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2024-05-02

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通用8篇)

篇1: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孩子给父母关于成长过程的一封信

或许是我习惯了这样散漫而满足的生活,从来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一直这样很自我的过着,写给爸妈的一封信 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听到他们的声音很开心,很有安全感。告诉他们我的烦恼,我的不开心,总是能在爸爸那找到安慰,然后被妈妈泼冷水。他们说我怎么还像个孩子一样长不大?呵呵…我喜欢在你们面前耍赖,因为只有你们对自己的孩子才是最真实的。我承认我一直是个溺爱中的孩子,永远都不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而且还要求别人按照我的意愿走。

听着抱抱说着他内心深处的种种,有些惊讶有些不知所措。或许这次真的是我错了。第一次,第一次这么大的感触到自己是多么的幼稚。

我在想,是不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才会导致每个人的人生观的不一样。我知道抱抱是个很懂事的男生,知道他是个很孝顺的孩子,知道他是个很稳重的男人。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他的能力和潜能。至少我无条件的相信他,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相信他即使没有一些人的背景以后一样可以做的很好,很好。真的。但是他需要一个跳板。对,跳板。就像千里马需要遇见伯乐一样。

是的,我没办法体会到成长过程中他与我差异迥然的童年,但是从他的话中我感触到了那些无法掩饰的悲伤,心得体会《写给爸妈的一封信 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辞藻形容我的心情。其实有时候我挺羡慕的,因为他总是说乡里怎么怎么,在我的印象中,乡下就是奶奶家,有池塘,有稻田,有清凉的井水,有小鸟昆虫,有石板桥,有很大很大的桔园的地方,小时候一放暑假就很向往的地方,一住就是两个月的小村庄。每个人对每一个事物的看法不一样,造成了我们印刻在心里的观念不同。

或许我改好好整理一下我自己。同样生活在一个消费层次的小城市中,生活在一个物质需求的学校中,为什么我始终要把眼睛放得那么高,看不到站在物质下面的同学们。无休止的`挥霍导致了我习惯这样的生活,认为这样是我的生活模式,这么大了,一直没有想过改变什么,因为从小到大,我的朋友,我的圈子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跳不出这个圈子看到外面的生活。

谢谢你,谢谢你,让我明白了,爸爸妈妈的钱是每天辛辛苦苦挣回来的,他们无条件的满足我的所有是希望我能在好的外在条件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没有资格任意的挥霍他们的所有,没有资格认为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为我做下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没有资格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听着抱抱说的话,觉的心酸,但却庆幸,庆幸在我19岁这一年遇到这样一个男孩子,谢谢你,谢谢你教我如何爱别人,教会我成长。谢谢。谢谢抱抱。

接下来我们生活该如何演绎?

篇2: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我想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爱。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信息,是孩子的需要,许多孩子对爱的需要远胜于一两件玩具礼物。但父母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呢?轻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与孩子道别时跟他挥挥手,在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这些都是在向孩子表达“我爱你”。同时,也让孩子传递这种爱,让他们爱父母,爱他人,把爱具体化。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里,父母在谈到孩子们的选择时,总是会说,孩子还小,懂什么选择?做家长的必须为孩子作主,等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感谢自己的。也有的父母觉得,自己是孩子的父母,难道还能害了孩子不成?自己能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怎么还得尊重他的意愿?可是,事实上真的像父母所讲的那样吗?其实,从表面上看,父母是围着孩子转,但实质是孩子围着父母的意志去转。因为,父母们不是孩子的意愿放在第一位,尊重孩子的个性,人格,兴趣,使孩子有充分自己发展的空间。相反是把自己的愿望当成孩子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父母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做父母的一再强压,甚至是不惜武力迫使孩子就范,那将使孩子逐渐失去正常的思想、判断,从而慢慢丧失自信,及自我意识。那将是非常可怕的。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尊重孩子,就必须将孩子视为独立人格的人,允许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即使孩子的发展与家长为他设计的目标并不一样,或者他的有些表现家长很难理解,但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关心孩子,并不是什么都替他做主,应鼓励他独立思考并勇于探索,让他知道家长随时都在关注着他。

那些肯学习的父母都在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但也应该注意不要拔苗助长,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孩子一起欢笑,能让他看到事物轻松和愉快的一面。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母亲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承担与孩子进行最初的情感沟通,孩子通过母亲的一系列行为使其基本的感觉能力得到锻炼,孩子的情感得以发展,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的诱导作用。同样的母亲还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初刺激来源,使母亲在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形成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同时母亲还是孩子最初的人格行为的影响者。对孩子人格基调的基本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母亲对孩子的了解是从母胎里就开始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母亲那样对影响的孩子的外部环境如此清楚,也不可能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有深切的把握。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通、母子情结是母亲和孩子不可分割的纽带,而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信赖感,让母亲比谁都能更及时地把握孩子的想法。

父亲对子女成长的也具有关键性及重要性。因为孩子的成长如果完全由母亲把持,肯定不利于孩子少年时期的健康成长的发展。不仅会使男孩“女性化”,女孩的性格也会更加的柔弱。当然如果只是由父亲单独培养教育子女,同样也是不利的。父亲行为不管是好是坏,都将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亲在孩子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因为男人一般具有实践丰富、心胸开阔、性格刚强等长处,这对子女是一种优势。父亲对子女的爱并不只是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地是体现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对孩子来说,好父亲能经常和自己一同玩耍。当然,经常买礼物、给零花钱的爸爸,确实也让孩子喜欢。但是,这仅仅是在当时喜欢,过后孩子便忘了。这是因为两者的心灵并没有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是靠物质和金钱维系着。与此相比,那些和孩子一块儿玩耍的爸爸却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快乐的印象。这不仅能为父子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孩子今后跨越青春期危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爱心的父亲很愿意和孩子一起玩耍,这样,孩子便会对父亲产生亲近感和敬慕之情,父亲的良好形象便会深深地铭刻在孩子的心中。

女性富于感情,男性长于理智这种男女差别,使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交往过程中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讲,父亲有较丰富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较深刻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无不对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起着独特的作用。父母的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是开启孩子智慧的最佳条件。父母是孩子最为亲近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最为依赖和信任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多的心灵的影响。如果孩子是块塑泥,父母就是模型,而最初掌握刻刀的同样也是父母。

篇3: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由于种种原因, 未成年人在对其所生活的世界进行理解, 以及为了自身成长而进行间接经验传承时, 可能存在着种种信息不对称——他们应知道的和他们实际上已经知道的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巨大的反差。为了化解这种信息不对称, 从古至今, 人们先后请出了几位化解者, 依次是父母、老师、大众传媒。

在“前大众传媒时代”, 父母和老师在化解孩子们的信息不对称方面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而进入大众传媒时代, 父母与老师虽然仍然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但他们的影响力与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呈“此消彼长”的趋势。2005年、2008年、2011年, 笔者委托相关调查机构先后随机抽取全国近百所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进行“信息、知识、技能获取渠道调查”, 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数据。调查结果见下表:

数据来源:北京央视科技有限公司

从上面表格中我们不难发现, 大众传媒 (尤其是方兴未艾的新媒体) 对孩子在认知世界, 获取间接经验方面不仅有着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正在呈逐年递增态势。

二、大众传媒怎样影响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

传媒学有个“议程设置”理论, 说的是在大众传媒时代, 芸芸众生都生活在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里, 媒体虽然不能影响人们怎么想, 但至少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有专家曾经做过相应的统计, 近年来, 有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 往往都集中在娱乐方面, 而且有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因此, 国家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如国家广电总局近段时期以来多次下发文件限制过度娱乐化节目的播出。

美国著名的大众传媒学者尼尔·波兹曼曾经在《娱乐至死》序言中指出“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 失去自由, 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 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 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可怕的是, 可能成为现实的, 是赫胥黎的预言, 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 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 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话还是非常深刻的, 而缺乏“把关人”的网络传媒, 更是问题多多。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自2007年开始, 每年发布一次《中国青少年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07年的调查表明, 有高达73.7%的青少年玩过网游, 而发达国家如美国, 网游的普及率只有35%。2008年青少年使用网络游戏的比率为67.4%, 2009年增加到77.2%, 2010年虽然回落到74.8%, 但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仍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有识之士对青少年在网络时代上网行为的担心。

数据来源:CNNIC

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调查, 2010年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4小时, 折合成课时计数, 约为22节课, 有约3成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有网瘾。

过度的娱乐往往会导致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对真实世界的不正确理解, “想唱就唱, 唱得响亮”, 为了一夜成名, 不惜走上邪路。

而大众传媒的传播者的审美情趣、价值偏好往往也潜移默化地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以前经常听人说起过, 某某人是看了一本好书而因之走上革命道路的,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也曾经说过“是书籍使我在黑暗的年代没有沉沦”。但近年来, 似乎越来越难找到类似的典型案例, 倒是诸如“女粉丝狂追13年见到刘德华, 债台高筑老父自杀”, “富士康员工因媒体报道连环自杀”之类的负面信息不绝如缕。

上个世纪70年代, 美国社会学者大卫·菲利普斯 (David Phillips) 通过分析1947-1966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数据提出了一个概念, 这就是所谓的“维特效应”, 是指大众传媒中的主人公自杀, 渲染描写可能招致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效仿。菲利普斯和肯尼斯·伯伦 (Kenneth Bollen) 的研究证明, 报纸与电视上的自杀新闻报道是与随之而来的自杀数量成正比。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 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正在成为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的新的强大推手。

三、媒体应当做什么

(一) 遵循“外化”与“内化”两种路径, 实现文化自觉。

前不久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自觉”写入全会公报, 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在最高级别的文件中提到“文化自觉”。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日前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说文化自觉乃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础, 在我看来, 文化自觉也是媒体充分履行应尽职责, 紧扣时代脉搏, 勇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随着六中全会公报写入“文化自觉”, 这个词汇已进入公共话语体系, 怎样建构媒体的“文化自觉”, 我认为至少可以遵循以下两个路径:

一是“外化”。毛主席曾经说过, 人的正确思想既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 也不可能为人的头脑里所固有。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同样的道理, 媒体的文化自觉也不可能来自天上或是自己头脑固有, 要想建构它, 相应的外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外力包括但不限于来自相关法律法规的压力, 来自党和政府部门的压力, 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 来自特殊社会群体的压力等等。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以上几种压力又都有所欠缺:来自法律方面的压力往往失之于“突”, 来自党和政府方面的压力往往失之于“粗”, 来自社会公众及特殊群体的压力往往失之于“忽”。“突”者, 亟需突破之谓也。到目前为止, 我们还没有一部与媒体有关的、规范媒体行为的法律;所谓“粗”, 就是有关方面对媒体的管理往往失之于宏大叙事, 粗放式运营;所谓“忽”, 则是指有关方面往往自己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自己的权力, 没有利用“场效应”对媒体形成“围观”压力。为化解上述这几个方面的欠缺, 还应呼吁有关各方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体对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性, 尽快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 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相应的监督, 使媒体只能向善, 不能、不敢去做不负责任的恶事。

二是“内化”。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伟人说过的这句话同样值得深思。外在压力如不能转为内驱动力或内生动力, 恐怕媒体的崇高感、责任感、使命感也不一定会可持续。“内化”的前提是内化者对外部现象或行动的发自内心的认同, 内化既是手段, 也是目的, 更是一个过程, “内化”过程中应避免将手段、目的与过程割裂开来,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是一个不断逼近、不断修正的过程, 不能也不应期望可以一蹴而就, 周总理所说的“活到老, 学到老”实际上就是强调了“内化”过程的终身性。当然, “内化”之路虽然漫长, 但关键处只有几点, 筑牢几个基本的根基, 才能够使自己海纳百川, 这几个根基就是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

(二) 盯准“精英”与“草根”两个阶层, 借助并培养“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 是个大众传播学概念, 其含义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 同时能够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 形成信息传递的两极传播。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 意见领袖往往与精英阶层挂钩, 而在泛媒体时代, 意见领袖则有从精英向草根阶层漫延的趋势, 所以我们在今天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就要盯准“精英”与“草根”两个阶层。

——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又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方式进一步划分为“体制内的”和“体制外的”, “以建设性为主要诉求的”和“以质疑甚至是批评为主要诉求的”等不同类型。这些人有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是以实名的方式进行舆论传播, 对于他们更多的应当是因势利导。中央最近提出要善用媒体、善待媒体、善管媒体, 其实将这三“善”后面的“媒体”换成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也完全合适。

——草根阶层的意见领袖。由于自身所处的位置, 使得草根阶层天生就对精英话语层具有非常复杂的情感, 他们自身也往往愿意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或话语方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在传播渠道多样化, 甚至对每个人都唾手可得的时代, 草根阶层不断会产生新的意见领袖, 对于他们的影响力同样不能忽视。与精英阶层的意见领袖不同, 对于草根阶层的意见领袖应当采取早发现、早培养的方式, 引导他们进入主流话语层和主流价值观所期盼的轨道。

(三) 依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种路径, 促进传播渠道的联动。

任何有影响力的传播者如果失去了赖以传播的路径, 他的影响力都会成倍地下降。在多媒体乃至泛媒体时代, 单一的传播路径已很难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多种媒体互动、联动, 才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这里所说的“多媒体”, 其实概括起来说, 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种。二者可谓“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各有千秋。要想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就不应“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而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在内的新媒体寻找新闻传播线索, 征集受众反馈;新媒体则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为自己加上“V”字认证———解决受人怀疑的信息源可靠性等问题。而作为有意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过程中发挥良性作用的媒体人, 则应尽快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从立足于信息的发布权到立足于信息的解释权;二是从意见的表达者到意见的平衡者;三是从“社会守望者”变成“社会对话”的组织者。

(四) 感悟“选择”这两个字, 把传播当成一门艺术。

韩非子曾经慨叹过, 说服别人是门技术活。为此, 他专门著有《说难》。要想当好孩子的“第三个老师”, 在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就有必要感悟两个字:“选择”。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表明, 同样一件事情, 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 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 这就是著名的“正反之选”、“先后之选”、“明暗之选”和“情理之选”。

四、几点建议

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全媒体语境下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点, 思维特点、价值取向, 以便对症下药地对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进行引导。

二是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全媒体语境中“意见气候”的形成, 关注局部性优势意见的形成与扩散, 以便确立主流话语层希望的媒体总体“意见气候”的形成。

三是建议有关部门以变应变, 巧用3T原则, 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青少年舆论引导工作。

篇4: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父母当做镜子

宣布不要父母一分钱的我,在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瞬间起,就意识到今后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我的坚强令许多人瞠目结舌。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很艰苦的事,但是对我来说却不存在任何障碍,这都得益于父亲早年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我经常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有时因为学习太辛苦也曾想过放弃,可每当想起父亲在深夜读书的样子,我就会立刻重新振作起来。父亲的教诲作为一种记忆一直伴随着我的留学生涯,我没辜负父亲的厚望,最终拿到了硕士学位。结婚后,养育孩子成为我人生中的又一个挑战。

在孩子面前我总是小心翼翼。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日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因此作为母亲,我的压力相当大。但是,我也有机会得到回报,我就像一面明亮干净的镜子,照出孩子们的影像。而将懵懂的孩子培养成才,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吗?

为此,我始终坚持两个原则。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强求孩子们做什么,而是力求成为他们的榜样;其次,在生活中,我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

就像我的父亲那样,除了要求孩子们遵守一些基本的生活规范外,我从未强制要求他们做任何事情。而且在生活中,我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我想只要让孩子们看到我努力的样子,他们就会变得勤奋。

在饱受艰辛的那段时光里,我也曾想过打退堂鼓,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总能让我的心平静下来。

在希望孩子们做什么之前,我总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我从未出去喝过酒,下班后马上回家做家务。就像当年父亲那样,我总是在书房里学习到很晚。

我教育孩子的两个基本原则对孩子的影响,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地体现了出来。

当我学习的时候,他们在我身边一起看书,并且打赌看谁读的书最多。很快,他们成了附近图书馆里有名的“书虫”。南希在我写论文的时候,将打字当作一种游戏,最后,我所有的讲义都是她打出来的。她跟我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她成为读书最多的一个孩子。

如今3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每当他们回忆起幼年的时光,都会感觉当时学习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任务,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到晚上,当他们看到妈妈默不作声地坐在书桌前看书时,他们也会很自觉地去学习。就像我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中成长一样,他们也是在我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起来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就像一面镜子。

每个孩子都蕴藏着无限的才能,同样每位父母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而这种教育方法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没有任何关系。

我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以及今后孩子们生存的社会感到非常忧虑。我们在高喊榜样的重要性的同时,却意识不到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榜样。在没有给孩子展示正确的生活态度之前,怎么能强制要求他们成功并超越别人呢?许多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信心,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和条件使母亲们感到不安。

无论是几千年前,现在,还是将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实就存在于父母的心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整天围绕在父母身边,第一个学习的榜样就是父母。就算是父亲早晨起床后看报纸的样子,也会在孩子的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当父母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述学习的重要性、解释是非曲直的时候,孩子能够理解并真正遵守吗?如果孩子能够接受,那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但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太容易接受的。

与其苦口婆心地说服孩子,不如妈妈先给孩子做一个表率,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作为母亲,不能只考虑孩子怎样做才能长大成才,还应该考虑自己如何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摘自海天出版社《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妈1》 作者:[韩]张炳惠 译者:李世鹏)

篇5: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2007年9月18日,全国著名家教专家徐国静老师给南京首届新父母学校的父母们进行了一场《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讲座。讲座结束后,众多的家长带着家教方面的疑问围着徐老师久久不愿离去。对此现象,一位在场的教育专家由衷的感叹:现在许多行业都要求有上岗证,惟独做父母的不需要。每个成年人都有生孩子的权力,但又有多少父母是懂得教育孩子的呢?

㈠你会做父母吗?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母亲满脸忧虑地告诉徐老师,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作为父母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看到孩子在学习上又不上进,难免要唠叨。正因为如此,她上初二的女儿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至于现在他们的女儿已经拒绝和父母沟通。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就关上自己的房门,房门上永远写着闲人免进的大字。作为母亲她很痛苦但又束手无策。在旁的另一位母亲痛苦的根源在于,她发现儿子经常撒谎,有几次儿子的谎言被她当场戳穿。没想到从此她和儿子就好像陌路。儿子不和她沟通,而她也总觉得儿子在撒谎。这位母亲对于和儿子相处感到束手无策。而另一位女儿已经是大学生的父亲所讲述的苦恼更让徐老师感到父母教育的重要。这位父亲说,他的女儿成绩很好,为了让女儿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夫妻俩从孩子上初中后就不在家看电视,每天家里都保持相当的安静。女儿去年考上了大学。这本来是高兴的事,但现在他们夫妻俩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他女儿上了大学后,住进了8个人一个房间的宿舍,由于女儿不能容忍宿舍里的吵闹,现在已经换了三个宿舍了,仍然无法与同宿舍的同学相处。现在,女儿已经有了抑郁症的迹象,甚至不想再读大学了。

面对父母们的种种困惑,徐国静老师坦言,教育孩子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她根据自己切身体会送给父母们六个字:发现、播种与交流。

首先要学会发现。发现孩子,发现自己。面对自己的孩子,许多家长都有恐惧心理。恐惧孩子学习不好,恐惧自己的孩子交友不当,恐惧自己的孩子不跟父母说真话。因为恐惧和紧张,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往中建立了一个错误的机制。在学习上,父母一般采取诱惑、恫吓和过分保护的策略,在孩子的交友上,父母们又采取堵塞跟踪、威胁看管的方式。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心灵的距离越来越远。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孩子一搬不能接受。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很叛逆。徐老师奉劝父母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感情。

其次要学会播种。播种爱的种子。徐老师说,现在的父母给予了孩子过度的关心和保护,致使很多孩子除了学习之外什么也不会,更别说去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由此造成很多孩子心理缺陷。其实,父母仅仅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不够的。要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这是对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的礼物。一个有爱心的人就会有责任感,就能够面对挫折,就会有好奇心和同情心,懂得理解别人,懂得充满自信的生活。

第三要学会和孩子交流。父母学会与孩子沟通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读懂孩子这本书。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也是教会孩子将来如何与这个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徐老师呼吁为人父母们: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目前比较落后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正在遭遇失败,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学会拥抱孩子,抚摩孩子和注视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感觉到父母以他为骄傲。因为孩子的心不出问题,孩子的成长就不会有问题。

㈡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家庭教育的力量是无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是一门大学问,根据心理学家对20多个国家的十万名8至14岁孩子的调查和教子有方家庭的经验,在孩子教育方法上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1.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也可鼓励他们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无法传授孩子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终身受益。

2.设置一些小小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类父母一定是很有智慧的。他们深知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的生活一定会有所帮助。

3.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有进步应肯定,遇挫折时,要疏导,帮他分析道理,找出问题所在。

4.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锻炼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家长在家中要营造宽松的氛围,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宽容、忍耐、客观平和的心态。

5.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素质,鼓励孩子与人交往,不应以“妨碍学业”,不让他去交往,更不要把孩子的同伴粗暴地赶走。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交,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表达、书信通讯、运动旅游等途径,并培养诚信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

㈢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徐国静老师说,如果家庭教育仅限于如何培养儿童,而忽略真正需要提高的是父母素质,那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父母素质不高,怎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又怎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呢?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徐老师忠告父母们:在孩子小时候如果你不把他当成人,当孩子长大了之后他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做父母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没有拥有教育知识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做父母。因为,没有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没有成功的学校教育。当孩子进入学校的时候,他的身上已经留下了父母的烙印。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培养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留心不要在无意中谩骂了孩子,孩子的潜能是否得到发展,需要的是鼓励,鼓励中的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替孩子作太多的决定,父母是孩子学习的辅导者而不是替代者,让孩子学会快乐生活。

父母的职责是帮助他们的孩子明白必须对自己负起责任。而要做到这些,父母的素质起决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应是父母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应是父母教育;并且需要真正提高父母素质。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㈣在教育孩子中父母应避免做的事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说慌,父母之间要相互谦让,相互谅解。

2.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平等关系,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时不要表示不欢迎。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全面答复。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过错。

3.不要过分地强调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或打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讲他人的坏话。不可在孩子面前泄露别人的隐私。不可说孩子无法理解之事。不可谈论使孩子忧虑而又无能为力的话题,否则会变成孩子沉重的精神负担。

㈤在教育孩子中父母应该做的事

1.你会每个月至少带孩子去一次书店看书吗?从小就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孩子终生受益。

2.你会给孩子订一种以上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吗?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但极少会给孩子订阅报刊杂志。

3.你会培养孩子关心天下的广阔胸怀吗?你会买一个地球仪、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放在家里吗?每当新闻报道到哪个地方,你会和孩子把哪个地方找出来吗?让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行”万里路,天天播放新闻,孩子就“阅”尽天下了。

4.你会让孩子做家务吗?孩子首先是人,即使孩子将来成为伟人,现在能把饭菜做出来就饿不了他。什么东西都要学习才会的,不给孩子机会锻炼他怎么会?

5.你会在孩子睡觉前跟他聊聊天吗?父母在孩子睡觉前和他们聊聊天,这个时候是父母和孩子最佳的沟通时间,然后道声晚安。

㈥国外父母如何教孩子自立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㈦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十法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

9.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

成功家教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的问题总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格外关注。昨日,由本报和郑州一中联合举办的“成功的家庭教育艺术”公益讲座在省人民会堂获得了极大成功。

讲座于9时开始,一直持续到13时10分,能容纳数千人的会场座无虚席,秩序井然,掌声不断。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岳晓东和上海教委心理健康主管、复旦大学教授、瑞士兰德学院客座教授张志刚,分别运用多媒体演示,讲了“21世纪孩子的10个„学会‟”和“成功家教的艺术”。

㈠教孩子十个学会

在全国20多个城市做过讲座、担任全国9所大学客座教授的岳晓东博士,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重点讲了21世纪孩子的10个“学会”。

岳晓东说,现代社会,父母给孩子最大最好的礼物莫过于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就要教会孩子十个“学会”:

一要学会吃苦,现在不懂得苦,将来就不懂得甜,教育孩子逆境中自强;二要学会创造,其实孩子并不缺乏创造力,而是缺乏对创造力的赏识,学会创造就是学会成功;三是学会爱父母,知道父母恩;四是学会爱护心理健康,既能接受表扬也能受委屈,这同爱护身体同等重要;五是学会欣赏他人,欣赏自己而不欣赏他人是自恋,欣赏他人而不欣赏自己是自卑,既欣赏自己又欣赏他人就是自信;六是学会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激励;七是学会自学,此乃独立之本;八是学会自我设计,不断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九是学会幽默,幽默是创造力的突出表现,也是减轻生活烦恼的良药;十是学会自理生活。

㈡五句话说与家长

张志刚教授在讲授成功家教的艺术时,送给父母五句话:

第一句话:对孩子永远要鼓励多于责备。注意孩子的“自我感”非常重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句话: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太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想出并使用最合适的家教方法,也才能影响并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

第三句话: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多听孩子说。现在孩子对家长没有话说,是因为家长没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没能“同感”自己的孩子;

第四句话:不要小看对孩子的品格教育,进再好的学校也不是目的,成功就业和终身幸福才是目的,注意培养孩子的品格,包括青春期的教育;

第五句话: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安静,有读书氛围,并要做好孩子考试前后应有的关怀。

㈢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我的儿子今年7岁,很内向,男孩不跟他玩,他爱和女孩玩,怎样扭转这种情况?”“我的孩子迷恋上了游戏,讨厌学习,我怎样才能说服他?““我是学播音的,就因为第一学期老师总批评我,现在一看见话筒就害怕,怎么办?”昨日上午的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市民昨天下午又来到商城饭店,和专家面对面交流。

张志刚教授告诉记者,他曾在许多城市讲学,郑州的家长如此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真的很少见。他说,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的作用固然重要,孩子自身的调整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上海的大中小学教师都要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并有专人搞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岳晓东博士说,和国外相比,国内的心理教育差距很大,意识很差,首先就表现在学生本身。国外的小学生遇到问题时,会很自然地想到去做心理咨询,而我们就没有。要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篇6: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朱贝加家长 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

曾经我是一名海员,船一开航好几个月不着家,虽然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但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在无边的大海上对家人的思念,这也使家庭在我心里变的无比重要。女儿的到来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初为人父的我果断放弃了在海上漂泊,回归家庭,因为我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任何一个瞬间。

当女儿从一个襁褓里的小精灵出落得亭亭玉立,作为父亲这个角色,所担任的不仅仅只是对她的关爱和陪伴,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尤其在升了小学之后,女儿的变化仿佛像被踩了一脚油门的汽车一样,进步飞速,有时候甚至会偶尔产生意见分歧,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小不点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小世界,让身为父亲的我,多多少少有适应不了这么快的转变,但是《父母课堂》正是一个化解矛盾的缓冲带,让我意识到成长不单单是女儿自己的事,作为家长在为人父母这条路上也要不断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往往父母真的把自己摆到了老师的这个角色,以类似命令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可以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因为父母坚信自己是对的,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没有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前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读了这期《父母课堂》中(2015年11月)《别把传授变成了命令》之后,我感受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不是肆意对孩子下任何自己认为对的命令与要求,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往往比用言语去声明来的更有说服力,同样,孩子通过自己领悟懂得的,也远比父母的苦口婆心要深刻的多。

家里的家务活大部分都是孩子妈妈干的,我与孩子逐渐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活都不想干了!看到这一些,我逐渐在下班后帮孩子妈妈刷碗了,打扫厨房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就逐渐参与进来了,收拾家私,拖地刷杯;孩子也意识到,家是我们大家的,家务活要分担,要有责任感,可以把劳动当成一种乐趣,从中得到快乐,给家一份美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正是《父母课堂》所讲的引领的作用。

正如文章所述,孩子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需要教练式的父母,手把手的教,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她需要朋友式的父母,给予她尊重与倾听,在孩子想和父母分享的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而忽略,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跟父母沟通了,小小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许是日后要用大大的耐心也弥补不了的。

篇7: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对于孩子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话题和想法,孩子的成长我们注入了太多的心血和爱,当然孩子也带给了我们数不清的欢乐时光和难忘的回忆。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从学语言、学走路,到现在的小学生,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和快乐。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做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课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

一、孩子小学新变化

孩子入小学以后,与我们幼儿园比,生活的习惯、学习的环境、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孩子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读一年级以后才发现,原有的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每天为接送孩子次数的增加而忙碌,为孩子的一日三餐的安排而苦恼,为如何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还得大伤脑筋,同时,家长还得面对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琐事,可以说苦不堪言。然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能以此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俗话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我们既不能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老套路,更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要求和方法。要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眼光和要求,重视对自己教育方法的总结和改进,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

二、给孩子创造一个和和睦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健康而快乐成长,最离不开温暖祥和的家庭环境。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非常重要。建立温馨、和睦的家庭,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条件,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爱心。再次,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游戏、谈心。文化知识仍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玩耍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使孩子在学习和玩耍中充分找到快乐。让孩子感觉得到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满足感,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和时间。

三、大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指导老师,作为家长,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也要做好正确地引导。儿子很喜欢画画,我就把他送到美术兴趣班,她喜欢玩电脑游戏,我就适度的让她玩益智健康游戏,同时还教他装扮自己的QQ空间、上传各类照片、种种游戏农场、写写日志、说说等等,让他玩变得有新意。儿子更喜欢学习语文,为了积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给他买了一套有趣的数学学习软件,让他循序渐进的跟着平板电脑边学边玩。但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方面,我从不盲目跟风,也不强加给孩子没有乐趣的学习,我想,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快乐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四、维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记得叶斯力在上学期期中考试得了数学和语文得了满分,孩子回来异常的兴奋,全家都为他感到高兴。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没发挥好,孩子心里非常难过,都不敢告诉我成绩,怕我责骂他。面对儿子那不安的表情,我当然知道,在这个时候,鼓励和关爱是最为重要的,我和爱人没有批评他,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带他逛街、出去旅游,几天后和他好好的分析了考试的得失,鼓励她好好地学习,争取下次考好。看到孩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我由衷的感到欣慰:在人生前进的漫长路上,谁都会有挫折的时候,更何况是小孩子呢,又何必让孩子早早的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呢?做父母要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关注孩子的成绩,又不能以偏盖全,要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蹲下身子”,和孩子做贴心朋友,遇到不快乐的事,家长要冷静、耐心、毅力等品质往往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

五、努力做孩子真心的好朋友。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其实更是孩子“终身陪伴的老师”,我们要做好孩子的精神后盾,更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父母总不能整天在孩子面前以长辈脸孔出现,要像朋友一样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不管有多忙,都要抽些时间来与孩子沟通,互相交流,做好孩子的忠实听众。在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最喜欢听孩子说学校里发生的趣闻趣事,比如“王老师今天表扬我了”、“今天叶德力同学迟到了”等那些似乎毫不起眼的琐事,通过不断的交流,感觉他的情绪的变化。在聊天时,拉拉孩子的小手,抱一抱,亲一亲,会心地笑一笑,或者点点头等,用一些身体语言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认真与重视他的程度。等孩子说完了,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再用平和、积极的态度,合理地答复孩子话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说我不知道,问妈妈,明天再回答等等。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无论如何都不过多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孩子比,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夸奖,并且用赞赏的眼光、用鼓励的语气表扬他,让他感觉到自己是有很多优点的。孩子做错了事受了批评或者被老师、同学、朋友误解,家长应该切忌与孩子“同仇敌忾”或妄加指责,要合理引导孩子,既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带孩子走出阴影,健康成长。父母赞许的眼神是孩子进步的助推器,父母真诚的夸奖是增添孩子自信的砖石,父母如朋友般的坦诚帮助则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南针。

六、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七、让孩子一心一意做作业。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没有专心投入,“附加动作”太多,一会儿东张张西望望一会儿摸摸这玩玩那,还有的孩子喜欢几个人凑在一起边聊天边写作业,或者喜欢边听音乐、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边写作业,如此三心二意当然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在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不要做与作业无关的事情,孩子的书桌上也不要摆放令孩子分心的东西,在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去打扰孩子:“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受老师表扬”,“肚子饿了吗,要不要吃点心”,“做几道了?还有几道?”

八、期望值不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们同样有这种心理,但我们不会强迫她学她不喜欢的事情我的想法是让孩子能够干她喜欢的事就够了。做到爱好广泛,做事认真,对社会有用的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发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回头看看自己的工作之旅,曾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过,但我明白,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任何工作都可以变动,而父母这个“职业”,却是我不可以也不能变动的,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也是我一生最值得骄傲、最不容忽视的“职业”。希望与更多的家长一样,把这个职业进行到底,而且力争做得更好。

篇8: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1.1 课题背景

互联网的兴盛和蓬勃发展, 带动了很多新的操作群体, 即为25-35岁之间的年轻父母。他们想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个过程, 来表达初为父母的心情和对孩子的关爱, 同时也希望让孩子在长大后清楚地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经历, 每一次失败和每一次成功, 让孩子充分体验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意。但是对于他们来说, 传统单调的记录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 所以为父母设计记录孩子成长网站的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动机和目的

对于一个网站来说, 用户界面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 而用户透过界面去理解与人互动的过程即为人机互动方式。黄艳群 (2007) 指出在20世纪的80年代到2000年的前后期, 所进行的研究范围主要针对人操作计算器时的知觉特性, 减少用户记忆负担, 减少学习操作的时间。Preece, J (1988) 提出关于人机介面的研究目的是要发展及改进电脑系统, 让使用者能更方便、更有效率的得到欲求的成果。人机互动设计则讲求设计安全、有效率、容易使用的、令人愉悦去使用电脑系统。除了讲求整体结构和画面的设计之外, 应该更着重在操作上贴近使用者的操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为这个特定用户人群设计一个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好看、好玩、好用”的网站, 这是课题的目标。站在用户的角度, 通过各种渠道调查他们的心理特征, 让他们通过互联网记录自己小孩的成长历程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让设计的网站符合他们的操作特点和行为模式。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 (相关) 论文研究现状

《初探幼儿成长档案》, 这篇文章从实践出发论述成长档案记录的内容, 探讨在建立成长档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现在对孩子的成长记录以制作成长档案的方式呈现。

《国内外儿童网站界面设计比较研究》, 该篇文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分析比较了国内外优秀儿童网站在网站内容构建的功能, 界面设计的认知、审美等方面的优点与缺点, 其中国内优秀儿童网站以“卡卡乐园”网站为例:布局整体均衡统一, 色彩明快、搭配适当, 导航图标可爱卡通.界面简洁, 文字量适中但是针对儿童的生动图片和动画较少。同时该篇文章也反映出我国现有儿童网站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网站在设计时缺乏对目标用户的明确定位; (2) 多数网站的内容庞杂繁复, 板块设置偏多; (3) 网站的更新速度较慢, 内容陈旧, 缺乏创新独见性; (4) 儿童网站界面设计缺乏视觉中心, 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内容, 无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 用户分析

3.1 用户定位

制作的网站主要是面向25-35岁的会用电脑的年轻父母, 他们重视孩子的成长记录, 并基于现有条件进行着各种的尝试。比如照片记录、文字记录、保存实物、音频记录、视频记录、借助“博客”、“QQ空间”记录等多种方式。

3.2 用户调研

用户调研工作是指设计者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 对用户的需求、心理、行为以及用户的态度、意见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综合的过程, 从而掌握用户的特点和需求, 为之后的设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网站制作需求, 采用了正面询问法来进行用户访谈调研, 采取提问、回答、自由讨论的方式帮助更直接更具体地获取用户信息, 了解用户心理特征。

用户访谈调研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 事先通过资料的整理和网站内容的构思, 针对用户心理特征方面, 归纳出了一些要提问的问题, 即: (1) 孩子在成长初期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 (2) 在每个成长阶段会给孩子准备什么玩具? (3) 0—6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哪些不同的心情表现? (4) 对0—6岁的孩子来说, 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5) 喜欢怎样的网站风格来记录孩子的成长? (6) 主要以什么方式来记录孩子的成长?通过对调研问卷的分析整理, 得到了诸多有价值的设计点:孩子成长初期有很多第一次值得记录。例如: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等;父母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准备合适的玩具, 一般会选择一些益智的玩具;家长对孩子的心情分类没有一个很明确的限定,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喜怒无常;在孩子小的时候过的节日比较少, 以生日为主, 其他节日都不很特意地去庆祝。

3.3 用户行为角色模型

作为界面设计者, 要做的就是坚持以用户为本, 面对用户的抱怨和渴望, 找出用户真实的需求, 分析这些需求, 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并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下图中选择2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用户:

4. 基于用户的交互网站设计

4.1 网站基本原型

根据前期调研资料的整合分析, 绘制了默认模式下上传与搜索的一整套流程图, 下面以流程图里的一个主要页面为例 (如图1所示) , 该页面为上传照片页面, 网站布局简洁统一, 突出重点, 网站提供了两种分类方式:按年龄分类和按日期分类, 利用分类来整合用户输入的信息, 可以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相关的照片。根据线框图, 将网站具体化, 图形化, 生动化。以场景的形式表现, 整体风格活泼可爱, 富有童趣。 (如图2所示) 将线框图中方方正正的照片, 以悬挂的方式将照片串联起来, 形成一堵照片墙, 将设计生活化。

4.2 网站原型图的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测试是“利用潜在用户来评估产品达到某些可用性标准的程度”的过程, 可用性测试方法可归为主观和客观两大类。主观测试主要采取问卷、讨论和会议的方式搜集用户的诉求。客观测试主要是采取在实验室或现场分析仪器记录的数据。

原型采用了深度访谈测试方法, 通过和测试对象进行交流, 设定测试任务等方法进行可用性测试。在绘制了一整套的流程之后, 选取了6名25-35岁的父母作为测试对象, 通过用户测试之后, 对网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调整了按钮的位置, 其中将“上传”的按钮放到了一个明显的位子, 让用户一眼就看到;去掉了多余的“返回”按钮;将用来切换显示模式的转盘调整到了合适的大小;改变了死板文字性介绍的部分, 将玩具小屋和成长树模式与上传日志、照片、视频形成关联性, 即在另外两个模式下也可以上传和查看各个成长阶段的照片、日志、视频;默认模式下不同界面点击柜子出现的玩具不同, 画架上的画也有所区别, 改变场景里的小细节, 带给用户不一样的体验。

4.3 基于父母体验的互动网站设计完善方案

简洁明快的画面, 融入卡通的元素, 加上动态的呈现和音乐的辅助, 给人童真快乐的感受, 用户首先进入这个页面进行注册和登陆。默认模式下的相册页面:相册页面, 以相框的形式呈现, 贴近生活, 符合用户心理。鼠标经过相册时, 会有相应的反应, 增加互动和趣味性。将下拉菜单设计为挂下的卷轴, 更加生动。网站的图标和整体风格统一, 以图形为辅助, 点击时会出现对应的显示动画。默认模式下的日志页面:以日历的形式呈现, 比较直观, 生活化。玩具小屋模式下房间页面:男宝宝房间以蓝色调为主, 清爽明快;女宝宝房间以粉色调为主, 可爱浪漫。房间里分别放置了0-6岁男宝宝和女宝宝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玩具。鼠标经过每样玩具都会有相应的动画呈现, 页面中男宝宝和女宝宝房间的切换, 是以两个挂下的男女头像为按钮, 生动形象。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0-6岁孩子成长的互动网站研究发现, 父母记忆孩子成长习惯用时间标签的形式来记忆孩子在成长中发生的事, 通过“年龄分类”和“日期分类”对上传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同时借助用户访谈, 了解父母心理特征, 从父母体验的角度归纳出记录孩子成长网站中三种网站显示模式:“默认模式”、“玩具小屋模式”和“成长树模式”。这三种模式的选择, 增加了网站的趣味性。父母可以根据喜好来选择合适的模式来记录孩子的成长。

后续研究的重点和建议:一方面在制作这个网站时主要针对了信息的上传和搜索这个方面, 没有加入网站中“社区”的概念, 即父母之间的交流分享的平台。另一方面就是, 可以将记录孩子的成长应用于手机平台。手机携带方便, 信息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后续研究可以沿着这两个方向继续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周君娥.成长档案的建立与幼儿的发展.档案管理, 2005.6

[2]樊翠芳, 胡锦.国内外儿童网站界面设计比较研究.艺术探索, 2009.1

[3]段韶华, 李彬彬.以网络为界面的交互设计中的情感化.美与时代 (上半月) , 2010.4

[4]蒋芳.什么是用户体验.程序员, 2010.7

[5][美]Alan Cooper, Robert M.Reimann著.About Face2.0:The Essentials of Interaction Design, 美国:Wiley出版社, 2005

[6]Bill Moggfidge著.Designing Interactions.MIT Press出版社, 2006

[7]黄艳群, 黎旭, 李荣丽编著.设计人机界面.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8]Preece, J (1998) , A Guide to Usability-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上一篇:水冶一中学校九月工作总结下一篇:鸡年央视春晚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