相携的育人机制,运用微信、微博、校园网等平台宣传创新创业,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创新创业人格。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面临的困惑,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6.加强师资建设,拓展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承载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创业知识。打造民办高校具备创新创业知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挂职锻炼和校际间的交流,提高思政课教师创新创业素质。二是要“拆除学科之间的墙”,吸纳创新创业教育突出的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聘请校外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企业家、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进一步充实民办高校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金爱国.专业创业教育创新育人新模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杨蕊.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2(9)

[3]程贵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J].经济研究导刊.2014(26)

作者简介:

篇5: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业“速成班”

创新创业的核心在于激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创造力。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认为,如何立足提升学生素质,把创新创业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强化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意识,训练创造能力,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开办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同向而行,自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服务新常态,才能找准方向。”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说,过去大部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都锁定了两个目标,即面上覆盖和点上突破。所谓“面上覆盖”,是通过开展通识课、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使学生收获终身受用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而“点上突破”,是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团的指导,以及创业苗圃的预孵化和资金支持,培养部分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使他们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和未来的企业家。

学生发自肺腑的创意能释放多大的能量?“它能真正点燃这个世界。”北大科技信息基础学院教授张海霞说,一个真正好的创新点子,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就能改变这个世界。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功利化

“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给青年人专业知识和实用本领的同时,更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名利观,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使创新的才能、创业的激情真正转化为有益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蓬勃力量。”叶静漪说。

去功利化,还有一个应有之义:不以创业率论英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认为,大学培养人才着重于挖掘学生的各类创新、创造意识。基于这类创造潜质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他们可以在社会的全领域展开,创业是创新众多出口中的一个。

史宗恺说:“要对创新和创业概念准确把握和理解,我们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潜质,不要指望学生迅速成为那些最好的创业者。之后我们再来看成效。”

大学生创业目前主要有基于技术创新的科技型创业,基于个人和团队专业技能的技能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三种形态。朱健认为,基于不同形态的创业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化体系

在魏江看来,有世界一流大学愿景的高校,要真正促进国家创新发展,以创新为驱动的创业,就要为国家建构强大的高新技术基础,而不是短平快,依靠互联网做生意。

通过分析当今国内外大学创业教育的做法,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高建发现,创业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基础化、生态化和市场化的趋势。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服务业态。什么是大学擅长的?什么是市场擅长的?什么是校园和社区有效互动的?什么社区做更有意义?这些就是高校要考虑的。

篇6: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温总理指出,我国要把创新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仅是科技的比拼,更是创新的PK,所以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学习,我知道了很多生财之道都是来自一个创新的想法,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想别人之所未想,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这个课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课是关于大学生养猪的问题。当时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对我的思维有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其实我们不一定要拘泥于自己眼前的唯一道路,我们可以开拓思维,大胆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其中的那段视频我看过2遍,给我触动的不仅是他们的大胆想法,更是他们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教会我的不仅是思维的开阔,更是意志品质上的开导,我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给我们留下了和蔼可亲的美好印象。

我是学机械的,当然是从我的自身出发去思考我的未来,关注我本行业的东西。前不久我们本打算参加机械创新大赛,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参加上。其实我们这个团队一起构想了十几个创新的想法,都是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想象的。

我想现在人们的生活繁杂而喧嚣,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心情也容易在外界嘈杂的噪音干扰下爆发,所以非常有必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安静工作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真空。因此我想到了要制造一个消音的耳机。它既不是那种塞在耳朵里让人有种胀痛感觉的耳机,又不是套在耳朵外面框在脑袋上的耳机,这种耳机可以直接挂在耳朵戴在眼镜的那个地方,轻盈,又可以隔音。其隔音原理不是简单的阻断传播介质,而是在耳朵处形成一种场,可以把声音抵消掉。这种场制造出来以后还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希望这个耳机在未来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上一篇:南田坪乡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汇报下一篇:初中生大学生英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