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综合治理社会管理论文

2022-04-16

当前,贵州正处于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形成具有贵州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煤矿综合治理社会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煤矿综合治理社会管理论文 篇1:

社会管理科学化视域下的突发事件应对

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突发事件应对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22400450070)。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利益诉求增多,社会矛盾和冲突多发,突发事件频仍,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大局与和谐进步,因此突发事件的应对日益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管理科学化;突发事件;应对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发表《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讲话,特别指出,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1]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发事件,亟需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理思路,找对策,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效能,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整合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应对突发事件,协作配合,共同发力

在现代风险社会下,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团体增多,利益诉求各异,社会结构日益扁平化,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逐步成熟。当今时代,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主要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其中政府是核心主体,社会组织是重要主体,公众是基本主体。[2]作为现代政府,绝不能再继续运用“大一统”思维,其治国理念不能再是铁板一块,一竿子捅到底;作为现代政府,绝不能再继续扮演“全能政府”、“万能政府”, 其理政行为不能再是事大事小,政府全包。同样,应对突发事件,政府不是唯一主体和全部角色,而应厘清角色定位,在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需要整合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引导和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期,伴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进步,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多种权益存在的合法性得以确认。当今时代,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会成员越发成熟和理性,出于维护公共秩序及各自切身利益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日渐提高。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势必或大或小地影响到相应社会组织及社会成员的安全感,使他们方方面面的权益不同程度的受损,因此相当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勇于、乐于参与到社会的平安和谐建设。政府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鼓励和吸纳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把民间智慧集聚起来,更利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化解。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强化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应对。实践表明,党和政府始终处在全面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同样,党和政府的作用也是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先决条件。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党和政府更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因此必须发挥好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作用。二是需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协同应对。现代社会,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同样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组织凭借其组织结构特点和所具有的专业优势能更为迅速地对突发事件采取针对性的救援行动和应对措施;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有着特定的社会土壤和广泛的社会触角,可以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应对的社会资本。三是需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应对。一方面要鼓励普通民众的规范参与,培育民众的公民志愿精神,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志愿者的管理,为志愿者提供突发事件应对的便利和保障。总之,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同时整合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把分散的力量迅速集中起来,搭建人、财、物等资源交流与互补的平台,形成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逐步建立起由政府、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公民个体等管理主体共同构成的社会管理网络,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二、统分各类社会管理客体应对突发事件,宜统则统,宜分则分

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又是社会管理的客体。当社会组织面向社会生活、社会事务时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当社会组织面向国家机构时则是社会管理的客体。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入突发事件管理视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日益多元和复杂。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一方面会不同程度地构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另一方面也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研究与分析突发事件既要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又要从个体的视角研究不同的突发事件。有的突发事件宜采用统的对策,有的则需要采取分的措施。

运用统分结合的思维应对突发事件,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综合治理应对个体突发事件。即对个体突发事件进行多策并举,联动处置,综合治理的方法。辩证认识突发事件的影响。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发生肯定会对社会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另一方面它可以使社会不满得到不同程度的宣泄和释放,避免了社会负面情绪的过度累积引发社会动荡。二是个别处理应对群体突发事件。即针对群体突发事件的不同情况,采取分权、分治、分类处置的方法。应对某些群体突发事件,不能蜂拥而上,而应抓住要害、重点管理,分化瓦解,避免“动作多大”引发新的问题。三是个体对个体。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因某个孤立的个体事件而起,化解和应对时,应切中要害、个别对待。应对主体、方法和对象不宜扩大,避免事件负杂化。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综合多种社会管理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机智灵活,有序有效

当前,社会管理环境的复杂和多变,使得曾经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方法逐渐难以适应,亟需改革和创新,努力形成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方法。从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上看,过于关注专门治理或过于强调群防群治存在弊端,治理的效果都不佳。因此,需要用辩证思维专群结合的方法应对突发事件,才可能受到较好的应对效果。西方国家处置突发事件的方法,往往因不同的类型而有所区别、各具特点。在突发事件防控过程中,也比较讲究分权、分兵、分类。而我国则有明显不同,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崇尚集体主义。一方面法律的管制和约束较为严格,另一方面应对突发事件主要靠综合治理、整体防控,讲究各方的合力合围。从上分析可以看出,专门治理针对性强,多对具体事,往往会忽略事情的本源;群防群治则存在绝对的一体和统揽。总之,中西方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

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不可能一刀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研究各类突发事件,分析前因后果。自然领域有风灾、雪灾、地震、海啸等,社会领域有食品安全问题、重大动物疫情、危险化学品事故、煤矿生产安全等。有针对性地预防、救援和善后,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领域、行业的不同,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也理所应当地各具特点和特色。二是研究多种社会管理方法,掌握其特点规律。各种社会管理方法,也都有各自的目标目的、适用范围、运作流程等。因此,需要分析和研究各类社会管理方法,并适时演练和操作,以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好看而不好用”。三是研究总结既往突发事件应对的经验和教训。前车之鉴,后车之辙。我们正直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多发。需要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分析预案好坏,研究救援过程,评估损失大小,总结经验教训,以在日后类似突发事件应对中扬长避短。总之,在突发事件应当中,应坚持标本兼治、专群结合、因案施策、适时演练、及时总结、评估问责等等,才可能受到良好的应对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http://www.xinhuanet.com..新华网,2011年2月19日。

[2]王勇:《试论中国社会管理的主体构成》,《社科纵横》2011年第5期。

作者:殷国辉

煤矿综合治理社会管理论文 篇2: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和谐稳定

当前,贵州正处于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形成具有贵州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组织领导、民生改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平安创建、重点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法规建设等“六大体系”。

党政主导,各方参与,初步形成社会管理改革创新领导体系。将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各地也设置了相应机构及工作小组。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纳入贵州省“十二五”规划,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强力推进。确定24个县(市、区)为省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建立省政府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初步形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体系。开展扶贫脱贫攻坚、就业创业、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民生工程”建设,新增就业增长率排名全国前列。着力构建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建立健全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创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做实做强新型社区;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初步形成了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体系。全省各地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较好地防范和化解了工程项目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建立以“平安和谐四区(矿区、库区、工区、林区 )”创建活动为重点的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采取源头消减、过程控制、终端治理等途径,努力在探索管理创新中促进社会稳定。

保障平安,促进和谐,初步形成了平安创建工作体系。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创新了“三位一体”的执法工作机制,“三位”是指“部门主导、重点整治、执法同步”的执法方式,“一体”是指“看病、开方、除病”的执法程序。着力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全面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积极推进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突出重点,服务为先,初步形成了重点人重点领域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探索完善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帮教新模式,形成了公安、司法行政、监狱、劳教、综治部门无缝衔接、联动管控的工作机制。探索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和违法及轻罪记录消除工作新路子,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教工作机制。创建了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阳光工程”的新模式,破解了戒毒人员管控难、戒断巩固难、融入社会难这三大难题。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贵州省面临既要有力推动经济发展,又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任务、双重责任,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工作还面临众多的困难和问题。

民生问题欠账多,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滞后,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多发。民生欠账多,社会矛盾凸显,在征地拆迁安置、工资福利、讨薪、城市管理、矿群矛盾、水库移民安置、国企改制、涉军群体、涉法涉诉信访、交通营运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社会管理相对滞后,尤其是对特殊群体服务管理还比较薄弱,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方法手段不多、管理合力不够、基层基础薄弱等问题仍较突出。

刑事治安案件、安全事故多发高发。当前,贵州省刑事犯罪的总量仍然在高位徘徊,特别是“两抢一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犯罪突出,是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一些地区治安问题突出,重点整治效果不明显,道路、交通、消防、危爆物品、安全生产、地质灾害等事故易发多发,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亟待加强。随着网速的大幅提高,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网民社会动员能力倍增,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成为一些涉众型违法犯罪的基础平台,成为一些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发散地和放大器,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动员、串联、传播的主渠道,影响社会稳定。

“两新”组织快速发展,重点领域服务管理面临新课题。非公经济组织和新兴社会组织快速增多,管理难度加大,在两新组织特别是新社会组织的管理上存在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独立性差,作用发挥不好,管理不力,党建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相关部门在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抓源头上解决问题不够。一些地方盘考虑、全局谋划、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做得不够。一些地方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好,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发现不了、控制不住、化解不掉的情况依然存在。

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建议

面对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要紧紧围绕全省发展主基调、主战略,统一思想、改革创新,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具有贵州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解决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突出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以实施“民生工程”等为抓手,健全完善城乡居民社会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突出抓好社会管理理念转变和工作创新,使社会管理工作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推动社会管理理念由维护社会稳定向维护公平正义转变,推动社会管理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推动社会管理理念由单一行政手段向社会共治转变,狠抓各级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警民关系。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举措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道路越走越宽广。

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基层服务平台的投入,把更多的精力、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向基层,推进工作重心下移,积极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在先,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把流动人口纳入本地经济发展规划,使符合一定条件且本人意愿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有序融入城镇。加强对青少年、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患者、精神病人、特殊缠访闹访者等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

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积极加强基层平安创建,深入排查、坚决整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事故隐患、治安问题。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信息化管理,加强应急处置管理体系建设。(调研组成员:李 裴 程联涛 阮宝祥 李 照 黄吉平 李文龙 责任编辑/霍庆涛)

作者:贵州省委研究室调研组

煤矿综合治理社会管理论文 篇3: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第一节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第二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一节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

第二节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第一节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

第二节加强社会组织监管

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一节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信访制度。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第二节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置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企业重组和破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继续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整合社会检测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强化基本药物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第二节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健全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严格安全许可。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深化煤矿、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防范治理粉尘与高毒物质等重大职业危害。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发,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

第三节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特大灾害国际救援机制。

第四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刑罚执行和教育矫治工作。完善和规范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强特殊人群安置、救助、帮教、管理和医疗工作,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加强情报信息、防范控制和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建设小康基本条件

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等为基本任务的社会管理,始终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社会管理不断打开新局面,为中国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在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联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方向。今年的全国两会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党心民意所系,治国方略所在,充分显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都应当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谋之、鼎力为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发展新特征新变化的时代课题。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新老矛盾叠加交织。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也让西方国家百年来不同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举世罕有。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社会管理,必须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我们发展的主线是科学发展,建设的目标是全面小康,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兼顾、公平正义、和谐有序。未来1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以社会管理的创新为推手,在重要时期取得重大突破,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小康宏伟目标如期达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途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必将影响甚至干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就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思想,妥善处理好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在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遭遇社会转型拐点,加强社会管理成为一个新课题。与“十一五”规划《纲要》比较,“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社会管理”独立成篇,从创新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群众维权机制等五个方面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重点。独立成篇的地位,显示出“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执政者心目中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今年2月底刚刚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主题就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社会体制改革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共有14项内容。

●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已成为当前各地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大都市,上海“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支持发展行业性社会组织,引导发展学术团体、网络社团等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能力。

●建立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成为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海南“十二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

●针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农产品安全、药品安全事故,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建设“四个山西”中专门提出要建设“健康山西”,强调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上海市提出要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大力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逐步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信息可追溯制度,完善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网络,强化药品动态监管和风险控制,提高医疗器械安全水平,保障市民饮食和用药安全。

●安全生产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作为能源大省,陕西“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安全生产管理纳入到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提出要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实施监管监察、技术保障、应急救援、职业危害防治等能力建设工程,完善重大隐患治理及重大事故查处督办、安全目标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深化煤矿、交通运输等领域专项治理,单位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

●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对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格外重视。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预防与应急、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大力构建“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创造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全面,更加注重社会治安防控长效机制建设。该省《纲要》提出,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依法坚决打击各种严重经济犯罪、刑事犯罪和非法宗教、邪教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加快社会面及公共复杂场所、企业、居民区内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推广应用各类自动监控报警系统,积极提高社会治安人防、物防、技防水平。

上一篇:商品经济交易保护管理论文下一篇:增长理论研究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