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近年来,全国高校视唱练耳实践教学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高校中视唱练耳的教学遇到的困难比较大。如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视唱练耳的教学现状,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少数民族学前教育论文 篇1:

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学前教育十分落后。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率很低,无法获得政府投入与家长观念上的支持,即便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其课程通常模式化现象严重,脱离少数民族女童的生活实际。为促进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起点公平,降低少数民族女童小学辍学率,政府应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力量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有条件时对少数民族女童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与课程的改革,增加民族教育的内容,广泛推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并行的“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女童父母进行培训,提高其认识,从而为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童;入学准备;学前教育

一、引言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女童教育的区域性、民族性差异十分显著。西北贫困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国少数民族人口30%以上。由于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地域条件艰苦,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迟缓,导致女童教育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也很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学前准备是降低贫困地区小学辍学率的有效措施。受过学前教育的女童进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语言表达、阅读、计算常识和基本学习技能方面要比未受过学前教育的女童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儿童往往缺乏有效的学前准备,甚至无法享受到学前教育的机会,少数民族女童更是在学前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学前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少数民族女童入学后在与同龄儿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失败和学习自信心的丧失,进而成为西北少数民族女童辍学现象较为普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指的是向0-6、7岁的少数民族女童实施的启蒙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仍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西北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率低

受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合理,发展不稳定。一方面,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幼儿园设立在城镇,边远牧区和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数量极少,加之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西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无缘接受早期教育。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收费的非义务教育,受现实家庭经济条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女童未能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比男童高。据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3-6岁适龄少数民族幼儿约72万人,在同(校)幼儿仅约7.78万人,少数民族幼儿学前三年的入园率仅为9%左右。以东乡族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82.21%的甘肃省东乡县为例,到2005年底,全县仅有两所正规幼儿园,且坐落在县政府所在地——锁南坝镇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唐汪川。东乡县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小学生仅占小学生总数的0.07%左有。县城以外其他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有些只接受了当地农村小学为解决儿童入学语言困难而附设的一年制学前班教育,而且学前班的设置也非常有限。

(二)资金投入不足,无法为少数民族女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我国西部省区地方政府大多财政困难,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现象非常突出。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都存在着经费短缺的问题,办学不规范、质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一些民办幼儿冈设施简陋,硬件不达标,无法为儿童提供足够的、适宜的活动场地和玩教具,个别幼儿园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当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及其进一步发展。当地幼儿教师待遇低下,自身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这使得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幼儿教师缺乏且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的限制,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很难进行,出去交流经验的机会比较少,教研活动主要表现为本校教师互相听课。一些幼儿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保教行为缺乏科学的指导,不能按幼儿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女童很难获得保质保量的学前教育。

(三)“模式化教学”现象比较严重,学前课程对少数民族女童缺乏吸引力

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当体现民族特色。只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幼儿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幼儿教育。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学前教育课程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太大,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课程内容仍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教材的选择也多以适合汉族幼儿使用的教材为通用教材。一些少数民族幼儿园模式化教学现象严重,照搬城市汉族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模仿发达地区幼儿园教育活动。从活动室的布置、教师与幼儿的服饰到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都谈不上民族特色。本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如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服饰及饮食文化等无法在课程中得到展示。对当地幼儿教育的评价也是完全依据城镇幼儿教育标准来进行。这种缺乏民族特色的模式化幼儿教育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及家长的特殊需要,脱离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活的现实,对女童和家长都缺乏吸引力,无法为少数民族女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四)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少数民族女童难以接受有效的学前教育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儿童的生活状态、社会行为和学习习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不当的教育理念会对幼儿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从调查情况来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他们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在为小学教育做准备,却只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家长对幼儿游戏不理解,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少家长“强烈”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读、写方面的训练,而迫于生源的压力,一些民办幼儿园为满足家长的要求,选取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教学,安排的课程内容“小学化”倾向严重。这种忽视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积累的课程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难以为少数民族女童入学后的学习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的对策

(一)鼓励民间力量创办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各级政府应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事业的发展。合理规划并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同时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目前来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缺口很大,因此在国家整体投

入做到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仍应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市场和民间能够对其供需作出及时的反映,能够作出政府所不能做和做不了的事情。由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学前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和完善正规与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注重非正规形式的学前教育,可以弥补政府学前教育投入资金的不足,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学前教育要求,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此外,政府也应当以部分拨款方式扶持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并在管理和评估上适当放宽条件,支持一些机构规模较小、设备相对简陋且师资水平较低,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少数民族学前教育需要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办学经费困难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面向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投入所获效益是最高的。目前来看,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具有偏向城市,偏向公办园,扶强不助弱的特点。国家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性的倾斜或保障,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弱势群体和正常儿童之间分配不公。这既不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取,也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以确保学前教育办学经费的充足;另一方面,应当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在政策与经费上给予倾斜,包括特殊的经费扶持和政策优惠,设立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并制定一些配套措施,保证这些女童接受学前教育权利的实现。

(三)将义务教育延伸至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阶段

目前来看,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大多收费不高,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低收入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往往成为少数民族女童难以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国家在不具备普遍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的条件下,为缩小不同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对边远农村地区和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制定免费教育和教育资源优先配置的政策是完全可行的。为此,可以考虑将我国的义务教育向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女童教育领域进行延伸,通过立法及实行教育经费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来支持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发展,如通过制定特殊政策,将少数民族女童免费学前教育纳入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近期工作目标,并进一步将之转化为政府行为,保障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落实。

(四)培训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提高保教质量

幼儿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的质量。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师资水平较低的现状,应加强对其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发达国家对无专业学历背景的幼儿教师通常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其教学水平。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教师培训,政府在管理上应采取更积极、更灵活的方式,如在提供免费的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扶持,由政府或是一些教育项目出资,通过研讨会、培训班、现场参观、外出观摩、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或是由当地政府组织幼教专家和优秀幼儿教师,深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诊断性听课、指导性评课、示范教学、专题讲座、座谈咨询等,面对面地对当地幼儿教师进行细心辅导与帮助;还可以将优秀幼儿教师的示范课制作成光盘,送给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方便其观摩学习。

(五)改革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增加民族教育的内容

幼儿教育是与人类并存、与民族并存的,不同民族的幼儿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当呈现本民族的特色。从本质上来说,孩子健康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幼儿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幼儿教育课程的实质就在于提供给幼儿适宜的、能促进幼儿发展的知识经验和活动。对于少数民族女童来说,课程所提供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和他们的认识经验相联系,是他们熟悉且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和顺应、理解和表达的。因此,课程必须反映与少数民族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优秀文化传统、节日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当注意从当地的人文背景出发,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结合幼儿特点开发适合本民族幼儿的乡土教材和园本课程,并以先进的经验为参照,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本园幼儿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逐步形成适合本地本民族幼儿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六)广泛推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并行的双语教育

双语教学对于少数民族女童学前准备的有效性有着特殊的价值。入学后,语言文字的障碍是少数民族女童学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学龄前的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在家庭和社区中多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而进入小学学习全国统编小学教材时,由于学校教育一般采用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女童在汉语言文字学习方面便面临着从零开始的严峻形势。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期的女童生理、心理变化较快,智力发育要早于男童,模仿能力强,且学前期没有更多的课程压力,此时进行双语教育,可使少数民族女童较早地掌握汉语言文化,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根据少数民族女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女童学习汉语的兴趣与信心。据了解,新疆计划启动2009年至2012年7地州及9县市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拟建设2114个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以满足广大少数民族幼儿接受“双语”教育的需要。这一举措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典范。

(七)对少数民族女童父母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量研究显示,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家庭的支持度呈正相关。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知识及教养技巧都可能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西北女童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女童家长的培训与教育。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西北少数民族家庭普遍贫困,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很低,无力指导儿童的学习,在女童教育上持有比较保守的观念。在教育方法上,由于没有儿童教育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对儿童的学习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不善于积极引导,否定性指令性的语言过多以及压制儿童的兴趣等问题,这些都应当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各种方式使少数民族女童家长接受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如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培训班、家庭访谈、发放家庭教育手册等多种方式,鼓励女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增进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关心女童的成长,建立公正的性别观念,从而为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

作者:沈 蕙

少数民族学前教育论文 篇2:

少数民族双语学前教育视唱练耳教学改革

摘要:近年来,全国高校视唱练耳实践教学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高校中视唱练耳的教学遇到的困难比较大。如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视唱练耳的教学现状,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视唱练耳 固定调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 教学改革

视唱练耳是培养听觉能力的一门极其重要的音乐基础课程,它最早起源于欧洲,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雏形是由法国理论家归多·阿雷第(GuidoAretinus)为教会的唱诗班开设的歌唱训练。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视唱练耳被制定为其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当时出版了第一本教材《音乐学院的音乐综合基础训练》,其内容是发声练习、读谱练习、歌唱练习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视唱练耳最终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一门系统学科。

当前,视唱练耳是高职高专音乐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基础性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对唱名法的运用基本是混合运用,常见的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调唱名法两类。固定唱名法的特点是:唱名和音名在五线谱以及在键盘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首调唱名法的特点是在其唱名法的体系中,用唱名do,re,mi,fa,sol,la,ti来表示基木音级的音高。凡是大调,无论第1级的音名是什么,都唱do、第fl级唱re…如果是小调,第1级唱la、第fl级唱ti…其余类推,其唱名与调式的音级是相对应的。

我们的学生多为维吾尔族,那么如何运用这两种唱名法进行教学呢?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针对幼儿园教育范围的教育,所以对学生的音乐基础方面的要求比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要低很多。其次,这些学生入校以前是文化课成绩较为优秀,却没有音乐基础,其音乐基础基本为零。然而进入大学后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程设置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这三样又合并成一门基础课进行教学,因此,这会给专业教师带来新的研究课题。课程中要求通过一年两学期,一周两个课时的学习,将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教学要求难度比较大的。学的多,因此,针对这一特殊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视唱练耳方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与乐理知识相互融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前教育的学生由于文化课功底较为扎实,因此在乐理方面的教学比艺术类学生教学顺利很多,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实际运算和理解过程中的速度比较快。可是他们的视唱能力却存在欠缺,他们的乐感很弱,所以练耳教学显得较为被动。

二、固定唱名法并非教学的最佳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可以发现,同样一段旋律在不同调上的演奏,用首调方式记忆要比用固定唱名记忆快得多,而且更准确。这是因为同一唱名在不同调上的使用,固定唱名法要更换不同的调式音级感,概念的转换影响了速度,并造成了遗忘。学前教育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首调唱名法,一是他们对调及调式没有基本概念,二是即便学习了首调与固定调的基本知识,但用固定唱名法视唱时会遇到跑调的各种情况。在钢琴的引导下时好时坏,离开钢琴和教师,学生根本无法自己去视唱。

三、两种唱名法在教学中的优势互补

如果只知道首调唱名法不会固定唱名法是不科学的。在C大调上可以首调,学生可以比较准确的视唱,但到了一升一降、两升两降时,学生首先要找到新调的dao,再以此类推,如果乐理没有掌握好或翻成首调的速度太慢,都会影响到学生首调视唱的顺利进行。因此,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都应该让学生掌握其方法和原理,让两种唱名法在课堂学习中互相补充。其实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具备两种不同的听觉能力,只不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与训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其听觉素质在个体上的比例不同。

四、教学方法的更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时时地根据学生的选择,以及当今科技手段,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法、教学任务,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到音乐知识,培养音乐兴趣,从而提高其音乐素质,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目标。

1.以教材视唱为主,以儿歌、抒情歌曲为辅,增强学生对音乐旋律的音乐感知力。

2.鼓励学生课后多听艺术歌曲,拓宽自己的音乐鉴赏视野。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熏陶下,提高音乐文化知识的多元化、多重乐感的感知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敏感度,能够主动学习与音乐相关的各种知识、乐器、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识。

3.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中,要让学生多多聆听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鼓励双语师范院校的學生们开展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音乐、语言、艺术表演等各方面的交流,并经常性的举办音乐会,使得各民族间的学生在娱乐活动中相互认知、理解、包容,这样才能达到在双语高校中民汉学生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颖. 变革教学方法 提高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新尝试[J]. 文教资料,2007(17).

[2] 游永生. 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

[3] 黄鹭璐. 成人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形式新探[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5(4).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2年和田师专科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少数民族双语学前教育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研究——以和田师专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765112112

作者简介:

徐东昆(1975.10-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讲师。邮编:848000。

王颖(1980.9-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作者:徐东昆 王颖

少数民族学前教育论文 篇3:

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应用中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策略。实践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从民族音乐中培养民族情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学前教育;应用策略

一、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APP和新媒体等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音乐欣赏平台,不仅使学生们能够更方便地欣赏音乐,还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取向,导致大部分学生酷爱流行音乐,喜欢流行音乐简单明快的节奏,喜欢朗朗上口的说唱音乐,而很少听民族音乐,甚至有的学生由于审美能力不足,认为民族音乐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流行音乐中的民族风。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引入黑龍江少数民族音乐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黑龙江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是弘扬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是提升学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识的需要,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吸收了不同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但乐曲婉转动听,而且歌词朴素自然。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引入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力

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在艺术方面具有深层次的表现力,其中还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特殊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引入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能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化传承作用,不仅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还可以很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承给祖国的花朵。

二、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应用中现存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音乐教育技能是必备能力之一,很多院校很重视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但部分院校对学生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培养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当地民族特色音乐的传承作用,忽视了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引入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二)学前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缺乏

传统学前教育专业一般没有专门开设学前民族音乐教育课程,仅在学前音乐教育课程中引入部分民族音乐案例,甚至几乎没有民族音乐相关内容。导致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教育学习过程中很少接触民族音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方向,严重阻碍了学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严重阻滞了学生民族音乐教育能力的发展。

(三)特色教材缺乏

由于学前民族音乐教育课程本身开设的不足,导致目前可适用于学前民族音乐教育课程的特色教材少之又少,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另外,很多民族音乐教材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一般不适用于其他地区,导致很多地区缺乏针对性强的民族音乐教材,尤其缺乏黑龙江少数民族学前音乐教材。

(四)师资队伍不健全

目前,部分院校学前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事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师人数不多,很多教师为其他音乐相关专业教师兼任;第二,从事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较多,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非常少;第三,从事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师普遍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音乐技能方面的教学,而对音乐理论学术研究不够重视。

三、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认识

为了更好地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使学生具备较好的民族音乐教育能力,首先应提高学校对学生学前民族音乐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引入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力,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开设专门的学前民族音乐教育课程

要想更好地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更好地塑造学前专业学生的审美观,更好地加深学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开设专门的学前民族音乐教育课程。利用民族音乐教育课程,增加学生学习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机会与深度,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能力。

(三)开发特色教材

要想更好地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发适用于黑龙江少数民族学前音乐教育的教材。首先,编写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黑龙江少数民族学前音乐教育教材,提升学生对以后学前民族音乐教学的适应能力。然后,编写具有浓郁特色的黑龙江少数民族学前音乐教育教材,强化民族教育的基础。最后,编写充分突出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黑龙江少数民族学前音乐教育教材,有利于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力。

(四)健全师资队伍

要想更好地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必须健全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现有的从事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质量;第二,大力引进具有硕士学历的民族音乐教师从事学前民族音乐教育工作;第三,提升从事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加强教师对音乐理论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素养和音乐教育能力,本文进行了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首先介绍了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应用中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策略。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该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杜涓.少数民族乐舞元素融入学前专业师资职前音乐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J].黄河之声,2017(17):41-42.

[2]韩彩霞.民族地区学前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现状成因分析——以和田师专学校为例[J].亚太教育,2016(22):8.

作者:郭扬 张立明

上一篇:我国油画民间艺术论文下一篇:维修管理机电设备论文