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现场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供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无法做到全面管供的话,就会给施工造成困难。同时也应该在建筑材料上控制成本,结合材料自身的质量来选购建筑材料,在材料使用过程中也应该重视物资的合理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可以提高信息化水平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现在也已经成为业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化现场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信息化现场管理论文 篇1:

材料现场信息化管理与成本管控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施工企業材料管理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物资现场管理系统来管理施工材料,并结合工程实践,就该系统的应用效果和价值进行了重点分析,为施工企业材料信息化管理与成本管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施工管理物资现场管理系统信息化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材料作为工程实体实施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本额度占比超过施工成本总量的60%~70%,且近年来原材料价格猛增,带来了成本上的巨大增加,不断压缩了施工企业的利润,如何有效地进行材料管控成为重中之重,如何能从现场出发,通过信息化手段,堵塞原材料入场环节的漏洞,提高材料管理工作效率,助力项目材料成本管控,提升项目自身管理水平也成为物资管理工作人员及公司领导的普遍诉求。

一、材料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基础设施类项目施工项目使用材料品种繁多,规格型号各样,数量大。由于施工环境特性和施工场地的限制,造成项目现场材料管理粗放,目前线性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材料消耗管理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日常发料管理混乱

施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项目利润越来越低,管理人员越来越少,现场收料、发料比较随意,缺少必要的内控,事后补录原始基础性资料,补发料单据成为常态,基本没有能力对劳务队伍材料使用过程的监管。

(二)材料核算困难重重

施工企业注重财务管理,财务部和物资部重视账面管理工作,只要材料帐与材料部的台帐核对相符即可,不注重实物管理,不能及时按规定进行实物盘点;当发现亏损问题,已经到项目结束或者单项工程已经施工完毕。

(三)成本核算方法和手段落后

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法方面由于事前、事中和事后成本管理的脱节,缺乏整体策划和较科学的事前成本预测,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分析并处理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材料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及时地发现材料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查找到原因,难以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基于高起点的“互联网+”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即物资现场管理系统)来管理施工材料。

二、物资现场管理系统应用价值分析

物资现场管理系统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项目大宗称重物资进行从进场到发料的全过程管控,有效杜绝材料进场严重亏损,生产、使用过程大节大超等问题。该系统包含材料信息、供应商、用料单位、工号的管理,满足不同层级基础数据的维护和管理,为现场子系统(物资称重影像系统、混凝土核算系统、移动收料条码系统等)提供后台基础数据库,建立公司级以上统一的标准数据库。

(一)物资称重影像系统

物资称重影像系统就是为解决现场物资收料中称重物资在进料环节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信息化手段对计重物资收料进行规范化、可视化、可追溯的管理系统。其主要应用于:现场主材物资(钢筋、砂石、水泥、粉煤灰等)原材进场过磅称重验收;成品混凝土、钢筋废料等出场过磅称重;料场出料过磅;临时过磅(第三方)。

采用物资称重影像系统,能够规范收料过程,实现软件化按步骤过磅,杜绝人为干预,代替手工计算;能够使流程简化、功能实用丰富、磅单自动打印、车牌自动识别,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控力度,实现数据永久保存、影像磅单留底追溯、远程实时监控;可以保证资料真实、严谨,磅单防伪、禁止增删改数据,冲红补录可查,堵塞虚假收料;对接第三方业务系统,形成业务数据闭环管理,数据交互便利。

(二)混凝土核算系统

实际消耗量管控有两大核心,即混凝土核算、钢筋核算,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数字化设备动态监控钢材及混凝土消耗及核算是建立物资现场管理系统的创新点之一。混凝土核算控制措施如下:水泥、砂子、碎石、粉煤灰、外加剂等物料入场数据通过称重影像系统采集;混凝土生产及原材料理论消耗数据通过在拌合站架设数据服务器,自动读取混凝土生产系统数据库,自动生成混凝土生产数据及原材料理论消耗数据;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对混凝土核算进行创新管理。

采用混凝土核算系统,能够使原材料收料数据、机楼生产数据和盘点数据以及混凝土出场过磅数据形成多维数据报表,便于跟踪分析,发现问题,杜绝亏损;可以实时抓取机楼生产产量、配比、消耗、车辆等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性;能够让物资管理人员一目了然掌握过程中混凝土生产及原材消耗情况,减轻对混凝土核算统计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为公司提供可靠、真实的混凝土生产数据信息,很大程度提高公司考核项目部数据信息的可比性;增强公司对项目、项目对拌和站的核算能力,增加核算的力度和细度,提供更全面更细更底层的信息。

(三)移动收料条码系统

移动收料条码系统主要针对于现场“检尺计件”材料的收料、发料、盘点等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完成现场物资收发的流水账;通过生成的唯一识别条码,对每一笔材料建立追溯,方便、快捷、动态掌握材料收发存消耗全过程。其主要应用于:材料消耗现场收发盘库和库存实时查询。

采用移动收料条码系统,可以实现规范库管员进料、发料、盘点工作,省时高效,快速登记数据上报,保证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安全性。建立实物库存、实时库存对照表,使各级管理者动态把控物资成本。实现库管员、监收人、供方三方现场收料签认,保证入场数量和质量无误,有据可查。发料时库管员、授权领料人现场签认,发料手续完备,减少纠纷。按期汇总统计收料登记及发料登记,为物料下账提供准确依据。可脱网运行,只需要在下载基本信息、上传数据时需要网络,并且手持机也可以安装4G手机卡,实现数据实时上传下载。

(四)物资现场管理系统应用价值分析

物资现场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分析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提高了项目材料消耗管理的水平,降低了企业物耗。

实现了过程控制,施工过程中可分阶段、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材料分析核算,防止材料超用,发现问题及时堵塞漏洞。可以提前预知分部分项工程的用料情况,在过程中对材料监控,达到了事中控制的目的,可以及时发现劳务施工队伍造成的浪费、损失、倒卖等问题。

可直观逐级展现项目部工区、项目部、公司针对物资数量管控的数据统计结果,方便各级管理者查看。可在不同层级对材料收料、发料以及供应商供货情况自动进行逐级向上汇总统计和分析。

三、物资现场管理系统应用工程实例

当下对于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工程,构成工程实体的主要有混凝土和钢筋等一系列原材。随着原材料的货源紧俏,价格猛增,因此管好砂石料等各类原材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保证项目经济效益、实现管理制度的落地。兰州新区G341线立交工程项目率先启用物资现场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项目精益管理,提升项目的盈利水平,管控节约项目的大宗物资成本。

通过引入物资现场管理系统,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以“数据自动抓取为基础,以过程管控为手段”。

四、发展前景与展望

通过物资现场管理系统各子系统的应用,在平台层面能够快速高效掌握现场实物量最真实数据,为物资管理人员汇总数据提供便捷高效的查询服务。管理手段创新方面,通过权限设置可实现从集团公司、子分公司、项目部等多级穿透式管理,让管理人员能够跨层级了解到现场实物管理的水平,便于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效率,解决物资现场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丑学峰.材料管理:打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J].施工企业管理,2017(04):40-41.

[2]赵玲玲.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成本管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作者:许延斌

信息化现场管理论文 篇2:

建筑材料市场与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管理

摘 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的供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无法做到全面管供的话,就会给施工造成困难。同时也应该在建筑材料上控制成本,结合材料自身的质量来选购建筑材料,在材料使用过程中也应该重视物资的合理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可以提高信息化水平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现在也已经成为业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当前来看,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等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材料市场;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在施工管理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这个过程中,施工现场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的提高也就成为了当前施工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施工现场管理信息化来说,在建筑工地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现在已经将一部分数字技术融入到建筑工地管理之中,例如视频管理以及视频会议等等,这也是数字化工地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1 建筑材料管理的重要性

1.1 保证建筑施工的正常运行

正常来说,导致建筑结构损坏最主要是由建筑材料所导致的损坏。经过我们队建筑损坏事故的分析之后发现,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之外,其余皆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举例来说,建筑设计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在施工过程中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施工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1.2 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在一个建筑工程的成本中,建筑材料造成的成本往往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正常来说都在2/3左右,如果能够降低材料损耗率就能够大大降低施工成本。这需要从采购运输等多个环节入手,并且重视保管和领发工作,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材料损耗所造成的成本,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

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多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大多都和安全防火息息相关,例如每层的楼板面积以及成熟上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耐燃性能。除此之外很多建筑材料在品质上都有较高的 要求,例如防水性、耐风化性以及透光性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相关材料供应部门应该提高材料管理效率,避免大量存储材料,保证资金能够迅速周转。当前很多国外企业为了能够尽量压缩储备资金,往往将材料的库存压到一个较低的限度,这也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2 建筑材料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建筑材料的数量很大,并且材料取用的频率很高,这也就直接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要求。在这项工作中应该以成熟的技术水平和稳定的硬件管理系统作为依托。

2.1 重视协调组织工作,力求扩大信息技术的工作面

建筑单位相对于其他工程参与者来说身份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说建设单位是将工程项目中的一切生产过程和生产要素集于一身的,可以说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实现了建设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全员参与度的提高,这样才能大大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

2.2 重视日常管理工作

编制现场信息管理手册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前提,可以充分实现现场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制定出来具体的工作流程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和录入审核工作。工程档案信息管理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3 现场信息化管理的一些可行举措

3.1 视频监控系统

当前来看,很多视频监控系统都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ADSL系统了,这项系统相比于旧有的模拟视频监控以及数字视频监控技术,有着很多优势,例如其中整合了无线通信技术和视频编码相关的资源,并且也应用到了数据库等方面的内容,总体上来说,这项技术的出现实现了智能化和网络化,这些都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在系统中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报警、语音对讲、远程控制等功能。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企业开发出这样的集成产品,例如,北京九为安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安卫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在施工现场管理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系统功能与特色

通过视频监控管理的相关系统,在施工现场的管理管理论坛者能够随时了解工程的进展,同时远程协调和指挥工作。能够实现把施工现场图像语音通过互联网传输到能够联网的任何地点,例如办公室、出差地、家中。因为施工现场没有宽带及良好的通讯方式,一般可选择最经济的通讯办法。例如可以通过ADsL传输视频图像、信息,在的ADsL線路环境之下,能够实现和现场同步,实时传输图像的效果。使用安装在办公室及现场工地的办公室计算机当中的视频语音客户端相关软件,现场管理者能够随时地将指示发到现场当中,可实现把现场图像及时显示且存储的效果。现场工地的项目经理能够远程登录历史视频当中的图像文件,同时可以经由办公室电脑对工地的情况实施监视。监控点一般常安装在现场工地的较高位置,如塔吊或邻近的高层建筑之上。

3.3 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可解决的问题

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可随时经由信息系统了解工地施工的进度,以及施工质量和卫生防疫、安全状况等情况,并可以实现远程的语音对讲功能,及时制止出现的违规行为。此外还可以发布管理通知,可对违规行为进行录像、取证,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监管的水平。建筑开发商可让集团的领导和工程的项目经理及其他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外地或家中随时看到施工情况。可以及时掌握工程的进度,实现远程的协调与指导,有效节约了管理经费。

4 建筑材料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计划是组织指导材料业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组织货源和供应工程用料的依据。无论是需用计划,还是材料平衡分配计划,都要以单位工程(大的工程可用分部工程)进行编制。但是,往往因设计变更,施工条件的变化,打破了原定的材料供应计划。为此,材料计划工作需要与设计、建设单位和施工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对重大设计变更,大量材料代用,材料的价差和量差等重要问题,应与有关单位协商解决好。同时材料供应员要有应变的工作水平,才能保证工程需要。混凝土裂缝施以注射EPOxY树脂、混凝土破坏面即以填补EP0xY树脂砂浆等工法补修;补强则在不大量改变结构系统下,进行耐震强度与韧度性能补强,另增设翼墙或钢片斜撑框架或粱柱托肩或切割隔离缝及以钢钣围封极短柱、扩大柱头断面等不同工法,再经加载试验,求得各种补修措施受地震时的破坏行为以及补强的效果。

结束语

经过前文总结我们已经知道,在建筑工地的管理工作中融入更多信息化的手段其不仅仅可以让材料的供应更加顺利,满足工程开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减轻其消耗情况,让其费消耗和费用大大节约,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在管理工作中实现信息化也是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其目的是在最大限度上节约资金,实现节约,并且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着反馈迅速优势,这可以大大提高现场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晓岚.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方法[J].建筑建材装饰,2017(4).

[2]寇呈祥.探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3):00119-00119.

[3]叶靖.信息化在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低碳世界,2017(5):129-130.

[4]刘磊.推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途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6):40-41.

[5]姜锐,赵婷,庞若筠.如何利用建筑行业信息化管理提升建筑工程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7,15(14):319-319.

作者:王宇

信息化现场管理论文 篇3:

浅析人脸识别系统与变电站施工现场安全信息化管理

【摘要】    电站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现场人员流动大、工种多,如果不对作业人员信息进行安全管理,会对正常的施工作业造成影响。本文先对电站工程施工现场人员信息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人脸识别技术用于电站施工作业现场的优势进行论述,最后对如何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信息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人脸识别    电站工程    现场安全信息化

引言:

电站工程施工项目规模较大,施工作业周期短,对施工技术要求高,同时,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数量多,经常存在交叉作业现象,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安全因素。电站工程施工现场人员变动较为频繁,人员进、出高峰期较为集中,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存在冒用、借用等問题,人员信息审核检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作业现场安全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很多施工单位只注重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没有对作业现场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使作业现场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人员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人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一、电站工程施工现场人员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1闸机形同虚设

为保证电站工程项目施工作业安全,很多施工作业现场都设置有闸机信息系统,但该系统主要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可以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可对员工进行实名化管理。

电站工程施工作业现场区域较大,作业人员和货物进出都比较频繁,会在相同的时间段内集中出入,保安人员数量有限,无法承担繁重的人员信息录入工作,经常会出现作业人员翻越闸机等现象,人工监管方式无法满足人员信息安全管理需要。

1.2人员登记信息管理不完善

传统的人员信息管理多采用指纹、门禁等方式,电站工程项目需要大量作业人员,很多施工单位只是一次将人员信息录入进来,大型电站工程项目用工形式复杂,施工作业人员流动比较大,指纹录入还存在识别失败等现象,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因素,即便采用门禁系统、指纹考勤系统,仍不能完全保证达到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的要求。

1.3替岗、串岗问题突出

而采用传统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如果对施工作业人员管理不到位,经常会存在人员信息与实际不符现象,存在严重的冒用、借用等问题,会使作业人员出现串岗、替岗、无证上岗等事件,由于施工作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会存在多种不安全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人脸识别技术在电站施工作业现场应用具备的优势

人脸作为一种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可以用作身份鉴别的依据。人脸识别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将光学成像、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核心算法等进行了高度结合,具有较高的正确识别率和识别速度,是一种新型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技术。

主动近红外图像多光源识别为当前应用比较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在识别精度、稳定性和速度等性能方面比较突出,可以不通过接触就能得到人脸图像信息,在识别对象无意识的情况下来得到人脸图像,具有结果直观、隐蔽性好等优势。

大型电站施工现场人员数量较多,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集中进、出厂区,传统的人员信息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安全管理要求,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录入,满足施工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快速采集要求。

三、人脸识别系统与电站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3.1人脸检测难点分析

人脸检测是作业人员完成人脸识别后的重要环节,图像前端采集设备为高清摄像头,把采集到的作业人员人脸识别图片通过无线网络发回到服务器进行处理。

要求人脸检测成功率要达到90%以上,并在1秒时间内完成响应,达到报警和响应的最低要求。人脸检测主要存在如下难点:

1.人脸图像采集距离在5-10米时,人脸在图像中的像素比为0.6-2%,不同尺度人脸会导致检测anchor无法适应。

2.人脸识别系统硬件成本控制会对获取到的画面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像素过低会使人脸特征检测难度变大。

3.受到作业现场无线网络传输速度影响,如果像素降得过低再发送到服务器进行处理,获取到图像质量则无法保证,会给后续检测带来更大的困难。

4.深度学习算法可以满足人脸识别对精度和速度的要求,但人脸检测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高驻地。保证检测速度和信息存储效率,会对检测准确率造成影响,但如果将检测速度放慢,还需要占用更多的内存。

3.2单阶段无头部人脸检测算法

该种方式的人脸检测需要在单个阶段内进行检测,早期特征映射用于把一组预定义anchor向人脸回归。与两阶段检测器本质差别在于最终分类和anchor同时完成,再者,单阶段无头部人脸检测将底层网络头部进行删除,为无头部网络检测器,该种人脸检测的设计尺度不发生变化,把高效卷积检测模块采用不同步长置于图层顶部,步长都通过适宜的人脸尺度范围训练。无头部网络检测器将多种先进方法进行集成,WIDER FACE数据集可以将每张照片检测时间减少50毫秒,也可以更好解决多尺度与像素间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应用于多场景和复杂场景,有着很好的鲁棒性,在施工作业现场场景下,可以进行多尺度、小人脸和多人脸的检测,可以满足要求。

无头部人脸检测可以降低逻辑推理时间,不会占用处理器太多的内存,拥有很好的尺度不变性,为单阶段检测算法,通过卷积层来获取到全局信息并进行分类定位。从整体架构上来看是全卷积网络,以VGG16作为基础进行优化得来的,先通过基础网络得到特征以后再将头部去除掉,对不同尺度特征图中加入检测模块,可以更好地对人脸进行定位和分类,实质上是对不同深度卷积层中加入不同的检测模块,这样才能获取到不同尺度的人脸。检测模块为回归器、二分类器构建而成,可实现对作业人员人脸的检测与定位,算法通过设置一组卷积层来对特征进行检测与定位,回归器利用卷积层来进行回归预测,卷积时的每个位置都需要利用回归器对尺度必变及平移量进行预测,从而把每个正anchor和作业人员脸部特征进行匹配。

在电站作业现场场景中,作业人员脸部尺寸大小不尽相同,尺度不变性要求图像不同尺寸人脸检测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要求模型对大、小尺寸人脸都有很好的检测性能。无头部人脸检测可应用不同深度卷积层feature map,利用拼接好的检测模块对不同尺寸图像进行准确检测。

在进行预测时,可以把不同尺度预测boxes进行高度整合,再采取非最大抑制处理,然后可以得到最后的人脸检测结果。上下文模块设计时,对检测模块上下文层进行集成,因为anchors采用卷积方式来进行分类与回归,应用了更大卷积核尺寸,这与两阶段检测器中加入proposals比较相近,需要在算法上下文模块中应用卷积核,扩展不同网络层卷积核感受野,这样可以提高对多尺度目标的适应能力。对较小卷积核层进行堆叠 ,同样可以达到大感受野效果,为降低参数数量,算法中引入串联卷积来取代大尺寸卷积核。与两阶段算法进行比较来看,采用的检测模块和上下文滤波器参数量更少。

3.3人检识别难点分析

完成人脸检测工作以后就要进行人脸识别,确定人脸所对应的人名,要求识别率在90%以上,在2秒内完成响应。对电站工程作业现场来讲,人脸识别主要存在如下难点:

1.距离很远的小人脸识别目标,人脸信息会跟跟着像素降低而变小,通过网络传输处理不能对人脸身份特征进行有效区分。

2.安全帽等物体会对作业人员头部进行遮挡,额头特征无法识别,只能通过人员脸部信息进行识别,这就增加了人脸识别难度。

这就要求电站工程作业现场人脸识别算法具有高精度,可以结合检测到的不完整信息人脸图像,提取出可以进行准确人脸识别的特征信息,准确对人脸识别特征信息进行区分,并满足识别速度的要求。

3.4附加角度边界损失人脸识别算法

该算法可以保证在采用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训练时,使类内距离更为紧凑,也可以具有更大的区分度,有利于提高算法识别精度,让响应速度可以达到毫秒级,具有更好的人脸识别效果。该算法也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将网络特征和最后一个全连接层间的点积与特征及权重归一化余弦距离相等。再采用反余弦函数对目前特征与目标权重值相互间的角度进行计算,再对目标角度中加入附加角度余量,再采用余弦函数获取到目标logits,再应用特征规范对logits进行重新缩放,后续的处理过程与softmax基本类似。该算法是将网络卷积神网络算法中间步骤作为基础来添加角界损失,可以对特征进行更为明显地区分,对角度余量进行创新设计,也是保证特征识别准确的关键。ResNet50用于对作业现场人员脸部特征进行提取,该算法可以有效解决作业人员脸部特征提取过程中,随着网络深度增加而产生的梯度消失和爆炸,有利于提高网络深度,从而得到更为深层次人脸特征。因此,基于ResNet50附加角度边界损失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人脸深度特征的识别能力。附加角度边界损失人脸识别算法,可以更好地满足电站作业现场人脸识度精度和速度的要求,还在人脸识别流程中添加了多帧识别功能,可以更好地降低不同场景条件下人脸识别错误率,具有很好的容错性能和更为强大的鲁棒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站施工作业现场人员信息安全管理难度較大,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需要引入人脸识别系统来提高现场作业人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对作业现场的智慧化管理,掌握更为准确的作业人员数据信息,进一步提高现场管理效率,合理控制施工成本,保证施工作业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刘成攀. 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人脸识别[D].西南科技大学,2020.

[2]金丽丽.探究基于动态阈值图像分割法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89.

[3]邓李维. 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人脸表情识别研究[D].重庆大学,2019.

[4]庄凤云. 基于视频序列的人脸表情识别算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9.

[5]张琳琳.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表情识别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作者:吴宇红 费继华 郑军 孙先山

上一篇:动画片文化管理论文下一篇:资料性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