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论文

2022-04-29

摘要: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过多年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这一体系目前仍保持相当规模,仍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难以替代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经过分化、整合和转型,角色定位日渐清晰,并以新的形势发挥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论文 篇1:

稳步推进农村科技 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北京的现代化起步在城区,实现在郊区,而发达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郊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郊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加快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郊区科技工作的重点,也是推进京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多种形式共存 有效整合欠缺

近年来,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京郊涌现出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为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增收和郊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整体上看,京郊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服务资源整合不够

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包括农村科技创造者与内容、农村科技推广者、农村科技推广渠道,以及农村科技受传者。

从农村科技创造者与内容方面来看,农村科技创造的主体仍然是高校和院所。在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轻应用,在操作能力上强研发弱推广,造成提供的农村科技成果技术集成度差,与现实生产有距离,有效供给不足;另外,农村科技创新与农村科技应用之间存在非一体化格局。研究人员缺乏深入实践开展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农村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扩散。

原有推广渠道不畅传统系统功能失效

目前,北京农村科技创新组织和农村科技应用组织(群体)之间的中介组织发育不够,农村科技创新组织和农村科技应用组织(群体)之间的供求机制还未完善地建立起来;推广服务形式单一。

从事农村科技推广的主体,不是农村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经营者,而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这导致政府行为联结农村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科技扩散的基本规律,也限制了良好机制的建立与有效功能的发挥。政府虽然也引导各类专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各类学会及农村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推广,但由于没有“系统机制”,导致系统功能失效。

京郊现有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是在国家、集体投资兴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在郊区农村建立了单纯由政府部门兴办的科技推广部门组成的、与当时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四级农科网”。它集中了市、县(区)、乡、村的主要科技力量,目前有市、区(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29个,其中市级7个,县级171个,乡级651个。这些机构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县乡两级推广人员年龄偏高,技术职称偏低。近几年,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面临推广经费不足,硬件设施配置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等难题。

因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京郊农村科技推广系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进一步以系统机制整合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建设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并明确各行为主体的功能方向,构筑利益机制是形成稳定、有效运转系统的重要条件。

新兴农民组织尚弱农民直接接受不易

首先,作为个体的农民接受技术能力弱。一家一户,生产能力弱、分散,缺乏再生产能力。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进行传播,收效难以保障。

其次,具有专业性、吸纳技术积极性较高的新型团体——农民经济合作服务组织规模小、技术辐射覆盖面小、服务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技术源头,利益性推广行为较重,发展缓慢。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领域,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体制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在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中,涌现出的多种类型的技术经济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和农村科技园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有比较规范、已纳入区县登记备案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95个,入社农户34.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8%,资产总额达40亿元。

这些组织的出现,与各地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产业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成为龙头企业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加工车间。同时,这些组织还对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产生新的影响。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有利于形成服务体系,有利于引导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但这些机构在发展中仍存在着以下一些成长中的苦恼。

一是这些组织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性的组织类别,活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发展可以说是良莠不齐。

二是这些组织的稳定性较弱,由于大多是搞技术服务活动,随着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合作组织的形式就会发生变化,一部分组织的活动就易于流于形式,甚至停顿。

三是由于他们与科技成果的创造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之间缺少多种信息交流的渠道,从新技术研发到新技术进入农业生产周期较长。

综观全局,一个新老交织、多层次、多功能、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由于各类主体、各种资源、各个要素缺乏有效整合,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至今还没有产生整体优势,仍在孕育发展之中。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的新内涵

目前,北京原有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三农”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新形势,其单一格局也已突破,各类技术服务机构不断兴起。因此,构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新内涵,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紧迫任务。

转换农业科技研发新机制

转换科技研发新机制,就是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研究有效用的成果,增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由院所高校的技术主导型向以农民、农民组织和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转变,鼓励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

北京市科委正是本着这样的工作模式,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选择和扶持产学研合作的大项目,把解决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和培养企业研究开发力量结合,逐步形成“大企业支撑大科研,大科研支撑大企业,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研发”的格局。

转换农业科研机制,这还要求积极探索多种以农业科技企业为龙头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体的政策包括:

——把推动转制机构发展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相结合。大力推动在京转制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转制机构的工程中心、高技术实验室、中试基地与重点企业形成技术联盟;条件成熟的,可由企业购买。

——积极开展科技资源招商。推动在京转制机构用多年积累的优良科技资产(包括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等),吸引京外资金入京,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企业实体,建设产业项目,实现科技资源与产业化资源的配套。

另外,还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的形式,直接将大量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入市郊进行产业化开发。

建设农村科技推广新渠道

建设科技推广新渠道是在搞好农村科技创新推广中公益性的工作的同时,加强农村科技推广的产业化建设。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农村科技推广资源为资本,以农业产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农村科技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活动,以企业的赢利活动面向市场需求,用市场化运作有效连接农村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关系,使农村科技推广活动成为一种市场行为。这是以前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中的一个最薄弱环节,也是继续完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一项主要任务。

总结经验,可以发现要完成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求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农村科技推广产业有关的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制度,以及落实这些制度所必要的运作机制。北京市科委在这方面不断创新工作的运作机制,通过开展“委区共建”的方式,将全市的科技资源统筹、整合,并与区县协作,共同开展工作,如与顺义区政府共建顺义三高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势,促进园区内的农业产业高端技术的快速扩散。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区县工业小区开展了工业小区创新环境共建活动,将首都优势资源引入工业小区,促进工业小区不断改善其创新环境,吸引更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区县工业小区的聚集发展。

其次,在实施手段上重在加快社会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农村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从制度建设方面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和统一的行业管理机构,促进中介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包括技术交易机构、转移代理机构、技术孵化机构以及为技术交易提供金融、法律等业务服务的机构等共性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等。在这方面,北京市科委通过在市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将农业科技开发机构的研发过程放到实践中去中试扩散。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科技推广渠道的一种重要形式。

另外,基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特点与活跃领域,北京市科委选择了与农村科技相关的、依赖性强的农业产业,通过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其在更广泛的空间发展。譬如,为产业技术合作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大兴的西瓜、怀柔的饲养鸡、顺义的绿色蔬菜等产业的发展;建设专项科技服务体系,支持房山的创汇农业发展等工作。

服务农村科技需求新对象

服务农村发展新对象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中的结构主体的建设。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质量与效益上的进一步提高,京效农村科技园、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及各类推广服务中心、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的不断壮大,逐渐形成四类新型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即:传统科技机构改制型、科技企业带动型、产业协会促进型和农民专业技术合作型。

在这四大类农村科技推广组织中,专业技术合作型组织及科技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设中的重点服务对象。之所以选择农民专业技术合作型和龙头科技企业带动型组织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这是基于这两种组织的特点而考虑的。

选择龙头科技企业带动型是因为这种组织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譬如,市科委支持房山区凯达恒业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进行运营,以技术标准化为桥梁,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生产”为纽带,把专家试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了先进的生产力,使房山的豆类种植由起初的600亩,发展到2003年的6.5万亩,出口创汇210万元,带动1.7万农户,农民增收2000万元。

总的来讲,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内涵就是要适应郊区城乡一体化、郊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要求,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进、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现有的市、区、乡三级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民营服务机构并存的机制;要以提高郊区科技服务能力为出发点,围绕主要农产品集聚产业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两个中心,规划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强化战略研究、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和引导激励机制,为郊区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创新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政府在推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公益性的内容与产业性发展的内容的协调与控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机制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京郊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科委根据农业发展新形势打造的一个综合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目的是整合、协调全市涉农科技资源,促进郊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为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经营服务。

这个“服务港”的建设以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这两个非营利性组织为主体,集成两个中心的资源优势,激活传统机构和发展新型组织相结合,典型引路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科技服务港”,将有关农村发展科技成果推广的四大要素,即推广者、推广内容、推广渠道、受传者等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专业技术合作型”、“科技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协会促进型”、“传统科技机构改制型”四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推广组织为服务对象,并从每种类型中选3~5个作为建设示范,总结经验,探索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之路。

作者:杨 刚 张光连 张 强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论文 篇2:

影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摘要: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过多年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这一体系目前仍保持相当规模,仍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难以替代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经过分化、整合和转型,角色定位日渐清晰,并以新的形势发挥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科技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赋予其更丰富的内涵、功能,我国农村科技服务格局正在发生一系列的重要转变。但毋庸讳言,目前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村发展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作实践,对影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推广体系;构建;因素;应对

1 影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的因素

1.1 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对28个县县级农技站的运作经费及增长情况进行统计,自2006年到2012年间,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总收入和政府拨款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和2.7%,远低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17%的年均增长率和GDP8.1%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同期农业国内生产总值3.2%的年增长速度。而且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支出,直接用于推广活动的经费很少。

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强度偏低,尤其是财政投资强度偏低,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一些地区的基层在岗在编农业科技人员工资待遇无法保障,许多人只是象征性的拿很少的工资。有些地方县乡为减少财政支出,下放机构,缩减事业费,甚至挪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经费;有的将农业科技服务组织视为创收实体,不仅不给予支持,反过来要求上缴,使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办实体的积极性受挫,阻碍了自我发展。还有一些乡镇政府平调、拍卖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国有资产,而拍卖所得全部上缴乡镇财政使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处于经费不足与自我发展壮大“两难”的境地。

1.2 农业科技推广现行体制不健全

1.2.1 现行管理体制不明确,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开展。

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结构的管理体制较为复杂,乡镇一级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过去一直实行的是县乡“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近年来在地方机构改革中,大部分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管理权限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权限下放导致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业务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推广工作的开展。加上县级农业科技推广不同专业分属农业、畜牧、农机、水产等不同部门领导,也降低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效率。

1.2.2 现有体制制约农业科技推广走向市场。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具有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在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以及刚开始的年份,由于农村基层组织比较健全以及农民收入不高并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采用农业科技的效益明显,这种体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与产量提高的确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旧体制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发挥作用的环境,表现出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定位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诸多问题,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效果和效率降低。

1.2.3 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分离严重。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兴旺,科研、教育与推广服务有机结合,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发展的成功经验。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得不到科研教育部门的有力支持,科研部门研究开发的成果无法顺畅的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教育部门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能很快的适应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需要。这种各自为政的状态,既不利于各自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合力。

1.3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素质有待提高

从我国专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现状分析,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或根本是外行,严重缺乏既懂农业科技理论又会技术操作实践的专业人员,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素质与国家要求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工资没有保障,许多乡镇农技站已多年没有补充过大中专毕业生,原有的许多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忙于生计,无心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普遍,导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功能严重弱化。

2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议

2.1 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向农村科技综合服务转变

随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农村建设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农业科技服务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外延大大拓展。农村科技服务的范围、内容和功能等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首先,农村科技服务不再局限于农业领域,而是面向整个“三农”,包括教育、卫生、居住、体育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更广阔的领域。其次,农村科技服务不再限于技术推广的范畴,还包括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及各种知识的传播和扩散。第三,更加强调服务功能。现在农民既需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服务,更需要有人帮助决策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生产经营问题,帮助他们实现增收致富和乡村的综合发展。

2.2 推动自上而下单项推广模式向双向互动服务模式转变

为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式的变化,新时期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必须加强供需之间的双向互动。随着广大农民对多元化、个性化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需求的日益加强,以及广大农民参与式服务意识的逐步增强,双向互动的服务模式正在形成。各类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更是为个体农民的参与提供了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农村信息化成都的不断提高,也使得服务供需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

2.3 推动政府主导的推广体系向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服务体系转变

经过30年的改革,农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去的明显成效,以往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一,各类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或主体大量涌现,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如农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企业、科研教育部门及其兴办的农机服务机构等。第二,政府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中的职能发生转变。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逐步分离,逐步明确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承担者的职能定位,与其他推广服务主体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第三,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管理趋于综合化。农村科技服务成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性事业,所有部门在政府同意领导下承担相应责任,引导和调控农村科技服务的发展。

3 结语

综述所述,为了有效构建农业推广体系,一是要不断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组织架构,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农业推广组织架构;二是构建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需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业推广专业人才队伍;三是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经费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因为经费投入不足引起的农业推广问题;四是要不断构建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宣传平台,切实发挥科技成果在农业推广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宪武,王媚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矛盾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5(5):64-65.

[2] 张永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影响因素及推广途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3] 李孔岳.科技成果推广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6(1):58.

作者:刘建宇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论文 篇3:

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关键机制与对策

摘 要 农村科技人才在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案例分析发现,成功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关键机制包括政府的协调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等。为推进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应采取如下对策:优化外部环境,发挥政府支撑作用;多渠道投入,扩大培训机构规模;突出创业与服务能力,完善培训内容;强化高校与培训基地合作机制。

关键词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关键机制;培训基地;内蒙古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及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村科技人才是科技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科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农村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重视和开展对农村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城乡人力资本的分布现状是城市富集、农村匮乏。其主要原因,一是城乡家庭在教育费用上的差距很大,农村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远少于城市,二是农村学生离校后缺少后续教育,使得人力资本状况得不到改善。从宏观角度看,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人才引进,包括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成为农村科技人才;二是开展培训教育,培育乡土人才,提高其在农村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培育创业人才和服务人才。由于城乡在工作环境、条件以及待遇等多方面的差距,目前人才引进并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发展的需求。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实状况,通过科技培训利用好、培育好乡土科技人才,是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的重要途径。农村乡土科技人才是留得住的人才群体,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力资本现状,该群体也是本文所述的主要培训对象。乡土科技人才分布广、群体大,经过科技培训使之成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已成重要趋势。

一、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关键机制

城乡教育和科技资源分配不均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状况,冯宇提出我国农村科技人才还存在总量不足、来源不广、流失严重、结构失衡、分布不均、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现实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1]。农村科技人才结构存在缺陷也是一个现实,智敏提出农村科技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目前还存在着农村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失衡,农村科技人才年龄、性别比例失衡,农村科技人才技能单一、培养机制亟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2]。喻科认为我国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培养工作缺乏系统性;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区域特色差异不明显;培养过程缺乏事后辅导等问题[3]。另外,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缺乏持续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效果看,无论是农民还是其他受过培训的人员,经常是阶段性、临时性的培训,普遍缺乏持续性。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如何使相关主体有效参与、如何提升培训效果以及如何把科技培训和市场衔接等诸多方面,因此,确立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主要机制成为关键。

(一)通过政府参与,解决市场失灵的机制

农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立之所以要由政府来引导,其原因有三:一是教育培训属于准公共物品,需要政府来参与,而农村科技培训由于科技人才、培训设施、培训渠道等不完善,主要依靠市场不能完全得到满足;二是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其往往更信任政府;三是政府能够从科技需求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全面布局。可见,培训体系建设需要把多种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示范基地,以及人事、教育、科技、信息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引导进来,这些都需要政府来协调。因此,建立政府的协调引导机制是必要的。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筑产业主体连结机制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够增强培训的实际效用。一是增强农村科技人才的服务及创业能力;二是在农户方面,培训要达到提高农户科技素质和能力,使农户能够参与农村科技人才的创业与服务活动,并在区域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分工,生产出符合产业链发展的产品;三是要提升农村科技人才、农户、政府等各参与方的合作效果,为实现多赢奠定合作基础。

(三)结合培训、示范和产业链,构建“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

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必须给予参与主体相应的激励才会使新事物得以持续和发展[4]。在培训体系中,培训者、农村科技人才、生产经营实体等多个参与主体通过培训共同实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推动培训体系的发展。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需要面向产业链,在产业链上开展创业与服务,促进产业链发展。实行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意味着将培训基地、示范基地与产业链相互关联,三者相互依托,有序联接,互不分割,从而能够较好地将培训、示范与生产经营相衔接,将源自于生产经营的激励和动力向培训参与主体传导,扩大参与群体,提高应用技术的积极性。具体落实到培训实践中,不仅要在培训过程中把相关产业链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受训者,还要在培训后加以跟踪,解决学以致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再反馈到培训过程中来,最终形成“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相辅相成的局面。

(四)完善高校等多部门参与培训的合作机制

科技传播理论和规律认为,传播系统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等四个要素组成[5]。结合农业科技培训的特点来分析,传播者应包括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等多方的科技人员,科技信息在传播者向受传者传递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等部门影响着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因此应从多个角度考虑发挥高校等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其参与培训的机制。2012年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二、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案例分析

(一)培训基地基本情况

乌兰察布市利用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对乡土科技人才的培训。该基地由乌兰察布市科技局、丰镇市科技局以及乌兰察布劳动就业中心等部门联合创办,具体由内蒙古慧明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基地占地面积15亩,有专兼职教师18名,具有标准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学大棚、实验室等基础设施,能够一次性完成100多人的长期培训任务。其主要任务是把乡土人才培育成乡土科技人才,培训方向包括科普培训、技工培训以及技术员培训等。

从结构上看,参与科技培训的相关主体主要包括组织者、培训主体、受培训主体和依托部门。由于科技培训的公益性,组织者一般是政府部门,农业产业化企业部门也可参与;培训主体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专家人才等科技传播者;受训主体是乡土人才或农户;培训依托部门是各类农村学校或其他培训基地等。

乌兰察布市以农村科技培训基地为依托,以在产业链上增强农村科技人才的创业和服务能力为根本目标,通过高层次专家培训农村科技人才,再由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农民的形式开展科技服务。具体目标包括:其一,把有技能基础的农民逐步培育成能够开展创业与服务的乡土人才类型的科技人才,并提升现有科技人才的科技素质,强化其创业与服务能力。其二,构筑农村科技人才之间、农户之间相互交流与扶助的平台,为培训农户创造条件。具体培训流程见图1。

图1 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培训流程

基于创业和服务两项重要科技服务内容进行培训。对于以创业为主的受训者,不仅要授予专业技能,而且要加强创业知识、经营管理技能的培训,并在创业与服务关系上加以引导;对于以服务为主的受训者,除基本技能外,还要在服务理念、服务意识等多个方面加以指导。目前,该培训基地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基本技能、研发创新和引进示范三项,如图2所示。

图2 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内容

(二)培训基地的主要启示

1.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各方协作”的方针,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机制。从调研看,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培训是以政府组织为主线,配套相关措施与条件,以科技专家培训乡土科技人才、乡土科技人才培训农户为路径开展科技传播,其运行中融合了政府协调机制,需求导向机制,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等,其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2.多部门参与的合作机制

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和教育局联合共办,领导机构由科技部门牵头,与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共同组成,实现了人事、教育和科技部门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科技部门主要是提供科技成果和实践知识,教育部门提供教学设施和部分师资,人社部门颁发学历教育资格证书。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科技培训往往是免费培训,但这并非是脱离市场经济的原则,原因在于科技培训往往是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开展的,而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这就决定了开展什么样的科技培训、培训哪些内容、由谁来参加、达到怎样的培训效果等,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

三、加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思路

(一)优化外部环境,发挥政府支撑作用

推进科技培训工作需要发挥政府重要支撑作用。一是制定规划。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农村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创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对于开展培训的教育机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等。三是对培训效果、培训规划执行等行使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二)多渠道投入,扩大培训机构的数量与规模

农村科技人才培训不仅要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引导设立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金等,更要鼓励多方主体参与进来,使培训经费能够可持续性投入,形成以各级政府投资为主、产业链相关企业、教育部门、各类培训部门、农民个人共同投资的格局。此外,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满足广大主体的科技需求。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促进培训机构扩大规模。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培训基地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等;二是将农村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等培训机构纳入培训支撑体系中来;三是创新培训模式,鼓励城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城乡联合办学模式等;四是鼓励培训市场上的培训机构承办各类专业科技培训班,扩大培训师资及服务供给;五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利用自身优势条件主办各类科技培训班,扩大科技培训规模与水平。

(三)突出创业与服务能力,完善培训内容

从农村科技人才职业要求角度看,尤其是对乡土科技人才而言,他们既可是受训主体,也可充当科技传播主体,因此,农村科技人才培训要把创业服务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根据产业链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具体来说,培训内容要涵盖:农业科技推广理论;创业理论;专项技能;创业实体的经营管理培训,如开展建立合作组织相关知识与实务的培训等;职业道德和法律常识等相关课程。

(四)强化高校等部门与培训基地的合作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具有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农业相关企业也具有自身优势,而培训基地具有硬件设施及地缘优势。因此,应探索创新高等院校与培训基地的合作机制,积极实施“政产学研密切结合”、“企业研发机构进基地”、“多学科团队下基地”、“实用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等具体措施,进一步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推进农村科技人才培训。

参考文献

[1]冯宇.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J].生产力研究,2009(19):42-44.

[2]智敏.建立灵活多元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国外成功经验对陕西的启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137-139.

[3]喻科.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2009(9):76-79.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5.

[5]林坚.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8):49-56.

The Key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to Carry out Training for Rural Technological Talents

——Based on Survey of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ining Base in Wulanchabu City of Inner Mongolia

WANG Zhen1,XIA Ying2

(1.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9; 2.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Key words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training; key mechanism; training base; Inner Mongolia

收稿日期:2013-05-29

作者简介:王 震(1977-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联合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夏英(1963- ),女,吉林长春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服务行为及体系建设研究》(G2013209338);唐山市科技局项目《唐山市农村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与对策》(12140201B-2);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问题研究》(SY12105),主持人:王震。

作者:王震 夏英

上一篇:杂技艺术背景下民族文化论文下一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建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