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环保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市场经济深人实施,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煤炭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原来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也尚未完全转变,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要获得稳定生存发展,就需要有合理高效的经营管理。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煤矿企业环保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煤矿企业环保管理论文 篇1:

海外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管理

【摘 要】企业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安全效益潜藏于企业各类经济活动之中,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优势企业进军海外市场谋求发展,企业要学会正确处理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经营效益。

【关键词】安全管理;经济效益;平衡点;安全投入

一、引言

人类自开始经济活动以来,安全问题就随之产生并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覆盖了全社会的劳动过程,包括工农业、建筑业、交通业、商贸服务等领域。因此一切社会活动都存在着安全问题。随着我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广,中国优势企业开始在海外市场上谋求发展,尤其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军东南亚及非洲的企业越来越多。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但从经验上又不得不投入一部分资金来保障安全,从而使安全管理表面上与“经济利益最大化”产生了一种“对立”和“冲突”,但实际上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由始至终都是矛盾统一的。

解决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键,就是正确处理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同时逐步增大企业经营效益。

二、安全管理的定义和作用

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经济为两条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是无法构建三角形的。“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诸多实例及历史实践证明,没有安全的经济是不健康的经济,没有安全的效益也只能是暂时的效益。同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经济发展与事故发生成正比,经济发展速度越高,事故发生概率就越大;但如果具备完备的安全设施、到位的预防措施,事故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1.安全管理能够提高生产力。

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海外工程项目中,劳动者面临的安全隐患又增加许多,除去一般的工程事故风险外,日常生活中也包含了诸多风险,如交通意外、抢劫掠夺、种族仇视、水火灾害、卫生疫情、政治环境动荡等,原本在国内工程中不存在或发生几率较低的风险,在海外工程中的发生概率成倍增加。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安全管理不断消除隐患、遏制事故,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从而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2.安全管理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安全管理对生产发展的贡献与行业风险成正比,行业风险越大,贡献也越大。海外工程项目全程中会遇到各类事故隐患,通过安全管理排除隐患、遏制事故,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进行更多的生产,无疑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美国煤矿业为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制定了10多部法律来提高安全标准,同时建立了独立的安全监察部门,美国矿山安全和卫生署,对矿业生产进行全面监察。新技术在矿业的推广和应用,既减少了安全事故,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美国矿业协会的报告可以看到,安全管理对行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化应用提高行业的计划性和对隐患的预见性;二是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了人工量,避免了人员伤亡;三是采用安全系数更高的开采方法来替代传统方法;四是通过增加通风、加固坑道等外部设备提高安全性。因此安全管理既需要制定标准规范等原则,又需要应用新方法采用新设备来实现生产力发展进步。

三、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当把生产安全作为影响企业效益的变量来分析时,就不难看出安全行为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之大,安全效益潜藏于企业各类经济活动之中,也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1.安全管理的经济学意义。

从表面上看,增加安全投入也就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出隐形而且利润降低。这是比较片面的看法。安全投入不应该是企业的负担,所产生的也绝不是负效益,虽然成本的增加是安全投入的最直接表现,但从本质上来说,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入。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并不像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上,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这种投入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几乎不发生事故,员工也很少得职业病。这个结果是企业保持持续生产,保证正常效益的必要条件,只是它的产出总是间接地反映出来。以工伤事故为例,如果在生产事故中每死亡一人,企业如果没有参加工伤保险,至少要赔偿20万元。如果是发生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重伤事故,那么企业每一人要赔偿数十万元,损失之大可见一斑。如果特大灾难事故,不但企业法人代表要负刑事责任,企业也将倒闭,那将毫无经济效益可言。安全投入不足往往造成的损失严重的经济损失。以美国为例,1980~1985年,每年工伤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亿美元以上。1985年总损失为365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39153亿美元的9.32%。

“海恩法则”也被称为“事故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也就是说,任何的严重事故都不是偶然的,做到先期的预防投入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因此从经济学上看,预防性安全措施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于事故整改的“投入产出比”。据测算,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为1:5的关系,这一安全经济的基本定量规律正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从这一规律中很容易看出,“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保障安全生产要通过有效的事故预防来实现。但是企业的资源有限,不可能进行无止境的投入。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安全投入方案的优化以及合理安全投入方向的确定等,就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在搜集安全投入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結合调查分析,全面、系统、多方位地对安全投入的投向、投入力度、合理性等进行研究分析,以真实地反映安全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安全投入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企业进行安全投入。

2.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关系的认识误区。

在海外工程项目上,业主往往会更加强调项目的安全管理,具体表现为施工安全、劳动防护安全、自然环境保护安全等,这些安全内容都会在项目合同中有所体现,要求项目投标人在该部分安全管理进行报价并纳入合同总额。部分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之初误以为安全管理的投入属于附加价值,通过压缩安全管理实现低投标报价以达到中标目的,而在中标后又无法满足工程所在地的安全管理要求,最终导致项目成本暴涨,项目效益急剧降低甚至亏损。

例如部分欧洲及非洲国家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项目合同中一般会规定项目承包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并给当地的各类动物建设迁移通道。如果项目承包商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建设或建设不足,那将面临环保机构、动物保护机构、当地住民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增加生产成本甚至停工,受到极大的损失。

因此在安全管理與经济效益的关系上,容易存在三大认识误区:一是重视生产效益忽视安全管理,导致生产上强调“多快”,忽略“好省”,不能正确认识生产和安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导致事故发生和效益下降。二是强调主次,以效益为主安全为辅,认为可以通过牺牲安全水平实现效益提升,出现小事故不影响大效益,最终会把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对立,背离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准则。三是鼓励提高效益忽视安全,导致劳动者为拿奖励而违章违纪、冒险蛮干,最终造成效益降低。

3.正确认识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一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工程项目生产,尤其是海外工程项目生产中,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安全管理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管理的必然结果。只有搞好安全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设施才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两者不可偏废,但安全是重点和基础。

二是安全是潜在的效益。安全效益在初期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被发现或发觉,存在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安全具有正负效益的两重性,既安全是潜在的正效益,不安全(或发生事故)就是潜在的负效益。潜在的正效益来自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反之都是潜在的负效益。正效益蕴含在整体效益中,不明显;而负效益一旦发生则非常明显,经济损失严重甚至无法估量。即使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只有确保安全生产,平安无事,才能真正取得效益,否则就有可能产生负效益或效益的负增长。因此,要从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潜在的两重性中,进一步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把安全效益看成企业整体效益的一部分。

三是找出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对企业而言,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既辩证统一,又相互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就是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企业应该明确责任和目的,不能忽视安全,也不能不要效益,既要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要顾及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这是责任的体现和每一个企业的根本目的。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就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找准了这个平衡点,企业的安全投入就能充分保障,基础就会不断巩固,管理水平就会提高,经济效益就会随之增长,企业就能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四、安全管理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

在海外工程项目中,安全管理并非口号和标语,而是需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投入,安全管理的投入需要从思想、文化、制度、设备等四个方面进行。

一要正确认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安全生产理念。海外工程市场上的安全因素更多,包括政治、地理、风俗、自然环境、宗教等诸多方面,需要考虑的安全要素与管理方法也更加多变。同时只讲安全不求效益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安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条件,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它体现的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只有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重要性,才能通过企业全员积极参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应。

二要构建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只有拥有健康的安全文化,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才能有效建立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安全素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转变职工的安全价值观,使实现职业安全健康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实现企业生产价值与实现职工自身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监察和处罚力度,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合理利用人力和物力,力争使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发挥最大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安全投入的作用,减少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绝不能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而铤而走险。

四要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安全投入是一种特殊的投资,产生的效益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保证企业正常连续的生产,同时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经济的角度看,安全管理做好了,劳动者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有保证,安全管理做不好,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产生负面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因此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而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五、结语

经济发展,安全先行。提高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上的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加强安全投入。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建设中应当正确看待安全管理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真正找到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点,制定长远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投入规划,保证必要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安全与效益的双丰收,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云. 安全经济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3-23.

[2]刘祖德. 安全经济投资和最优安全水平[J]. 地质勘探安全,2000,7(4):26-28.

[3]方东平、黄新宇. 建筑业安全事故经济损失研究[J]. 建筑经济,2000(3):13-16.

[4]钱朋寿. 关于安全投入的探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5,5(增):291-295.

[5]冯斌. 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

[6]王亮. 安全投资效益评价与安全投资政策[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4,4(1):28-31.

[7]刘振翼,冯长根,彭爱田等. 安全投入与安全水平的关系[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4):447-451.

作者:许轶

煤矿企业环保管理论文 篇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市场经济深人实施,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煤炭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原来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也尚未完全转变,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要获得稳定生存发展,就需要有合理高效的经营管理。

【关键词】市场经济;煤炭企业;经营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煤炭企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由于科学技术及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多元市场竟争中,我国煤炭企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对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提出了煤炭企业要打造自身品牌,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转变经营观念,不断完善经营管理体系,重视企业文化管理。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经营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煤炭企业是基本的经济组织。因此,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也就是说,煤炭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在某一特定时期,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以所投入生产要素的平均利用效率作为标准和准则,在保证一定经济利润的前提下,在生产经营中厉行节约。

2.适度经济规模原则

煤炭企业规模的变动会引起企业生产量的变动,而生产规模的变动就意味着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数量要增加或是减少。当企业增加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或实现更大规模的企业生产的时候,因为企业可以使用先进的大型设备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时企业就能实行专业化生产与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并综合利用副产品,这就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购买和产品的销售,促进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但是,生产规模过大会导致企业的管理机构过于庞大和复杂,使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保持企业规模适度发展。

3.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原则

煤炭企业拥有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自然资源等丰富的生产要素,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在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要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使煤炭企业内部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最终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1.经营管理观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深人发展,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发生了转变,但因计划经营管理影响,很多煤炭企业的经营理念所注重的依旧是销售及生产成本,对市场效应与价值则忽略了。经营管理观念的落后,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存在一定偏差,在经营目标与实现方式上, 其制定并不是很科学, 制约着企业良好发展。在陈旧的经营管理观念下,大部分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并不是很完善,如行政、财务、物流、绩效及安全等管理均存在缺陷,有关生产、销售及存储成本的核算,绩效考核及安全制度规范等,经营管理体系不完善,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且在财务状况及利润方面也存在问题,影响了企业资源有效的配置及运营。

2.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企业文化建设相对缺乏

因工作性质及场所限制,企业员工所处生产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员工待遇相对不高,导致多数煤矿人才匾乏。而少量的优秀管理人才和员工也因工作条件和收人的原因, 流失相对严重,这种环境氛围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大部分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相对陈旧,只是注重生产与销售成本, 对于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企业无明确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员工缺乏理想信念, 那这个企业就会逐步退出竞争, 就会被淘汰。

三、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管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炭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不但要进行技术创新,还要加强对劳动者生命安全的保护。由于煤炭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多数煤炭企业管理粗放,企业的技术含量过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过大。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培养技术人员的力度,全面推进煤炭企业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1.更新经营管理观念, 强化安全管理精细化

煤炭企业要坚持围绕“安全生产、高产高效”这个核心, 探索企业管理新途径、新方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 的原则,深化成本管理。二要构建循环经济,创新节能减排工作。煤炭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开采, 以“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促进煤炭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煤炭企业还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在经营管理过程,更加注重企业的安全管理。推行安全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要义, 要从流程精细化和细节管理精细化两方面人手,从“人、机、物、环境” 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矿井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创新发展。

2.完善经营管理体系,重视信息建设

在市场经济下,煤炭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应该不断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像合理的财务管理、绩效考评、成本核算及物流等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可利用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威胁和存在的弱点,以利于企业明确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应该采取的战略措施。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准确信息数据支持,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的计划与控制职能,将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中及后的控制管理,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加强企业信息数据准确掌握,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巩固财务会计的电算化发展。

3.以人为本, 强化企业文化管理

在经营管理中,人作为企业重要资源,在合理高效的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下,煤炭企业应将原来的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当中来,转变企业的用人制度,实施竞争及竞聘上岗。并组织企业员工学习新经营知识,培养员工技术能力,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充分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行业人才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人实施,受国际经济理念影响,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在煤炭企业当中, 有关企业文化的重视不是很够,一个企业没有了企业文化,就像没有灵魂的机械一样,企业要有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就要具备自身企业文化特色, 灌注企业灵魂,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同时, 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煤炭品牌,找准自身定位, 如绿色环保理念的渗人。经营管理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让企业形成自身煤炭品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思想素质

所谓“正人先正己”,煤炭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有自我约束能力,时刻保持着积极上进的工作心态,不为眼前利益蒙蔽双眼,敢于直面错误,勇于担当,自觉执行党和国家所倡导的工作作风,牢记密切联系百姓的“八项规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一味追求奢侈的不良作风,带动全体员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煤炭企业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利用广泛的信息技术,自觉主动地借鉴其他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管理实施手段,以适应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需求。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应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时更新经营管理观念,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加强创新技术,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煤炭品牌,切实提高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梅.加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几点思考[J]. 煤炭科技,2004(01)

[2] 尹海燕.煤炭企业经营风险分析及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09(05)

[3] 姜明.论“安全发展”在煤炭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4] 黄雪梅.有效发挥统计的重要作用 提升煤炭企业经营效益[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5)

[5] 韩更华.对当前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2(24)

[6] 秦汝良.对提升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探究[J]. 现代商业,2013(05)

[7]吉小爱.浅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途径与方法[J].新经济,2013(20)

[8] 李刚.分析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13(24)

作者:宁克红

煤矿企业环保管理论文 篇3:

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摘 要:发展是世界各国永远不变的主题,但由于污染加重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企业的管理模式应向绿色管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关键词: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新趋势

引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环境污染。由于工业化改革的发展,高投入、大量资源耗费等使得环境问题承压,此外,政府和企业对发展速度的重视,更加剧了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由此,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环境破坏和降低人们生活质量为基础,而应强调绿色经济,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绿色管理的意义

(一)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战略概述,将发展与环境联系在一起,人们以环境的可持续为基础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进行调整[1]。在企业管理方面,绿色管理即是将企业的管理工作和管理环节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相连,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响应绿色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对高品质的生活提出要求,绿色消费逐渐传播开来。消费观念的改变推动人们关注环境污染,并推崇无添加、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绿色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以绿色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绿色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绿色管理体系

多数企业呼吁绿色行动和绿色管理,然而其内部缺乏必要的制度体系支撑,即便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其内容重点与绿色管理的关联度不大[2],使得绿色管理流于形式,其管理工作无法落实。

(二)缺乏专业的绿色管理人员

企业绿色管理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人员的支持,但在现实中,多数企业缺乏专业的绿色管理人才。比如在建筑施工企业中,针对空调的设计方面,可能会存在资源损耗大的问题,并且长期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究其根本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导致绿色技术无法继续推广和应用。

(三)意识欠缺

绿色管理的发展需要绿色管理理念的支撑,但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及员工都缺乏相应的意识[3]。比如,在夏天时办公室里空调的温度往往比较低,员工宁愿多穿衣服也不愿意升高温度。实际上,空调温度过低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还会降低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因此,提高绿色管理的意识是企业应用绿色技术的首要措施。

三、绿色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绿色管理体系健全

绿色管理不能只体现在口头,更应体现在企业的实际实践中。绿色实践是企业发展绿色管理模式的途径之一,它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绿色发展而采取的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绿色实践由企业的绿色管理体系和规划等构成,这些制度的核心是协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并且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企业应当通过完善绿色管理体系、制定环境政策及标准、发布环境报告等,积极落实绿色管理工作。

(二)构建绿色文化

领导绿色承诺是指企业在绿色管理工作的实施中,管理层体现的对绿色管理的态度、理念及参与的程度。有学者研究表明,领导绿色文化将促进企业绿色管理进程,对绿色产品的涉及和技术创新等均有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也是企业的行为导向,指导着员工的日常行为和工作。只有领导者践行领导绿色承诺,才能赋予绿色管理以更高的价值,才能构建企业绿色文化。企业应在现有的文化体系之下,加入绿色理念、绿色行为以及绿色价值观等要素,以全新的文化体系指导企业的绿色管理工作的发展,进而调动全员形成绿色管理意识,自觉主动地加入到绿色管理的工作中。

(三)培养绿色员工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人员招聘、培养以及管理的一系列工作的统称。随着绿色管理理念的发展,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也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有意识、有组织地将绿色理念与人员管理模式相结合,旨在将每一位员工发展成具有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的人[4]。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提高员工的绿色知识和意识,增强其行为动机,给予其参与绿色活动的机会来增强员工的绿色价值观,进而将绿色行为变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减少企业整体的环境污染,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是绿色管理的一方面,不仅能推动企业绿色管理的积极作为,还能培养出绿色管理人才。企业可以采用绿色工作、绿色招聘与培训、绿色绩效考核等,将员工培养成绿色员工,实现企业绿色管理的目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結束语

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大国,而节约资源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观中的关键点,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而作为企业发展过程核心环节的绿色管理,也应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对于煤矿企业和一些建筑企业来说,管理发展过程中注重绿色管理才能促进相关工作的落实,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娜.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0):87.

[2]韦秀.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商业,2019(20):144-145.

[3]路晓伟.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4):45.

[4]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01):10-12.

山东英才学院 崔媛媛 刘 凡 任明敏

作者:崔媛媛 刘凡 任明敏

上一篇:数字电视策略发展论文下一篇:三峡库区农业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