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负债论文

2022-05-1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财务管理负债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也越来越注重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并受到更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成为重中之重,并把它视为加快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负债经营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财务风险,负债和风险并不矛盾。本文以适度负债经营为主旨,深度剖析负债经营的正负面效应,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资本结构。

第一篇:财务管理负债论文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新三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贯穿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始终的基本管理行为,是商业银行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的核心工具。在当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资产负债管理为银行运营重要中枢,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与前十年相比,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监管和市场体系都已发生巨大变化,金融环境已进入一个“新常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已不断得到扩充、丰富。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新常态

从宏观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中枢也随着全球经济的调整逐步回落,自2015年起,GDP同比增速已降至6.9%,目前增速仍在7%以下并接近6%徘徊。经济增长新动力更多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的宏观环境下,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M2增速也随之快速回落,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单纯依赖资产规模增长和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的盈利能力逐渐趋弱,资产负债管理理念与策略也面临新一轮挑战。

从监管体系上看,国际和国内的监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国际上看,在反思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巴塞尔协议Ⅲ在监管框架设计上,注重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从国内看,不仅引入巴塞尔协议Ⅲ整套框架,同时建立严监管体系。2011年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对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提出明确要求和过渡方案。2014开始陆续出台相关监管文件对影子银行、同业业务实施规范,央行2016年推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监管部门并予2017年大力推行金融去杠杆。特别是2017年7月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立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金融工作主题,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强化监管问责,并正式进入严监管周期。2019年初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标,未来金融工作的重心将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金融供给的优化重组和提质增效,更加注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监管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严监管能有效约束商业银行风险行为,有助于其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但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需重新夯实。商业银行在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和各种内部风险限额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实施有效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盈利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持续增长,是一项新课题。

从金融市场体系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并将完全实施到位。目前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放开,但人民银行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两轨”,实际上对市场化的利率调控和传导形成一定阻碍。央行有关负责人多次在公开媒体表示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明,2019年将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习惯利率管制带来的稳定利差收入,对资产负债管理侧重于规模增长和单指标比例管理,对基差风险、重定价风险等利率风险敏感性不强,对规模、结构、期限、价格等综合配置和管理能力偏弱。“两轨合一轨”进程的加快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严峻考验。

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新三性”要求

商業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是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的全面规划和动态管理,最终实现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辨证统一。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进入快速变革时期,经济步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行业改革创新加速,监管要求趋严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交织,这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形成较大的冲击,也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新形势,加快转型变革,全面提升新常态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出发,为达到新常态环境下的“三性”目标(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统一),商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要有“新三性”的管理要求。

资产负债管理的前瞻性

资产负债管理向上承接战略规划,向下贯穿实际业务。因此资产负债管理的前瞻性不仅体现在战略上,也表现在具体的业务策略上。所谓的“前瞻性”就是要深谋远虑,洞察未来,具有预见性,从而在战略上或策略上先人一步。

从战略上而言,前瞻性就是要“把握大势,先人一步”。所谓的大势是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发展规律、宏观形势的走势、监管政策和制度的变化趋势。比如兴业银行近30年发展历程中,在战略的前瞻性方面把握较好。如在顺应金融业发展趋势方面,不拘泥教科书上的传统理论,根据金融脱媒的趋势,坚持资产负债多元化发展,合理摆布贷款、各类投资、买入返售等各类资产占比,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主动负债,通过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顺应监管变化趋势上,2017年初判断出即将开始金融去杠杆的严监管导向,前瞻性率先提出资产负债表重构,相应加大力度拓展存款,当年存款增量位居同类型银行首位,大幅度压缩非标,提高传统贷款和传统存款占比,重构效果显著,资产负债表更加稳健。在下一阶段的前瞻性判断方面,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两轨合一轨”的到位,负债端成本的稳定、资产端定价水平和表外业务的发展将决定未来银行核心竞争力,只有成本低、稳定性强的结算性存款稳定增长,重心适度下沉的资产端风险定价能力持续提升,充当金融媒介的投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服务水平快速提高,才能在未来百舸争流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在资产负债策略的前瞻性方面上,伴随着经济活动、金融活动和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逐渐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包括资产负债管理,要从风险管控向风险经营或经营风险的方向转变,商业银行除了夯实客户基础,持续拓展结算性存款,提高信用风险经营能力之外,表内资产负债的利润空间更多需要通过经营风险实现拓宽,其中经营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经营好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要有专业、准确的前瞻性预判,从而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领先同业或市场,率先对银行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才能从容应对市场变化。比如,预判下一阶段市场利率将呈下行态势,就可以提前布局,加大交易类投资的配置,在流动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减少利率敏感性资产占比,拉长资产久期,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适度扩大错配缺口;如果预计市场利率将呈上行态势,要及时减持交易类投资品种,控制新发生资产久期,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拉长负债久期,控制错配缺口。通过前瞻性管理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在存贷利差缩窄的背景下,最大程度地赚取资产负债错配利差和交易价差,保障资产负债息差水平的稳定,获取多元化的非息收入。

无论上是资产负债战略和业务策略的前瞻性判断,都需要专业的研究团队队伍。在以规模增长为主粗放经营时代,研究作用往往被掩盖;在精细化经营时代,研究作用不可或缺。在发挥好资产负债管理的前瞻性作用,建议大中型银行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专业研究团队的作用,比如设立研究子公司,实现研究赋能,通过研究创造更大的生产力。

资产负债管理的平衡性

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一项学科,具有功能广、层次多、内在关联复杂的特征,其定义就体现了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性”之间的平衡。从经营管理而言,资产与负债的关系就是银行日常的普遍性矛盾,不僅要求总量平衡,同时要求结构对称,结构对称可以表现为多层次的平衡: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平衡、信贷资产与传统存款的平衡、信贷资产与投资类资产的平衡、传统存款和市场化负债的平衡等;也要求风险收益平衡,比如资产和负债现金流缺口的平衡、可用稳定资金和所需稳定资金的平衡、优质流动性资产与高盈利资产的平衡等。这更多都表现为传统资产负债管理的平衡。在新常态下,为保持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有必要增加新的平衡要求,即表内和表外的平衡。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外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制措施逐步放松,商业银行不断拓展经营范围,积极创新金融工具,努力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实现经营目标,表外业务也得以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在当前国内银行资本监管趋严、利差收窄、规模增速放缓的新背景下,表外业务的发展对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对商业银行转型具有较大意义的表外项目主要为表外理财、表外资产证券化项目。国外先进银行表外资产管理规模与表内资产规模相比,相对较高。如2016年摩根大通表外资产管理规模占表内总资产规模比例约71%,国内理财规模做得较为成功的招行,其表外资产管理规模占表内总资产规模比例也仅为30%左右。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加速创新与发展,不仅使表内外资产负债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拓展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管理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统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要跳出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统揽表内、表外,通过执行转型战略,制定具体目标,如表外业务发展目标(表外理财占表内资产占比)、资产证券化规模,实施统一的资产负债策略,加强全行上下的协同联动,促进表内、表外业务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资本回报、市场竞争的统筹平衡。

在做好表内和表外业务平衡发展策略时,一是对标先进银行,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当前国内股份制银行表外理财规模占表内资产占比普遍在15%~30%区间,随着金融脱媒、大资产管理趋势的延续,表外业务的发展空间巨大。国内商业银行要对标国际先进银行,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合理制定表外理财规模规划目标,逐步提高表外资产占表内资产的占比。二是按照表内外统一风险准入标准、统一市场策略和统一市场行动的原则,做好表内外资产配置规模的平衡。

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先进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当前外部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已有较大的变化,一是2018年国内监管新规对于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资本监管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流动性新规除原有的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之外,并增加了净稳定资金比率、流动性匹配率新要求;《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提出了利率风险敏感度新规要求和系统建设要求;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拟推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并增加附加资本要求。二是除巴塞尔协议Ⅲ方面的监管要求外,在去杠杆、严监管的外部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不仅有MPA监管体系,同时还有同业负债占比、流动性匹配率、优质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存款偏离度等国内独有的监管指标。

在各类外部政策、内部风险限额的影响下,各种约束增多,并且各项约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结构的变动对各项约束指标“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可能变动对各项指标是同向影响,但有可能也是反向影响。如增加持有到期国债投资,可增加优质流动性资产,这对流动性覆盖率指标(LCR)是正面影响,但由于持有到期国债一般期限3至10年,增加资产久期,对利率风险敏感度指标反而是负面影响。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的精细化、科学化筹划、摆布,使各项内外部约束指标都达标的基础上,实现利息收入或盈利的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当前的新课题。

当前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和手段总体仍相对粗放,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定价管理的主动性、协调统一性较难适应内外部环境提出的精细化要求。未来要合理平衡业务发展与各项约束之间的关系,科学构建更加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确保资产负债业务协调有序发展。因此国内银行要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工具的先进性,推动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升的项目建设。

在提升资产负债管理先进性方面的项目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资产负债风险指标和监管指标体系,解决当前监管和内部风险指标散、多、难以针对性管控的问题。其次,建立资产负债项目与各个风险指标或监管指标的关联关系和逻辑关系。实现资产、负债各个品种的变动对各项指标的敏感性分析。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策略的各类情景调整,观察各项指标的实际数值变化情况,确保各类指标符合外部和内部要求。第三,要实现资产负债风险和收益组合管理能力的构建。根据管理需要建立盈利组合和风险组合管理的策略集。通过项目建设,最终实现在各项风险约束条件下对所有资产负债表内外头寸的综合协调,前瞻性、战略性引导全行各个业务单元主动进行扩张或收缩,最终实现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三性”的平衡。

(作者单位:兴业银行总行计划财务部)

作者:叶信才

第二篇:负债经营的财务效应

摘 要:随着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也越来越注重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并受到更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确定合理的负债规模成为重中之重,并把它视为加快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负债经营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财务风险,负债和风险并不矛盾。本文以适度负债经营为主旨,深度剖析负债经营的正负面效应,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资本结构。

关键词:管理制度 经济效应 资本结构

一、负债经营

如果把企业看做一个个生命个体的时候,那么资金就是企业的血液,如果一个企业想生存成长和发展,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筹资一般为权益筹资和债务筹资。所谓的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增加负债的方式进行企业融资经营的一种方式。采用负债经营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资金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而且负债经营还可以发挥负债自身的杠杆效应,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扩大企业价值。负债经营的主要方式一是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租赁等方式获得企业成资本,二是企业由于自己的信贷关系形成的自发性负债,如应付利息,应付账款,预收贷款商业票据等。负债经营在企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企业的重视。

财务效应是指企业通过作用企业的一些财务行为,而带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变动。财务效应的分类具有很多样,如杠杆效应(包括财务杠杆效应、经营杠杆效应、复合杠杆效应)、货币时间价值效应、抵税效用及治理冲突效应等。不同的财务策略可以产生不同的财务效应,并且产生财务效应的效果也会因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异。因此,对财务效应的研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就企业而言制定不同的财务战略。

二、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效应

1.财务杠杆效用。负财务杠杆效应是指随着营业利润的增加,固定的财务费用就会被摊薄,进而每股收益就会增加。 财务杠杆系数是将财务杠杆作用量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每股收益变动百分比与息税前利润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务杠杆系数。杠杆系数表示为:

公式表示当财务杠杆系数大于1即负债成本小于企业的收益率时候,那么财务杠杆发挥正面效应。

2.负债是可以减少企业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冲突。拥有管理权利的内部股东或者企业的管理者发现,即使他们拼命的工作也只能得到净利润中的一小部分,无法完全归自己所有,同样当他们增加自身消费企业消费或者出现亏损时候,也不是有自己承担。因此,管理者的在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不完全以增加企业利润或者扩大企业为目的,有时他们会做出对自身有利却不利于与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例如,增加商务旅行的机会,修建豪华的办公场所、提高企业内部不必要的指出等,此时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便产生。负债融资就是可以减少代理冲突的方法之一。企业通过负债方式进行股票回购时候,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减少代理冲突。第一,外部股权的回购可以有效的减少外部股东的数量,这样就可以减少回购股权的那部分收益支出,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内部的现金流量。与此同时,企业又要用大量的现金流量去归还债务,因此管理者不会轻易动企业内部的现金流量,从而减少了管理者奢侈浪费机会。其次,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也是企业的股权人,一旦企业的负债增加后,管理者所背负的资产也越多即管理者控制权也会增加,从而激励管理者为股东着想。以上两点鼓励企业管理者站在股东的立场工作。所以有效地减少了管理者和股东的冲突。

3.利息抵税效用。负债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可以计入财务费用,并且可以在税前利润中扣除,所以可以减少企业的所得税,此外,负债的风险较小,又可以为企业减少企业所得税,故负债的成本相对较低。

4.负债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弥补资金需求。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血液,不管企业处于什么阶段,都需要足够的资金进行运转。企业内部积累的资金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比如企业的扩大经营、企业的销售周期、企业投资新的项目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负债可以提供资金,来满足企业扩大经营或其他的发展需要。

三、存在问题

负债经营负债不合理使用也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因为企业风险由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共同构成,如果在进行负债经营时企业受到经营风险的影响,而导致收益无法弥补较高的债务利息成本,较高的利息费用,吞噬着企业的资本,即为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负债经营过量会招致债权人和股东的矛盾。债权人通过债务的方式将资产转借给企业,到期负责收取本金和利息,然而债权人是承担着一定的财务风险的,比如企业资金困难无法按时归还或企业破产等。债权人希望企业应该减少风险来增强本金的安全性,故债权人希望企业减少财务风险即减少负债比重。但是企业股东却希望得到更多的资金进行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最后会导致再筹资风险。企业负债过多,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越大,债权人处于自己资金安全考虑会放弃风险较高的债券的投资。会选择投资风险较小的企业、改变投资方式或者要求更好的利息率作为补偿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因此高负债比率會导致在筹资风险的增加。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健康的成长,要兼顾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可以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王桂春.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抉择[J].商业文化,2007,(5):56-57.

[2]王涛.企业负债筹资的风险及其防范[J].现代会计,2011,(4):36-38.

[3]李燕玲.论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与防范措施[J].会计之友,2007,(12):26-27.

[4]张红云.负债经营的实施与分析[J].会计之友,2008,(6):20-21.

作者:王文博

第三篇:论高校负债管理及财务风险控制

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高校债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除了银行贷款,高校还有许多债务,如工程建设方垫资、一些单位的投资等,保守估计总额达到4000亿元。个别高校负债高达20~30亿元,每年需要支付的银行利息就高达1.5~2.3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

高校负债的原因分析

高校的快速发展,导致负债巨额增长

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尽管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但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一是充足稳定的生源带来稳定的资金;二是有稳定的财政拨款。银行正是考虑到高校贷款的相对安全,也乐意放贷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为高校项目贷款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高校负债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信贷环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负债在10个亿以上,普通高校平均贷款5个亿左右,有的学校每年贷款利息就上亿元,这样算下来,学校每年学费收入的大部分将用来偿还巨额银行贷款利息,久而久之,这些高校势必会削减对教学的投入,最终会影响教育质量。高校负债过多,或者造成资金的闲置浪费,增加利息成本,或者导致学校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形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财政办学经费的投入不足,促使高校进一步拓宽办学资金的筹资渠道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财政办学经费的严重不足。近几年我国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虽然都在10%以上,特别是2004、2005年均达到16%左右,但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直在2.8%左右徘徊,没有超过3%,这一比例远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为4.66%)。对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下的高校无疑是个严重挑战,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要在短时间内增强办学实力,以应付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发展资金的投入的相对不足,成为发展瓶颈,也促使高校必须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实行多元化筹资办学。

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筹资风险

1、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首先是学生收费的不确定性。目前,高校的招生计划,包括招生人数和收费标准主要是由高校主管部门统筹计划。但可以预见,将来高校的招生人数应由高校教学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以及教育投资的市场需求决定,高校的收费标准将由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学生投资该学校未来的回报率决定。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及我国高校的扩招,上大学是一种荣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学文凭越来越没有就业可信力和市场号召力,上不上这个昂贵的大学已成为学生工作生涯中的第一笔重要交易。其次是政府拨款方式的改变。过去,政府对高校多年来一直实行基数加增长的拨款方式。无论高校办学实力的强弱、教学质量的高低,其每年的经费都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增长。但近年来,政府对高校的拨款方式有了一些变化。例如,从2004年起,为了鼓励扩招,广东省政府将基数加增长的拨款方式改为以在校学生数为基准的学生综合定额加少量专项资金的拨款方式,在这一拨款方式下,高校每年的教学经费拨款与在校学生人数成正相关关系。但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一注重办学规模拨款方式仅是一种过渡的方式,未来仍将被绩效拨款方式所取代。绩效拨款方式既考虑了办学规模,又注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具体到某所高校来说,其未来获得的教育经费拨款数额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偿债能力的不可预期性。当前,扩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特别是在教育强国(省)和做大做强的大背景下,政府通过改变拨款方式和贷款贴息等经济手段引导和鼓励高校积极扩招。目前,比较保守的高校资产负债率已达25%,比较激进的高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50%,如此高的资产负债率已表明高校偿债能力的丧失。例如,一所在校生为1万人,总资产为7亿元的普通本科院校,若资产负债率达50%,则负债总额为3.5亿元。按目前的利率水平计算,一年的利息支出约两千多万元。而该校一年的学生收费约5000万元(1万人*5000元/生、年),若年学生收费总额扣除年利息支出的余额两千多万元全部用于偿还借款本金,则需要近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未来近十年时间里,政府每年拨款6300万元(1万人*6300元/生、年)基本上是该高校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在当前教育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校的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

投资风险

1、项目投资失败。在投资进行之前,高校需要对投资计划作全面的市场调研,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往往存在着盲目立项、快速上马等问题,最终导致投资的失败。盲目拓展办学形式,在扩招和负债的压力下,出现了许多政企结合的大学、二级学院,这种办学形态是大学发展进程中的焦急状态,在这种焦急的背景下,容易出现各种过激行为,如生源质量低、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差、教学质量差,而收费却数倍于普通高校的正常收费。其结果自然是国家教育发展政策不允许,高校自身发展的品牌与市场需求不允许,投资自然失败。

2、资金投向不合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并非学校之大,而是有知名的学者,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投资取向往往注重的是学校的硬件设施,而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生活福利水平常常重视不够,投资不够,留不住高水平的教师,这种不合理的投资取向,势必影响投资的效益性。

高校财务风险的后果

高校财务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

当前高校的银行借款基本上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负债绝大部分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直接提升了银行的金融风险。而政府部门出于促进经济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银行风险最终要靠财政来弥补,国家财政成为高校财务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造成投资闲置浪费

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拼命扩大高校规模,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工程,“211计划”、“985计划”、“2加7方案”、“2加8方案”,各大学拼命自我升级,大专转学院,学院转大学,其结果是高校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但由于市场规律与办学规律的制约,尽管各政府部门对高校扩招予以关照与帮助,但高校的投资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金紧张的问题,造成基建投资难以按进度施工或基础设施使用率低,这种情况和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结果所吻合“一阵风”上马、盲目建设“大学城”的后果是出现“新一轮资产投资——闲置——不良资产”的恶性循环。

加强我国高校负债管理及财政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第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负债的引入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隐藏着风险,这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务必树立风险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识别风险、估量风险和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地控制风险,用最小的成本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为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高校还应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要明确承担风险者的责、权、利,建立合理的协调的行为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解决好高校的所有者、经营者和高校教职工等内部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处理好高校与政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

第二,寻求好学校市场空间和定位,正确确定办学规模

高校的投资规模,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财务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投资额越大,经营杠杆的作用致使经营风险越大,从而导致财务风险越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状况、高校的布局结构、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中小学教育状况等市场环境,准确预测教育市场的总需求并进行市场细分,然后分析自身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第三,适度融资与合理安排投资

在计划融资时,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偿债能力确定举债的适度规模与最佳时间,应克服高校是国家投资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自然由国家承担的侥幸心理,我国国有企业二十多年演变轨迹就是一个有力的警示。那么,高校的负债总额应控制在一个什么水平才算稳健呢?借鉴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资产负债率应严格控制在30%以内,若超过这一比例,高校将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对于已取得的借款,要合理安排投资的方向、顺序和程度,要处理好基础设施投入与流动资金关系,计划中要留足流动资金,避免后续资金的不到位;要处理好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投入的关系,在确保基础设施发展的同时,要确保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要切实把采用一流的教学设备同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结合起来,使之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第四,财务管理必须与教学管理相结合

会计工作只是对生产过程的反映和控制。对于高校来讲,财务管理的作用体现在其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实现的手段,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西方国家高校成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个产业链:有了钱是为了挖到更好的老师、买到更好的设备,更好的老师和设备是为了培养更有生产力的学生,更有生产力的学生也就成了一所大学找钱的关键。美国哈佛大学1992年基金规模为130亿美元,2001年基金规模累积至182.59亿美元,相对于我国高校捉襟见肘的资金来讲,哈佛大学成功的关键受益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樊宸雨

上一篇:公司财务分析论文下一篇:通信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