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课教案范文

2022-05-21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乐课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声乐课教案范文

声乐课教案

教学内容:歌曲《多情的土地》

教学目表:1. 学习并演唱歌曲《多情的土地》,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的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2. 通过学习此作品,加强学生对发声、咬字、歌唱意境与歌唱情感表现的重要性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作品。 教学难点:对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启发法、示范法、个别小组指导法 教

具:钢琴 曲谱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 发声练习 1. U母音练习

要求:正确的打开腔体,注意搭气的感觉。 2. 母音过渡练习

要求:下行音阶,注意喉头稳定,气息的通畅。 3. 母音转换练习

4. 跳音练习

5.mi ma练习

二、演唱实践部分 1. 作品创作背景简介

《多情的土地》作曲:施光南 作词:任志平

施光南(1940—1990),金华金东区源东乡叶村人,系政治活动家施复亮之子。一级作曲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一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

他创作曲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和《祝酒歌》享有盛名。《祝酒歌》在1980年“听众最喜爱的15首广播歌曲”评选中独占鳌头,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世界性的音乐教材。尔后他又创作了《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台湾当归谣》、《假如你要认识我》、《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一大批优秀歌曲。不幸他却早早地倒在钢琴上,倒在歌声中结束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纪念施光南,金东区建有施光南音乐广场。

任志平,性别,男 ,民族,汉,1938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校金属切削加工专业。历任北京量具刃具厂技术员,中央歌舞团演员、创作员、创研室主任、副团长,一级编剧。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席助理、常务副主席。曾为百余台晚会、电视栏目策划撰稿,文化部历届春节晚会策划人之一。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集《心愿》,歌曲《春满京城》、《赞美你,骆驼》、《春天的脚步》、《红星的故事》、《别情依依》、《驼铃》、《如意在新春》、《金色的田野》、《心愿》等。《多情的土地》获1982年中国音协上海音协全国新作品比赛优秀奖,《心愿》获1989年全国电视歌手大赛优秀作品奖,《远方书信乘风来》获1996年全国群众歌曲大奖。

创作背景:当初任志萍是怀着满腔的热忱写下了《多情的土地》这首歌词的说起来这歌词的出炉还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1982年正值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热潮.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很多人因为看不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何.因此很多人都想到国外去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也比在国内呆着强.任志萍家里有亲戚在日本他们回国探亲看到中国当时物质还很匮乏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于是亲戚力劝他出国深造.回日本后亲戚多次写信来告诉任志萍不是说日本现在怎么怎么发达就是说日本的电器如何如何好有多少人到日本大到电视机小到电熨斗都要从日本买回国。信的末尾还要附带一句话:如果你到日本肯定比国内生活得好.到底出国还是不出国任志萍也反复琢磨了一阵但最终他决定不出国了自己生长

在中国尽管这里并不是很富裕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果要自己离开这片土地的话心里会觉得非常难过.因为只有在这里任志萍才觉得是在自己的家里觉得亲切更重要的是自从自己被打成右派直到1976年摘掉帽子再到1978年真正平反有了正式的身份后正是干事业的时候而且国内的形势也越来越好了.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的.有感于这种情况他觉得一肚子的话要说有种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完稿后任志萍直接把歌词寄给了施光南不久歌曲获奖消息传来《多情的土地》在获奖歌曲中排在第三名.在他创作的近千首的歌词中《多情的土地》《心愿》《远方书信乘风来》《驼铃》等作品有着广泛的影响.

2. 演唱实践 (过程略)。

第二篇:初一声乐课教案

合唱课 教案

课题:《明天会更好》

二、4班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刘颖

声乐训练课

初一年级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刘颖

教学目标:

1.通过发声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气息、声音位置、歌唱状态等要求,使他们逐步掌握发声技巧,为歌曲的演唱作好准备。

2.在学生互动练习中,结合自己的练习进行相互点评、讨论、体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启发的基础上加以指导,使学生准确地领悟发声要求。 3.结合本班参加合唱比赛的曲目,进行合唱训练。 学 情 分 析:

1.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4班(普通班)

2. 2.学生在发声的位置、气息等要求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歌唱的习惯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3. 教 材 分 析: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教学中引领学生提高二声部的合唱能力。 教学内容:

1、发声基础及技能技巧训练。

2、合唱《明天会更好》演唱指导。 教学 重 点:

1、 寻找体会发声训练和合唱作品运用的结合。演唱方法与统一,和声配合较为融合。

2、 合唱《明天会更好》作品处理。 教学 难 点:

1.发声训练中的气息的运用。

2.二声部合唱的准确,音准、节奏、速度统一。 3.歌曲演唱中气息的运用和咬字吐字的统一。 教学 用 具;

发声练习曲、合唱作品、钢琴。 课的 类 型: 声乐课

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发声基础及技能技巧训练(10分钟)

1、发声训练

模仿训练,,模仿自然中的一种声音进行发声及热身的训练,同时增强学生的训练兴趣。

3、 集体体会气息和声音要求:打开咽喉腔,松开牙关,用鼻咽腔呼吸,肩、胸自然放松。呜 13531 三声部全唱练习

要求:(1)气吸得深,发声时横膈膜有扩张感,咽喉打开及时,调节好声音位置,使声音松弛通畅地送出。

(2)运用连与断两种方法训练,使学生体会好气息和位置,同时气息在横膈膜处有支撑感及丹田的收缩感。 总体要求:声音达到“通——透”。

3、指名训练指导:

要求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并及时进行纠正。

4、 根据以上训练体会合唱“明天会更好”,来检验发声要求的掌握,同时引入歌曲复习。

二、声乐作品《明天会更好》复习、指导演唱。(15分钟)

(一)复习歌曲《明天会更好》。

1、复习演唱合唱部分,要求学生体现发声要求的同时,重点把握合唱时的音准、节奏、速度. 分声部训练,提高熟练程度,加入更多的声部,确定声部演唱的人选。 合唱训练,提高和声的能力,声音统一,速度统一。

2、结合伴奏演唱作品,明确伴奏的各个环节,前奏、间奏、段落等。

合唱时重点在于声部的平衡、速度的统一,有方法地歌唱。

3、带有感情的完整演唱作品。

三、小结(5分钟)

发声:注意咽喉腔及时打开,同时保持气息的支撑,使声音通畅。

演唱:运用发声训练的方法,落实作品的演唱要求。课下,自由组合成合唱小组进行练习。下节课有展示环节,并给予加分的鼓励。

第三篇:声乐公开课教案

声乐公开课教案《大海啊,故乡》

授课人:滕焱

年级:11音乐班(

1、

2、3)

唱歌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违背了音乐审美教育规律。在课改的新形式下,应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参与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营造“美”的体验,享受“美”的愉悦。让音乐课堂成为“美”的体验场。

一、 课题:“感受歌曲情感,培养创新能力”

二、 课时:2

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一册第三单元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4/4,3/4变换节拍。抒发了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教学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求新:教学导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学生的创编活动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

五、 学情分析:

11级的学生们还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还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

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音乐活动感受作者表达的海的音乐形象,体验人们对故乡的美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亲切柔和,充满激情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音乐创新能力。

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对歌曲进行处理,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掀起各环节的小高潮,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

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准确的情感演唱全曲。

八、教具准备: 有关大海的音频资料、钢琴。

九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5 4 3 2 | 1- - - || Hm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的训练 56 56 | 54 32 |1-|| U A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二、歌曲学习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 (弹奏《大海啊故乡》旋律) 教师有感情的:“漫步在海边,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海风,脚下踩着松软的沙地,那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你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悟)

教师:“的确,大海有时平静得象个可爱的孩子,任你抚摩畅游;但有时却奔腾怒吼,掀起狂澜,让你胆战心惊,不可一视。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大海的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歌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思路:这里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导入,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创设意境。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想像,使得教学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

(二)歌曲简析

《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创作于1983年。音乐通俗易懂,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感情真挚,是一首深受欢迎、脍灸人口的抒情歌曲。

歌词从“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开始,通篇质朴深情,如叙家常。借助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抒发人们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曲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平易亲切,节奏严谨。虽然采用三拍子,但不拘泥于这种节拍通常的强弱韵律,而以切分、附点等手法使其变化无究。

歌曲为F大调,3/4拍子,小行板速度,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歌曲结构十分简洁,如果除去反复部分,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为第一段,富有叙事性,乐句朴素无华。后两个乐句为第二段,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翁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

第一段(前两个乐句),用较平稳的旋律起句:“”的节奏型不断地重复着:第

2、4小节的大跳音程,像是平静的海面上不断涌起的浪花。第二句的结尾,以稍加拉宽的节奏结束了这一段落:“”第二段(两个乐句),旋律向上五度以属音做第二段的句头,重复使用第一段的节奏。更加深了对大海的爱恋之情。第二段中出现的新节奏:“”与歌词紧密相连,仿佛是对祖国母亲深情的呼唤,使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熟悉旋律

1、填“lu 、la”词练唱

2、歌词正音

生:有感情的配乐朗诵歌词 师:纠正咬字、发音

3、填词演唱

4、重复模仿:波澜起伏的情感线条

(亲切倾诉→抒发情怀→情感深华→怀恋之情) ⑤ 力度分配 (最强、最弱)

注意歌曲中的渐强、减弱记号 ⑥ 音色表达

(诉说口吻、爱的流露、强烈情感、怀念留恋)

5、教师示范、学生再唱

(三)学生练习 小组练习并讨论回答:“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罗嗦,恰恰相反每重复一次感情的发展就更进一步,从亲切倾诉————抒发情怀——情感深华——怀恋之情 ,这样感情的发展线也仿佛象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感情的发展,词曲的完美结合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地表达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

(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丰富的想像发表独到的见解)

(四)艺术处理

学生小组讨论:演唱要轻柔连贯,注意节拍重音,随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的变化。

【设计思路:首先使学生对歌曲获得初步的印象,接着在复听及演唱的基础上进入分析歌曲的环节。教师以必要的引导提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师生间思维的互动形成课堂“动态生成”——对于音乐的较新颖合理的诠释。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掌握感受鉴赏音乐的方法,善于体验音乐要素的巧妙运用,从而提高音乐感受鉴赏能力及表现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音乐体验了人们对大海,故乡的美丽情怀,音乐是动人的,生活是美好的,让我们善待父母,热爱家乡,珍惜生活,做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父母。回报故乡,回报祖国!

【设计思路:简短的课堂总结,升华教学主题。师者,传道在先,其次才是授业解惑。音乐课堂,“美”的体验场,让学生的美德之帆起航。】

四、作业

请以大海或故乡为题,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如:诗歌朗诵、舞蹈、器乐包括钢琴音乐、讲故事或歌唱)在课前与同学交流表演。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延续学生热情。课堂的结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

第四篇:声乐个别课教案1

一、授课学生:

高三池天择(男高音)

二、授课时间及地点: 1—17周,音乐01琴房

三、学时、学分分配: 本学期17学时,1学分

四、教学目的:

在正确的艺术观指导下,训练学生使之逐步地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音乐演唱人才和声乐师资合格人才。

五、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基本内容

(1)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认真学习中外优秀的声乐文献,学习中外声乐发展历史。

(2)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学习声乐理论知识,它包含生理解剖学、声学、语音学、音响学、律学、文学、民俗学等方面内容。 2.实训(实验)教学基本内容

(1)声乐课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技法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及学生的不断练习,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掌握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从而准确理解和表达各类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2)认真打好技术与艺术两方面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结合起来;把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结合起来;把发声技巧和表现能力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

(3)学生在高年级时,应多参加校内外舞台实践及社会实践活动,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六、教学基本要求: (一) 理论部分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歌唱与训练》(周亨芳著)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内容,阅读《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第一至三篇内容,从理论上掌握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的语言与咬字、吐字方法;歌曲的风格与润腔;歌唱的艺术表现。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演唱实践。

(二) 技术训练部分

1.要求对气息和声音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做到一定程度地、有控制地运用气息和共鸣歌唱。 2.进一步扩展音区,并做到上下声区基本统一。作为男高音,在大三阶段,应通过训练逐渐解决高音问题,争取唱好g2,并在高音上能控制延长音。

3.要求吐字清楚、准确,解决好an、en、ang、eng等前后鼻韵母的收声归韵方法。较熟练掌握意大利语音的拼读方法,并用于演唱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中。

4.有一定独立分析处理和表现声乐作品的能力,演唱较为完整、生动。能胜任中、高级程度作品演唱。

七、教学过程: (一) 发声技术练习

技术训练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训练,解决发声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克服发声的各类毛病,提高歌唱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技术为艺术演唱服务的目的,以更好的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本学期发声练习每次课训练时间为半节课左右,发声练习4~6条,包括以下内容: 1.五度音阶下行练习 c1—e2 2.五度音阶自上而下练习 c1—f2 3.带五个母音的五度音阶练习 c1—f2 4.六度音阶三连音向下摸进练习 c1—g2 5.八度音阶自上而下练习 c1—g2 6.八度琶音连音练习 c1—g2 7.练声曲参考《歌唱与训练》一书P102~131页内容 (二) 作品演唱

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作品演唱,其内容包含中国艺术歌曲、中国民歌、中国歌剧唱段、外国艺术歌曲、外国歌剧唱段等。每次课要求必须演唱至少二首作品,

经过2~3周的练唱基本达到要求后,又布置新的曲目学习练唱。每学期要求学唱骨干教材6~7首,辅助教材2首,逐步提高演唱水平。

八、教学进度安排:

周序 教 学 内 容 课堂活动

1 练声曲4—6首,歌曲:北方的星

2 练声曲4—6首,歌曲:北方的星

3 练声曲4—6首,歌曲:等你到天明

4 练声曲4—6首,歌曲:等你到天明

5 练声曲4—6首,歌曲:小夜曲

6 练声曲4—6首,歌曲:小夜曲

7 练声曲4—6首,歌曲:在银色月光下

8 练声曲4—6首,歌曲:在银色月光下

9 练声曲4—6首,歌曲:三套车

10 准备期中检查曲目 期中检查 11 练声曲4—6首,歌曲:黄鹤楼

12 练声曲4—6首,歌曲:黄鹤楼

13 练声曲4—6首,歌曲:重归苏莲托

14 练声曲4—6首,歌曲:重归苏莲托

15 练声曲4—6首,歌曲:长城永在我心上

16 练声曲4—6首,歌曲:长城永在我心上

17 练声曲4—6首,歌曲:跟你走 18 总复习,准备期终考试曲目

19 期终考试

第五篇:声乐课心得

080201004408经济 果诗萌

有幸听了邹老师一个学期的声乐课,感觉受益匪浅。让我这个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渐渐对音乐入迷了。

犹记得第一节声乐课,邹老师并没有循规蹈矩的给我们讲述乐理知识。而是别具匠心的给我们上了一节社会课学,他幽默风趣的讲风,让大家忍俊不禁,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陶冶情操这么简单,而是我们步入社会的敲门砖,更是我们抓住机遇的利器。还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没有艺术的存在世界将会像一张没有色彩的画纸一样豪无生气。

发声练习

以往的发声练习都是以发mi和a为基础的渐进音阶练习,但是邹老师教给我们的却是si和ha的气声,长si短si,si和ha结合,浅显易懂让人一学就会,很快就入门了。肚子一吸一吸的像小青蛙一样,靠的不是胸腔练习而是肚子横膈膜的丹田之气,把嘴张大,把音发准,经过反复练习让大家掌握这种吸气吐气的方式。其实,好多人唱歌都不是正确的方法,我感觉这样的吸气吐气让我在唱歌时,比较轻松相对以前的胸腔呼吸法,而且,这种放法不费嗓子,完全是气力。老师还让我们多加练习,像走在食堂路上什么的,不要害羞。那堂课我们还唱了原先想唱都不敢唱的青藏高原,有了高音区的小技巧,全班几乎全唱上去了,感觉像做梦一样。大家都很是兴奋,觉得唱歌也是想象中那么难,对自己都充满了信心。发声练习,每天必练的,需要坚

持,这样声带才会发挥出来,要不也是前功尽弃。

编舞练习

我们学习了怎么样编舞,现代舞和民族舞。老师让每个人想出一小段舞蹈,然后再结合在一起,稍加修编就有一套舞蹈了。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编舞也是有很多技巧的,舞蹈是有三大特质的:动作、时间、空间,这三点在编舞时都要考虑进去,舞蹈用身体动作,在舞动中使其发生变化,赋予其形式、力量、品质,使其艺术化。编舞时,比较注重节奏,节奏给动作以活力。它构筑在强拍和弱拍交替进行的基础上。每个动作能够有它自己的节奏,无需音乐的支撑。节奏不一定以小节的形式表现出来,呼吸、激动也有节奏,节奏是运动的脉搏 。所以这点很重要。后来老师还让我们进行了小组的编舞并进行表演,有效地调动了同学们表演的兴趣,在规定的时间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小组的协作能力。而后老师对我们所编的舞蹈进行了指导和点评,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造型练习

出场的造型往往和舞蹈联系在一起,出场出彩的话会让人感觉到眼前一亮,有时会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人造型需要的刚强感柔美感,两人造型所体现的肢体表现力,三人造型的层次感,还有四人造型,五人造型的立体感。以及多人造型的舒张性舞台表现力。舞台不是单纯的符号与造型,也不是单一的审美装饰,而是在特定的思想支配下对演出空间的构建和组合,有视幻的营造,有美学的升华,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也有高新技术的探索和实践。课上并且学习了男女合

唱怎么排队型,例如对称型,交错型,传统型,大合唱的队形要求,基本原则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原则,合唱训练时合唱形式可以有按声部划分,轮唱,男女合唱,夹带朗诵等等。

舞蹈学习

我们还学习了民族舞--藏族舞,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这使我对藏族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进行了一些资料上的调查与研究:

藏族舞蹈热巴以铃鼓舞为主,是一种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带有综合表演性质的舞蹈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弦子舞——藏族称“谐”。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自治区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

歌词内容也很丰富。

勒谢——藏族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勒谢歌具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藏族舞让我们感受到丰收喜悦之情,藏民们憨厚热情的气度,让我们在舞蹈中和他们一同分享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祝福。

通过这学期得声乐课学习,我受益匪浅,对声乐也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怎样运用所学来演唱歌曲,我最大的收获还是看见了感受到了学习一门艺术,要对这门艺术充满热情,有坚持不懈的韧劲,在这基础上再对它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与探究。

上一篇:思考慢与快范文下一篇:生命与信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