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存在问题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近年来,随着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对行政检查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站在基层外汇管理视角,从现行法律规定、政策要求出发,指出外汇行政检查中程序性法规不健全、无执法资格人员参与行政检查、证据收集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并分析造成的危害、原因等,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关意见建议。本文讨论的行政检查仅指行政机关根据职权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进行的检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行政处罚存在问题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政处罚存在问题研究论文 篇1: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新时代各项改革措施不断落地,近年来我国商业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商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商业秘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而且在当下的各类法律中,商业秘密可以涵盖的合法权益要远多于知识产权、著作权等。随着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律的初稿的征集完成,商业秘密保护的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的问题研究也逐渐成为了我国法学界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反不当竞争法

在当下我国司法实践中,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反不当竞争法中,反不当竞争法经过近几年的两次修订之后,在保护商业秘密的相关法律法规上反不当竞争法已经成为了核心的部门法,其次在刑罚、民法典以及劳动法中也有着保护商业秘密的相关法律规定,而这些法律规定也是研究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问题的基石,对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成文的商业秘密保护法的指定和实践。

一、反不当竞争法中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研究

1.反不当竞争法中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在2019年新修订过的反不当竞争法中,针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条款做了一次新的更新,以便于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节奏,同时反不当竞争法中的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切切实实地为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提供了侵犯商业秘密保护地行为地惩戒措施的法律渊源。

虽然反不当竞争法的修订为新时代的商业秘密的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依据,但是在反向工程以及独立发现等问题上尚未做出很好的回应,这也是商业秘密保护的成文法制定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2.司法解释中对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问题的研究

我国目前关于商业秘密保护这一重要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高法已经给出了对审理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性民事案件的法律运行及其应用若干方面问题的详细解释,在这一解释中,针对不为公众知悉这一规定做了详细的说明,这样的说明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更加完善。

但是从总体来看,商业秘密保护这一司法实践问题在反不当竞争法中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在惩处力度上,刑法的动用太过严厉,而民法典和劳动法又太过依靠民事主体的法律素养,对一些比较轻微,对当事人合法权益侵犯不是很严重的行为更适合利用类似于反不当竞争法这样的行政法规加以行政处罚,而在当下的行政处罚法以及反不当竞争法中,却没有给出针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比较严厉的行政处罚,这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就会形成虽然管辖面较广、管辖对象较多,但是惩处力度不够严厉、惩处程序不够完善的法律问题,建议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列入到失信联合惩戒的对象名单中,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完善因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而被执行行政处罚的司法复议以及诉讼程序,最大化地维护在商业秘密行为侵犯的案件中双方和当事人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二、其他法律中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研究

1.刑法中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研究

商业秘密的保护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主要以刑罚手段为主要体现,并以反不当竞争法中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条文作为主要的法律渊源。

刑法中商业秘密保护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刑事处罚的力度有一些轻,最高刑不过7年,但是在高科技并起的今天,商业秘密带来的价值远非21世纪初期商业秘密的价值所能比拟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商业秘密,建议针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刑事处罚条文中将最高刑提升一个档次,加大惩处力度,更好地保护商业秘密。

2.民法以及民事訴讼法中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研究

民法典以及民事诉讼法中的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诉讼程序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在仲裁以及民事诉讼中很难做到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而且民事主体想要合法维权只能凭借自己的法律素养去判断对方是否侵犯自己商业秘密,这就缺乏一定的客观上的保护,希望可以在民法典中将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做一些详细的表述亦或是出台一部司法解释用以对司法实践的指导,同时需要完善在仲裁以及诉讼过程中对当事人双方的商业秘密的保密程序,最大化地保护当事人地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完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诉讼案件中的证据制度,最大化的保证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可以被惩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劳动法中商业秘密保护问题研究

劳动法中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内部员工限制方面,具体主要以竞业限制、保密义务等线管法律条文作为对企业员工的约束,同时劳动法也为企业针对违反上述限制以及义务的劳动者做出惩处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目前实践中,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不够细致,有的企业甚至仅仅只在劳动合同中一笔带过,没有具体的约束,这就导致了虽然法律规定较为详尽,但是适用很难,太过于依赖企业本身法律部门的专业性,希望可以将法律规定更改成无需双方约定,劳动者本身就有义务为企业保守商业秘密,这样可以更加完善商业秘密的保护。同时在限制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力度上,主要以罚款形式以及竞业限制为主,但是如今,商业秘密带来的价值可能不能简单地为钱的金额所衡量,简单的罚款很难确保企业的商业秘密不会被侵犯,所以希望可以在竞业限制方面做出更大的限制,提高竞业限制的年限,增强商业秘密保护的力度。

三、结语

商业秘密的保护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高速发展的年代显得愈发重要,这也对我国当下比较散乱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也促使了我国实行商业秘密保护成文法的步伐加快。立足于现在,商业秘密的保护确实存在着范围虽广,主体涵盖虽然较多,但是惩处力度、保护程序以及保护手段比较单一、比较薄弱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只有在未来的成文法中得到补足,才可以使得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适应当下的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金洋.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问题及完善[J].法制博览,2019,(08):223.

[2]陈清波.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6,(27):451+361.

作者:靳情情

行政处罚存在问题研究论文 篇2:

对外汇行政检查程序几个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对行政检查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站在基层外汇管理视角,从现行法律规定、政策要求出发,指出外汇行政检查中程序性法规不健全、无执法资格人员参与行政检查、证据收集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并分析造成的危害、原因等,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关意见建议。本文讨论的行政检查仅指行政机关根据职权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进行的检查。

关键词:行政检查程序;执法人员;证据收集

一、存在问题

(一)程序性法规不健全,无法全面实现依法行政

行政检查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的法律活动。[1]行政检查程序则是行政检查的具体执行环节、步骤和方式。[2]当前,我国关于“行政检查程序”没有专门性立法,只是出现在一些行政法律、法规和各省市规章制度当中,而且内容比较单薄,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定标准。[3]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4月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对行政检查活动进行规范。1996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发布了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外汇管理条例”),该条例对行政检查程序规定较少,个别条款对检查人数、证件出示等内容进行了规定。2020年9月,外汇局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行政处罚办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办法),行政检查中部分程序可以依照该公告执行,但该公告并未涵盖行政检查所有程序。程序性法规的不健全,给行政检查带来很多不便,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外汇行政检查程序无法可依,不利于行政主体控权,不利于行政相对人权利保障。

另一方面,不利于规范行政检查程序,存在法律隐患。外汇局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检查程序,制定了《外汇检查内控制度通则》(以下简称“内控制度通则”)、《国家外汇管理局执法证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执法证管理办法”)等内控制度。上述制度对行政检查程序的规定过于分散,个别内容与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给执法活动工作带来了不可忽略的法律风险,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强化了对程序违法行为的审查,对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为,法院可以判决撤销。对行政行为程序轻微违法,但对原告权利不产生实际影响的,法院判决确认违法。[4]

(二)检查程序与法律规定不一致,存在风险

我国尚且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更没有相应的行政检查法律规范。[5]对于执法人员资格规定散见于行政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部分行政主体则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执法人员进行规范。目前,外汇局通过内控制度的形式对执法人员进行管理,文件内容与实践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1.内控制度与法律规定执行中存在的矛盾。近年来,外汇局通过内部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内控制度通则和执法证管理办法等,对行政检查有关事项进行规定。相关内容整体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一致,但在执法人员资格规定上存在冲突,和依法行政的合法行政原则不相符。执法证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无执法证人员确需参加执法活动的,应当在公函或通知书中加以说明,并要求有持证人员同时参与执法活动。明确了无执法资格人员可以参与行政检查工作。该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外汇管理条例和行政处罚办法存在矛盾。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外汇管理机关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或者调查,监督检查或者调查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出示证件。应注意的是行政处罚法、外汇管理条例和行政处罚办法中规定的“证件”,按照文义解釋的方法,结合各行政主体制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与内部制度规定,应解释为与履行行政检查职责相关的证件,是对执法人员资格的要求,一般指执法证等,不能理解为身份证。

内控制度与法律法规的矛盾可能带来两个不良的后果:

一是无执法资格人员参会行政检查,发生执法人员不符合法定程序要求情况,出现无执法资格人员参与行政检查问题,导致行政检查程序违法。

二是在行政诉讼中执法证管理办法可能被法院认定违法。

2.无执法资格人员参与行政检查,存在重大法律隐患。外汇行政检查实践中,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无执法证而参与行政检查工作的情况,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关于行政检查程序的规定,会导致以下问题:

一是程序不规范,与全面依法行政相违背。外汇局及其分支机构肩负外汇管理职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职责。行政检查是一项兼具处罚性和强制性的活动,无执法资格人员参与行政检查,破坏了检查规范性,有损执法严肃性。

二是违反法定程序,行政复议面对不利局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被上级局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风险。

三是违反法定程序、破坏证据合法性,面临行政诉讼败诉风险。该问题在“证据问题”一节具体进行叙述。

(三)证据问题

在行政检查实践中证据收集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规定不全面,需要进一步细化。当前,我国对行政检查证据收集与使用未进行统一立法,部分行政主体自行制定了相关规定。央行于2020年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执法证据收集与使用规范(试行)》,外汇局仍未对证据采集与使用规范进行专门性规定。外汇管理条例对证据的冻结和查封程序进行了规定,行政处罚办法对证据的种类、最佳证据收集、证据采集方法等进行了明确,部分程序性内容仍需要进一步细化,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证据收集过程中存在未告知执法对象享有的权利、重视“有罪”证据收集、轻视“无罪”和减轻处罚等证据采集的问题。

2.无执法资格人员参与收集证据,违反法定程序,破坏证据合法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对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材料进行了列举,其中包括了“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和“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无执法资格而参与行政检查,违反了外汇管理条例的出示证件的要求,证据合法性存在严重瑕疵。

3.证据种类描述错误,文书需要进一步规范。部分执法人员在证据清单等文书中将电子数据描述为电子证据,未正确区分电子数据是法定证据种类,而电子证据是理论分类,将两个概念混同。

二、原因分析

(一)程序性法规不健全原因分析

1.理论研究不成熟,难以支撑我国行政检查程序立法,也制约各行政主体自行制定相关法律性文件。邓超在《行政检查程序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学界对检查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关注,从行政法的角度对行政检查更是近几年才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6]理论研究不足,无法为立法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指导,限制了各行政主体自行制定行政检查程序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速度。

2.未形成行政检查程序制定统一标准,自行制定难度大。目前,虽然部分行政主体根据检查需要制定了行政检查程序规范,但是并未形成统一的制定标准。有关行政检查程序的规定,只是散见于各单行法中,并且程序规定很不一致。[7]《行政检查程序刍议》一文中指出,我国行政检查程序规定只是出现在一些行政法律、法规和各省市规章制度当中,而且内容比较单薄,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定标准。[8]

3.外汇局不能以自己名义发布部门规章。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程序更加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定效率。

(二)矛盾成因的分析

2001年,我国完成了编制改革,政府严格控制公务员队伍人数,外汇局作为行政主体,在编人数也受到了严格控制。随着我国外贸经济的迅速发展,放管服改革逐渐深入,基层外汇局业务种类和总量迅速增长,需要提供公共服务范围快速拓展,监管压力大幅增加,客观上出现了在编人员无法满足外汇管理需要。为解决人员不足问题,部分外汇局向社会招聘了编外人员,以辅助外汇管理。部分基层外汇局在编人员缺口较大,无执法资格的编外人员参与行政检查工作时有发生。外汇局在执法证管理办法中留了一道“口子”,有了“无执法证人员确需参加执法活动的,应当在公函或通知书中加以说明,并要求有持证人员同时参与执法活动”的规定。实践中也出现了无执法资格而参加行政检查的问题。

(三)证据问题原因分析

1.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证据制度,自行制定证据收集与使用规范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我国对证据制度并未统一立法,相关规定散见于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及部分规章中。《行政证据法制化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现行有关行政证据的立法存在盲点,毫无体系可言。内容有所缺漏、重要的证据规则残缺不全、不区分行政行为的类型、不同部门之间的制度存在冲突。[9]我国证据立法制度存在的问题,大大阻碍了各行政主体自行对证据制度立法,外汇局自行制定证据收集与使用规范难度较大,导致相关规定较为笼统。

2.法律知识薄弱,不能有效支撑执法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李万业在《基层人民银行行政执法实际操作中的法律风险探讨》提出,基层人民银行执法人员存在缺乏法律知识,不能正确运用法律和政策开展执法工作等问题。[10]该问题在基层外汇局同样存在,大部分外汇局工作人员都无专业法学教育背景,整体法学素养不高,对法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理解不深,无法有效支撑外汇行政检查工作。造成了证据采集程序不规范、法律文书描述不准确等问题。

3.部分基层外汇局外汇监管力量不足。外汇局制度缺口让无执法资格人员参加外汇行政检查变为现实。

三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无执法资格人员参加证据收集的问题,破坏了行政检查程序的规范性和证据的合法性。

三、意见建议

(一)加快外汇法制工作,为行政检查保驾护航

1.出台行政检查程序專门性法律文件,进一步规范外汇行政检查程序,禁止无资格人员参与执法活动。在外汇局未公布外汇行政检查程序规定前,除了遵守自行制定的相关规定外,对未明确程序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执法检查程序规定》执行,从而实现程序规范,有效避免法律风险。制定外汇行政检查程序规范性法律文件十分必要:

一方面,是做好法制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行政检查程序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在行政活动中,行政检查程序的适用应当依据行政法的具体规制,按照法律的明文规制严格实施。[11]行政检查人员必须依照程序行使权力,能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也能杜绝权力的滥用。[12]

另一方面,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检查人员违反行政检查程序行为起到监督作用,可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预警,促使行政检查人员迅速纠正,尽快恢复正常的法律秩序,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13]

2.对执法证管理办法进行修订,禁止未取得执法证的人员参与行政检查工作。在外汇局未出台证据收集与使用规范前,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修订十分必要:

一是与行政处罚法、外汇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保持一致,解决执法资格规定冲突。

二是符合国务院政策要求。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没有取得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按照该规定外汇局无执法资格人员不得参与行政检查工作。

三是规避法律风险需要。无执法资格人员而参与行政检查会造成检查程序不合法,证据收集程序不合规等问题,证据合法性得不到保障,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决定被上级局撤销和行政诉讼败诉等法律风险。同时,还要面对负面的社会舆论,对外汇管理权威、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代价过高。

3.制定行政检查证据收集与使用规范。外汇局可以通过制定证据收集与使用规范,对证据收集原则、一般程序等做出规定,规范证据的收集、运用与认定程序,充分保障证据合法性,避免证据收集不全、文书不规范等问题,确保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未制定证据收集规范性文件时,除了遵守自行制定的相关规定外,对未明确程序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证据收集与使用规范(试行)》执行。一个完备的行政证据制度与体系,不仅有利于行政执法、行政决策,充分的证据能够降低行政风险、败诉风险,也能够使行政相对人对其行为是否违法有预见可能性。[14]

(二)加大外汇执法监督检查与审计力度,规范行政检查工作

1.逐步拓展深度。一方面,对现行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暴露问题来规范外汇执法活动。另一方面,深化审计、监督检查内容。作为履行外汇管理职责的行政主体,应将国家行政法律法规及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审计、监督检查范围,及时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针执行情况,确保外汇执法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全面规范执法活动。

2.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检查高度。审计人员可以站在行政诉讼的角度,从法官的视角审查外汇执法活动,对程序规范性、事实认定准确性、处罚公正性等进行专业审查。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外汇执法活动,让执法活动规范性经得起检验。

3.建立案例分享机制。利用内部信息门户网定期发布内部执法审计或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信息共享,便于各地外汇局对照自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逐步实现执法活动的全面规范。

(三)加大联合检查力度,解决人员紧张问题

在人员编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基层外汇局可以通过整体部署,上下联合,集中力量,抽调业务骨干组成执法队伍,有效解决执法力量不足、无执法资格人员参与行政检查等问题。

(四)多措施提升法学素养,提高行政检查专业性

行政检查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法律活动,需要运用部分法学专业理论和许多法律专业知识。无法学基础的执法人员,没有专业法学知识作支撑,对于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存在较大困难,对执法队伍进行系统培训是必要的。

一方面,加强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学习,同时向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律专业知识延伸,加大“行政控权”“无罪推论”“证据分类”“程序正义”等知识培训。

另一方面,丰富培训形式,利用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自有机构,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以视频会议、网络学院、微课堂等形式,实现培训广覆盖和系统化。逐步打牢执法人员法学理论基础,不断丰富法律专业知识,实现法学素养的逐步提高,从而避免证据种类描述错误等问题。同时,加大人才库执法人员培养,通过委托专业院校专门培训,实现执法人员精英化,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专业性。

注释:

[1]杜洪波.理论法攻略[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67。

[2]邓超.行政检查程序研究[D].南昌大学,2018,01。

[3]邓超.行政检查程序研究[D].南昌大学,2018,17。

[4]陈仪.加快行政执法规范化[N].苏州日报,2017年7月24日(第A05版)。

[5]王晨.行政检查程序刍议[N].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02。

[6]邓超.行政检查程序研究[D].南昌大学,2018,01。

[7]王晨.行政检查程序刍议[N].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02。

[8]邓超.行政检查程序研究[D].南昌大学,2018,01。

[9]章颖.行政证据法制化研究[D].上海大学,2017,15。

[10]李万业.基层人民银行行政执法实际操作中的法律风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303。

[11]邓超.行政检查程序研究[D].南昌大学,2018,30。

[12]鄧超.行政检查程序研究[D].南昌大学,2018,09。

[13]邓超.行政检查程序研究[D].南昌大学,2018,08。

[14]章颖.行政证据法制化研究[D].上海大学,2017,15。

参考文献:

[1]陈仪.加快行政执法规范化[N].苏州日报,2017年7月24日(第A05版).

[2]王晨.行政检查程序刍议[N].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02期.

[3]章颖.行政证据法制化研究[D].上海大学,2017,15.

[4]李万业.基层人民银行行政执法实际操作中的法律风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卷号(或期号)(30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格尔木支行)

作者:马明利 王丽英 娄强

行政处罚存在问题研究论文 篇3: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干问题的研究

一、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革命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在21世纪,谁能更快,更准确的获得相关信息,谁就获得了市场发展的先机,因此信息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上市企业,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信息的使用人。会计信息的揭露是上市企业契约的基础,其也直接影响着上市企业的相关利益分配,在证券市场中,对于投资者而言会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上市企业公关的相关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了解该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相关的财务运作情况,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投资依据。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在我国证券市场逐渐向规范化、法律化发展的同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当前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上很多上市企业基于企业相关信息保密的缘由,不愿意披露相关的财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所以在这一块存在着一些问题。那么,在我国作为上市企业到底在信息披露中哪些信息应该涉及,哪些信息可以不用涉及,我国当前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暴露了哪些问题,本人总结相关研究,大致归纳如下:

(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

首先,很多上市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其次,大多数上市企业内部缺乏一套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制,信息披露不规范。目前在资本市场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上市企业信息披露存在很多违规行为,尽管我国相关的监管部门不断的采取相关措施,并且逐步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信息违规披露问题仍旧比较严峻,并且这个问题是上市企业违规操作行为中最最主要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上市企业信息披露不真实。当前,信息披露失真,是很多上市企业常用的手法,信息披露失真问题是最为严重也是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上市企业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体现在信息虚假、信息违法、信息误导等。某些上市企业为了筹集到更多的发展资金,往往会把相关的财务信息作得很漂亮,从而误导投资者购买其名下的股票;还有的上市企业为了股票上市,或者股价能够更高,都是片面的追求账面利润,而不会真实的披露实际发展中企业真正的财务运作情况。

(2)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在证券市场上,时间就是金钱。信息披露不及时已经成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顽症。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法律规范约束不严。不遵守法定规范时间。

(3)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的充分性要求上市企业披露的有关会计信息必须要包涵所有会影响到投资者决策的信息,不光要披露企业发展利好的信息,也要披露存在的问题。不过这一点在我国的上市企业中做得一点都不好,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运作起步较晚,相关的机制不完善,上市企业的自觉性不够高,往往会把企业的利益反正该第一位,而发生偏执的维护,避重就轻,尽可能的规避对于企业发展不好的信息;有的企业甚至故意弄虚作假,夸大相关利好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企业的关联交易披露也不充分,作为我国的上市企业其意识中总认为,如果会计信息披露过多,过真,那就会给自己的竞争对手透露太多机密信息,影响到企业的市场地位,让竞争对手获利。

(4)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谈到我国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不规范问题,这个主要体现在相关企业对于信息披露存在着随意、违规披露,在上市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中可以大面积的显示出随意性,更有甚者为了企业能够上市之后发行的有关股票可以买到更高的价钱,方便企业募捐到更多的资金,就随意的散步一些小道利好消息,造成投资者信息选择错觉;还有的企业不顾全大局利益,为了自身企业发展,在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许可下擅自公布一些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制定的相关决策信息;此外还有些企业在公布的中期报告中过于敷衍,中期报告过于简单,还随意的进行相关利润调配,这些行为都会严重影响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严肃性,也会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短期来看是会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误导其进行相关的投资行为。

(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立法滞后

信息披露的法律保障和约束表现是有滞后的倾向。首先,表现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在法律上存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主要是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比较少,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劳资矛盾不断突出,企业需要对社会责任进行披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发展现状是很多公司在披露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简单的文字表述,内容空泛,缺少立法支持,这与先进国家的责任披露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次,上市公司的违法责任往往依赖于形成处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调查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信息存在很多违法现象,但是对这些现象问题的处理往往是采取行政手段,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的追究比较少,这样一些上市公司的违法成本就会降低,从而对于违法披露信息就不会意识到其严重性。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

从上文分析中,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若干问题,利益的驱动、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笔者分析出的主要原因,现针对各项问题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出一些对策。归纳如下:

(一)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1)不断健全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有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首先考虑的是企业自身内部的利益,基于这样的出发点,那肯定对资本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不太有利的,因此必须打消上市企业的这样的出发点,所以国家相关立法部门要强化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督促和约束上市企业如实的公布相关的会计信息。

(2)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针对上市企业违规披露相关信息,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惩处力度,严厉打击,给资本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有些上市企业违法披露有关会计信息,造成资本市场信息混乱,发现一起必处一起,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要增强一种法律威慑力,引导上市企业信息披露正常化发展。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要想树立良好的形象,维持其原有公司股东并能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必须建立健全治理结构制度,大力加强财会管理,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以维护公司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从根源上减少或杜绝信息披露的缺陷。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完整。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真正防范会计舞弊,取决于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的控制意识和行为,尤其是管理当局,要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

(三)提升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法成本

首先,需要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民事追偿机制。扩大上市公司的诉讼范围,取消一些诉讼的前置程序。改变以往的内幕交易给投资者造成的利益损害却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的现象,减少违法犯罪当事人的侥幸心理。引入股东集体诉讼制度,上市公司如果存在管理员违法现象给公司的股东造成了利益上的伤害,那么股东就可以代表公司通过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利益。

其次,提升处罚效率,完善处罚形式。在处罚过程中要集合行政手段、民事手段和形式手段三种方式对违法现象进行披露,增加违法成本,并且提升行政处罚效率,完善执行程序。(作者单位:大泉源乡农经站)

参考文献:

[1]王霞.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综合),2005

[2]杨郊红.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探究.[J].财会月刊,2005

[3]肖珊,唐筱韵.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10

[4]刘旭瀛,张志明.浅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5

作者:焦宗杰

上一篇:计划生育基础信息分析论文下一篇:学前教育男性幼儿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