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个人信息刑法论文

2022-04-20

摘要:我国确立的刑法中虽然有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精神,但是,在实践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争议,在刑法的理论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改进以及完善的空间,比如说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范围的规定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明确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民个人信息刑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论文 篇1: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的思考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虽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会使公民的个人信息被泄漏,使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基于此,本文将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作为研究对象,对刑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立法部门需要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内容、丰富司法救济方式、完善刑法中犯罪主体的范围,从而提升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公正性及权威性,切实保障我国公民的隐私权。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犯罪主体

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公民个人信息属于我国公民的隐私权,需要受到刑法的保护。但是在立法滞后性的影响下,我国现行刑法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存在公民个人信息界定不明确、司法救济方式单一和犯罪主体的规定不完善等问题,难以保障刑法的公正性及全面性,导致公民个人信息得不到有效保护,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的分析具备现实意义。

一、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分析

受到立法滞后性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刑法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不明确,虽然我国立法部门通过刑法修整,明确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侵犯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不够明确,存在一定的漏洞。具体而言,现有刑法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较为零散,缺乏统一性与系统化,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知情权的规定较为笼统,不够精细化,降低了刑法的公正性及可操作性。

第二,司法救济方式较单一,在法治社会下,当公民的个人信息泄露或者受到侵害时,可以选择司法救济方式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我国现有刑法的司法救济方式相对单一,公民仅能够通过公诉的方式保障个人利益,而且司法救济的时间相对较长,救济效果不是很理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国的司法负担,浪费一定的司法资源。

第三,犯罪主体的规定不够完善,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对公民个人信息侵犯的犯罪主体进行了规定,规定指出犯罪主体包括国家机关、教育、医疗以及电信等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但是在实际的公民个人信息侵犯案件中,犯罪主体还涉及到网络购物平台或者招聘网站等机构,这就表明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不够完善[1]。

二、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对策

针对我国现行刑法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立法部门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刑法的完善,切实保障我国公民的隐私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具体而言,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对策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对公民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存在问题,立法部门需要在刑法中明确规定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通过法律术语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定义,这样才能够准确进行公民个人信息侵犯的刑事判定,保障刑法的公正性及权威性。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可以使公民明确自身在个人信息方面的合法权益,可以为公民保障自身的隐私权及信息权益提供保障。本文建议立法部门可以通过识别方式进行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将公民个人信息界定为个人数据的一种,涵盖公民享有的所有信息,包括公民的婚姻信息、身体状况、家庭住址以及社会关系等所有和公民存在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内容。

(二)丰富司法救济方式

针对公诉司法救济方式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我国政府部门需要丰富司法救济方式,将公诉方式拓展为公诉和自诉两种方式,根据公民的个人信息受到侵犯时,根据公民的个人需求,选择相应的诉讼方式。通过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司法救济方式,可以全面保障公民的隐私权。对于后果较为严重或者对国家秩序产生不利影響的公民个人信息侵犯案件,可以由检查机关提起公诉,开展司法救济;对于检查机关难以察觉,但是存在公民个人信息侵犯事实的公民个人信息侵犯案件,可以由公民个人提出自诉。

(三)完善刑法中犯罪主体的范围

针对我国刑法中存在的犯罪主体不完善问题,立法部门可以通过修整法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主体的范围,提升立法的完善性与全面性。以《刑法修正案(九)》为例,该项立法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刑法,将公民个人信息侵犯案件中的犯罪主体进行了扩充。《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公民个人信息的提供或者出售,对于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违法行为,需要受到刑事惩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刑法已经不断完善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内容,相信未来的刑法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条例将更为完善[2]。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公民个人信息很容易受到侵害,政府部门需要提升刑法的威慑力,保障公民的隐私权。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侵犯问题,立法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刑法的内容,使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更为明确,并扩大公民个人信息侵犯案件的犯罪主体,将自诉纳入到公民个人信息侵犯案件的司法救济中,提升刑法的威慑力,避免公民个人信息侵犯案件的出现,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吴睿铮.从徐玉玉案看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D].河北经贸大学,2018.

[2]王春霞.关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的保护问题论述[J].法制博览,2016(12):244.

作者:王宏财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论文 篇2: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摘 要:我国确立的刑法中虽然有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精神,但是,在实践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争议,在刑法的理论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改进以及完善的空间,比如说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范围的规定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明确规定。本文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进行了探究,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的立法评价,司法认定以及司法改进这三个方面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我国以往的相关的经验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息;犯罪;法律法规

作者简介:张立博(1985-),女,硕士,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法学。

从这个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化社会就是现当代时代发展的主流,人类现在已经离不开信息而生存,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了这个信息化社会中不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对于刑法的改善,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我国的社会成员的个人信息保护,尽管我国对于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法律既不统一也不完整,但是我国在行政法,民法以及宪法中都有涉及到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在2009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首次在刑法的规范中增加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问题,确立了我国刑法中第一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精神。虽然我国的法律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但存在的改善空间也是相当大的,深入地了解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以下就是笔者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探究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的现状

从我国1949年颁布的两部刑法来看都没有直接明确的规定对我国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直到2009年我国所颁布的《刑法修正案(七)》这才对我国的公民个人信息的进行了全面的保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由平等的追求日益强烈,这使得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被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国家在法律中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比如说《身份证法》等等,相关的部门对发布的相关规定中也有涉及到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的保护,比如说2000年颁布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它强调的就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到现在为止,我国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还尚未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对于一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是属于刑事违法行为还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我国的立法造成了困扰。然而,我国对于公民行为的侵犯都没有建立一套统一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再加上我国的贯彻执行法律的力度不够,这就是的立法和执法不一致,使得我国的法律处于尴尬的地位。我国法律本来就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有余的情况,这样就对于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利。世界信息化进度加快,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国家对于侵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违法行为并没有进行较为严厉的处罚,这样就助长了这些违法行为。

二、我国关于公民个人信息刑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法律的发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纳入中国法律法规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我国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并没有相关的正规法律法规,因此对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来说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笔者就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做了相关探讨:首先是公民的概念。所谓的公民就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人。笔者认为公民不应该只仅仅局限于我国公民,应该包括任何一个对个人信息造成犯罪的人。只要是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造成了侵犯,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要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只要是在我国的土地上的公民都要对他们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国家如果对非中国的公民不实行保护政策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国的一些相关机构比如金融,电信以及教育等等,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难免会涉及到外国人,甚至是无国籍的人,如果对他们不加以监督保护,那么他们一旦犯罪就不能进行制裁。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主体而言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国家机关或者是相关单位;另一类就是国家机关或者相关工作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此,这两类便是犯罪的源头,也是解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问题所在的关键。

三、公民个人信息刑法的解决措施

所谓的公民不应该仅仅是拥有中国国籍的人,而应该是在中国土地上居住的所有人。还要明确所谓的个人信息的概念,很多的法律法规没有对于公民的个人信息做出具体的规定,只有进行了详细定义才可以确定有意义的公民个人信息刑法。在建立公民个人信息刑法时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这样才能为我国的个人信息刑法提供双重保障,真正做到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目的。国家要将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也要归为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要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对于各种骚扰电话或者信息等等我一系列的现象都要采取制度,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解决我国公民个人信息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在不断完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但是都还不足以适应这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因此,国家要加强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要加强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重视,促进我国法律法规全面稳定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赵江辉,陈庆瑞.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J].中国检察官,2009,06:9-11.

[2]梁小龙.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J].法制与社会,2010,17:24-25.

作者:张立博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论文 篇3: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问题分析

摘 要:保护个人信息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现在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个人信息的保护在我国同样不容乐观,大量个人信息被窃取或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并予以出售、非法提供,使得公民的权利尤其是隐私权被严重的侵犯,扰乱社会秩序。本文首先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完善建议

一、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刑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手段。“刑罚是严重损害公民权益的强制方法,”利用刑法保护公民信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首先,从现实层面来讲,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隐患突出。某些行业基于管理或者业务需要掌握着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但受利益驱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将自己掌握的个人信息出卖给他人。如此一来,公民个人信息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便显得不安全。其次,从立法层面上讲,公民个人信息立法应严厉化。利用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紧迫性,故意揭露、窃取或者出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恶,这种恶已经超出了民法或者行政法调整的范围。因而。借助刑法这一严厉的调整方法能够压制行为人心中的恶,同时风险社会也要求刑事立法具有前瞻性。最后,从公民权利保护角度处罚,借助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迎合了公民权保障的需要。公民个人信息权是公民权的组成部分,而权利的行使一方面需要恪守法律的现有规定,另一方面权利的行使不以侵犯他人自由为前提。因此,通过刑事手段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一方面规范公民个人信息权的行使,另一方面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惩治。

二、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罪名的设置有待商榷

由于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本罪的罪名进行明确的解释,导致了基层司法部门在适用本罪时产生了两种方式:一是将本罪笼统地界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二是将本罪拆分为两个罪名,即窃取、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显然,后一种方式将本罪拆分为两个罪名,即本罪成为一个选择性的罪名,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后很有可能按照数罪进行处罚。笔者认为,后一种界定方式不能涵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全部犯罪行为。本罪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将本罪增设在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之后会对本罪适用的独立性造成影响。例如,邮政工作人员私拆信件也会对公民个人信息造成侵犯,将本罪增设在《刑法》第253条之后有重复立法之嫌。

(二)“情节严重”标准模糊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使用了“情节严重”这一罪量要素,而“情节严重”本身具有模糊性,加之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情节严重”进行说明,便造成了“情节严重”适用困难。我国有多项罪名使用了“情节严重”,而司法机关也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进行补充。例如《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对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的严重情节进行了量化,只要泄露三项以上的国家秘密即构成“情节严重。”相比较而言,我国至今还没有颁布相关的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情节严重”进行说明。而在这类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情节严重”进行判定。

(三)相关附属刑法有待完善

尽管刑法已经增设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是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焦点在于与本罪相关的附属刑法亟待完善。刑法条文仅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抽象性的规定,根据行业划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及标准必然导致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不全面性。其他附属行为在与《刑法》的衔接上仍存在空挡的问题。

三、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

(一)罪名设立的明确化

由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能够包容所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因而没有必要将本罪拆分两个罪名。同时,为了使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罪名设置上更加明确化和独立化,有必要将本罪从第253条中独立出来,单成一条罪名。同时,本罪明确化和独立化的前提是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明确化和独立化。在增设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之前,还没有一部生效的法律文件将公民个人信息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公民权利加以规定。立法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漠视”是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刑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是立法的一项创举,但是必须将公民个人信息权独立化作为今后其他领域立法的重要议题。

(二)增强“情节严重”的适用性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危害结果影响的周期是十分漫长的,公民个人信息在被侵犯后,原来的信息主体随即陷入了一种不稳定状态,其生活的环境随时都有可能被侵扰。从这一角度出发,应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作为抽象危险犯进行设置,而不作为实害犯加以规定。尽管这样做提高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门槛,但是危险状态却可以成为认定本罪犯罪情节的考量因素,对于危险状态的判断完全可以凭借正常人的社会经验。因此,可以使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更为便捷。此外,笔者认为,有必要仿照泄露国家秘密罪的做法,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进一步细化。

(三)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附属刑法立法

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附属刑法立法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建立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双轨制立法模式,刑法不会顾及到行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而需要各个行业严于律己,制定自己的行业自律标准。“所谓自律,就是作为社会组成的个体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把个体的所作所为主动地纳入诚实守信的道德范畴。”而只有通过刑事立法和行业立法这种双轨制的立法模式,才能有效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其次,需要完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从本质上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是行业管理活动中的越轨行为。由于行政机关在处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因而应充分发挥行政处罚的积极作用,使得公民个人信息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顺畅衔接。

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符合我们当今刑事法治发展的需要,我们还应该不断步完善个人信息之刑法保护立法,根据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和完善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武大伟.论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刑法保护[J].法制博览,2015(22).

[2]王小梅.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资料安全的立法规制[D].吉林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朱燕刚(1978~ ),男,云南元谋,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作者:朱燕刚

上一篇:手机注塑模具设计论文下一篇:园林工程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