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因素建设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成效明显,但面临的挑战也依然严峻,包括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科技人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智慧治理能力不强等,从而造成了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科技因素建设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科技因素建设研究论文 篇1:

农村科技视频数据库建设分析及探讨

摘要:在分析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建设及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村科技视频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同时初步探讨数据库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农村;科技;视频;数据库;建设

文献标识号:A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特别是在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进展迅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涉及技术、政策、经费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农业信息资源结构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综合性信息、简单堆砌的信息多,专业性信息、分析处理的信息少;应用系统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农业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共享水平不高等。如何合理规划、建设以及利用农业信息资源,高效发挥农业信息资源的功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成为目前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体系初具规模,已由过去单纯的农业生产统计和农情信息发展到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领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农村科技视频课件在农村的大量播放,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从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来看,农村科技视频课件在农村的大量普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覆盖面比较广的农业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和信息队伍。农业部已形成了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组织协调,以信息中心为技术依托,各专业司局和有关直属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有负责信息工作的职能部门,有78%的地(市)、42%的县(市)和18%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二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建立了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视频数据库,开发应用了相关的信息处理和服务软件。在搞好常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整合了科技视频资源,促进了各地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是建起了功能较强的国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已开始向基层延伸。初步形成了以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垦、乡镇企业、农机化、饲料、农产品质量、绿色食品等专业网为骨干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其中一些视频版块在互联网上播出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开始向基层延伸,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全国农业信息网络。

四是信息发布形式多样化,信息服务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信息的整理、分析、发布正逐步向制度化、标准化方向迈进。全国有27个省级农业部门制定了信息发布的规章制度,利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发布信息,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除农业部、科技部外,各涉农部门也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开展了有关农村视频的信息服务。社会上一些企业、中介机构利用自身在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涉足农业信息领域,建立相应的网站等,以不同方式为农村、农民提供一些视频信息服务。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部门为主,其他涉农部门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村视频信息体系基本框架。

2 农村科技视频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必须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随着农业信息资源的急速增加,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成为当前信息化工作的热点问题。而加强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建设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首先,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急速增长,一方面,浩瀚的网络资源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另一方面,在如此浩瀚的信息中寻找所需要的资源尤如大海捞针般的困难。对于提供农业信息服务而言,由于农民自身科技素质等原因,建立一个专业性的农村视频资源库,提供明白、快捷、方便的农业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其次,目前我国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建设了大量的农业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分散于各农业部门中。由于在建设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采用技术的不同,导致了这些数据库有着不同的数据结构、组织方式及应用系统等,这给生产经营者及其他信息需求者获取和利用信息造成不便,难以有效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同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不尽规范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够统一,体系建设存在交叉和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充分共享。

三是视频资源的采集面相对较窄,采集、分析和发布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视频资源的采集范围以国内为主,对国际农业视频资源涉足不多,与国际有关组织合作力度较小,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业视频信息资源。各主体的视频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信息分析形式和发布窗口种类繁多,但实用性、统一性和固定性较差,需要加强规范和管理。

四是农村科技视频资源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农村视频资源服务队伍,现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海外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影响了对国际农业视频的开拓。农村视频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向基层网络延伸才刚刚起步,不少地方的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 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科技视频课件资源的建设,要以强化视频信息服务为核心,建立健全应用系统,整合资源,放大窗口,健全制度,完善服务手段,提高农业领域决策管理、生产、经营、科技推广和农产品流通等多环节、多层面的信息化水平,增强信息服务整体功能。建立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共享机制与整合服务模式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针对我国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基础薄弱、应用系统不健全的状况,当前重点是构建涉农科技资源数据采集、分析、发布等系统平台,完成数据集成、确认和视频信息发布工作。通过及时采集、处理、发布农业实用技术等信息,为农户和企业服务,引导生产和经营,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电子政务建设要求,使之成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农村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支撑。

二是建立研发与服务的模式,当前主要是开发和整合国内、国际两方面农村科技视频资源。研究制定统一信息标准,开发采集处理软件,整合农业科技视频现有信息采集渠道,改变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事后信息多、预测信息少的局面,增强视频资源的时效性与应用性。建立各有关部门农村科技信息支持协作机制,以开辟稳定的视频资源交流通道。

三是强化农村科技视频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视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水平是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志。当前重点是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

络,形成合力,切实推进面向农民的视频资源服务,使之适应现代视频信息技术发展。

四是形成高素质的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建设队伍。健全队伍和提高人员素质是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共享机制与整合服务模式的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首先要强化各级农村视频信息采集、整合、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视频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

五是要大力开展农村科技视频信息知识教育和宣传,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生产经营者的视频信息意识及综合利用能力。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视频信息的重要性、时效性的认识。企业和农户是视频信息服务的最终用户和接受主体,必须要增强他们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六是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农村科技视频资源的服务针对性。要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从技术、产业、产品品种、品牌等不同层次,到产前、产中、产后不同环节,提供全方位视频服务,再在统一的发布平台上共享。

七是加强合作与交流,逐步完善农村科技视频资源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服务功能。加强农村视频信息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视频信息资源,增强视频信息的全面性,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我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科技视频信息资源,引进先进的视频信息技术和经验,完善农村科技视频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建设应达到以下标准。一是轻松应对海量的数据存储。数据存储要求系统具有海量存储能力,满足长期保存、频繁或多人同时调阅等需求。二是准确的编目检索管理。针对农村科技视频资源存储管理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编目方式和检索条件,只有经过详细准确的编目标引,才能建立准确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三是与其它应用系统整合和衔接。农村科技视频资源数据库不能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必须采用开放式结构,与其它业务应用系统实现衔接和有效整合,实现多系统间统一检索调用。

4 农村科技视频资源数据库的构成

对农业视频资源建设而言,由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效性,如何提高信息质量,适时提供具有预测性、时令性以及指导性的实用信息,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建立资源数据库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该系统以一个具有一定数字资源基础的、权威的农业及其相关机构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核心,主体为“农村科技视频课件资源管理系统”,从横向、纵向两条线进行资源建设与共享,通过统一规范和协调,对资源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加工,形成规范的数据资源,从而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

由于资金、应用水平及网络技术等的限制,数据库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当前着重解决现有视频资料的采集、存储、编目、检索、转码再利用等核心业务问题。

在建数据库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4.1在线中心存储体

存储系统是农村科技视频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存储中心,为应用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查询、调用接口。但考虑到规划和预算,一期方案没有配置近线存储体,而是采用4TB高性能iSCSI硬盘阵列作为网络共享在线存储体,可存储400多小时的视频节目。其中视频数据和数据库、全文检索数据独立存储,数据库、全文检索数据盘阵采用RAID技术保护数据安全,定期自动备份。该存储方式具备良好的数据读写性能和设备升级扩充性。

4.2视频发布服务器

为了满足互联网数据发布的需求,视频发布计划通过微软的WIN Media Serve实现。视频文件采用的是边下载边播放的方式,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能浏览,不能保存,对视频资源的版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客户端通过视频资源服务器与视频文件进行数据的交互,无法直接对数据进行操作,降低了病毒感染和黑客侵入的概率,从而增强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对于流媒体文件,编目工作站可直接对低码流的视频文件进行快进、快退、逐帧进退等操作,以及对资源进行详细编目。

4.3Web检索服务

提供统一高效的检索服务平台,支持全文检索、字段检索和分类检索的多条件组合查询,提供方便、灵活、全面的检索服务,满足用户的查询习惯,并提高检索结果的精确度。一旦用户确定了自己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就可以通过检索浏览页面向系统发出下载请求或者高质量数据的视听审看请求。支持B/S检索方式,其部署更加灵活,基于IE浏览器的查询可同时支持多达数百人的在线检索。Web检索服务实现了科技视频资源的网络共享,最大化了农村科技视频资源的价值。

4.4视频数据管理服务器

实现整个媒体数据管理平台的数据库服务和管理控制服务,提供统一集中的数据存储中心及存储系统的配置、监控、人工干预、查询统计、日志管理等功能,并通过角色和权限来限定访问内容,实现对管理内容的掌控。

4.5编目工作站

计划配置三台编目工作站,完成对已上传视频的文字表述信息、视频详细编目标引信息的录入。编目字段可根据不同资料的应用需要来建立、修改和删除。同时在编目系统中引入流程控制、痕迹跟踪、责任记录等完善的编目质量控制管理手段。

4.6检索工作站

检索系统是查询视频资料的主要入口,通过B/S检索方式实现IE浏览器登录浏览,任何介入网络中的PC机都可作为检索工作站。系统提供全文检索、参量检索和分类导航检索等多种检索方法。提供“个人收藏夹”功能,使检索人拥有自己的个性化资源库。片断文字、图片、低码流视频在Web端可实时浏览,也可直接在节目上标记出需要下载片断的入点、出点,提交下载申请。审批通过后系统通过下载工作站输出高码流节目至磁带或非编工作站中,完成节目下载。

5 结语

农业视频资源建设的推广与应用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针对我国农业视频资源基础薄弱、应用系统不健全、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状况,当前重点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专家系统、数据库技术等,开发农民易懂、易用的应用系统,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避免脱离实际,否则只能开发时大费周折,开发后束之高阁。

作者:姚斐 张俊莹 李哲

农村科技因素建设研究论文 篇2:

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的关键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成效明显,但面临的挑战也依然严峻,包括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科技人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智慧治理能力不强等,从而造成了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因此,要着力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智慧乡村等方面发力,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 “三农”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重构,也就是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际上是乡村现代化模式与路径的选择。众所周知,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本质上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历史,近现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科技不断开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境界,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丰富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可谓是现代化发展的“发动机”。科技作为最具革命性的关键力量,是支撑当前发展、引领未来进步的核心抓手,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绿色、健康、智能引领创新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已经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因此,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一、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占居重要地位,农业不强, 国民经济就无法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新时代条件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常住人口比重已超过60%,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大量农民生活在农村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 “三农”问题既是短板也是关键,“三农”问题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1 〕。虽然我国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9.5%,但在农业科技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学科仅占19%,17%处于并行,64%处于跟踪或跟跑阶段,这个水平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2 〕。同时,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推广应用难、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科技与农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要确保“三农”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聚焦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科技竞争先机,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 〕这一论述不仅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作出高度概括,而且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是,就我国发展现状而言,“四化同步”的短板依然是农业,全面小康的短板依然是农村,农业农村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全方位发展的瓶颈所在。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目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突出问题:农业供给质量不高;农民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农民队伍职业化建设亟需加强;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低下;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困难;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受限,新业态发展模式单一;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

二、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18-2022年)》《創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 年)》等多部规划,就科技创新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作了系统部署。笔者通过对S省M市的调研,发现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农业科技、产业发展、人才建设、文化振兴、生态环保和治理能力等六个方面。

一是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不足,缺乏内生源动力。2019年,M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无几。虽然数据可喜,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农机设施老化,技术落后。M市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目前基本达到了60%,但是就农机状况而言,大部分农机设施老化,使用年限较长,智能农机设备更是寥寥无几。第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不足。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应用项目少,应用层次浅,在作物改良、虫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方面先进科研成果的贡献率不高,科技配套技术系统不完善。第三,农业生产副业化,缺乏内生动力。科技的应用对部分农民而言只是减轻了耕作压力,并没有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发生明显质变。同时,对农民的培训仍停留在生产技能和某一单项技术的培训上,并未针对产前市场、产后农产品加工及储藏、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由于农业收益较低,部分农民对农业生产缺乏热情和内生动力,仍选择进城务工作作为自己收入的首要来源。

二是农业产业链短,缺乏融合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来推动。目前,M市乡村产业发展和全国其他欠发达乡村一样,最大的问题就是乡村产业门类不宽,科技含量偏低和融合乏力。具体而言:第一产业以农产品为主,农民大多卖的是“原字号”“初字号”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第二产业产前产后延伸链不够,没有形成“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融合式发展,即使有些乡村存在产品加工企业,但也是规模较小,设备与技术落后,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产品销售基本上都还停留在本地市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与第一产业融合层次较低,无法充分挖掘乡村功能价值,农户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滞后。目前M市虽然在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矿产开发、文旅产业等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和优势,但還未真正形成合力,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各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缺少对市场整体发展的实践和运作,产业大融合能力较低。

三是农村人才自主供给严重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机制。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就失去了依靠。目前,农村科技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M市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短板。第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不均衡。一方面乡村科技人员总量严重不足,截至2019年底,全市农业领域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共3 051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仅有324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亟待“输血”;另一方面,乡村科技人才总体呈现老龄化趋势,50岁以上乡村农业技术人员共计1 807人,队伍活力严重不足。同时,学历差距明显,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约为49%,而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仅为4%,高学历人才严重不足。第二,重引进轻培育。大部分引进的科技人才都来自外地,对M市乡村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各项状况缺乏了解,对工作区域没有强烈归属感。而本地科技人才愿意服务乡村却缺乏相应的培育机制,空有一腔热血却囿于能力不足。第三,乡村科技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不合理,导致部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创业型农业科技人才流失。

四是乡村文化发展滞后,与现代科技融合不够。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近年来,M市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构建起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目前已达95.9%,基本实现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他们的文化素养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第一,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高。虽然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已经普遍建立,但活动开展经费短缺,内部设施陈旧;文化部门依托科技送图书、送电影、送戏下乡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但由于次数少、形式化,收效一般。第二,现代科技教化功能发挥不足。乡村网络教学、视频授课发展缓慢,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仍然失衡。智能手机、电脑虽然被广大农村地区接受,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对新兴犯罪违法行为的辨识能力较弱,不少人在使用电子产品过程中陷入犯罪分子设下的圈套。第三,现代科技与优秀民俗文化融合力度不够。大数据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并未与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播紧密结合,既没有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也没有依托现代影像技术对优秀民俗文化予以留存,大多仍依靠代际相传和口口相传,导致目前一些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传承不足。

五是乡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保技术推广受限。党的十八大以来,M市相继出台了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垃圾治理、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等一系列方案,于2019年首批建成95个美丽乡村,示范带动了M市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等专项行动,以点带面推动了乡村生态振兴。虽然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第一,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配套。2018年,M市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仅为4%,进行垃圾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15%,进行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4.3%。第二,生态科技推进力度小,环保技术推广难。就清洁能源推广而言,M市冬季清洁取暖规划三年时间已过半,农村地区“煤改电”仅完成本年度任务的15.14%。第三,小农意识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度,不少人安于现状,不愿意尝试新科技、新技术,环保技术在乡村推广受制。

六是乡村治理能力欠缺,缺乏智能化支持。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稳则国家强。近年来,M市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大对“三治”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保障机制和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使乡村治理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要看到智能化水平不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由于资金和人才缺乏,一些乡村无力承担基层智治的开销,人才匮乏也使乡村智治缺乏操作人员,极大影响了乡村治理智能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受技术力量不足影响,在使用大数据进行乡村治理的村庄中存在数据采集缺乏科学性、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得不到保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弱等问题。

三、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着眼于当前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研发助力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解决科技成果与农业发展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坚持科技强农,强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积极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 〔5 〕。二是围绕市场需求,针对地方耕作特点,将现代育种技术融入品种培育中,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进行品种攻关;同时根据地方不同的地情地貌,有针对性地引进先进装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科技振兴行动。三是以优势特色产业产品为重点,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技术精深加工和技术研发,联合相关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不断延伸第一产业链条。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科技合作,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一是深入开展“科技成果入村行动”,搭建与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有效对接的桥梁纽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积极推广专家、院(校)市(县)共建、科技特派员等农技服务模式,明确“科技成果入村”的各项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 〔6 〕;二是发挥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及其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专家服务基层行动,积极深入基层建立专家服务站,开展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

(二)以科技引领乡村产业建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源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发展、壮大和振兴乡村产业。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地方不同地情地貌,立足各地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新范式。第一,要依托现有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可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区,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集约化高效生产、智能化设施装备、绿色化精深加工等重大关键技术为核心,建设一批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升级发展、绿色发展、兴旺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的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凝练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发展技术新范式,推进区域乡村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示范村(镇)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提升乡村科技创新能力。第二,要不断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可通过政策扶持引领、科学规划布局、创新运行机制、现代技术集成、项目要素整合等措施,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形成一企带一业、一业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农业循环发展格局 〔7 〕。第三,要大力鼓励农村电商发展,让“互联网+农业”和“智慧农业”成为新业态。可通过深化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镇、示范企业的创建,着力引导各地注重对本地特色网销产品的开发和培育,不断推动产品集聚点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更多的特色网销产品集聚地;可通过引进中农联涉农大数据电商总部、中国汉光智能物流等智慧农业项目,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集成,从而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育,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第一,要精心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技能水平,充实科技专家服务团力量,为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要确保选派的科技人才经常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切实为农民做好服务,真正将科技成果转化在农业农村第一线。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不断加强对乡村人才的科技教育力度,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产业,对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展开专项培训,使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8 〕。第二,要不断完善乡村科技服务网络,加强农民科技书屋、科普惠农服务站和科普宣传栏等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平台对农民的引导作用,让广大农民不断汲取科技知识、学到致富本领、找到致富门路,着力打造一批本土科技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重视对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建立健全本土人才培养机制。第三,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激发科技人员面向市场的创新活力。对于基层工作的人才给予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优先提拔的政策倾斜,保障政策落实力度,吸引更多能人投身乡村工作中。

(四)完善鄉村智慧基础支撑,推进智慧乡村建设

推进智慧乡村建设,要坚持“共享、统筹、分类、融合、创新”五大建设理念,完善乡村智慧基础支撑,促进乡村生态智慧化、乡风建设智慧化、乡村治理智慧化和乡村服务智慧化的全面发展。第一,要不断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农村地区光纤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切实保障乡村宽带网络的高速畅通;要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省信息进村入户平台;要统筹整合农村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资源,提高农民智能终端的使用能力;要积极提升农业信息化科技能力,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第二,要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智慧化。可通过引入智慧环卫系列机器人、无人驾驶环卫车、新能源动力装备等新兴生态保护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智慧硬件布局;通过智慧环保技术监督农村大气和水环境,对出现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平台统一上报并予以及时反馈,切实提升乡村生态智慧化水平。第三,要大力推进乡风建设智慧化。可通过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基层文化服务领域,推进智慧文化教育,提升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的数字化网格水平,提高利用效率,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可通过将“互联网+”融入古镇、古村落等历史风貌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在有效保护乡村传统文明的同时,也留下宝贵的文化印记,让更多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第四,要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智慧化。要建立完善乡村治理综合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电子政务服务,提高村民办事的便捷性,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及时公开政府各类政策和村庄集体各类情况,保障村民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建立线上意见接收平台,让村民可以利用平台就村庄各项事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参与乡村治理,提升村民自治能力。第五,要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智慧化。可通过远程教育,改变乡村学习环境和单一教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乡村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共享互通,使乡村患者和优质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以直接对话,推进城乡医疗一体化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0-04-02(01).

〔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 我国创新指数居世界第十四位〔N〕.人民日报,2020-05-20(12).

〔3〕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4〕韩长赋.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中国人大,2019(07):31-37.

〔5〕王书华,郑风田,胡向东,等. 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8(06):1-5.

〔6〕储节旺,曹振祥.乡村振兴战略科技支撑路径的理论模型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 133-143.

〔7〕隋 斌,张庆东,张正尧.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2019(04):1-10.

〔8〕涂华锦,邱 远,赖星华.科技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实践——基于广东省河源市的田野调查〔J〕.中国高校科技,2020(04): 83-86.

责任编辑 徐 芳

作者:昝剑森 原子舰

农村科技因素建设研究论文 篇3:

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及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关系系统。对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弱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对探索与建立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并有效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农业科技培训服务等内容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系。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的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等基本要素。只有当这些基本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才能凸显整体效应,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与功能。高效、完备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江西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以及农村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调整、延伸,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在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

一、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优势(Strength)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近年来,江西省各地科技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资源特点,围绕地方政府中心工作,在科学制定科技发展思路和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如信丰县按照“横向拓宽、纵向延伸,提高县级、加强乡级、配齐村级”的原则,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全部配齐了乡、村科技副职,在赣州市科技局帮助下建成了农村科技信息“户联网”,每年网上接受技术难题咨询两三万人次,发布各类信息数千条;余干县建起了“农业科技专家咨询中心”、“新型农民培训基地”等农业科技中介及培训教育机构,形成了县有培训基地、乡有培训学校、村有培训教室的三级培训网络;在乡镇和行政村建立了烟叶、辣椒、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技术服务组织,各类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发展到120多个;高安市依托农业信息网、科技网、党员远程教育网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和4 000多个用户服务终端,形成了市、乡、村、户四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筹措资金2 900多万元建成了12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展各类农业技术协会125个,有效解决了科技与农业、专家与农户的直接对接问题;南昌县围绕发展都市农业和城郊农业建成了省级、市级和区级科技示范基地19个,围绕“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综上所述,经过江西省各级政府与全省农民兄弟的共同努力,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2.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十一五”前四年里,江西省在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成果转化以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累计组织实施1 200多项农业科技项目,培育、引进、推广应用面在千亩、万头以上农业种养新品种1 700多个,选育新品种214个,且有30%以上成为了各地的当家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 500多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80多个,农业新产品产值累计超过1 000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平均超过90%以上。这些农业科技成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3.有一支热爱农村、献身农业的科技服务队伍

据江西省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到2009年,全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9.2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6.8万人、1.1万人和1.3万人,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热爱农村、献身农业,正在为江西省的三农事业辛勤工作、默默奉献。

(二)弱势(Weakness)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江西省较高层次文化程度农业人口比重小,农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江西省农业人口普查显示,到2009年为止,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52.7%;高中文化程度占8.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7%。其次,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2006年末,江西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18岁以下占19.7%;19~30岁占47.4%。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72.9%;高中文化程度占7.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从1982—2000年的19年中,江西省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0.23%~0.37%之间徘徊,平均为0.25%。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平均也在0.5%左右。可见,江西省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农技推广投资总量不足,加之农技推广人员增加较多,使得资金与人员的匹配关系不协调,农技推广费用短缺成为制约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

江西省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0%,将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技术水平有限造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要求。

(三)机遇(Opportunity)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外资对江西省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层次。政府也积极考虑设立专门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技术援助,这将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2.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

信息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农业信息化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3.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2003年,科技部下发通知,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各级政府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为江西省新农村的低碳、生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所有这些都为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挑战(Threat)

1.经济与科技全球化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跨国公司有可能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江西省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就有可能被一些国外机构轻而易举地将其占为己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江西省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江西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

(一)致力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

要通过积极培育各类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推动农村科技服务微观主体的更新,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逐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竞争格局,从而增强各类服务组织的活力和服务能力,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效率。典型模式如农村科技合作社、农业科技传播站等。该类模式将有效推动新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形成,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

(二)致力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

要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有效整合和激活各类科技服务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等的科技服务需求。典型模式如三农科技服务网、科技特派员制度等。该类模式是新时期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方式的有益探索,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

(三)致力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

要通过打破各种行政性、体制性障碍,将高校、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与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特别要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走入农村,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一对一”的服务,将技术、信息等传授给农户,使科技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科技人员也可以在科技服务实践中找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典型模式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该类模式使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

(四)致力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

要通过结合农村实际,运用电视、手机、电话等多种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面向广大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重点是提高科技服务的覆盖面,解决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各种信息和服务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并将广大农户的服务需求及时反馈给服务供给方,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动。典型模式如农技服务110等。该类模式展现了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为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并形成了特点各异的服务模式。

三、推进江西省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路

(一)大力培育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首先,要积极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强化公益性职能,深化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明确职能定位;深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培育各类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与其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合作机制。其次,要提高各类组织的服务能力,要通过项目扶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促使各级政府及其科技管理部门,善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各具特色的县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江西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推动了新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模式创新带动体系建设”的发展道路。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应继续坚持。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引导措施,激励地方和基层的创新精神,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并及时总结推广,以推动江西特色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三)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各种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都是要突破原有的体制制约,将体制内、外的资源要素通过有效的机制结合起来,盘活存量资源,用活增量资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应将体制和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只要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就应该大力鼓励探索。同时,各级政府应致力于优化农村科技服务政策环境、改善农村科技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道德准则的利益分享机制和诚信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廖星成.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梁植民.关于江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制度与政策演变[J].求实,2009,(3).

[3] 专家讲座.江西农业合作社成功案例与经验借鉴[Z].江西农业信息网.

作者:易启洪,任仲平

上一篇:兴趣培养下小学生美术论文下一篇:SCADA系统通信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