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概念转化化学教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来说,不易理解或容易出现误解的化学概念一直都是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主要教学难题。对此,文章基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大量迷思概念,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具体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迷思概念的具体教学策略,并针对电解质尤其是弱电解质电离概念展开分析,旨在给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可行的帮助和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迷思概念转化化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迷思概念转化化学教学论文 篇1:

初中化学 “迷思概念”转化策略例谈

[摘   要]以“盐”的学习为例,探讨“迷思概念”的转化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

[关键词]迷思概念;转化策略;初中化学

“迷思概念”是指与公认科学不一致的概念,其是由于学生的前概念與科学概念不一致或者错误的认识造成的。化学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大脑中已形成的化学概念和现象与现阶段学习的科学知识不一致的认识。“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难点知识,该部分概念多、系统性强,再加上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完善,使得他们对这部分的学习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本文以“盐”的学习为例,探讨“迷思概念”的转化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思路。

一、给出新概念,矛盾冲突中形成迷思概念

“不破不立”,即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前概念在学生的心中是符合逻辑且合理的,只有打破它,才能让学生在新旧的矛盾冲突中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对概念进行重新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盐”的时候,教师不妨开门见山,用图片、视频直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前概念,并在矛盾冲突中形成迷思概念,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课堂情景:生活中的盐类多种多样,图片上的小苏打、纯碱、碳酸钙等物质都是盐。大家还知道哪些盐类?你对盐有什么认识?

面对各种各样的盐,学生产生了怀疑,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盐吗?怎么跟我理解的盐不一样呢?”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这正是课堂所需要的,也是课堂探索得以继续的动力所在。

设计意图:前概念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学生对新概念的介入是拒绝的,故教师制造了这次矛盾冲突。这个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各种各样盐的展示,让学生对“盐”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用提问的方式探测学生的前概念,使学生对课堂展示的盐产生怀疑。两个声音同时在学生的大脑中出现,自然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迷思概念,学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进而产生“我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认可新概念,相互讨论中表达迷思概念

处理矛盾是建立和谐的前提,“一棒子打死”不可取,只有“交流讨论”才是达到和谐的有效途径。迷思概念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学生心中还相信原有的认知,甚至认为原有的概念并没有错。面对这一情况,教师一定不要直接将学生的前概念否定掉,可以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迷思概念表达出来,从根源上挖掘学生认识上的欠缺之处,寻找能够帮助学生推翻前概念的方法。在学习“盐”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阐述了自己对盐的认识,并进行了板书整理。

前概念展示:(1)盐就是食盐;(2)盐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3)除了酸、碱,剩下的物质都是盐。

由前概念的展示可知,学生受生活经验、认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盐的概念产生了误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适当给予点拨与引导。通过前面对“酸”“碱”是一类物质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不足或错误之处,进而使学生产生“盐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的学习想法,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依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把对盐的认识表达出来,在相互讨论中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或者错误的,进而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这样一来,为新概念的建立提供了“场地”,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动力。

三、深化新概念,对比推导中化解迷思概念

丰满、真实的事物更容易让人相信。新概念的树立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冷冰冰的概念输出,而是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当学生对“盐”的科学概念产生兴趣之后,教师要能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知盐的存在,探究盐的性质,了解盐的应用,逐步深化对盐的概念的认识,以完全将学生心中的迷思概念化解掉,帮助学生在心中树立一个牢固的新概念。

课堂情景: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多吃小苏打类的食物,馒头、面包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小苏打,你想知道它具有什么性质,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吗?

问题猜想: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它能和酸反应达到中和胃酸的目的,它加热能产生气体,使馒头、面包变得松软多孔。

实验探究:取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碳酸氢钠,加入适量稀盐酸,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情景、猜想、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一了解了碳酸氢钠的性质,有关盐的迷思概念已被彻底化解,盐的概念已然树立。

设计意图:新概念的给出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引导,用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模式,让学生对“碳酸氢钠”这个盐的性质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进而让学生通过模仿、类推、推理等方式延伸到其他盐的学习,以获取更多关于盐的知识,彻底消除迷思概念给学生留下的阴影。

四、灵活新概念,认知监控中纠正迷思概念

检验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是二次学习前的补漏查缺,具有亡羊补牢的作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原有认知、智力水平不同,对事物的接受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接受效果上会产生很大差别。二次学习能够有效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迷思概念,使学生对新概念有更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在“盐”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课堂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B.凡是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都是碱

C.凡是含有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就是盐

D.凡是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就是酸

在上述练习中,学生对酸、碱、盐的定义进行辨析,逐一找出其中的案例加以否定或者肯定,进而对概念有更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做到了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监控,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真实接受情况,确保进行有效的二次学习。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理解连点成线,最终实现对概念的接受、理解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教学目标来检查学生,鼓励达成目标的学生,点拨、纠正未达成目标的学生,让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热情,确保教学效果的高效性。

五、完善新概念,归纳绘图中转变迷思概念

织成网才能捕到鱼。零散的知识点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还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调度与应用。网络不同,它可以有效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轻松记忆和理解。在“盐”的练习之后,学生虽然从多个方面掌握了盐的性质,但所掌握的知识点较为零散烦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使新的概念完全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彻底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设计意图: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初级阶段,太过抽象的概念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具体的事物更容易让学生消化接受。为此,课堂以一个个鲜活的“盐”例进行概念图绘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概念的意义建构,同时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不难看出,迷思概念具有经验性、隐蔽性、顽固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各有不同,很难用一套固定的模式来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正所谓“教无定法”。在实际化学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形成迷思概念的原因也会有所不同,概念本身、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学生本身都可能是形成迷思概念的因素。教师要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力求从根源上“对症下药”,灵活机智地对学生的迷思概念进行监控、反馈和调节,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成长中实现迷思概念的转变。

(责任编辑 罗   艳)

作者:董长济

迷思概念转化化学教学论文 篇2:

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

摘 要: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来说,不易理解或容易出现误解的化学概念一直都是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主要教学难题。对此,文章基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大量迷思概念,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具体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迷思概念的具体教学策略,并针对电解质尤其是弱电解质电离概念展开分析,旨在给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可行的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教学策略;电解质概念

在传统化学概念教学模式中,灌输式教学是大多数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但在长期教学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还是填鸭式教学模式都无法对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迷思概念问题进行解决,再加上整体教学氛围相对压抑,使得学生学习极为困难,很容易对化学学习丧失自信。在此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化学概念,并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化学概念分析能力,越来越成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结合电解质等常见化学概念对迷思概念教学策略进行展开剖析,既符合现阶段高中教学工作发展需求,也能满足现代化学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值得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从目前来看,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概念作为学生学习化学规律、化学公式的基础和前提,往往在整个化学知识体系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基于实际教学情况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时常存在学不会概念或弄混弄错概念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学生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与化学概念本身的迷思概念特性有关。例如,在教学“弱电解质电离”中的“导电能力”问题时,由于学生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时常混淆,因此多存有“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一定弱”的错误认识,这不仅可能使其具体解题出现错误,同时也不利于其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2.研究意义

化学学科作为高中三大理工学科之一,理应是一门极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学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纠正迷思概念始终是高中化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一方面,基于迷思概念的纠正认识,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概念知识網络,借此不仅可以为学生解答化学题目提供充足的知识保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化学思维的系统形成;另一方面,在以往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概念学习结果而忽略概念学习过程是大多数教师存在的通病,而依托于迷思概念纠正过程,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弱电解质等基础化学概念的真正内涵,对此,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纠正理解中总结学生的错误规律,进而帮助教师获取最佳的教学思路,并最终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创新进步。

二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的具体教学策略

1.基于化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实际上是学生固有概念理解与实际化学现象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可依托于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自主认识到迷思概念的错误理解,进而加深学生对于概念正确理解的记忆和掌握。其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化学情境,借助实验展示和语言描述剖析概念内涵,最终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在课堂上贯彻科学性的化学教学原则。例如,在教学上述提到的“弱电解质导电能力”问题时,教师可于课堂上借助实验情境创设法为学生设置不同电解质溶液带导电能力的比对实验,鼓励学生于观察中验证概念,于实验中纠正理解。

2.基于化学实验探究,推翻固有概念理解

化学实验往往是验证化学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国家大力号召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社会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也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化学实验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分析概念的真实含义,最终在推翻学生错误迷思概念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而正确的化学概念知识网络。例如,在教学“盐类电解质溶液的水解”问题时,教师可创设“呈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的化学观点,引导学生采用实验手段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最终在推翻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盐类电解质溶液氢氧呈现不同酸碱性原因”等相关概念的理解把握。

三结语

综上,本文基于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迷思概念问题,以电解质相关概念为例,详细阐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其中,面对化学迷思概念给高中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教师只有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借助情境创设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来纠正学生概念理解,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概念知识网络,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莉敏.高中化学迷思概念教学策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周小燕.高中生化学迷思概念的诊断及转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3]陈霞.借助概念转变文本转化相异构想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4]康建峰.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之电解质相关概念[J].基础教育参考,2014(05):52-54.

作者:孟洁

迷思概念转化化学教学论文 篇3:

化学概念转变教学中PEODE策略的探索和尝试

摘要: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指导下,结合概念转变理论,探讨了在概念转变教学中将POE策略扩展为PEODE策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运用PEODE策略来促进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实践表明,PEODE策略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效率,有助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和科学态度。

关键词:化学概念;概念转变 ;PEODE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多与科学的化学概念有所偏差。学生可能记住了化学概念的定义,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存在着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些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称为“迷思概念”[1]。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概念”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迷思概念,将科学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学效果却总是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的迷思概念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仅依靠简单的科学概念灌输并不能有效地促使迷思概念发生转变。因此,优化化学概念转变教学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 PEODE策略的探索

2.1 概念转变与POE策略

近年来, 研究者对迷思概念的转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1982年,波斯纳(Posner)等人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库恩的“范式更替”理论, 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并总结出影响迷思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对原有概念感到不满;新的概念必须是可理解的;新的概念必须是合理的;新的概念必须能够适用更大的范围[1]。该理论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就是学生原有的迷思概念通过发展、改变和重建为科学概念的过程, 其基本策略就是在了解学生迷思概念的前提下,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实现概念转变学习。Gunstone和White于1992年在DOE(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的缩写,即演示—观察—解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POE(predict-observe-explain的缩写,即预测—观察—解释)的教学策略。POE是一种以“观察渗透理论”的哲学观念和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概念转变等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演示策略[2]。相对于灌输式的DOE策略,POE策略重视学生的预测,因此能有效地揭示学生的迷思概念,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以及科学学习兴趣[3];POE策略在承认学生具有迷思概念的前提下,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被不断否定的过程,预测为学生迷思概念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平台,实验演示为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供了机会,解释为实现学生的概念转变提供了条件[3]。

2.2 PEODE策略的探索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改变封闭状态的重要教学形式。课堂讨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创新思维与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而在对POE策略相关文献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尽管SavanderRanne. C.和Kolari. S.(2003)[4]提出的PDEODE策略已经重视了学生的讨论,但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对学生的预测和实验演示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对学生的解释和实验前后的讨论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这两个环节的忽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对于学生的预测要给他们解释的空间,这样就能牵出更多的迷思概念;对于某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与讨论,这样叙述者就可以借着口头表达的过程重新整理自己原有的认知,而听者则能将其与自身的理解结合并进一步调和矛盾。当学生发现他人观点与自己不同,且比自己的观点更加适合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观念感到怀疑,产生认知冲突和求知心理,这时学生就较易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丹瑟里恩(Danswerrean,1993)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能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通过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看到事物的其他方面,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丰富的了解,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迷思概念[5]。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尝试了更重视学生的解释和讨论的PEODE策略(predictexplain-observe-discuss-explain的缩写,即预测—解释—观察—讨论—解释),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3 PEODE策略的操作步骤和要点

3.1 P-预测阶段

教师陈述问题或展示实验设备并说明流程,学生预测实验现象。此阶段要求教师能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文献研究等方法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迷思概念,以此为依据来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3.2 E-解释预测阶段

学生向全班对自己的预测做出解释。为了使学生通过解释暴露出更多的迷思概念,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无拘无束地表达[3]。教师应以称赞、鼓励为主,不要过早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也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讽刺或挖苦。对于学生暴露出的各种迷思概念,教师应能准确地判断出其实质、产生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为学生认知发生冲突创造条件。

3.3 O-观察阶段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比较预测和观察之间的差异。在观察实验现象时,由于学生很想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因此注意力会很集中。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现象[6]。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清晰度,从而增强PEODE策略的教学效果。

3.4 D-讨论

当实验现象和学生的预测有明显差异时,学生会因认知失衡而产生“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学生就会努力寻求答案,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和老师或同学交流的愿望。这时教师就要因势利导,通过问题中介,营造全员交流、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使学生的错误概念在思维的相互碰撞过程中不断地被瓦解。此阶段教师切忌急于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标准答案上去,切忌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迷思概念,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7]。在这种冲突、商讨和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后的解释也就呼之欲出了。

3.5 E-实验后的解释阶段

经过交流和讨论, 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思考、调和观察与预测之间的不一致性并试图加以解释。但这一阶段学生的发言往往还是比较零碎和粗糙的,缺乏系统性。而许多倾听的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很可能还会产生迷思概念。因此,最后教师有必要对他们的发言进行分析、加工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建立稳固且正确的科学概念。

4 PEODE策略的运用例举

现以“浓硝酸的性质”的教学片段为例[8],具体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PEODE策略。

4.1 预测

[教师提示]现有两支相同的试管甲和乙,甲试管中放入已去除氧化膜的铝片,乙试管中放入铜片。根据你学过的金属和酸的性质,预测将浓硝酸分别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可能产生的现象;如果都反应,哪支试管中的反应程度较剧烈?说出预测的理由。

[学生预测]学生的预测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甲试管中的铝片逐渐溶解,反应剧烈,产生气泡,而乙试管中没有现象;②两支试管中金属都溶解,均有气泡产生;甲试管中的反应更剧烈一些;③两支试管中都没有明显现象。

4.2 解释

[学生解释]预测①的解释:因为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铝排在氢之前,铜排在氢之后,所以只有甲试管中的铝片可以置换出H2;预测②的解释:初中老师提过,硝酸可以和很多不活泼的金属反应,只是不产生氢气。又因为铝比铜活泼,所以甲试管中反应更剧烈些;预测③的解释:我记得好像浓硝酸可以储存在铝桶里,所以铝应该不会和浓硝酸反应;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后,当然不会和硝酸反应。

[学生表现]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紧锁眉头,有的在翻书,还有同学说:“做个实验瞧瞧。”

通过上面两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笔者发现了学生原来存在各种迷思概念: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金属活性顺序表和酸的通性,但对硝酸的性质了解得很少;部分学生已经将“铝常温下能被浓硝酸钝化”的知识遗忘了……

4.3 观察

[实验演示]为了使后排的学生也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我在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了上述实验。

[学生表现]教室里非常安静,每个同学都屏气凝神地观察着。当学生看到铜片与浓硝酸剧烈地反应且产生了红棕色的气体,而铝片表面却没有现象时,他们都露出了惊讶和疑惑的表情,并自发地展开了讨论。

可以看出,当实验现象和学生的预测有明显差异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求知欲。

4.4 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经过讨论,学生从已学过的铜可以和浓硫酸反应的事实推测:浓硝酸也可能具有强氧化性;通过查阅教材,他们了解到浓硝酸常温下使铝钝化的原因。通过思维交流和碰撞,大部分学生能从气体的颜色和元素种类去推测红棕色的气体不是无色的氢气、氧气、氮气或氨气,而可能是含氮元素的某种化合物。

4.5 实验后的解释

[教师解释]硝酸是一种氧化性很强的酸,能与除金、铂等少数金属以外的金属反应。但常温下,铝遇到浓硝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从而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发生反应。

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将放有铝片试管加热或加水稀释后会有什么现象呢?”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浓硝酸性质的理解。

总之,PEODE策略可以有效探测学生的迷思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引发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和解释促使学生反思、调和认知冲突,构建科学概念。PEODE策略下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表明它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和科学态度。因此,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营造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任英杰.促进中小学生迷思概念转变的POE策略及案例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7,(12).

[2]翁伟彬. POE策略在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3]顾江鸿,史小梅,李春密.预测—观察—解释—一种基于现代教育研究的演示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5).

[4] Savander-Ranne, C. & Kolari, S. Promoting the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through visualization[J]. Glob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7(2):189~199.

[5]邹蓁,宋君.中学生常见生物迷思概念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EB/OL]. http://www.docin.com/p-114190921.html,2011-7-24.

[6]林雪梅,张军朋.“POE”教学策略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1,(4).

[7]李建新.变学习错误为有效教学资源[J].教育革新,2008,(1).

[8]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赵国敏

上一篇:任务型的英语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实验教学改革大学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