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评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必修课之一。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从音乐中得到美的感悟,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然而,在功利主义的大众观念趋势中,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以及家长纷纷对音乐课的“无用”怨声载道。其次,音乐教学本身存在一定的价值定位缺陷,同样没有很好地达到音乐教学的根本宗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音乐作品评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音乐作品评析论文 篇1:

从乐育人以真育德

【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学;德育;挖掘;实践活动

人文因素能够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到学生的心灵。在音乐作品之中,通常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思想,高中音乐教师务必要深层次探析音乐作品之中的情感以及思想因素,充分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会与感受音乐,使学生能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熏陶,启迪学生的心灵及意志,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从而产生极为显著的德育成效。因此,挖掘高中音乐教学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让学生能够在高中音乐学习之中获得更多的裨益。

一、音乐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与渗透

1. 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在高中音乐教材内容中,许多音乐作品均具备大量的时代信息以及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感,而这些元素则利于引导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里所说的“引导”,就是要求教师去积极开展教学工作,借助音乐作品之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欣赏与评析音乐作品,使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正确的思想品格。对于教师来说,还应提前做好课程准备工作,积极挖掘音乐作品之中的德育元素,以期获得丰硕的德育果实。

2. 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让学生学会演唱音乐作品并非难事,难的是以何种方式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歌词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在此种演唱状态之中获得心灵的滋润。高中音乐教材中的许多音乐作品,都具有着满满的正能量,内容也涵盖爱护老幼、热爱祖国以及互相帮助等方面的内容,而其中所存在的德育元素需教师去进行挖掘,以便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领会音乐作品之中所蕴藏的德育思想。所以,在讲述音乐作品前,教师应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与理解音乐作品,让学生能够明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特点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方式等,而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此首音乐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何种动作或语言来体现音乐的情感?如此学生也就能够感知本首音乐作品,更为精准地把控此首歌曲的节奏。

3. 渗透情感因素,培养高尚情操。在开展高中音乐教学时,应针对音乐学科的主要情感特征,将其作为重要的纽带,起到以情育人的作用。情感是指人们对于一些事物的喜爱和厌恶的态度体现,也能够对于道德行为方面产生调节作用。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也需重视激发学生在情感层面上的共鸣之感,在此种学习状态下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陶冶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与品格。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若想让学生真正的“动情”,那么就要为学生營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投入音乐作品所呈现的情境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产生触景生情之感。再者,可以通过歌曲表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歌词朗诵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通过上述方式真正挖掘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实现对于高中学生的情操培养。

二、充分利用音乐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在新课改后明确提出,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即为音乐艺术实践的整个过程,所以,不管对于何种音乐教学来说,均应强调于艺术实践中。让学生积极投身至各种音乐活动之中,使其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利用艺术实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可开展校园文艺汇演、音乐会以及歌咏比赛等借助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以及表演形式来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如:文艺汇演的舞蹈节目中,老师指导,学生参与舞蹈动作、造型的设计、排练;合唱歌曲中各声部的和谐演唱;音乐会学生参与组织等等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在学生参与、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通过活动,使学生融入群体,淡化自我。通过音乐合作,使学生反应迅速,灵活多变,也使学生了解合作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和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也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通过活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并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对于高中音乐教师而言,务必要明晰音乐的力量与价值,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以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如此不但能够实现对于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利于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于新课改后对于高中音乐教学的迫切要求。

编辑:蔡扬宗

作者:王斌

音乐作品评析论文 篇2: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对应之策

【摘要】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必修课之一。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体验,从音乐中得到美的感悟,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然而,在功利主义的大众观念趋势中,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生以及家长纷纷对音乐课的“无用”怨声载道。其次,音乐教学本身存在一定的价值定位缺陷,同样没有很好地达到音乐教学的根本宗旨。笔者根据素质教育背景对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希望能为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 素质教育 对应之策

目前,我国初中音乐教学体系中,主要要求学生把握基本乐理知识、大致了解各类音乐背景、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学会对音乐作品进行评析等。然而,音乐教育意图达到的美育目的并不是简单达到以上几点教学目标就能完成的。从具体、机械音乐课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创造力,才是音乐教学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达到的目的,才能更贴切地响应现阶段素质教育大背景的要求。

1. 目前初中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会上普遍对于音乐教学存在偏见和误解,通常认为学习音乐对生活没有任何帮助,达不到经济效益。其次,我国目前初中音乐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较为传统,没有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另外,一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素质未达标,在音乐教学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未能达到通过音乐教学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

2. 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的应对策略

2.1重新认识音乐,扭转音乐偏见

在功利主义普遍存在的社会中,若音乐无法为人们带来可视的、直接的效益,则难以提高其对音乐教学的偏好度。此时,重新认识音乐、评价音乐,带领学生去感受音乐所能带来的体验,对扭转其“音乐课无用论”的偏见具有重大意义。在引导学生重新感受音乐之前,音乐教育者首先要认识到,音乐教育并非一定要培养学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巧,其最基本、同时也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人格。

如何才能引领学生重新认识音乐,并扭转其偏见?笔者认为,教师的开课演讲是整个音乐课程教育的根基。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开课演讲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时代特色,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的诠释。例如,人教版七年级音乐课本中“四季——秋”一课中,教师可先从目前流行音乐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且关于“秋”的歌曲;让学生表达对这些流行歌曲的关注原因;在引起课堂热烈的讨论气氛后,教师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引入教材中维瓦尔第作曲的“四季——秋”;要求学生聆听该音乐作品,并适当进行语言引导,以使学生融入意境。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音乐教学的开场,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度,从而有助于扭转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偏见。

2.2摒弃低效课堂,创新音乐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说明;(2)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背景或乐器基本信息等;(3)展示乐器或播放音乐作品;(4)根据教材对音乐作品等进行评价。而要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必须结合时代特色,对音乐教学进行创新。

例如,进行音乐教学并非一定要先以歌曲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对于抒情类、诗歌体的音乐作品,可先与学生进行文学角度的探讨,文学领域对于长期学习语文的学生来说相对较熟悉;如音乐作品“阳关三叠”,其作品本身即古诗,编成歌曲以更优美的形式表达友人间的送别之情。教师可先从文学角度向学生“请教”该古诗的含义、分析以及情感;待学生均参与讨论和分享,基本了解该古诗的意境后,向其播放该音乐作品。由此,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下对其进行音乐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2.3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传统定位

目前,多数教师将音乐教学定位为具体音乐技能、乐理知识的传授,由此观点出发而产生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模式”。然而,此传统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观念高度。因此,教师必须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完成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转型。

例如,在学习乐器音色的辨别时,教师可使用“欣赏音乐作品,猜测乐器种类”的课堂活动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总结出在音乐作品中常出现的乐器种类,并根据这些乐器搜集相对应音色的音频文件;其次,搜集各个类别且包含这些乐器的音乐作品,如包含钢琴伴奏的音乐作品中,通俗音乐选择5首,民族音乐选择5首等。在音乐课堂上,可先向学生介绍乐器基本信息,包括历史、构造、使用技巧等;介绍结束后,可向学生播放该乐器音色的音频;待学生基本了解几类乐器后,按较易分辨到较难分辨的乐器分辨程度播放音乐作品,并使学生根据所听音乐分辨其中所出现的乐器种类。从而使其更好地了解乐器的作用和美感。

3. 结语

音乐教育与基础课程教育之间的严重失衡现象,归根究底,在于社会大众在“素养”和“知识”间的经济价值权衡中,倾向于能带来显著利益的“知识”。然而,在对学生的培养中,看似“业余”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素养教育却对其性格、素养、创造力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效果却是“主科教育”不一定能达到的。因此,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进行灵活、有趣、有效的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笔者在本文所提几点初中音乐教学建议为经验与思考之果,希望能为素质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毛婷婷

音乐作品评析论文 篇3: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教授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到学生的素质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和落实,许多以往的教学问题都暴露出来,给新课改的贯彻和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而解决这些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是高中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音乐鉴赏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常见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新课改也将音乐鉴赏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放在了音乐教学工作的首位。在新课改下打造优质高效的音乐鉴赏课,应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高效;体验式教学

一、引言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和落实音乐鉴赏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准,是高中音乐教师所必须关注的事情。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是高中音乐教师今后努力的重点。

二、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以增强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新课改背景下,提倡对于教学内容的灵活掌握,而非简单的识记,让学生能够从一个较为深入的层次,全面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要求下,音乐鉴赏课程,必须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表现手法、表现风格、题材的全面把握和比较,从而形成对于音乐作品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准[1]。比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相同音乐主题或者是不同音乐风格的全面认知,提高对于音乐作品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较为积极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自己的音乐认知水准和审美能力。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有着大量丰富的、题材多样的经典音乐作品,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这些音乐作品加以分类,而后便于在比较教学中应用,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

对于不同的音乐作品,通过比较的教学方式,能够拓宽学生的音乐认知领域,进而从更高的层面赏识音乐的艺术价值。例如,在进行《黄河大合唱》的鉴赏过程中,可以原版的《黄河大合唱》与经过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二者的区别及艺术相通性。我国当前最为著名的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曾经倾情演奏过这段著名的曲目,因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听一下郎朗版的钢琴演奏曲,再与其他版本的作品作对比分析,从而能够较好地体会出不同版本音乐作品的差别,及同一个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演奏乐器,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韵味。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存在着表达同一种情感而类型不同的作品,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对于不同时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所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技巧。例如,在诸多的歌颂祖国的作品中,有赞扬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走进新时代》,有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所创作的《我的祖国》,这两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是同一个主题,因而,可以拿来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品味音乐作品,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各国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从而将音乐的鉴赏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采用对话式教学方式,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高效的音乐课堂,往往是建立在有效的师生互动基础之上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能够有效增加师生互动机会的教学手法。具体而言,对话式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设问或者其他方法,达到师生间互动交流的目的。对话式教学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主持者,而学生则发挥着课堂“主角”的作用,让学生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轻松掌握课堂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较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相互之间分享对于音乐作品的感悟,进而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形成多维度的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在对话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看法,对于明显错误的、有违科学常理的看法,要给予有说服力的纠正;而对于新颖的、有独特见解的看法,则要给予肯定和嘉奖,以保证学生持续的对于音乐的热情。例如,在对于“多彩的民族风”这一课的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让学生自由讨论我国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民族音乐与地方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地方特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较为科学的完整的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

教师要让学生踊跃表达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看法。有的学生喜欢蒙古族音乐,因为它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热情、奔放,很切合蒙古族人民在大草原上的洒脱、彪悍特点;并且,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著名的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十分接近自然的音乐。有的学生谈到了维吾尔族音乐,觉得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维吾尔族人民都十分热情好客,因而,他们的音乐作品都充满了欢快的曲调;当然,维吾尔族人民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外向、挺拔的感觉。总之,不同的学生,对于各民族音乐风格有着自己的认识,也有自己的钟爱,最后,音乐教师可以综合使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和完善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一堂较为多彩、蕴含了丰富知识的音乐鉴赏课。

四、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

体验式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平等享受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进而形成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合作并进行学习,从而巩固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巩固既有知识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问题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疑问中,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教师首先必须创设出较好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进行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聆听经典音乐,然后,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新的解读和感悟。例如在《黄河大合唱》的赏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基本形成对作品论调的看法,初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调之后,将预先设定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就这些有引导性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可以提出诸如有两位作曲家,分别创作了《保卫黄河》、《河边对口曲》,仔细聆听这两部作品,比较两位作曲家分别使用了哪些创作素材,以及使用了怎样的音乐风格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曲目,自然会形成一定的聆听重点,产生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达成关于作品的观点一致性的过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就自然水到渠成,印象深刻[2]。

当然,也可以采用发现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确音乐学习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即本堂音乐课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所要解决的问题等,让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与同学进行分享,最后,由教师在总结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得出能够囊括各个方面的、综合的看法和建议。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欢乐颂》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认知;而学生经过讨论,普遍会形成一种共识,就是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进而,就能够较好地体会到贝多芬在音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壮美、高亢、激昂的情感[3]。学习任务的明确,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形成对于音乐作品的深刻认知。

五、结语

总之,高中音乐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高中音乐教师必须树立起积极的态度,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与探索新的、适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学生带来优质、高效的音乐鉴赏课。

参考文献:

[1]吴仁培.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探析[J].歌海,2011,(2).

[2]李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0,(16).

[3]杜宏斌.高中音乐鉴赏课《欢乐颂》案例的思考与评析[J].中国音乐教育,2012,(3).

作者:刘丹

上一篇:立宪思潮分析论文下一篇:肿瘤医院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