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本文从金融服务体系的角度分析四川省农业科技转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论文 篇1: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分析及改进对策

摘要 介绍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科技成果;制约因素;改进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技兴农”战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为现实的生产力,要靠农业技术推广来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面向广大农村,涉及面大,制约因素多,如不经过农技推广人员的加倍努力,是不易取得最佳效果的。为使科技成果发挥更大效益,推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必须谋划相应的对策,使农业科技成果在“科技兴农”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青海省循化县在“十五”期间,大规模的组织实施粮油“丰收计划”及“旱作农业综合生产技术”项目共3.18万hm2,增创总产值962.75万元。在实施部、省、县级“丰收计划”的同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ABT生根粉、增产菌、丰收素、农家喜等多种叶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还推广了小麦穴播技术,小麦玉米带状田、蚕豆马铃薯带状田等栽培技术以及新型日光节能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冬小麦、青稞、马铃薯、油菜新品种等科学技术。有效的促进了循化县农业的发展。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制约因素

1.1劳动者文化程度低,科学种田意识淡薄农业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和积极主动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农民在这个意识转化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循化县11万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总人数的20%以上,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又制约了学用先进科技潜能的发挥,而且往往受到落后传统观念的影响,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差。另外,数量不多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劳力,却脱离了农业生产,转至二、三产业,形成了“能人跑天下,科盲修地球”的轻农局面,其意识的陈旧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进程。

1.2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科技成果从研究到应用,中间的“二传手”(即技术推广部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健全的推广体系作为科研和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再好的成果也无法实施,先进科技也无法转化为进步的生产力。循化县目前的农技推广体系,虽然经过多年改制建设,但各乡镇农科站仍缺少科技人才,有的乡站只有1~2名亦工亦农技术人员支撑着全乡的农技推广工作。

1.3基层环境艰苦,管理松散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任务重,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提高。农技推广部门专业人员少,而非专业人员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近年来有专业文凭的人员调进少,且工作年限长、有实践经验的“老科技”调出多;业务骨干少,技术力量薄弱,加之,在推广农技的黄金季节,县上往往抽调农科人员下乡从事社教、计划生育等工作,使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专心致志搞业务,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成效与本单位和个人利益挂钩不紧密,缺乏激励机制,不能有效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

1.4试验、示范工作跟不上,推广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办公费和推广事业费,取消了下乡差旅费的报销,试验、示范、技术培训、资料印刷、购置设备等经费严重不足,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速度和范围。目前,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搞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亦没有优惠政策,不少基层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难以兑现,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所必须的人、财、物缺乏。《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虽已颁布实施多年,除搞过一次宣传外多年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因此依靠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不强,坑农、害农的事件屡屡发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辐射面。

1.5有些科研成果本身不过硬,缺乏宏观调控手段有的农业科技成果选题与生产需要脱节,有的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费时、费工、费力;有的成果单一化,互相不配套,经济效益不高;有的成果因适应条件和适应范围的局限性,无法大面积推广;也有的成果鉴定验收不严格,没有推广价值,甚至给生产带来损失。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来讲,都没有正真的达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要求。目前,自我标榜的农业科技成果五花八门,充斥市场,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在各种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缺乏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手段是新形势下存在的新问题之一。

2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对策

2.1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成果转化意识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泛深入的开展科技宣传。各级领导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采取必要措施,强化群众学科学、讲科学、用科技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把“科技兴农”战略落到实处,变被动接受科学技术为自觉采用。农业科技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拿出具体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成果应用和推广工作。同时,培养成立一批种田能手和科技示范户,建立示范田、样板田、专业户。通过培训颁发“绿色证书”,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

2.2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强化服务功能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家六部委《关于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精神,尽快落实各级推广机构定编定员、定性工作,逐步形成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农技服务组织,乡科普协会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绿色证书获得者,种田能手为主体,上挂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下联广大农户的农技推广网络,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为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应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尽力避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与专业技术推广无关的工作。对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在工资、补贴、福利和技术职称评定以及家庭困难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对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应给予重奖,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2.3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改进成果转化方法农技推广要坚持“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四结合的工作方针,建立样板,以点带面,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组装配套推而广之。①试验示范,按照“大田出题目,小田做文章”的工作方法,把需要推广的新成果和新技术,进行小区试验,小面积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切实体验到农业科技成果带来的效益。通过典型示范扩大推广面积。②搞好技术培训,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户掌握各项科技成果的使用方法。③搞好科普宣传,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资料以及黑板报等多种形式,不违农时地宣传新成果和新技术,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覆盖面。④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切实做好技术与物资相配套,确保成果推广应用顺利进行。

2.4增加农业科技资金,落实成果转化措施首先要提高农技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预算和专项资金基数,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所需资金,并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其次是从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服务体系建设基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基金、农业教育培训基金,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村集社、社会团体和农民个体筹集资金,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有稳定的资金保证。此外,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和实施农业“两法”,使农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5确保科技成果的成熟性和实用性农业科研管理机构应把好立项关、签订关,使科研成果真正具有超前性导向作用,经得起考验。严格成果鉴定验收,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市场,坑农害农。采取宏观调控手段,挑选一批投资小,见效快、实用性强、收益大的成果组装配套,与“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农业高技术项目共同实施,以加速成果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顾双平,高洪干,葛兆健,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经营的现状·难点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788-789.

[2]喻国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和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592-593.

[3]李喜宏.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7,(7):46-47.

作者:邓育成

农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论文 篇2:

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探析

[摘 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本文从金融服务体系的角度分析四川省农业科技转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川农业科技成果;金融服务体系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农业部科技司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5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造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既有成果本身的原因,又有转化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农民和农业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急需农业科技成果,但却找不到所需的;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积压不能满足实践生产。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单位经营创收、外资利用等。政府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农技推广投资主体,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进行投入。据对全国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规模变化情况的分析表明,我国政府财政对农技推广投资在1981—1999年的19年内总体趋势是递增的,按1981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23%。近年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提高的,平均值是9.84%,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的比重徘徊在0.22%~0.36%,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截至2005年底,以上各类机构共有124255个。

目前,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2008年,四川省共获科技部无偿资助资金1380万元,立项项目数量与获资助额度较2007年分别增加35%、30%,实现了数量与资金额度大跃进。2007年,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共获科技部支持金额达890万元,2006年申请到760万元国家农转资金项目资金,2005年申请到840万元科技部农转资金。2006年实施的项目总共落实资金7457.4万元,其中国家转化资金1516.01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0.33%;单位自筹4706.79万元,占资金总额的63.12%;银行贷款179.72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41%;政府配套资金20.13万元,占资金总额的0.27%;其他资金1035.4万元,占资金总额的13.88%。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建立起以金融资金为主导的农业科技转化金融服务体系。

3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 系

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并存,民间金融辅助的多元化的农村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引领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联动投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

3.1 突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部门应该加大支农力度。比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可以调整职能,延伸服务半径,统一管理目前由商业银行和相关部门管理的其他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扶贫资金和国家其他支农资金,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领域。国家开发银行应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对农村建设的拉动作用,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积极向农村推进。此外,还可以由国家、地方政府出资组建区域性的农业开发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担负对新农村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的开发和资金支持。

3.2 加强“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双方联合监管”的银科合作机制

近年来,四川省科技厅在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营造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把银行科技贷款作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和自主创新政策的重要内容。2006年,省科技厅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签署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作的协议书》。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政府可以扩展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银科合作,引导金融资金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融资的主要渠道。

3.3 激活商业性金融支农的补充功能

商业性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商业银行的优势和活力,都是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无法替代的。首先,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支农政策。农业银行应该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巩固和稳定县域分支机构,明确支农政策,制定具体支农措施,并确保落实。其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健全内控制度。最后,就是要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作用,把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回流到农村。

3.4 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组织的辅助作用

民间金融组织一般是指未被金融管理当局监管的民间非正式金融组织。郭沛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计算了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规模在2002年为2001亿—2750亿元。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20个省(市,區),82个市县,206个乡村,110家中小企业融资规模,中小企业非正式融资规模进行了基本判断,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下金融(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05亿—8164亿元。从总体上看,当前正式金融由于存在垄断化、商业化等倾向,只能提供有限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迄今为止的民间金融组织活动从总体上表现出很高程度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广义上的收益性。其总体的不良贷款率要远远低于正式金融。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发展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的作用,民间金融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5 采用BOT融资方式

BOT即是“建设—经营—转让”,BOT项目融资的基本思路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对项目的建设,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授予签约方的社会投资者(项目公司)来承担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项目公司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并通过经营,以获取商业利润,特许期满,将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转交给东道国政府。这种融资方式能够开辟稳定盈利的新领域,为投入较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3.5.1 能够开辟稳定盈利的新领域

B O T模式具有独特的定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确保农业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资金回报率;B O T模式可以使项目投资者有机会涉足于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为将来的其他投资和采购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5.2 优化农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引导农业企业走股份制联合的道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相对于别的企业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而参与BOT项目投资非常有助于引导农业企业克服盲目发展、开发投资机会,实现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力量。

3.5.3 优化农业企业的资本

吸引非农业企业产业化资本投资农业。国内不少著名的民营企业,近年来都有大举投资农业领域,对农业的投入具有投资领域广、规模大、投资项目科技含量高的特征,这样就可以吸引其他领域投资,这样就优化了农业企业的资本质量,提高了农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青峰,刘星,何芳.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J].农村金融,2006(5):68-69.

[2]朱英刚.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8):45-46.

作者:杨敏灵 谭竞翔

农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研究论文 篇3:

农业生产中的广告应用现状及建议

摘 要:研究了广告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传播方式、应用价值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生产中广告推广应用的几点建议。主要包括: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应用广告基本建设纳入民生工程范畴,媒体要发挥中坚作用,把强化广告传播能力和效果建设作为服务目标等。

关键词:广告;农村;生产;价值;建议

各种广告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体。但在农村广告的应用与引导才刚刚起步。因此探讨广告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推广应用价值,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广告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表达方式

1.1 电视 据对安徽桐城、望江县调查,农村电视用户占农村户数的89.8%,有的农户甚至有2台。一般在无线情况下可以收看3~6个台,有的建立了有线电视或架了天线,能够收到20个台。很多农业投入品都是通过电视广告传播的。如史丹利复合肥、皖稻153水稻种等通过电视广告走进千家万户。

1.2 技术培训班 这是政府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推广的重要方式。多是在农业主管部门直接领导或参与下进行的,主要是一事一训,针对性强,效果较好,影响较大,这也得到了农民的认同和肯定。

1.3 示范点片现场 这是近几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方法,一般由农业部门建立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示范点片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2012年,安徽省安庆市承建农业部“万亩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81个,农业部门经常组织农户到点片参观,农户也自发地参观学习,每个点接待农户超过2 000人次。这是一种新型的实体广告,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感受最强烈,效果最好,这些点片的“三新”技术多被农户接受,这种形式得到认可的程度高

1.4 书籍和明白纸 农村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读书看报不感兴趣,但对一些时令性的科技明白纸还是愿意看的。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方对纸质传媒要好一些。这也是农业部门送科技下乡的重要方式。

1.5 网络 主要是指电脑和手机等。在安庆地区,每100户农民计算机拥有量10台,有95%以上的家庭拥有1个以上手机,由于手机作为广告媒介在信息管理上的不到位,农民对手机信息持怀疑态度。

1.6 墙体广告 墙体广告媒介几乎深入到每个村组,有90%的农民都看过墙体广告,并且有60%的农民根据墙体广告购买农业投入品,墙体广告一般在沿公路、铁路两侧的墙体和坡地上,有文字、有图像、有漫画,形式多样,在农村有一定影响。

1.7 广播 广播包括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收音机等。以前农村有线广播非常普及。但由于电视的冲击,广播的传媒作用越来越小,只有少数年龄稍大的人听,他们感兴趣的是看病、保健、养生方面内容。

2 广告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应用价值

2.1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广告越普遍,更新越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信息量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农民收入就会增加。一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不仅广告越多,而且形式多样,农民易获得和采用农业科技信息,农民增收的可能性就越大。农村广告系统建设和应用,对加速农业科技的推广,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能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

2.2 促进了农业“三新”技术引进推广 广告是农民利用农业科技的传播载体。很多农业技术,通过媒体的传播,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例如,杂交稻特别是超级稻之所以能够迅速推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技部门强力示范和广告的强力宣传,使农民看到了杂交稻的增产优势、懂得了栽培技術,从而乐于接受和采用。又如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主要得益于农机产品广告的大力宣传和农技人员的悉心指导。安徽安庆市水稻机插秧比例达25%。广告宣传对农业“三新”技术引进推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3 培养了农民科学种田意识 广告特别是农业部门建立的示范点片通过成功的宣传示范,使农民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认识科技,应用科技。广告在传播科技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舆论效果,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广告在传播农业技术、培养新型农民、形成科学种田意识中将产生更加长远的效益。

2.4 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为了保护我们的农产品市场安全,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就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掌握出口国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进而实现标准化生产。因此.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能够有效利用和拓宽人们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安全生产意识,增强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广告传播在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3.1 广告制作单位不愿意增加投入 农村消费能力相对较低,以农民为主要受众的媒体较少,广告投入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低,农村广告的回报率低。如报纸、杂志上农业广告内容的比例不高;广电数量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宣传农业科技的内容并不多;网络离普通的农民来说还远远不能普及等。与城市市场的激烈竞争相比,农村广告市场显然明显不足。

3.2 农民对广告方式认同度低 由于农民对部分广告的认同度低,对于通过这些途径传播的农业科技持保留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告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不少老农民还有“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他们比较认同的是现场、推广机构的培训班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而对于宣传广告、网络等广告方式存在怀疑想法。

3.3 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科学文化水平的低下,农民接受广告信息的能力有限,加上有的广告公司制作广告不考虑受众对象的接受水平,造成广告效果差。

3.4 农村广告的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传媒体系建设薄弱,给传媒在农村传播农业技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 进一步发挥广告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建议

4.1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广告基本建设纳入民生工程 农村广告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的系统工程,在广告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将广告基础工程建设纳入民生工程,推动广告在农村传播的步伐。农村广告设施的完备,仅靠媒体是不能够完成的。政府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完善传媒的农村科技传播网络。消除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覆盖盲区,降低或者免除贫困地区的有线电视入网费,使农民加入有线电视网络。对开拓农村科技传播的媒体给以政策倾斜、财政补贴,激发媒体农村科技传播的热情。

4.2 媒体本身要发挥中坚作用,把强化广告传播能力和效果建设作为服务目标 加强广告承担科技传播能力建设,是媒体本身责无旁贷的责任。广告在农村传播数量和质量都要有提高,要加大农村科技传播服务的总量,优先发展农业科技传播节目。在提高广告在传统媒体对农村科技文化传播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发掘新兴媒体网络的潜力。媒体在制作农村广告时,要根据农村农民的喜好,注意掌握一定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技巧,优化传播效果,做到通俗易懂。另外,加强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需要媒体的工作者,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将农业生产中的投入品、产品宣传广告做好。

4.3 农民要认识、识别和相信广告,把自己当做广告的受众 农民要深刻认识到认识、识别和相信广告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农民不能总是把自己置身于广告之外,把自己当做广告传播的看客,而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认识、识别和相信广告。对于媒体所传播的科技,要主动乐于接受,并且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农民是农村广告的受众,但也不能只是停留在消极的受众层面,而是要做主动积极的受众,使广告成为农村、农民获得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4.4 进一步加强农村广告的开发,开创农村广告传播新局面

4.4.1 加强电视广告的开发 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和影响力极高,50%以上的农民都有看電视的习惯。因此,电视是广告企业进军农村、开发农村市场的首选媒介。建议采取政府牵头、广告企业经营的模式,加强农村电视接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有线电视网络,更快捷、更集中地公布政策消息、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广告企业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投放广告。

4.4.2 搞好农村纸质广告的开发 纸质广告在农村发展的薄弱,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纸质媒介非常缺乏,农民很难接触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明白纸。农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书本知识十分信任。广告企业要根据农民看实效、见直观、识字不多的特点,制作图文并茂的广告图书,可以借鉴日本发行成人动画图书。内容是输入外来科技知识、农业投入品信息、产品质量标准,输出本地农产品生产情况、特点等,并将广告、逸闻趣事、科学常识、涉农公益性广告融为一体,这样既得到了效益,又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4.4.3 提高现场示范的辐射效果 农民在没有看到某项新技术带来成效之前,他们持有怀疑的态度,农民又是最现实的,他看到新技术切切实实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惠的时候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因此,广告部门要通过建立示范点片、现场会等方式推荐农业投入品和农业产品。要与农业推广部门一起安排技术力量,在交通方便,人流密集的地方建立示范片、攻关点,让农民直观感受,自觉采用农业科技成果,这种既省钱、又见效快的方法在近一段时期内还是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

4.4.4 开展寓教于乐的科普文化宣传 要改变广告推销产品的唯一性,把广告植入农村文化之中。要根据农村人直率的性格,编排科技小品、科技大戏,或者黄梅戏,把广告用简单的语言或者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易懂、易学、易记、易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广告传播给需要的农户,让广告传播简单化、轻简化、现代化,从而提高农村中农技推广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4.4.5 开发网络等新型传媒的广告宣传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电脑和手机等新型媒介将会进一步普及。广告企业要积极参与这种新型传媒的建设,可以运用巧妙的方式做好广告宣传。比如根据不同的播种季节、农作物发育特点、病虫害发生情况,农药、肥料商家可以在普及农技知识的同时,推广自己的商品广告信息等。此类广告由于具有其时效性、灵活性、区域针对性、费用低等特点,对大型商家和地方性中小型商家都很实用。

致谢:本文得到导师杜国清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参加本课题调研的还有翟豪、宋翰轩、姚晗、赵鹏菲,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王淑娟.如何分切农村广告市场“蛋糕”[J].广告论坛,2010,10:74-75.

[2]林毅夫.新农村建设给中国广告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03:04-07。

(责编:徐焕斗)

作者:陈诚

上一篇:新农村背景下农村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医院人力资源成本限制剖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