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原则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一事不再罚”原则是行政处罚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体现了公平、公正、依法行政的价值理念,而在现实社会中对其适用较为混乱,导致此项原则未能真正实现其价值精神,本文通过对其适用的分析,以期望能使这项原则在行政处罚的现实适用中更具操作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政处罚原则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行政处罚原则分析论文 篇1:

学习知识干好信访

【摘要】不能有效的解决信访问题和矛盾,不是维稳而是将问题扩大、矛盾加深。给我们信访工作造成很坏、很差的影响。只有通过综合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才能做好信访工作。

【关键词】学习知识;干好信访

信访是社会组织管理者与管理相对人之间的一种社会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早在我国古代即已产生、存在并发展。但“信访”一词是经历了长期历史发展才被确定下来。1966年7月,中央办公厅“信访处”的成立,标志着“信访”一词首先在党内被正式使用。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信访条例》,该条例规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的活动。因此,《信访条例》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同时,也使法律服务(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介入信访工作,为走信访与法律服务结合之路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从信访工作的原则分析

信访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信访条例》的颁布,解决了处理信访问题中程序性问题和法律依据问题,但解决实质性的具体问题仍需要遵循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信访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处理信访问题的基准,包括:1、坚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原则;2、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3、坚持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思想疏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与就地解决问题的原则。由此可见,信访工作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党和政府制定的法律、政策来回答和解决信访人提出的问题。信访人在信访中陈述的信访问题,可能全部是事实,可能仅仅部分是事实、部分不是事实,可能是其主观捏造的事实以及想象、演绎的事实。因此,信访工作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调查、收集各种证据,然后根据审查后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政策等有关规定处理。

通过信访与法律服务的结合,在分流信访、减轻信访部门工作压力的同时,还可以使信访人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其合法权益,培植其法制意识,提高法律素质,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法制逐步健全,信访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将被纳入法制的轨道,因而各种信访的处理原则,必将越来越紧密同法律手段,尤其是法律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统一的、和谐的管理体制,共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从信访工作的属性分析

《信访条例》作为国家的行政法规,它明确了信访工作的领导、领导机关的职责以及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应负的责任等。可以说,信访工作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各级行政机关负责人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不仅是信访部门和信访部门干部的工作。《信访条例》第3条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通过政府法律顾问(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法律服务,依法行政,为今后做好信访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从信访内容分析

信访内容是指信访人来信来访反映的信访事项。根据《信访条例》第8条规定:“信访人对下列事项,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1、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和要求;2、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3、控告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4、其他信访事项”。由此看来信访内容极为广泛,既不受时空限制,又不受地域限制。认为信访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类:

维权类。如劳动就业、环境保护、下岗安置、房地产纠纷等。

监督类。如检举徇私舞弊、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损公肥私等。

建议类。如对党政建设,文教卫体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等提出建议。同时,也应包括信访人对社会问题反映情况,提出批评、表扬或意见的信访事项。如对市政建设、交通状况、农民负担等问题提出批评等等。

信访内容的多样性必然要求司法行政工作的创新,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的各项职能。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向主管机关陈述理由,要求复议,改变或撤销纪律处分、行政处罚或民事、刑事处罚决定的各类信访事项,有关主管机关都必须为信访人提供法律帮助。对不服公安部门的裁决、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人民法院的判决的信访,应分别由公安、检察、法院处理;对不服市场管理处理的应由工商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处理。以上问题的解决,无一不是依照法律、法规处理信访案件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看到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

四、从信访的职责分析

信访部门的职责包括:1、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2、按照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实事求是地处理人民群众的信访问题;3、向党和政府及领导人反映信访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访信息;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整信访关系,促进信访矛盾的消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6、根据信访工作机构的权限来决定办理事项的方式。

司法行政在信访工作中有多方面的职责,通过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向信访工作中延伸,更好地发挥法律服务功能、法制宣传教育功能、法律参谋助手功能、维护社会稳定功能。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发展繁荣包括法律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升基层群众生活质量。同时,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劳动就业的扩大,社会保障的完善,环境保护的加强,又必然会涉及方方面面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的调整。要做到信访与经济协调发展,解决经济发展中各种信访矛盾,促进信访问题公正、安全、文明、健康解决,最有效、最具有普遍意义、最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就是健全完善信访与法律服务的结合来引导和规范。

五、从信访的特点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信访活动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是信访总量上升。2000年全国县级以上三级信访部门受理的群众信访总量是1995年的2.13倍。1996年至2000年,全国县以上信访部门受理的群众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次分别是第四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前13年的2.06倍和2.75倍;二是信访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改革發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涉及群众政治、经济、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幅上升;三是信访群众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情急切,有的甚至表现较激烈,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有所增多。出现信访问题的,既有改革开放所面临的问题,更有工作不到位甚至失误的地方。而信访工作与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相结合让人耳目一新,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从事的法律服务工作反映了真实的社情民意,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密切加强了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因此,信访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对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信访人反映的涉法问题所占比例较大,呈不断上升趋势。且有些矛盾又不便于行政途径解决,更适合于走司法途径。但是,信访人还不习惯于寻找司法途径解决。即使信访部门工作人员依据《信访条例》行使告知义务,也难以收到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奉法者强则信访易,奉法者弱则信访难。什么时候忽视了法律,忽视了信访工作中的法律服务,就会使信访工作受到挫折和失败。如有的信访工作人员,法律意识谈薄,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是极大缺陷。不能有效的解决信访问题和矛盾,不是维稳而是将问题擴大、矛盾加深。给我们信访工作造成很坏、很差的影响。只有通过综合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才能做好信访工作。

作者:张广新

行政处罚原则分析论文 篇2:

试论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适用

【摘 要】“一事不再罚”原则是行政处罚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体现了公平、公正、依法行政的价值理念,而在现实社会中对其适用较为混乱,导致此项原则未能真正实现其价值精神,本文通过对其适用的分析,以期望能使这项原则在行政处罚的现实适用中更具操作性。

【关键词】行政处罚;一事不再罚;适用范围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行政处罚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在行政处罚法规定后,确引起了较大的争论,本文将对其内涵和适用规则进行必要的阐述,希望能在这项原则能在现实适用中得到更好的贯彻。

1 “一事不再罚”的内涵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基于行政相对人的一个违法事实只作一次行政处罚,已作过行政处罚的,不应当再对同一违法事实实施行政处罚。即一个违法事实分别触犯了不同的行政法规进行处罚,但一旦其中某行政机关先行处罚了,其他有权机关不应再行处罚,即所谓“先罚有效,后罚无效”,对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不再予以处罚。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指对于某一违法行为,一个行政机关只能依法给予一次处罚,但是其他行政机关则可以依据其他行政法律规范给予处罚。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全面。观点一过于绝对化,且行政处罚法总则中的“一种法律责任不能代替另一种法律责任”的规定相违背;观点二将热执法主体适用的处罚罚种扩大化。 “一事不再罚”应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已受行政处罚的同一行为不应根据同样的法律规范再受处罚;二是某一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同时违反多部法律规范的规定,则多个有权行政机关均可对其进行行政处罚;但当某一行政机关先行予以罚款的行政处罚以后,其余行政机关先行可以依法给予除罚款外的行政处罚;三是不能因为某一行政违法行为性质严重已经触犯刑法,并正在或已经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免除其应负的行政法律责任。

2“一事”情形的认定

“一事”的表述并不准确,在行政处罚中的理解应是同一违法行为,而对“一事”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此原则的正确适用。笔者认为“一事”即同一违法行为应包含三类:

(1)持续行为指行为人在一般时间内连续不间断地实施某一违法行为,其违法行为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持续不断地状态。

(2)连续行为是指行为人连续多次实施符合同一违法行为构成要件,中间有间断的行为。

(3)牵连行为指相对人以实施某一违法为目的,但其手段或者结果又构成其他违法形式的情形。其特征就是存在数个符合违法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数个违法行为疃具有手段与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行为人只追求一个违法意图,该数个违法行为可以确定为目的或原因、手段或结果。

以上三种行为根据其行为的构成、原因与结果的共同关联都应遵循“一事”原则进行处理。

3 “一事不再罚”适用规则

(1)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者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同一个行政法规范多次做出处罚。有时在一个行政法规范中规定了多个处罚主体可以实施行政处罚,但对于同一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实施了处罚行为后,其他处罚主体不得再依据同一个行政法规范对同一个违法行为再次实施处罚。

(2)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者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不同的行政法规范做出同一种类的处罚。这是因为,当一个违法行为触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法规范时,由于不同的行政法规范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同的立法目的,本应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对同一个违法行为分别进行处罚,得当这些不同的行政法规范,针对一个违法做出给予同一种类的行政处罚时,说明它们对此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所以,只要处罚一次就实现了行政管理的目的,不能再分别给予多次处罚。

4不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的情形

(1)行政处罚中有些处罚种类的专属管辖权不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专属于某特定行政主体,当对相对而言人的同一违法行为在有关部门处罚以后,还需要作出专属于特定行政主体的行政处罚种类的,则可依据法律规定,由享有的行政主体再次处罚。如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只能由工商行政机关作出,行政拘留只能由公安机关实施。由于行政管理活动涉及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法律赋予各行政机关不同的职责,从不同方面管理社会,由此保证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转,因此就必须赋予它们不同的行政管理手段,这些手段有些是相同的,如警告、罚款,有些是特定的,只能由特定的行政机关才能实施,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对于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则很有可能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和纠正,损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2)行政处罚中的“并处”以及行政处罚与与执行的“并处”不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当行为人的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一个法律法规规定,该法律法规同时规定实施罚机关可以并处两种以上的处罚,这种“并处”是对同一违法行为同时作出的“两种”以上的处罚而非“两次”以上处罚,因此不违背该原则;当行为人被施以行政处罚后又拒不履行处罚决定所设的义务,行政机关可以再处罚款以促使其履行处罚义务,即行政处罚与执行罚“并处”。这种“并处”实际是对两种违法行为而作出的前后相继的两种性质目的不同的制裁,不属于一事不再罚原则约束的范围。 (3)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责任“并用”不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行政处罚所设定的是一种惩戒性义务,是国家对违法行为人的惩罚,体现的是行政法律关系。而民事赔偿责任是违

法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财产和道义上的赔偿,是对已造成损害的填平补齐,体现的是民事法律关系,二者性质不同,可以合并适用,这种“并用”并不是对违法行为人的加重处罚,而是违法者对国家和受害人分别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4)行政处罚与刑罚竞合是否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要区分以下两种情况:(1)单处刑罚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违法行为,如果在给予刑罚后就能够达到惩罚与预防行政违法,犯罪的目的就不再给予行政处罚。(2)刑罚与行政处罚并处。行政犯罪具有的触犯刑法和行政法的双重性,刑罚与行政处罚种类及功能差异决定了在适用刑罚的同时,还可以适用行政处罚以弥补刑罚之不足,从而彻底消除违法犯罪的全部危害,彻底纠正了行政违法行为。

(5)行政处罚的转处(换罚或易科)不适用一事不再罚原则。在一些具体的行政法规范中,规定行政机关对行为人给予一种处罚后,处罚难以执行,行政机关可以设施另外一种形式的行政处罚,而非两次处罚。这种转处情况也不属于一事不再罚范畴。

(6)已经行政执法部门确认违法的行为,违法行为人可以即时改正的,则推定该行为经行政执法部门确认违法后,原行政违法法律关系即告消灭,相对人仍实施同类违法行为的,应再次受到行政处罚,不受“一事不再罚”原理的限制。

综上所述,一事不再罚原则是必要和科学的,它反映了自然公正、法治、秩序等法治的价值理念,但现实行政处罚中重复处罚、多头处罚的问题依然存在,而对“一事不再罚”原则具体适用情形界定将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使其真正完备起来,为行政执法、行政处罚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指导与更强的依据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连昌.马怀德.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罗豪才,应松年.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叶必丰.行政处罚概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6]张梅.谈行政处罚适用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M].辽宁:辽宁警专学报,2006(1).

[7]李蕾.论行政处罚适用的“一事不再罚”原则[M].杭州: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3).

(责任编辑:张 雅)

作者:张恒宁

行政处罚原则分析论文 篇3:

“一事不再罚”原则在环保行政处罚中的运用

摘要: “一事不再罚”是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我国,“一事不再罚”原则在《行政处罚法》中有集中体现。本文从我国一事不再罚原则的概念和含义出发,结合环保工作实际,从一事不再罚原则在环保行政处罚中的具体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不再罚;环保;处罚

“ No penalty” principle in the applic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 Yaqing

( Hebei province Dingzhou 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Dingzhou 073000 )

Key words:No penal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nishment

一事不再罚原则源于古罗马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即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不得再行起诉和处理。“一事不再罚”原则,根源于保障被告人合法权利的思想和根源于一罪一罚的古朴正义观念及有利于维护法律效力的权威性等方面。我国行政处罚法引入这一原则,其目的在于防止重复罚款和多头罚款现象的发生,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但在复杂的环境行政执法实践中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笔者将针对一事不再罚原则在环保行政处罚应用和重点进行探讨。

1 我国一事不再罚原则的概念和含义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条规定可以说是一事不再罚原则在法律中的具体体现。由此可以分析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含义有:

1.1 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一个法律、法规的规定,该法律法规规定处罚机关可以并处两种处罚,如可以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罚款。这种并处是行政机关对同一个违法行为给予不同形式的处罚,是法律、法规所允许的,并不违背一事不再罚原则。

1.2 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违反了一个法律法规的规定,同一个行政机关或不同的行政机关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但只能罚款一次。第二次处罚只能是罚款以外的其他行政处罚种类。

1.3 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法律法规的规定,同一个行政机关或不同的行政机关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但如果处罚时罚款则只能罚一次,另一次处罚可以是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许可证,也可以是责令停产停业,只是不能再罚款。

1.4 违法行为性质严重已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能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更不能以罚款代替刑罚。

1.5 罚款和罚金不能重复计算和执行。

2 在环保行政处罚实践中认真区分“同一违法行为”的过程形态

在环保工作实践中,环保人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违法行为。然而,在对同一违法事实的数个违法行为的认识上,却常常存在分歧,究其原因,其实质是:对什么是同一环境违法行为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存在模糊不清的界定标准。因此,需要对《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一事不再罚”原则,即:“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有一个完整、科学、正确而合理的理解。根据环保行政处罚实际情况,笔者对“同一违法行为”的过程形态进行划分及界定。

2.1 单纯性环境违法行为是指违法当事人的一个环境违法行为违反了一个环境法律规范的行为。对这种违法行为,行政执法主体只要按照违法当事人所违反的法律规范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即可。如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大气超标准排污费的行为,环保部门仅按《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罚款即可。

2.2 延续性环境违法行为是指违法行为和状态在一定时间、地点处于持续状态的环境行政违法行为。如排污单位闲置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标准的行为。如果环保部门对排污单位的的违法行为作出环境行政处罚后,排污单位又发生同样的违法行为的,则环保部门可以再次实施环境行政处罚,这个处罚决定导致“持续状态”的中断,所以不构成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违反。

2.3 牵连性环境违法行为是指违法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已构成了一个违法行为,但是实施此行为的目的、方式、手段、对象和结果等又触犯了其他法律、法规条文的规定,从而牵连地构成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违法行为,行政主体可以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对违法当事人进行不同种类的处罚,但罚款只能依据一个法律规范对其进行一次罚款。如排污单位谎报污染物的浓度、数量而少缴排污费的目的,这是典型的牵连环境行政违法行为。在行政法领域,对于牵连违法的处理,法律上无统一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环保系统的基本做法是分别根据相对人触犯的几个不同环保法律规范进行判断,比较罚款数额的多少,以罚款数额较高的吸收较低的为原则确定适用法律法规。

总之,我国《行政处罚法》引入这一原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行政主体滥用权力乱罚款,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在处理环保行政处罚案件时,要坚持这一原则,既要防止重复罚款,又要防止对这一原则夸大化解释,是违法者逃脱应有的处罚。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境报.2009,7.

[2] 行政处罚中的“事数认定”初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5,7.

[3] 应松年,刘莘.行政处罚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

[4]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 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法制网.

收稿日期:2012-11-12

作者简介:马亚卿(1978-),女,学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法学和环境影响评价.

作者:马亚卿

上一篇:宏观银行金融风险论文下一篇: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